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教案_第1页
2024年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教案_第2页
2024年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教案_第3页
2024年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教案_第4页
2024年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语言运用)2.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语言运用、审美创造)3.积累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语言运用)第1课时《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课前预习查找有关李白、杜甫的资料,以及《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龟年》的写作背景,并熟读这两首诗。一、导入新课《毛诗序》中说,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诗人的情思涌动,便发而为言为诗。那生活中怎样的境遇和感受会让诗人情思涌动、流淌,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呢?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思是否也会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以及微妙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在诉诸文字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艺术形式?这些都是我们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二、教学新课学习任务一:初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1.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翻译诗文。(1)朗读——体会诗的韵律美。A.师范读,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B.学生范读,师生点评。C.全班齐读,加深体会。(2)结合注释,自译诗文。①《峨眉山月歌》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头,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我只能依依不舍去向渝州。②《江南逢李龟年》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唱。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2.初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根据你对诗人的了解以及初步阅读诗歌的感受,完成下面表格。预设:作品作者作者印象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诗句《峨眉山月歌》李白浪漫洒脱思君不见下渝州《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忧国忧民/3.通过完成这张表格,你对两位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哪些了解?预设:《峨眉山月歌》中,诗人李白直接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而在《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杜甫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4.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表达的情感是否只有思念呢?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有没有情感的流露呢?学习任务二:再读诗歌,把握情景关系1.再读这两首诗,找出诗中的写景词句并反复朗读,体会文字中流露的诗人情感,并结合注释,完成下面表格。预设:作品诗中的景物景物特点推测作者情感《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清新,灵动喜悦《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美丽,寥落高兴,悲伤2.思考:李白“思君不见”,应该是有些惆怅的呀,怎么会有喜悦呢?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表达的到底是喜悦还是忧伤,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学习任务三:知人论世,理解诗歌内涵知人论世,是指要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1.结合诗后的赏析文字和课前预习时收集的背景资料,研读这两首诗,完成下面表格。材料一:《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材料二:大历五年是公元770年,开元盛世已经过去了三四十年,搅乱大唐的安史之乱都结束八年了,可是社会始终没有从动乱中恢复过来,国家分裂,满目疮痍。杜甫此时已经接近六十岁,辗转漂泊到潭州,也就是今天的长沙。不仅当年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就连生活,也是“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落魄不堪了。那个当年整天出入宫廷的李龟年呢?也已经流落江南。所谓“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老艺人只能卖唱讨生活。(节选自《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预设:作品诗人年龄诗人境遇时代背景《峨眉山月歌》青年时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时未见到思念的友人。盛唐时期,国家发展蒸蒸日上。《江南逢李龟年》风烛残年辗转漂泊,与故人重逢。“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已岌岌可危。2.“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已岌岌可危。提问:现在,同学们是否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预设:(1)《峨眉山月歌》:憧憬、喜悦,怅然、思念。李白写下这首诗时,正值他的青年时代,他要离开家乡,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所以,他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追寻梦想的喜悦。通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写景诗可以看出。(2)写作背景: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因才华卓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李龟年流落江南。杜甫和李龟年重逢时,大唐已是国运衰颓,江河日下。两位共同经历过“开元盛世”的文人、艺术家,此时已是风烛残年,而且因时代动荡而辗转漂泊、饱经风霜。“落花时节又逢君”,带给诗人更多的是伤怀。杜甫的这首诗里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深情怀念,又有对故人以及自身处境的伤怀,还有对国家颓败的忧愁。所以相逢的时候,他不是喜悦,只是伤怀,而且他的伤怀是沉重的。学习任务四:比较阅读,聚焦诗歌意象请同学们找到诗中的典型意象,并反复诵读其诗句,体会意象对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预设:(1)在《峨眉山月歌》中,诗人李白运用了典型意象“月”,营造了青山吐月、月映清江的优美意境,表达了自己离开家乡外出闯荡时的憧憬和喜悦。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衬托了“思君不见”的怅惘。(2)在《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在江南的暮春,与久违的故人相逢。风景依稀如昨,而国已衰颓,人已垂暮。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落花”一词,写出了暮春之景、垂暮之年,还有国家的风雨飘摇之势。小结:由此,我们发现“月”意象的出现,很可能与思念有关,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而“落花”这个意象往往带有伤感的意味,比如“花落知多少”“流水落花春去也”。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上,同学们通过把握抒情文字、分析情景关系、知人论世、分析意象,逐步深入地理解了两首诗歌的情感,也对诗人有了更多的认知。其实,我们在诵读课外古诗词的时候,不一定每一首都需要用到所有这些阅读方法。有些简单的诗歌,运用一到两种阅读方法就可以读得很透彻了。根据诗歌的变化和阅读需求的变化,灵活地选择阅读方法、安排阅读顺序,同学们可以在不断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细细体会,慢慢积累。四、作业布置课外研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完成下面的表格,体会诗人的情感。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品作者直接表达感情的词句诗中景物景物特点诗人情感创作背景情感来由对诗人的新认知

第2课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进行课外古诗诵读欣赏。课外古诗诵读,是一种语文积累,所谓积累,不只是读读背背,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和归纳。除了上节课一起实践过的几种阅读古诗的方法,同题材或者同主题诗歌的比较阅读也是阅读、积累古诗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尝试。二、教学新课学习任务一:结合注释,自译诗文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2.《夜上受降城闻笛》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将士们都眺望家乡。学习任务二:比较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大声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争取读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和“忆”的情感。然后结合注释和诗后的赏析文字,完成下面表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注:“时年十七。”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兴兵作乱,举兵叛唐。唐玄宗盲目相信安禄山,错估形势,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逼近长安时,方幡然醒悟,然于事无补,只能逃出长安,后长安沦陷。唐肃宗当年七月在灵武登基称帝,至德二载(757),唐肃宗率军收复长安,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节选自《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王维岑参诗人处境“年十七”,独自漂泊在外,远离故乡。行军在外,遥想战乱中的长安故园。时代背景盛唐初期安史之乱中,“未收长安”。表达情感的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情感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同情百姓、渴望和平2.都是重阳节思乡,两位诗人的情感及情感表达的方式有何不同?明确:(1)在情感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远离故乡的少年诗人王维表达的是身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因为故乡处于战乱之中,诗人岑参对故乡的思念里饱含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强烈的渴望,诗人的情感更复杂,也更深沉。(2)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直抒胸臆,通过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每逢佳节倍思亲”,由这个“倍”字,我们知道,诗人在远离故乡的每一天,都在思念着亲人,只是在佳节时思念更浓,诗人的情感质朴而动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岑参通过想象故园菊花盛开的画面,表达乡愁;“怜”的是故园菊,更是故园人,是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乡亲,诗中流露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而蕴藉。学习任务三:比较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春夜洛城闻笛》1.两位诗人在夜里听到笛声生发了什么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朗读或默读这两首诗,并结合注释和诗后的赏析文字,完成下面表格。作品《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描写笛声不知何处吹芦管。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写景文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表达情感的词句一夜征人尽望乡。何人不起故园情。情感思乡思乡2.同学们对这两首诗的异同是否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呢?预设:(1)这两首诗都有明确表达情感的句子,《春夜洛城闻笛》中“何人不起故园情”,用反问句表达了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一夜征人尽望乡”,通过“征人望乡”这个举动,并以“尽”来修饰,戍守边关、征战沙场的征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便表达得淋漓尽致。(2)此外,笛声在诗人的笔下都是不知从何处传来,也不知是何人吹响。笛声丝丝缕缕而来,与原本就被思念缠绕的游子和征人不期而遇,淡淡的愁绪便开始在诗中弥漫。(3)《春夜洛城闻笛》在描绘笛声的过程中,使用了“玉笛”“春风”这些温润美丽的意象,所以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是悠远而轻柔的;而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诗人在描绘笛声之外,还描绘了征人身处的环境——“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大漠如雪月如霜,写出了征人所处之境的苍凉旷远,他们在这种处境下因听到悠悠笛声而生发的思乡之情是沉重而哀伤的。小结:通过这组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同样是因听到笛声而生发乡愁,诗人的处境不同、性情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以及诗歌所创设的意境也都会有所不同。闻笛而生乡愁,是古人常有的经历。而引发乡愁的笛曲,最有名的应当是《折杨柳》,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愁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情感。这个“折杨柳”的名字也是由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而来。所以,我们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积累“杨柳”“芦管”“玉笛”等意象的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这样,我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会越来越精准。通过这节课我们进行的两组诗歌的比较阅读,同学们可以发现,通过比较阅读相同主题或题材的诗歌,我们对诗人的情感内涵,及其情感表达方式,都会有更细致深入的探讨,收获也会更多。三、课堂小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学习并积累了一些阅读古诗常见常用的方法——把握抒情文字、分析情景关系、知人论世、分析意象、比较阅读。希望同学们无论是在课内学习古诗还是在课外诵读古诗的过程中,都能够根据诗歌的特点灵活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满满。四、作业布置我们诵读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配乐、配图等方式帮助理解和记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