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课外文言文阅读-1_第1页
专题03课外文言文阅读-1_第2页
专题03课外文言文阅读-1_第3页
专题03课外文言文阅读-1_第4页
专题03课外文言文阅读-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0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焚券了债隋李士谦有粟(1)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2),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3),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4),曰:“债了矣,勿为念也。”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或曰:“子多阴德(5)矣。”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为,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选自《隋书·隐逸传》有改动)(注释)(1)粟:一种粮食,俗称小米。(2)年谷不登:指荒年,下文“大熟”指丰年。(3)赈赡:以财务救灾。(4)燔契:烧掉债券。(5)阴德: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皆来致谢(________)(2)吾家余粟(_________)7.以下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于是李士谦邀请了所有的欠债人,为他们摆设酒宴B.于是李士谦召集了所有的欠债人,为他摆设酒宴C.于是李士谦邀请了所有的债主,为他们摆设酒宴D.于是李士谦召集了所有的债主,为他摆设酒宴8.“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的“争”写出了债家来偿的___________之情。李士谦“拒之,一无所受”是因为___________,表现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9.以下对李士谦言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大公无私 B.扶危济困 C.目光长远 D.虚怀若谷【答案】6.⑴道歉⑵剰下/多余的7.A8.迫切/急切他已经当众焚券了债/他已经当众说过“债了矣”说话算话/一言九鼎/信守承诺9.B【解析】6.考查词语理解。“谢”在文言文中有道歉,推辞,感谢等意思。在文中依据上文,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来看,借债人是来向李士谦道歉的。谢的意思是道歉。“余”在文言文中有我,多余的,盈余,表示整数后的零数等意思。结合上下文看出这里是说李士谦家有多余的粮食,余在文中的意思是多余。7.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特点等。阅读题干后发现“召”与“债家”翻译不同,从“李士谦有粟数千石,以贷乡人”看出李士谦是债主,同乡人是欠债人,“设酒食”来看李士谦邀请同乡人到家里拿出酒食款待他们。故选A。8.考查词语赏析和内容理解。“争”写出丰收后人们因感激李士谦在荒年烧了债券不要债,而争先恐后的来偿还,表现出欠债人的迫切之情。李士谦荒年时曾将欠债人都邀请到家里,当着众人面焚烧了债券,说债了结了,让众人放心,已经不存在债务关系了。所以当欠债人来还债时,李士谦拒不接受。第二空填他已经当众焚券了债,说过“债了矣”。李士谦说到做到,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言而有信,信守承诺的人。9.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李士谦的言行来看,“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李士谦借贷不为求利,荒年时当众烧毁债券,在欠债人危急时刻解除债务关系不必担心债务,“扶危济困”用词恰当,“大公无私”语境不符,欠债人是同乡人,不属于公。“目光长远”表述错误,烧毁债券后他并没有从中获取利益。“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与语境不符。故选B。【参考译文】:隋朝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在家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盖公者,齐之胶西人也,明《老子》,师事乐臣公。汉之起,齐人争往于世主,唯盖公独遁居不仕。及汉定天下,曹参为齐丞相,尽延问长老诸生以百数,何以治齐。人人各殊,参不知所从。闻盖公善治黄老,乃使人厚币聘之。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遂推此类,为参具言之。参悦,乃避正堂舍之,师事之,齐果大治。及参入相汉,导盖公之道,故天下歌之。盖公虽为参师,然未尝仕,以寿终。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参不知所从(__________)(2)为参具言之(__________)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曹参喜欢,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B.曹参喜欢,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C.曹参高兴,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D.曹参高兴,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8.“齐果大治”在文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答案】6.(1)听从,顺从(2)详细7.C8.天下歌之听从了盖公“治道贵清净”的建议。【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曹参不知听从谁的(意见)。从:听从。(2)句意:给曹参详细讲了这方面的道理。具:详细、详尽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划线中,“悦”的意思是“高兴”,“乃”的意思是“于是,就”,“避”指让出,“居”,动词,此处意思是“让…居住”。故划线句翻译为:曹参高兴,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答案选C。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齐果大治”指齐国果然得到大治,文中没有正面描写齐国政治修明,局势安定,经济繁荣,但从“天下歌之”可以知道齐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原因就在于曹参听从了盖公的建议,结合“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可知,盖公认为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参考译文】:盖公,是齐国的胶西人,精通《老子》,拜乐臣公为师。从汉代起,齐国人争相前往国君处效力,只有盖公隐居起来不去做官。等到汉朝平定天下,曹参做了齐国丞相,曾召集长老和数以百计的儒生,询问他们依靠什么来治理齐国。每个人说的意见都不一样,曹参不知听从谁的。听说盖公擅长研究黄老之学(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于是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盖公对他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于是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给曹参详细地讲了。曹参很高兴,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拜他为师,齐国果然政治修明,局势安定。等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相国后,仍然使用盖公的办法来治理天下,所以天下的人们都称赞他。盖公虽然是曹参的老师,但不曾做官,直到寿终正寝。【2020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崇①奏捕蝗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瘞②,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③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④之曰:“聪伪主,德不胜妖,今妖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⑤,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注释]①崇:宰相姚崇。②瘞:yì,埋。③特人不用命:只因为人们没有尽力。④移书:传递文书。诮:qiào,讥讽。⑤无年:荒年。6.解释文中的加点词。(1)蝗乃可尽(__________)(2)分道杀蝗(___________)7.文中画线句子“除天灾者当以德”的翻译,恰当的一项是()A.消除天灾的人应当是品德高尚的人B.消除天灾能够使自己功德高尚C.消除天灾应当凭借德行D.消除天灾是因为有德行8.概括故事情节,在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内容:崇奏捕蝗、___________、________、倪若水纵捕9.故事结尾倪若水“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6.完,没有了路7.C8.倪若水上言拒御史崇移书诮倪9.害怕被扣上“无德”的帽子;更担心因为自己的失职造成荒年,自己难辞其咎【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蝗虫就可以捕杀干净。尽,完、没了。(2)句意为:分路杀灭蝗虫。道,路。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除,消除。当,应当,以,凭借。故译为:消除天灾应当凭借德行。故选C。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一空:根据“拒御史不应命”可填写为:倪若水上言拒御史。第二空:根据“崇移书诮之曰”可填写为:崇移书诮倪。9.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可知他害怕被扣上“无德”的帽子。根据“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可知他担心因为自己不捕杀蝗虫而发生灾年,自己罪责难逃。【参考译文】:开元四年,山东遭受重大蝗灾,民众又祭又拜,眼看着蝗虫吞食青苗却不敢捕杀。姚崇奏请捕杀蝗虫:“请皇上恩准连夜堆设火场,砍出隔离道,边焚烧边掩埋,蝗虫就可以捕杀干净。古代也有灭蝗不成功的情况,只因为人们没有尽心力而已。”,朝廷派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灭蝗虫。汴州刺史倪若水向皇帝上书说:“消除天灾应当用德,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倪若水拒绝御史不服从命令。姚崇写信讽刺他说:“刘聪是伪主,德行不能胜过妖妄,如今之时,妖妄不能胜过德行。古时候的贤良太守,蝗虫都避而不入其辖区。说修养德行可以避免蝗虫,那你岂不是没有德行而招致了虫害了吗?如今坐视蝗虫咬食青苗,你却忍心不救,因此而遭遇荒年,还叫什么刺史呢?”倪若水害怕了,才大力捕杀蝗虫,捕得蝗虫十四万石。【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鷧①鸟中计人有鱼池,苦群窃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②,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鵡不能脱,奋翼声假假③。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注释)①鷧(yi)鸟:即鸬鹚,俗称鱼鹰,喜欢吃鱼,善于潜水捕鱼。②刍(chu)人:草人。③假假:拟声词。6.解释加点字。(1)恬不为惊为(__________)(2)飞止如故故(__________)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8.文中鵡鸟中的“计”,具体是指:______。9.以下从本文中得出的启示,错误的一项是()A.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B.我们既要看事物表象,更要认清事物本质。C.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 D.我们要杜绝用经验主义来看待、处理事物。【答案】6.(1)被(2)原来、过去7.(养鱼人)就绑草做了个假人,(稻草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鷧鸟们。8.养鱼人见鷧鸟会时常飞落到草人的斗笠上站着不被惊吓,于是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间扮作草人,伺机抓鷧鸟。9.C【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1)句意为:自自在在不(再)被它所吓了。为:被;(2)句意为:鹭鸶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故:原来的。7.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句中重点词语:束:捆扎;持:拿着;植:竖立;慑:吓。8.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根据文句“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的意思: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和“人随手执其足,鵡不能脱”的意思: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鹭鸶脱不了身。可知,捉鹭鸶的人计策是:假扮稻草人,等鹭鸶落在自己身上时,趁机把它捉住。9.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C.本文借鹭鸶凭以往的对稻草人的认识,并没有发现稻草人已换成真人的事实,而被人捉住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认清事情的真相,并不存在联系的观点。故选C。【参考译文】:(从前)有个人有(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鹭鸶(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竖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众鹭鸶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久了,(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自在在不(再)被它所吓回了。有看见这情况的人,(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鹭鸶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鹭鸶脱不了身,拼命飞舞翅膀嘎嘎地叫。人说:“先前的确是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杜黄裳李师古跋扈,惮杜黄裳为相,未敢失礼。乃命一干吏,寄钱数千绳,并车子一乘,亦近直千缗。使者未敢入,乃于宅门伺候累日。有舆自宅出,从婢二人,皆青衣褴褛。问何人,曰:"相公夫人。"使者遽归,以白师古。师古乃止,终身不敢失节。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惮杜黄裳为相()(2)使者未敢入()7.翻译下列句子。使者遽归,以白师古。8.李师古“未敢失礼”的原因是______,后来“终身不敢失节”的原因是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6.(1).担任(2).进入7.使者急忙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师古。8.(1).他忌惮李师古担任宰相(2).被杜黄裳的节俭品德所感染【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忌惮杜黄裳担任宰相。为,担任。(2)句意为:使者不敢进去。入,进入。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遽,急忙。以,把。白,告诉。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惮杜黄裳为相,未敢失礼”可知李师古“未敢失礼”的原因是他忌惮李师古担任宰相。根据“有舆自宅出,从婢二人,皆青衣褴褛。问何人,曰:‘相公夫人。’”可知杜黄裳身为宰相,却生活非常简朴。李师古被他的节俭品德所感染。【参考译文】:李师古专横暴戾,欺上压下,但是对杜黄裳却有所顾忌,不敢无礼,他命令一个能干的差人,准备了几千贯钱和一辆价值上千贯的车子,送给杜黄裳。这个差人没敢立即送去,而是先到杜黄裳家的门外观察了几天,一次他看到从宅院里抬出一顶绿色的轿子,后面跟了两个穿着破旧的黑色衣服的婢女。他问旁边的人轿子里是什么人?旁边的人告诉他是宰相夫人,差人急忙回去,将情况告诉了李师古。于是李师古放弃了贿赂杜黄裳的计划,终生不敢对杜黄裳失礼。【2020届上海市青浦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①大中①中,王式为晋州刺史。会河曲大歉,民流徙,他州不纳,独式劳恤之,活数千人。时特峨胡②亦饥,将入侵,闻式严备,不敢道境,曰:“晋州刺史当避之!”以善最③称。②徙安南④都护,蛮兵入掠,式使译者开谕。一昔去,谢曰:“我自缚叛者,非为寇也。”初,安南数有变,相率夜围城。式徐被甲,引家僮乘城责让,矢旝⑤交发,叛者走。翌日,尽捕斩之。(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①大中:年号。②特峨胡:少数民族。③善最:指优异的政绩。④安南:古代地名。⑤旝(kuài):作战时用的一种发石器械。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会河曲大歉()(2)谢曰()7.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王式逐渐被盔甲(所累),于是拉着家僮登上城墙要求让步。B.王式逐渐被盔甲(所累),于是率领家僮背靠城墙斥责反叛者。C.王式慢慢披上盔甲,率领家僮登上城墙斥责反叛者。D.王式慢慢披上盔甲,拉着家僮凭借城墙地势要求让步。8.从第①段看,王式“以善最称”表现为______和______。从第②段王式对蛮兵和叛者的不同态度中,可以看出他______的特点。【答案】6.(1).恰好,正遇上(2).道歉7.C8.(1).体恤灾民(2).戒备森严(3).治理边疆因时制宜【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1)“会河曲大歉”意思是:正遇上河曲严重歉收。由此可判断:会,正遇上。(2)“谢曰”意思是:道歉说。由此可判断:谢,道歉。点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中重点词语:徐,慢慢地;被,同“披”穿、戴;引,率领;乘,登上;责让,斥责。句意为:王式慢慢披上盔甲,率领家僮登上城墙斥责反叛者。故选C。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段,善最:指优异的政绩,在第①段找到表现王式政绩的语句即可。根据“河曲大歉,民流徙,他州不纳,独式劳恤之,活数千人”可看出他非常体恤灾民,根据“特峨胡亦饥,将入侵,闻式严备,不敢道境”可看出他守城时戒备森严。②段,“蛮兵入掠”时,王式的做法是“使译者开谕”,尽量的不引起战争。对于背叛者,王式的做法是“翌日,尽捕斩之”,属于非常严厉的惩罚,可以看出王式治理边疆时,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办法。【参考译文】:大中年间,王式任晋州刺史,正遇上河曲严重歉收,百姓流亡迁徙,别的州都不接纳,唯独王式慰劳赈济他们,救活了数千人。当时特峨胡也遭遇饥荒,准备进犯汾、浍,听说王式戒备森严,不敢经过他的辖境,说:“晋州刺史,我们应避开他!”王式以政绩优异著称。后来王式被调任为安南都护,蛮兵入侵锦田步,王式派翻译开导晓谕,蛮兵一天之中就离开了,并道歉说:“我们是在追捕叛乱的獠人,不是来侵犯的。”当初,安南多次出现叛乱,夜间一起来围城,王式慢慢穿上甲衣,率领家僮登上城墙斥责他们,这时弓箭石头一起发射,叛乱的人逃去。第二天,抓住叛乱的人全部杀了。【2020年松江区初中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九年级语文】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松江某相国①之孙某,贫乏不能自存,其故仆富于财者,往而乞怜。适舂米②,以五斗令佣负之以随。佣不能胜,息于衢③。其问佣曰:“何无力至此?”佣叹息曰:“吾非佣工者,先祖为某相国。”某惊曰:“如此,则亲戚矣!”然两人俱弗克负荷,遂为之相抱而泣。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④!”市人聚观,一长者予以竹梢,共举以归。两人祖皆崇祯间相也。时人为之语曰:“五斗米,两公子,扛不起,枉读《诗经》怨‘劬劳’,乃祖贻⑤某岂料此!”【注释】①相国:宰相。②舂(chōng)米:把米放在石臼里打碎。③衢:道路。④劬(qú)劳:劳苦。⑤贻:遗留。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以五斗令佣负之以随()(2)佣不能胜()7.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人)轮流挑着米一起回家。 B.(两个人)一起抬着米回家。C.(长者)挑着米和他们一起回家。 D.(两人)一起扛着竹梢回家。8.选文通过相国后代和其故仆_______的先后对比,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答案】6.(1).背(2).承受7.B8.(1).身份(或经济条件、生活状况)(2).要学会自强,培养自我生存的能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1)句意为:于是(故仆)就装上五斗米让佣人背着跟在后面。负:背。(2)句意为:佣人背不动了。胜:受得住。【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体现出来。句中重点词语有:共,一同;举,抬着;归,回家。句意为:一起抬着米回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文章内容,根据题干提示填空即可。这篇短文将孙某的故仆和相国后代的前后生活境遇进行了对比:孙某的故仆原来是仆人,现在家财富裕;背米的佣人,他的祖先曾是宰相,现在却成了贫穷的佣人。这一对比,启示我们要学会独立生活,要自立、自强,拥有生存的本领和技能。据此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松江某相国的孙某,穷困贫乏,不能够养活自己,他过去的仆人有家财富裕的,就去他家乞求同情。正好碰上(他家)在舂米,于是(故仆)就装上五斗米让佣人背着跟在后面。佣人背不动了,在街道上休息。某人就问佣人说:“为什么没有力气到这种地步?”佣人叹息着说:“我(本来)不是做佣人的。先祖是某学士。”某人惊讶地说:“是这样,那么我们是亲戚了!”然而两个人都不能够背负(大米),于是因为这个而相抱痛哭。说:“悲伤啊,我的父母,生养我是多么劳苦!”市井百姓围聚旁观。一个老人给他们一根竹梢头,一起抬着回去。两人的先祖都是崇祯年间的宰相啊。当年人们为他们编了一段话说:“五斗大米,两个公子,白读《诗经》埋怨‘劬劳’,你们先祖的遗虑哪里想到会这样!”【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二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解缙①应制②题《虎顾众彪③图》,曰:"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回顾.”文皇④见诗有感,即命夏原吉迎太子于南京。文皇与解缙同游。文皇登桥,问缙:“当做何语?"缙曰:“此谓,一步高一步’。”及下桥,又问之,缙曰:“此谓,后面更高似前面。”【注释】①解缙:字大绅,明代著名才子。②应制:古时由皇帝指定大臣来作诗或者写文章。③彪:此指小虎。④文皇:明成祖朱棣。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虎顾众彪(2)及下桥6.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皇)于是命令夏原吉到南京接太子。 B.(文皇)于是任用夏原吉到南京接太子。C.(文皇)于是命令夏原吉接太子去南京。 D.(文皇)于是任用夏原吉接太子去南京。7.从文中看,文皇见诗有感,是因为诗中的“____”三个字触动了他。8.下列选项中对解缙的特点概括最贴切的一项是()A.有勇有谋 B.灵活睿智 C.谦虚谨慎 D.忠于职守【答案】5.(1)回头看(2)等到,到了6.A7.父子情8.B【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顾,古今异义,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这里取古义。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命,命令。迎,迎接,迎回,接回。“迎太子于南京”意思是“到南京接回太子”。故选A。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皇见诗有感,即命夏原吉迎太子于南京”,文皇见这首诗后,立即命人将太子接回宫中,从这句话可知是“父子情”三个字触动了他。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事件来分析。1.为图题诗,用文字巧妙地触动文皇内心,使文皇念及父子情,迎回太子,可见他聪明睿智,劝谏方式灵活。2.文皇登桥,一上一下的回答,可见他思维敏捷,头脑灵活。故选B。【参考译文】:解缙受成祖诏命为“虎顾众彪图”题诗,诗句是:“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头。”成祖看了诗句之后,不由得百感交集,立即下令夏原吉到南京将太子迎接回宫。有一次成祖和解缙一起出游,成祖正在过桥,一登上桥阶,就问解缙:“这应该怎么说?”解缙说:“这叫做一步高过一步。”等到下桥的时候,成祖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解缙说:“这叫做后面更高过前面。”【上海市崇明区2020年初三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翁捽①其御者,詈②且殴,索偿菜值。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公为之窘。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③已,曰:“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翁始惶恐,叩首乞哀。公谓指挥曰:“无庸,假贯钱足矣。”指挥如数与之。翁叩谢去。公仍停辔,与指挥言良久,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注释:①捽(zuó):揪。②詈(lì):骂。③起居:问安。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乘车过宣武门大街()(2)假贯钱足矣()11.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2分)A.汤敦甫因为身上没钱无法赔偿老翁而感到困窘急迫。B.汤敦甫因为卖菜咄咄逼人的态度而感到困窘急迫。C.汤敦甫以为身上没钱无法赔偿老翁而感到困窘急迫。D.汤敦甫被那个卖菜翁咄咄逼人的态度逼得困窘急迫。12.卖菜翁对汤敦甫的态度经历了()——哀求——()的过程。(2分)13.汤敦甫与指挥言谈良久方才离去,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具有________的品性。(4分)【答案】:

(1)①坐

②借

(2)A

(3)愤怒

感谢

(4)担心指挥事后再去找卖菜翁的麻烦

宽容厚道【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坐车经过宣武门大街。乘:坐。

②句意为:借我一贯钱就行了。假:借。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文章内容,根据选项内容,找出理解正确的一项即可。

根据“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偿则此地偿耳”可知,汤敦甫因为身上没钱无法赔偿老翁而感到困窘急迫;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填空。梳理文章内容,根据人物对话分析情感变化过程。

根据“翁捽其御者,詈且殴”“翁叩谢去”可知,卖菜翁对汤敦甫的态度变化过程是“愤怒”“哀求”“感谢”,据此填空即可。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全文内容,根据人物的语言、行为来揣摩人物所作所为的意图进而评价人物。

根据“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可知,汤敦甫与指挥言谈良久方才离去,是在拖延时间,让卖菜翁走远,省得指挥事后再去找卖菜翁的麻烦,从汤敦甫不与卖菜翁计较,并帮他解围的行为中表现了汤敦甫宽容厚道的品格。

【参考译文】:

汤敦甫在京师的时候,坐车经过宣武门大街,有个卖菜的老翁放下担子坐在路旁,赶车人不小心碰上了,把菜都打翻在地上。老翁抓住赶车人不放,责骂并且殴打他,叫赔菜钱。汤敦甫掀开帘子问:“值多少钱?我赔你。”老翁要一贯钱,汤敦甫摸了摸袋子,里边没钱,就叫他一块儿到家里拿钱。老翁不肯,说:“要赔就在这儿赔。”弄得汤敦甫很是窘迫。正好南城兵马司指挥到了,相互行完了礼,就说:“这纯属小人,让我抓回去重重治罪就行了。”老翁开始害怕起来,磕着头哀声求饶。汤敦甫对指挥说:“不用了,借我一贯钱就行了。”指挥把钱给了他。老翁磕头道谢走了。汤敦甫停着车与指挥讲了好一会话,算着老翁已经走远,这才告别指挥,叫车子离开。【上海市金山区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王安石与游客王安石退居金陵。一日,头幅巾手拄杖,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①文史,辩说纷纭。公坐其下,人莫之顾。良久,有一客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頷之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