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三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三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三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三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作业指导书TOC\o"1-2"\h\u30479第1章农田病虫害防治概述 4139911.1农田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444511.1.1保障粮食安全 4142291.1.2提高农产品质量 4227861.1.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212781.2农田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4149261.2.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4292221.2.2适时监测,准确预报 5308691.2.3科学用药,减少污染 5145431.2.4重视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595361.2.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585791.2.6社会参与,共同防治 519748第2章农田主要病虫害识别 5310942.1农田病害识别 5300992.1.1真菌性病害 545912.1.2细菌性病害 538252.1.3病毒性疾病 5217842.1.4线虫病害 5288742.2农田虫害识别 687512.2.1食叶性害虫 6214382.2.2刺吸性害虫 6133812.2.3钻蛀性害虫 681352.2.4地下害虫 6122712.3农田草害识别 6229402.3.1一年生杂草 660432.3.2多年生杂草 641592.3.3藻类和蕨类植物 690572.3.4荒漠杂草 629694第3章农田病虫害预测预报 683313.1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方法 6190503.1.1病虫害监测 6241033.1.2数据收集与分析 7202413.1.3病虫害预测模型 759843.1.4预报发布 7202233.2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组织实施 744673.2.1组织架构 7320803.2.2工作流程 747323.2.3人员培训 7126393.2.4资金设备保障 7162373.2.5联防联控 78513.2.6信息共享与交流 789333.2.7预报效果评估 88720第4章农业防治措施 8276054.1农业防治技术 8219914.1.1合理布局作物 8107534.1.2优化栽培管理 8321104.1.3调整播种期 8163614.1.4改良土壤 8323564.2转作与轮作 8155184.2.1转作 8129574.2.2轮作 896094.2.3轮作周期 9228434.3抗病虫害品种的选用 9141334.3.1品种筛选 958264.3.2品种布局 975774.3.3品种更新 989114.3.4品种搭配 926480第5章生物防治技术 9308355.1天敌昆虫的应用 9219275.1.1选择适宜的天敌昆虫 9180545.1.2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饲养 9283935.1.3释放技术 919005.2病原微生物的应用 9165895.2.1筛选高效病原微生物 1092475.2.2病原微生物的生产与制剂制备 10172055.2.3使用技术 10257315.3植物源农药的应用 10142975.3.1植物源农药的筛选与评价 10161985.3.2植物源农药的制备与应用 10284495.3.3植物源农药的混用与轮用 1028126第6章化学防治技术 10257726.1农药的选择与使用 1034296.1.1农药种类选择 10310356.1.2农药剂型选择 1070116.1.3农药使用方法 10319686.2喷雾器械的选用与维护 11219506.2.1喷雾器械的选择 1150136.2.2喷雾器械的维护 11326246.2.3喷雾器械的校验 1140146.3农药的安全使用与残留控制 11224556.3.1农药的安全使用 11309176.3.2农药残留控制 11163326.3.3农药废弃物处理 1127406第7章物理防治技术 11111247.1灯光诱杀 1167047.1.1技术原理 1168787.1.2诱虫灯选择 11235837.1.3使用方法 1242677.1.4注意事项 129057.2色板诱杀 12197417.2.1技术原理 12201707.2.2色板选择 1281167.2.3使用方法 1260367.2.4注意事项 12273367.3防虫网应用 1242587.3.1技术原理 1243207.3.2防虫网选择 1226087.3.3使用方法 124717.3.4注意事项 1315119第8章综合防治策略 1335968.1综合防治方案制定 13152528.1.1防治原则 1361938.1.2防治目标 1322208.1.3防治措施 13170148.1.4防治方案制定流程 13227458.2综合防治实施与监测 13230718.2.1防治措施实施 1366378.2.2防治监测 1473758.3综合防治效果评价 14260418.3.1评价指标 1433298.3.2评价方法 14279098.3.3评价结果应用 1430609第9章常见病虫害防治实例 1450149.1稻瘟病防治 1467209.1.1病害特征 1433359.1.2防治方法 1470589.2小麦锈病防治 1524939.2.1病害特征 15180519.2.2防治方法 15154359.3玉米螟防治 15206989.3.1害虫特征 157499.3.2防治方法 15269189.4棉花红蜘蛛防治 1576999.4.1害虫特征 15291059.4.2防治方法 1525619第10章农田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与发展 161431210.1生物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16907010.1.1基因工程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161330910.1.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虫害诊断与监测中的应用 161237610.2遥感技术在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 163145910.2.1遥感技术简介 161622110.2.2遥感技术在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实例 16737110.3病虫害防治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展望 163234910.3.1信息化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161555410.3.2智能化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17978110.3.3病虫害防治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17第1章农田病虫害防治概述1.1农田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农田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病虫害的发生种类繁多,发生范围广泛,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安全。加强农田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1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农田病虫害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加强病虫害防治,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1.2提高农产品质量病虫害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还会降低农产品的品质。防治农田病虫害,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外观、口感和营养价值,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1.1.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田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2农田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为保证农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2.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预防为主是农田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策略。通过选用抗病品种、改进栽培技术、调整作物布局等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在病虫害发生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点,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1.2.2适时监测,准确预报加强对农田病虫害的监测,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地进行预报,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2.3科学用药,减少污染合理选用化学农药,遵循农药使用规范,保证防治效果,同时降低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1.2.4重视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开展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1.2.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实行分类指导,提高防治效果。1.2.6社会参与,共同防治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农田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病虫害的威胁。第2章农田主要病虫害识别2.1农田病害识别2.1.1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是农田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包括霜霉病、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等。其症状表现为叶片出现斑点、霉层,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2.1.2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主要有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软腐病等。此类病害症状表现为植株局部组织腐烂、溃疡,有时伴有恶臭。2.1.3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如水稻条纹叶枯病、番茄花叶病等,症状表现为植株生长异常、褪绿、斑点、条纹等。2.1.4线虫病害线虫病害主要包括根结线虫病、茎线虫病等,症状表现为植株生长不良、根部形成肿瘤。2.2农田虫害识别2.2.1食叶性害虫食叶性害虫如粘虫、稻飞虱等,以幼虫或成虫形态取食作物叶片,造成叶片缺刻、孔洞,严重时吃光叶片。2.2.2刺吸性害虫刺吸性害虫如蚜虫、粉虱等,通过刺吸作物汁液,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可引发病毒传播。2.2.3钻蛀性害虫钻蛀性害虫如玉米螟、棉铃虫等,幼虫在作物茎秆、果实内钻蛀,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产量。2.2.4地下害虫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蝼蛄等,取食作物根系,造成植株死亡或生长不良。2.3农田草害识别2.3.1一年生杂草一年生杂草如稗草、马唐等,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与作物争夺水分、养分和光照。2.3.2多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如狗牙根、马蹄金等,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难以根除。2.3.3藻类和蕨类植物藻类和蕨类植物如水绵、满江红等,主要在水稻田等湿地农田发生,影响作物生长。2.3.4荒漠杂草荒漠杂草如猪毛蒿、骆驼刺等,在干旱、半干旱农田地区发生,与作物争夺水分和养分。第3章农田病虫害预测预报3.1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方法3.1.1病虫害监测本节主要介绍病虫害监测的方法,包括定点监测和巡查监测。定点监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设置固定监测点,定期进行病虫害情况调查;巡查监测则是对农田进行周期性巡查,及时发觉病虫害发生情况。3.1.2数据收集与分析本节阐述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种类、危害程度等数据的收集,以及利用统计学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为预测预报提供依据。3.1.3病虫害预测模型介绍病虫害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灰色系统理论、人工智能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建立病虫害预测模型,提高预测准确性。3.1.4预报发布阐述病虫害预报的发布流程,包括预报内容的确定、预报等级的划分、预报发布的时间和渠道等。3.2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组织实施3.2.1组织架构介绍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组织架构,包括领导机构、执行机构、技术支持机构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3.2.2工作流程阐述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具体流程,包括监测、数据收集、分析、预测、预报发布等环节,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3.2.3人员培训强调对从事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人员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监测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3.2.4资金设备保障介绍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所需资金和设备的保障措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3.2.5联防联控阐述各级农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等共同参与的病虫害联防联控机制,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防治效果。3.2.6信息共享与交流介绍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机制,包括信息平台建设、信息传递渠道、国内外病虫害信息交流等,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和实用性。3.2.7预报效果评估阐述病虫害预测预报效果的评估方法,包括预报准确率、防治效果、经济损失减少等指标,以便对预测预报工作进行持续改进。第4章农业防治措施4.1农业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栽培管理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具体措施如下:4.1.1合理布局作物根据当地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特点,合理规划作物布局,避免连作,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4.1.2优化栽培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溉,提高作物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注意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寄主植物。4.1.3调整播种期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适当提前或推迟播种期,使作物生长关键期避开病虫害高发期,降低病虫害危害。4.1.4改良土壤通过深翻、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4.2转作与轮作转作与轮作是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具体做法如下:4.2.1转作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特点,将原作物改为对该病虫害抵抗力较强的作物,降低病虫害的危害。4.2.2轮作合理安排作物轮作顺序,将不同科、属的作物进行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寄主植物,降低病虫害的发生。4.2.3轮作周期根据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和土壤中病虫害残留量,确定合理的轮作周期,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4.3抗病虫害品种的选用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是提高农作物自身抵抗力、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4.3.1品种筛选根据当地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特点,筛选具有抗性的品种,进行试种和推广。4.3.2品种布局合理布局抗病虫害品种,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风险。4.3.3品种更新密切关注病虫害变异和抗药性发展,及时更新抗病虫害品种,保证农作物生产安全。4.3.4品种搭配合理搭配不同抗性的品种,提高农作物群体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第5章生物防治技术5.1天敌昆虫的应用5.1.1选择适宜的天敌昆虫根据农田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特点,选择对其有高效控制作用的天敌昆虫种类。注意选择对非靶标生物无害、易于大规模饲养和释放的天敌昆虫。5.1.2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饲养建立天敌昆虫繁殖基地,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技术,保证天敌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天敌昆虫的品质和数量。5.1.3释放技术根据农田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天敌昆虫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适宜的时间、地点和释放方法。保证天敌昆虫在农田中快速建立种群,发挥其控制病虫害的作用。5.2病原微生物的应用5.2.1筛选高效病原微生物针对不同农田病虫害,筛选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环保等特点的病原微生物菌株,以保证生物防治效果。5.2.2病原微生物的生产与制剂制备采用液体发酵、固体发酵等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大规模生产。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制备成相应的农药制剂,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等。5.2.3使用技术根据农田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选择适宜的病原微生物制剂和施用方法。保证病原微生物在农田中充分发挥防治作用,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5.3植物源农药的应用5.3.1植物源农药的筛选与评价从植物资源中筛选具有防治病虫害作用的活性成分,对植物源农药进行提取、纯化和评价,保证其安全、有效。5.3.2植物源农药的制备与应用根据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的特性,制备成相应剂型的农药产品。在农田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根据防治需求,选择合适的植物源农药产品进行应用。5.3.3植物源农药的混用与轮用为提高防治效果,降低抗性风险,可与其他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方法进行混用或轮用。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植物源农药的施用技术和方法,以保证防治效果。第6章化学防治技术6.1农药的选择与使用6.1.1农药种类选择根据农田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时期和抗药性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优先考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6.1.2农药剂型选择根据作物生长阶段、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农药剂型,如乳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6.1.3农药使用方法按照农药标签推荐的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注意轮换用药,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6.2喷雾器械的选用与维护6.2.1喷雾器械的选择根据作物高度、密度和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喷雾器械,如手动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拖拉机悬挂式喷雾机等。6.2.2喷雾器械的维护定期检查喷雾器械的喷头、泵、阀门等部件,保证喷雾均匀、雾滴适中。使用前后应清洗器械,避免交叉污染。6.2.3喷雾器械的校验定期对喷雾器械进行校验,保证喷雾量、喷雾压力等参数符合要求,提高农药利用率。6.3农药的安全使用与残留控制6.3.1农药的安全使用遵守农药使用操作规程,佩戴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农药。施药期间,注意周围环境,防止农药飘移和污染。6.3.2农药残留控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间隔期进行施药,保证农产品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同时采用合理的农业措施,降低农药残留风险。6.3.3农药废弃物处理妥善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农药包装废弃物应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第7章物理防治技术7.1灯光诱杀7.1.1技术原理灯光诱杀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通过特定光谱的诱虫灯吸引害虫,使其接触高压电网或粘板而达到杀灭的目的。7.1.2诱虫灯选择根据防治对象选择合适波长的诱虫灯,如汞灯、钠灯、LED灯等。应考虑灯具的功率、使用寿命、安全功能等因素。7.1.3使用方法将诱虫灯悬挂于作物田间,高度以1.52米为宜。开启时间宜在黄昏至凌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7.1.4注意事项避免诱虫灯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如光照污染、误伤天敌等。7.2色板诱杀7.2.1技术原理色板诱杀是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偏好,通过色板吸引害虫,使其粘附在色板上从而达到防治目的。7.2.2色板选择根据防治对象选择合适颜色的色板,如黄色、蓝色、红色等。同时考虑色板的粘性、耐候性等因素。7.2.3使用方法将色板悬挂于作物田间,高度以0.51米为宜。应根据害虫发生情况及时更换。7.2.4注意事项注意色板之间的距离,避免相互干扰。同时定期检查色板的粘性,保证诱杀效果。7.3防虫网应用7.3.1技术原理防虫网通过物理隔离的方法,阻止害虫侵入作物田,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7.3.2防虫网选择根据防治对象选择合适孔径的防虫网,如2030目、3040目等。同时考虑防虫网的材质、强度、耐候性等因素。7.3.3使用方法将防虫网覆盖于作物田间,保证覆盖严密,边缘固定牢固。根据作物生长需求,适时调整防虫网。7.3.4注意事项防虫网的使用应结合实际作物需求和害虫发生特点,避免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同时注意防虫网的清洗和更换,保证防治效果。第8章综合防治策略8.1综合防治方案制定8.1.1防治原则综合防治策略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结合生物、化学、物理及农业等多种防治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防治体系。8.1.2防治目标综合防治方案旨在降低农田病虫害发生程度,保障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农田生态平衡。8.1.3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害品种,调整播种期,优化栽培管理技术,增强作物抗逆性;(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3)化学防治:合理选用化学农药,严格执行农药使用标准,降低农药残留;(4)物理防治:采用诱杀、阻隔、捕捞等方法,减少病虫害发生。8.1.4防治方案制定流程(1)调查农田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和为害程度;(2)分析农田生态环境,评估病虫害风险;(3)结合防治原则和目标,制定综合防治方案;(4)根据防治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防治措施。8.2综合防治实施与监测8.2.1防治措施实施(1)根据防治方案,分阶段、分区域开展防治工作;(2)加强防治人员培训,提高防治技术水平;(3)保证防治设备、药剂等物资充足,提高防治效果;(4)严格执行防治操作规程,保证防治安全。8.2.2防治监测(1)设立监测点,定期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农田病虫害数据;(3)及时掌握病虫害动态,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4)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防治措施,保证防治效果。8.3综合防治效果评价8.3.1评价指标(1)病虫害发生程度;(2)作物产量和品质;(3)化学农药使用量及残留;(4)农田生态环境状况。8.3.2评价方法(1)对比分析防治前后病虫害发生情况;(2)统计分析作物产量、品质数据;(3)检测农药残留,评估环境污染程度;(4)调查农田生态平衡状况。8.3.3评价结果应用根据综合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防治方案,优化防治措施,提高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第9章常见病虫害防治实例9.1稻瘟病防治9.1.1病害特征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茎秆和穗部。病斑呈灰绿色,后期变为褐色,严重时整株枯死。9.1.2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情况,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2)播种处理: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3)农业防治: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菌源。(4)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40%富士一号乳油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9.2小麦锈病防治9.2.1病害特征小麦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茎秆,病斑呈黄色或橙黄色,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影响产量。9.2.2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小麦锈病的发生情况,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2)农业防治:合理布局作物,避免连作;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3)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戊唑醇悬浮剂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9.3玉米螟防治9.3.1害虫特征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玉米心叶、茎秆和穗部,导致减产。9.3.2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残枝败叶,减少越冬虫源;选用抗虫品种。(2)物理防治: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3)化学防治:在幼虫孵化盛期,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