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语言文字运用】考点3 词语(含熟语)使用-【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_第1页
【模块一语言文字运用】考点3 词语(含熟语)使用-【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_第2页
【模块一语言文字运用】考点3 词语(含熟语)使用-【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_第3页
【模块一语言文字运用】考点3 词语(含熟语)使用-【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_第4页
【模块一语言文字运用】考点3 词语(含熟语)使用-【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一语言文字运用】考点3词语(含熟语)使用—【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模块一语言文字运用】

考点3词语(含熟语)使用

“词语(包括熟语)使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正确使用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在高考语文中,对词语的考查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包括成语)等考查点。高考对词语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为主;2.所选实词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容易被忽视以及容易被混淆的词语;3.干扰点为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一致的词语;4.常以近义词语辨析类客观题形式考查。通过题型,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

(2024·新高考Ⅰ)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A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B。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甲)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乙)。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题目】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

_

_

_

【解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把握语境。

通读成语所在的语句和前后的语句,整体感知句意,把握所填成语的语境。

第二步:调动积累,谨慎填写。

在把握语境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理解的成语,选择合乎语境的成语填写。

【参考答案】A因人而异;B精神抖擞。

【真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此句与后面内容相关,后文“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表明每个人所需睡眠时长不同,可填“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B此处与“精神萎靡"意思相反,是说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让自己精神饱满,活力充沛,可填“精神抖擞”。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解题技巧】

正确使用熟语(含成语)

(一)忌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1.扣准关键字:

对于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多加关注。如“屡试不爽"中“爽”的意思是“差错"。

2.探寻词义源头:

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因此要参透本义。如“大方之家”语出《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的人。易望文生义,误以为指大方的人家。

3.关注词义的整体性:

成语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如“五风十雨”指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易望文生义,误以为词义是“刮大风,下大雨"。

(二)忌褒贬误用

成语从感彩上可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彩,应使成语的感彩和语境的色彩保持一致,语境褒则褒,语境贬则贬,中性语境则使用中性词,否则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1.明确成语的褒贬色彩。

2.明确陈述对象,辨析语境是褒是贬。

3.有些成语的感彩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可能因语境的变化而存在差异。如“标新立异”既可指独创新意,立论与别人不同,是中性词;也可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是贬义词。

(三)忌张冠李戴

成语一般有固定的使用对象,或只能用于某类人,或只能用于某物或某事等。把握不准,就会张冠李戴,造成误用。

1.明辨对象:有些成语的适用对象具有特定的“方向性"或“针对性”,有的指自然界,有的指人类社会,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只适用于某一领域。

2.明辨场合:有些成语只能在固定的场合使用,如果不注意就可能导致误用。

(四)忌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有谦敬之分,由此而产生使用上的差别:谦辞只能用于自己,敬辞只能用于对方。遇到此类成语时,应该注意辨析。

1.注意了解成语本身的谦敬用法;

2.注意明确语句所体现的场合和所涉及的人物的身份;

3.注意对谦辞与敬辞分类积累。

(五)忌语义重复

句子上下文中已有与成语意思相同的表述,导致成语语意与上下文语意重复。在辨析成语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同时注意观察前后文字,判断是否出现语意重复的错误。

1.准确掌握成语的词义。如“自惭形秽"中“惭”是“感到惭愧"的意思,故前面不能加“感到”。

2.知晓常见的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日积月累终有所获,要重视积累的作用。

(六)忌搭配不当

一个词语依据自身的词义、词性和语法关系,在句子中往往有固定的语法功能、搭配关系;如果脱离了固定的搭配关系和语法功能,就容易造成搭配失当和功能混乱。审读题干时,注意成语的搭配关系,探究成语是否能带宾语,是否能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等等。

1.分析成语在句子中的常用语法功能:比如“不约而同"等成语只能用作状语;“深思熟虑”“津津乐道"等成语后面不能带宾语;“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成语不能用在肯定句中,只能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2.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结构,看是否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如“蒸蒸日上”指事业兴旺,不能与“质量"搭配。

(七)忌轻重失调

成语适用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特定语言环境,选用范围大小或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重词轻用或轻词重用等错误。

1.准确把握成语本身语意的轻重;

2.准确把握语意描述的轻重。

如:“妄自菲薄”的语义轻于“自暴自弃"。类似的还有“无可厚非”与“无可非议”,“言不由衷”与“口是心非”,“捕风捉影”与“无中生有"。

(八)忌自相矛盾

注意成语语义和语境义的契合性,既不能违背语义逻辑,也不能违背事理逻辑,否则就会产生逻辑上的相悖,语境和成语语义上的矛盾。

1.明确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及句中的几个表意要素;

2.明确成语的内涵和外延;

3.审查成语的内涵是否与原句主旨及表意要素矛盾;

4.审查成语的外延是否与原句所要表达的范围相吻合;

5.确认该成语使用是否自相矛盾。

正确使用实词

(一)看词义的轻重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二)看适用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的范围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方面。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三)看表达侧重

对近义词词义的辨析,关键是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辨明了近义词中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语素的意义也就清楚了。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往往在所指的状态和性质方面。

(四)看适用对象

很多实词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辨析适用对象的差异也是区分实词的方法之一。主要看词语是用于自己还是用于他人,是表谦称还是表敬称,是适用于一般对象还是适用于特定对象。

(五)看词性语法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

(六)看语体风格

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

(七)看感彩

从感彩的角度来说,词语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在使用时,应辨析其感彩。

(八)看表达重复与否

对词语意义理解不准确经常会导致重复表达。辨析实词也可从表达重复与的角度辨析。

(九)看习惯用法

有些词语意义虽然接近,但其习惯用法不同。

正确使用虚词

一、把握词性。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必须/必需)(2007年重庆卷)“必须”是副词,表示“一定要";作状语,后面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必需”多作动词使用,表示“一定要有"、“不可缺少”,可作谓语或定语。这里句子后面有动词“放弃”,填入的词语是状语成分,显然应当用“必须”。

二、分清差别。对于表达功能相近的一些近义虚词,要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明确它们意义和用法的差别,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选择。如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物体下沉。(反之/否则)(2007年江西卷)“反之"和“否则”都引出对立的另一面,但“反之"是与之前所述完全相反,是中性词;“否则”是与之前所述内容不同,含贬义,多用于不好的结果。句子所说的是一种物理现象,应当选用“反之"。

三、注意搭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搭配有一定规矩,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影响语意表达。如: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宁可/宁愿)(2007年广东卷)此题要求在“宁可”、“宁愿"两个词语中选择,作为表示取舍关系的关联搭配是“宁可不可”或“宁愿不愿"。后面的句子用的是“不可”,从关联搭配的习惯来看,这里应当选择“宁可"。

四、明确位置。根据句子语法和表意的需要,虚词位置恰当,才能使句意准确鲜明;错放位置,就会影响句意的表达甚至改变句子原意。如: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2004年北京卷)在复句中,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可放在主语后边,如果不同,就应放在主语之前。该句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不相同,分别为“质量”和“成本”,关联词“不是”应当放在“质量"前。

五、谨防赘余。虚词的功能是帮助表意,不能随便省略,但也不能滥用,否则就会造成语言的重复累赘。如: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2007年安徽卷)前一个句子用了“由于”,后一个句子用了“导致”,这里“由于”属于滥用,是多余的。此句也可以保留“由于”,那就要把后句的“导致了”删除。

六、体察事理。对连词使用的判断,有时需要看其连接的语句或短语是否合乎逻辑事理。如: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的企业如果善于把握“亏本"的策略,就能取得锦上添花和柳暗花明的效果。该句“锦上添花”、“柳暗花明"两个词语指不同情况,用了“和”使二者构成并列关系,而从逻辑事理上来说,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同时出现,所以这里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

【易混实词知识集锦】

1.【安静·宁静】“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宁静”重在平和,一般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小一些。

2.【订金·定金】“订金”不具备担保的性质,如果收取订金的一方不能履行约定,交付订金的一方只可要求返还订金而不能要求双倍返还。“定金"则具备担保的性质,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时,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取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时,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3.【安置·安排·安顿】“安置”多用于人,指使其工作、生活有着落,如“安置复员军人";用于事物时意为摆放。“安排”指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对人或事物有条理地分先后地加以处置,如“安排生活"。“安顿”侧重指衣食起居安排妥当,如“安顿好孩子后她才顾得上吃口饭"。

4.【爆发·暴发】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如“火山爆发”;②(力量、情绪等)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革命"爆发战争”“会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②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如“山洪暴发"。

5.【变换·变幻】“变换”多指具体的事物,如“变换一下位置"。“变幻”多指抽象事物,如“世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6.【辩别·辨别·辨认·鉴别】“辩别”指用言辞来分别,如“在辩论会上,他从理论上仔细辩别了这件事的是非曲直"。“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如“在政治斗争中,每个人都要辨别方向,不要上政治骗子的当"。“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重在“认”,如“辨认墨迹”。“鉴别"指通过审察而确定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辨别真假好坏,如“鉴别古画”“鉴别真伪"。

7.【部署·布置】“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任务等,一般指大规模地、全面地、有原则地安排配置,多指上级安排任务,如“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布置”指在一些活动中做出安排,多指具体的安排、配置等,如“布置工作"布置任务”。

8.【病征·病症】“病征"指表现在身体外面的显示出是什么病的征象,是病理的外在表现。“病症”是名词,是疾病的泛称,如“专治疑难病症"。

9.【包括·囊括】“包括”指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如“我说‘大家’,自然包括你在内"。“囊括”指把全部包罗在内,如“囊括四海"。

10.【变化·变革】“变化”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情况,如“化学变化"变化多端”。“变革"指改变事物的本质(多就社会制度而言),如“变革社会”。

11.【保护·养护】“保护"指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如“保护眼睛”“保护妇女儿童的权益"。养护:①保养维护,如“养护公路”;②调养护理,如“经过一段时间养护,伤口就愈合了"。

12.【辩白·辩解】“辩白”着重指陈述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如“大家并没有责怪你,你也不必辩白了"。“辩解”着重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如“他极力为自己的错误辩解"。

13.【变化·异化】“变化”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如“化学变化"。“异化”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语音学上指连发几个相似或相同的音,其中一个变得和其他的音不相似或不相同。

14.【表白·表露】“表白"指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避免出现误会,这只能通过语言来进行,如“表白心迹”。“表露"意为流露、显示,指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多用于感情、神态等抽象事物,如“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最容易在脸上表露出来”。

15.【残败·惨败】“残败"指残缺衰败,多用于物件或景象,如“这里有一堵残败的墙”。“惨败"指惨重失败,多用于事情,如“客队以0比9惨败”。

16.【残酷·惨苦】“残酷"指凶狠冷酷,如“滥施残酷的暴行”。“惨苦"指凄惨痛苦,如“这几年,他们的生活真够惨苦的”。

17.【查看·察看】“查看"指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目的在于发现异情,如“查看货物”。“察看"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目的在于熟悉情况,如“察看地形”;指对犯错误的人的一种处分,把犯错误者留在组织或单位,考察他是否改正错误,如“留校察看"。

18.【察访·查访】“察访”指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如“实地察访"。“查访”指调查打听(案情等),如“为了尽快破案,他化装成一个农民到处查访线索"。

19.【尘世·尘事】“尘世”指佛教徒或道教徒所指现实世界,跟他所幻想的理想世界相对,如“远离尘世"。“尘事”指世俗的事,如“他整天沉溺于尘事,不能自拔,哪有精力为广大群众办实事"。

20.【憧憬·向往】相同点:都表示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一般情况下,二者可以互换。不同点:“憧憬”是为理想的事物或境界所吸引而充满着美好的想象,对象多是美好的尚未实现的事物或境界,是书面用语;“向往"是一般用语,对象可以是现实中已有的美好事物或境界,也可以是将来才可能有的。

21.【处事·处世】“处事”指处理事务,如“他处事严肃,态度却十分和蔼"。“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如“他闯荡江湖多年,有着丰富的处世经验"。

22.【处治·处置】“处治”指处分、惩治,如“对那些民愤极大的腐败分子要从严从快加以处治"。处置:①表示处理,如“这事务必妥善处置”;②指发落、惩治,如“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些该死的东西"。

23.【淳厚·醇厚】“淳厚”指淳朴,如“他为人淳厚"。也作醇厚。醇厚:①(气味、滋味等)纯正平和,如“酒香醇厚”;②同“淳厚"。

24.【窜改·篡改】二者都有改动的意思,但改动的对象和动机不同。“窜改”指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中不应该改动的部分,单指文字改动,对象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不含贬义,如“抄写文件要细心,不要随意窜改"。“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把正确的东西改为不正确的东西,不限于文字,含贬义,对象多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如经典、理论、政策、学说、历史等,如“他们肆意篡改历史"。

25.【参观·观赏】“参观”指实地观察(工作成绩、事业、设施、名胜古迹等),如“参观游览"。“观赏”指观看欣赏,如“观赏名花异草"。

26.【场合·场所】“场合”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只可以是人们活动的场所,如“说话要注意场合"。“场所”指具体的活动处所或地点,它可以是人们活动的场所,也可以不是,如“森林是猛兽出没的场所"。

27.【许诺·承诺】都有答应照办之意,不同在于“许”为答应之意。“承"为承担之意,“承诺”要比“许诺"庄重。

28.【装载·承载】“装载”指用运输工具载(人或物),一般用于具体的、实在的物或人。“承载"是指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一般用于抽象或虚拟之物,可用于比喻句中。

29.【徜徉·徘徊】“徜徉”指安闲自在地步行,突出闲游之意。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可比喻为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30.【犹豫·迟疑·踌躇】“犹豫"泛指拿不定主意,多指内心活动,也指行动,书面语、口语都适用,如“先生犹豫了一下,终于答应了我的要求”。“迟疑"指从时间角度说,在应该拿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如“我迟疑着没有立即表示意见”。“踌躇"也作“踌蹰”:①犹豫,形容词,多用于书面语,如“沉思了半天,他才踌躇地举起了手";②也指停留;徘徊不前,用作动词;③形容得意的样子,用作形容词,如“踌躇满志”。

31.【出丑·献丑】“出丑"指露出丑相、丢人,如“当众出丑”。“献丑”,谦辞,用于表演技能或写作的时候,表示自己的能力很差,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

32.【冲动·激动】冲动:①名词,指能引起某种行为的神经兴奋,如“创作冲动”;②形容词,指情感特别强烈,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如“不要冲动,应当冷静考虑问题"。激动:①动词,使感情冲动,如“激动人心”;②形容词,指(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如“情绪激动"。

33.【充溢·充斥】“充溢”指充满、洋溢,如“诗里充溢着江南的田园情趣"。“充斥”指充满、塞满,含厌恶意,如“不能让质量低劣的商品充斥市场"。

34.【创造·创作】“创造”指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使用范围宽,对象可以是文艺作品,也可以是其他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如“创造新纪录"。“创作”指创造文艺作品,使用范围窄,如“创作经验"。

35.【筹备·筹措】“筹备”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如“筹备工作已经完成"。“筹措”指设法弄到(款子、粮食等),如“筹措军饷"。

36.【陈旧·陈腐】“陈旧”只指旧的,过时的,可以用于具体事物,也可以用于抽象事物,是中性词,如“设备虽然有点陈旧,但还能使用"陈旧的观念应该抛弃”。“陈腐"指陈旧腐朽,多用于抽象事物(如思想、学说等),含有贬义,如“打破陈腐的传统观念”。

37.【地力·地利】“地力"指土地肥沃的程度,如“通过土壤分析,就可以了解这里的地力情况”。地利:①指地理的优势,如“天时不如地利";②指土地有利于种植作物的条件,如“充分发挥地利,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

38.【独力·独立】“独力"指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如“独力经营”。独立:①指单独地站立,如“独立山巅";②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不受别的国家或别的政权的统治而自主地存在,如“宣布独立”;③属性词,指军队在编制上不隶属于高一级的单位而直接隶属于更高级的单位,如不隶属于团而直接隶属于师的营叫独立营;④指不依靠他人,如“独立完成作业";脱离原来所属单位,成为另一单位,如“民俗研究室已经独立出去了,现在叫民俗研究所”。

39.【度过·渡过】“度过"指某时间已过去,如“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有“通过”的意思,或指通过难关、困难、危机等,如“渡过了长江天险"。

40.【典型·典范】典型:①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如“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推广先进经验”;②指文艺作品中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如“树立典范”。

41.【督促·敦促】“督促"表示监督催促,如“已经布置了的工作,应当认真督促检查”。“敦促"表示恳切地催促,如“敦促尽快解决”。

42.【鼎力·全力】“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如“多蒙鼎力相助,十分感谢”。“全力"指用全部力量或精力,如“全力支持”。

43.【端倪·眉目】都是指事情的头绪,但“端倪"是书面语,“眉目”多用于口语,如“略见端倪"把事情弄出点眉目再走”。

44.【淡泊·淡薄】淡泊:①指恬淡,如“淡泊明志";②不追求,不热衷,如“淡泊名利”。淡薄:①(云雾等)密度小,如“浓雾渐渐地淡薄了";②(味道)不浓,如“酒味淡薄”;③(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如“他对象棋的兴趣逐渐淡薄";④(印象)因淡忘而模糊,如“时间隔得太久,印象非常淡薄了”。

45.【熟悉·熟习】二者都有不生疏的意思。不同点:“熟悉"指知道得很详细,了解得很清楚,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如“熟悉群众的情况,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熟习"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如“要熟习其中的技艺,做一个内行”。

46.【讹传·讹舛】讹传:①指错误地转述,动词,如“话语几经讹传,就变得面目全非";②指错误的传说,名词,如“纯系讹传,切勿轻信”。“讹舛"指(文字)错误,舛误,名词,如“这段文字的讹舛太多”。

47.【遏制·控制·牵制】“遏制"重在“制”,指压制住,控制住,对象多为某种情绪或力量,如“遏制不住激情"。“控制”着重运用某一种力量去支配,如“自动控制"。“牵制”指拖住使不能自由活动(多用于军事),如“我军用两个团的兵力牵制了敌人的右翼"。

48.【发奋·发愤】“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后来引申为振作、鼓动。“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或指发怒。“发奋”指振作起来,奋发,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而“发愤"一般指个人。功能上,“发奋”可以说“奋发”,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

49.【发现·发明】发现:①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侧重于找到,如“发现新的问题”;②指发觉,如“这两天,我发现他好像有心事"。发明:①指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侧重于创造,如“发明指南针”;②指创造性的阐发,发挥,如“本书对《老子》的哲理颇多发明"。

50.【法制·法治】“法制”指有关的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法规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指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办事。

51.【凡响·反响】“凡响”指平凡的音乐,泛指平凡的事物。“反响"指公众的反应、回响。

52.【反映·反应】反映: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如“白塔反映在湖面上”;②比喻把客观物质的实质表现出来,如“这部小说反映了现实生活";③通常指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④指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应:①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如“药物反应”;②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如“化学反应";③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如“反应如此之快”;④指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如“热核反应"。

53.【妨害·妨碍】“妨害”指有害于,如“妨害健康"。“妨碍”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如“妨碍交通"妨碍政策的实施”。

54.【受权·授权】“受权"指接受委托行使做某事的权力,如“新华社受权发表声明”。“授权"指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或机构代为执行,如“授权于组织”。

55.【抚养·扶养·赡养】“抚养"主要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长辈对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晚辈的抚育、教养。“扶养”是指特定亲属间一方须对他方承担生活供养责任的法律关系。“赡养"主要是指儿女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费用的行为,即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给予物质上的合理要求。它们的区分主要是根据不同主体的相互关系来进行,“抚养”的主体关系是长辈对晚辈,如“父母对子女,祖对孙";“扶养”则是兄弟姐妹等平辈之间;“赡养"则是子女对父母。

56.【抚育·哺育·抚恤】抚育:①指照料、教育儿童,使健康地成长;②照管动植物,使很好地生长。“哺育”指喂养或比喻培养。“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或致残的人员,或因公牺牲以及病故的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57.【肤浅·浮浅】“肤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浮浅"指(思想、认识、内容等)浅薄、不切实。

58.【伏法·服法】“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服法"指(犯人)服从判决。

59.【伏帖·服帖】表示驯服、顺从时,“服帖”和“伏帖"通用;但表示舒适时用“伏帖”,如“心里很伏帖”,表示妥当、平妥时用“服帖”,如“把事情办服帖"。

60.【赋予·付与】“赋予”指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是特殊用法。“付与"指交给,是一般用法。

61.【富裕·富余】“富裕”指(财物)富足充裕。“富余"指足够而有剩余。

62.【分辨·分辩】“分辨”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分辩"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与“辩解”意思相同。

63.【风气·风俗·风尚】“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较大。“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64.【废除·废黜·解除】“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指取消王位或废除特权地位。“解除”指去掉、消除(警报、顾虑、武装、职务等)。

65.【爱护·爱戴】“爱护"指爱惜并保护。“爱戴”指敬爱并且拥护。

66.【安详·慈祥·祥和】“安详"指从容不迫、稳重。“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祥和"指吉祥平和;指慈祥、和蔼。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67.【把戏·伎俩】“把戏"指花招儿,蒙蔽人的手法;指杂技。“伎俩”指不正当的手段。

68.【颁布·公布】“颁布"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公布”指(法律、命令、文告、通知事项等)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

69.【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的意义,如“兵”的本义是武器,引申为战士(拿武器的人)。“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70.【不肖·不孝】“不肖”指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不孝"指不孝顺;旧时指父母丧事中儿子的自称。

【易混虚词知识集锦】

1.不必/未必

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如: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径直/径自/竟自

“径直”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竟自”,竟然,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如:你径直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没有人教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竟自学会了画画;又没跟家人商量,径自辞职办起了一个书画社。

3.一齐/一起

“一齐"指同时,如“各队一齐出发”。“一起"作副词时表示一同或一共,如:我和你一起去吧。

4.固然/虽然

“固然”侧重于承认某个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转折。

“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与其呼应。“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5.何必/何苦

二者都是副词。“何必"指用反问的语气来表示不必要。如:你何必跟她过不去呢?“何苦”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如:你何苦在这件小事上伤脑筋呢?

6.还/又

二者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如: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

7.即使/尽管/虽然

“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和“虽然"都表示一种事实。如: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尽管”和“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如“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则不能。如: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8.尽管/不管

“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如: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9.未免/不免

未免:副词,表示不以为然,意在否定,但语气比较委婉。常跟程度副词(如“太、过分、过于、不大、不够、有点、有些……”)以及数量词(如“一点、一些")合用。如:内容不错,只是篇幅未免太长。“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因此“未免”不能同“不免"换用。

10.何曾/何尝

二者都是副词。“何曾”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何尝"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11.往往/常常

“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如:请你常常来。//我一定常常来。//他希望常常去。这几句里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如: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往往到厂矿去演出。//我们常常演出。//小刘往往一个人上街。//小刘常常上街。

12.一概/一律

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如:过期一概(一律)作废。//后勤问题一概(一律)由老赵负责。//一律凭票入场。//麦收回来的同志一律休息两天。

13.以致/以至

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如: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了床。//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做出了错误的结论。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也可以说“以至于"。如:他读得很熟,以至于能背诵全文。

14.从而/进而

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相当于“因此就”。如: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如:先提出计划,进而落实实施措施。

15.基于/鉴于

二者均可作介词。基于:根据。如: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基于"表示理由,用得妥帖)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如:鉴于党的领导地位,更加需要向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

16.逐步/逐渐

二者均为副词。前者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后者指渐渐地,慢慢地,多从时间角度理解。

17.暂且/姑且/权且

三者意思均表示暂时。“暂且”重在强调时间短暂。如: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姑且"重在强调让步。如: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权且”重在强调迫不得已。如: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18.继而/既而

二者都是连词。“继而"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如: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既而”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后不久。如: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

19.几乎/简直

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如:我几乎不相信。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如:我简直不相信。

20.按照/依照

二者都可以作介词。“按照"重在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如“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21.大抵/大概

“大抵"能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之意,而“大概”却只是表示约数。在表示估计语气的时候,“大抵"重在肯定,“大概”重在猜测。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那道题大概很难。

22.况且/何况

二者都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多用于肯定句,“何况”多用于疑问句。“何况"还有以下用法,即它引出的后一分句重在与前一分句构成对比,用甲烘托乙,表示甲如此,乙更是如此。如:语法知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何况你这个搞编辑工作的人。

1.(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A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B。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甲)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乙)。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题目】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

_

2.(2023·天津·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充满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来说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创作诗歌时喜爱的(),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不仅表现了无比美妙的音乐世界,而且也体现了令人惊叹的音乐美,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这些作品把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白居易描摹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生活中()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李贺则运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足使鬼泣,极其浪漫;而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又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清代方扶南评价这三首诗说:“__________。”这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恰好说明了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取材于郑喜林文章)

【题目】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题材司空见惯渲染B.题材触手可及浸染

C.体裁司空见惯浸染D.体裁触手可及渲染

3.(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①,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

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②。

【题目】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

_

4.(2021·山东·高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A.经过兄弟俩多年的惨淡经营,这家小店终于红火起来。

B.在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日臻完善。

C.小王的毕业论文虽然不能达到最终要求,但也算差强人意。

D.他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每天出门前都打扮得道貌岸然。

5.(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在约400公里高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携手开讲,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在现场演示,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向全球同步直播此次“天宫课堂"。

抛出去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没有沿抛物线方向下降坠落,而是给人以沿着直线匀速运动的感觉,植物油与水在小瓶中混合后,不能自然分离,而用绳子拴住瓶子甩上一阵后,水与油成功分离……第三次“天宫课堂"这些①的瞬间启发很多学生不断思考、回味,兴趣盎然地追寻背后的科学道理。

“天宫课堂”开始于2013年6月20日。彼时,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同伴的配合下,华丽转身为②的科学课教师,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并和地面的学生进行了③的天地互动交流。此后又于2021年和今年两度开课,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题目】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

_

6.(2024·河北保定·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编钟演奏、昆曲展示、古诗朗诵、太极教学,瑞典民谣、希腊与波兰民族舞表演等东西方节目;《老照片中的京剧人物》和《中国之窗》图片展充分展现传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21日举办的“粽香曲韵话端午"活动饱含中国元素,同时兼具国际审美,(),也增进了彼此友谊。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向来宾介绍了端午民俗来历,以划龙舟为喻,讲述国与国之间只有,才能互利共赢,希望各界友人为中瑞友好交往贡献力量。

扎香囊、制作龙舟模型、听中国文化讲座……端午节到来之际,中建三局联合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走进智慧巢中学,(),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今天我自己扎了一个代表吉祥健康的香囊,准备把它送给我的妈妈。”柬埔寨磅通省智慧巢中学学生艾丽娅说,“我很喜欢中国文化,很高兴能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中国的端午节。"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丰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是促进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我们想通过这样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帮助柬埔寨人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韵味。”

21日,巴西里约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通过制作宣传片、举办文化展示等活动,让巴西学生们了解到,端午文化不仅仅只是吃粽子、赛龙舟。

里约天主教大学设计系学生玛利亚·路易莎对文化展示台上的五彩绳颇有兴趣。“我一直以为这些五彩绳只是一种美丽的装饰,今天听孔院的老师们讲解才知道,这些丝线制成的手环寓意驱邪避灾,是吉祥平安的祝福。"

①编织中国结、体会中国茶艺、画脸谱、写毛笔字,②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文化体验区内,③罗马尼亚民众通过“端午文化节”充分感受中国文化独特魅力;④“英国媒体城"广场上,⑤中国特色民乐演奏、舞龙舞狮和武术表演吸引众多民众驻足……⑥端午节已经成为让世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韵味、体验华夏文明之美。

正如巴西里约州教育厅代表吉尼萨·洛伦索所言,“不同文明的交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不分等级的世界观,尊重差异、理解历史,人类文明才能以和谐和合作的方式向前发展”。

【题目】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_

_

7.(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式"走红,为文旅融合打开了新思路。以汉服为例,除了汉服生产销售,汉服租赁、写真拍摄等周边产业也蓬勃发展,还与剧本杀、演绎剧目等有机融合,给消费者带来新体验。比如,在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周边,汉服馆如A般出现,为消费者提供化妆造型、跟拍摄像等全套服务;在河南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打造演艺剧目《唐宫乐宴》,游客不仅可以换上汉服体验诗、乐、茶、礼等传统文化,还能摇身一变成为剧中人。这说明,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场景创新上下功夫,并结合本地实际,B推动文旅融合,既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也有利于挖掘本地消费潜力、拓展市场空间。

“新中式"受追捧,离不开新兴消费群体的壮大。从表面上看,年轻人往往对潮流文化和时尚元素比较敏感,也乐意为商品的美学体验、文化价值买单。由更深层次去观察,作为平视世界的一代,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与生俱来而且C。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个性品位的“新中式”,自然能赢得他们的喜爱。不只是年轻消费群体,随着热度的走高和供给的不断丰富,“新中式"将收获越来越多年龄段消费者的关注。

【题目】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

_

8.(2024·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老宅住到十岁。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宅旁有水井一口。报上说的那些房子都是日后伐了竹填了井建起来的吧。鲁迅写过百草园,我家老宅的竹林也生有百草,但母亲不许我进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踩坏竹笋。我私自进去过几次,见笋就踩,从未被蛇咬过。我想,蛇也许是母亲想出来吓吓我的吧。

晚报上说的是张家宅已全面推倒,计划盖起七到十八层的高楼。在那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上,可见到废墟之上,打桩机已影影绰绰了。这尚是一期工程,二期三期完成后,张家宅和李家宅、王家渡将连成一片,能住进二十万人。商店也建,影剧场也建,学校托儿所也建,厕所菜场也建,派出所浴室也建。我就想,要是当初不搬出老宅,我也能在这众多的楼里分得一套新的房,仔仔细细装饰起来,煤气也有,卫生间也有,比这石库门房子要强得多哇。

我把那张报纸留了下来,天天没事时看一看。一天正喝赤豆汤,翻在上面一点,脏了,便将那报道与照片剪下,压在吃饭桌子的玻璃下。女儿为此十分恨我。我______。女儿知道我的脾气,便由我去了。

【题目】有多个成语可以在文中画横线处使用,请写出两个你认为最恰当的。

_

_

9.(2024·河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里求财非常辛苦。铁器行内一句顺口溜:“干铁匠,大肚汉,一天只吃两顿饭。”铁匠的炉子轻易不会点燃,一旦点燃,就没有暂停键,满满一天的活等着去干。铁匠师徒们吃过早饭便点燃火炉,趁热打铁,中午不能休息,①干到天黑,直到手中的活干完才能吃晚饭。从日出东山到夜幕四合,铁匠铺里充斥着叮叮当当的声音。

铁匠做工,锤出声,人不出声。开工前,铁匠师傅只用小锤击砧子尾巴招呼徒弟前来干活。师傅挥臂抡锤汗如雨下,徒弟②,紧随师傅的节奏,只闻铁器的敲击声,不闻人语。师傅站如一棵松,左手执钳,右手拎小锤,俩徒弟分列两侧抡大锤,师傅开始指挥这个合唱团了。他重锤,徒弟就抡圆了胳膊重锤;轻敲,徒弟就跟着轻敲;他紧击,徒弟紧跟……③,节奏分明,韵味十足。看着器物捶打得差不多了,师傅就在砧子耳朵上轻敲一下,发出停止的信号,徒弟见机便戛然而止,配合得十分默契。

【题目】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

_

10.(2024·湖南长沙·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名言隽语、比喻例证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①;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②。按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③,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题目】填入文中括号里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补充几乎一览无遗反应B.补偿大概并行不悖反应

C.补偿几乎一览无遗反映D.补充大概并行不悖反映

11.(2024·江苏常州·三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用典,借古说今,文言中常用,当然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好处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引古可以加重意思的分量。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①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量。如a,引用老子“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如何,似乎力量就大得多。

二是表达一个意思时,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如形容黄宪人品的②,引用古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是形容孔子的),可③达到效果;如果不引用而以事实描述,那就会很费力。

三是用典可以简驭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如形容文人贫困,引用“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意思。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为文的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不用典就不容易轻松地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中“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

四是用典可唤起联想,让意思显得更形象生动。比如,如果以“惊鸿”来代美丽的妇女,熟悉《洛神赋》的人自然会想到洛神的美,这表达的效果比说一个美女就好多了。

五是用典可以使语意更委婉。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尽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桓冲很忧虑,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宪问》),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