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规范_第1页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规范_第2页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规范_第3页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规范_第4页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Y/T××××—××××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一般要求.............................................................................................................................................................2

4.1监测对象.................................................................................................................................................2

4.2断面布设.................................................................................................................................................2

4.3监测点位选择.........................................................................................................................................2

4.4监测频率.................................................................................................................................................3

4.5监测应用.................................................................................................................................................3

5监测指标及方法................................................................................................................................................3

5.1总体状况.................................................................................................................................................3

5.2水文水质监测..........................................................................................................................................3

5.3沉积物/土壤监测.....................................................................................................................................4

5.4生物监测.................................................................................................................................................5

5.5气象监测.................................................................................................................................................7

5.6大气环境监测.........................................................................................................................................8

5.7干扰因素监测.........................................................................................................................................8

6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9

6.1评价指标体系.........................................................................................................................................9

6.2赋值标准...............................................................................................................................................10

6.3计算方法...............................................................................................................................................12

6.4等级划分...............................................................................................................................................12

I

LY/T××××—××××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6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广东

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深圳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伟,崔丽娟,赵欣胜,高常军,贺东北,吴后建,谭芳林,雷茵茹,翟夏杰,

郭菊兰,邬国锋,刘世好,罗为检,余涛,孙培峰,苗垠、郭子良,张曼胤,王大安,李晶,王金枝,

朱怡诺,窦志国,平云梅。

II

LY/T××××—××××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价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3097海水水质标准第一部分:总则

GB7489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碘量法

GB11903水质色度的测定

GB/T18204.24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

GB/T31705气相色谱法本底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在线观测方法

GB/T15265环境空气、降尘的测定(重量法)

GB/T27648重要湿地监测指标体系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2090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2898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

HJ442.1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一部分:总则

HJ442.3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三部分:近岸海域水质监测

HJ442.4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四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监测

HJ442.6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六部分:近岸海域生物监测

HJ618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测定重量法

HJ658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滴定法

HJ710.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

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

SL196水文调查规范

HY/T0273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第1部分:风暴潮

HY/T081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NY/T1121.16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QX/T49地面观测规范第5部分:气压观测

QX/T50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

QX/T51地面观测规范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观测

QX/T52地面观测规范第8部分:降水观测

1

LY/T××××—××××

QX/T55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1部分:辐射观测

QX/T56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2部分:日照观测

QX/T5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3部分:地温观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红树林mangrove

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植物群落,包括真

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

3.2

真红树植物truemangrove

专一性地生长在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及两种草本植物(卤蕨和尖叶卤蕨)。

3.3

半红树植物semi-mangrove

能生长于潮间带,有时成为优势种,同时也能在陆地环境生长的两栖木本植物。

3.4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mangrovewetlandecosystem

红树林与其周边生长环境及其生物共同构成的统一体。

4一般要求

4.1监测对象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内的真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昆虫、鱼类、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微生物等,以及水、大气、沉积物等无机环境。

4.2断面布设

在每一红树林监测区,根据红树林分布区域面积设3~6条以上断面,断面从红树林向海的分布前沿

向红树林陆地边缘布设,穿越高、中、低三个潮带。

4.3监测点位选择

监测点位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综合考虑区域内红树林分布、水环境、基质类型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监测点位,应涵盖整个

2

LY/T××××—××××

监测和评价区域,充分反映调查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

b)应包含所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类型;

c)宜设置固定点位和样方,以便进行长期监测。应在断面内的向海林带、中间林带和向陆林带各

设置一个10m×10m的固定样方,可根据红树林的密度扩大或缩小样地面积。

4.4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a)红树林生态系统总体状况、沉积物/土壤、植被特征、干扰因素等监测每年应至少开展1次调查;

b)生物群落和水文水质等监测宜每年按照不同季节开展4次调查;

c)气象和大气环境指标应进行实时连续监测;

d)开展年际间同一季节的调查时间应尽可能固定不变,调查时间偏差不超过15天;水文水质指标

应在大潮日开展调查,其它指标宜在小潮日开展调查。

4.5监测应用

进行生态质量评价的红树林湿地,应开展与评价内容对应的监测指标调查监测;其它红树林湿地可

按照GB/T27648、HY/T081、LY/T2090和LY/T2898确定监测指标。

5监测指标及方法

5.1总体状况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总体状况指标见表1。

表1总体状况

指标单位方法备注

边界遥感解译法、勘界定标或无人机测绘技术—

基于遥感的GIS测量或资料查询,按照

面积hm2—

LY/T2898确定的方法

平均海拔高度m基于DEM的GIS测量或资料查询—

天然或人工

起源—资料查询法

半日潮型、全日潮型和混合

潮汐类型—资料查询法

潮型

泥质、砂质、砾质及石质等

沉积物类型—按照HJ442.4确定的底泥沉降实验法

类型

5.2水文水质监测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水文水质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见表2。水样的布点、取样和保存方法按照HJ

3

LY/T××××—××××

442.1和HJ442.3确定。

表2水文水质监测指标及方法

指标类别监测指标单位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备注

最大、平均高

m

潮位

水文指标自记验潮仪和水位标尺1年4次HJ442.3、SL196

最小、平均低

m

潮位

温度℃温度计或者便携式监测仪1年4次—

色度—按照GB11903和HJ442.3确定的方法1年4次—

水质指标

溶解氧(DO)mg·L-1按照GB7489和HJ442.3确定的方法1年4次—

物理性质

总悬浮性固体便携式监测仪测定,按照HJ442.3确定

mg·L-11年4次—

(TSS)的方法

pH—便携式pH计测定1年4次—

盐度计测定法,按照HJ442.3确定的方

总盐度mg·L-11年4次—

总氮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

总氮(以N度法或者流动注射—盐酸萘乙二胺分光

计),硝态氮光度法测定;

--1

(NO3)、氨mg·L硝态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态1年4次—

氮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或者流动注

态氮(NH)

4射-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按照HJ

442.3确定的方法

总磷(以P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按照HJ442.3确定

mg·L-11年4次—

水质指标计)、有效磷的方法

化学性质化学需氧量便携式COD仪或者重铬酸钾滴定法,按

mg·L-11年4次—

(COD)照HJ442.3确定的方法

五日生物化学

BOD测定仪或者稀释与接种法,按照

需氧量mg·L-11年4次—

HJ442.3确定的方法

(BOD5)

总有机碳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按照HJ

mg·L-11年4次—

(TOC)442.3确定的方法

亚甲基兰分光光度法,按照HJ442.3确

硫化物mg·L-11年4次—

定的方法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或电感主要包括镉(Cd)、铅

重金属元素mg·L-1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或原子吸收仪,按1年1次(Pb)、铬(Cr)、砷

照HJ442.3确定的方法(As)及汞(Hg)等

5.3沉积物/土壤监测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沉积物/土壤物理与化学性质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见表3。沉积物的布点、取

样和保存方法参照HJ442.1、HJ442.3和HJ442.4。

4

LY/T××××—××××

表3红树林湿地沉积物/土壤物理与化学性质监测指标及方法

指标类别监测指标单位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备注

通过沉积柱取样直接测量,按照

厚度m5年1次—

NY/T1121.3确定的方法

物理性质

激光粒度分析仪,按照HJ442.4确定

粒度%5年1次—

的方法

室内电位分析法或者便携式土壤pH

pH—1年1次—

计测定,按照HJ442.4确定的方法

燃烧氧化-滴定法,重铬酸钾氧化还原

有机碳mg·kg-1容量法,按照HJ658和HJ442.4确定1年1次—

的方法

全盐量通过烘干称重法,水溶性盐分

全盐量,土壤

-1通过电导率法,按照确年次

水溶性盐分mg·kgNY/T1121.1611—

定的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照HJ442.4确定

多环芳烃mg·kg-11年1次—

的方法

总氮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

总氮(以N光度法或流动注射—盐酸萘乙二胺分

化学性质

计),硝态氮光光度法测定;硝态氮采用紫外分光

mg·kg-11年1次—

-

(NO3)、氨光度法测定;氨态氮采用纳氏试剂分

+

态氮(NH4)光光度法或流动注射-水杨酸分光光

度法测定,按照HJ442.4确定的方法

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或者碳酸氢

总磷mg·kg-1钠浸提-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按照HJ1年1次—

442.4确定的方法

硫酸钡比浊法测定获得监测数据,按

全硫mg·kg-11年1次—

照HJ442.4确定的方法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或者主要包括镉(Cd)、铅

重金属元素mg·L-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或者原子吸1年1次(Pb)、铬(Cr)、砷

收仪,按照HJ442.3确定的方法(As)及汞(Hg)等

5.4生物监测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见表4,具体方法参照HJ442.1、HJ442.5和HJ442.6。

表4红树林湿地生物监测指标及方法

指标类别监测指标单位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备注

类型—1年1次

面积hm21年1次

遥感解译法、无人机技术和

植被特征—

红树林植被覆盖率%人工监测1年1次

群系组成—1年1次

5

LY/T××××—××××

指标类别监测指标单位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备注

种类组成—1年1次—

分为草本、灌木、乔木等类

型,样方法(乔木10m×10m,

多度%1年1次—

植物群落灌木5m×5,草本1m×1m),

特征按照LY/T2898确定的方法

密度1年1次—

(丛)·m-2

盖度%1年1次—

高度m1年1次—

kg·m-2,异速生长方程法或称重法,分为草本、灌木、

地上生物量1月1次(生长期)

t·hm-2按照LY/T2898确定的方法乔木等类型

样方法,按照LY/T2898确

凋落物重量kg·m-21年1次

定的方法

定量浮游生物网、显微镜鉴

种类组成—别与计数法,按照LY/T1年4次

2898确定的方法

浮游植物沉淀称重法,按照LY/T

生物量mgL-11年4次

确定的方法

2898指藻类

叶绿素amgL-1水下荧光叶绿素仪测定法1年4次

浮游生物网采集后,显微镜

种类组成—观测识别,按照HJ442.6确1年4次

定的方法

包括原生动物门、

显微镜计数测量法,按照

浮游动物密度indl-11年4次袋形动物门、节肢

HJ442.6确定的方法

动物门等

体积法/排水容积法/沉淀物

生物量μgmg-1体积法/直接称重法,按照1年4次

HJ442.6确定的方法

定量采泥器取样进行人工

种类组成—1年4次—

鉴定获得种类监测数据,其

大型底栖中数量采用人工计数法,按

密度indm-21年4次—

动物照HJ442.6确定的方法

称重法,按照HJ442.6确定

生物量gm-21年4次—

的方法

氯仿熏蒸法,按照HJ442.6

微生物量碳mg·kg-11年1次

确定的方法

微生物划平板或者斜面通过基因—

种类组成—检测鉴定,按照HJ442.6确1年1次

定的方法

6

LY/T××××—××××

指标类别监测指标单位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备注

种类组成—网具捕捞人工观察判断法,1年1次—

鱼类

数量尾按照HJ710.7确定的方法1年1次

两栖类和种类组成—样方法结合人工监测,按照1年2次—

爬行类数量条/只LY/T2898确定的方法1年2次—

1年3次(繁殖期、

种类组成—样线结合样方法,人工监测—

越冬期和迁徙期)

鸟类或者航空监测,按照HJ

1年3次(繁殖期、

数量只710.4确定的方法—

越冬期和迁徙期)

5.5气象监测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气象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见表5。

表5红树林湿地气象监测指标及方法

指标类别监测指标单位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备注

最高气压hPa通过气压计或者自动气象—

气压最低气压hPa站获得监测数据,按照QX/T连续观测—

定时气压hPa49确定的方法—

以监测点下垫

红树林林冠上方风速m·s-1

通过风向风速计或者自动面为基准面

风监测塔(或自动气象站)气象站获得监测数据,按照连续观测

以监测点下垫

最高处风向(E,S,W,—QX/T51确定的方法

面为基准面

N,SE,NE,SW,NW)

通过便携式大气温度计或

者气象站百叶箱或者自动

植被冠层上方以及林内以监测点下垫

空气温度℃气象站大气温度传感器获连续观测

和林外温度面为基准面

得监测数据,按照QX/T50

确定的方法

地表最低温度℃通过地温表、或者自动气象—

地表最高温度℃站铂电阻地温传感器获得—

地表温度连续观测

监测数据,按照QX/T57确

地表热通量w·m-2·s-1—

定的方法

通过湿度计或自动气象站

以监测点下垫

空气湿度植被冠层上方湿度%湿度传感器获得监测数据,连续观测

面为基准面

按照QX/T50确定的方法

通过气象站安装的辐射传

感器、总辐射表、净全辐射

表、太阳直接辐射表、全自

以监测点下垫

辐射植被冠层上方总辐射量w·m-2动太阳跟踪器以及光合有连续观测

面为基准面

效辐射记录仪获得相关监

测数据,按照QX/T55和

QX/T56确定的方法

7

LY/T××××—××××

指标类别监测指标单位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备注

通过暗筒式日照计、聚焦式

日照计、太阳直射辐射表等以监测点下垫

日照时数h连续观测

获得监测数据,按照QX/T面为基准面

55和QX/T56确定的方法

降水总量mm通过雨量器、翻斗式雨量—

计、虹吸式雨量计和双阀容

大气降水栅式雨量传感器等获得监降水时观测

降水强度mm·h-1—

测数据,按照QX/T52确定

的方法

5.6大气环境监测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大气环境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见表6。

表6湿地大气环境监测指标及方法

测定指标单位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备注

负氧离子个cm-3负氧离子监测仪连续观测—

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自动监测、气相色谱

-3

二氧化碳(CO2)mgm分析及容量滴定方法,按照GB/T连续观测

18204.24确定的方法

气相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