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唐诗二首-登高》(导学案)(含答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_第1页
2.2课《唐诗二首-登高》(导学案)(含答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_第2页
2.2课《唐诗二首-登高》(导学案)(含答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_第3页
2.2课《唐诗二首-登高》(导学案)(含答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_第4页
2.2课《唐诗二首-登高》(导学案)(含答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课《唐诗二首-登高》(导学案)(含答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唐诗二首˙登高》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课中探究案+素材运用+考题模拟+情境默写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2.分析意象,把握意境,鉴赏《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通过意象比较,明确李白、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

课前预习案

1.知人,方论世

杜甫:一个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背包客

杜甫,一个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背包客。

开元十九年,杜甫加冠成人就跑了出来。正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选自杜甫《壮游》)。年轻的他依水路之便利,一路火花带闪电漫游吴越齐赵等地。杜甫在游历吴越时期,曾回过洛阳一次。在归回洛阳途中,游历奉天寺。做下"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选自《游龙门奉天寺》)。玩得好好的为啥突然要回去呢?全国统一公务员考试,很不幸我们的杜欧巴落榜了。落榜之后杜甫无心归家一溜烟跑了。这一次他遇到了命中的那个他——李白。

当时的杜甫二十四岁,遇到颇具男人味的中年帅大叔李白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毕竟都是文化圈里混的。二人同游齐鲁大地,也就是在这期间杜甫留下了举世无双的《登高》。走着走着,又遇见一位"老"朋友——高适。此人与李白熟识。比我们杜公子大八岁,于是双人游变成了三人行,三人同游梁宋,也就是当今开封,商丘等地。后来杜甫曾在《昔游》与《遣怀》中提到"昔者与高李,晚登单夫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三人皆是好酒之徒。在杜甫一首赠《李白》中可以看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在杜甫心中,这才是他心心念念的最最畅快的生活。杜甫和李白自从兖州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重游江东。此生再无相见,只能以诗歌传情。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提到: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汾水,浩荡寄南征。哈哈哈哈,翻译过来就是,小杜,我想你啦。我来这沙丘城我都不知道干嘛。饮酒赏乐也不开心,伦家就是想你了。而杜甫后来也以酒抒怀。表达郁闷,等他溜达到长安自会提到。既然有这么傲娇的朋友,小杜也没少夸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不见》)。

天宝五年到天宝十四年。杜甫今年三十五了,继上次也就是十一年前的那次全国公务员考试失利后,为了养家糊口,便作为儒生成为权贵门上客。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杜甫向当朝献赋,与贵人投赠。大约是在长安的第二年,曾作一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投与尚书左丞韦济,这便是那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出处。为表达自己不得志,他说出"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愤懑之言。这一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尽显桀骜不驯。若是杜甫知道十年后的自己是如何光景?估计会默默的把这首诗迅速撤回。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四十四岁的杜甫辗转来到了陕西。山河破碎,百姓遭劫。杜甫的诗逐渐的走向了为百姓开心言,为国家奏哀声。杜甫在《兵车行》中说: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即使皇帝开始了流浪计划,可这场战争还是结束了。安禄山反,安庆绪杀,郭子仪兴,史思明降。公元757年,杜甫官拜左拾遗。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官了。然而史思明也反了。他这左拾遗做的还不到两年。就又不得不离京。杜甫具有代表性的极具价值的现实主义作作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也正是形成于此时期。乾元二年杜甫四十八岁,杜甫由洛阳回华州。一路之上见强征赋敛,徭役大兴,俢关备战,民不聊生。一路上作下这六首反映社会现实,鞭挞黑暗政治的强劲之作。这六首诗,不仅充分的暴露了战争的罪恶,更是将杜甫那纠结的内心表达的淋漓尽致。

肃宗上元二年,杜甫五十岁了。这一年史朝义杀史思明。又是杀戮,杜甫此时身在成都草堂。由好友严武供给生活。这年冬天,杜甫很开心。高适来看他了,这个冬天霎时间就不会因为风雪的狂躁而显得那么冷酷无情。挚友的问候所带来的温暖估计就像市委书记到老乡家里慰问一样。那叫一个激动啊!老友见面当然要痛饮啊,那一口口辛辣落入腹中,这漂泊之苦也就随着热气全消。而这个冬天一过,宝应元年李太白仙逝了,而杜甫依旧在路上。

宝应二年,这一年应该是国家最最走运的一年。李怀仙斩杀史思明。还在梓州的杜甫喜极而泣作下那首全家癫狂的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国家可算是打了个大胜仗,瞧把杜甫乐的,估计都找不找北了。广德二年,杜甫五十三岁。这一年他依旧要继续出游。正月前,估计还没过元宵节呢。这是倒霉政府来了个小插曲,特邀杜甫为京兆功曹参军。这次杜宝宝很傲娇的说:人家已经定好了出行计划,不能应召喽。说是这么说。同年二月,严武再次回蜀地镇守。杜甫一听,得嘞,哪也不去了。再回成都吧。三月,即归成都。严武也不含糊,回来了就是一家人,你那草堂估计还能住,产权是不是你的无所谓,你就安安稳稳得住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基友。果然有个关系过硬的好盆友真是棒极了。六月,杜甫迎来了铁树开花,政府任命他为校检工部员外郎,并赐绯鱼带。所以,后世的人们也称呼杜甫杜工部。首先大家要知道校检的意思就是你只是名誉性的哦。工部就是管理工程建设建设的都是大土墙,大土坑。所以这年秋天,在任的杜甫就有小情绪了,他就不开心了,宝宝要辞职。所以请假就回草堂消遣去也。回到成都的草堂呢?也是在这一年内与严武唱和最密。官场的尔虞我诈,怎比的上和朋友在一起乐乐呵呵的呢。不知道如果李白还活着,如果李白杜甫还能遇见的话,那又将是怎样的景象。

永泰一年,杜甫五十四岁。五月辞职后人家一家人离开草堂开始吃着火锅作着诗,后面还跟着一辆驴车的四川游。辞职后的三四年里,杜甫一直都在游啊游。大历元年,五十五岁的杜甫做下那篇堪称回忆录的巨作——《壮游》。杜甫是一位有骨气的诗人。封建王朝的压迫并没有压垮我,我一直都在无尽的反抗斗争之中。即便是游尽了华夏河山,仍旧是然"至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公元770庚戌代宗大历五年。杜甫五十九岁。自从去年岁末。杜甫就驾一叶扁舟四处漂流。飘啊飘,在这自由自在的漂泊途中他又遇见了老大哥高适。这就是旅途的乐趣,不要刻意的相约,玩的就是刺激。春末,巧遇李龟年。这已经是杜甫生命的晚期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安史之乱不仅击碎了万里河山,还有深宫中的梨园戏子。李龟年就是那安史之乱后枯萎的人物。可是杜甫不会再激愤的抨击,它只是用"寻常见"与"几度闻"来对比。时代的变乱总是那么无情。还记得老杜那句诗吗:"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想那么多没必要了,消停的语出惊人就好

时间真快啊,冬天来了。水面上孤零零的漂着一叶小舟。舟内没有小火炉,只有一个白发老翁和一壶冷酒。公元770年,杜甫长眠在这艘小船里结束了驴友生涯。前一秒他还在想着太白放歌,严武对饮。可是下一秒,他倦了,他该歇歇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他的脑海中绘成锦绣画卷。在梦里,国未破,人未老,江山依旧好。

朗读,以进诗

朗诵指导:

自由放声朗读,把握读音、节奏、重音、基调。

首联节奏感要强,要能感受其中所体现的画面的整体特点,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要读得高亢激昂,有节奏感,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要读得回环婉转;

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的意味,“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在“木"和“江”两字上作适当延长,以显示余韵;

颈联中的“悲"常”“病"独”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

尾联将无限凄凉之情溢于言外,应该读得缓慢低沉,读出百感交集的意味。

请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补充材料: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3.《登高》呈现了哪些意象?各自有怎样的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完成下表。

意象特点画面

风急秋风强劲凛冽

课中探究案

品析意象,赏析诗境

全诗的诗眼是“悲”字。那么,杜甫是怎样表现“悲"的?他又是为何而“悲”呢?

诗歌的抒情离不开意象,请品读诗歌前二联,圈出意象,关注意象的描述性信息,体会意象的特点,分析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猿的鸣叫声是什么样的?

“渚清沙白”在色调上有何特点?

“鸟飞回"该如何理解?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如何理解?为何不写做“落叶”?

补充资料:“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林庚《说“木叶”》

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诗人会想到什么呢?

滚滚东逝的江水,无边无际,无穷无尽,象征着什么呢?又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3.前两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知人论世,体悟情怀

本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开始抒登高所感。请同学们思考诗人都抒发了哪些情感,可以结合背景资料和相关诗句思考讨论。

补充资料:

杜甫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涉世不深);(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诗人失去依靠,知交零落。“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1.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露》中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八层意思,离不开一个“悲"字,请尝试代入诗境,说说诗人抒发了哪些悲慨?

2.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层意思,诗情似乎达到顶点,那么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3.小结: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2.悲伤凄楚孤独

3.

意象特点画面情感表现手法

风急秋风强劲凛冽悲凉借景抒情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点面结合对偶

天高秋高气爽,天高阔远人的渺小

猿啸哀啼猿悲秋无限悲苦

渚、沙清、白冷色调、清丽凄冷寂寥、凄清无比

鸟飞回徘徊无所依、孤独无枝可依,无家可归漂泊沉沦的哀苦

落木无边、萧萧下无边无际、短暂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

长江不尽、滚滚来无边无际、永恒时间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

课中探究案

品析意象,赏析诗境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联想“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等可知猿啸声凄切悲凉,使人闻之感伤。哀猿长啸,使本就孤独伤感的诗人的哀伤又增添了一层。

(2)“清”“白"都是冷色调,表现出诗人登高之时环境的冷清凄凉。

(3)“飞回”是“在急风中飞舞盘旋"的意思,写出了一只孤鸟在阔远高天之下,在凛冽的秋风中艰难盘旋的姿态,可联想杜甫《旅夜书怀》中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都是诗人的自况。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木”也指“叶”,但“木”显得更加枯萎、衰败、萧条。这里诗人用“木"而不用“叶”,就是为了凸显环境的衰败、萧条。

(2)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想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3)“江水"象征着宇宙的永恒,而这“永恒”又反衬出人生的苦短。古典诗词中借写江水永恒而惜人生苦短的诗句很多,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如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助多个意象,营造了苍茫壮阔的意境,也传达出诗人的悲秋情怀;

(2)远近结合:首联起句是远景,对句是近景,镜头由远及近,触目皆是苍凉秋景;

(3)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天、渚、沙是静态之景,急风、猿啸、鸟飞回是动态之景,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4)点面结合:首联起句是全景式描写,“鸟飞回”则是特写镜头,点面结合,画面更有层次感;

(5)对偶: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偶,而且句中自对,“天"对“风”、“高"对“急”、“沙"对“渚”、“白"对“清”,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知人论世,体悟情怀

1.(1)“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路途之远,突显愁苦之深;

(2)“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万物凋零的衰败景象,容易使人感到伤感惆怅;

(3)“作客”,是寄居他乡之意。漂泊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在已近岁末的秋天会更加浓烈;

(4)“常”,久也,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5)“百年”,老年,过了建功立业的黄金年龄,迟暮之年。本应儿孙绕膝,共享天伦,如今老病交加形单影只,一事无成,悲不胜悲。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多病”,感叹体弱多病,精神疲惫不堪。多病往往多愁,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

(7)“登台":重阳节的一种传统习俗,全家人一起不仅登高,还饮菊花酒,为祈求避邪除灾。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

(8)“独”字,孤身一人,此佳节本应全家人在一起,而此时形单影只,万分悲凉。

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2.“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因为国运和自身命运的艰难而深感遗憾(苦恨),于是两鬓的白发渐多;心中愁苦,身体又衰老多病,诗人越发觉得潦倒不堪,想要借酒浇愁,可是无奈,疾病缠身,不得已只能停杯。

3.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再到悲国事之秋,全诗以“悲"情贯穿,层层递进,体现出诗人“叹息肠内热,穷年忧黎元”的大情怀。杜甫被誉为“最伟大的诗人”,原因或许正在于此。

素材运用

●抒情描写型——提示:描写可让人身临其境,抒情可情深意长而感人肺腑。

漂泊的诗魂

星垂平野,月涌大江,涛声依旧,人已沧桑。你是天地间的一只鸟,飞翔在没有归宿的江边。悄然登舟,站在船艄,你就像站在秋天的尽头,远眺家乡,远眺千里之外那片苍老的浮云。江风掠过稀疏的白发,江水打湿了你的记忆。夜未央,长安乱,再回首,梦已殇。

高高的桅杆,是你孤独的守望;漂零的小舟,是你流浪的驿站。远离梦想已经很久了,你高尚的灵魂已经疲惫,你只是一个瘦小的诗人,你那双浸透笔墨的双手,写得出伟大的诗篇,却挽救不了一个朝代衰败的命运。

风不断卷入你破旧的衣裳,当落叶再一次飘零,你饮一杯浊酒,再一次选择了出发。飘泊异乡的诗人,你的梦想在哪里?

于是,你把乱世丢在一边,开始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远征。

滚滚长江水,落木萧萧下。

●思辨议论型——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心忧天下

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凄惨变故。在杜甫的后半生,生活无论怎样困难,他都勇于严肃正视事实,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安史叛军的残酷屠杀,统治阶级的腐朽荒淫,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总之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深刻反映。当他为自身命运多舛而倍感凄凉时,国家忧患、人民疾苦随即以更悲凉的色彩涂抹在他人生的画卷上。

他因抛弃“小我”而关心大众而得到了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更让人俯首长叹的是,在那凄风苦雨难寐之夜,杜甫非但没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愤冷漠之心,反而以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一颗满溢着赤诚和慈爱的心灵!但遗憾的是,杜甫很少有欢快的诗句,可能是他心中郁结太深的缘故。

●深刻议论型——提示: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被历史咀嚼的生命

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等,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去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考题模拟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和思考?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精彩范文

登高揽胜

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

——题记

毫无疑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风发,人皆向往,但免不了造物主将人们抛向幽谷。然而,登山不以艰险而止,一时身处幽谷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使“洞天有路不知处,绝顶异香难更闻”,我们也应“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努力向高处前进,相信终将会有登高揽胜、看取日升东方之时。

那么,为何要登高揽胜呢?荀子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意思大致是说登上高处招手,并非是你的手臂变长了,可远处的人依然能看见。登高亦可博见、心胸开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既然如此,那么登高揽胜者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

登高揽胜者要有一颗努力向上,不甘平庸的心。一个人只要有了摆脱平庸的勇气与决心,才能不断向上攀登。著名翻译家傅雷可谓家喻户晓,可谁曾想傅雷年幼时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傅雷天资平平,但得益于他有一颗努力向上的心,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夜以继日地苦读,不懈地朝着心中的方向努力。最终,铸就了他今日的辉煌。

登高揽胜者也要有锲而不舍的实际行动。著名作家二月河在成名之前,曾是一个在几百米深的矿井里挖煤的工人。不甘于现状的他,出矿井后便一头扎进连队的图书馆,读尽了连队几乎所有的藏书,并精研《红楼梦》,勤于笔耕。终于1986年,他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从此震惊文坛,一发不可收拾。由此,二月河总结出了一个“锅底法则”:生活就好比一口锅,当你处在锅底时,只要你努力,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向上的。由普通工程兵向著名作家的飞越,凭靠的是全身心地投入、锲而不舍付诸行动,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镜中锦绣。

登高揽胜者更要具备克难制胜、主动出击的勇气。萧敬腾幼时偶然听到邦乔飞的专辑《Chush》,让他萌发出了学习音乐的想法。15岁时,萧敬腾开始学习爵士鼓,但后来因经济窘迫中止。即便如此,他也不曾放弃。每天自学苦练,经常一天超过十小时。为了能拥有登台唱歌的机会,他走进每一个有演唱机会的店中毛遂自荐。17岁那年他开始在西餐厅驻唱,每天放学后,骑着车子在四处地点奔波至深夜。曾有一周演唱50个小时,连吃饭都没有时间。最终,在2013年,萧敬腾拿下第24届金曲奖国语歌王。

求木之长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欲揽胜者,必先登高;欲登高者,必先摆脱平庸、付诸行动、克难制胜、主动出击。

满眼风光须登高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王之涣在《登鹤雀楼》中的诗句。它的意思是若想尽览千里的风光美景,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这诗充满着哲理意韵:在人生路上,如果想领悟生命的精彩,创造生命的辉煌,就得胸怀全局站得高。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常识,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个人的视野决定着他的格局,而格局则又决定了他的未来。张爱玲曾说:“人们总是在幸福即将到来时倍感幸福,却又在幸福进行时患得患失。"追其原因,还是因为视野太过狭窄而天天担忧。杞人忧天的故事大概说的也是这个理。如果一个能把担忧天会不会掉下来的时间用来饱读诗书,他就可能不会有这个莫须有的忧虑吧。因为随着知识的储备、累积,我们的视野也会随之拓宽。

累积知识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想取得耀眼的成就,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更上一层楼的条件。

1923年,海明威出版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但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隔年,他又出版了另一本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依然遭到批评。但是他屡屡受挫,屡不放弃,坚持自己的创作事业。终于,1954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文学的高峰。如果没有当初的那份坚持,他或许无法享受这份荣耀。也是因为在失败中不断前进,他才具备了站在文学高峰的条件。

当谈论到迈克尔·菲尔普斯时,人们总是羡慕他的耀眼的成就。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菲尔普斯为了提高自己的游泳艺术,他几乎每天都是在泳池里度,以至于他认为在泳池里比在地上更自如。数年的异于常人的魔鬼训练,造就了一个屡屡登上世界领奖台、9天摘取8金、打破7项游泳项目世界纪录的的迈克尔·菲尔普斯。若想要达到天才的高度,就必须付出与天才匹配的艰辛,毫无疑问,菲尔普斯做到了。

想要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想要站得高,必须经受住艰辛和磨砺。

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杜甫《登高》中的“__”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__"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杜甫《登高》中“__,___”两句,以密集的意象描绘登高的见闻,为抒发深沉丰富的情感做了充分铺垫。

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晏殊《浣溪沙》中“"则由花谢之景触发伤春之情。

《登高》一诗中,杜甫用“_____”描写了江水浩荡奔流的壮阔景象,用“_____"表达了自己身患数疾,年老孤单的悲苦之情。

杜甫《登高》中的“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样,景象旷远,境界雄阔,给人视通万里、山河尽览的感受。

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即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

10.在《登高》中,国难当头,仕途坎坷,面对眼前所见所闻,无限悲凉之意自然袭上心头,杜甫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之音。

11.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到“落木”这一意象,体现语言的精妙和意境的宏大。我们学过如杜甫《登高》的“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的“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可奈何花落去

6.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

7.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其他答案亦可)

10.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千山天远大《唐诗二首˙登高》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课中探究案+素材运用+考题模拟+情境默写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2.分析意象,把握意境,鉴赏《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通过意象比较,明确李白、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

课前预习案

1.知人,方论世

杜甫:一个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背包客

杜甫,一个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背包客。

开元十九年,杜甫加冠成人就跑了出来。正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选自杜甫《壮游》)。年轻的他依水路之便利,一路火花带闪电漫游吴越齐赵等地。杜甫在游历吴越时期,曾回过洛阳一次。在归回洛阳途中,游历奉天寺。做下"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选自《游龙门奉天寺》)。玩得好好的为啥突然要回去呢?全国统一公务员考试,很不幸我们的杜欧巴落榜了。落榜之后杜甫无心归家一溜烟跑了。这一次他遇到了命中的那个他——李白。

当时的杜甫二十四岁,遇到颇具男人味的中年帅大叔李白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毕竟都是文化圈里混的。二人同游齐鲁大地,也就是在这期间杜甫留下了举世无双的《登高》。走着走着,又遇见一位"老"朋友——高适。此人与李白熟识。比我们杜公子大八岁,于是双人游变成了三人行,三人同游梁宋,也就是当今开封,商丘等地。后来杜甫曾在《昔游》与《遣怀》中提到"昔者与高李,晚登单夫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三人皆是好酒之徒。在杜甫一首赠《李白》中可以看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在杜甫心中,这才是他心心念念的最最畅快的生活。杜甫和李白自从兖州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重游江东。此生再无相见,只能以诗歌传情。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提到: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汾水,浩荡寄南征。哈哈哈哈,翻译过来就是,小杜,我想你啦。我来这沙丘城我都不知道干嘛。饮酒赏乐也不开心,伦家就是想你了。而杜甫后来也以酒抒怀。表达郁闷,等他溜达到长安自会提到。既然有这么傲娇的朋友,小杜也没少夸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不见》)。

天宝五年到天宝十四年。杜甫今年三十五了,继上次也就是十一年前的那次全国公务员考试失利后,为了养家糊口,便作为儒生成为权贵门上客。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杜甫向当朝献赋,与贵人投赠。大约是在长安的第二年,曾作一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投与尚书左丞韦济,这便是那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出处。为表达自己不得志,他说出"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愤懑之言。这一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尽显桀骜不驯。若是杜甫知道十年后的自己是如何光景?估计会默默的把这首诗迅速撤回。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四十四岁的杜甫辗转来到了陕西。山河破碎,百姓遭劫。杜甫的诗逐渐的走向了为百姓开心言,为国家奏哀声。杜甫在《兵车行》中说: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即使皇帝开始了流浪计划,可这场战争还是结束了。安禄山反,安庆绪杀,郭子仪兴,史思明降。公元757年,杜甫官拜左拾遗。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官了。然而史思明也反了。他这左拾遗做的还不到两年。就又不得不离京。杜甫具有代表性的极具价值的现实主义作作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也正是形成于此时期。乾元二年杜甫四十八岁,杜甫由洛阳回华州。一路之上见强征赋敛,徭役大兴,俢关备战,民不聊生。一路上作下这六首反映社会现实,鞭挞黑暗政治的强劲之作。这六首诗,不仅充分的暴露了战争的罪恶,更是将杜甫那纠结的内心表达的淋漓尽致。

肃宗上元二年,杜甫五十岁了。这一年史朝义杀史思明。又是杀戮,杜甫此时身在成都草堂。由好友严武供给生活。这年冬天,杜甫很开心。高适来看他了,这个冬天霎时间就不会因为风雪的狂躁而显得那么冷酷无情。挚友的问候所带来的温暖估计就像市委书记到老乡家里慰问一样。那叫一个激动啊!老友见面当然要痛饮啊,那一口口辛辣落入腹中,这漂泊之苦也就随着热气全消。而这个冬天一过,宝应元年李太白仙逝了,而杜甫依旧在路上。

宝应二年,这一年应该是国家最最走运的一年。李怀仙斩杀史思明。还在梓州的杜甫喜极而泣作下那首全家癫狂的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国家可算是打了个大胜仗,瞧把杜甫乐的,估计都找不找北了。广德二年,杜甫五十三岁。这一年他依旧要继续出游。正月前,估计还没过元宵节呢。这是倒霉政府来了个小插曲,特邀杜甫为京兆功曹参军。这次杜宝宝很傲娇的说:人家已经定好了出行计划,不能应召喽。说是这么说。同年二月,严武再次回蜀地镇守。杜甫一听,得嘞,哪也不去了。再回成都吧。三月,即归成都。严武也不含糊,回来了就是一家人,你那草堂估计还能住,产权是不是你的无所谓,你就安安稳稳得住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基友。果然有个关系过硬的好盆友真是棒极了。六月,杜甫迎来了铁树开花,政府任命他为校检工部员外郎,并赐绯鱼带。所以,后世的人们也称呼杜甫杜工部。首先大家要知道校检的意思就是你只是名誉性的哦。工部就是管理工程建设建设的都是大土墙,大土坑。所以这年秋天,在任的杜甫就有小情绪了,他就不开心了,宝宝要辞职。所以请假就回草堂消遣去也。回到成都的草堂呢?也是在这一年内与严武唱和最密。官场的尔虞我诈,怎比的上和朋友在一起乐乐呵呵的呢。不知道如果李白还活着,如果李白杜甫还能遇见的话,那又将是怎样的景象。

永泰一年,杜甫五十四岁。五月辞职后人家一家人离开草堂开始吃着火锅作着诗,后面还跟着一辆驴车的四川游。辞职后的三四年里,杜甫一直都在游啊游。大历元年,五十五岁的杜甫做下那篇堪称回忆录的巨作——《壮游》。杜甫是一位有骨气的诗人。封建王朝的压迫并没有压垮我,我一直都在无尽的反抗斗争之中。即便是游尽了华夏河山,仍旧是然"至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公元770庚戌代宗大历五年。杜甫五十九岁。自从去年岁末。杜甫就驾一叶扁舟四处漂流。飘啊飘,在这自由自在的漂泊途中他又遇见了老大哥高适。这就是旅途的乐趣,不要刻意的相约,玩的就是刺激。春末,巧遇李龟年。这已经是杜甫生命的晚期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安史之乱不仅击碎了万里河山,还有深宫中的梨园戏子。李龟年就是那安史之乱后枯萎的人物。可是杜甫不会再激愤的抨击,它只是用"寻常见"与"几度闻"来对比。时代的变乱总是那么无情。还记得老杜那句诗吗:"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想那么多没必要了,消停的语出惊人就好

时间真快啊,冬天来了。水面上孤零零的漂着一叶小舟。舟内没有小火炉,只有一个白发老翁和一壶冷酒。公元770年,杜甫长眠在这艘小船里结束了驴友生涯。前一秒他还在想着太白放歌,严武对饮。可是下一秒,他倦了,他该歇歇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他的脑海中绘成锦绣画卷。在梦里,国未破,人未老,江山依旧好。

朗读,以进诗

朗诵指导:

自由放声朗读,把握读音、节奏、重音、基调。

首联节奏感要强,要能感受其中所体现的画面的整体特点,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要读得高亢激昂,有节奏感,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要读得回环婉转;

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的意味,“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在“木"和“江”两字上作适当延长,以显示余韵;

颈联中的“悲"常”“病"独”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

尾联将无限凄凉之情溢于言外,应该读得缓慢低沉,读出百感交集的意味。

请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补充材料: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3.《登高》呈现了哪些意象?各自有怎样的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完成下表。

意象特点画面

风急秋风强劲凛冽

课中探究案

品析意象,赏析诗境

全诗的诗眼是“悲”字。那么,杜甫是怎样表现“悲"的?他又是为何而“悲”呢?

诗歌的抒情离不开意象,请品读诗歌前二联,圈出意象,关注意象的描述性信息,体会意象的特点,分析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猿的鸣叫声是什么样的?

“渚清沙白”在色调上有何特点?

“鸟飞回"该如何理解?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如何理解?为何不写做“落叶”?

补充资料:“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林庚《说“木叶”》

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诗人会想到什么呢?

滚滚东逝的江水,无边无际,无穷无尽,象征着什么呢?又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3.前两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知人论世,体悟情怀

本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开始抒登高所感。请同学们思考诗人都抒发了哪些情感,可以结合背景资料和相关诗句思考讨论。

补充资料:

杜甫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涉世不深);(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诗人失去依靠,知交零落。“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1.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露》中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八层意思,离不开一个“悲"字,请尝试代入诗境,说说诗人抒发了哪些悲慨?

2.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层意思,诗情似乎达到顶点,那么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3.小结:

素材运用

●抒情描写型——提示:描写可让人身临其境,抒情可情深意长而感人肺腑。

漂泊的诗魂

星垂平野,月涌大江,涛声依旧,人已沧桑。你是天地间的一只鸟,飞翔在没有归宿的江边。悄然登舟,站在船艄,你就像站在秋天的尽头,远眺家乡,远眺千里之外那片苍老的浮云。江风掠过稀疏的白发,江水打湿了你的记忆。夜未央,长安乱,再回首,梦已殇。

高高的桅杆,是你孤独的守望;漂零的小舟,是你流浪的驿站。远离梦想已经很久了,你高尚的灵魂已经疲惫,你只是一个瘦小的诗人,你那双浸透笔墨的双手,写得出伟大的诗篇,却挽救不了一个朝代衰败的命运。

风不断卷入你破旧的衣裳,当落叶再一次飘零,你饮一杯浊酒,再一次选择了出发。飘泊异乡的诗人,你的梦想在哪里?

于是,你把乱世丢在一边,开始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远征。

滚滚长江水,落木萧萧下。

●思辨议论型——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心忧天下

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凄惨变故。在杜甫的后半生,生活无论怎样困难,他都勇于严肃正视事实,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安史叛军的残酷屠杀,统治阶级的腐朽荒淫,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总之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深刻反映。当他为自身命运多舛而倍感凄凉时,国家忧患、人民疾苦随即以更悲凉的色彩涂抹在他人生的画卷上。

他因抛弃“小我"而关心大众而得到了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更让人俯首长叹的是,在那凄风苦雨难寐之夜,杜甫非但没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愤冷漠之心,反而以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一颗满溢着赤诚和慈爱的心灵!但遗憾的是,杜甫很少有欢快的诗句,可能是他心中郁结太深的缘故。

●深刻议论型——提示: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被历史咀嚼的生命

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等,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去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考题模拟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和思考?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精彩范文

登高揽胜

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

——题记

毫无疑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风发,人皆向往,但免不了造物主将人们抛向幽谷。然而,登山不以艰险而止,一时身处幽谷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使“洞天有路不知处,绝顶异香难更闻”,我们也应“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努力向高处前进,相信终将会有登高揽胜、看取日升东方之时。

那么,为何要登高揽胜呢?荀子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意思大致是说登上高处招手,并非是你的手臂变长了,可远处的人依然能看见。登高亦可博见、心胸开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既然如此,那么登高揽胜者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

登高揽胜者要有一颗努力向上,不甘平庸的心。一个人只要有了摆脱平庸的勇气与决心,才能不断向上攀登。著名翻译家傅雷可谓家喻户晓,可谁曾想傅雷年幼时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傅雷天资平平,但得益于他有一颗努力向上的心,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夜以继日地苦读,不懈地朝着心中的方向努力。最终,铸就了他今日的辉煌。

登高揽胜者也要有锲而不舍的实际行动。著名作家二月河在成名之前,曾是一个在几百米深的矿井里挖煤的工人。不甘于现状的他,出矿井后便一头扎进连队的图书馆,读尽了连队几乎所有的藏书,并精研《红楼梦》,勤于笔耕。终于1986年,他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从此震惊文坛,一发不可收拾。由此,二月河总结出了一个“锅底法则":生活就好比一口锅,当你处在锅底时,只要你努力,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向上的。由普通工程兵向著名作家的飞越,凭靠的是全身心地投入、锲而不舍付诸行动,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镜中锦绣。

登高揽胜者更要具备克难制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