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七下)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1页
诗歌鉴赏专题(七下)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2页
诗歌鉴赏专题(七下)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3页
诗歌鉴赏专题(七下)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4页
诗歌鉴赏专题(七下)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专题(七下)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一诗歌鉴赏(七年级下册)学案-【2024名师导航】(解析版)

七下课内古诗词赏析

一、木兰诗___【参考大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zhùtiěkèhánānjiānróngtuòzǐzhuóchangbìncí

杼军帖可汗鞍鞯戎柝姊著裳鬓雌

原文赏析主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表现手法:运用起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织布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设置悬念。内容理解:“木兰当户织”,点明主人公的名字及身份,接着写木兰不织布却只叹息这个不同以往的情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本诗通过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内容理解:①“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夜传“军帖"大点兵”“卷卷有爷名"都说明军情紧急,木兰父亲被征在所难免。②“阿爷无大儿……从此替爷征”,写木兰思虑过后,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她的果敢坚毅和孝心。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内容理解:①“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兼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写木兰出征前的紧张准备,表现了她处事果断、精明干练的性格特点。②“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反复、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氛,同时也寄托了木兰思亲之深。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表现了木兰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边塞夜景,烘托出战场上木兰的勇敢和坚强。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极写战争时间长久,激烈残酷,衬托了木兰的英勇、机智、善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修辞、表现手法:①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承上启下。上句“归来见天子”紧承上段末句“壮士十年归";下句“天子坐明堂”引出下文对木兰的赏赐。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内容理解:木兰还朝辞官。表现了她眷恋家乡、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修辞:①“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的行为举止,描写家中欢乐的气氛,渲染家人的兴奋与喜悦。②“开我东阁门……对镜帖花黄”,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木兰归家后的生活细节。“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作,写出木兰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出木兰归家后舒畅、喜悦的心情。表现手法:“火伴皆惊忙”,表现了伙伴的惊诧和赞叹,反衬出木兰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修辞:用比喻作结。以双兔为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一事进行巧妙的解答,赞美了木兰的谨慎和机警,妙趣横生又令人回味无穷。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家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

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繁简描写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答:C【解析】“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不仅写出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还表现了木兰身经百战、胜利归来。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C.“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内心急切,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D.“可汗问所欲"时,木兰的回答表现了她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的心愿。

答:B【解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意思是: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不是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3.《木兰诗》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木兰这一形象的?

答:诗中对木兰形象的塑造借助对他人(或物)的描写来进行烘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军中悲壮、严肃的气氛,用环境描写烘托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勋级之高、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木兰战斗之英勇与战功之卓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通过军中同伴的“惊忙”“不知”,从侧面表现木兰的非凡智慧和才能。

4.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答:结尾以兔作喻,点明了在多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5.《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诗歌对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惜别家人,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的详细,对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的简略。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

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参考大意】

前不见古人,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后不见来者。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独怆然而泪下。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yōuyōuchuàngrán

悠悠怆然

原文赏析主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内容理解: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古人”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诗人写自己没能遇见贤君明主,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本诗通过描写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囊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内容理解:这两句是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及诗人孤独悲苦的心绪。把个人置于宽阔无边的宇宙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情。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怀着对燕昭王筑台求士的向往之情登上幽州台,顺着历史追溯,却看不见这位燕国之君,当年的盛景荡然无存。

B.“古人”指的是燕昭王,“独"字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情感。

C.诗人的感慨由时间转向空间,想到宇宙茫茫,大地辽阔,自己一个人站在这里,谁能来倾听自己的豪情壮志?

D.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答:B【解析】“古人”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2.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答: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情感。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对即可)

三、望岳

杜甫【参考大意】

岱宗夫如何?泰山到底怎么样?

齐鲁青未了。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

阴阳割昏晓。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荡胸生曾云,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

决眦入归鸟。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会当凌绝顶,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

一览众山小。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dàiwèiliǎoxiǎocéngjuézìlíngjué

岱未了晓曾决眦凌绝

原文赏析主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画面描述:巍峨的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地。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内容理解: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本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上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巍峨高大,是实写。内容理解、修辞、炼字:写近望泰山。上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突出泰山神奇秀美。下句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割”字写出了阳光像被一把硕大的刀切断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内容理解、炼字:这两句是实景,写细望泰山。用“曾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表现出仰望时的全神贯注,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并拥有令人振奋的力量。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手法、炼字: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会当"凌”表现了诗人登山的决心和豪情壮志,贴切传神。情感、哲理:由望岳产生登岳的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境界。

【考点梳理】

1、这首是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哪个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巍峨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的?

答:全诗紧扣题目中的一个“望"字展开的。

2.首联用疑问语气,勾勒出怎样的图景?

答: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泰山风光图。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①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②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极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的好处。

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的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形象。

5、孔子有一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诗中化用了这一名言的是哪句?这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气概?

答:(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四、登飞来峰

王安石【参考大意】

飞来山上千寻塔,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

闻说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

自缘身在最高层。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míngwèizhēyuán

鸣畏遮缘

原文赏析主题

飞来山上千寻塔,首句用夸张手法写山高、塔高,写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自己前途的展望。本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

闻说鸡鸣见日升。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为下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方式、内容理解: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点明诗歌的主旨。表面意思是站得高就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是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才能无所畏惧。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后两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诗歌第二句写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传达出诗人积极、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的心理状态。

C.全诗的含义是: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

D.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前两句虽然也是写景,但这仅仅作为后两句议论的铺垫。

答:C【解析】这首诗没有过多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写古塔之高表现自己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B.“不畏浮云遮望眼”中“浮云"指眼前的困难,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既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与抱负,又表现了诗人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

答:D【解析】这首诗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一座千寻高的宝塔矗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夸张手法,突出飞来峰上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五、游山西村

陆游___【参考大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重水复疑无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

柳暗花明又一村。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

拄杖无时夜叩门。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làhúntúnxiāokòu

腊浑豚箫叩

原文赏析主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内容理解:首联描写农村丰收之年的欢快景象和农民的热情好客,赞美古朴民风。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热情好客的风尚。本诗以一个“游”字作为贯串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内容理解:描写农村秀美的风光;表明诗人对前途充满希望抱有信心;蕴含哲理的千古名句。炼字:①“重"复”二字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②“疑"字表明这变化的景色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③“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荫浓。④“明"字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内容理解:颈联写了在山西村的所见所感。这两句诗描摹了一幅农村风俗画卷,烘托出村民丰收后的欢乐,表现了村民的淳厚质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情感:写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B.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C.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答:C【解析】C项“全诗都是写实”的分析有误,应是“虚实结合"。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的场景,又表达了民风的淳朴可爱。

D.尾联中“无时"表达了诗人再也不会来到这样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村庄了。

答:D【解析】“拄杖无时夜叩门”的意思是: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门。“无时"是随时的意思。

3.有人说首联中的“莫笑”二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4.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

答:示例: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出现一缕炊烟,花明柳暗掩映之下的村庄出现在眼前。

5.最后两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实写还是虚写?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是归途中的想象(虚写),表达诗人对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六、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参考大意】

浩荡离愁白日斜,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吟鞭东指即天涯。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落红不是无情物,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hàodàngyínyázuò

浩荡吟涯作

原文赏析主题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内容理解:这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以“浩荡”修饰“离愁”,写出离愁的深广;以“白日斜”“天涯"衬托“离愁”,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等情怀。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虽远离官场仍要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达了诗人不甘自弃、继续为国效力的奋斗和献身精神。表现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实际上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鞭东指即天涯"流露了诗人挣脱束缚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感。

B.后人常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比喻老一代甘愿为下一代牺牲自己的决心。

C.这首诗将抒情和写景相结合,表现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心情。

D.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不要自弃,继续奋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答:C【解析】该诗前两句寓情于景,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作者发表的议论,因此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而不是抒情和写景相结合。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诗人的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他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答:C【解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而不是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3.这首诗写了作者哪三种心境?

答:⑴回归的喜悦⑵离别的忧伤⑶积极的人生态度

4.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是怎样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的?

答:诗人是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来抒发复杂情感的。

5.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简要评析。

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炽热的爱国热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一、竹里馆

王维【参考大意】

独坐幽篁里,独自闲坐幽静竹林,

弹琴复长啸。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深林人不知,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

明月来相照。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yōuhuángqínxiào

幽篁琴啸

原文赏析主题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画面描述、内容理解: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是“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意象:“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气氛,烘托出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表现手法:以动衬静,写月夜幽林的同时,诗人又写了弹琴、长啸,以声响衬托静境。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当成与自己心心相印的知己,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琴,一边长啸。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答:D【解析】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B.诗中“幽”“深"二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深、静谧的气氛。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生动地描绘了美好景色。

答:A【解析】诗歌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4.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示例: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衬托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5.“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图景

答:描绘出了诗人在月夜竹林中享受安宁与自在,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琴长啸,无人来扰的清幽闲适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___【参考大意】

谁家玉笛暗飞声,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díluòzhéliǔyuán

笛洛折柳园

原文赏析主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炼字:“暗”字是首句关键,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飞"字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修辞:次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内容理解:这两句诗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起句即从笛声落笔,次句着意渲染,说它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内容理解:写诗人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游子而言,为结尾“何人不起故园情"做铺垫。修辞:末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思乡的情感。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景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闻笛"这条线索,抒写了诗人闻笛后孤寂的心情。

答:C【解析】该诗没有表现吹笛人技艺高超的意味。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诗人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思乡之情。

C.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诗人深夜难以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笛声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D.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答:A【解析】“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3.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答: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一词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时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在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后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5.这首诗的末句不说自己起了思乡之情,却说“何人不起故园情”,为什么

答:诗人由己及人,认为在这寂静的春夜,听闻远处传来的满含离别之情的笛声,所有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思乡伤别。这样写既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自己也是如此,又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三、逢入京使

岑参【参考大意】

故园东望路漫漫,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

双袖龙钟泪不干。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马上相逢无纸笔,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mànmànféngpíngjūn

漫漫逢凭君

原文赏析主题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内容理解: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在长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给人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修辞:次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为下面写捎口信回家报平安做铺垫。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内容理解: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遇的意外,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恋之情。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诗人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强调诗人思忆亲人的心情。

C.“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思亲之情溢于言表,为下文写“报平安”做了铺垫。

D.第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相矛盾。

答:D【解析】因为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的使者,正因为有浓重的思乡念亲之情,才在无纸笔顾不上写信的情景之下,托使者带个口信,第四句是把第二句中的浓重情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二者并不矛盾。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中的“望"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在漫漫归途中对家乡的思念。

B.“龙钟”在这里是泪流纵横的样子。“龙钟"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凭君传语报平安"全诗收束干净利落,但在简洁之中却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

D.诗歌情感复杂,抒发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情感。

答:A【解析】A项“诗人在漫漫归途中对家乡的思念”的理解错误,此时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边塞的途中,并不是归途。

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营造的意境。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亲人和家乡,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马上相逢”“传语"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马上相逢”写出诗人与使者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使者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亲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亲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关心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5.《逢入京使》中诗人的感情是流动变化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前两句写出诗人因思乡而生的浓浓悲伤,东望故园,其路漫漫,泪流不止。后两句写诗人显得欣慰、高兴了一些,因为路上巧遇使者去往长安,手边虽然没带纸笔,但也能相托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思乡之情得以寄托,心里稍得安心。

四、晚春

韩愈【参考大意】

草树知春不久归,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

百般红紫斗芳菲。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杨花榆荚无才思,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

惟解漫天作雪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fāngfēiyújiáwéimàn

芳菲榆荚惟漫

原文赏析主题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修辞、内容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花草树木在暮春时节竞相开放、争芳斗艳的景色。“知春"斗芳菲”,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情思,使它们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珍惜和留恋之情。这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修辞、哲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榆荚的惜春表现,说它们虽然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但也要尽自己所能为晚春添色,用漫天飞舞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给人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启示。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个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段最后的美好时光。

B.第二句中说“杨花榆荚无才思”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

C.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这首诗语言轻灵,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答:B【解析】这句诗表面上看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赞许。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字,写出了晩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景象。

B.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诗。诗人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场景。

C.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抒发其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D.这首诗蕴含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答:B【解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不是七言律诗。

3.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4.关于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勉我们要珍惜光阴,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答:示例: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以花草树木在暮春时节的争芳斗艳劝勉我们要珍惜光阴。

5.这首诗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

五、泊秦淮

杜牧【参考大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lǒngqínhuáigéyóu

笼秦淮隔犹

原文赏析主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炼字: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冷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修辞: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月色图,给人一种迷蒙冷寂之感。画面描述: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一幅朦胧、冷清的河边夜景图跃然纸上。内容理解:“夜泊秦淮"揭示时间、地点,并巧妙点题,“近酒家”为下文描写“商女"做铺垫。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晩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炼字:“犹”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暗示晚唐统治者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愤。修辞、表现手法:末句化用典故,借古讽今,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情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人表面上批评的是歌女,实际上批评的是沉湎于声色、不理朝政的晩唐统治者。运用典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表现了一种空寂冷愁的情调,隐含着诗人吊古伤今的特殊情感。

B.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练而生动。

C.这首诗是借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作者目睹当权者昏庸荒淫,想到唐朝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增添无限感伤。

D.末句“犹唱"二字是以曲笔写深意,暗笑商女曲目不多,总是唱着那首《玉树后庭花》。

答:D【解析】D项“暗笑商女”有误,诗中是借“商女"讽刺了唐朝统治者们“不知亡国恨”而沉湎声色之中的昏庸本性。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第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次用“笼"字写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第二句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河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明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在全诗结构中起点明主旨的作用。

D.这首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

答:C【解析】“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明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这句诗在全诗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诗句中的“笼”和“寒"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而又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表现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情怀。

4.第四句中“犹”字意味深长,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答:①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担忧。②对世道的愤慨之情。③表现出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景。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答:这两句采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以台上轻唱的“商女”反衬台下依然沉迷酒色、不思教训的达官贵人的可怜和可悲,从反面着笔,更见讽刺的辛辣,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

六、贾生

李商隐【参考大意】

宣室求贤访逐臣,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生才调更无伦。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可怜夜半虚前席,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不问苍生问鬼神。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zhúlúnxūcāng

逐伦虚苍

原文赏析主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内容理解、表现手法:首句特写“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的诚意。次句赞美贾生才华横溢,无与伦比。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生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本诗选取汉文帝召见贾谊,夜半倾谈鬼神的情节,揭示了晚唐皇帝只知道求仙访道,不能识贤、任贤的社会现实。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炼字:“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不顾百姓疾苦的批评和微讽之情。表现手法:先扬后抑,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后两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情感:这首诗表面上似讽刺汉文帝,实际上诗人主要用意并不在此,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在寓讽时主的同时,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后被贬到长沙。

B.第一、二句叙述贾谊被贬后,过了几年汉文帝又把他召回长安,在宣室里接见了他。

C.第三句的“夜半虚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D.第四句说明了汉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的原因,他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只是为了“问鬼神”,令人扼腕叹息,也侧面烘托出贾谊青年才俊、意气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答:D【解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对君王昏聩弃贤的讽刺和对贤士怀才不遇的感慨,无对贾谊的“倾慕"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耐人寻味,仿佛给汉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答:C【解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求贤"层层递进,后两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贬抑之情,即对汉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3.本诗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写法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情感:本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4.本诗是“借古讽今”的典范之作,请指出本诗如何构成讽刺,并说出诗作的讽刺内容。

答:诗歌前两句借助贾谊的典故,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讽刺了晚唐皇帝求仙访道、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5.诗中“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赏析。

答:(1)“可怜"是可惜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顾苍生疾苦的批评和愤慨。(2)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求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笔锋一转,因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分外有力。

七、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参考大意】

莫言下岭便无难,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正入万山圈子里,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

一山放出一山拦。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zuànquānlán

赚圈拦

原文赏析主题

莫言下岭便无难,内容理解:首句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赚得行人错喜欢。内容理解、炼字: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一个“赚"字,说明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内容理解:这两句诗承接“错喜欢”,对上一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出”和“拦"赋予山以人的思想和性格,使山活了起来,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生动而富有情趣。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肯定的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人们往往会“上当受骗”,空自欢喜。

B.“错"字形象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落神态。

C.“莫言下岭便无难”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感受。

D.正因为人们常常把下山看得比较容易和轻松,所以“莫言”,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

答:A【解析】首句的“莫言”是否定的形式。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翻山越岭,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作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B.第三、四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

C.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万山”以人的思想和性格。

D.诗歌启发我们不要被眼前的逆境所吓倒,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地克服困难。

答:D【解析】D项“不要被眼前的逆境所吓倒"理解有误,这首诗意在告诉人们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

3.“放出”“拦"这两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以人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使山活了起来,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通过什么来表现这一深刻哲理的?

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哲理。

5.参加完科技节活动,小文同学在留言墙上留下了这首诗送给科研人员。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小文同学送这首诗的原因。

答:【示例】小文想告诉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如同行山路,有无数艰难险阻如山般拦路在前,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只有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有更为卓越的成就。

八、约客

赵师秀【参考大意】

黄梅时节家家雨,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

青草池塘处处蛙。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有约不来过夜半,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

闲敲棋子落灯花。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huángtángwāqiāo

黄塘蛙敲

原文赏析主题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画面描述: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声。内容理解:这两句诗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描绘了一幅江南夏雨图。表现手法:“家家雨”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绵绵不绝,表现了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约而至的客观原因;“处处蛙”,诗人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燥不安的心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夏夜独自候客来访的情景。诗歌采用以景寄情的写法,展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的寂寞心境。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内容理解、情感:这两句于叙事中抒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烦躁不安、茫然若失的复杂心情。“有约”照应诗题,“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闲敲棋子”是细节描写,既写出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炼字:“敲"写出了诗人约客久候不到,寂寞、无聊的心情。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运用叠词“家家”“处处”,不仅前后形式工整,同时读起来有一定的韵律美。

B.“黄梅时节”“青草池塘"交代了诗人约客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营造了诗情画意的约客环境。

C.客人“夜半”还未来,很可能是“家家雨"导致行途不便,但诗人仍在等待,侧面说明客人对诗人的重要性,也表现了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

D.“落灯花”与前面的“夜半"相照应。

答:B【解析】“黄梅时节”“青草池塘"交代了诗人约客的时间与地点,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而不是“诗情画意的约客环境”。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家雨"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

B.“处处蛙”采用以声衬静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

C.“敲"字用得精妙,再以“闲”字修饰,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适与坦然。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答:C【解析】“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思是: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闲”字说明了诗人的无聊,且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3.简析《约客》中写雨声、蛙声、棋子声的作用。

答:雨声、蛙声以声写静,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棋子声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久候不至,寂寞、无聊的心情。

4.诗歌末句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5.请从听觉角度赏析本诗景物描写的句子。

答:“雨"是“黄梅时节”的雨,声音细密低回,是低音部;“蛙"是“青草池塘”的蛙,声音密集响亮,是高音部。“处处"写出了声音分布的空间之广,表现了夏夜雨中蛙鸣的热闹,以声衬静,表现了诗人等待的烦闷与内心的孤寂。

专题一诗歌鉴赏(七年级下册)学案-【2024名师导航】(原卷版)

七下课内古诗词赏析

一、木兰诗___【参考大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zhùtiěkèhánānjiānróngtuòzǐzhuóchangbìncí

杼军帖可汗鞍鞯戎柝姊著裳鬓雌

原文赏析主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表现手法:运用起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织布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设置悬念。内容理解:“木兰当户织”,点明主人公的名字及身份,接着写木兰不织布却只叹息这个不同以往的情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本诗通过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内容理解:①“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夜传“军帖”“大点兵"卷卷有爷名”都说明军情紧急,木兰父亲被征在所难免。②“阿爷无大儿……从此替爷征”,写木兰思虑过后,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她的果敢坚毅和孝心。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内容理解:①“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兼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写木兰出征前的紧张准备,表现了她处事果断、精明干练的性格特点。②“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反复、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氛,同时也寄托了木兰思亲之深。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表现了木兰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边塞夜景,烘托出战场上木兰的勇敢和坚强。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极写战争时间长久,激烈残酷,衬托了木兰的英勇、机智、善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修辞、表现手法:①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承上启下。上句“归来见天子"紧承上段末句“壮士十年归”;下句“天子坐明堂"引出下文对木兰的赏赐。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内容理解:木兰还朝辞官。表现了她眷恋家乡、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