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调研测试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必修1占30%,必修2占70%。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共16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细胞中,囊泡像深海中的“潜艇”,穿梭于许多细胞器之间进行相关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下列结构中不能够形成囊泡的是()A.内质网 B.高尔基体 C.核糖体 D.细胞膜〖答案〗C〖祥解〗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无膜结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都能形成囊泡。【详析】囊泡是细胞中的具膜小体,由细胞中的膜结构产生,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都具有膜结构,能够形成囊泡,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不能够形成囊泡,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在长跑过程中,机体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气结合的底物是()A.NADPH B.NADP+ C.NADH D.NAD+〖答案〗C〖祥解〗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NAD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析】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和NADH结合生成水,合成大量ATP。C正确,ABD错误。故选C。3.固氮酶是由钼—铁蛋白和铁蛋白结合而成的一种蛋白复合体,能够催化氮分子还原成氨。这两种蛋白单独存在时,都无固氮酶活性,只有二者结合成复合体后,才具有固氮酶活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钼—铁蛋白和铁蛋白的合成场所都是高尔基体B.钼和铁都参与了固氮酶基本组成单位的构成C.固氮酶特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钼和铁都有关联D.固氮酶为氮分子还原成氨的化学反应提供了活化能〖答案〗C〖祥解〗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酶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详析】A、钼—铁蛋白和铁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B、固氮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不含钼和铁,B错误;C、蛋白质发挥作用依赖于其复杂的空间结构,固氮酶空间结构的形成与钼和铁都有关联,C正确;D、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提供活化能,D错误。故选C。4.研究发现,核膜上存在蛋白质FOXM1能与部分异常染色质结合后,通过形成囊泡引导异常染色质从细胞核转移至溶酶体中。该过程没有涉及的是()A.生物膜的流动性 B.蛋白质的磷酸化C.蛋白质的识别 D.载体蛋白的转运〖答案〗D〖祥解〗蛋白质磷酸化指在蛋白质激酶催化下把ATP或GTP的γ位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如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等上的过程,是生物体内一种普通的调节方式,在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详析】A、异常染色质从细胞核内转移到细胞核外需要蛋白质FOXM1参与并形成囊泡,表明该过程类似于胞吐,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A符合题意;B、蛋白质FOXM1能与部分异常染色质结合后转移至溶酶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而ATP参与了蛋白质的磷酸化,B符合题意;CD、“核膜上存在蛋白质FOXM1能与部分异常染色质结合”存在蛋白质的识别,但整个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的转运,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D。5.我国科学家成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红细胞体外分化体系,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A.该分化体系体现了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全能干细胞B.造血干细胞与红系祖细胞所含的DNA基本不同C.原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中所含蛋白质存在差异D.红系祖细胞与网织红细胞所含的RNA完全不同〖答案〗C〖祥解〗(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析】A、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A错误;B、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红系祖细胞,该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即两者的DNA相同,B错误;C、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原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所含蛋白质存在差异,C正确;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红系祖细胞与网织红细胞所含的mRNA有差异,而tRNA和rRNA相同,D错误。故选C。6.茄子的果皮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控制。研究人员用纯种紫皮茄子与白皮茄子杂交得到F1,F1均表现为紫皮,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紫皮∶绿皮∶白皮=12∶3∶1。下列关于茄子果皮色形成机制的推测,合理的是()A. B.C. D.〖答案〗B〖祥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析】A、若按照A项机制,F2的表型(基因型)及比例为紫皮(9A_B_、3aaB_):绿皮(1aabb):白皮(3A_bb)=12:1:3,A错误;B、若按照B项机制,F2的表型(基因型)及比例为紫皮(9A_B_、3A_b_):绿皮(3aaB_):白皮(1aabb)=12:3:1,B正确;C、若按照C项机制,F2的表型(基因型)及比例为紫皮(9A_B_):绿皮(3A_b_):白皮(3aaB_、1aabb)=9:3:4,C错误;D、若按照D项机制,F2的表型(基因型)及比例为绿皮(9A_B_):紫皮(3A_b_):白皮(3aaB_、1aabb)=9:3:4,D错误。故选B。7.某二倍体雄性动物(2n=8)不同分裂时期的两个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甲对应的细胞是乙对应的细胞产生的,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B.若乙对应的细胞是甲对应的细胞产生的,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C.若甲对应的细胞是乙对应的细胞产生的,则该过程发生了着丝粒的分裂D.若乙对应的细胞是甲对应的细胞产生的,则该过程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答案〗B〖祥解〗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析】A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雄性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8条,甲对应的细胞染色体数为4条,说明进行的是减数分裂,A错误,B正确;C、若甲对应的细胞是乙对应的细胞产生的,则该过程发生了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现象,C错误;D、若乙对应的细胞是甲对应的细胞产生的,则该过程发生了着丝粒的分裂,D错误。故选B。8.科学家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及“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A.两个实验都运用了细菌培养技术B.两个实验都运用了病毒培养技术C.两个实验都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D.两个实验都采用了控制变量中的“加法”原理〖答案〗A〖祥解〗遗传物质发现的实验及其内容:包括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2、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进而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详析】A、“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需要对链球菌进行培养,“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需要对大肠杆菌进行培养,两个实验都运用了细菌培养技术,A正确;BC、“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没有运用病毒培养技术,也没有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BC错误;D、“肺炎链球菌转体外化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中的“减法”原理,D错误。故选A。9.环丙沙星、红霉素、利福平等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抗菌机制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这些抗菌药物分别主要通过抑制下图中哪些过程进而抑制细菌的生长()抗菌药物抗菌机制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利福平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②⑤ D.①⑤②〖答案〗D〖祥解〗据图可知: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⑤表示翻译,④表示RNA复制,③表示逆转录。【详析】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抑制DNA复制(过程①);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以阻止其发挥作用,抑制翻译(过程⑤);利福平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抑制转录(过程②),ABC错误,D正确。故选D。10.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线粒体中的遗传密码与通用的遗传密码存在差异,如下表所示。如果将同一mRNA分子分别由线粒体外的核糖体和线粒体内的核糖体翻译,下列情况分析错误的是()密码子通用密码线粒体密码UGA终止密码色氨酸AGA精氨酸终止密码AGG精氨酸终止密码AUA异亮氨酸甲硫氨酸A.同一tRNA携带的氨基酸一定相同B.翻译出的多肽链氨基酸的种类可能不同C.翻译出的多肽链氨基酸的数量可能不同D.翻译出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可能不同〖答案〗A〖祥解〗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析】A、根据题意可知,同一密码子在细胞质基质中与线粒体中对应的氨基酸不同,因此同一tRNA携带的氨基酸也可能不同,A错误;BCD、同一mRNA分子在线粒体外的核糖体与线粒体内的核糖体翻译出的多肽链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可能不同,BCD正确。故选A。11.野生果蝇都为正常眼,突变型花斑眼是果蝇的染色体发生了如下图所示变化所致。字母表示染色体中的不同片段,图中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A.缺失 B.易位 C.重复 D.倒位〖答案〗B〖祥解〗染色体变异是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分为缺失(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引起片段上所带基因随之丢失)、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倒位(一个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的正常排列顺序发生180°颠倒)、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4种类型。【详析】分析题图,图中两条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其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ef段与另一条染色体上的kl段发生了交换,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B正确。故选B。12.稗草和玉米都能合成丁布(一种天然抗生素),以抵抗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实验人员发现稗草与玉米基因组中控制合成丁布的相关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推测两者有共同的起源。该证据属于()A.分子水平证据 B.胚胎学证据C.化石证据 D.比较解剖学证据〖答案〗A〖祥解〗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析】A、稗草与玉米基因组中控制合成丁布的相关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是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推测两者有共同的起源,A正确;B、胚胎学证据通常是通过比较不同物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判断亲缘关系,B错误;C、化石证据是通过研究古生物的化石来了解物种的演化历程和亲缘关系,C错误;D、比较解剖学证据则是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来推断它们的亲缘关系,D错误。故选A。13.在有氧条件下,土豆中多酚氧化酶(PPO)催化细胞液泡中的酚类化合物氧化形成褐色素,进而导致土豆褐变,使土豆品质下降。实验人员研究了甲、乙、丙三种不同品种的土豆中PPO活力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的自变量是土豆的品种和温度B.甲、乙品种的PPO更适合在30℃条件下保存C.与甲、乙品种相比,20℃条件下丙品种的土豆更容易发生褐变D.土豆中的PPO和酚类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存在部位不同〖答案〗B〖祥解〗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①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②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③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详析】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品种土豆中PPO活力(也称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品种的土豆和温度,A正确;B、酶制剂适宜在低温下保存,B错误;C、在20℃条件下,丙品种的土豆中PPO活力较甲、乙品种高,更容易发生褐变,C正确;D、土豆中的PPO和酚类化合物分别在细胞质基质和液泡中,D正确。故选B。14.小鼠的基因A编码的IGF2是小鼠正常发育必需的一种蛋白质,缺乏该蛋白质的小鼠个体矮小。来自精子的基因A是非甲基化的,能正常表达,来自卵细胞的基因A则是甲基化的,不能表达。选择纯合的矮生小鼠(aa)与纯合的正常小鼠(AA)杂交得F1.下列关于F1的分析正确的是()A.矮生小鼠做母本时,F1全为矮生小鼠B.矮生小鼠做父本时,F1全为正常小鼠C.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正常小鼠的比例为1/2D.F1小鼠的基因A/a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答案〗C〖祥解〗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析】AB、选择纯合的矮生小鼠(aa)与纯合的正常小鼠(AA)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矮生小鼠做母本时,基因A来自精子,是非甲基化的,能正常表达,F1全为正常小鼠,矮生小鼠做父本时,基因A来自卵细胞,是甲基化的,不能表达,F1全为矮生小鼠,AB错误;C、F1能产生A与a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但由于来自卵细胞的基因A是甲基化的,不能表达,因此,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取决于精子的种类及比例,由于含A的精子∶含a的精子=1∶1,所以F2中正常小鼠与矮生小鼠的比例为1∶1,即正常小鼠的比例为1/2,C正确;D、F1小鼠的基因A/a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故选C。15.控制凝血因子Ⅷ合成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该基因中的部分碱基缺失会导致凝血因子Ⅷ难以合成,使人类患A型血友病。不考虑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控制凝血因子Ⅷ合成的基因与人类的性别决定有关B.A型血友病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C.A型血友病女性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D.A型血友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答案〗D〖祥解〗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1)交叉遗传(致病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详析】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控制凝血因子Ⅷ合成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则致病基因为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该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但不能够决定性别,A错误;BC、女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男性患者的女儿不一定患病,BC错误;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D正确。故选D。16.除草剂的使用使杂草的生存阻力增加,从而导致某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除草剂的使用效果逐渐减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与不抗除草剂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使用除草剂后,该杂草种群发生了进化C.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D.除草剂对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进行了定向选择〖答案〗A〖祥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析】A、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与不抗除草剂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使用除草剂后,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C、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正确;D、使用除草剂后,该杂草种群中不抗除草剂的个体死亡,除草剂对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进行了定向选择,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17.藻类的疯长会形成大量的“藻席”,导致生态破坏。实验人员以某种多细胞绿藻为材料,研究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其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提取绿藻中的色素一般采用的试剂是_____,利用纸层析法分离其中色素的原理是_____。由甲图可知,与高光强组相比,低光强组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对绿藻光合作用的意义是_____。(2)由乙图可知,在图示实验条件下绿藻生长速率最快的条件组合是_____,依据是_____。(3)绿藻释放氧气的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_____。若要测定乙图20℃条件下绿藻的光反应产氧速率,则还需要测定的数据是_____,该数据测定的实验思路是_____。〖答案〗(1)①.无水乙醇②.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速度快,反之则慢。③.可以吸收更多的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可以提升对光的利用率以适应弱光环境)。(2)①.高光强+25℃(高光强和25℃)②.该组合绿藻光合放氧速率最高(3)①.类囊体薄膜(类囊体膜)②.绿藻在20℃条件下的呼吸速率③.将等量的绿藻置于黑暗条件下,控制温度为20℃,测定绿藻消耗氧的速率〖祥解〗分析图甲:图中同光强度下,绿藻中的叶绿素a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同温度下,低光强的叶绿素a含量更高。分析图乙:图中同光强下,温度在25℃之前,随着温度升高,绿藻释放氧速率(净光合速率)加快;同温度下,高光强的释放氧速率(净光合速率)更大。(1)绿藻中的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提取绿藻中的色素一般采用的试剂是无水乙醇;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速度快,反之则慢,因此运用层析液可以将绿藻中的色素分离开;由甲图可知,与高光强组相比,低光强组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从而可以吸收更多的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2)由乙图可知,在图中实验条件下,高光强+25°C条件下绿藻光合放氧速率最高,因此该组合条件下绿藻生长速率最快。(3)氧气来自光反应中水的光解,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乙图测定的是绿藻的净光合放氧速率,如果要测定乙图20℃条件下绿藻的光反应产氧速率,还要测定绿藻在20℃条件下的呼吸速率,该数据测定的方法是将等量的绿藻置于黑暗条件下,控制温度为20°C,测定绿藻消耗氧的速率。18.乙烯(C2H4)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为研究乙烯合成机制,实验人员以拟南芥(2n=10,自花传粉植物)为材料展开了实验。【实验一】对拟南芥控制乙烯合成的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乙烯具有以下合成途径:【实验二】探究甲、乙两株乙烯合成缺失纯合突变体拟南芥不能合成乙烯的性状是由R或T基因单独突变还是共同突变引起的:①取甲、乙的叶片研磨液在室温下静置后发现均无乙烯产生;②在室温下将两种叶片研磨液充分混合,混合液中有乙烯产生;③将两种叶片研磨液先加热煮沸,冷却后再混合,混合液中无乙烯产生。【实验三】确定甲和乙植株的基因型:将甲的叶片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乙的叶片研磨液混合,发现混合液中有乙烯产生。回答下列问题:(1)在拟南芥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个染色体组,对拟南芥基因组进行检测,需要检测细胞中_____条染色体DNA上的全部碱基。(2)对甲、乙的叶片进行研磨时,需要加入一定的缓冲液,其目的是_____。实验二的步骤②中,两种细胞研磨液混合后混合液中有乙烯产生,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3)根据实验三的结果可以推断甲的基因型是_____,乙的基因型是_____;若只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甲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则混合液中_____(填“有”或“无”)乙烯产生。(4)实验人员将甲、乙两株乙烯合成缺失纯合突变体拟南芥进行杂交,F1植株表现为有乙烯产生。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有乙烯产生的植株与无乙烯产生的植株的比例为9∶7,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答案〗(1)①.2(两)②.5(五)(2)①.维持正常的pH,防止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②.一种叶片中含有ACC合成酶,能催化产生ACC,另一种叶片中含有ACC氧化酶,两者混合后能产生乙烯(〖答案〗合理即可)(3)①.RRtt②.rrTT③.无(4)R/r、T/t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R/r、T/t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R/r、T/t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祥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1)根据题意可知,拟南芥是一种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细胞中不含性染色体,因此对其基因组进行检测,只要检测一个染色体组中5条染色体DNA上的全部碱基。(2)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对甲、乙的叶片进行研磨时,需要加入一定的缓冲液,其目的是维持正常的pH,防止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根据实验二的步骤②可知,甲、乙两植株不产生乙烯的纯合基因型可能是RRtt或rrTT,而甲、乙两组叶片研磨液混合后有乙烯产生,说明两者基因型不同,推测其中一种叶片中含有ACC合成酶,能催化S-腺苷甲硫氨酸产生ACC,另一种叶片中含有ACC氧化酶,两组研磨液混合后能产生乙烯。(3)实验三的结果:甲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乙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发现混合液有乙烯产生。由此可推知,甲并不是提供ACC氧化酶的一方,而是提供ACC合成酶催化产生ACC,因此基因型为RRtt,而乙则是提供ACC氧化酶的一方,基因型为rrTT。若只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甲的细胞研磨液混合,由于乙中的ACC氧化酶失活,无法催化ACC生成乙烯,因此混合液无乙烯产生。(4)将甲、乙两株乙烯合成缺失纯合突变体拟南芥进行杂交,F1植株表现为有乙烯产生。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有乙烯产生植株与无乙烯产生植株的比例为9∶7,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乙烯合成的两对基因R/r、T/t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9.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该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中复制、装配、释放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相关过程。回答下列问题:注:(+)RNA功能类似mRNA.(1)据图分析,埃博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_____。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填“(-)RNA”或“(+)RNA”]。(2)埃博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从囊泡中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在RNA复制酶的作用下进行复制,图中表示遗传物质复制过程的是_____(填序号),该过程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3)图中的③过程除了需要病毒RNA参与外,还需要另外两种RNA参与,这两种RNA分别是_____。(4)埃博拉病毒表面具有一层包膜,但其病毒基因组中并不含有编码包膜蛋白的基因,据此推测,埃博拉病毒表面的包膜来自_____。〖答案〗(1)①.胞吞②.(-)RNA(2)①.②和④②.(4种)核糖核苷酸(3)tRNA和rRNA(rRNA和tRNA)(4)宿主细胞的细胞膜〖祥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宿主活细胞中,病毒体内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繁殖时把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的原料和场所进行复制繁殖。(1)据图示可知,埃博拉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时形成了囊泡,表明埃博拉病毒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的;图中信息显示,从囊泡中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RNA是(-)RNA,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2)埃博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从囊泡中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复制,复制时,先以(-)RNA为模板复制出(+)RNA,再以(+)RNA为模板复制出(-)RNA,因此,图中表示RNA复制过程的是②和④,所需要的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3)图中③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除需要(+)RNA参与外,还需要tRNA(转运翻译的原料氨基酸)和rRNA(合成翻译的场所核糖体)的参与。(4)埃博拉病毒表面具有一层包膜,但其病毒基因组中并不含有编码包膜蛋白的基因,说明埃博拉病毒表面的包膜蛋白不是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埃博拉病毒在宿主细胞组装完成后,可能是由宿主细胞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出来,因此,病毒表面的包膜可能来自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20.某校实验小组同学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及离心法进行了DNA复制方式的探索实验,再次证明了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组别1组2组3组4组5组6组培养液中唯一氮源14NH4Cl15NH4Cl15NH4Cl15NH4Cl14NH4Cl14NH4Cl繁殖代数多代多代一代两代一代两代培养产物ABA的子Ⅰ代A的子Ⅱ代B的子Ⅰ代B的子Ⅱ代操作提取DNA并离心离心结果(条带位置及比例)仅在试管上部仅在试管下部仅在试管中部1/2在试管中部、1/2在试管下部①②(1)根据实验结论补充表中实验结果①_____、②_____。(2)3组和5组的实验结果可以确认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不是_____;对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的结论起关键作用的组别是_____。(3)若将A的子Ⅱ代和B的子Ⅱ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离心结果分别为_____、_____(要求标明条带的位置及比例)。(4)本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检测子二代的放射性来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理由是_____。〖答案〗(1)①.仅在试管中部②.1/2在试管中部、1/2在试管上部(2)①.全保留复制②.4组和6组(3)①.1/4在试管上部、3/4在试管下部②.1/4在试管下部、3/4在试管上部(4)①.不能②.同位素15N没有放射性〖祥解〗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条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1)根据题意可知,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因此表中①为仅在试管中部(15N/14N),②为1/2在试管中部(15N/14N)、1/2在试管上部(14N/14N)。(2)表中1组和2组实验作为亲本对照组,3组和5组的实验结果只有一条条带,并且在试管中部,说明DNA不是全保留复制;4组和6组实验结果对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的结论起关键作用。(3)若将A和B的子Ⅱ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A的子Ⅱ代中有1/4的单链只含14N,有3/4的单链只含15N,因此离心结果是1/4在试管上部(14N)、3/4在试管下部(15N),B的子Ⅱ代中有1/4的单链只含15N,有3/4的单链只含14N,因此离心结果是1/4在试管下部(15N)、3/4在试管上部(14N)。(4)由于同位素15N没有放射性,因此本实验不能通过检测子二代的放射性来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21.家蚕(ZW型)的体色大多为米白色,实验人员在众多米白色的家蚕中偶然发现了一只淡墨色的雌蚕,实验人员用该淡墨色雌蚕与一只米白色雄蚕杂交得F1,F1家蚕全为米白色,选择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米白色个体与淡墨色个体的比例为3∶1,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家蚕体色性状中隐性性状为_____。(2)F2中的杂交结果并不能够判断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染色体上,欲确认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染色体上,还需要统计F2中米白色个体的_____;若F2中_____,则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F2中_____,则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3)实验证实,控制该对性状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实验人员选择F1中的雄家蚕与F2中淡墨色雌家蚕杂交,再选择杂交子代中的米白色雌家蚕与淡墨色雄家蚕杂交,如果子代中_____,则可验证。(4)对米白色个体和淡墨色个体细胞中相关基因P进行检测,其部分碱基序列如下图所示。科研人员发现,米白色个体基因P表达的蛋白质能够抑制黑色素的形成。科研人员推测淡墨色个体形成的原因是基因P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由G—C替换为_____,从而导致基因P发生突变,推测突变后的基因P表达的蛋白质_____,因此表现为淡墨色。〖答案〗(1)淡墨色(2)①.雌雄比例②.米白色个体的雌雄比例为1∶1(米白色个体的雄雌比例为1∶1)③.米白色个体的雌雄比例为1∶2(米白色个体的雄雌比例为2∶1)(3)雄性家蚕全为米白色,雌性家蚕全为淡墨色(4)①.A—T②.不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对黑色素形成的抑制作用降低)〖祥解〗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性染色体组成为ZW的家蚕表现为雌性。单独研究性染色体上的遗传规律,往往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时往往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1)根据题意可知,F1家蚕全为米白色,选择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米白色个体与淡墨色个体的比例为3∶1,因此,米白色为显性性状,淡墨色为隐性性状;(2)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时往往与性别相关联,欲确认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染色体上,还需要统计F2中米白色个体的雌雄比例,若F₂中米白色个体的雌雄比例为1∶1,说明雌雄比例没有区别,则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F2中米白色个体的雌雄比例为1∶2,雌雄数量比例有区别,则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3)为了进一步验证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可进行测交实验验证,可选择F1中的雄家蚕与F2中淡墨色雌家蚕杂交,再选择杂交子代中的米白色雌家蚕与淡墨色雄家蚕杂交,如果子代中雄性家蚕全为米白色,雌性家蚕全为淡墨色,则可验证;(4)根据图示可知,基因P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由G—C替换为A—T,突变后的基因P表达的蛋白质不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或者对黑色素形成的抑制作用降低),因为黑色素越多,性状颜色越深,不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因此突变后的个体表现为淡墨色。广西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调研测试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必修1占30%,必修2占70%。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共16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细胞中,囊泡像深海中的“潜艇”,穿梭于许多细胞器之间进行相关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下列结构中不能够形成囊泡的是()A.内质网 B.高尔基体 C.核糖体 D.细胞膜〖答案〗C〖祥解〗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无膜结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都能形成囊泡。【详析】囊泡是细胞中的具膜小体,由细胞中的膜结构产生,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都具有膜结构,能够形成囊泡,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不能够形成囊泡,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在长跑过程中,机体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气结合的底物是()A.NADPH B.NADP+ C.NADH D.NAD+〖答案〗C〖祥解〗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NAD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析】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和NADH结合生成水,合成大量ATP。C正确,ABD错误。故选C。3.固氮酶是由钼—铁蛋白和铁蛋白结合而成的一种蛋白复合体,能够催化氮分子还原成氨。这两种蛋白单独存在时,都无固氮酶活性,只有二者结合成复合体后,才具有固氮酶活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钼—铁蛋白和铁蛋白的合成场所都是高尔基体B.钼和铁都参与了固氮酶基本组成单位的构成C.固氮酶特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钼和铁都有关联D.固氮酶为氮分子还原成氨的化学反应提供了活化能〖答案〗C〖祥解〗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酶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详析】A、钼—铁蛋白和铁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B、固氮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不含钼和铁,B错误;C、蛋白质发挥作用依赖于其复杂的空间结构,固氮酶空间结构的形成与钼和铁都有关联,C正确;D、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提供活化能,D错误。故选C。4.研究发现,核膜上存在蛋白质FOXM1能与部分异常染色质结合后,通过形成囊泡引导异常染色质从细胞核转移至溶酶体中。该过程没有涉及的是()A.生物膜的流动性 B.蛋白质的磷酸化C.蛋白质的识别 D.载体蛋白的转运〖答案〗D〖祥解〗蛋白质磷酸化指在蛋白质激酶催化下把ATP或GTP的γ位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如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等上的过程,是生物体内一种普通的调节方式,在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详析】A、异常染色质从细胞核内转移到细胞核外需要蛋白质FOXM1参与并形成囊泡,表明该过程类似于胞吐,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A符合题意;B、蛋白质FOXM1能与部分异常染色质结合后转移至溶酶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而ATP参与了蛋白质的磷酸化,B符合题意;CD、“核膜上存在蛋白质FOXM1能与部分异常染色质结合”存在蛋白质的识别,但整个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的转运,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D。5.我国科学家成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红细胞体外分化体系,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A.该分化体系体现了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全能干细胞B.造血干细胞与红系祖细胞所含的DNA基本不同C.原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中所含蛋白质存在差异D.红系祖细胞与网织红细胞所含的RNA完全不同〖答案〗C〖祥解〗(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析】A、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A错误;B、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红系祖细胞,该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即两者的DNA相同,B错误;C、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原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所含蛋白质存在差异,C正确;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红系祖细胞与网织红细胞所含的mRNA有差异,而tRNA和rRNA相同,D错误。故选C。6.茄子的果皮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控制。研究人员用纯种紫皮茄子与白皮茄子杂交得到F1,F1均表现为紫皮,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紫皮∶绿皮∶白皮=12∶3∶1。下列关于茄子果皮色形成机制的推测,合理的是()A. B.C. D.〖答案〗B〖祥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析】A、若按照A项机制,F2的表型(基因型)及比例为紫皮(9A_B_、3aaB_):绿皮(1aabb):白皮(3A_bb)=12:1:3,A错误;B、若按照B项机制,F2的表型(基因型)及比例为紫皮(9A_B_、3A_b_):绿皮(3aaB_):白皮(1aabb)=12:3:1,B正确;C、若按照C项机制,F2的表型(基因型)及比例为紫皮(9A_B_):绿皮(3A_b_):白皮(3aaB_、1aabb)=9:3:4,C错误;D、若按照D项机制,F2的表型(基因型)及比例为绿皮(9A_B_):紫皮(3A_b_):白皮(3aaB_、1aabb)=9:3:4,D错误。故选B。7.某二倍体雄性动物(2n=8)不同分裂时期的两个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甲对应的细胞是乙对应的细胞产生的,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B.若乙对应的细胞是甲对应的细胞产生的,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C.若甲对应的细胞是乙对应的细胞产生的,则该过程发生了着丝粒的分裂D.若乙对应的细胞是甲对应的细胞产生的,则该过程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答案〗B〖祥解〗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析】A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雄性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8条,甲对应的细胞染色体数为4条,说明进行的是减数分裂,A错误,B正确;C、若甲对应的细胞是乙对应的细胞产生的,则该过程发生了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分离等现象,C错误;D、若乙对应的细胞是甲对应的细胞产生的,则该过程发生了着丝粒的分裂,D错误。故选B。8.科学家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及“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A.两个实验都运用了细菌培养技术B.两个实验都运用了病毒培养技术C.两个实验都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D.两个实验都采用了控制变量中的“加法”原理〖答案〗A〖祥解〗遗传物质发现的实验及其内容:包括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2、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进而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详析】A、“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需要对链球菌进行培养,“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需要对大肠杆菌进行培养,两个实验都运用了细菌培养技术,A正确;BC、“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没有运用病毒培养技术,也没有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BC错误;D、“肺炎链球菌转体外化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中的“减法”原理,D错误。故选A。9.环丙沙星、红霉素、利福平等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抗菌机制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这些抗菌药物分别主要通过抑制下图中哪些过程进而抑制细菌的生长()抗菌药物抗菌机制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利福平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②⑤ D.①⑤②〖答案〗D〖祥解〗据图可知: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⑤表示翻译,④表示RNA复制,③表示逆转录。【详析】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抑制DNA复制(过程①);红霉素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以阻止其发挥作用,抑制翻译(过程⑤);利福平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抑制转录(过程②),ABC错误,D正确。故选D。10.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线粒体中的遗传密码与通用的遗传密码存在差异,如下表所示。如果将同一mRNA分子分别由线粒体外的核糖体和线粒体内的核糖体翻译,下列情况分析错误的是()密码子通用密码线粒体密码UGA终止密码色氨酸AGA精氨酸终止密码AGG精氨酸终止密码AUA异亮氨酸甲硫氨酸A.同一tRNA携带的氨基酸一定相同B.翻译出的多肽链氨基酸的种类可能不同C.翻译出的多肽链氨基酸的数量可能不同D.翻译出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可能不同〖答案〗A〖祥解〗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析】A、根据题意可知,同一密码子在细胞质基质中与线粒体中对应的氨基酸不同,因此同一tRNA携带的氨基酸也可能不同,A错误;BCD、同一mRNA分子在线粒体外的核糖体与线粒体内的核糖体翻译出的多肽链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可能不同,BCD正确。故选A。11.野生果蝇都为正常眼,突变型花斑眼是果蝇的染色体发生了如下图所示变化所致。字母表示染色体中的不同片段,图中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A.缺失 B.易位 C.重复 D.倒位〖答案〗B〖祥解〗染色体变异是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分为缺失(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引起片段上所带基因随之丢失)、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倒位(一个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的正常排列顺序发生180°颠倒)、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4种类型。【详析】分析题图,图中两条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其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ef段与另一条染色体上的kl段发生了交换,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B正确。故选B。12.稗草和玉米都能合成丁布(一种天然抗生素),以抵抗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实验人员发现稗草与玉米基因组中控制合成丁布的相关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推测两者有共同的起源。该证据属于()A.分子水平证据 B.胚胎学证据C.化石证据 D.比较解剖学证据〖答案〗A〖祥解〗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析】A、稗草与玉米基因组中控制合成丁布的相关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是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推测两者有共同的起源,A正确;B、胚胎学证据通常是通过比较不同物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判断亲缘关系,B错误;C、化石证据是通过研究古生物的化石来了解物种的演化历程和亲缘关系,C错误;D、比较解剖学证据则是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来推断它们的亲缘关系,D错误。故选A。13.在有氧条件下,土豆中多酚氧化酶(PPO)催化细胞液泡中的酚类化合物氧化形成褐色素,进而导致土豆褐变,使土豆品质下降。实验人员研究了甲、乙、丙三种不同品种的土豆中PPO活力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的自变量是土豆的品种和温度B.甲、乙品种的PPO更适合在30℃条件下保存C.与甲、乙品种相比,20℃条件下丙品种的土豆更容易发生褐变D.土豆中的PPO和酚类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存在部位不同〖答案〗B〖祥解〗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①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②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③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详析】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品种土豆中PPO活力(也称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品种的土豆和温度,A正确;B、酶制剂适宜在低温下保存,B错误;C、在20℃条件下,丙品种的土豆中PPO活力较甲、乙品种高,更容易发生褐变,C正确;D、土豆中的PPO和酚类化合物分别在细胞质基质和液泡中,D正确。故选B。14.小鼠的基因A编码的IGF2是小鼠正常发育必需的一种蛋白质,缺乏该蛋白质的小鼠个体矮小。来自精子的基因A是非甲基化的,能正常表达,来自卵细胞的基因A则是甲基化的,不能表达。选择纯合的矮生小鼠(aa)与纯合的正常小鼠(AA)杂交得F1.下列关于F1的分析正确的是()A.矮生小鼠做母本时,F1全为矮生小鼠B.矮生小鼠做父本时,F1全为正常小鼠C.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正常小鼠的比例为1/2D.F1小鼠的基因A/a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答案〗C〖祥解〗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析】AB、选择纯合的矮生小鼠(aa)与纯合的正常小鼠(AA)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矮生小鼠做母本时,基因A来自精子,是非甲基化的,能正常表达,F1全为正常小鼠,矮生小鼠做父本时,基因A来自卵细胞,是甲基化的,不能表达,F1全为矮生小鼠,AB错误;C、F1能产生A与a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但由于来自卵细胞的基因A是甲基化的,不能表达,因此,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取决于精子的种类及比例,由于含A的精子∶含a的精子=1∶1,所以F2中正常小鼠与矮生小鼠的比例为1∶1,即正常小鼠的比例为1/2,C正确;D、F1小鼠的基因A/a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故选C。15.控制凝血因子Ⅷ合成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该基因中的部分碱基缺失会导致凝血因子Ⅷ难以合成,使人类患A型血友病。不考虑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控制凝血因子Ⅷ合成的基因与人类的性别决定有关B.A型血友病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C.A型血友病女性患者的儿子不一定患病D.A型血友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答案〗D〖祥解〗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1)交叉遗传(致病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详析】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控制凝血因子Ⅷ合成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则致病基因为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该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但不能够决定性别,A错误;BC、女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男性患者的女儿不一定患病,BC错误;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D正确。故选D。16.除草剂的使用使杂草的生存阻力增加,从而导致某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除草剂的使用效果逐渐减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与不抗除草剂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使用除草剂后,该杂草种群发生了进化C.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D.除草剂对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进行了定向选择〖答案〗A〖祥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析】A、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与不抗除草剂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使用除草剂后,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C、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正确;D、使用除草剂后,该杂草种群中不抗除草剂的个体死亡,除草剂对该杂草种群中抗除草剂个体进行了定向选择,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17.藻类的疯长会形成大量的“藻席”,导致生态破坏。实验人员以某种多细胞绿藻为材料,研究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其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提取绿藻中的色素一般采用的试剂是_____,利用纸层析法分离其中色素的原理是_____。由甲图可知,与高光强组相比,低光强组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对绿藻光合作用的意义是_____。(2)由乙图可知,在图示实验条件下绿藻生长速率最快的条件组合是_____,依据是_____。(3)绿藻释放氧气的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_____。若要测定乙图20℃条件下绿藻的光反应产氧速率,则还需要测定的数据是_____,该数据测定的实验思路是_____。〖答案〗(1)①.无水乙醇②.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速度快,反之则慢。③.可以吸收更多的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可以提升对光的利用率以适应弱光环境)。(2)①.高光强+25℃(高光强和25℃)②.该组合绿藻光合放氧速率最高(3)①.类囊体薄膜(类囊体膜)②.绿藻在20℃条件下的呼吸速率③.将等量的绿藻置于黑暗条件下,控制温度为20℃,测定绿藻消耗氧的速率〖祥解〗分析图甲:图中同光强度下,绿藻中的叶绿素a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同温度下,低光强的叶绿素a含量更高。分析图乙:图中同光强下,温度在25℃之前,随着温度升高,绿藻释放氧速率(净光合速率)加快;同温度下,高光强的释放氧速率(净光合速率)更大。(1)绿藻中的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提取绿藻中的色素一般采用的试剂是无水乙醇;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速度快,反之则慢,因此运用层析液可以将绿藻中的色素分离开;由甲图可知,与高光强组相比,低光强组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从而可以吸收更多的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2)由乙图可知,在图中实验条件下,高光强+25°C条件下绿藻光合放氧速率最高,因此该组合条件下绿藻生长速率最快。(3)氧气来自光反应中水的光解,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乙图测定的是绿藻的净光合放氧速率,如果要测定乙图20℃条件下绿藻的光反应产氧速率,还要测定绿藻在20℃条件下的呼吸速率,该数据测定的方法是将等量的绿藻置于黑暗条件下,控制温度为20°C,测定绿藻消耗氧的速率。18.乙烯(C2H4)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为研究乙烯合成机制,实验人员以拟南芥(2n=10,自花传粉植物)为材料展开了实验。【实验一】对拟南芥控制乙烯合成的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乙烯具有以下合成途径:【实验二】探究甲、乙两株乙烯合成缺失纯合突变体拟南芥不能合成乙烯的性状是由R或T基因单独突变还是共同突变引起的:①取甲、乙的叶片研磨液在室温下静置后发现均无乙烯产生;②在室温下将两种叶片研磨液充分混合,混合液中有乙烯产生;③将两种叶片研磨液先加热煮沸,冷却后再混合,混合液中无乙烯产生。【实验三】确定甲和乙植株的基因型:将甲的叶片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乙的叶片研磨液混合,发现混合液中有乙烯产生。回答下列问题:(1)在拟南芥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个染色体组,对拟南芥基因组进行检测,需要检测细胞中_____条染色体DNA上的全部碱基。(2)对甲、乙的叶片进行研磨时,需要加入一定的缓冲液,其目的是_____。实验二的步骤②中,两种细胞研磨液混合后混合液中有乙烯产生,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3)根据实验三的结果可以推断甲的基因型是_____,乙的基因型是_____;若只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甲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则混合液中_____(填“有”或“无”)乙烯产生。(4)实验人员将甲、乙两株乙烯合成缺失纯合突变体拟南芥进行杂交,F1植株表现为有乙烯产生。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有乙烯产生的植株与无乙烯产生的植株的比例为9∶7,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答案〗(1)①.2(两)②.5(五)(2)①.维持正常的pH,防止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②.一种叶片中含有ACC合成酶,能催化产生ACC,另一种叶片中含有ACC氧化酶,两者混合后能产生乙烯(〖答案〗合理即可)(3)①.RRtt②.rrTT③.无(4)R/r、T/t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R/r、T/t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R/r、T/t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祥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1)根据题意可知,拟南芥是一种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细胞中不含性染色体,因此对其基因组进行检测,只要检测一个染色体组中5条染色体DNA上的全部碱基。(2)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对甲、乙的叶片进行研磨时,需要加入一定的缓冲液,其目的是维持正常的pH,防止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根据实验二的步骤②可知,甲、乙两植株不产生乙烯的纯合基因型可能是RRtt或rrTT,而甲、乙两组叶片研磨液混合后有乙烯产生,说明两者基因型不同,推测其中一种叶片中含有ACC合成酶,能催化S-腺苷甲硫氨酸产生ACC,另一种叶片中含有ACC氧化酶,两组研磨液混合后能产生乙烯。(3)实验三的结果:甲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乙的细胞研磨液混合,发现混合液有乙烯产生。由此可推知,甲并不是提供ACC氧化酶的一方,而是提供ACC合成酶催化产生ACC,因此基因型为RRtt,而乙则是提供ACC氧化酶的一方,基因型为rrTT。若只将乙的细胞研磨液煮沸,冷却后与甲的细胞研磨液混合,由于乙中的ACC氧化酶失活,无法催化ACC生成乙烯,因此混合液无乙烯产生。(4)将甲、乙两株乙烯合成缺失纯合突变体拟南芥进行杂交,F1植株表现为有乙烯产生。F1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有乙烯产生植株与无乙烯产生植株的比例为9∶7,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乙烯合成的两对基因R/r、T/t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9.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该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中复制、装配、释放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相关过程。回答下列问题:注:(+)RNA功能类似mRNA.(1)据图分析,埃博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_____。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填“(-)RNA”或“(+)RNA”]。(2)埃博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从囊泡中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在RNA复制酶的作用下进行复制,图中表示遗传物质复制过程的是_____(填序号),该过程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3)图中的③过程除了需要病毒RNA参与外,还需要另外两种RNA参与,这两种RNA分别是_____。(4)埃博拉病毒表面具有一层包膜,但其病毒基因组中并不含有编码包膜蛋白的基因,据此推测,埃博拉病毒表面的包膜来自_____。〖答案〗(1)①.胞吞②.(-)RNA(2)①.②和④②.(4种)核糖核苷酸(3)tRNA和rRNA(rRNA和tRNA)(4)宿主细胞的细胞膜〖祥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宿主活细胞中,病毒体内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繁殖时把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的原料和场所进行复制繁殖。(1)据图示可知,埃博拉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时形成了囊泡,表明埃博拉病毒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的;图中信息显示,从囊泡中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RNA是(-)RNA,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2)埃博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遗传物质从囊泡中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复制,复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计人员的职业成就与反思计划
- 信阳师范大学《大学物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地震应急避险技能培训
- 《机械零件加工》立项改革课程结题申报表
- 新余学院《英语语音》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大学《外国美术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六年级校园安全我知道
- 西北大学《光电子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邮电大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汽车维护与保养 课件 项目1 汽车维护基础认知
- ADA2023版糖尿病诊断与治疗新指南
-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 沉井施工安全标准化
- 初、中、高级育婴员培训大纲及教学进度计划
- 读《货币战争》有感
- 节粮减损提升方案
-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物理模拟试题(附答案)
- 广州市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育装备配置指南
- 《物流网络规划》课件
- 提升自我领导力培训
- 电梯维保公告栏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