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与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化学实验与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化学实验与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化学实验与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化学实验与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实验与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30490第1章实验室安全与基本操作 4114921.1实验室安全规则与防护措施 4266441.1.1实验室通用安全规则 4127421.1.2防护措施 4287001.2基本实验操作技巧 4315601.2.1称量 4322341.2.2溶解与稀释 4259851.2.3过滤 431901.2.4加热 5148151.2.5冷却 5226511.2.6装置搭建与拆卸 579471.2.7记录与数据处理 524412第2章溶液配制与浓度计算 5125032.1溶液配制方法 5229912.1.1称量法 5185902.1.2体积法 5146472.1.3摩尔法 54602.2浓度计算及应用 593762.2.1摩尔浓度计算 590512.2.2质量浓度计算 668322.2.3体积浓度计算 678222.2.4应用 618446第3章酸碱滴定与分析 651703.1滴定原理与操作 6240753.1.1滴定原理 674613.1.2滴定操作 6213973.2酸碱滴定曲线及终点判断 7143373.2.1酸碱滴定曲线 727433.2.2终点判断 733463.3滴定分析应用实例 7264273.3.1碱滴定酸 77683.3.2酸滴定碱 718273.3.3混合酸碱滴定 712760第4章沉淀与溶解平衡 751344.1沉淀溶解平衡原理 7285084.1.1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 773794.1.2沉淀溶解平衡常数 8181074.2沉淀滴定分析 883974.2.1基本原理 8325464.2.2操作步骤 86904.3溶解度与溶度积 8122324.3.1溶解度 817664.3.2溶度积 85471第5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9250025.1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9153815.1.1氧化与还原 9152645.1.2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9272705.1.3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 919065.2电化学分析方法 9238825.2.1电位分析 965545.2.2伏安分析 982095.2.3电化学阻抗谱 9152715.3电池与电化学腐蚀 9308165.3.1电池的原理与分类 9323725.3.2电化学腐蚀 10141875.3.3防腐蚀措施 1027423第6章热力学与动力学实验 10132256.1热力学基本概念 10288766.1.1系统与状态 10286866.1.2热力学第一定律 1075466.1.3热力学第二定律 10261296.1.4热力学第三定律 10251966.2动力学基本原理 10207126.2.1反应速率 10268736.2.2动力学方程 1129796.2.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1252816.2.4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1248366.3热力学与动力学实验方法 11226766.3.1热力学实验方法 11254236.3.2动力学实验方法 11219046.3.3热力学与动力学综合实验 1121350第7章有机化合物分离与提纯 11307907.1萃取与分液 1166347.1.1原理 114847.1.2实验操作 12108077.1.3注意事项 12316607.2色谱法 1298467.2.1原理 1234037.2.2实验操作 1254107.2.3注意事项 12130067.3结晶与重结晶 12152687.3.1原理 12141457.3.2实验操作 1238377.3.3注意事项 1316701第8章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合成与表征 13293358.1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合成方法 13268618.1.1溶胶凝胶法 13324288.1.2燃烧合成法 13192948.1.3水热合成法 1348438.1.4熔融盐法 13279158.2结构与形貌表征技术 13243868.2.1X射线衍射(XRD) 1435898.2.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1471588.2.3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14256428.2.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14131628.3功能测试与分析 1451898.3.1电化学功能测试 14295178.3.2热稳定性分析 14187118.3.3光催化功能评价 14184388.3.4磁性功能测试 1432647第9章催化剂制备与应用 14236909.1催化剂制备方法 1465539.1.1液相沉淀法 1525819.1.2溶胶凝胶法 1555949.1.3共沉淀法 1577579.1.4蒸镀法 15305589.1.5机械混合法 15296589.2催化剂活性评价 1526989.2.1实验室活性评价 15308499.2.2工业应用活性评价 16218149.3催化剂应用实例 16218199.3.1石油化工领域 16135569.3.2环保领域 16204499.3.3能源领域 161151第10章环境化学分析 163159110.1水质分析 161064810.1.1方法与原理 161298610.1.2水质指标 161404810.1.3实验操作 163167510.2空气质量分析 172699210.2.1方法与原理 17689810.2.2空气质量指标 171849110.2.3实验操作 17970310.3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 17704110.3.1方法与原理 17442510.3.2土壤污染指标 172582010.3.3实验操作 172490810.3.4土壤污染评价 17第1章实验室安全与基本操作1.1实验室安全规则与防护措施1.1.1实验室通用安全规则(1)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戴合适的实验服、实验帽、实验鞋,佩戴防护眼镜及手套,保证个人安全。(2)实验室内严禁吸烟、饮食、存放私人物品,不得在实验室内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3)严格遵循实验流程和操作规程,未经允许不得擅自改变实验方案。(4)实验过程中,不得随意离开实验台,保证随时监控实验状况。(5)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实验台,关闭仪器设备,并保证实验室安全设施完好。1.1.2防护措施(1)化学品管理:化学品应按照规定存放,了解其性质、危害及应急处理方法。使用时应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2)实验室通风:保证实验室通风设施正常运行,及时排除有害气体。(3)废弃物处理: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实验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4)应急处理:熟悉实验室应急预案,掌握灭火器、洗眼器等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1.2基本实验操作技巧1.2.1称量(1)使用天平时,需将物品放在称量纸上或烧杯中,避免直接接触天平盘。(2)称量腐蚀性、易潮解或吸湿性强的物品时,应采取适当防护措施。1.2.2溶解与稀释(1)溶解固体时,应先将溶剂倒入烧杯,再加入固体,避免溅出。(2)稀释浓溶液时,应将浓溶液沿器壁缓慢倒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1.2.3过滤(1)使用滤纸时,应保证滤纸紧贴漏斗内壁,避免气泡产生。(2)过滤过程中,不得用玻璃棒搅拌,以免损坏滤纸。1.2.4加热(1)加热液体时,应使用石棉网,使液体受热均匀。(2)不得在火焰附近放置易燃、易爆物品。1.2.5冷却(1)热液体冷却时,应采用自然冷却或水浴冷却,避免快速冷却导致容器破裂。(2)冷却过程中,注意观察容器内液面变化,防止溢出。1.2.6装置搭建与拆卸(1)装置搭建时,保证连接处紧密,避免泄漏。(2)拆卸装置时,应从下至上、从外向内进行,避免损坏仪器。1.2.7记录与数据处理(1)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实验现象、数据等。(2)数据处理时,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不得篡改数据。第2章溶液配制与浓度计算2.1溶液配制方法2.1.1称量法称量法是指通过精确称量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来配制溶液。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使用精密天平和干燥的称量瓶,保证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准确无误。2.1.2体积法体积法是依据体积比例配制溶液的方法。使用量筒、移液管等量具,按照所需体积比例准确量取溶质和溶剂,混合均匀。2.1.3摩尔法摩尔法是根据溶质的摩尔数和溶剂的体积来配制溶液。首先计算所需溶质的摩尔数,然后使用摩尔质量换算为质量或体积,最后按照计算结果进行配制。2.2浓度计算及应用2.2.1摩尔浓度计算摩尔浓度(C)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计算公式为:C=n/V式中,C为摩尔浓度(mol/L),n为溶质的摩尔数(mol),V为溶液的体积(L)。2.2.2质量浓度计算质量浓度(ρ)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计算公式为:ρ=m/V式中,ρ为质量浓度(g/L),m为溶质的质量(g),V为溶液的体积(L)。2.2.3体积浓度计算体积浓度(φ)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体积,计算公式为:φ=V_solute/V_solution式中,φ为体积浓度(mL/L),V_solute为溶质的体积(mL),V_solution为溶液的体积(L)。2.2.4应用浓度计算在化学实验和技术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在药物制备、化工生产、环境监测等领域,都需要进行溶液配制和浓度计算。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浓度计算也是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注意:在进行溶液配制和浓度计算时,应严格遵循实验操作规程,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注意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操作,防止发生意外。第3章酸碱滴定与分析3.1滴定原理与操作3.1.1滴定原理酸碱滴定是基于酸碱中和反应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以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通过滴定反应的完全程度,确定未知溶液的浓度。3.1.2滴定操作(1)准备滴定管、滴定瓶等实验器材,保证其干净、无破损。(2)将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装入滴定管,调整滴定管液面至零刻度线附近。(3)将待测溶液装入滴定瓶,加入几滴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等)。(4)缓慢滴定酸(或碱)溶液,观察滴定瓶内溶液颜色变化,以判断滴定终点。(5)记录滴定体积,根据滴定反应方程式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3.2酸碱滴定曲线及终点判断3.2.1酸碱滴定曲线酸碱滴定曲线反映了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以0.1mol/L盐酸滴定0.1mol/L氨水为例,滴定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滴定阶段和过量阶段。3.2.2终点判断滴定终点通常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当滴定接近终点时,指示剂颜色发生突变,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再改变,即可认为达到滴定终点。3.3滴定分析应用实例3.3.1碱滴定酸以0.1mol/L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为例,采用酚酞作为指示剂。滴定结束后,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盐酸溶液的浓度。3.3.2酸滴定碱以0.1mol/L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氨水溶液为例,采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滴定结束后,根据盐酸与氨水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氨水溶液的浓度。3.3.3混合酸碱滴定对于含有多种酸碱组分的溶液,可以采用混合酸碱滴定法进行分析。例如,对含有一元酸、二元酸和一元碱的溶液,先以一元碱滴定一元酸,再以另一元碱滴定二元酸,从而分别计算出各组分浓度。第4章沉淀与溶解平衡4.1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本节主要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在化学反应中,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沉淀反应,不溶于水的固体产物。沉淀溶解平衡是指在动态平衡条件下,沉淀物与溶液中相应离子的浓度保持一定的关系。4.1.1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沉淀溶解平衡可以用以下通式表示:\[\text{A}^{a}(aq)\text{B}^{b}(aq)\rightleftharpoons\text{AB}(s)\]其中,A和B分别代表阳离子和阴离子,a和b为它们的电荷数,s表示固态沉淀物。4.1.2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Ksp)是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的一个重要参数,表示为:\[K_{\text{sp}}=[\text{A}^{a}][\text{B}^{b}]\]其中,方括号表示离子浓度。4.2沉淀滴定分析沉淀滴定分析是一种通过滴定实验确定溶液中某种离子浓度的方法。本节主要介绍沉淀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4.2.1基本原理沉淀滴定分析基于沉淀溶解平衡原理,通过向待测溶液中加入一种滴定剂,使溶液中的目标离子与滴定剂发生反应,沉淀物。当溶液中的目标离子全部沉淀时,滴定达到终点。4.2.2操作步骤(1)选取适当的滴定剂和指示剂。(2)将待测溶液置于滴定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指示剂。(3)用滴定管逐滴加入滴定剂,边滴定边振荡。(4)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当达到终点时停止滴定。(5)根据消耗的滴定剂体积和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待测溶液中目标离子的浓度。4.3溶解度与溶度积溶解度和溶度积是描述固体在水中溶解程度的两个重要参数。4.3.1溶解度溶解度(S)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4.3.2溶度积溶度积(Ksp)是描述在饱和溶液中,固体物质与溶液中相应离子的浓度乘积的一个常数。对于以下反应:\[\text{AB}(s)\rightleftharpoons\text{A}^{a}(aq)\text{B}^{b}(aq)\]其溶度积表达式为:\[K_{\text{sp}}=[\text{A}^{a}][\text{B}^{b}]\]溶度积的大小反映了固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溶度积越大,溶解度越高;溶度积越小,溶解度越低。通过测定溶度积,可以判断溶液中是否会发生沉淀反应。第5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5.1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5.1.1氧化与还原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基本类型,涉及电子的转移。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而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5.1.2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物之间通过单线桥或双线桥表示电子的转移。5.1.3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物的浓度保持不变。通过Nernst方程可以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电位。5.2电化学分析方法5.2.1电位分析电位分析是通过测量电极电位的变化,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方法。常见电位分析方法有:直接电位法、间接电位法和极谱法。5.2.2伏安分析伏安分析是一种通过测量电流与电位之间的关系,研究电化学反应的方法。常见伏安分析方法有: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5.2.3电化学阻抗谱电化学阻抗谱(EIS)是一种研究电化学系统界面反应动力学和电化学过程的方法。通过测量不同频率下的阻抗值,可以得到电化学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5.3电池与电化学腐蚀5.3.1电池的原理与分类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根据电解质的不同,电池可分为:酸电池、碱电池和盐水电池。常见的电池有: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5.3.2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金属损失的现象。根据腐蚀过程的不同,电化学腐蚀可分为:析氢腐蚀、吸氧腐蚀和微生物腐蚀等。5.3.3防腐蚀措施为防止电化学腐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用耐腐蚀材料、阴极保护、阳极保护和涂覆保护层等。注意:本章内容仅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应用,未涉及具体实验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请遵循实验室安全规范,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口语第6章热力学与动力学实验6.1热力学基本概念6.1.1系统与状态系统定义及其分类状态与状态变量6.1.2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中的应用内能、热量与功6.1.3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与熵增原理可逆与不可逆过程6.1.4热力学第三定律熵与温度的关系绝对零度的概念6.2动力学基本原理6.2.1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定义与表达式反应速率常数与反应级数6.2.2动力学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反应机理与速率决定步骤6.2.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方程活化能概念6.2.4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的分类催化剂对反应机理的作用6.3热力学与动力学实验方法6.3.1热力学实验方法等温过程实验等压过程实验热容测定实验6.3.2动力学实验方法初始速率法一级反应的测定非线性反应的测定6.3.3热力学与动力学综合实验热分析技术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第7章有机化合物分离与提纯7.1萃取与分液7.1.1原理萃取与分液是基于两种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来实现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本节将介绍萃取与分液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7.1.2实验操作(1)将待分离的有机混合物加入适当的溶剂中,充分搅拌。(2)静置,待混合液分层。(3)分离上下两层液体,得到纯净的有机化合物。7.1.3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溶剂,使目标化合物在其中的溶解度大于另一溶剂。(2)避免使用易燃、有毒溶剂。(3)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溶剂挥发。7.2色谱法7.2.1原理色谱法是根据样品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来实现分离。本节将介绍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7.2.2实验操作(1)选择适当的色谱柱和流动相。(2)将样品加入色谱柱中。(3)调节流动相流速,使样品组分逐渐分离。(4)收集不同时间的流出液,得到纯净的有机化合物。7.2.3注意事项(1)根据化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流动相。(2)控制好流动相的流速,避免样品组分过度扩散。(3)操作过程中注意记录各组分出现的时间,以便优化实验条件。7.3结晶与重结晶7.3.1原理结晶与重结晶是利用溶液中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差异来实现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本节将介绍结晶与重结晶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7.3.2实验操作(1)将待结晶的有机化合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2)加热溶液,使溶质充分溶解。(3)缓慢冷却溶液,使溶质逐渐结晶。(4)过滤,得到纯净的有机化合物晶体。(5)如需重结晶,可将晶体重新溶解,重复上述步骤。7.3.3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溶剂,使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2)控制好冷却速度,避免产生过多杂质。(3)过滤时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晶体破碎。第8章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合成与表征8.1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合成方法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合成采用以下几种方法:8.1.1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湿化学合成方法,通过将金属盐溶液混合,使金属离子在有机配体作用下形成均匀的溶胶,随后经凝胶化、干燥和热处理等步骤得到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本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适用于多种成分的复合氧化物合成。8.1.2燃烧合成法燃烧合成法是将金属硝酸盐和有机燃料混合,点燃后迅速燃烧,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该方法具有反应速度快、合成温度低、操作简便等优点,但需注意安全防护。8.1.3水热合成法水热合成法是在高温高压水溶液中将金属离子与硅酸盐前驱体混合,通过水热反应得到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该方法有利于控制产物的晶型和形貌,但设备要求较高,操作复杂。8.1.4熔融盐法熔融盐法是将金属盐混合物在高温下加热至熔融,通过冷却和结晶得到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该方法适用于难以通过常规方法合成的复合氧化物,但操作条件苛刻,能耗较高。8.2结构与形貌表征技术结构与形貌表征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8.2.1X射线衍射(XRD)X射线衍射技术用于分析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晶体结构,通过对衍射图谱的分析,可确定产物的晶型、晶格常数和结晶度等。8.2.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形貌,可直观地了解产物的颗粒大小、形状和团聚情况。8.2.3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用于观察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微观结构,如晶格缺陷、界面特征等。8.2.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用于分析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官能团,有助于了解其化学成分和结构。8.3功能测试与分析8.3.1电化学功能测试采用循环伏安法、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等方法评价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电化学功能,如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倍率功能等。8.3.2热稳定性分析通过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方法研究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热稳定性,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8.3.3光催化功能评价以特定污染物为对象,评价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光催化活性,分析其光催化反应机理。8.3.4磁性功能测试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设备测试橄榄石型复合氧化物的磁性,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第9章催化剂制备与应用9.1催化剂制备方法本章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包括液相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蒸镀法和机械混合法等。9.1.1液相沉淀法液相沉淀法是一种在液相中制备催化剂的方法。通过向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反应沉淀物,然后经过滤、洗涤、干燥等步骤得到催化剂。此方法适用于制备氧化物、硫化物等类型的催化剂。9.1.2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将金属醇盐或金属无机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经过水解、缩合等反应形成溶胶,然后逐渐形成凝胶。通过干燥、热处理等步骤得到催化剂。该方法适用于制备纳米级催化剂,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分散性。9.1.3共沉淀法共沉淀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盐溶液混合,通过加入沉淀剂使金属离子共同沉淀,从而得到多组分催化剂。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调节组成,适用于制备复合氧化物催化剂。9.1.4蒸镀法蒸镀法是将金属蒸发并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薄膜催化剂。该方法适用于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具有高活性、高稳定性等优点。9.1.5机械混合法机械混合法是将活性组分与载体通过物理方法(如球磨)混合均匀,从而得到催化剂。该方法操作简便,但活性组分分散性较差,适用于某些对活性要求不高的反应。9.2催化剂活性评价本节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包括实验室活性评价和工业应用活性评价。9.2.1实验室活性评价(1)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法:通过观察催化剂在还原过程中的耗氢量和还原温度,评价催化剂的还原功能。(2)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法:通过观察催化剂在吸附氨气过程中的脱附行为,评价催化剂的酸性。(3)活性评价实验:通过实验室规模的化学反应,如催化加氢、氧化等,评价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9.2.2工业应用活性评价(1)催化剂寿命测试:在模拟工业生产条件下,评价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寿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