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_第1页
第一单元 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_第2页
第一单元 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_第3页
第一单元 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_第4页
第一单元 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第一单元

学习任务

本单元所选课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现代诗歌和小说"学习任务群,课文的主题是“青春”。

立人目标:

树立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素养目标:

1.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2.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3.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积累文学鉴赏经验;

4.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

5.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促进学生逐步达成“水平2"尤其是“水平2﹒2-3”目标,为学生达成“水平4"目标奠定基础。

知识结构

1.诗词知识

定义词即歌词,亦即乐府歌辞的“辞”,本指一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古代的词,都是按谱填词,合乐,故唐、五代时也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分类按乐调和篇幅通常分为三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按结构和段落词有单调(不分阕)、双调(分上、下阕)、三叠(三阕)、四叠(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

按风格分为婉约词、豪放词。

相关知识词牌也称为词格、词调,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有许多调子,即写词所依据的乐谱、乐调。如:满江红、西江月、菩萨蛮、沁园春、忆江南、浣溪沙、浪淘沙……

词题词题,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词初出现时,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后来,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

领字领字,是位于句子的最前头,用来带领句子的。“一字豆"是指由一个字组成的“领字”,领字与被领字之间可以略加停顿,所以称为“豆"。从声调看,一字豆大多数是去声字。

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现代诗歌

定义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今的诗歌。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现代诗人也有用旧体诗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这些诗也是现代诗歌,但它是现代诗歌的支流。

特点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分类按语言节奏和谐的层级分:现代风体诗歌、现代格律诗歌。

按内容的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

按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韵脚诗。

按诗歌发展阶段分:现代诗歌、当代诗歌。

发展流派20世纪初至1920年代: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群、七月派、汉园三诗人。1940年代:中国新诗流派、九叶诗派。195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新现代主义(现代派诗群)、蓝星诗群(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群(创世纪诗社)。1970年代:朦胧派(今天派)、白洋淀诗群、中国新现实主义。1980年代:新边塞诗派、大学生诗派、第三代诗群(新生代诗群、新世代)、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海上诗派、圆明园诗派、撒娇派、他们诗群、丑石诗群、非非主义(红色写作)、神性写作、新乡土诗派、知识分子写作诗群。1990年代:网络诗歌(网络诗人)、民间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中间代、信息主义、70后诗人。21世纪初:新新诗词文学派、窗诗派、泰戈尔体诗歌、灵性诗歌、新江西诗派、80后诗人、边缘诗派、春草派诗歌、90后诗人、素颜派诗人、简文派、流萤诗派、新传统派。

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把握旨趣,领会情感美①知人论世,找准情感突破口。②避实就虚,咀嚼诗歌真味。③由表及里,品读形象寓意。

展开想象、感受形象美①调动积累,张开想象的翅膀。②体察物象,剖析寓意。

物意契合,赏析意境美①抓住意象,发挥想象,由形象悟情感。②透析形神,体悟情理,由具体到抽象。③品味情境,观照情感,于客体察主体。

咀嚼涵泳,品味语言美①熟悉节奏韵律,体会语言的音乐美。②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③赏析修辞手法,领会语言形象美。

解析透视,品评章法美①理清层次,扣住内容,品析构思的精妙之处。②整体观照,对比阅读,把握风格的独特之处。

3.诗歌中常见的六类意象

小说

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景物等;社会环境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

分类按篇幅及容量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按创作年代分:古典小说、现代小说等。

按内容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写作体例分:章回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

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等。

按内容侧重分:情节小说、性格小说、氛围小说、抽象小说等。

视点(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我"来写的,就是主观视角,这类视角有代入感,但是局限性较强。

第三人视角。第三人称“他”来写的就是客观视角,又叫全知视角或者叫上帝视角,这类视角作者就是上帝,什么都知道,较主观视角而言往往更容易展开故事。

第1课

【导学导思】

文本导学

★文脉结构图

★“看"山河形胜之乐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了哪些内容?词人在这里看到了怎样的秋景?

【教师点拨】

2.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是怎样变换的?写景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自主学习诗歌完成下图填写:

学习结果:②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③仰视鹰击长空;④水底

★“问”苍茫大地之志

1.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教师点拨】“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2.这一“怅”一“问"中,有着怎样的妙处?

【教师点拨】这一“怅”一“问”,把人们的思绪带入读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之中。旋律格调由扬转抑,由起而伏,由雄而沉,语气、节奏由急而缓,由张而弛。这一问,慷慨激昂的情绪喷薄而出,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作此等慷慨豪迈之语。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青年毛泽东发出的深沉一问,这一问问出了词人怎样的襟怀和抱负?同学之间探讨交流。

【教师点拨】这一问,问出了词人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和勇气。问出了青年的责任和使命;问出了心系苍生、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问出了蔑视权贵、崇尚才华的雄心壮志。

★“恰"同学少年之姿

1.“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合作探究】

①“风华正茂":____________。

②“书生意气,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粪土当年万户侯”:____________。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恰同学少年”四个排比句,激昂顿挫,描绘出一群青年革命家的英姿俊彩;“指点江山"三句,艺术概括了这群青年革命家的实践活动。

探究结果:①青春年少,才华横溢。②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③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④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以设问结尾,有何作用?

探究结果:词以设问结尾,与上阙前后呼应,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达了词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豪情。构思精巧,气魄浩大!有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当然能担负起主宰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历史重任。

任务导思

【任务情景1】反复诵读《沁园春˙长沙》,请绘画能力强的同学描绘出词中所描述的四幅画,你再对词中四幅画的特点作出点评。

全词共描述了四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1)“独立寒秋图”: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作者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2)“湘江秋景图”:“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写出了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染成的一样十分壮美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3)“峥嵘岁月图”:作者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者都豪情。

(4)“中流击水图":采用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历史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任务情景2】从“独立寒秋”看“我言秋日胜春朝"

在古典诗文里,“秋”常常用来传达离别的孤寂、凋零的落寞、宦愁羁旅的痛苦、年华易逝的感伤……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阙,气象阔大、境界高远、堪称绝唱。同是写秋,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能独标高格,独领风骚?

古来一些文人墨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之意,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描绘出暮秋山川的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写秋风所破茅屋,体现了作者痛苦的心情。而青年毛泽东通过充满生机的秋景的描写,流露出一种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写出了对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湘江全长八百多公里,两岸风景秀丽,尤以橘子洲久负盛名。这里地势开阔,四面环水,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在革命如星火燎燃之时,胸怀大志,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漫步橘子洲头,极目远眺,即便是“独立寒秋”,他也是以火热的心情观赏这壮美的秋景,在对大自然万物的热切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笔下的秋色丝毫没有古人传统咏秋的萧瑟凄凉,而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发、昂扬奋发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得江山之助,故能逸兴横飞,豪情满怀。

【任务情景3】从“峥嵘岁月”看“孩儿立志出乡关"

毛泽东还小的时候,父亲就安排他去学徒经商,将来作一个精明的买卖人。毛泽东幼小的心灵已开始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开始燃烧起了奋斗的激情,他不愿接受父亲的安排。经过顽强的斗争,他终于争取到机会,走出了荒蛮的山沟,写下的《离乡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离乡诗》到《沁园春˙长沙》,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毛泽东?

自古有非常之人,乃作非常之语,乃成非常之事。少年毛泽东还蜗居偏僻的韶山冲时,已露峥嵘头角,已见志向高远。《离乡诗》虽是稚子口角,已见出非凡的胸襟抱负。风起云涌的时代,为毛泽东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而毛泽东,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他把自己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张扬到了一个极致。伟大的时代的潮流与伟大的英雄人物风云际会,共同谱写了一首雄伟壮丽的交响曲,而《沁园春长沙》,不愧是这首交响曲中一个激越高亢的音符!

【分级导练】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1~5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2.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看"字总领其下七句,描绘了橘子洲头所见到的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了青年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D.全词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革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3.下列对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重在绘景。以“看"和“怅”作为构筑词上阕的线索,词人所见的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心情却是惆怅的。

B.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阕的线索,下阕中的人物与上阕中的意象相呼应,突现了青年革命家“竞自由"的风貌。

C.词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

D.这首词上阙写景并即景抒情,下阙着重抒情,全词的自然美和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沁园春˙长沙》中,表达词人对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的深沉思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诗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诗句是:“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的结构思路如何?全词的主题思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6.《沁园春˙长沙》下阙形象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沁园春˙雪》结尾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两词涉及的问题相同,但因时代变化,形势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9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7.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巧妙地将宇宙人格化,起势突兀,气势恢宏。

B.“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对“天难老”的引进一步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C.“一年一度秋风劲"中的“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

D.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充满清新淡雅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

★★8.下列对这首词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如今又逢重阳,则是别有一番风景——“战地黄花分外香”。

B.“战地黄花分外香"和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相呼应,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的词境,显示了词人兼战士的婉约清新的情怀。

C.词中“胜似春光"一句的与格调与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和杨万里“轻寒正是可人天"格调接近,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词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营造了恢宏开阔的艺术境界,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了词人的壮志豪情。

★★★★9.在这首词中,词人笔下的“黄花”有什么特点?词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军娄山关的时间、气候和环境,而且为下面进军的壮行演染了气氛。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里“碎"字表现了马蹄踏在霜冻的岩石上发出的细碎声音,“咽”字表现军号声在寒风中时断时续,呜呜咽咽的情状。

C.“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表面是说红军从山上越过,深层含意是革命遭受挫折,遵义会议后,革命斗争要从新开始跨越艰险,夺取胜利。

D.词中晨景壮阔悲凉,黄昏景色雄浑凄清,行军的艰难和战斗胜利后豪迈之中兼有的历史沉重感,构成了深沉厚重、悲壮慷慨的意境,具有英雄史诗般的格调。

★★★★11.这首词抒情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梳理与探究

★★12.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对比?请梳理并作具体说明。

★★★★13.从“峥嵘岁月"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儿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怎样的豪情?

表达与交流

★★★★14.在学校举办的“金秋诗会"上,高一(8)班同学将要为全校师生朗诵一组毛泽东诗词,请你为主持人拟写一段开场白。要求引用毛泽东诗词名句,不少于100字。

★★★★15.请你根据《沁园春˙长沙》的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毛泽东独立寒秋的画面进行描写。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形象生动;不少于100字。

16.自由练习:填词

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的古诗词,忆江南、长相思、渔歌子、苏幕遮、永遇乐、虞美人、清平乐、采桑子、卜算子、雨霖铃、菩萨蛮、醉花阴、浣溪沙、临江仙、生查子、定风波、渔家傲、水调歌头……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牌名。请你重温学习过的诗词名篇,仿照其中的一种,尝试填一首词。自选主题,自拟题目;力求符合格律要求。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导学导思】

文本导学

★文脉结构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空中怒涌气势磅礴

巨人北冰洋:壮丽晴景↓

站在地球边上太平洋:推倒地球努力创造、追求光明

放号洪涛:毁坏、创造、努力↑

力:绘画、舞蹈、惊心动魄

音乐、诗歌、律吕

《红烛》

引子:“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问1: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红第2~4节:讴歌红烛自我牺牲精神

问2:红烛为什么要自焚?莫问收获

烛困惑于红烛之燃烧

找到其燃烧的理由___但问耕耘

寄语红烛,自勉自励

第5~8节:感伤于烛泪、希望为光明流泪

问3: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第9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

一声是劝导鼓励

《峨日朵雪峰之侧》

视觉:雪峰落日——壮丽辉煌

登听觉:石砾嚣鸣——军旅杀声登山勇士

峰“我":攀登绝壁——生命体验征服新高度

蜘蛛:默享快慰——谦卑坚毅

《致云雀》

第1~2节:赞美云雀的歌声和神姿

第3~7节:极力赞美云雀丰沛四溢的歌声赞美

云第8~12节:评价品质,抒发对真善美的向往追求光明

第13~16节:探讨歌声神圣、欢快的原因↓蔑视黑暗

雀第17~19节:歌颂自然,反衬社会的丑恶和不幸向往理想

第20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进一步概括感叹

第21节:抒发诗人的希冀:泼洒欢乐、希望与爱

★是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我"为什么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师点拨】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入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的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的如沸的激情,抒情形象这种独特感情、心理,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再三追问“红烛”,究竟为那般?

2.《红烛》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诗人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第1节为第一问:

第2节为第二问:

第6节为第三问:

学习结果:①红烛为什么这样红?②红烛为什么要自焚?③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共有三处发问,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展开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3.诗人用问答的形式抒发诗情,那么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

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探究结果:赞扬红烛的“红"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昂扬向上。

【教师点拨】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雪峰之侧"有哪些生命的体验?

4.诗中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学习结果:诗中描绘到的意象有:太阳、山海、石砾、深渊、军旅、铆钉、巨石、血滴、雄鹰、雪豹、蜘蛛。这些意象较为庄严、奇险,有利于营造凝重而壮美的氛围,让读者体会到在冷寂的思维中所展现的生命张力。

5.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诗中,诗人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表现方法内容作用

①视听合一视觉形象: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听觉形象:①

②特写镜头②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之情。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③强烈对比③④

学习结果:①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②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③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④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诗人是如何塑造“云雀"的?

6.《致云雀》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

学习结果: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②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7.《致云雀》诗中的云雀有哪些代表意义

探究结果:①云雀代表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②云雀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任务导思

【情景任务1】咀嚼诗句,理解重要诗句的含义

1.“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2.《红烛》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有何作用?

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3.《红烛》诗中的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3节则说“不误、不误”,这是否自相矛盾?

不矛盾。诗人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烛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与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为何须烧烛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诗人认为这很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不误、不误!原来要‘烧’出你的光来——”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峨日朵雪峰之侧》起句是“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诗句中“此刻”和“仅"两个词语读起来特别有韵味。你能从中读出哪些韵味呢

①这个高度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②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③暗示着“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

5.“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致云雀》的这几句诗有何妙处?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是明喻,将从地面上一跃而起飞入高空的云雀比喻成一团云般的火焰,衬托出云雀如火的激情,如火的魅力,表现出其冲破束缚、直入云霄的英雄气概。“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是拟人,描绘出云雀即飞即歌的乐观精神及其对困难与黑暗的藐视。

【情景任务2】与诗人共鸣,分析诗人塑造的诗歌形象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谁?“我”有着怎样的特别之处?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诗人借助“白云、北冰洋的晴景、滚滚洪涛”这些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消灭旧事物,创造新世界;“我”自我独立,自我解放,自我新生。

2.“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聚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城的象征。红烛燃烧自己,象征着诗人为国牺牲的奉献精神。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

3.《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为什么突然给这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一个特写镜头

①诗歌第一节重点写征服自然的困难与危险,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②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

4.如何理解《致云雀》一诗中“云雀"这一形象

诗中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追求光明,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是诗人痛苦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受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绪去超越感伤。诗人通过云雀这一形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情景任务3】反复吟诵,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本课所学习的四首诗歌同属现代诗作,它们在结构、韵律方面各有何特点?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几乎不讲诗歌的“形式”,完全不考虑诗句的“咏唱动听”,一任感情的宣泄,急不择言。全诗共七行,每行长短不一,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读者低吟浅唱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戛然而止!这种句式,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贯性,粗犷豪放的语言强化,凸显了诗的力度。全诗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如火山爆发喷涌而出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震撼力!

(2)《红烛》:诗行长短自由不齐,诗节大小不一,字数也不相同,但整体格局大致是匀整均齐的,九小节中,每节都以“红烛啊!"为开端,复沓式的反复吟咏,不是简卑的重复,而是思想情感的不断变化,行节之间层次鲜明,逻辑关系清晰可循,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发展轨道,诗歌的情感结构由此得以完美构建。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之美。

(3)《峨日朵雪峰之侧》:不受格律限制,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

(4)《致于雀》:极富音乐美感。全诗由二十一个诗节构成,每节五行,前四行较短,最后一行较长,形成了先急后缓的效果,与云雀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构成一致。全诗节奏流畅激昂;诗节之间环环相扣,局局推进;韵脚排列整齐,一般是隔行押韵,最后一行重复押韵,给人一种回旋往复的音乐之美。

虽然这四首诗歌的外在结构各具特点,但都从属于情感抒发的需要,四首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的外在形式,都得到了完美的抒发,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情景任务4】走进诗歌世界,抒发诗人情怀

在语文老师的组织下,开启“走进诗歌世界,抒发诗人情怀"的语文学习之旅。活动安排了一下内容,请你自选自己擅长的1——2项,积极参与并在语文之旅中展示自己的才情。

活动1:诗歌朗诵会。请你自选一首现代诗歌,反复诵读,参加班级诗歌朗诵会。

活动2:青春诗会。诗会以“青春˙理想”为主题,请你参加诗歌创作一首诗歌,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

活动3:请你做主持人。请你担任活动1“诗歌朗诵会"主持人。活动前整理、编排好节目单,并为朗诵会写好串台词。

活动4:请你当评委。请你担任活动1或活动2的评委,秉承公开、公平的原则为其中的部分朗诵节目或诗歌作品作出点评。

【分级导练】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1~3题。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气势磅礴,力量万钧,展示了消灭旧事物的豪迈气度,和“五四"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B.“努力、毁坏、创造、滚滚洪涛”,表现了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诗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而且更加敏锐。

C.诗人借助“白云、北冰洋的晴景、滚滚洪涛"等形象表达“我”消灭旧事物,创造新世界和自我独立,自我解放,自我新生思想感情。

D.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

B.这首诗具有感兴自然流露的特点,全诗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感叹句则多是长短错乱,响亮而乏力。

C.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

D.诗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排比结尾,层层推进,抒情气氛愈加强烈。

★★★★3.诗人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

(二)阅读闻一多的《红烛》,完成4~6题。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①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

②红烛啊!是谁制你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③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采——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④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⑤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⑥红烛啊!世人造就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⑦红烛啊!流罢!你怎么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

⑧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⑨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4.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B.“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一个“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C.诗人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D.“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对世人的勉励。

★★5.下列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每一小节开头的一声“红烛啊”,是诗人对红烛的呼告,倾诉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

B.诗的二三两节运用了设问手法,自问自答,既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又讴歌了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C.这首诗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D.这首诗采用了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每节中诗句相对齐整,体现了诗人所倡导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创作主张。

★★6.《红烛》全诗可分哪几层?请概述各层次的大意。

★★★★7.反复诵读全诗,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全诗的主旨。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1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点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它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8年)

★★8.下列对“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诗人对这沟死水的绝望和厌弃,并希望它一直“烂”下去。

B.表现诗人要用“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填平这沟死水的决心。

C.表现诗人的激愤之情,要让它彻底腐烂死亡,以其本来面目示人。

D.表现诗人的反抗精神,要打破这沟死水,给它注入活力。

★★9.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水"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来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B.“破铜烂铁”变成“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罗绮”和“云霞”,诗人善用这样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

C.在一池死水中,又出现了“小珠笑一声”“花蚊咬破"青蛙耐不住寂寞”等音响,让人感到死水中的一丝生机。

D.本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10.“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中“绝望”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11.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二、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12~14题。

月亮里的声音

——给月琴手沙玛乌兹

梁上泉

你的胸怀竟如此宽广,

抱住了一个圆圆的月亮;

你的长裙拖着红霞,

从凉山飞到北京的舞台上。

听着月亮里的声音,

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

你用琴弦跟听众谈心,

又分明是个彝族姑娘。

月亮里只有个广寒宫,

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

通过你会说话的手指,

把我引到你放羊的远方。

一曲倾诉着奴隶的苦难,

像山顶郁结着不化的银霜,

森严的寨堡里有娃子在呼号,

一滴热泪燃起一星火光。

一曲庆贺奴隶的解放,

两弦间就是一条欢腾的金沙江,

雪白的荞子花开在两岸,

牧人的舞影跃入水中央。

最后一曲献给山区的未来,

弹得星星落在孩子的书桌上,

惊喜地望着那美丽的现实,

一半像神话,一半像幻想……

掌声的急雨把我催回剧场,

幕布的黑云把你深深掩藏;

归来的路上琴音还很明朗,

正像这深夜里满街的月光。

1957年3月17日~6月1日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听着月亮里的声音,/几疑是天上的嫦娥下降”,描写激越奔放、亦真亦幻的琴音,表现了琴手高超的演奏技艺。

B.“雪白的荞子花开在两岸,/牧人的舞影跃入水中央”,诗人选取典型的情景表现彝族人民翻身后的幸福生活。

C.第四节写琴手用琴声回忆解放前的苦难;第五节“弹得星星落在孩子的书桌上”使用夸张手法表现生活的快乐。

D.这首诗通过一位来自彝族琴手的新生,反映了民族解放的主题,歌颂了党的民族政策,歌颂了新社会的新生活。

★★13.这首诗第一节中“圆圆的月亮"指什么?“月琴里却有你整个家乡”的意思是什么?

★★★★14.诗人在描写美妙的月琴声的时候,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简要赏析。

梳理与探究

★★★★15.闻一多的《红烛》化用了“蜡烛"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红烛以“蜡烛成灰”来点亮世界的精神。请你和同学们结成学习小组,阅读古典诗词,梳理有关“红烛"意象的诗词佳句,探究其意象的含义。

表达与交流

★★16.根据下面给出的格式和诗句,请你在横线上补写出诗歌的中间一节。

妹妹说

门前一口水塘,

妹妹说——

那是一张绿色的唱片。

浮标上下跳跃

妹妹说——

那是一曲《欢乐的童年》

★★17.观察下图,围绕图中所题诗句(触目横斜十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发挥想象,写一首小诗,要求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4行。

第3课

【导学导思】

文本导学

★文脉结构图

《百合花》

开端(1~23):通讯员送“我”去前线包扎所

发展(24~45):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

百___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纯真

合高潮(46~60)通讯员壮烈牺牲___高洁

花___小媳妇为通讯员缝衣之花

结局(61~62):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

盖在通讯员身上入殓

《哦,香雪》

引子:火车开进了小山村

开端:姑娘们欢乐的时刻

哦,香雪发展:香雪渴望有铅笔盒___向往文明

被同学嘲弄,明白“贫穷是不光彩的”渴望脱贫

为得到铅笔盒,来不及下火车自尊自爱

高潮:香雪换回了铅笔盒

结局:香雪深夜独自回家

★读懂花语:绽放在硝烟中的百合花

1.小说中反复写到百合花被子,有何作用?

①在表现主题方面:

②在刻画人物方面:

③在情节结构方面:

【教师点拨】①百合花被子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深刻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②通过借百合花被子,生动刻画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的崇敬,也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③百合花被子贯穿小说始终,构成小说的基本情节,前后呼应,卒章显志,使作品结构严谨。

2.小说以“百合花"为题,作者赋予它怎样的含义

【教师点拨】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小说中的“百合花”的意蕴丰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作者以此为题,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高尚。

★读懂战士:通讯员枪筒上的树枝和野花

3.在刻画小通讯员的形象时,作者为什么将眼光聚焦在他背的枪上?自主学习,填写下表:

细节内容作用

第一次

第二次

学习结果:作者虽然没有正面对小通讯员的刻画,却通过看似平常的细节描写,将小通讯员的形象鲜明生动地凸显在读者的眼前。

细节内容作用

第一次通讯员在肩上的步枪筒里插上了几根树枝作装饰。装饰枪筒,而且用的是几根树枝,将小通讯员的“孩子气”表露无遗。

第二次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除了树枝外,竟又多了一支野花。战争虽然艰苦残酷,却没有影响到小通讯员爱美、爱生活的乐观本性。

4.作者在《百合花》四次写到通讯员一幅上的破洞,有何用意?讨论交流,补填下表内容。

场景第一次:挂破衣服并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第二次:通讯员“已经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第四次: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用意表现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1)证实重伤员实就是通讯员,说明衣服上的破洞来不及补就牺牲了。(2)

探究结果:(1)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也是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加上下面对“我”的“后悔"心情的描写,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2)包含着对当初让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

★读懂青春:台儿沟姑娘中最亮眼是香雪

5.小说《哦,香雪》的主人公是香雪,为什么要花很多笔墨写台儿沟的姑娘们?

【教师点拨】台儿沟的姑娘们是一个群体,她们有着山村姑娘共有的纯真、朴实和善良,以及对美的热爱和隐秘的梦想。她们的性格与心灵,在对火车与火车带来的山外的事物与人表现出强烈兴趣,以及在用土产从车上的旅客那里换回日常生活用品和用于打扮自己的饰物等行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哪怕是类似“(火车)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这样的真诚而幼稚的发问,都让人感应到她们美不胜收的心灵世界,不由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

小说对台儿庄姑娘集体性格的描写,似乎是对主要刻画对象的必要的铺垫与烘托,或者说,台儿沟姑娘美丽的心灵世界,在主要角色香雪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任务导思

【任务情景1】人情意无穷,美在蕴藉中——品悟富有人情美的女性形象

《百合花》和《哦,香雪》刻画了不同时代的具有人情美的女性形象,以独特的视角对当时时代历史条件下人的情态和心理进行勾画,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启迪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请从下列角度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深入分析。

1.从《百合花》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中,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

新媳妇是一个美丽、纯洁、善良、高尚的形象。

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人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赧判若两人……

2.《百合花》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新媳妇性格特点的?

新媳妇刚开始做救护工作时,她害羞腼腆。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答应做我的下手。当看到小通讯员为了保护群众而受重伤时,“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试着身子……”新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可她还是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实是在缝进她的一片深情,所以当“我"劝她“不要缝了”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对“我”的不解以示不满。

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3.《哦,香雪》中,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①美丽清纯。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令人信任的”,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是“柔软的宛若红缎子似的”。人们看到香雪不但“心中马上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觉,而且不忍心跟她耍滑头,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②纯真无邪。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头。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儿”“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③渴求进取。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姑娘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④淳朴自尊。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鸡蛋留下;香雪渴望台儿沟改变现状,变得富足,进步,她认为台儿沟应该是这样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会求上门,火车会停得久一些,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⑤坚毅执着。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

【任务情景2】立象以尽意——分析物象的意蕴及作用

小说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在文章中恰当地借助物象描写,把要说明的道理或要表达的深意,隐含在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或事物之中,使文章更优美,更含蓄,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从而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1.《百合花》中,百合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小说中,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人情美。

2.《哦,香雪》中,香雪追求的铅笔盒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说用大量笔墨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

【任务情景3】创设人物活动的舞台——鉴赏环境描写

小说作为一种时空艺术,环境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并对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环境描写的根本目的就是营造出故事发展所需要的氛围,衬托出人物特点,究其本质,一切都是为服务人物设计的。

1.《百合花》中写“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有什么作用?

故乡竹海写得富有诗情画意,这样写,一方面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才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高尚的英雄,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的无比热爱之情,推动了“我”的感情发展,即由先前的生气,到发生兴趣和“亲热"起来。这样写,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容量,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百合花一样纯洁无邪高尚动人的情感,即人性的美,加强了作品的抒彩,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

2.《哦,香雪》中,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贫穷落后,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

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受到了来自外界现代文明的冲击。

3.《哦,香雪》是怎样写“山”的?“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多次出现了描写“山”的场景,如第一段“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第五段“大山无声的命令”,及最后“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等等。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篇描写“山内、山外"不同生活地域的人们相互接触的小说,“山”始终伴随着小说的进行,并且在小说末尾起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山"还让人想起它背后的“封闭、高大、幽暗”等等。

【分级导练】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茹志鹃的《百合花》,完成1~4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仅截取了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富有诗意的描写。

B.小说描绘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来表现人物性格,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C.小说两次描写通讯员枪头上装饰的树枝和野菊花,表现出通讯员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临近战斗仍然从容不迫的性格。

D.小说语言自然清新、笔调深沉含蓄、情节跌宕起伏,把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风格淡雅,意境悠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仅截取了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富有诗意的描写。

B.小说描绘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来表现人物性格,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C.小说两次描写通讯员枪头上装饰的树枝和野菊花,表现出通讯员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临近战斗仍然从容不迫的性格。

D.小说语言自然清新、笔调深沉含蓄、情节跌宕起伏,把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风格淡雅,意境悠长。

★★3.小说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4.小说以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铁凝的《哦,香雪》,完成5~8题。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偏远的台儿沟为背景,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出历史的阴影,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B.小说描写的是香雪们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C.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不同,话语不同,凤娇说话大胆直率,性格泼辣;香雪说话快人快语,性格活泼风趣,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D.香雪所孜孜以求的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闪的明灯,照着她在追求文化和知识、追寻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地前进。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乡村少女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

B.小说撷取几个小小的生活场景,将描写聚焦在人物身上,细致入微地描绘她们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生活的新旧嬗替。

C.《哦,香雪》是一篇散文体小说,其特点就在于纯净的诗情,隽永的意境;就在于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动情。

D.小说构思精巧,情节跌宕起伏,笔调深沉含蓄、委婉动人,文字鲜活灵动,风格淡雅别致,意境回味悠长,具有诗情画意之美。

★★7.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8.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中,作者描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具体?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1题。

1956年的债务

铁凝

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父亲很肯定地回忆说,就是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老同事李玉泽借过钱。父亲说,好像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家里钱没凑够,我就找当时住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后来,也忘了为什么……为什么就是没有把钱还给人家。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

万宝山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人称六娃。六娃——万宝山,这个53岁的男人站在病床前,看着蜷缩在床上说话无底气的父亲,不停地点着头。父亲见他点了头,吃力地撑起身子,从枕头底下抽出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托在手掌上说,这里装着该还的钱,当然不能是五块。五块钱按定期存款五十三年算利息,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我记得是百分之五,加起来是58块左右。这一阵我天天计算这五块钱的利息,大概不会错。

万宝山将轻而薄的信封叠了个对折塞进衣兜,他无心核对信封里那连本带息的钱数,都五十三年了,多一分少一厘的真那么重要吗?这时,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那像是一种乞望,好比儿童对大人撒娇时要大人抱抱。或者那也是一种对托付之事的再次确认: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父亲顽强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眼球浑黄,面目黧黑,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干脆更像是大鸟的标本,万宝山想。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地抱了一下父亲。

几天后,父亲去世了。万宝山很想尽快完成父亲的嘱托。倒不是因为那五块钱的债务,而是父亲在病床上那奋力张开胳膊的姿势。正是那病鸟般的姿势提醒着他,他不愿意父亲死前的那个瞬间总在脑子里盘旋,只有还了钱,那形象才能从他脑子里消失。

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万宝山成人之后在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当水暖工,他的小家经济收支大致平衡,偶尔略有盈余,可万宝山出门也要算成本。假若他去还钱的成本超出了他要还的钱数,那他决不贸然行事。秋天学校在国庆节后分批组织教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万宝山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

出门之前,万宝山才认真想到了债主李玉泽。其实他并不记得李玉泽,有关李玉泽一家,万宝山都是从大哥那里听说。在大哥印象里,李玉泽家总是比他们家吃得好。后来李玉泽调到北京去了,那一年,万宝山还不到三岁。

父亲的借钱典故随着李玉泽一家的离开渐渐告一段落,他的另一种习性凸显出来,他吝啬。或者换句好听的话,他极端地节约。他嘱咐上街买菜的母亲说,你买茄子,是买一个大的呢还是买两个小的?依我看你要买一个大的。为什么?两个小的会多出一个茄盖儿,占分量。在家里他身体力行,带头喝隔夜的已经馊了的菜汤,吃过期的药片,不许点15瓦以上的灯泡。他还锯煤——把一整块蜂窝煤拦腰锯成两块,说这样分两次添煤烧得更透。家中的米、面、油更要上锁。万宝山印象里,他和哥哥姐姐们从来没有放开肚子吃过饭。

三十几年过去了,万家的孩子都已长大,告别父母各立门户,都先后离开了生养他们的这个城市,就仿佛他们共同被父亲的吝啬吓怕了,他们心照不宣地拒绝再和父亲近距离地生活。他无事可做,干脆就独自承担了买菜的任务。说他买菜不如说那是捡菜,每天下午市场快要收摊他才前往,他坦然捡拾着菜贩们遗弃的菜帮、菜叶,院子里的老邻居们为此嘲笑他,他们说,老万什么时候捡到一块肉就好了,也改善生活做一顿红烧肉给我们看看。父亲说改善生活还用得着捡肉啊,我今天就改善。邻居们问他怎么改善,父亲自豪地说,他准备做一份红烧芹菜。众人笑起来,父亲却不觉得这是玩笑。吝啬在他,已不是生活所迫,那就像是他人生的一个信仰,或者生命的一个动力,简直须臾不可离开。吝啬在他,也没有什么不光彩,能够做到尽最大可能地不花钱,那才叫光彩。这的确,的确和借钱不还不同,这是一个人给自己找乐儿,碍着谁啦。

2009年秋日的这个早上,万宝山坐在去往北京的城际列车上,衣兜里装着父亲嘱咐他要还的钱。他不吃一口零食,不喝一口需要花钱的水。车厢里的售货车来来回回在他眼前过了几趟,同车厢的老师们把售货车上那些食品袋扒拉来扒拉去的,他则看得淡然。他只是忽然想到,自己这习性是不是父亲的影响呢?

火车进站,北京到了。万宝山借用副校长的手机,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他挂掉电话,在鸟巢乘地铁10号线,顺利找到了李玉泽的住址,一个名叫绿水庄园的地方。

原来这是一片别墅。保安引万宝山进了大门,热心地指给他去往A8座的路径。他看见了桥下的池水,水中的睡莲,环绕水池的大片草坪,喷泉,木椅,一些树种珍贵的树们。他看见了一幢屋顶覆盖着铁灰色龟背形油粘瓦的红房子,一大片修剪整齐的毛茸茸的草坪由房脚处伸展开来,形成一个足有上千平方米的庭院。一个五岁左右、留着分头的小男孩跺着脚正冲他的母亲大叫: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要刚才那种26块钱一瓶的“无量藏泉”,26块钱一瓶的矿泉水……

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站在A8的木栅栏之外背过身去,一阵莫名地瑟缩。夕阳西下,几个仰着脸放风筝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只红嘴的黑鹰展着双翅飞得最高,威风凛凛地俯视着大地。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鸟样的乞望。

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走去。

(选自《上海文学》,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父亲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同一类人,但葛朗台吝啬得让人憎恶,而父亲的吝啬却让人心酸,因为这种吝啬中折射出时代对人的挤压。

B.父亲临终交代还账,绝非后来的良心发现。似乎微不足道的五块钱,蕴含了巨大的道德容量,表现出吝啬过穷日子的老一辈中国人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和捍卫。

C.小说不写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但是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撷取平凡的生活场景,将焦点紧紧锁定在人物的身上,精细入微地描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D.小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父亲的吝啬和万宝山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父亲的吝啬,但作者的立意并不在于写吝啬,而是通过一笔债务,对比了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

10.试分析小说开头详细刻画父亲临终前同万宝山相抱这一细节的作用。

11.小说中的父亲身上,既有吝啬这一特点,也有临终还债这一闪光点,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梳理与探究

★★12.《百合花》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选取小说中的一二处景物描写进行简要分析。

★★★★13.《百合花》的视点是第一人称,《哦,香雪》的视点是第三人称。仔细比较这两种叙述视点的差异和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