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人应当坚持正义》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5《人应当坚持正义》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2.找出并理解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3.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理解“正义"的内涵,学习“劝说”艺术。
(一)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解题
①“人”,即所有人
②“应当”,有“必须"之意
③“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的意思。
生字注音
服膺()恫吓()褒贬()
理睬()遭殃()
解释词语
无可非议:
拳拳服膺:
诚惶诚恐:
毕恭毕敬:
(二)了解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思考1】研读内容,把握观点
1.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明确①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②好的意见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
③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④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
⑤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2.“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首先提出了是否合乎正道这一话题,然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②为后文进一步阐明自己不听从格黎东等人劝说的理由做好铺垫。
3.第一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叙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开头到“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主要是强调,那个过去为苏格拉底所服膺的道理,是不是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就改变了,就不再为他信奉了。第二个层次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到“这话说得不对吗”,主要强调是该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应该听从专家的意见。
4.苏格拉底以“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观点?
明确苏格拉底举出体育运动员的例子,提出应当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中心议题,“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不听从内行的看法和意见,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
5.苏格拉底的步步设问有何特点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苏格拉底的设问源自生活,符合生活常理,所以格黎东没有办法去反驳,反而只能随声附和,如“只听从一个人的"很明显”“怎么不是呢"我想是这样,苏格拉底”“不能"等,这样的回答显示出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对话录之所以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苏格拉底辩驳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6.“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
明确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也可以随随便便使人复活,只要办得到就干,并不根据道理。而对于“我”来说,要慎重考虑行事是否正当,而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仍然是要遵循道理和原则。
7.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格黎东是因为他的坚持,从课文内容来看,他的坚持是什么
明确①坚持的是正义。苏格拉底提到的“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都可以认为是他从不同侧面对“正义"的诠释,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正义”的代称。
②他坚持认为人的灵魂比身体重要。“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在得到格黎东的否定回答后,又抛出“比身体贵重吗”的问题,可见苏格拉底对灵魂、信仰的珍重程度超过了他对身体、生命的珍重。
【思考2】梳理苏格拉底劝说格黎东的逻辑思路。
明确①首先阐述“你的关心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你的;如果不合乎正道,我不会让步的。"
②通过连续发问,请他考虑: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在格黎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苏格拉底运用联想谈到了运动员,问及第二个核心问题: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格黎东回答只听从一个人的意见。随后,苏格拉底抛出第三个问题:如果听从了外行人的话,是不是要遭到损害在格黎东承认会受到损害后,苏格拉底进而腾挪思维,发问:道义与身体谁贵重格黎东回答道义比身体贵重得多。层层诱导继续进行:活得好比活着更重要。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
③最后得出结论:私自离开是不正当的、邪恶的、可耻的。我们不能做。
【思考3】探究技巧
1.当被格黎东问“你看我们该怎么办”时,苏格拉底连用了七个“是不是"的问句,这对表达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复出现,强调了坚决不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的道理,指出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比较轻的刑罚的必要性,同时,告诫格黎东必须坚定信念,至死无悔。排比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有一气呵成之效。
2.苏格拉底的论辩有何特点?
明确①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②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发问,语气亲切诚恳,语调相对平和沉稳。③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通过让对方不间断地回答问题,使对方一步一步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④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
【思考4】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试结合本文加以概括。
明确①苏格拉底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舍生取义,绝不苟活。②苏格拉底人格高尚,心胸坦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③苏格拉底为人和蔼,待人和善,循循善诱,有着高超的谈话技术。
【思考5】运用铺垫法
苏格拉底被判定为死罪,他当然不可能心服口服,换作每个人都感到自己蒙受了巨大的冤屈,但换作每个人却不可能像苏格拉底一样接受这样不公正的判罚。本文中苏格拉底不赞同违背雅典人的意愿而逃跑,针对格黎东提出的如果不逃走的几点后果,他以雄辩的逻辑,通过步步设问,一层又一层的铺垫,诱导格黎东放弃越狱的想法。层层铺垫,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写法指导】
内涵:层层铺垫法,亦称巧铺妙垫法。它是指行文或说理时,为情节的展开或说理的顺
畅,酝酿气氛,做好铺陈的写作方法。
效果: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以此揭示出情节或人物性格发展
的必然性、合理性,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方法:①设问式铺垫。为反对对方提出的设想,采取步步设问的方式,促使对方沿着自
己的思路思考,最后放弃原来的结论。
②描写式铺垫。在开篇尽情铺陈、描写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③背景式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让故事的发展事出有因,也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④衬托式铺垫。先描写次要人物或叙述次要情节,以从正面衬托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情节的发展。
⑤反差式铺垫。就是让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可以取得带给人意外惊喜之感。
【思考5】明晰主旨
这篇文章记述了苏格拉底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的过程,深刻阐述了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及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表现了苏格拉底的崇高追求和人格魅力。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一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题组A基础过关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拳拳服膺(yīng)倔强(jiàng)道义反驳
B.褒贬(bāo)糊涂(tu)论辩枚举
C.内行(háng)严谨(jǐn)邪恶以德报怨
D.勉强(qiǎng)恫吓(xià)监禁无可非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亏柏拉图的________,把当年从审判到执行的整个过程________地记述了下来,使我们今天得以领略苏格拉底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哲人________。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十年,当时二十八岁,审判时在场,还上台试图为老师辩护,法官嫌他年轻把他轰了下来。评家都承认,柏拉图太有文学才华,记述中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他大约早就开始记录老师的言论,据说有一次朗读给苏格拉底听,苏格拉底听罢说道:“我的天,这个年轻人给我编了多少故事!”尽管如此,评家又都承认,他由于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英国学者伯奈特说:“色诺芬为苏格拉底做的辩护实在太成功了,如果苏格拉底真是那个样子,就绝不会被判死刑。"英国哲学家罗素仿佛从中吸取了教训,表明态度:“如果需要让人复述我的话,我________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而不是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不过他倒不必有这个担忧,因为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却惊人地多产,别人哪里还有复述的机会。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神来之笔栩栩如生风韵甘愿
B.生花妙笔栩栩如生风采宁愿
C.神来之笔呼之欲出风采甘愿
D.生花妙笔呼之欲出风韵宁愿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回忆录中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B.在回忆录中把柏拉图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C.在回忆录中把色诺芬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D.在回忆录中把亚里士多德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
B.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C.评家又都承认,他自己是大哲学家,由于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D.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能够理解老师,自己是大哲学家,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全部使用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的“词汇”,①。词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能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可能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含的建筑语言,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资源的贫乏和对风沙的避藏;青砖筑成了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②,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5.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夸张、借代、排比B.对比、拟人、对偶
C.对比、借代、对偶D.比喻、拟人、排比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埃菲尔铁塔的底座雄壮,塔身似千万条胳膊交叉缠绕,塔顶微微晃动,高度可以俯瞰全城,这些都在炫耀着大工业时代的力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题组B能力提升练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小题。
1.通读全文,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苏格拉底提出的“正道"道理”“道义"的内涵是什么?
3.《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苏格拉底的提问给我们哪些启示?
4.苏格拉底在这场提问中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题组C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最高尚、最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最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最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
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已。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
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1.同样是“哭”,苏格拉底对学生和朋友的“哭”提出批评,对监守的哭却进行表扬,为什么?
2.本文有不少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找出几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3.苏格拉底拒绝逃亡,从容赴死,有怎样的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拓展阅读:
正义,历来就是一个众说纷纭、各执一端的价值观念。在最早的文字记录中,正义指一般意义上的相当和正当,正义包括全部美德和完好的道德行为模式,后来正义逐渐与平等、慈善区分开来。但正义概念依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思想家对其作出不同的界定,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正义就是社会中各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得其所。亚里士多德相信平等就是正义,但正义又分为“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前者指平均的正义,即在平等的个人之间各人的所得在数目和容量上都相等,后者指分配的正义,即在不平等的个人之间根据各人的价值不等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休谟认为公共福利是正义的唯一源泉。穆勒断定正义是关于人类基本福利的一些道德规则,如此等等。在当代世界,正义依然是人们争论的中心,尤其是在社会发展迅速、矛盾突出和社会大幅度变革的时代。正义问题的争论之所以引起关注,也非源自人们的主观情感,而是因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不正义现象,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不正义现象并没有因经济的繁荣迎刃而解,反而愈加突出,成为社会冲突层出不穷的一个根源。
罗尔斯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致力于正义研究的。他认为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就像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一种理论如果是不真实的,那么无论它多么高雅,多么简单扼要,也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拒绝或修正:同样,法律和体制如果是不正义的,那么无论它们多么有效,多么有条不紊,也必然会为人们所改革或废除。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福利都不能凌驾其上的。因此,正义否认某个人失去自由会由于别人享有更大的利益而变得理所当然起来。它不承认强加给少数人的牺牲可以由于许多人享有的更大利益而变得无足轻重。使我们默认某种有误的理论的唯一原因,是我们没有一种更好的理论,同样,某种不正义行为之所以能够被容忍,也仅仅是因为我们要避免更大的不正义。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美德,真实和正义都是不可调和的。
当然,现存社会很少是井然有序的,因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这通常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人们对于应由哪些原则来规定他们团体的基本条件,意见也不一致。然而,尽管存在着这种分歧,我们仍然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具有某种正义观。就是说,他们懂得他们需要一系列特定原则,并准备认可这些原则,以便用这些原则来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因此,形形色色的正义观截然不同,是由这些不同的原则、这些不同的观念所共有的作用导致的。
(摘编自罗尔斯《正义论》,有删改)
素材积累—柏拉图名言
1.窗外下着雪,泡一杯咖啡,握到它凉了,才知道又想起了你。我的期待你如何才能明白!
2.相爱是种感觉,当这种感觉已经不在时,我却还在勉强自己,这叫责任!分手是种勇气!当这种勇气已经不在时,我却还在鼓励自己,这叫悲壮。
3.凡具有知识者皆较诸缺少知识者为猛敢;且其人于既学习以后则较诸其在未学习以前为更猛敢。
4.拖延时间是压制恼怒的最好方式。
5.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6.当爱神拍你的肩膀时,就连平日不知诗歌为何物的人,也会在突然之间变成一个诗人。
7.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
8.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5《人应当坚持正义》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2.找出并理解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3.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理解“正义"的内涵,学习“劝说”艺术。
(一)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解题
①“人”,即所有人
②“应当”,有“必须"之意
③“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的意思。
生字注音
服膺(yīng)恫吓(dònghè)褒贬(bāo)
理睬(cǎi)遭殃(yāng)
解释词语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拳拳服膺:诚恳地信奉。
诚惶诚恐: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
毕恭毕敬:十分恭敬。
(二)了解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思考1】研读内容,把握观点
1.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明确①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②好的意见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
③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④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
⑤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2.“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首先提出了是否合乎正道这一话题,然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②为后文进一步阐明自己不听从格黎东等人劝说的理由做好铺垫。
3.第一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叙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开头到“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主要是强调,那个过去为苏格拉底所服膺的道理,是不是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就改变了,就不再为他信奉了。第二个层次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到“这话说得不对吗”,主要强调是该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应该听从专家的意见。
4.苏格拉底以“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观点?
明确苏格拉底举出体育运动员的例子,提出应当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中心议题,“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不听从内行的看法和意见,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
5.苏格拉底的步步设问有何特点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苏格拉底的设问源自生活,符合生活常理,所以格黎东没有办法去反驳,反而只能随声附和,如“只听从一个人的"很明显”“怎么不是呢"我想是这样,苏格拉底”“不能"等,这样的回答显示出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对话录之所以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苏格拉底辩驳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6.“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
明确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也可以随随便便使人复活,只要办得到就干,并不根据道理。而对于“我”来说,要慎重考虑行事是否正当,而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仍然是要遵循道理和原则。
7.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格黎东是因为他的坚持,从课文内容来看,他的坚持是什么
明确①坚持的是正义。苏格拉底提到的“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都可以认为是他从不同侧面对“正义"的诠释,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正义”的代称。
②他坚持认为人的灵魂比身体重要。“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在得到格黎东的否定回答后,又抛出“比身体贵重吗”的问题,可见苏格拉底对灵魂、信仰的珍重程度超过了他对身体、生命的珍重。
【思考2】梳理苏格拉底劝说格黎东的逻辑思路。
明确①首先阐述“你的关心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你的;如果不合乎正道,我不会让步的。"
②通过连续发问,请他考虑: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在格黎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苏格拉底运用联想谈到了运动员,问及第二个核心问题: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格黎东回答只听从一个人的意见。随后,苏格拉底抛出第三个问题:如果听从了外行人的话,是不是要遭到损害在格黎东承认会受到损害后,苏格拉底进而腾挪思维,发问:道义与身体谁贵重格黎东回答道义比身体贵重得多。层层诱导继续进行:活得好比活着更重要。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
③最后得出结论:私自离开是不正当的、邪恶的、可耻的。我们不能做。
【思考3】探究技巧
1.当被格黎东问“你看我们该怎么办”时,苏格拉底连用了七个“是不是"的问句,这对表达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复出现,强调了坚决不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的道理,指出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比较轻的刑罚的必要性,同时,告诫格黎东必须坚定信念,至死无悔。排比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有一气呵成之效。
2.苏格拉底的论辩有何特点?
明确①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②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发问,语气亲切诚恳,语调相对平和沉稳。③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通过让对方不间断地回答问题,使对方一步一步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④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
【思考4】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试结合本文加以概括。
明确①苏格拉底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舍生取义,绝不苟活。②苏格拉底人格高尚,心胸坦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③苏格拉底为人和蔼,待人和善,循循善诱,有着高超的谈话技术。
【思考5】运用铺垫法
苏格拉底被判定为死罪,他当然不可能心服口服,换作每个人都感到自己蒙受了巨大的冤屈,但换作每个人却不可能像苏格拉底一样接受这样不公正的判罚。本文中苏格拉底不赞同违背雅典人的意愿而逃跑,针对格黎东提出的如果不逃走的几点后果,他以雄辩的逻辑,通过步步设问,一层又一层的铺垫,诱导格黎东放弃越狱的想法。层层铺垫,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写法指导】
内涵:层层铺垫法,亦称巧铺妙垫法。它是指行文或说理时,为情节的展开或说理的顺
畅,酝酿气氛,做好铺陈的写作方法。
效果: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以此揭示出情节或人物性格发展
的必然性、合理性,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方法:①设问式铺垫。为反对对方提出的设想,采取步步设问的方式,促使对方沿着自
己的思路思考,最后放弃原来的结论。
②描写式铺垫。在开篇尽情铺陈、描写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③背景式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让故事的发展事出有因,也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④衬托式铺垫。先描写次要人物或叙述次要情节,以从正面衬托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情节的发展。
⑤反差式铺垫。就是让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可以取得带给人意外惊喜之感。
【思考5】明晰主旨
这篇文章记述了苏格拉底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的过程,深刻阐述了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及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表现了苏格拉底的崇高追求和人格魅力。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一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题组A基础过关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拳拳服膺(yīng)倔强(jiàng)道义反驳
B.褒贬(bāo)糊涂(tu)论辩枚举
C.内行(háng)严谨(jǐn)邪恶以德报怨
D.勉强(qiǎng)恫吓(xià)监禁无可非议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D项读音有误,“恫吓”的“吓"读hè。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亏柏拉图的________,把当年从审判到执行的整个过程________地记述了下来,使我们今天得以领略苏格拉底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哲人________。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十年,当时二十八岁,审判时在场,还上台试图为老师辩护,法官嫌他年轻把他轰了下来。评家都承认,柏拉图太有文学才华,记述中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他大约早就开始记录老师的言论,据说有一次朗读给苏格拉底听,苏格拉底听罢说道:“我的天,这个年轻人给我编了多少故事!”尽管如此,评家又都承认,他由于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英国学者伯奈特说:“色诺芬为苏格拉底做的辩护实在太成功了,如果苏格拉底真是那个样子,就绝不会被判死刑。"英国哲学家罗素仿佛从中吸取了教训,表明态度:“如果需要让人复述我的话,我________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而不是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不过他倒不必有这个担忧,因为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却惊人地多产,别人哪里还有复述的机会。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神来之笔栩栩如生风韵甘愿
B.生花妙笔栩栩如生风采宁愿
C.神来之笔呼之欲出风采甘愿
D.生花妙笔呼之欲出风韵宁愿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回忆录中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B.在回忆录中把柏拉图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C.在回忆录中把色诺芬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D.在回忆录中把亚里士多德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
B.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C.评家又都承认,他自己是大哲学家,由于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D.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能够理解老师,自己是大哲学家,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答案】
2.B3.A4.B
【分析】
2.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
“生花妙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神来之笔”,由神灵帮助而写出的作品。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笔墨传神。根据语境内容分析,表达的是柏拉图的才能,所以应选“生花妙笔"。
“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根据语境内容分析,由横线后面的“记述”,所以应选“栩栩如生"。
“风采”,风度神采。“风韵”,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也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根据语境内容分析,所以应选“风采”。
“宁愿”,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甘愿”,心甘情愿。根据语境内容分析,后文是转折的语意,所以应选“宁愿。故选B。
3.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的能力。
根据前面的语境“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可知,是指苏格拉底。
故选A。
4.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A项,“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句式杂糅,可去掉“是"和文末的“的”;
C项,中途易辙,把“由于"放到“他自己”前;
D项,语序不当,应是“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全部使用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的“词汇”,①。词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能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可能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含的建筑语言,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资源的贫乏和对风沙的避藏;青砖筑成了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②,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5.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夸张、借代、排比B.对比、拟人、对偶
C.对比、借代、对偶D.比喻、拟人、排比
【答案】D
【解析】这段话没有使用借代、对比、对偶、夸张。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埃菲尔铁塔的底座雄壮,塔身似千万条胳膊交叉缠绕,塔顶微微晃动,高度可以俯瞰全城,这些都在炫耀着大工业时代的力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原文是一个长句,修改后的文字是短句,原文更有气势,更流畅;②对于塔身的描写,原文更生动形象,修改后的文字则没有这种效果
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②青砖砌成了炮台
题组B能力提升练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小题。
1.通读全文,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本文选自《柏拉图对话录》,主要讲述在苏格拉底入狱之后,他的朋友格黎东一早来到狱所,劝苏格拉底离开,苏格拉底针对格黎东的劝说,层层设问,一步步铺垫,阐述自己的道德信念,把格黎东带人自己的逻辑轨道,说服格黎东放弃了劝说自己越狱的建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况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本文选自《柏拉图对话录》,背景为: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本文叙述的是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
2.苏格拉底提出的“正道”“道理"道义”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是真理,是正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苏格拉底说服朋友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提出了“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理念。如:“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从,否则,难以从命。我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若听从众人的建议,不听从内行人的建议会使身体受损,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的事情若不听从内行的建议会使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受损。”“听从外行的意见会毁掉我们的身体不能活,而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也不能活,它比身体还要贵重。因此我们只能听从真理本身。众人是有权置我们于死命的。"可见,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些理念,实质是真理,是正义。正如他所提出的观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做了就是既不好又不美,邪恶、可耻的。我们根本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也不能以坏报坏。人应当坚持正义,因此我不能照你的建议去做。”
3.《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苏格拉底的提问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如果可能,试着去理解一种见解或看法的根本基础,并在以后的问题中遵循这些基础有可能产生的含义。(比如,“你的信念依据是什么?你能更好地解释自己的思想,让我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吗?")
(2)一种思想只有和其他思想共同形成一个网络时,它才能完整地存在。因此,应该把所有的主张都当作引发更多思考的联结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如果你所说的属实,那X和Y不也如此吗?”)
(3)所有的思想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你能详细说明你所说的话,让我更好地理解吗?")
(4)所有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思考也是如此。因此,提出问题时,也不要忘了它们会引发的其他问题。(比如,“要回答这个复杂问题,还需要回答哪些相关问题?”)
【详解】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
本题题干要求“苏格拉底的提问"给我们的启示”,那么本题可以转换为“苏格拉底的提问艺术有哪些特点,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教益?"我们在通读《人应当坚持正义》后发现,苏格拉底的提问是在不断引导格黎东一步步走入自己的观点之中。苏格拉底的提问总是在用“更好地”“还需要"如果……”一类的词语,引导格黎东去回答自己的提问,从而让格黎东认同自己的观点。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要想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要巧妙地设置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断完善自己的回答,从而不断走入自己的观点之中。
4.苏格拉底在这场提问中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答案】(1)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从,否则,难以从命。我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2)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若听从众人的建议,不听从内行人的建议会使身体受损,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的事情若不听从内行的建议会使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受损。
(3)听从外行的意见会毁掉我们的身体不能活,而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也不能活,它比身体还要贵重。因此我们只能听从真理本身。众人是有权置我们于死命的。
(4)人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活得体面、正派。
(5)你向我提出的建议实际是众人的考虑,我们受道理约束,做事要看是否正当。
(6)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做了就是既不好又不美,邪恶、可耻的。我们根本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也不能以坏报坏。人应当坚持正义,因此我不能照你的建议去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课文《人应当坚持正义》写的是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判处他死刑之后,他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一步步地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文章中记录了苏格拉底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包括“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按要求在文中筛选即可。
题组C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最高尚、最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最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最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
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已。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
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1.同样是“哭”,苏格拉底对学生和朋友的“哭”提出批评,对监守的哭却进行表扬,为什么?
2.本文有不少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找出几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3.苏格拉底拒绝逃亡,从容赴死,有怎样的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这是因为,在“我们"(苏格拉底的学生)的眼泪里,苏格拉底看到的主要是情感的力量,是人对肉体的本能留恋,他要求“我们”以哲学家的理性来勇敢地对待死亡。而在监守的哭声中,苏格拉底听到的主要是理性和公正的力量,他赢得了监守对公正原则的认同。
2.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无论是他服药时的细节描写,还是服药后狱吏对他检查的细节,都详细而具体,读之如在眼前。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格拉底不惧死亡、视死如归的豪气和感人力量。
3.苏格拉底之死,具有如下意义:
(1)苏格拉底之死是他的“美德即知识"观念的最高体现,他用生命对真善和高尚做了最好的论证。
(2)他的死是对法律和正义的最高维护。
(3)苏格拉底的死向世人证实:用暴力和杀戮来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