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系列】语文学案(3份学生版+教师版)_第1页
【初升高系列】语文学案(3份学生版+教师版)_第2页
【初升高系列】语文学案(3份学生版+教师版)_第3页
【初升高系列】语文学案(3份学生版+教师版)_第4页
【初升高系列】语文学案(3份学生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升高系列】语文学案(3份,学生版+教师版)

专题14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

《初中课程要求》《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对抒情性文体整体感知,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做出评析;主动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拓展对作品的认识。

《高中课程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散文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行文思路、线索作用)

分析材料关系法

关系类型子关系特点

相承关系承接关系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的层层相递。

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并列关系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总分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分总关系

线索法

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类: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分清线索后,自然也就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

层次法

根据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总结出段意,再看哪些段意集中表达同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九种: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

(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9)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表达方式

散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很多,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重点是记叙和描写两种。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作者通过一般性的陈述,介绍、交代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过程的表达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鉴赏角度分类作用

记叙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有对话效果,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用于物时,往往能产生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多用于叙事散文中,它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记叙详略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从侧面烘托中心。

记叙方法顺叙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2.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它是散文的主要表达技巧。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

(1)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突出人物形象。

(2)景物描写

鉴赏角度分类作用

描写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描写方法工笔与白描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动静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描写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或扩大了意境,或深化了主题。

结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时间、空间、情、理、物等);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要点概括

全文内容概括: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

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词句含义

分析词语含义: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概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分析句子含义:内容+手法+作用

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语段作用

开头语段: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结尾段: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有这样作用的试题,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

中间段: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近几年高考题中多属此类,要求会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文学形象

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1.从叙事情节中加以概括分析

2.从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

3.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

4.分析作者带有倾向性的议论。

人物形象的作用

1.形式上的作用:线索、伏笔、铺垫、照应等

2.内容上的作用:深化主旨、寄托情感等

物象的特点和作用:

物象的特点

1.搞清物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和内在形象(性格、本质、精神),以及物相所蕴涵的作者感情(爱、憎、喜、恶等);

2.理清物相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一点常常被忽视,而恰恰是不能忽视的;

3.分析塑造物相的技巧,如表现手法中象征、对比、衬托,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抒情等,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拟人等。

物象的作用

主要物象:1.从内容主旨方面分析;

2.从结构技巧分析,主要有线索作用。

次要物象:1.从内容主旨方面分析,主要是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升华主旨等。

2.结构技巧方面:过渡、照应、伏笔、悬念等

3.对主要物象的彰显意义。

七、语言特色

1.用词角度

散文写作时,作者会选用很多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来加强表达效果。

2.句式角度

常式句与变式句。变式句是为了突出强调被移动的成分。

长句与短句。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周详、细致、严密,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短句词语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一般用于表达欢快、激动、愤怒的感情,渲染紧张、激烈、恐怖的气氛,或画龙点睛地下结论。

整句与散句。整句形式整齐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句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灵活多变,飘逸自然,生动活泼。整散结合能使语言表达错落有致、婀娜多姿。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适于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都属于整句。散句是指结构相异、长短不一、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散句的特点是自由活泼,富于变化。整句、散句各有长处,散句适于叙述说明,整句长于抒情。整散结合,句式灵活,使感情的抒写徐缓激越,张弛有致。

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

3.修辞角度

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等。

4.描写角度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等。

5.语言风格

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端丽,周涛的气势磅礴……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舒缓、自然、冲淡、隽永,这与他的处世哲学、生活趣味有关。徐志摩的散文语言华丽、繁复、奔放、自由,无疑是他张扬性格和诗人气质的反映。

语言风格常用词语: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如话、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近乡情更怯,兴奋激动转眼间又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我与母亲,如许多农村母子一样,不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即便电话里经常联系,但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原因在于,没个理由就跑回家去,每一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母亲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

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

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正纳闷这是哪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我为自己的粗心自责,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里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的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我"去宣威开会路过家乡而不得与母亲相见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意。

B.文章写“母亲总嫌时间过得慢"时,用了一个“常”字和两个“总"字的否定句,体现了哀怨的语气,表现出母亲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C.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并多次运用心理描写,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想法与心理的变化:其中有后悔,有忐忑,有遗憾,也有矛盾。

D.文章多次提到母亲不愿意让“我”回家看望她,是因为“我"家境贫困,母亲担心路费太贵,来回的路上又耽搁时间而执意不让我探家。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开篇“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我“忐忑"的原因是要让母亲久等,火车速度太快,可能错过。

B.文章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了出差旅程中,在黑暗的夜晚,“我"在疾驰的火车上与等在道口的母亲短暂的“见面”。感情深挚,感人至深。

C.“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出“我”对让母亲在黑夜中等待的愧疚之情。

D.从文章结尾看,母亲并没有看见“我”,“我”也没有看清母亲,表面上来说遗憾并没有完全解除,但两人心灵的默契让母子“看见"了对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是空泛的动作描写,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上加以赏析。

4.文章以《那一束光》为题,有什么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答案】1.D

2.A

3.语段运用了细节描写。“擦拭”“罩住"遮挡”“搜寻"等动词写出了“我”寻找暗夜里站在道口母亲的艰难。“慌忙"仔细”写出了“我"寻找母亲的迫切与专注。“突然看见”写出了“我"看见母亲手中那束光的惊喜。(举一例即可)细腻的描写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与牵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母亲的爱。

4.①母亲黑暗中照着火车的手电筒的光。②母亲对孩子思念牵挂、理解支持的母性之光。母亲体谅儿子的不易,她希望儿子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母亲尽管思念儿子,但是总是责怪、阻止儿子回家。③母子之间至纯至真的亲情之光。“我”惦念、心疼母亲,为让母亲在路口等“我"后悔,为没见到母亲颓然,为见到母亲那束光惊喜。母亲爱“我”,“我"也爱母亲。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是因为‘我’家境贫困,母亲担心路费太贵,来回的路上又耽搁时间而执意不让我探家”错,母亲主要是担心给我带来麻烦,影响工作和生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全文采用了倒叙手法"的说法不当,顺叙中有插叙。比如“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很多时候不为别的,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母亲总是说……”,这些都是插叙。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描写的能力。

画线句是描写“我”在火车上寻找站在村口的母亲时的细节描写。

“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由于车窗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看不清暗夜中的村庄和站在道口的母亲,“擦拭"罩住”“遮挡"搜寻”等动词写出了“我"寻找母亲的艰难。

“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慌忙”写出了“我"唯恐错过道口看不见母亲的焦急和迫切;“仔细”写出了“我"寻找母亲的专注。

“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突然看见"写出了“我”看见母亲手中那束光的惊喜。

总之,画线句细腻的描写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与牵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母亲的爱。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那一束光"首先是指手电筒的光,“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这束光让“我"在黑夜中看到了母亲的身影;

再理解深层含义,文章描写了母亲的点点滴滴,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疼爱,“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不用跑来跑去!"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母亲体谅儿子的不易,她希望儿子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母亲尽管思念儿子,但是总是责怪、阻止儿子回家。“那一束光"是母亲对孩子思念牵挂、理解支持的母性之光,照亮“我”人生前进的路;

然后结合文章主题体会更深层的含义。“我"惦念、心疼母亲,经常想要回家看看母亲,而母亲却怕耽误“我”的工作和生活而不让“我"回去;为了能见到母亲,“我”给她打电话让她在村口等待“我"坐的火车经过,“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为让母亲在路口等“我”后悔;为没见到母亲颓然,“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为见到母亲那束光惊喜,“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母亲爱“我”,“我”也爱母亲。“那一束光"是母子之间至纯至真的亲情之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穿出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频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频,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染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文章却从悠长悠长的小巷写起,小巷的忧伤冲淡了快乐,暗示了后文的情节的走向。

B.文章第④段画波浪线对“门庭“朱漆"门环”“对联"的描写,与《我与地坛》中对地坛的描写相似,但并不同样,意在渲染伤感悲凉。

C.作者与合欢树的相遇很早,但“合欢”树与名在意识中的统一事隔多年,这使得作者对于合欢既感亲切又一度保持距离。

D.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小城、广州、长沙……也从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醒目,“合欢,合欢”,以反复的手法赋予单纯的树名以浓厚的抒彩,意味深长。

B.文章第三段对阳光的景物描写,既有助于塑造母亲美丽的形象,也烘托出母子相伴的温暖幸福的氛围。

C.文章以“合欢”这一意象为线索,同时以时间为轴,写出作者母女生命的轨迹,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D.史铁生的《合欢树》穿插于母子故事之中,与作者母女之情相互映衬,一虚一实。

3.文中画横线部分语句使用了多种修辞,试找出其中两种加以赏析。

4.第⑥段和第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

【答案】1.D

2.D

3.①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②运用通感(或比喻、比拟、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

4.①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②结构上呼应前文,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主题。③这种反复行文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烘托了内心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D.“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错误。9岁于小城合欢给我的是香的软的,美好到令我雀跃;第⑦段“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可见并非美好的感觉;第⑧段“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第⑨段“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可见这里也并非美好。“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并没有说美好。可见“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表述绝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史铁生的《合欢树》穿插于母子故事之中”错误,应该是史铁生的《合欢树》及其母子故事穿插于本文当中。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可知,画横线部分语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表意酣畅,音韵和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郁。“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使用间隔反复和叠韵词,突出强调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作者运用了排比和反复,写出了合欢花香的魅力,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

“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香气本来是嗅觉,但是作者用大量自己的感受来写,嗅觉和触觉、视觉相通,这是通感,也叫移觉,形象生动,多角度多侧面展示香气的浓重袭人,加深读者的感受。这段文字运用想象、通感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为“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做铺垫。

“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展示合欢的外形美和香气的沁人香甜。作者采用比喻手法,把合欢树的花比作“棉絮"雾”,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合欢花的轻盈柔美和芳香。

另外,还有叠词的运用,如“丝丝缕缕"重重叠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第⑥段“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频,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在内容上,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第段,“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频,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染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是想象是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我”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表现了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

两段文字,结构、手法上前后呼应,运用重复手法,使文章形成回环之美,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主题上,合欢是母爱的象征,是永远珍藏怀念,表现了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突出了文章主题,“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满满的都是母亲的眷恋与不舍。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1)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项,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2)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3)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4)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秦淮河的小船太小,所以它载不动“我”的许多愁绪,可见“我"的心情很郁闷。

B.“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可见泛舟秦淮河其实也是有历史和文化意蕴的。

C.“因袭的言词"生涩的歌喉”让“我"对秦淮河上歌女很失望,因而有些意兴阑珊。

D.文题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章详写了月光,因为“我"更喜欢秦淮河的月色。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综合运用了时间和空间顺序,依次写了秦淮河的船、秦淮河的水,从利涉桥、大中桥,到大中桥外的秦淮河的夜色,思路清晰。

B.将现实景象和历史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使得在一般人的眼里看起来很平凡的景物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特点。

C.文章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辞藻华美,描写细腻,含蓄顿挫,浑厚雄壮,苍劲,悲凉,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情景交融是本文艺术手法方面的一大特色,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灯光、水光和月光描写之中,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意境。

3.语言优美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结合第四自然段简要赏析。

4.文章多处写到了“灯”,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案】1.B

2.C

3.①修辞使用巧妙自然。比喻、拟人等修辞的综合运用使文章文采斐然。如,把月亮人格化,会化晚妆,会偷窥;把蓝色的天空比作一汪水,把垂杨的枝条比作美人的臂膊、月儿的长发。②词语运用准确生动。叠词,如写月儿的“盈盈”,写影子的“淡淡”,写灯光的“渺渺"。动词,如“笼、渗、浴”等,都准确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

4.①照应标题,紧扣标题里“灯影"二字。②灯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形象,是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灯光写出了秦淮河的朦胧美,引起人们对秦淮河的神往。③全文内容都围绕灯展开。先写船上灯,然后想象秦淮河极盛时期河桥上房子里的灯火;再写秦淮河夜里灯月交辉的景象。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为秦淮河的小船太小,所以它载不动‘我’的许多愁绪”分析错误,作者并非实指船小,而是说“愁梦"重;

C.“因而有些意兴阑珊”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中接下来说:“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可知,作者并没有“意兴阑珊”;

D.“文章详写了月光,因为‘我’更喜欢秦淮河的月色"分析错误,文中更多的其实还是写灯光的,作者并没有流露出更加喜欢秦淮河的月色的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含蓄顿挫,浑厚雄壮,苍劲,悲凉”分析错误,本文语言上没有“含蓄顿挫,浑厚雄壮,苍劲,悲凉"的特点,而是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1)善用修辞。依据原文第四段“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和“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可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的形象、生动、有感染力;依据原文第四段“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和“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可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2)善用叠词和动词。依据原文第四段“盈盈”一词,写出了月亮的美丽动人;“淡淡"一词,写出了垂杨树影子的婀娜、轻盈;“光光”一词,写出了老树的“矍铄";“渺渺”一词写出了灯光的悠长。叠词的使用,更加凸显事物的特征,更生动。另外,一些动词的使用,比如“笼"夺”“缠"挽”“窥"立”“渗"浴”等,都准确地表现了事物的各自特点,生动活泼,使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中物象作用的能力。

(1)与题目相照应。“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紧扣标题里“灯影”二字;

(2)引出下文。依据原文第一段“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可知,“灯”这个物象不仅勾勒了一种秦淮河的朦胧美,而且还引起人们对秦淮河的神往之情。

(3)是贯穿全文的物象。文章共四段,均由“灯"串联起来。第一段“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写了船上的灯;第二段“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写到了灯火明时的特别景象,引出第四段“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内容的描写,“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所以“灯”是是这篇文章中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鹭有约

胡启涌

①黔北高原的春天,春俏人忙。一夜存而后乡村彻底醒了,梨花、桃花、李花开满山山岭岭。几行如约飞来的白鹭翩翩落地,还没来得及抖落雨露,就引颈长鸣,亲切歌唱高原的春天。

②这群白色的精灵飞回来后,胡光明就开始忙了。他虽然七十二岁了,还挺精神,声音洪亮,一边与我唠着话,一边将木梯子靠放在一棵梨树前,熟练地爬上去,整理被风吹乱的鸟窝,不时从腰间竹篓里取出柔软的松毛放在窝里,嘴里不停念叨:“白鸳都飞回来了,我得赶紧把这些旧窝整理整理,不然池鹭、苍鹭、牛背鹭就要争窝了。"

③老人在树上着实让人担心,我在下面扶着梯子大声嘱他要注意安全。老胡不以为意地说:“我家护这群鸟三代人了,不会掉的。”树冠上的白鹭也熟悉老胡了,有节奏地伸缩着脖子,“咯咯咯"地与老胡打着招呼。更远处的一行白鹭在林子上空一圈接一圈地飞着,像一个个追逐春风的风筝慢慢升高。

④每年开春后我都要去拜访胡光明,与他分享这群白色精灵带来的快乐。他家屋后有十多亩林子,竹木相依,郁郁葱葱,地面上枝蔓交错,草叶叠加,十一棵高大的梨树是鹭鸟家族筑巢的营地。老胡尤其喜欢白鹭,谈起白鹭,他的话就像门前石梁河的水汩汩动听。其实白鹭的故事他已重复讲了多遍,但是每次都讲得很认真。他说祖上曾藏有一幅“双鹭图”,家族以白鹭为吉兆。传说其先祖几经辗转来到黔北的凤冈县琊川镇朝阳村,但见田土平坦,有山有水,此时一对白鹭从空而降,引颈而鸣,祖上便心领神会,定居于此。到今天,那些久远无考的传说真实与否已不重要,但这个家族儿代人却是实实在在守护着白鹭。

⑤世代繁衍,人鸟共兴。人视白鹭为福鸟,从不追赶和捕捉,白鹭也不去附近的林子,每年春暖花开时就从南方如约飞来,雷打不动地住在老胡家后面的林子里。

⑥这是一场跨越祖孙三代的约定。胡光明的父亲胡森尧生前是出了名的“鸟痴"。为了留住白鹭,他经常挖蚯蚓钓鱼虾投喂,每年带儿孙植树,不准儿孙乱欲树木,训导儿孙做人做事要像白鹭一样干净清洁。他爱鸟入迷,自己常穿白衫白鞋,习摹白鹭的形态,久而久之走路时亦如白鹭踱步般优雅。

⑦春天来时,屋前房后的梨树纷纷开花,可是白鹭不晓人间“疾苦”,争相站在梨树枝上,把雪白的梨花抖落一地。花被抖落就无法结出梨子,而这梨子又是家中粮仓的重要“替补"。那时,胡光明已结婚,夫妇俩心疼梨子,又不敢当着父亲面赶白鹭。一天趁父亲去赶集,夫妇俩挥舞竹竿,偷偷驱赶梨树上成群的白鹭。父亲回家得知,火冒三丈,把胡光明夫妇一顿严斥厉训,还叫他们写下“保证书”才罢。

⑧胡光明爱鸟一生,对朝夕相处的鹭鸟有些研究,他带上我踩着酥软的地面,慢慢走向密林深处的鹭鸟世界。阳光穿过叶层,林子里一片斑驳,鹭鸟家族在枝头争吵不休,也有些在林子上空盘旋。老胡仰着头,苍皱的脸上满是叶层间漏下来的阳光,他屏气低声介绍:“脖子长长的脚长长的,周身雪白的就是白鹭。个头小颈部褐色的是池鹭。个头大周身灰色的是苍鹭。颈部黄色的是牛背鹭。头部后面有一绺羽毛的叫蓑羽鹤。这些灵物每年开春后才陆续飞回,立秋后就飞走了。"老胡像说自家孩子一样满脸喜悦。

⑨“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里的春天没有黄鹂的戏,整个胡家屯已被鹭鸟包场。老胡每天都要到林子里去看看。他最喜欢沿着石梁河去坝子上走走。坝子上的水田一块接一块,白鹭在漠漠的水田里觅食,与田里劳作的人们融融相处。不远处的大青山脚下,几头水牛悠闲地啃吃青草,三五只牛背鹭站在牛背上,等着牛把草丛中的蚱蜢和飞蛾惊起后,便争着扑向昆虫。蓑羽鹤则一动不动地站在石梁河岸边,等着河里鱼虾的出现。傍晚时分,外出觅食的鹭鸟成群地飞回来,此起彼伏的叫声如一支乐曲在林中响起。

⑩谷雨刚过,我又去了一趟胡家屯。没人在家,我猜胡光明准在林子里。一看,果然是,胡光明正与儿子、孙子在林子里忙着铺设“安全网"。树冠上站着优雅的鹭鸟,林中是忙碌的祖孙三代,阳光浅浅,林木幽幽,画面温暖感人。

老胡带上我,往林子深处去,枝丫间的一个鸟窝,两只孵出不久的雏鸟,正争着将黄黄的小喙伸进一只雌鹭的嘴里索食,一对肉翅不停地拍打着。雌鹭站在窝沿,伸缩着脖子努力将食物吐哺给小鸟,洁白宽大的双翅上下舞动。

胡光明侧过脸来问我:“你知道鹭妈妈在干啥?”“在喂食噻。"不是,在告诉小鹭放心地吃吧,这里挺安全,长大后就留在这林子里。”我正欲打趣老胡几句,他孙子“噗"一下子笑了出来,老胡转过身来说:“不要只顾笑,你也要像小鸟一样听大人的话,得要守住这片林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胡光明在白鹭飞回来之后,便忙着整理鸟窝,这体现出他对白鹭的爱护和长久坚持形成的责任感。

B.白鹭每年都会如约飞落在老胡家后面的林子里,这跟胡家爱鸟护鸟的家风传承相关。

C.胡光明的父亲胡森尧爱鸟成痴,不仅自己习摹白鹭的形态,还教导子孙要像白鹭一样干净清洁、讲究卫生。

D.文章写鹭鸟在春天与水牛、昆虫、劳作的人们融融相处,营造出和谐富有灵性的画面,也表明当地的生态环境优越。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胡光明重复讲述白鹭的故事,每次都还讲得很认真,主要表现他对白鹭指引先人定居于此并守护他的家族的感激。

B.文章写白鹭每到春暖花开便住进老胡家后面的林子里,其中“雷打不动"一词从侧面表现老胡家后面林子的环境之好。

C.文章写胡光明爱鸟懂鸟护鸟,同时也写了他年轻时因为心疼梨子而驱赶白鹭的往事,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

D.文章结尾写老胡对孙子的叮嘱,表达老胡对后代传承爱鸟护鸟家风的期望,同时也能暗示文章主旨。

3.请简要赏析第九段画线句的艺术特色。

4.文中所写鹭鸟种类繁多,作者为何用更多笔墨写白鹭?

【答案】1.C

2.A

3.①选取“鹭鸟、水牛、蓑羽鹤、青草、昆虫”等典型意象,由近及远,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坝上和谐美好的景象;

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使人如临其境;

③运用了“站、惊、争、扑"等一系列动词,使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

4.①主人公家族视白鹭为福鸟和吉兆,主人公也尤其喜欢白鹭;

②重点写白鹭,并贯穿始终,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③通过写主人公家族与白鹭的故事,以点带面,可以更好地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还教导子孙要像白鹭一样讲究卫生”错,文中第6段“训导儿孙做人做事要像白鹭一样干净清洁”,此处的“干净清洁”并不是“讲究卫生"的意思,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品行应当纯洁。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要表现他对白鹭指引先人定居于此并守护他的家族的感激”错。主要表现他喜爱白鹭,而非感激。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1)从“坝子上的水田一块接一块,白鹭在漠漠的水田里觅食,与田里劳作的人们融融相处"不远处的大青山脚下,几头水牛悠闲地啃吃青草,三五只牛背鹭站在牛背上,等着牛把草丛中的蚱蜢和飞蛾惊起后,便争着扑向昆虫”“蓑羽鹤则一动不动地站在石梁河岸边"傍晚时分,外出觅食的鹭鸟成群地飞回来,此起彼伏的叫声如一支乐曲在林中响起”分析,选取“鹭鸟、水牛、蓑羽鹤、青草、昆虫"等典型意象,写出了坝上和谐美好的景象。

“坝子上的水田一块接一块,白鹭在漠漠的水田里觅食”“不远处的大青山脚下,几头水牛悠闲地啃吃青草,三五只牛背鹭站在牛背上"是近景,“蓑羽鹤则一动不动地站在石梁河岸边”是远景;

“白鹭在漠漠的水田里觅食"几头水牛悠闲地啃吃青草,三五只牛背鹭站在牛背上,等着牛把草丛中的蚱蜢和飞蛾惊起后,便争着扑向昆虫”“外出觅食的鹭鸟成群地飞回来"是视觉描写,“此起彼伏的叫声如一支乐曲在林中响起”是听觉描写;

“坝子上的水田一块接一块"不远处的大青山”“蓑羽鹤则一动不动地站在石梁河岸边"是静景,“白鹭在漠漠的水田里觅食”“几头水牛悠闲地啃吃青草"外出觅食的鹭鸟成群地飞回来,此起彼伏的叫声如一支乐曲在林中响起”是动景。划线句子写景由近及远,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写了坝上美好的景象。

(2)“几头水牛悠闲地啃吃青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悠闲”一词赋予水牛以人的情态,“外出觅食的鹭鸟成群地飞回来,此起彼伏的叫声如一支乐曲在林中响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鹭鸟的叫声比喻成一支乐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坝上美好的景象,使人如临其境。

(3)“白鹭在漠漠的水田里觅食”“几头水牛悠闲地啃吃青草"三五只牛背鹭站在牛背上”“牛把草丛中的蚱蜢和飞蛾惊起后,便争着扑向昆虫"外出觅食的鹭鸟成群地飞回来”,运用了“觅、啃吃、站、惊、争、扑、飞"等一系列动词,使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根据“熟练地爬上去,整理被风吹乱的鸟窝,不时从腰间竹篓里取出柔软的松毛放在窝里,嘴里不停念叨:‘白鸳都飞回来了,我得赶紧把这些旧窝整理整理,不然池鹭、苍鹭、牛背鹭就要争窝了’”“人视白鹭为福鸟,从不追赶和捕捉"他爱鸟入迷,自己常穿白衫白鞋,习摹白鹭的形态,久而久之走路时亦如白鹭踱步般优雅”“胡光明爱鸟一生,对朝夕相处的鹭鸟有些研究"分析,主人公家族视白鹭为福鸟和吉兆,主人公也尤其喜欢白鹭。

(2)重点写白鹭,并贯穿始终,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开头第一、二段就写到白鹭:“几行如约飞来的白鹭翩翩落地……亲切歌唱高原的春天”“这群白色的精灵飞回来后,胡光明就开始忙了";第三段说“树冠上的白鹭也熟悉老胡了”,第四段写胡光明喜欢白鹭以及白鹭与胡家的渊源,第五段说“世代繁衍,人鸟共兴。人视白鹭为福鸟,从不追赶和捕捉,白鹭也不去附近的林子”,第六段交代胡家三代都爱鸟,第七段写白鹭雪白的梨花抖落一地,胡光明偷偷驱赶梨树上成群的白鹭,父亲很生气,第八至十段写胡家三代为白鹭铺设“安全网”,优雅的鹭鸟站着树冠上,人鸟和谐,画面温暖感人,第十一段描写白鹭喂养小鸟的景象,最后一段借白鹭表达长大后留守山林的愿望。可以说,文章标题是“白鹭有约”,全文重点写白鹭,并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结构紧凑。

(3)由“我家护这群鸟三代人了”“树冠上的白鹭也熟悉老胡了,有节奏地伸缩着脖子,‘咯咯咯’地与老胡打着招呼"老胡尤其喜欢白鹭,谈起白鹭,他的话就像门前石梁河的水汩汩动听。其实白鹭的故事他已重复讲了多遍,但是每次都讲得很认真。他说祖上曾藏有一幅‘双鹭图’,家族以白鹭为吉兆……到今天,那些久远无考的传说真实与否已不重要,但这个家族儿代人却是实实在在守护着白鹭”“这是一场跨越祖孙三代的约定"胡光明的父亲胡森尧生前是出了名的‘鸟痴’。为了留住白鹭,他经常挖蚯蚓钓鱼虾投喂,每年带儿孙植树,不准儿孙乱欲树木,训导儿孙做人做事要像白鹭一样干净清洁”“在告诉小鹭放心地吃吧,这里挺安全,长大后就留在这林子里"你也要像小鸟一样听大人的话,得要守住这片林子”分析,文章写主人公家族与白鹭的故事,以点带面,可以更好地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致谢

黄国平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年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鱔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被弃。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院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作者系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毕业博士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虽是老话,但用在黄国平身上恰如其分。

B.纵观古今,有多少人像黄国平一样,以骆驼的姿态忍辱负重,坚毅前行!

C.黄国平在本没有光的苦难中,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照亮长天。

D.父亲因交通事故意外身故,黄国平哭得稀里糊涂。表现了对父亲和婆婆的深深思念,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之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主人公咬紧牙关,从不放弃求学之路的背后是一颗“贴满一墙奖状的虚荣心”,“虚荣心"这里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B.整篇文章夹叙夹议,写尽了人情温暖,写尽了生活所有的酸甜苦辣,作者用精辟的议论语句点化出一个沉默负重,砥砺奋进,一往无前的“硬汉”形象。

C.文章记叙语言朴素平实,字里行间充满真情,作者感谢老师、家人,感谢社会,同时也表示不会辜负贫穷。

D.全文采用顺叙的手法,先写出生在小山坳,接下来写上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博士毕业,思路清晰,衔接紧密。

3.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我们应该学习黄国平的哪些优秀品质?

4.尼采说过“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是骆驼,第二境界是狮子,第三境界是婴儿。请以黄国平的事迹为例,谈谈你对“三境界”的理解。不超过70个字。

【答案】1.D

2.D

3.①竭尽全力,奋力拼搏。比如抓黄鳝、穿着脏衣服上学等;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比如写道“一心要走出大山"不枉活一生”等;③乐观面对现实。文中“保留节目"虚荣心”等词语表现作者乐观心态。

4.黄国平家徒四壁,却依然挑灯阅读,就像骆驼忍辱负重,坚毅前行;黄国平不屈不挠,就像狮子积极主动;黄国年说“那这辈子就赚了”,就是纯真的儿语。

关键词:“家徒四壁”、“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积极主动"、“赚”、“纯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D.“表现了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之情”错,作者对父亲有些许埋怨,文中说到父亲把他捉黄鳝卖的钱偷偷拿去买酒肉,言外之意有埋怨。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D.“全文采用顺叙的手法"错,文章开头写“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从全文看这是倒叙,主体部分是顺叙。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根据“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鱔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分析,黄国平抓黄鳝、钓鱼、养小猪崽、穿着脏衣服上学等事情,表现了他竭尽全力,奋力拼搏的优秀品质。

(2)根据“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院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分析,黄国平一心要走出大山,他努力学习,不枉活一生的想法,表现了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优秀品质。

(3)根据“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被弃"分析,文中“保留节目”“虚荣心"等词语,表现作者乐观心态,表现了他乐观面对现实的品质。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根据“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分析,黄国平家徒四壁,却依然挑灯阅读,就像骆驼忍辱负重,坚毅前行。

根据“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分析,黄国平不屈不挠,就像狮子积极主动。

根据“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分析,黄国年说“那这辈子就赚了”,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