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测试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30/3E/wKhkGWcTv5GAJZAVAAO6gueLZ78529.jpg)
![山东省淄博市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测试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30/3E/wKhkGWcTv5GAJZAVAAO6gueLZ785292.jpg)
![山东省淄博市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测试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30/3E/wKhkGWcTv5GAJZAVAAO6gueLZ785293.jpg)
![山东省淄博市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测试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30/3E/wKhkGWcTv5GAJZAVAAO6gueLZ785294.jpg)
![山东省淄博市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测试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30/3E/wKhkGWcTv5GAJZAVAAO6gueLZ7852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58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编者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场)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蕴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晋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是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从而使这类作品别具一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先一切事物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作者以曹操及江淹的诗为例,是要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3分)A.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D.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请你以曹操《短歌行》为例,来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给我一枝枪茹志鹃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囤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道:“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圆型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大嫂,你家大哥呢?”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儿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突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ー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1962年1月5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多年后我仍然不能忘怀。B.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慢慢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C.小义开始叫小鲁“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叔”,这种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D.“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B.本文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可谓匠心独具C.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D.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7.本文结尾处写到的花,与《百合花》中写“我”看见通讯员“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有什么不同?(4分)9.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6分)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事亲以孝闻。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逆状牙蘖,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食。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朽ah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综合《旧唐书》《新唐书》,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母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殡僧舍A垣地B真卿C劾奏之日兄弟E三十年F不齿G天下H耸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科举考试用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B.出:与“入”相对,古代臣子离开朝廷到外地做官称“出”,反之为“入”C.僭:超越本分,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如:僭越。D.再拜:指第二次拜,是我国古代为了表示恭敬采取的一种礼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真卿办案细心,关心百姓。担任河东交兵使期间,在五原冤案久而不决的情况下,他到任后立马公正判决,被当地百姓称赞。B.颜真卿才兼文武,隐忍负重。当叛贼攻破洛阳,杀了留守将领并以他们的首级示众时,他强忍悲痛,暂时隐瞒真相,安抚军心。C.颜真卿刚正守礼,敢于弹劾。广平王在宫门前不敢乘马,急步走出宫外设置的木栅樘桓后才骑上。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颜真卿上奏弹劾他。D.颜真卿忠贞不渝,视死如归。反贼李希烈威逼他屈节,颜真卿不畏强暴,宁愿赴火自焚也不改其忠贞的志节。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14.在安禄山发动叛乱之事件中,你认为颜真卿有哪些值得肯定的行为?(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①将:岂,难道。②纪:经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多佳日”领起全篇,说明诗歌展现的是四季常有的乐趣,虽无一字刻画景物,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风光的清爽和诗人兴致的高昂。B.“农务各自归”上承三、四句招饮之事,展现了与邻居交往的无拘无束;又下启后句相思之情,“辄”字展现了与邻居情意的真挚淳朴。C.“此理将不胜”承接上文,转入议论说理,诗人认为人生哲理也不应该被忽视,展现了诗人在移居后对躬耕劳作和生命哲思的双重追求。D.本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穿插交游、劳作之事,用语自然,文气畅达,全诗看似散缓,实则浑成,展现了诗人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16.本诗和《归园田居(其一)》都表现了诗人躬耕田园的喜悦之情,但表达方式和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的3段,作者用“,”两句作结,阐明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2)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3)《短歌行》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4)《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渴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急迫心情的两句是“,”。5)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表达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的两句是“,”。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三、课内基础知识(6个小题,共12分.18.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C.作《师说》以贻之贻笑太方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对酒当歌当,当做沉吟至今沉吟,沉思吟味,指思念和倾慕贤人。B.慨当以慷慨慷,即慷慨,歌声激越不平。越陌度阡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C.青青子衿子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契阔谈䜩契阔,离散。D.绕树三匝匝,周,圈。周公吐哺吐哺,吐出嘴里食物。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非蛇鳝去穴无可寄托者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何陋之有?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2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吾师道也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23.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知晓善假于物也假:借助B.学不可以已已:停止,结束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知道,懂得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徒:徒弟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以……为耻师不必贤于弟子贤:贤能,贤明四、语言文字运用(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4题。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熏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五、写作(60分)25.作文请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文体特征鲜明。(4)注意文面整洁,书写规范、字迹清楚。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
高58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1.A【详解】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材料一的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表明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2.B【详解】B.“一切”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五段“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而选项中的“一切”扩大了范围。3.D【详解】原文中对第四种态度的解释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与道家精神契合。A.“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诗句来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意思是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寿命长和寿命短看成相同的是妄造胡说。这正好是对庄子《齐物论》中表达的“等生死”观的否认。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出自于郭璞《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C.“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出自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D.“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意思是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顺应自然任由生命的去留,体现了对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4.①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②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③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和积极意义。(1点2分。2点3分,3点4分)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每点2分,共6分)6.B【解析】B.“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理解错误,“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小鲁拘束是性格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枪。“脸红”是因为害羞,而不是因为委屈。7.D【解析】D.“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错,小说以现实与回忆穿插的方式叙述故事,歌颂了战争年代不惧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凸显了革命精神传承主题。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
8.①本文结尾小义送给小鲁纸花,小鲁小心地把花放进内衣口袋,表现出孩子对解放军战士的敬仰,也体现了小鲁对自己军人身份的珍视,暗示了小鲁这样的年轻战士在和平年代的美好前途。②《百合花》中通讯员枪筒里插了一支野菊花,表现出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1点2分,共4分)9.①“我”渴望得到一支枪,来保护自己免遭敌人的欺凌,这里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武器。②小鲁因为没有枪而脸红,这里的“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③在“我”接过营长的枪时,枪是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或“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这里的枪是虚指,不是指真实的枪,而是象征着小鲁在军旅生涯中磨练的坚强意志和保家卫国的本领。)(每点2分,共6分)10.BDG11.D【D.“指第二次拜”错误,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了两次,表示恭敬之意。】12.A【A.“担任河东交兵使期间,在五原冤案久而不决的情况下,他到任后立马公正判决”错,依据“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可知断此案是在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任上。】13.(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1分)强健的筋骨,(1分)却能向上(1分)吃到泥土,向下(1分)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2)六经的经文和传文(1分)都全面地(1分)学习了,不受(被)时俗的限制(1分),向我学习(1分)。14.(3分)①颜真卿假托修补城墙、疏通护城河之名挑选丁壮,充实府库。②颜真卿机智沉稳,为稳定军心假意否认李憕等人头颅,并腰斩段子光。③颜真卿忠君爱国,使十七郡主动归顺并被推举为主帅后,收编军队二十多万,成为了强大的反安禄山势力。【参考译文】颜真卿,字清臣,琅邪郡临沂县人。(颜真卿)年少时学习勤奋,有文学才能,尤其擅长书法,侍奉父母凭借孝顺闻名。开元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考中甲科。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桩冤案,很久不能决断,颜真卿到任后,立即查明情况。当时正值大旱,案件判决后就下雨了,当地人称这是“御史雨”。(颜真卿)又担任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个叫郑延祚的人,母亲去世二十九年,仍停枢在寺庙院内,颜真卿奏本弹劾他,郑氏兄弟三十年未被录用,全国轰动。(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调任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恼火他不亲附自己,调(他)出京任平原郡太守。安禄山刚露出反叛的苗头,颜真卿预料(他)定会叛乱,假托久遭阴雨,修补城墙疏通护城河。挑选丁壮,充实府库。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杀了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派段子光送三人的首级到河北示众。颜真卿担心动摇军心,欺骗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于是腰斩段子光,秘密藏起三人的首级。过了几天,用稻草扎成躯体接到首级上,装殓并祭奠,设灵位哭祭了他们。十七郡同一天主动归顺,共同推举颜真卿为主帅,有军队二十多万。当时朝廷纷乱无暇他顾,而颜真卿约束管理一如往日。广平王统率二十万军队前去平定长安,辞别那语文答案第2页共4页
天,在宫门前不敢乘马,急步走出宫外设置的木栅樘桓后方才骑上。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颜真卿上奏弹劾他。皇帝(将他的)奏章还回,安慰并答复(他)说:“朕的儿子每次出行,(朕)都谆谆教诫,因此不敢有失。管崇嗣年老又跛足,你姑且宽容他。”百官都十分恭敬。李希烈僭越称皇帝,派人询问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罢了。”(李希烈)派将领辛景臻、安华来到他的住处,在院中堆积柴草说:“再不屈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直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派阉奴等人谋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阉奴说:“应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失礼,罪应处死,但使者何日从长安来?”阉奴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只是反贼罢了,为何称诏书!”(阉奴)于是勒死了他,(颜真卿)享年七十六岁。儿子颜頵、颜硕护送灵枢回朝,皇帝(为他)停止上朝五天,追赠司徒,谥号为文忠。15.C【详解】“人生哲理”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意思是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所以,“此理”指的是上文饮酒言笑的田园生活,并不能理解为“人生哲理”。16.①《归园田居(其一)》通过对房屋、村舍、庭院等环境的描写,(或答“运用白描的手法”)(1分)勾勒出恬淡自然的乡村日常生活图景,抒发了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2分)②本诗通过对登高赋诗、相呼酌酒、归田务农、披衣言笑等典型活动的叙述,(1分)展现了与邻居共同生活、劳作的场面,抒发了躬耕生活的满足之情。(2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方式、情感的能力。(1)内容不同《归园田居(其一)》,诗人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诗中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夫妻共同债务偿还及财产管理保证协议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土地租赁权转让协议示范文本
- 二零二五年度节能环保固定资产借款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码头配套设施建设与维护合同3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超脉冲CO2激光美容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胡萝卜汽水底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碳钢过滤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绿植租赁与摆放服务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智能化改造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小产权房产买卖合同样本15篇
- 《幼儿园健康》课件精1
- 刑事案件模拟法庭剧本完整版五篇
- 22S803 圆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
- 2023年开心英语四年级上册全册练习
- Hadoop大数据开发实例教程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测评问题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测试题(16份含答案)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11课孕妇旅客服务沟通
- 新东方四级词汇-正序版
- 面向机器人柔顺操作的力位精准控制方法研究共3篇
- 《地下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