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生态保护技术手册_第1页
三农田生态保护技术手册_第2页
三农田生态保护技术手册_第3页
三农田生态保护技术手册_第4页
三农田生态保护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生态保护技术手册TOC\o"1-2"\h\u4501第1章三农田生态保护概述 4262671.1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455311.2三农田生态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414032第2章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 5243842.1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157982.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5264202.3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530602第3章农田土壤保护与改良 6199123.1农田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 6277083.1.1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6185673.1.2土壤质量监测方法 6315173.2农田土壤保护技术 64283.2.1合理施肥 6299513.2.2轮作休耕 682443.2.3深耕深松 61243.2.4土壤侵蚀防治 796313.3农田土壤改良方法 7248873.3.1有机物料施用 7303653.3.2土壤调理剂应用 7169763.3.3微生物肥料施用 7200243.3.4适应性耕作 7259633.3.5植被恢复与保护 75948第4章农田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7253354.1农田水资源状况分析 7178994.1.1水资源分布特征 7198614.1.2水资源利用现状 7236114.1.3水资源供需矛盾 8229894.2农田水资源保护措施 8218164.2.1节水灌溉技术 8298254.2.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 8225904.2.3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 8178354.2.4水资源监测与管理 8233304.3农田水资源合理利用 8190624.3.1优化灌溉制度 8211244.3.2多水源联合调配 8186064.3.3农田水利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8189154.3.4发展节水型农业 812056第5章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8187345.1农田生态退化的原因与影响 8207945.1.1自然因素 9235185.1.2人为因素 988455.2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9281265.2.1农业生态调控技术 9297585.2.2农田水土保持技术 953335.2.3农田污染治理技术 945755.3农田生态修复实践 10206125.3.1农田生态修复工程 10155455.3.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 10254365.3.3农田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017057第6章农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10113816.1农田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1052456.1.1原则 10303496.1.2方法 1086626.2农田景观生态设计策略 1130066.2.1生态廊道设计 11108036.2.2水系生态设计 1171666.2.3农田边界设计 11312466.2.4乡土植被恢复 11134956.2.5农业生产模式优化 11308796.3农田景观生态建设案例 11148326.3.1案例一:某地区农田生态廊道建设 11217146.3.2案例二:某河流域农田水系生态设计 1255956.3.3案例三:某地区农田边界生态设计 12212856.3.4案例四:某地区乡土植被恢复工程 12147936.3.5案例五:某地区生态农业模式推广 122882第7章农田生物防治技术 1291747.1农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1270527.1.1有害生物监测 12304057.1.2生态调控 12189417.1.3农业防治 12240327.1.4生物多样性保护 1212837.2农田生物防治方法 1212567.2.1天敌生物防治 1231377.2.2性信息素诱杀 13277227.2.3生物农药防治 1321457.2.4非化学防治方法 13256557.3农田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13210767.3.1稻田害虫生物防治 1334147.3.2果蔬害虫生物防治 13280817.3.3蔬菜病害生物防治 13297357.3.4农田杂草生物防治 1359227.3.5抗性害虫生物防治 13174847.3.6农田土壤生物防治 133822第8章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与管理 13151908.1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3187278.1.1法律法规概述 13324588.1.2主要法律法规 13143478.2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与监管 14223938.2.1执法监管体系 14190878.2.2执法监管内容 1493088.2.3执法监管措施 14184868.3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培训 14106458.3.1宣传教育 14155168.3.2培训 15308148.3.3社会参与 154723第9章农田生态补偿机制 1567299.1农田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原则 15219489.1.1内涵 15273799.1.2原则 15213269.2农田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15261579.2.1补偿主体与对象 15158579.2.2补偿标准 16268619.2.3补偿方式 16263189.2.4补偿资金管理 16285779.2.5监督与评估 1643389.3农田生态补偿实践案例分析 16286879.3.1案例一:某省农田生态补偿政策 16261709.3.2案例二:某地区农田生态补偿市场机制 16294779.3.3案例三:某农田生态补偿项目 16164669.3.4案例四:某国际农田生态补偿合作项目 1630317第10章农田生态保护监测与评估 162020110.1农田生态保护监测方法 16665610.1.1地面调查法 161133810.1.2遥感技术监测 17183610.1.3模型模拟法 171535310.1.4无人机监测 17746310.2农田生态保护评估指标体系 171921110.2.1土壤质量指标 17730510.2.2植被指标 172669210.2.3水质指标 17393610.2.4生物多样性指标 172312110.2.5生态功能指标 172332410.3农田生态保护监测与评估技术应用 17321610.3.1整合多源数据 17477510.3.2建立动态监测体系 182028410.3.3应用评估模型 18470210.3.4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 182816610.3.5评估保护成效 18第1章三农田生态保护概述1.1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功能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干预下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与功能:(1)生物多样性:农田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作物、杂草、土壤动物、微生物等,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网。(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农田生态系统通过作物生长、土壤微生物活动等过程,实现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为人类提供粮食和其他生物资源。(3)生态服务功能: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源、减缓洪涝灾害、提供生物栖息地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4)人工干预:农田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如耕作、施肥、喷洒农药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1.2三农田生态保护的意义与目标三农田生态保护是指对水田、旱田和园地等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其意义与目标如下:(1)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田生产力,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2)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3)提高生态服务功能:通过生态保护措施,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如保持水源、减缓气候变化等。(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田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5)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生态保护技术,降低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6)修复受损农田生态系统:针对受损农田生态系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7)提高农田景观价值:保护农田生态景观,提升农田景观价值,为人们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8)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农田生态保护,提高农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第2章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2.1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农田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田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农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田水分循环,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田生物多样性还为天敌提供栖息地,有助于控制害虫数量,维护生态平衡。2.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为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应采取以下策略:(1)保护农田生境:保护农田及其周边的自然生境,如湿地、森林、草地等,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多作物轮作、间作和套作,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3)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利用本地生物资源,如天敌、微生物等,进行生物防治和土壤改良。(4)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5)加强农田生态监测:建立农田生态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3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具体保护措施如下:(1)建立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在农田及其周边地区设立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关键生境。(2)推广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用适宜的耕作制度、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3)增加农田边际植被:在农田边际种植多年生植物,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4)优化农田排水系统:改善农田排水条件,减少农田水分流失,维持湿地生境。(5)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加强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6)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参与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农民给予适当补偿,调动农民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7)加强农田生态修复:对受损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生物多样性。(8)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加强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推广成熟技术,提高保护效果。第3章农田土壤保护与改良3.1农田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3.1.1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土壤质量评价是了解农田土壤状况的基础,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等;化学指标涵盖有机质、养分元素、酸碱度等;生物指标涉及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等。3.1.2土壤质量监测方法土壤质量监测方法包括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和数据评估。现场调查关注土壤环境、地形地貌等因素;样品采集应遵循代表性、均匀性原则;实验室分析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数据评估运用统计软件进行。3.2农田土壤保护技术3.2.1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保护农田土壤的关键措施。应根据作物需求、土壤肥力和肥料特性制定施肥方案,优先选用有机肥、生物肥和缓释肥,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3.2.2轮作休耕轮作休耕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实行作物轮作,减少连作障碍;适当休耕,让土壤得到恢复。3.2.3深耕深松深耕深松有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强土壤透气性。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适时进行深耕或深松。3.2.4土壤侵蚀防治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如梯田、水土保持林、草皮覆盖等,降低土壤侵蚀风险。3.3农田土壤改良方法3.3.1有机物料施用施用有机物料,如农家肥、绿肥、秸秆等,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3.3.2土壤调理剂应用根据土壤状况,选用适宜的土壤调理剂,如石灰、石膏等,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环境。3.3.3微生物肥料施用施用微生物肥料,如根瘤菌、解磷菌等,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3.3.4适应性耕作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作物需求,采取适应性耕作措施,如少耕、免耕等,降低农田土壤扰动。3.3.5植被恢复与保护加强农田植被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裸露,降低风蚀和水蚀风险。同时保护天然植被,维护生物多样性。第4章农田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4.1农田水资源状况分析4.1.1水资源分布特征农田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受气候、地形、土壤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田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在时间分配上,夏秋季节水资源较为充沛,冬春季节则相对短缺。4.1.2水资源利用现状目前我国农田水资源利用存在以下问题: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不高;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毁严重,导致水资源浪费;水污染问题加剧了农田水资源的短缺。4.1.3水资源供需矛盾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农田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等问题。4.2农田水资源保护措施4.2.1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微灌等,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水资源浪费。4.2.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提高水利设施质量和效益,减少水资源损失。4.2.3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实施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4.2.4水资源监测与管理加强水资源监测与管理,实时掌握农田水资源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案。4.3农田水资源合理利用4.3.1优化灌溉制度根据作物需水量和生长周期,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实现节水高效。4.3.2多水源联合调配合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等水资源,实现多水源联合调配,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率。4.3.3农田水利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结合农业生产需求,优化农田水利布局,提高农田水利与农业生产的协同效益。4.3.4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型农业技术,调整作物结构和种植模式,降低农业用水需求。第5章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5.1农田生态退化的原因与影响农田生态退化是指农田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结构和功能逐渐恶化,导致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一系列过程。主要原因如下:5.1.1自然因素(1)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影响作物生长和病虫害发生。(2)土壤侵蚀: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5.1.2人为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等,破坏农田生态平衡。(2)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扩张、工业污染等导致农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3)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工程、交通设施等,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农田生态退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作物产量下降、土壤质量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水源污染等。5.2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为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采取以下技术措施:5.2.1农业生态调控技术(1)合理轮作与间作: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2)优化施肥技术:减量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3)病虫害绿色防控: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5.2.2农田水土保持技术(1)梯田建设:在坡耕地实施梯田改造,减少水土流失。(2)植被恢复:种植适宜的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土壤和水源。(3)水土保持林建设:在农田周边营造水土保持林,降低风速,减少土壤侵蚀。5.2.3农田污染治理技术(1)农业废弃物处理: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污染。(2)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采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技术,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化农田排水系统,减少农田氮磷流失。5.3农田生态修复实践5.3.1农田生态修复工程(1)退化土地治理:针对荒漠化、盐碱化等退化土地,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治理。(2)生态农业示范: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广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5.3.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1)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中的有益生物,如天敌、传粉昆虫等。(2)生物多样性恢复:通过种植多样性作物、设置生物多样性岛等措施,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5.3.3农田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农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开展长期定位监测,评估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第6章农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6.1农田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与方法6.1.1原则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2)整体性原则: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应从整体上考虑农田生态系统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4)动态调整原则: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应充分考虑时间尺度,实现短期与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6.1.2方法农田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包括:(1)资料收集与分析:收集规划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多样性等基础资料,分析现有农田景观的生态问题。(2)确定规划目标:根据生态优先、整体性、因地制宜和动态调整原则,明确农田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3)生态功能分区:根据农田景观的生态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明确各区域的主要生态功能。(4)景观格局优化:通过调整农田景观的空间格局,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5)生态工程设计:针对不同功能区域,设计相应的生态工程措施,实现农田景观生态功能的提升。6.2农田景观生态设计策略6.2.1生态廊道设计在农田景观生态设计中,应构建生态廊道,连接不同功能区域,提高生物多样性。6.2.2水系生态设计保护农田水系,恢复水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稳定的水源。6.2.3农田边界设计合理设置农田边界,增加生态缓冲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2.4乡土植被恢复优先选用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6.2.5农业生产模式优化调整农业生产模式,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方式,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6.3农田景观生态建设案例6.3.1案例一:某地区农田生态廊道建设在某地区农田景观生态规划中,通过构建生态廊道,连接农田与周边湿地、林地等生态功能区,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3.2案例二:某河流域农田水系生态设计针对某河流域农田水系污染问题,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水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保障农田生态用水。6.3.3案例三:某地区农田边界生态设计在某地区农田景观生态规划中,合理设置农田边界,增加生态缓冲带,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6.3.4案例四:某地区乡土植被恢复工程在某地区农田生态建设中,选用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6.3.5案例五:某地区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在某地区农田生态规划中,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第7章农田生物防治技术7.1农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7.1.1有害生物监测对农田有害生物进行系统监测,掌握其种类、数量、分布及发生规律,为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7.1.2生态调控调整作物布局,优化农田生态环境,降低有害生物的发生与危害。7.1.3农业防治运用合理的耕作制度、施肥技术、水分管理等措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数量。7.1.4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降低有害生物的危害。7.2农田生物防治方法7.2.1天敌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蜘蛛等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7.2.2性信息素诱杀利用性信息素诱杀害虫,干扰其交配行为,降低有害生物种群密度。7.2.3生物农药防治使用生物源农药,如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等,降低化学农药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7.2.4非化学防治方法采用物理防治、机械防治等非化学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7.3农田生物防治技术应用7.3.1稻田害虫生物防治应用天敌昆虫、性信息素诱杀等技术,对稻田害虫进行有效控制。7.3.2果蔬害虫生物防治结合果蔬作物特点,采用生物农药、天敌生物等方法,降低害虫危害。7.3.3蔬菜病害生物防治运用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等,防治蔬菜病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7.3.4农田杂草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控制农田杂草生长。7.3.5抗性害虫生物防治针对化学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7.3.6农田土壤生物防治利用土壤微生物、有益动物等,改善农田土壤生态环境,降低土壤病虫害发生。第8章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与管理8.1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8.1.1法律法规概述我国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多个层次。这些法律法规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8.1.2主要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农药管理条例》(6)《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8)《农田水利条例》8.2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与监管8.2.1执法监管体系我国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环保、国土、水利等部门。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8.2.2执法监管内容(1)农田土壤污染防治(2)农田灌溉水质保护(3)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5)农药、化肥使用监管(6)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8.2.3执法监管措施(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2)提高执法监管能力(3)完善执法监管制度(4)加大执法处罚力度(5)强化执法监管协作8.3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培训8.3.1宣传教育(1)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宣传(2)开展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3)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提高公众对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8.3.2培训(1)对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培训(2)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培训(3)对执法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培训(4)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保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8.3.3社会参与(1)鼓励公众参与农田生态环境保护(2)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农田生态环境保护(3)加强与民间环保组织合作,共同推进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9章农田生态补偿机制9.1农田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原则9.1.1内涵农田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恢复和重建,以补偿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农田生态保护中所付出的成本和牺牲的机会成本,激发其保护农田生态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维护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目的。9.1.2原则(1)公平性原则:农田生态补偿应保证各参与方在权益、义务和收益分配上的公平性;(2)激励性原则:农田生态补偿应激发农业生产者保护农田生态的积极性;(3)可持续性原则:农田生态补偿应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4)适应性原则:农田生态补偿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农田生态系统特点,采取差异化的补偿措施。9.2农田生态补偿制度设计9.2.1补偿主体与对象明确补偿主体为企业和农业生产者,补偿对象为参与农田生态保护的农业生产者。9.2.2补偿标准根据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农业生产者的投入成本和机会成本,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9.2.3补偿方式(1)直接补偿: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2)间接补偿:包括技术支持、培训、生态农业品牌建设等;(3)市场补偿: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摸索多元化的补偿渠道。9.2.4补偿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补偿资金管理制度,保证补偿资金的安全、合规、高效使用。9.2.5监督与评估加强对农田生态补偿实施过程的监督与评估,及时调整补偿政策,保证补偿效果。9.3农田生态补偿实践案例分析9.3.1案例一:某省农田生态补偿政策介绍某省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具体措施、补偿标准、实施效果等。9.3.2案例二:某地区农田生态补偿市场机制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