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对比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对比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对比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对比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对比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联读学习目标1234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把握消息和通讯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融于场景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通讯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精神和品格的方法。欣赏新闻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美;学习人物通讯多角度、多层次刻画人物的方法,品析人物的品质美。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受焦裕禄的伟大人格,学习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品质。 目录Contents导读明体自读明事赏读明法123品读明情45一导读明体

新闻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广义狭义消

息通

讯报告文学新闻特写消

息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新闻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③快:迅速及时,有时效性。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⑤强:思想性和指导性强。新闻的一般结构:文体特征写作特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

有时也有引标和副标。

概括新闻内容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结语: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消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一篇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人物通讯通讯和消息的比较二自读明事追寻历史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主权活动一:阅读文章,完成表格快速浏览《别了,不列颠尼亚》,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以表格形式展现出来。时间新闻事实(现实场景)30日下午6时15分4时40分4时30分30日最后一分钟7时45分7月1日第一分钟0时40分告别拉开序幕第二次降旗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中英交接仪式告别仪式港督旗帜降落港督离开港督府“不列颠尼亚”离港本文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且衔接非常紧密,真实的记录了历史事件,这样写表现了什么?中国人急切的盼望回归的时刻的到来,体现了中国人民族的自豪感。(感情基调)阅读课文,梳理焦裕禄的典型事迹,完成表格填写。分层小标题典型事迹引子1“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2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3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4“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5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分层小标题典型事迹引子1“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2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3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4“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5他没有死,他还活着亲自调查兰考的自然情况风雪天,访寒问暖关心他人身体状况,自己却忍着病痛坚持工作病重时,时刻关心兰考工作情况,希望死后葬在沙丘之上。兰考发生的巨大变化危难之际赴兰考任职三赏读明法活动二:通过梳理我们选定四个主要场面,发现除场景外,作者还加入了很多背景材料,请你完成下面表格,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问题: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在真实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穿插历史背景,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段落现实场景(新闻事件)历史材料(新闻背景)如何融合2一4段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5一7段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8一9段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10-11段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制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对比港督府建筑历史与现实的纵向对比156年前英国升旗与今日降旗的纵向对比英国米字旗与中国五星红旗易帜的横向对比英国过去“从海上来”如今“从海上去”的纵向对比本文对真实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穿插历史背景,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将新闻时事与历史背景有机融合,极大地拓展了新闻的容量,增强了新闻的厚重感。将过去的屈辱历史与今天的喜悦事件,这种今昔对比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让我们更能感受香港回归的来之不易,体会到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活动三—探究:《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请举例说明。①白描化的语言描写

焦裕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深刻的道理说教,每一句话都明白、简单,能让百姓听懂、感动。如:那句“我是您的儿子”温暖了那对无依无靠的老人的心,他成为党员干部所追求的人民公仆的楷模。那句“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感人肺腑,把人物的精神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②生动的细节描写

对于焦裕禄身患严重肝病仍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踩”“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来,突出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抓住“发呆”的神态,揭示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③典型的环境描写

文章第三段写“三害”的象征和标志:“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色调的变化,展现出兰考大地遭受灾荒的苦难景象,更显示出焦裕禄身上的责任之重大。面对这种状况,焦裕禄不退缩、不逃避,展现了其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④有力的侧面烘托

文中除了对焦裕禄言行举止的直接描写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来表现焦裕禄的崇高品质。在引言部分,“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通过别人的评价,表现了焦裕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第一节中,通过对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的“吃惊”“非常感动”的描写,表现了焦裕禄重视调研、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在文章最后一节,通过老百姓的回忆、评价,表现了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四品读明情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1860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1841年1860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活动四:了解背景,体会新闻主题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提到香港回归问题,首次提出“一国两制”设想。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中国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收回。如果谈不成,中国也要收回。”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的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意味着我们成功维护了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香港回归意味着什么?

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背景,体会新闻主题“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进入1961年后,大旱蔓延黄河、淮河和整个长江流域,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的小麦比上一年最低水平又减产50%。

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这篇稿件的诞生,源自1965年12月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和新华社记者冯健的一次中原之行。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自1961年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复苏时期。穆青的脑海中反复思考:该怎样将蕴含于人民之中那种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精神,通过新华社的报道,播撒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

穆青决定到故乡河南去。这片土地历史上就是一个饱受水旱灾害的地方。他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新闻素材。到河南后,根据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摸到的线索,穆青得知,在豫东兰考县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开展除三害斗争活活累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穆青还是被听到的故事深深震撼。听着这些故事,抚摸着焦裕禄留下的三件遗物——一双旧棉鞋、一双破袜子、一把破藤椅,穆青悲恸得不能自持,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

穆青一行访问了几十位基层干部和群众,走到哪,群众都满含热泪叙说着焦书记。又亲眼看了焦裕禄带领群众挖的沟渠、封闭的沙丘群后,穆青对冯健和周原说,“焦裕禄就是一代共产党员的典型!我们一定要把他的事迹原原本本写出来,让人们看看咱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怎么舍生忘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

他们对这篇报道反复推敲修改,先后七易其稿。稿子基本完成后,穆青又让周原把稿子带回兰考,在县委常委扩大会上朗读征求意见,除订正了几个人名地名外,大家表示事实准确。

1966年2月7日上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新华社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这个名字传遍了全国各地,震撼了千千万万颗心灵。各抒己见论精神

焦裕禄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提示:可以从文中不同小标题所统领的不同内容入手,分析人物言行,归纳、提炼人物精神品质。)①实事求是、善于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②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精神。④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焦裕禄看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他说过“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一到兰考,他就“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认为“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在兰考的一年多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当时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正是这种深入、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使焦裕禄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改变兰考面貌提出切合实际的规划。

责任担当是共产党人公心为民必然的价值取向,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当焦裕禄到兰考时,兰考正遗受着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但他没有逃避,勇于担当。他“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思想上早做好了经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他说:“灾区有个好处,它能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焦裕禄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带领广大千部群众大力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以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改天換地的英雄壮歌。

焦裕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心相连、情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