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1页
专题21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2页
专题21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3页
专题21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4页
专题21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5年(2018-2022)中考1年模拟语文分项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1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五年中考真题五年中考真题【1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素:不加装饰的B.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C.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D.衡于虑衡:平衡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有仙则名思而不学则殆B.何陋之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舜发于畎亩之中所恶有甚于死者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C.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D.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2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①,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②,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③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诸葛公》)【注】①节制:节度法制。②蓍龟:指卜筮。③夷夏:指少数民族和中原人。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言语恶劣。B.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奔走效劳。C.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图:图谋,谋取。D.乘操、丕积威之后乘:趁着,凭借。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B.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C.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D.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不求闻达。他原本一介布衣,在南阳种地,假使没有徐庶推荐,刘备三顾,他不会扬名于诸侯。B.诸葛亮恪尽职守。他不忘先帝遗命,在南方已定、兵甲充足以后,随即请求北伐平定中原、兴复汉室。C.诸葛亮立身仁义。他用兵行军、指挥打仗,都以仁义为本,遵守节度法制,是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D.诸葛亮受人信服。刘备信任他,临终将后主托付给他;下面的人看见刘备信任他,也对他非常信服。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2)(魏)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3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丙】问说(节选)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能:才能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破:破解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耻:耻辱10.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42022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材料一:ㅤㅤ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ㅤ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ㅤㅤ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ㅤㅤ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注释】①葩:花。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dàn)、芙蓉、莲花等。③迨(dài):及,等到。(1)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水陆草木之花避暑而暑为之退B.出淤泥而不染乃摘而藏之C.长跪而谢之及花之既谢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5)两则材料都写了“莲”,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2022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愚公移山》)【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⑤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戏谑。③旬朔:十天一月。④惩艾:惩戒。⑤聪明:听力和视力。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2)勾连旧知,找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面山而居而常废于善忘B.然负此自放至于负者歌于途C.予少时读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故虽有勤劳之苦(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4)请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对乙文中的人物进行劝勉。【62022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告子上》)【乙】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选自《梅花岭记》,有删改)注:①【史忠烈公】明代督相史可法。忠烈,是他的谥号。因曾担任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1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忧虑,担心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C.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D.被执至南门执:押解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乡为身死而不受汝当以同姓为吾后B.所欲有甚于生者乃取一葫芦置于地C.舍生而取义者也遂为诸将所拥而行D.蹴尔而与之诸将果争前抱持之17.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开篇通过类比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B.乙文记述了江都城被攻陷后,和硕豫亲王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大骂而死,他的部将遵照他的遗言将他葬在梅花岭上。C.甲文孟子善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乙文饱含深情地叙述了史可法的悲壮事迹,极具感染力。D.甲文孟子认为“正义”“大义”比生命重要,能给予人不苟且偷生、不避祸患的勇气;乙文史可法用行动捍卫了他心中的“大义”。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72022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②于上国③,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节选自《苏轼全集校注》,有删节)(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季札聃:人名。③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④倍蓰:超过数倍。7.下面是小娟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联系成语“一丝不苟”,可推知“学者益以苟简”中“苟”意义为“苟且”“马虎”。B.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皆手自书”与“而书益多”中两个“书”字同义不同。C.回顾课文“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可推知“而书固自如也”中“固”意义为“固执”。D.查字典,“遗”有“遗留”“赠送”等义项,“将以遗来者”中“遗”应选择“赠送”。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B.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C.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D.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圣人的学问都始于认真读书,他们的学问与道德修养都不是后人所能赶上的。B.近年来可读之书多而易得,但科举士子却将书束之高阁,致使他们谈吐没有根底。C.李公择藏书丰富,读书精深,闻名当世:他藏书于僧房供后人阅读,有仁者之心。D.苏轼想读完公择藏书,他主动作记是希望后人知前人读书不易从而更加努力读书。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2)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帮帮你:指:①手指;②指向:③指责;④意思,意图;⑤指称。——《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82022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真题】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冰雪文序张岱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干将之铸剑于冶,与张华之辨剑于斗,雷焕之出剑于狱,识者之精神,实高出于作者之上。由是推之,则剑之有光铓,与山之有空翠,气之有沆瀣,月之有烟霜,竹之有苍蒨,食味之有生鲜,古铜之有青绿,玉石之有胞浆,诗之有冰雪,皆是物也。苏长公曰:“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凉,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噫!此岂可与俗人道战!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战!16.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B.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C.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D.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17.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冰雪之能寿物也寿:使……保持新鲜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藉:借助C.凡人遇旦昼则风日凡人:平凡的人D.特恨遇之者不能解恨:遗憾18.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2)噫!此岂可与俗人道哉!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哉!【92022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14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选自《楚庄王欲伐陈》)注: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25.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每空1分,共4分)(1)虽不能察_________________(2)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3)其城郭高_________________(4)则民怨上矣_________________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使人视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辍耕之垄上2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28.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4分)(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每空1分,共2分)(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102022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16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吾)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①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甫②晨起,即科头③,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④,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窥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呵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⑤,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⑥睡地上矣。(郑日奎《醉书斋记》,有删改)【注】①泊如:淡泊无欲望。②甫:才,刚。③科头:不戴帽子,光着头。④帙(zhì):原意是包书的套子,因谓一套书为一帙。⑤漏:古代计时器,此指时间。午:午夜,半夜。⑥烂漫:坦率自然貌。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故:故意C.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左右:旁边D.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间:间隙、空隙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当余之从师也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B.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中轩敞者为舱C.假诸人而后见也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呵责D.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B.【乙】文通篇极力渲染一个“醉”字,把书斋主人陶醉于书的痴态、狂态、废寝忘食乃至忘乎所以的情状刻画得惟妙惟肖。C.【甲】文多用对比手法,不仅有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这样的正比,而且也有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这样的反比。D.【乙】文通过描绘书斋朴素雅洁,藏书丰富的环境特点和家中妻子、仆人的言行,从侧面烘托了主人潜心读书的形象。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2)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15.梁启超说:“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作为一个社会人,角色身份不同,责任也不同,那么作为中学生的你应尽的责任是什么呢?请联系【甲】【乙】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112021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226题。(14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节选自《出师表》)【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注释】①股肱(gōng):用以比喻辅佐的大臣。②敕:告诚,嘱咐。(节选自《先主托孤》)2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帝不以臣卑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遂许先帝以驱驰高可二黍许C.属以后事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召亮于成都臣之客欲有求于臣24.下列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翻译:(我)在兵败危难的时候接受任命,担当重任。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诸葛亮在国家危难之时被委以重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翻译:(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理解:这句话表现了诸葛亮消极避世、自命清高。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翻译:如果他不成才,你可以取代他。理解:这句话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充满信任和对蜀国前途命运的担忧。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翻译:你和丞相一起治理国家,对待他要像对待父亲一样。理解:这句话表现了刘备对刘禅的谆谆告诚,父子之情和君臣之情跃然纸上。25.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中诸葛亮多次提到“先帝”,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B.【乙】文中直接表达诸葛亮效忠刘备父子的句子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C.【甲】文中诸葛亮回顾往事,一方面表达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以及对蜀汉的忠诚;另一方面激励刘禅以先帝为榜样,励精图治。D.【乙】文中“先主托孤”的史实在【甲】文中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来概括,此事距诸葛亮出山已有二十一年了。26.阅读了【甲】【乙】两文后,有人为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诚点赞,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是愚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12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节选自《〈论语〉十二章》)2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B.久而乃和和:暖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着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快乐2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策之不以其道B.不敢出一言以复/全石以为底C.学而不思则罔/濯清涟而不妖D.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24.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A.(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会多次吃饭,(他)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B.(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C.(我)处在逆境中,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他)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D.(我)处在逆境中,店主人每天会多次吃饭,(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25.用甲文的内容来印证乙文的观点,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思而不学则殆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32021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乙】陈胜王凡①六月。已为王,王陈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③!涉之为王沉沉者!”客出入愈益发舒,数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④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注】①凡:总共。②陈:地名,指陈县。③夥(huǒ)颐:意思是“真多呀”。④颛(zhuān):同“专”。⑤系:拘捕。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百人屯大泽乡屯:停驻B.等死,死国可乎等:同样C.已为王,王陈王:称王D.客人愈益发舒发舒:放肆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B.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C.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D.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胜年轻时虽“与人佣耕”,但却不甘心受人奴役,有鸿鹄一般的远大志向。B.陈胜对吴广说的一番话,是陈胜对当前形势的分析,看出他有敏锐的洞察力。C.陈胜将来客斩杀,是因为来客多次跟别人讲陈胜的一些旧事,有损他的威严。D.陈胜作为农民领袖,本想成就一番功业,却贪恋一时的荣华富贵而最终失败。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2)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142021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丙)登泰山记(节选)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D.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快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西:向西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限:限制14.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B.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C.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D.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52021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乙】时上封事①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②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③,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释】①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②征:魏征,唐代谏臣。③违:过失、错误。23.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2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天启壬戌秋日B.使内外异法也渔人甚异之C.征与诸葛亮孰贤卿言多务,孰若孤D.帝悦,皆慰之孔子云:何陋之有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26.结合甲、乙两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和魏征提出的共同建议是什么。这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162021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甲】与朱元思书(节选)吴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钴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②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注】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B.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C.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D.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殆:几乎。B.余怜而售之怜:怜惜,喜爱。C.以效兹丘之下效:效仿。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负:依仗。9.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价格便宜。B.乙文第二段描写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尽显,作者置身其间则有心醉神迷的独特感受。C.两文都写到了山景,乙文写了山石的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甲文写了山峰的高峻挺拔,树木繁茂。D.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水美景以及鄙弃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发现并买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10.翻译下列句子。(1)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上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172021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弗敢加也加:虚夸,夸大B.小信未孚孚:使信服C.忠之属也属:属于D.齐人也,坐盗。坐:因……获罪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齐之习辞者也B.可以一战吾欲辱之,何以也C.战于长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D.登轼而望之出淤泥而不染1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C.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15.翻译下列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182021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对比阅读(四川省达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教材《出师表》)(乙)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①,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②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③如前。(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yuè):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③总统:总聚统理。10.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B.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C.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举:全)D.戮谡以谢众(谢:认错,谢罪)11.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一项是()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C.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D.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诸葛亮开篇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表明自己因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而心忧如焚,更是为了警醒后主刘禅,希望他足够重视当前的危困形势,励精图治,力挽狂澜。这为下文劝谏作铺垫。B.诸葛亮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对先帝的无限感激,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以此打消后主的疑虑。C.街亭失守,诸葛亮“戮谡”的主要原因是马谡纸上谈兵,无真才实学;“自贬三等”是因为自己作为主帅指挥不当,应承担主要责任。D.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隐含着多种感情,既有尽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又有念后主孱弱的忧国之心,还有感创业维艰的伤时之叹等。13.翻译下列句子。(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14.探究回答。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请结合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俗语等,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点评到位,100字左右)千秋诸葛我评说【192021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摘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摘自《后汉书•王充列传》)19.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无从致书以观请以军礼见B.俟其欣悦其一犬坐于前C.仕郡为功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濯清涟而不妖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余幼时即嗜学___②尝趋百里外___③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___④师事扶风班彪___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②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22.宋濂与王充都“家贫无书”,但他们读书的途径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202021年四川凉山州中考语文真题】【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选自《庄子》二则)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表承接)B.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D.子之不知鱼之乐(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B.甲文中的大鹏具有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特点,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C.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D.乙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关于“鱼之乐”的辩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9分)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212021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选自《颜氏家训》)(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1)虽有至道_____(2)学学半_____(3)以补不足也_____(4)但能说之也_____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弗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故曰:教学相长也故虽有名马,濡辱于奴隶人之手C.古之学者为己何陋之有D.行道以利世也不得志,独行其道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13.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22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怒而飞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B.志怪者也志:志向C.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D.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去以六月息者也不以物喜C.而伯乐不常有温故而知新D.其真无马邪帝感其诚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A.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B.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C.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D.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8.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232020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三)(15分)文言文阅读【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25.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1)黄发垂髫(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忘反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B.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C.一人便以笠自障先帝不以臣卑鄙D.其真无马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29.【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_______一词相仿。30.【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42020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一)【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虽有佳肴》)【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6.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虽有佳肴(即使)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B.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D.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其真无马也(表反问)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B.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C.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D.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52020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石钟山记(宋)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螳鞳者,魏庄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