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优化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企业内部控制优化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企业内部控制优化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企业内部控制优化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企业内部控制优化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内部控制优化作业指导书TOC\o"1-2"\h\u15306第1章引言 4253491.1背景与目的 4169911.2适用范围 543871.3参考文献 523185第2章内部控制概述 5103712.1内部控制的定义 575962.2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5184732.3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530198第3章内部控制环境优化 6172023.1管理层理念与价值观 6318183.2组织结构优化 6165263.3员工素质与培训 7284903.4内部沟通与信息传递 720971第4章风险评估与管理 7310384.1风险识别与分类 76564.1.1风险识别 7250604.1.2风险分类 898504.2风险评估方法 8296224.2.1定性评估 8130504.2.2定量评估 8226444.2.3风险矩阵法 8301144.3风险应对策略 838314.3.1风险规避 8254174.3.2风险降低 8277964.3.3风险转移 8185304.3.4风险接受 9283114.4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9115324.4.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 911844.4.2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947274.4.3建立风险监测机制 97484.4.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973134.4.5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991604.4.6持续优化风险管理 94642第5章控制活动优化 9311725.1业务流程分析 9119655.1.1梳理业务流程:全面梳理企业各项业务流程,识别关键环节,保证流程的合理性、完整性和高效性。 9995.1.2分析流程风险: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评估潜在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 9238515.1.3流程优化建议:根据业务流程分析和风险识别结果,提出流程优化建议,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9100705.2控制措施设计 10261725.2.1设计原则:遵循合规性、有效性、成本效益原则,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控制措施。 10216385.2.2控制措施类型:根据业务流程和风险特点,选择合适的控制措施类型,包括预防性控制、检查性控制和纠正性控制等。 10161665.2.3控制措施制定:明确控制措施的具体内容、执行主体、执行时间等,保证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实施。 10316095.3控制活动实施与监督 10153235.3.1控制活动实施:将设计好的控制措施在企业内部进行推广和实施,保证各项控制活动得到有效执行。 1073825.3.2监督与检查: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人员,定期对控制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纠正。 10197015.3.3异常处理:对检查过程中发觉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10222925.4控制活动持续改进 10282095.4.1优化建议收集:定期收集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方面的优化建议,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等。 10147465.4.2改进措施制定:根据收集到的优化建议,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10208785.4.3持续改进实施:将改进措施在企业内部进行推广和实施,持续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保证企业稳健经营。 1021974第6章信息与沟通优化 10298296.1信息系统的构建与维护 1097496.1.1保证信息系统架构的科学合理性,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构建高效、稳定的信息系统。 10307196.1.2强化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网络安全的可靠性。 10246156.1.3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维护与管理机制,保证系统持续稳定运行,降低故障发生率。 1063806.1.4加强信息系统变更管理,规范变更流程,保证变更对业务影响的最小化。 11148666.2信息质量保障 11221916.2.1制定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的标准操作流程,保证信息质量。 1164946.2.2强化信息审核与校验机制,防止错误、遗漏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11321786.2.3建立信息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 11106886.2.4提高员工信息素养,加强培训,保证员工具备良好的信息识别、处理和传递能力。 11163586.3内部沟通机制优化 11323086.3.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内部沟通机制,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1146036.3.2制定明确的沟通目标和计划,保证沟通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1142726.3.3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的沟通协作,消除信息孤岛,提高组织协同效应。 11316316.3.4定期组织内部沟通培训,提高员工的沟通技巧和沟通效果。 11182966.4外部沟通与信息披露 11147626.4.1建立完善的外部沟通渠道,保证与合作伙伴、监管机构、投资者等各方保持良好沟通。 11198376.4.2制定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和程序。 11200296.4.3加强信息披露的审核和管理,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11258616.4.4定期评估外部沟通效果,及时调整沟通策略,提高企业对外沟通能力。 1111394第7章监督与评价 11280927.1监督机制的建立 11290377.1.1监督组织架构 1194587.1.2监督制度 12206197.1.3监督程序 12136847.1.4信息沟通与反馈 12248437.2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12233047.2.1自我评价 1250487.2.2外部评价 12242877.2.3持续监控 1287597.3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整改 1272897.3.1缺陷认定 1222467.3.2整改措施 12314417.3.3整改跟踪 13264407.4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13255507.4.1报告内容 13193037.4.2报告编制与审批 13215777.4.3报告报送与披露 1313585第8章内部控制与合规性 13125788.1法律法规与内部控制 13285768.1.1法律法规概述 13128698.1.2内部控制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13280048.1.3法律法规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13313748.2合规性风险管理 131128.2.1合规性风险识别 13276118.2.2合规性风险评估 13253018.2.3合规性风险应对策略 142288.3合规性控制措施设计 14209148.3.1合规性控制措施概述 146468.3.2合规性控制措施设计原则 14229768.3.3合规性控制措施设计流程 14237128.4合规性监督与检查 14105648.4.1合规性监督 14140148.4.2合规性检查 1467988.4.3合规性问题处理与改进 1422299第9章内部控制与信息技术 148739.1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4191479.2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要求 14310279.3信息技术风险管理 15256029.4信息技术内部控制优化 1530316第10章持续改进与优化 162658610.1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163020310.1.1分析内部控制环境:评估内部控制环境,识别潜在风险点,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162023110.1.2风险评估与管理: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企业内外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 163111110.1.3控制活动优化:根据业务发展及外部环境变化,调整和优化控制活动,保证其有效性。 162286510.1.4信息与沟通:加强内部信息交流,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保证内部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162343110.1.5监督与评价: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查和改进。 162914210.2内部控制改进计划 16486610.2.1制定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目标、时间表、责任人和预期成果。 16470410.2.2分工与协作:合理分配资源,保证各部门和岗位在改进计划中的分工与协作。 163227410.2.3改进措施的设计:针对识别的风险点,设计具体的改进措施,包括流程优化、制度完善等。 16161110.2.4改进计划的审批与实施:提交董事会或管理层审批,获得批准后实施改进计划。 161270310.3改进措施的实施与跟踪 161276010.3.1实施改进措施:按照改进计划,逐项推进改进措施的落实。 163276210.3.2跟踪与监控:建立跟踪监控机制,对改进措施的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持续监控。 162685010.3.3问题的发觉与解决:在跟踪过程中,及时发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161362210.3.4定期汇报:定期向董事会或管理层汇报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173078510.4内部控制持续优化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171625110.4.1持续优化理念:强化全员持续优化意识,将优化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和日常管理。 172443110.4.2定期审查与评价:定期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查和评价,保证其适应企业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 172729310.4.3反馈与改进:建立反馈机制,收集内部外部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172563910.4.4培训与教育:加强内部控制相关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和能力。 172092510.4.5持续优化机制的运行:保证持续优化机制的有效运行,形成长效机制。 17第1章引言1.1背景与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范风险、提高企业效益具有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指导书。本指导书旨在为企业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内部控制优化方法,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2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我国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以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层级。本指导书重点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环节,包括但不限于财务、人力资源、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1.3参考文献[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张瑞敏.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王世定,赵宇.企业内部控制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4]李克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刘明辉,张阳.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14(4).第2章内部控制概述2.1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营效率,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安排、组织规划和各项业务流程,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的一系列措施和过程。2.2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企业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避免违法行为导致的损失。(2)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降低经营成本。(3)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增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信心。(4)识别和防范企业风险,降低潜在损失,保障企业稳健经营。(5)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3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环境: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制度、文化和人力资源支持,是内部控制的基础。(2)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为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依据。(3)控制活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企业风险。(4)信息与沟通: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机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5)监督与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觉并纠正内部控制缺陷。(6)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优化: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第3章内部控制环境优化3.1管理层理念与价值观管理层理念与价值观是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核心。企业应确立积极向上的管理层理念,强调诚信、责任和创新,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层需以身作则,践行以下价值观:a.诚信经营:坚持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内部控制环境提供道德支撑;b.规范运作: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各项业务合规、有序进行;c.风险防控: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d.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3.2组织结构优化组织结构优化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a.明确权责分配:合理设置部门职能,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b.简化管理层级: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降低沟通成本;c.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流程,消除不必要环节,提高企业运营效率;d.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察等监督机构,加强对企业各项业务的监督。3.3员工素质与培训员工是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关键因素。企业应关注员工素质的提升和培训工作,具体措施如下:a.严格招聘选拔:提高招聘标准,选拔具备相应能力和素质的员工;b.岗位培训:针对不同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c.业绩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体系,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新能力;d.员工激励: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3.4内部沟通与信息传递内部沟通与信息传递是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保障。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内部沟通与信息传递的效率:a.建立多元化沟通渠道:通过会议、报告、内部网络等多种形式,实现上下级、部门间的高效沟通;b.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c.强化信息反馈:鼓励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信息反馈进行及时处理和改进;d.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企业信息处理和管理水平。第4章风险评估与管理4.1风险识别与分类4.1.1风险识别企业应全面梳理内部业务流程、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潜在风险,保证风险识别的完整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运营风险:如生产安全、产品质量、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2)财务风险:如投资决策、资金管理、税收政策变动等;(3)市场风险:如市场需求变化、竞争对手策略、行业政策等;(4)法律风险:如合同履行、知识产权保护、合规性要求等;(5)信息系统风险:如系统安全、数据泄露、业务中断等;(6)人力资源风险:如人才流失、劳动力成本、员工道德风险等。4.1.2风险分类根据风险性质、影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将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类,以便于后续风险评估和应对。风险分类可参照以下标准:(1)高风险:影响程度大,发生可能性高的风险;(2)中风险:影响程度较大,发生可能性一般的风险;(3)低风险:影响程度小,发生可能性较低的风险。4.2风险评估方法4.2.1定性评估采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4.2.2定量评估运用统计数据分析、财务模型构建、风险量化模型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为风险管理提供量化依据。4.2.3风险矩阵法结合风险影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构建风险矩阵,对风险进行排序,以便于优先处理高风险事项。4.3风险应对策略4.3.1风险规避针对高风险事项,采取避免涉及、停止相关业务等措施,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4.3.2风险降低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提升员工素质等措施,降低风险影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4.3.3风险转移通过购买保险、签订合同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减轻企业承担的风险。4.3.4风险接受对于影响程度较小、发生可能性较低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接受,但需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4.4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优化4.4.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企业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4.4.2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风险识别结果,制定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策略,为风险应对提供指导。4.4.3建立风险监测机制通过定期收集、分析风险信息,对风险进行动态监测,保证及时发觉并应对风险。4.4.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结合风险评估结果,优化内部控制流程,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4.4.5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4.4.6持续优化风险管理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提升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第5章控制活动优化5.1业务流程分析5.1.1梳理业务流程:全面梳理企业各项业务流程,识别关键环节,保证流程的合理性、完整性和高效性。5.1.2分析流程风险: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评估潜在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5.1.3流程优化建议:根据业务流程分析和风险识别结果,提出流程优化建议,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5.2控制措施设计5.2.1设计原则:遵循合规性、有效性、成本效益原则,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控制措施。5.2.2控制措施类型:根据业务流程和风险特点,选择合适的控制措施类型,包括预防性控制、检查性控制和纠正性控制等。5.2.3控制措施制定:明确控制措施的具体内容、执行主体、执行时间等,保证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实施。5.3控制活动实施与监督5.3.1控制活动实施:将设计好的控制措施在企业内部进行推广和实施,保证各项控制活动得到有效执行。5.3.2监督与检查: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人员,定期对控制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纠正。5.3.3异常处理:对检查过程中发觉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5.4控制活动持续改进5.4.1优化建议收集:定期收集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方面的优化建议,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等。5.4.2改进措施制定:根据收集到的优化建议,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5.4.3持续改进实施:将改进措施在企业内部进行推广和实施,持续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保证企业稳健经营。第6章信息与沟通优化6.1信息系统的构建与维护6.1.1保证信息系统架构的科学合理性,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构建高效、稳定的信息系统。6.1.2强化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网络安全的可靠性。6.1.3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维护与管理机制,保证系统持续稳定运行,降低故障发生率。6.1.4加强信息系统变更管理,规范变更流程,保证变更对业务影响的最小化。6.2信息质量保障6.2.1制定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的标准操作流程,保证信息质量。6.2.2强化信息审核与校验机制,防止错误、遗漏和不实信息的传播。6.2.3建立信息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6.2.4提高员工信息素养,加强培训,保证员工具备良好的信息识别、处理和传递能力。6.3内部沟通机制优化6.3.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内部沟通机制,提高信息传递效率。6.3.2制定明确的沟通目标和计划,保证沟通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6.3.3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的沟通协作,消除信息孤岛,提高组织协同效应。6.3.4定期组织内部沟通培训,提高员工的沟通技巧和沟通效果。6.4外部沟通与信息披露6.4.1建立完善的外部沟通渠道,保证与合作伙伴、监管机构、投资者等各方保持良好沟通。6.4.2制定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和程序。6.4.3加强信息披露的审核和管理,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6.4.4定期评估外部沟通效果,及时调整沟通策略,提高企业对外沟通能力。第7章监督与评价7.1监督机制的建立为了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本节主要阐述监督机制的构建与实施。7.1.1监督组织架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内部控制的实施。同时明确各部门在内部控制监督中的职责,保证各部门之间协同高效。7.1.2监督制度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监督的目的、范围、方法、频率和流程等,为监督活动提供依据。7.1.3监督程序按照监督制度,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内部控制监督活动。监督程序包括:制定监督计划、实施监督、记录监督结果、分析问题和提出整改措施等。7.1.4信息沟通与反馈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保证监督活动中发觉的问题能够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督促整改。7.2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企业应采取多种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状况。7.2.1自我评价企业应定期组织各部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分析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7.2.2外部评价邀请专业机构或专家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以获取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7.2.3持续监控通过日常业务活动、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环节,持续监控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7.3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整改企业在监督与评价过程中,应对发觉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7.3.1缺陷认定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对缺陷进行分类和认定,包括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7.3.2整改措施针对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整改期限。7.3.3整改跟踪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保证整改效果。7.4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企业应定期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反映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状况。7.4.1报告内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缺陷认定及整改情况等。7.4.2报告编制与审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由内部控制监督部门负责编制,经企业高层审批后发布。7.4.3报告报送与披露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规定,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报送相关部门,并在必要时对外披露。第8章内部控制与合规性8.1法律法规与内部控制8.1.1法律法规概述本节主要介绍我国与企业运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公司法、合同法、税法、劳动法等,分析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和要求。8.1.2内部控制与法律法规的关系阐述内部控制与法律法规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和保障,同时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8.1.3法律法规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分析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如何融入法律法规要求,保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合法合规。8.2合规性风险管理8.2.1合规性风险识别介绍企业如何识别潜在的合规性风险,包括法律法规变化、监管要求、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8.2.2合规性风险评估阐述企业如何对已识别的合规性风险进行评估,包括风险的性质、程度、可能性等。8.2.3合规性风险应对策略提出企业针对合规性风险的应对措施,包括规避、降低、分担和接受等策略。8.3合规性控制措施设计8.3.1合规性控制措施概述介绍合规性控制措施的定义、类型及作用。8.3.2合规性控制措施设计原则阐述合规性控制措施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如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8.3.3合规性控制措施设计流程详细说明合规性控制措施设计的步骤,包括收集信息、分析风险、制定措施、实施措施和监督改进等。8.4合规性监督与检查8.4.1合规性监督介绍企业如何建立合规性监督机制,保证内部控制与合规性要求得到有效实施。8.4.2合规性检查阐述企业如何定期开展合规性检查,包括检查内容、方法、程序等。8.4.3合规性问题处理与改进分析企业在发觉合规性问题时应采取的处理措施,以及如何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内部控制优化和合规性改进。第9章内部控制与信息技术9.1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信息化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深远。信息化提高了内部控制效率,通过自动化处理和流程优化,降低人工操作失误;信息化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使得控制活动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业务领域;信息化改变了内部控制的方式,由传统的纸质文档管理转向电子化管理,增强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9.2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要求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整性:保证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完整无误,防止数据丢失、篡改等风险;(2)准确性:保证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准确无误,提高决策效率;(3)安全性: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4)可靠性:保证信息系统稳定运行,降低系统故障带来的业务风险;(5)合规性: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保证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有效性。9.3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对企业现有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点;(2)风险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影响;(3)风险监测与预警: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实时关注风险变化,提前发出预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