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Q正传》学案(含答案)_第1页
1《阿Q正传》学案(含答案)_第2页
1《阿Q正传》学案(含答案)_第3页
1《阿Q正传》学案(含答案)_第4页
1《阿Q正传》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阿Q正传》学案(含答案)第5.1课《阿Q正传》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了解“阿Q精神"。2.细读文本,掌握感知和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3.探讨阿Q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1.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2.保证独立自主阅读,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体悟不同作品的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3.开展研讨活动,交流阅读写作的体会和感悟。1.掌握感知和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2.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旧社会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知人论世筑牢基础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写作背景】

《阿Q正传》选自小说集《呐喊》,创作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生字注音】

舂来(chōng)伶仃(dīng)口讷(nè)犯忌(jì)

抵触(chù)出豸(zhì)穿凿(záo)敌忾(kài)

鼾声(hān)怃然(wǔ)托庇(bì)错愕(è)

【思维拓展】

现在的人们经常以“阿Q精神"来自嘲自己的行为,那什么是“阿Q精神”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其实质是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

【题目讲解】

“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明确文章基本结构

1.文本结构

第二章:

1.穷得无老婆却吹其儿子阔;

2.进过几回城却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

3.头长癞疮疤被欺,由打人到怒目到自轻自贱;

4.赌场赢钱被打而自打耳光。

第三章:

1.被赵太爷打而得意许多年;

2.被王胡打遭遇平生屈辱;

3.被“假洋鬼子"打转而发泄给小尼姑。

(二)文本内容探究

1.阿Q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阿Q是一个敏感禁忌、欺软怕硬、自欺欺人、懦弱卑怯的社会底层形象。

敏感禁忌。“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正是由于内心卑微,他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敏感,用“怒"来武装自己,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

欺软怕硬。“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文中的阿Q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比他强大的,他欺负不了,就“识时务”地转变策略,改为“怒目而视”,这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面对现实中的失败,阿Q把自己被打“假想”为被“儿子"打,逃避现实,通过这样欺骗自己来寻求安慰,寻求解脱。

懦弱卑怯。“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阿Q很懂得“审时度势”,马上卑躬屈膝起来,骨子里的“懦弱”和“卑怯"顿时显露无遗。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这句中“蒙"有什么含义?

“蒙”,承蒙,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形象地刻画出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3.“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幸”“倒"几乎”这几个词?

“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挥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Q已经无可救药了。

4.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请探讨他塑造阿Q的真正意图。

鲁迅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刻地揭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以及它的严重危害,写出了中国人特别是底层百姓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

5.课堂小结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阿Q正传》体系建构图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2022下·高二单元测试)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háng)舂米(chōng)鄙薄(bǐ)哭丧棒(sāng)

B.撩拨(liáo)托庇(pì)奚落(xī)土谷祠(cí)

C.小觑(qù)口讷(nà)畜生(chù)醉醺醺(xūn)

D.穿凿(záo)面颊(jiá)唾骂(tuò)热剌剌(là)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行状”的“行"应读“xíng”。

B.“托庇"的“庇”应读“bì"。

C.“口讷”的“讷"应读“nè”。

故选D。

2.(2021下·高二课时练习)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先生的文章爱憎分明,对反动势力深恶痛绝;寓意深刻,讳莫如深。而有些壁上观式的议论,虽也不乏针砭,但因没有切肤之痛,不是发自内心,故而徒有其表,或者是为自己粉饰一个“公正"的门面,或者成为千篇一律的口头禅,对反动派既无同仇敌忾之愤,又不能收到警诫世人之效。

A.深恶痛绝B.讳莫如深

C.千篇一律D.同仇敌忾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能力。

A.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符合语境。

B.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根据前文“寓意深刻”可知不合语境。

C.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符合语境。

D.同仇敌忾:指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

故选B。

3.(2022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各项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看到您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B.今天是您的生日,妈妈,女儿祝您青春永驻,永远漂亮。

C.大家既然欢迎我表演一个节目,我就不怕献丑了,唱一支歌吧。

D.小芳,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振作精神,胜利终归是你的。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

A.“祝您长命百岁"不得体。“95岁高龄”,如果还祝“长命百岁”,那就是只剩5年的生命了,这样表述不恰当,应该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者“身体健康"之类的。

故选A。

4.(2010·河南郑州·高三阶段练习)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萨特的《墙》道出了世界的荒谬,无罪的被处死,戏弄敌人变成成全敌人,抱必死决心的偏不死,藏起来的偏被抓,想给敌人开玩笑,却被现实所捉弄。

B.“科学把距离缩短了,”墨尔基阿德斯吹嘘说,“要不了多久,人们不用离开家门,就能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

C.他又付了五个里亚尔,就像把手放在圣经上为人作证那样,把手放在冰块上高声说道:“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

D.鲁迅以表现人生、改良人生为创作目的,他所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阿Q、祥林嫂……等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能力。

A.“无罪恶的被处死……却被现实所捉弄”,这些种种情况是对荒谬情况的列举,因此荒谬后面用冒号,“想给敌人开玩笑”“却被现实所捉弄"是说的一种情况,两句话中间用逗号,“处死”“成全敌人"不死”“被抓"等后面都应该用分号。

C.《圣经》是一本书,要加书名号。

D.省略号和“等”重复,二者保留其一。

故选B。

5.(2021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B.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

C.虽然阿Q近来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D.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A.语序不当,“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应为“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

B.成分残缺,“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缺少主语,在“终于”前加“他"。

C.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近来"后面。

故选D。

6.(2021下·江苏南通·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呐喊》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呐喊》收集了鲁迅先生1918至1922年间的小说作品,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勇猛的抨击和无情的批判。其中收录了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B.《药》中,鲁迅赞扬了夏瑜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夏瑜的革命主张不被群众理解,但他的牺牲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同情。

C.《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满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D.《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B.“但他的牺牲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同情"不正确。夏瑜的牺牲没有赢得广大群众的同情。夏瑜的革命主张不为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毒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潮一般"地去看热闹;甚至他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也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喷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良药"。夏瑜的死是悲凉的、寂寞的,从他身上不难看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

故选B。

7.(2022下·福建宁德·高二统考期末)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自叙身世、遭遇,情真意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B.《阿Q正传》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贫苦雇农阿Q的一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

C.《自然选择的证明》列举了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大量具体事实和现象,这些现象和事实成为作者分析原理、阐述观点的依据。

D.《一个消逝的山村》专注于描写著名的山水胜迹,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专注于描写著名的山水胜迹”错。《一个消逝的山村》描写对象并非“著名的山水胜迹”,而是平凡的自然风物。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故选D。

题组B能力提升练

(2023下·辽宁锦州·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第七章革命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得得,……”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锵令锵,锵!”

“老Q。"

“悔不该……”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

大家都怃然,没有话。赵太爷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点灯。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褡梿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

“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

“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胡。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什么?……”阿Q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

“谁?……”阿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

这事阿Q后来才知道。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老爷的船到了未庄,茶坊酒肆则传言城里将要发生革命,侧面表明这件事在人们的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B.有人说革命党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孝,表明广大农民并不真正理解革命,认为革命就是为明朝皇帝报仇。

C.阿Q“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说明辛亥革命对广大农村影响不大,也说明广大农民不了解、不理解革命。

D.赵秀才和钱洋鬼子到静修庵去“革命”,表明两人“革命"是假,真正的目的是偷走静修庵的文物宣德炉以谋财。

9.下列对阿Q“革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禁不住大声的嚷"与未庄人的“惊惧”形成了对比,写出了阿Q醉后的神态和未庄人对阿Q的恐惧。

B.阿Q对待革命态度的变化,表明农村中的下层群众是有革命意愿的,但思想并未觉悟,也缺乏正确的引导。

C.阿Q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的一段形象的心理描写暴露了他对革命的理解,就是报私仇、抢东西、娶老婆。

D.本文语言夸张、讽刺、幽默,写出了未庄人的众生相,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显示了作品的艺术独创性。

10.“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阿Q革命的对象是什么?这体现了阿Q怎样的特点?

11.小说虽然对赵白眼描写不多,但写得非常生动传神,请举例分析本文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案】8.D9.A10.①他的革命对象是一切平时与他作对的人,包括小D、王胡,并且是按照个人恩怨而不是阶级仇恨来排序的。②这表明阿Q敌友不分,非常愚昧、落后、不觉悟。11.①语言描写。之前在赵白眼看来根本不屑一顾的阿Q,现在成了他嘴里的“阿……Q哥”,表现了他对阿Q态度的转变,开始极力讨好阿Q,另外,强调自己和阿Q同是“穷朋友”,应该“不要紧”,是表明自己和阿Q是同一阵营,既然是同一阵营,则不会被“革命"。②神态心理描写。“惴惴”一词,表现了赵白眼对革命到来的恐惧心理。③动作描写。当阿Q说“你总比我有钱"时,赵白眼感到阿Q的“革命”可能威胁到自己的财产安全,于是“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真正的目的是偷走静修庵的文物宣德炉以谋财”错。赵秀才和钱洋鬼子到静修庵“革命”,是为了投机革命,偷宣德炉应该是顺便的行为,并非他们“革命”的真正的目的。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未庄人对阿Q的恐惧"错。未庄人恐惧的并非阿Q,而是阿Q所说的“造反”“革命"。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有一天,阿Q不知道为什么没人雇他打短工了。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原来人家都雇佣小D,不再要他了。于是他就找敌人小D打架不分胜负。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便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根据“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可知,阿Q把自己的革命对象看成是平时与他作对的人,其中包括小D、王胡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和自己打过架,有个人恩怨。说明阿Q敌友不分,他的革命对象是按照个人恩怨而不是阶级仇恨来排序的。

②由原文“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可知,他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抢别人的钱财,霸占别人的老婆或女儿,满脑子想的仍然是剥削和压迫,不同的是,这次是他去剥削别人。他幻想着自己革命后可以奴役曾与他一样生活在底层的小D、王胡们,这说明他非常愚昧、落后、不觉悟。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可见,之前在赵白眼看来根本不屑一顾的阿Q,现在成了他嘴里的“阿……Q哥”可见答案①,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心态等形象特征。

由原文“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赵白眼惴惴的说”可见答案②神态心理描写,“怯怯"惴惴”等词,表现了赵白眼对革命到来的恐惧心理。

由原文“‘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褡梿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可见答案③动作描写。

题组C培优拔尖练

(2023·浙江宁波·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美的戏剧

胡也频

白峰伸开手臂,弯腰地打了一个呵欠,因为他写完了名为“美的戏剧"一篇剧本,觉得十分疲倦了。

夜已经很深,日间里所响动所叫嚣的一切声音都寂然了,如同这烦杂的社会也和困顿的人类一样休息着。这幽默的情景,证明这时候并不是工作的时候。他看了表,不现着何种表情,却暗暗地诧异,辰光是如此之快地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两点多钟了。

虽然他觉得应该去睡觉,但在他的头脑中,还剩留着那剧本的人物,以及这剧中的情节,结构,对话,仍然象烟似的,氤氲着,飞来飞去。这复杂的,几乎是零零碎碎的想象的余影,使他感着疲倦而又兴奋。他便又从头看了一遍剧本。原稿是四十页。一页一页地看,看完了,想着,但是都找不出毛病来,甚至于除了一两个错字之外,要改动一字也无从下笔的。他立刻把原稿封入一只信封,决心寄给《女神月刊》去,这月刊是纯文艺刊物,说是代表了中国整个文坛的。

贴好了邮票,一种新的希望便落到他的心坎上了。他忽然感到,这剧本,一发表出来,纵然不敢说会轰动文坛,使许多作者惊诧,使无数读者倾慕,但在落暮似的黯淡的文艺上涂了新的色彩,却是毫无疑义。那么,努力于研究新剧的团体便立刻把这剧本排演去,自然也不是十分意外的事了。

想到得意的事上,白峰的脸上便微微地显了笑容,但同时他又觉得应该睡觉了。

他灭了电灯,这房子在一瞬间便完全黑暗了。一到他躺在床上只看见一片淡薄的月光。这月光从溟色的天空中穿进窗子,使人可怜似的怯怯地躲在墙角上,而且,正对着他的脸。他不愿看。他用力地把眼睛闭上了。可是这月光依样在他的眼中。他想不去理会这一片白色,但他反联想到和这白色有关的夜,以及夜里的一切了。

“天不久就要发亮了呀!”他自语的想。然而他是兴奋的,一种过分的疲倦使他的精神散乱了。他恍然一如同真实地走到了人生最荣誉的地步。因为他开头便想到那“美的戏剧"被公演了。这剧本公演的广告登遍了上海的报纸。在这时他自愿捐赠了他的排演权。可是人家又专诚地来请求他的指导。于是他自己便在这戏剧试演时说些意见,而同时便得了许多尊敬的恭维,大家都把他看做一个天才。并且有一个艺术家模样的人还简单称呼他做莎士比亚。然而他对于这些崇拜的言词并不觉得可贵,因为他骄傲的自尊心已超过别人的赞叹。于是他联想到公演的这一天。本来演剧团曾请他坐特等包厢的,所以——其实隔开幕的时间还远呢——那个总干事便亲身用一辆汽车把他接了去。到了戏院门口,他也不及去细看,只让那许多招待员把他挤上楼去,在人群中他俨然比别人都高一等的。虽说空空的坐在这样讲究的包厢还是他生平第一次,但他不知道什么缘故,总觉得他应该坐在这包厢。

在每一只空椅都坐满了人之后,开演的铃声便响了。

急骤的铃的响声,便一声声的响到他的心里,他的全身都起了一阵近似拘挛的作用,这实在值得他心虚和狂喜的,因为这铃声响后几乎便是他这一辈子的生死关头。

可是铃声响过了都不见动静,这缘故便使他的皮肤中又通过了一道电流。

然而幕终于拉开了,就在这幕分开的当中,他一眼便看到比他的命运还紧要的两行字,字有斗大,写着:

白峰先生,最艺术的作品

《美的戏剧》

手掌的声音便立刻把人的耳子震得嗡嗡的了。的确,观众对于这几个字发了热狂,而同时就有无数的眼光射到这一个包厢里来了。

“哼,也有这一天……”他不出声的自语了。这句话,是有着缘因的,就是他从前投稿给什么刊物,而编辑先生说他太幼稚退还给他了。于是他想到如果这个编辑还活着,还记得曾退过他的稿子,而且如果也知道了他的成名,不知要怎样的徬徨和惭悔呢。他很想就站到这个编辑先生的面前,但又一想,觉得那小子应该自己来请罪的。

他还想……然而掌声又响起来了。

于是《美的戏剧》的第一幕便开演了。这布景,使他吃惊了,因为当他写着这景致的时候不过是随随便便的写,想不到竟是如此的入妙。他除了用全力去记忆别人给他的恭维之外,一切工作都是多余的,似乎连第二篇纵然也可以成为名著的剧本也不必写了,单单这一篇《美的戏剧》,他是很有资格而且很可以充分地享他下一辈子的清福的。

在他想得正浓郁甜香的时候,掌声又起了,原来他已忽略了舞台上的表演,第一幕已闭幕了。

人声便嘈杂起来。不消说,这人声是等于戏剧成功的证明,因为每一个观客的脸上都现着心满意足的样子,笑容可掬。

刚刚一停又继续开演第二幕。

自然,白峰的心情只是更难于形容了。总之,如果他没有什么顾虑,他一定从包厢里一直跑到舞台上,向大众宣称说:“中国的——其实是世界的戏剧可以不要再写了,因为戏剧已达到它最高的一点,因为我已经写出了这一篇《美的戏剧》呀。"

当几个招待员又拥着他下楼去的时候,在挤来挤去的人群中,这一次是着实地感到实在比别人高一等的。

在作过了而且还保留着这灿烂辉煌的幻想的第四天,这一天实在值得记忆的,因为那代表了整个文坛的《女神月刊》寄来了一封信,一张开便跳进他眼中的是这几个使他几乎是消魂的字:“《美的戏剧》真是美极了,单在一幕内接了二十四个的吻便是出人意外的美……敝刊决提前登载!”

他恍然觉得他有实现那许多幻想的希望。

(有删节)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峰感到“一切声音都寂然了"的深夜幽默有趣,在“并不是工作的时候”仍然意兴盎然,表现了他对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的满意。

B.《女神月刊》是代表了中国整个文坛的纯文学刊物,白峰的作品最终被录用,说明它确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C.开演铃声响后,白峰“皮肤中又通过了一道电流”,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反映出他害怕作品不能演出、得不到观众认可的焦虑。

D.白峰下楼时“着实地感到实在比别人高一等的”,十分自信与自负,这与他上楼时“俨然比别人都高一等"的心态毫无二致。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塑造了一个熬夜写剧本、改剧本的作家形象,接着笔锋一转,又写了他的种种幻想,丰富了文本的层次和意蕴。

B.文中对月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谧和谐的氛围,与白峰躁动不安的内心形成鲜明对照,也为他后面的浮想联翩做了环境上的铺垫。

C.在白峰的幻想中,《美的戏剧》堪比莎翁作品,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准,现实中却因一幕内接了二十四个吻被录用,在鲜明的反差中突显了作品主题。

D.本文通篇大量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展现了白峰由自己的戏剧新作引发的一系列幻想,天马行空,妙趣横生,堪称意识流小说中的上品佳作。

14.小说最后写道,白峰“恍然觉得他有实现那许多幻想的希望”。你觉得他具备实现这些幻想的现实条件吗?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15.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做梦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即通过梦境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如果把本文的心理描写也看作一场“白日梦"的话,请你说说,白峰的表现是如何体现荣格理论的?它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不同?

【答案】12.C13.D14.不具备。①他创作态度不够端正,自视太高又不务实,一部戏剧写了冗长的四十页纸,里面有些内容也只是随便写写,他却认为“改动一个字也无从下笔的";②从《女神月刊》的录用信可以看出,这只是一本品味和档次极低的刊物,即使刊用了他的作品,也不会给他带来知名度与影响力方面的提升。③他太过急于求成,总想一劳永逸,缺乏拼搏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15.表现:①现实中白峰被退稿,幻想中他的剧本不仅被录用了,还获得了公演的机会;②现实中白峰籍籍无名,幻想中他成了与莎翁比肩的大文豪,享受着周围人众星捧月般的尊重与恭维;③现实中白峰受到了编辑的批评与嘲讽,幻想中编辑在他成名后无比彷徨惭愧,并且要登门请罪。

不同:①白峰的幻想虽不切实际,但整体上是面向现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是逃避现实、麻醉自我;②白峰的幻想很具体,很系统,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有诸如“儿子打老子”“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得多啦"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等短暂而模糊的念头;③白峰幻想的都是成功后的情景,体现了他的自负自大,阿Q除此之外,还有走投无路时寻求内心解脱的自轻自贱。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对文中“幽默"一词理解有误,结合语境,它的意思应为“幽深静默”的意思,与“有趣"无关;

B.“代表了中国整个文坛的纯文学刊物”错,原文为“说是代表了中国整个文坛的”,可见只是一种自诩;从后文“《美的戏剧》真是美极了,单在一幕内接了二十四个的吻便是出人意外的美……”看,说他的剧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不对。

D.“毫无二致"错,上楼时“俨然比别人都高一等”的感受体现了受宠若惊、欣喜而又不太自信的心理,与下楼时自信与自负不同。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堪称意识流小说中的上品佳作"错,这是一篇传统小说,并非意识流作品。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不具备。

结合“原稿是四十页。一页一页地看,看完了,想着,但是都找不出毛病来,甚至于除了一两个错字之外,要改动一字也无从下笔的”“一发表出来,纵然不敢说会轰动文坛,使许多作者惊诧,使无数读者倾慕,但在落暮似的黯淡的文艺上涂了新的色彩,却是毫无疑义"可知,他创作态度不够端正,自视太高又不务实,一部戏剧写了冗长的四十页纸,里面有些内容也只是随便写写,他却认为“改动一个字也无从下笔的”,梦想着一发表就轰动整个文坛。

结合“代表了整个文坛的《女神月刊》寄来了一封信,一张开便跳进他眼中的是这几个使他几乎是消魂的字:‘《美的戏剧》真是美极了,单在一幕内接了二十四个的吻便是出人意外的美……敝刊决提前登载!’"可知,从《女神月刊》的录用信可以看出,因一幕内接了二十四个吻被录用,说明这只是一本品味和档次极低的刊物,即使刊用了他的作品,也不会给他带来知名度与影响力方面的提升。

结合“他立刻把原稿封入一只信封,决心寄给《女神月刊》去,这月刊是纯文艺刊物,说是代表了中国整个文坛的”“单单这一篇《美的戏剧》,他是很有资格而且很可以充分地享他下一辈子的清福的"从他急于投稿,又一心想着一战成名,可见他太过急于求成,总想一劳永逸,缺乏拼搏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表现:

“他从前投稿给什么刊物,而编辑先生说他太幼稚退还给他了”,白峰现实中被退稿,“他恍然一如同真实地走到了人生最荣誉的地步。因为他开头便想到那‘美的戏剧’被公演了。这剧本公演的广告登遍了上海的报纸"幻想中他的剧本不仅被录用了,还获得了公演的机会;

“坐在这样讲究的包厢还是他生平第一次”可见现实中白峰籍籍无名,“便得了许多尊敬的恭维,大家都把他看做一个天才。并且有一个艺术家模样的人还简单称呼他做莎士比亚"幻想中他成了与莎翁比肩的大文豪,享受着周围人众星捧月般的尊重与恭维;

“编辑先生说他太幼稚”现实中白峰受到了编辑的批评与嘲讽,“如果也知道了他的成名,不知要怎样的徬徨和惭悔呢。他很想就站到这个编辑先生的面前,但又一想,觉得那小子应该自己来请罪的"幻想中编辑在他成名后无比彷徨惭愧,并且要登门请罪。

不同:

结合“原稿是四十页”可知,小说中白峰是创作剧本的作者,他有现实中的写作,也有作品原稿出现,只是他幻想着能够一下子发表,甚至被公演,一战成名。白峰的幻想虽不切实际,但整体上是面向现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是逃避现实、麻醉自我。它是一种幻觉,是不现实的。在阿Q的自我意识中,自己“先前阔”——“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将来阔——“他会想,我的儿子阔得多了”,见识高,而且“真能做”,几乎是一个“完人”。

“这剧本公演的广告登遍了上海的报纸。在这时他自愿捐赠了他的排演权。可是人家又专诚地来请求他的指导"然而幕终于拉开了,就在这幕分开的当中,他一眼便看到比他的命运还紧要的两行字”白峰幻想着《美的戏剧》公演的场景,他的幻想很具体,很系统;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用纯想象中的胜利,作为对实际失败的补偿的一种心理方式,只有诸如“儿子打老子”“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得多啦"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等短暂而模糊的念头。

“手掌的声音便立刻把人的耳子震得嗡嗡的了"于是《美的戏剧》的第一幕便开演了”“刚刚一停又继续开演第二幕"白峰幻想的都是成功后的情景,体现了他的自负自大;阿Q除此之外,还有走投无路时寻求内心解脱的自轻自贱,他是有意识地寻找一种可以补偿自己内心自卑、焦虑、不安全感以维护自尊方法。

教考衔接考查分析表第5.1课《阿Q正传》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了解“阿Q精神”。2.细读文本,掌握感知和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3.探讨阿Q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1.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2.保证独立自主阅读,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体悟不同作品的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3.开展研讨活动,交流阅读写作的体会和感悟。1.掌握感知和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2.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旧社会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知人论世筑牢基础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_____________,字豫山,后改_____________,“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时所用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____________”

【代表作品】

小说集:

论文集:

散文诗集:

散文集:

杂文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写作背景】

《阿Q正传》选自小说集《呐喊》,创作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生字注音】

舂来()伶仃()口讷()犯忌()

抵触()出豸()穿凿()敌忾()

鼾声()怃然()托庇()错愕()

【思维拓展】

现在的人们经常以“阿Q精神”来自嘲自己的行为,那什么是“阿Q精神"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

【题目讲解】

“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明确文章基本结构

1.文本结构

第二章:

第三章:

(二)文本内容探究

1.阿Q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这句中“蒙”有什么含义?

3.“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幸”“倒"几乎”这几个词?

4.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请探讨他塑造阿Q的真正意图。

5.课堂小结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阿Q正传》体系建构图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2022下·高二单元测试)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háng)舂米(chōng)鄙薄(bǐ)哭丧棒(sāng)

B.撩拨(liáo)托庇(pì)奚落(xī)土谷祠(cí)

C.小觑(qù)口讷(nà)畜生(chù)醉醺醺(xūn)

D.穿凿(záo)面颊(jiá)唾骂(tuò)热剌剌(là)

2.(2021下·高二课时练习)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先生的文章爱憎分明,对反动势力深恶痛绝;寓意深刻,讳莫如深。而有些壁上观式的议论,虽也不乏针砭,但因没有切肤之痛,不是发自内心,故而徒有其表,或者是为自己粉饰一个“公正”的门面,或者成为千篇一律的口头禅,对反动派既无同仇敌忾之愤,又不能收到警诫世人之效。

A.深恶痛绝B.讳莫如深

C.千篇一律D.同仇敌忾

3.(2022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各项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看到您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B.今天是您的生日,妈妈,女儿祝您青春永驻,永远漂亮。

C.大家既然欢迎我表演一个节目,我就不怕献丑了,唱一支歌吧。

D.小芳,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振作精神,胜利终归是你的。

4.(2010·河南郑州·高三阶段练习)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萨特的《墙》道出了世界的荒谬,无罪的被处死,戏弄敌人变成成全敌人,抱必死决心的偏不死,藏起来的偏被抓,想给敌人开玩笑,却被现实所捉弄。

B.“科学把距离缩短了,"墨尔基阿德斯吹嘘说,“要不了多久,人们不用离开家门,就能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

C.他又付了五个里亚尔,就像把手放在圣经上为人作证那样,把手放在冰块上高声说道:“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

D.鲁迅以表现人生、改良人生为创作目的,他所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阿Q、祥林嫂……等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5.(2021下·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B.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

C.虽然阿Q近来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D.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6.(2021下·江苏南通·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呐喊》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呐喊》收集了鲁迅先生1918至1922年间的小说作品,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勇猛的抨击和无情的批判。其中收录了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B.《药》中,鲁迅赞扬了夏瑜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夏瑜的革命主张不被群众理解,但他的牺牲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同情。

C.《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满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D.《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7.(2022下·福建宁德·高二统考期末)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自叙身世、遭遇,情真意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B.《阿Q正传》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贫苦雇农阿Q的一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

C.《自然选择的证明》列举了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大量具体事实和现象,这些现象和事实成为作者分析原理、阐述观点的依据。

D.《一个消逝的山村》专注于描写著名的山水胜迹,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题组B能力提升练

(2023下·辽宁锦州·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第七章革命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得得,……"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锵令锵,锵!"

“老Q。”

“悔不该……"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

大家都怃然,没有话。赵太爷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点灯。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褡梿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

“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

“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胡。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什么?……"阿Q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

“谁?……"阿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

这事阿Q后来才知道。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老爷的船到了未庄,茶坊酒肆则传言城里将要发生革命,侧面表明这件事在人们的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B.有人说革命党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孝,表明广大农民并不真正理解革命,认为革命就是为明朝皇帝报仇。

C.阿Q“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说明辛亥革命对广大农村影响不大,也说明广大农民不了解、不理解革命。

D.赵秀才和钱洋鬼子到静修庵去“革命”,表明两人“革命”是假,真正的目的是偷走静修庵的文物宣德炉以谋财。

9.下列对阿Q“革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禁不住大声的嚷”与未庄人的“惊惧"形成了对比,写出了阿Q醉后的神态和未庄人对阿Q的恐惧。

B.阿Q对待革命态度的变化,表明农村中的下层群众是有革命意愿的,但思想并未觉悟,也缺乏正确的引导。

C.阿Q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的一段形象的心理描写暴露了他对革命的理解,就是报私仇、抢东西、娶老婆。

D.本文语言夸张、讽刺、幽默,写出了未庄人的众生相,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显示了作品的艺术独创性。

10.“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阿Q革命的对象是什么?这体现了阿Q怎样的特点?

11.小说虽然对赵白眼描写不多,但写得非常生动传神,请举例分析本文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题组C培优拔尖练

(2023·浙江宁波·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美的戏剧

胡也频

白峰伸开手臂,弯腰地打了一个呵欠,因为他写完了名为“美的戏剧"一篇剧本,觉得十分疲倦了。

夜已经很深,日间里所响动所叫嚣的一切声音都寂然了,如同这烦杂的社会也和困顿的人类一样休息着。这幽默的情景,证明这时候并不是工作的时候。他看了表,不现着何种表情,却暗暗地诧异,辰光是如此之快地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两点多钟了。

虽然他觉得应该去睡觉,但在他的头脑中,还剩留着那剧本的人物,以及这剧中的情节,结构,对话,仍然象烟似的,氤氲着,飞来飞去。这复杂的,几乎是零零碎碎的想象的余影,使他感着疲倦而又兴奋。他便又从头看了一遍剧本。原稿是四十页。一页一页地看,看完了,想着,但是都找不出毛病来,甚至于除了一两个错字之外,要改动一字也无从下笔的。他立刻把原稿封入一只信封,决心寄给《女神月刊》去,这月刊是纯文艺刊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