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13文化论著A组考点专练一、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材料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材料三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1.材料一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比喻义是__________。2.请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孔子重视《诗经》教学的原因。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3.第一则材料中“谅”的意思是_____。孔子对“匹夫匹妇之为谅”持___的态度。4.结合上面两则材料,阐述孔子对管仲与陈文子的不同看法。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5.子贡的话体现了儒家的“____________”道,它与“忠”道合称为“仁”道。“忠”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论语》原句)6.有人认为:孔子评价子贡“非尔所及也”,意指子贡无法阻止他人“强加于我”,并不是说子贡无法做到“不强加于人”。结合以上材料阐述此观点成立的理由。四、【结束】、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注]佛肸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的一个邑的地方长官,曾经发动过叛乱。7.(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阐明了如何察人的方法,请举一个孔子运用该方法察人的例子。(2)第二则材料中,“党”的意思是。8.结合材料,简析孔子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言与材料三中的行为不一致的原因。五、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刘宝楠《论语正义》)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史记·孔子世家》)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子贡所言“文犹质也”中的“文”是指,“小人有过则谢以文”中的“文”是指。(2)关于“过”,孔子留下了许多名言,试写出一则。10.根据材料,简析君子应如何面对过错。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①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材料二:子曰:“质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材料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材料四: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11.解释上述材料中加点的两个“文”字:①_____,②_____1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君子观的理解。七、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材料二:许由曰;“子①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②。庖人虽不治庖,尸祝③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道遥游》)【注】①子:指尧。②为:句末语气词③尸祝:祭祀时的主祭人13.材料一中可看出孔子的主张可用“_________”两个字概括,“阙如”的意思是_________。14.结合两则材料,从名与实的角度,简析儒、道两家的名实观。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中庸之道》材料二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材料三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论语·君子之风》15.孔子倡导中庸之道,他反对狂狷,请你解释“狂狷”之义。狂:___________。狷:___________。16.孔子认为无法做到与中庸之人在一起,那么和狂狷之人在一起,也要各取所长,请结合二、三两则材料,分析他是如何践行中庸之道的?九、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孟子曰:“《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告子上》)17.在孔子心目中,“贫而乐”的代表人物是颜回。请用《论语》中的原话来说说颜回“贫而乐”的具体表现。18.根据以上材料,简析孔子和孟子财富观的异同。十、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论语·为政》)材料二: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群居则绖,出则否。易墓(修治墓地的草木),非古也。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记·檀弓上》)材料三: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19.孔子认为_______是仁爱的基础,而这个基础需要在____的约束下才能产生价值。20.孔子一方面强调“无违”,另一方强调“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B组精选模拟一、(2021·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材料二)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材料一中的画横线语句与孔子谈到君子修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意思是一致的。2.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言”关系的理解。二、(2021·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材料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3.材料一中“忠”的意思是_________,曾子曾说孔子的学说就是由忠和___________两个字贯穿的。4.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和老子在治理百姓问题上的不同之处。三、(2021·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材料二: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5.材料一中“躬自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反其仁”中“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君子在人际交往中,应具备哪些品质?四、(2021·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1)也。”(材料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材料三)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7)矣。”注释:(1)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7.从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信的重视,该词的意思是。8.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儒家对“信“的认识。五、(2021·浙江·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①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②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9.这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孔子_______的思想。10.请结合现实生活事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看法。六、(2021·浙江宁波·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实。”(《论语·宪问》)材料二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材料三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注)①麻冕:麻做的丧帽。11.“深则厉,浅则揭”中的“厉”意思是______________,“揭”意思是____________。12.荷蒉者说孔子的磬声中透着固执,事实上他也有变通的一面,孟子就称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请谈谈孔子的变通思想在后两则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七、(2021·浙江·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荀子·性恶》)1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治国理政上,孔子和荀子都高度重视“”(限用材料中的一个字)的作用。“格”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14.对于“刑”,孔子和荀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八、(2021·浙江·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15.子贡和子路都从君臣之“___________”的角度否定管仲是个“仁”者,“披发左衽”言外之意是“________”。16.以上三人对管仲的评价,对你评价一个人产生了哪些启示?九、(2021·浙江·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貴焉,耻也。”(《论语。泰伯》)17.第一则材料中的“无道”和“有道”是就_______(A.普通人B.为政者)的道德而言的,第二则材料中的“有道”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5)18.孔子为什么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试作简析。十、(2021·浙江·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材料二: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材料三: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19.“原”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材料三中有一个成语是______。20.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结合材料说说这种思想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解密13文化论著A组考点专练一、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材料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材料三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1.材料一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比喻义是__________。2.请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孔子重视《诗经》教学的原因。【答案】1.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2.①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乐的熏陶下实现更高人格的养成。②增长处理政治问题的能力,提高人的治国、交际、怨刺的能力。③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加工骨、象牙、玉、石等硬物的四道工序,此处是比喻人即使有好的本质,也不能放弃学习,只有经过学习,就像玉石等经过加工,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意思是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由此可知,阅读《诗经》可以增长处理政治问题的能力,提高人的治国、交际、怨刺的能力。而材料二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说明阅读《诗经》可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乐的熏陶下实现更高人格的养成。材料一中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是说明《诗经》里面包含许多鸟兽草木的名字,可以增加相关方面的知识。由此可知,阅读《诗经》,可以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于人,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喜好礼让的人。”子贡说:“《诗经》里说:‘就像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这就是你所说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开始我可以与你研究《诗经》了,你能举一反三,能够从我说过的话里推及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材料二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材料三孔子说:“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3.第一则材料中“谅”的意思是_____。孔子对“匹夫匹妇之为谅”持___的态度。4.结合上面两则材料,阐述孔子对管仲与陈文子的不同看法。【答案】3.小信否定4.(1)管仲辅佐公子纠后,继续辅佐桓公,使天下得到匡正,使老百姓受其恩惠。孔子认为管仲是弃小信而利天下的仁者形象。(2)陈文子知道弑君是大逆不道之举,却弃而远之,洁身自好,逃避现实,无所作为,孔子认为陈文子只是“清”,而非“仁”。【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词语含义及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能力。先看“谅”的意思,结合句意“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可知,“谅”的意思是“小信”;再看孔子对“匹夫匹妇之为谅”所持的态度,他认为这是“小信”,“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只能庸庸碌碌过一辈子,不会显名于天下,可见作者对此时否定的。4.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孔子肯定了管仲的做法,认为他“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建立了功业,尤其是让百姓从中受益,不然的话“吾其被发左衽矣”,就要像外族那样不知礼仪,像普通男女一样平凡的过一辈子了。可见孔子认为管仲是弃小信而利天下的仁者形象。孔子对陈文子的看法是“清矣”,认为他清高;“未知,焉得仁?”,认为他不能算“仁”。这是因为面对即将发生的国家动乱,陈文子能够弃而远之,洁身自好;但是他却逃避现实,无所作为,孔子认为陈文子只是“清”,而非“仁”。参考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子张问:“齐国的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丢掉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别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个样。’便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个样。’又离开了。陈文子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清高了。”子张问:“算得仁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算得仁呢?”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5.子贡的话体现了儒家的“____________”道,它与“忠”道合称为“仁”道。“忠”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论语》原句)6.有人认为:孔子评价子贡“非尔所及也”,意指子贡无法阻止他人“强加于我”,并不是说子贡无法做到“不强加于人”。结合以上材料阐述此观点成立的理由。【答案】5.①恕。②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6.①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②我内心想到仁,仁就自然来到了。【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名著思想内涵的能力。“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意为: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我也要不强加于别人。儒家的“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以心揆心”、“忖己度物”,将心比心,从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厚待人。故子贡的话体现了儒家的“恕”道。“忠”在儒家是尽己自谓忠,即听从自己内心的要求,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义,做好自己能力或职责之内的事情才是忠。“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意为:日常起居要态度端庄,担任工作要敬慎认真,和人交往要忠心诚恳。故在《论语》里面能得以体现“忠”的内涵的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首先,“子贡无法阻止他人‘强加于我’,并不是说子贡无法做到‘不强加于人’”意思是说,我们无法阻止别人强加于我们,但是可以做到不强加与别人,因为儒家思想重在求诸己,尽其在我。其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说,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强调的是实行仁德关键在于自己。最后,“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说,只要自己内心“仁”了,那么“仁”就到来了,强调的也是“仁”与“不仁”关键在于自己。参考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我也要不强加于别人。”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啊!”(《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论语·颜渊》)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论语·述而》)四、、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注]佛肸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的一个邑的地方长官,曾经发动过叛乱。7.(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阐明了如何察人的方法,请举一个孔子运用该方法察人的例子。(2)第二则材料中,“党”的意思是。8.结合材料,简析孔子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言与材料三中的行为不一致的原因。【答案】7.(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或: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考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也可以)(2)类、类别8.①言行不一体现了孔子内心的矛盾。②一方面,孔子向来主张认清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还是看他的过错。③召他的人是反叛之徒,孔子虽然自信满满,坚信自己不会受不良环境影响,但他也知加入不仁义之师是不正确的,最终也选择没去;④另一方面,他希望有人任用他,以便借这个平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推行自己的仁爱之道。【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第一问:孔子的识人法则可概括为“视”“观”“察”识人三部曲,具体说来,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如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作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开在家中使用天子礼乐,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无视王权和君权的僭越。因此,高度崇尚礼制的孔子才出奇地愤怒,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要求严惩这种行为。另如子路秉性刚直,果敢决断,侠义守信。这一点,颇受孔子赞赏,以至于孔子为自己理想不能实现而浩叹,表示要乘坐木筏漂泊海外时,他认为能与他随行的只有子路。但孔子对子路好勇之性常予呵斥,认为不足取。答案不一,言之成理即可。第二问:“党”是“类别”之意,此句大意:类型不一。8.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1)在《论语•为政》和《论语•里仁》篇中,孔子提出自己识人法则:具体说来,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且要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来了解他。(2)《论语•阳货》中:佛肸在中牟发动叛乱,想召孔子前往。孔子的回答首先肯定了子路,承认自己这样说过。但又转而做了一个比喻:说最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最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我不能像匏瓜一样啊,匏瓜的用途很有限,只是挂在那里,无人采食。我是希望有人任用我,施展我的报负啊。孔子之所以应召想去,主要也是急于用世,急于行仁道于天下,并且坚信自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不被脏乱所污。而前文所说的考察人的方法适用于佛肸身上,能够足以见出其于人品有亏,不值得孔子为其服务。另外,从结果来看,孔子思前想后,最终也没有成行,其中能看出孔子的犹豫。所以说,此处之所有有言行不一,是因为孔子内心的矛盾。参考译文: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论语•为政》)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论语•里仁》)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又该怎么说呢?”孔子说:“是的,我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们不是也说:坚硬的东西是磨也磨不坏的;不是也说:洁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我难道是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论语•阳货》)五、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刘宝楠《论语正义》)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史记·孔子世家》)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子贡所言“文犹质也”中的“文”是指,“小人有过则谢以文”中的“文”是指。(2)关于“过”,孔子留下了许多名言,试写出一则。10.根据材料,简析君子应如何面对过错。【答案】9.(1)文采,花言巧语(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0.君子面对错误绝不狡辩,会用实际行动来道歉。【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及识记名言名句的能力。(1)“文犹质也”的意思是:文采如同本质。文,文采。“小人有过则谢以文”的意思是:小人有了过错则用花言巧语来道歉。文,花言巧语。(2)略。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的意思是: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则用花言巧语来道歉。可见,君子面对错误绝不狡辩,而是真心认错,并且会用实际行动来道歉。参考译文: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论语·颜渊》)“质”是内在的品德,“礼”没有“内在品德”就无法立身;没有修饰就不能表现。既能立身又能表现,这才是中庸。(刘宝楠《论语正义》)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则用花言巧语来道歉。(《史记·孔子世家》)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①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材料二:子曰:“质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材料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材料四: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11.解释上述材料中加点的两个“文”字:①_____,②_____1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君子观的理解。【答案】11.完美文采12.①君子要合乎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②君子是内外双修的,既要有丰富的学识,又要有礼貌的举止和文雅的谈吐,只有文质兼备,才称得上君子。③君子是全面发展的,文、行是人的外在,忠、信是人的内心,“才”与“道”是融为一体的。④做君子的人,对于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事情,都是采取谦虚、谨慎、保留、空阙的态度,直到弄明白了再来发表意见。【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一处,“郁郁乎文哉”意思是“多么丰富完美啊”,这里是形容周代的礼仪制度,“文”意思是“完美”。第二处,“质胜文则野”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这里的“文”意思是“文采”。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由第一则来看,孔子认可周王朝的礼仪制度,认为它的完美的,所以作为君子,要符合周王朝的礼仪制度。由第二则来看,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这里的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二者同样重要,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由第三则来看,孔子用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即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和守信。“文”和“行”都属于外在的修养,“忠”和“信”则是内在的修养,外在的修养虽然是在为内在涵养打基础,但其也是造就内在人格的必要条件。君子是全面发展的。由第四则来看,孔子认为,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意思是“对他不了解的事情,应该采取存疑的态度”,由此来看,君子要有谦虚的态度,对不了解的事情要谨慎,只有弄清楚才能发表看法,不能妄下断言。参考译文:材料一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接受周代的。材料二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材料三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守信。材料四孔子说:“粗鲁啊!子由!君子对他不了解的事情,应该采取存疑的态度。”七、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材料二:许由曰;“子①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②。庖人虽不治庖,尸祝③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道遥游》)【注】①子:指尧。②为:句末语气词③尸祝:祭祀时的主祭人13.材料一中可看出孔子的主张可用“_________”两个字概括,“阙如”的意思是_________。14.结合两则材料,从名与实的角度,简析儒、道两家的名实观。【答案】13.正名空缺14.儒家主张“正名”,强调做到名实相符,言行一致。道家主张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肯定实对名的决定作用。【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内容及词语含义的能力。由“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可知,孔子的主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结合字数限制,故第一空填写为“正名”。“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翻译为“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一般存疑、不会发表意见”,故“阙如”翻译为“空缺”,即(存疑则)不说或不写。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的意思是: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可见孔子认为“名”就是一面旗帜,应该以理想的“名”去引导、匡正“实”,做到“言行一致”。“名者,实之宾也”的意思是: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由此不难看出,庄子肯定实对名的决定作用。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粗鲁啊!子由!君子对他不了解的事情,应该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材料二: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岂不是为名而来吗?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水,只要肚子喝饱。请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没有什么用!厨子虽然不下厨,主祭的人却不应该超越权限而代行厨子的职事。”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中庸之道》材料二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材料三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论语·君子之风》15.孔子倡导中庸之道,他反对狂狷,请你解释“狂狷”之义。狂:___________。狷:___________。16.孔子认为无法做到与中庸之人在一起,那么和狂狷之人在一起,也要各取所长,请结合二、三两则材料,分析他是如何践行中庸之道的?【答案】15.狂: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狷: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16.中庸之道的核心仍是仁。材料二,孔子为改变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他选取狂放之人的积极进取精神;材料三,孔子反对与患得患失之人在一起侍奉君主,因为他们无所不为容易坏事,心中没有仁。【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狂者进取”意思是“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的人勇于向前努力进取”,“狂”指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狷者有所不为也”意思是“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的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狷”,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1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观点态度的能力。由题干可知,孔子和“狂狷之人在一起”也要“各取所长”。首先由材料一把握“狂狷之人”的特点。如“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可知,“狂者”具有积极进取之心,“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然后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来分析孔子是如何践行中庸之道的。如材料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说“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因为天下动荡,社会礼崩乐坏,所以孔子认为自己要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他选择了“狂者”的进取精神。如材料三“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意思是“那些鄙夫,可以和他们一起侍奉君主吗”,显然不能与这种人共处,因为他们“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这些人总是患得患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因为总是担心失去,所以没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这些人的心中是没有仁义道德的,对于这种人,孔子是反对与他们共处的,这体现他“狷者”的孤高自守。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材料二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材料三孔子说:“那些鄙夫,可以和他们一起侍奉君主吗?他们在未得到职位时,总是害怕得不到;得到职位以后,又唯恐失去。如果老是担心失去职位,就会是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的。”九、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孟子曰:“《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告子上》)17.在孔子心目中,“贫而乐”的代表人物是颜回。请用《论语》中的原话来说说颜回“贫而乐”的具体表现。18.根据以上材料,简析孔子和孟子财富观的异同。【答案】1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8.①孔孟都认同安贫乐道。孔子认为心中有“道”“仁”,可以不为物质的艰苦和困窘的状态束缚。孟子也认为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美慕锦衣玉食。②孔子肯定了富与贵是人们的欲望,肯定人们用正当手段追求富贵,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孟子认为仁义可作食物,美名可作衣饰,具备了仁义就无需关注外在的贫富了。【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贫而乐”的意思是处于贫穷的境地但是很快乐。根据所学《论语》,不难想到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先看孔子的观点。“未若贫而乐”意思是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主张人要安于贫穷,乐于贫穷。“不以其道得之”意思是不按照“道”的要求得到它,这是强调“道”的重要性,“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意思是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意思是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这些都是强调“仁”的重要性。“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富贵而喜好礼,“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意思是富贵是人们所想要得到的,这些肯定了富与贵是人们的欲望,肯定人们用正当手段追求富贵,他并没有否定富贵。再看孟子的观点。“饱乎仁义也”意思是仁义美德富足,“不愿人之膏粱之味”意思是不羡慕别人的美酒佳肴,“不愿人之文绣”意思是不羡慕别人的锦绣衣服,这些都在强调安贫乐道,而且在说,只需要有“仁义”就可以了,不需要锦衣玉食这些富贵的东西。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论语·学而》)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论语·里仁》)孟子说:“《诗》上说:‘美酒已经陶醉,仁德已很富足。’这是说仁义美德富足,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酒佳肴了;美好的名声与赞誉加于自己身上,所以就不羡慕别人的锦衣了。”(《孟子·告子上》)十、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论语·为政》)材料二: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群居则绖,出则否。易墓(修治墓地的草木),非古也。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记·檀弓上》)材料三: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19.孔子认为_______是仁爱的基础,而这个基础需要在____的约束下才能产生价值。20.孔子一方面强调“无违”,另一方强调“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9.孝弟(悌)礼20.不矛盾。①孔子认为,真正的孝就应该合乎礼的规范,不可僭越,父母在世时要按礼来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也需要按照礼的要求埋葬、祭祀他们,此为“无违”。②材料二的语境是将举办丧礼的形式与表达哀悼的情感形成对比,孔子认为情感上的哀悼比丧礼的形式更重要,更能体现为人子弟者对父母的敬重。③孔子认为,应该先有内在的情感,才能在形式(礼)上体现,这才是真正的孝悌,才是仁爱之心的外化。④也可以从中看出孔子在“孝悌”认识上的通权达变。【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第一空,根据材料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知,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第二空,根据材料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可知,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那么什么是“无违”呢?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即“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仁爱必须“无违礼”,即在“礼”的约束下才能产生价值。2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可知,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张,属于家庭伦理范畴的孝道不能越出作为政治伦理原则的“礼”的规定。可见,孝不是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制,依礼而行才是孝。根据材料二可知,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意思是:我听夫子说过,举行丧葬礼仪,与其哀痛不足而冥器衣衾之类有余,还不如冥器衣衾之类不足而哀痛有余。即情感上的哀悼比丧礼的形式更重要,更能体现为人子弟者对父母的敬重。两段话的语境不同,第一句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第二句孔子强调敬的重要性,内在的敬加上外在的礼才能构成真正的孝悌,但如果一定要将两者放在二元对立的天平上,那么,孔子认为发在内心的敬比外在的礼更重要。从这一点看,孔子的理论且有通权达变的特色。参考译文:材料一: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说:“不要违背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论语·为政》)材料二: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都将孝布缠于头上,将一根麻绳系在腰中。但是这样的戴孝方式只有在弟子们聚在一起时才可以,独自出门就不需要戴了。修治墓地的草木,不让它荒芜,这并不是从古至今就是这样的。子路说:“我听夫子说过,举行丧葬礼仪,与其哀痛不足而冥器衣衾之类有余,还不如冥器衣衾之类不足而哀痛有余。”(《礼记·檀弓上》)材料三: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在上位的人,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君子行事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产生了。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论语·学而》)B组精选模拟一、(2021·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材料二)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材料一中的画横线语句与孔子谈到君子修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意思是一致的。2.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言”关系的理解。【答案】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2.(1)与人交往,要注意对言语作客观理性的评价;(2)言语可行,并非代表人可取,言语不行,并非代表人不可取;(3)君子要追求人言合一,言语能力也是君子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及作者观点的能力。“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的意思是:对别人要求很重,自己负担的却很轻。孟子对这种不修自身而苛求于人的做法予以了否定,这与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意思是“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仅凭言语来决定一个人的可取与否。言语可行,并非代表人可取;言语不行,并非代表人不可取。“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的意思是“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操守简单,效果却广大的,这是‘善道’”,由此可见,与人交往,我们不能简单通过对方的言语内容来做判断,而是要注意对言语作客观理性的评价,体会其深层的道理。“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的意思是“君子的言语,讲的虽是浅近的事情,可是‘道’就在其中”,可见,作为君子,应该“善言”,要追求人言和一,因为言语能力也是君子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二、(2021·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材料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3.材料一中“忠”的意思是_________,曾子曾说孔子的学说就是由忠和___________两个字贯穿的。4.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和老子在治理百姓问题上的不同之处。【答案】3.对人对事尽心竭力恕4.孔子:执政者对百姓庄重,百姓就会严肃认真;执政者对父母孝顺,对幼小慈爱,百姓就会尽心竭力;执政者选用优秀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勤勉努力。孔子治理百姓的主张体现了儒家积极为政的思想。老子:不崇尚贤才,不珍视宝物,让百姓填饱肚子,无知无欲。老子治理百姓的主张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名著的能力。第一空,原文为“孝慈,则忠”。意思是执政者对父母孝顺,对幼小慈爱,百姓就会尽心竭力。所以材料的“忠”指对人对事尽心竭力。第二空根据论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知曾子曾说孔子的学说就是由忠和恕两个字贯穿的。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不同观点的能力。使百姓敬重君上、效忠国家而且勉于为善,孔子认为:其一,态度庄重待百姓而非轻率和不负责任,这样,百姓就会信任你和敬重你;其二,在家庭中你能孝顺父母,在国家你能慈爱百姓,他们就会效忠你;其三,以善者为上,其不善者自化。也即提拔德才兼备者为贤,施教于百姓,他们自然会乐于上进。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体现了儒家积极为政的思想。由“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实其腹”“常使民无知无欲”等可知老子认为执政者应该不崇尚贤才,不珍视宝物,让百姓填饱肚子,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你的行为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天下就没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参考译文材料一: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材料二:如果社会上没有恭维有才华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认为他是珍贵的话,那么就不会偷窃之人,不显耀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社会就不会不太平了。三、(2021·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材料二: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5.材料一中“躬自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反其仁”中“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君子在人际交往中,应具备哪些品质?【答案】5.厚责自己反省6.①厚责自己薄责他人,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②待人要具备“仁、智、敬”的品质,做到自身行为端正。【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躬自厚”中,“躬”,篆文为人弯腰的样子,象征劳作、行动、努力。“自厚”即“厚自”,意思是多责备自己。根据前文“爱人不亲”可知,当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省,从而根据语境推测出:反,反省。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可见,孔子主张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别人。据此可知,材料一告诉我们应当:厚责自己薄责他人,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可知,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说明自己在“仁”“礼”“敬”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应当反省自己的品格。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可知,孟子主张“身正”,即待人要具备“仁、智、敬”的品质,做到自身行为端正。参考翻译:材料一: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材料二: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四、(2021·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1)也。”(材料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材料三)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7)矣。”注释:(1)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7.从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信的重视,该词的意思是。8.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儒家对“信“的认识。【答案】7.诚信8.(1)“信”是儒家终身追求的素养与品质;(2)正色敛容是实现诚信的手段与方法;(3)诚信是以“义”为基础的,不符合“义”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诚信。【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信近于义”,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道义。“文、行、忠、信”,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守信。“正颜色,斯近信矣”,使自己面色端庄严正,这样就容易使人信服。从三则材料分析,“信”应该诚信的意思。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和“行”都属于外在的修养,孔子接下来教授的“忠”和“信”则是内在的修养。外在的修养虽然是在为内在涵养打基础,但其也是造就内在人格的必要条件。至于“信”,其核心主旨就是诚实守信。孔子教导弟子们讲诚信,也是想以诚信构建仁德。在孔子的四项教学内容中,“信”也有着最为深奥的内涵,将其放在最后,也是合情合理。动容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般都是先见容貌,其次观颜色,再用言语交谈,故礼义之始就在于正容止。从仪容举止,推及一切事,都要有秩序,这样就能远离他人的怠慢不敬。正颜色,对人的态度要庄重,这就能令人以信实相待。正色敛容是实现诚信的手段与方法。在儒家看来,信在人际交往中固然重要,但还不是最高价值,与道义比较起来,信也要合道义。“信”要以义为基础,方能做到践行可复。不符合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参考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守信。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五、(2021·浙江·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①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②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9.这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孔子_______的思想。10.请结合现实生活事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看法。【答案】9.中庸10.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过犹不及,强调的是适当、守度、得当。它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以义为原则,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例如生活中我们待人处事,要不卑不亢,以正义、正气为原则,说话办事要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也要适度。【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材料一中,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这些都是过犹不及的,是中庸之道;材料二中以容器装水的不同,状态不同,告诉我们做人应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也是中庸之道。10.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中庸之道的释义: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做人应居于中正之道,看待问题时,不偏不斜,做人做事要有适当的态度、做人要守度,把好界线,不要过犹不及。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说明即可。为人处世之时,要注意把握好度,要有分寸,懂得什么场合说什么,对待别人时,要不卑不亢,以义为原则。参考译文:①公西华说:“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②孔子到周庙参观,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六、(2021·浙江宁波·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实。”(《论语·宪问》)材料二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材料三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生态园区场地租赁合同标准范本6篇
- 二零二五年新能源发电设施建设泥工劳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适用范围与船舶代理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境安全检测技术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防火门销售、推广及市场拓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合同6篇
- 二零二五版新材料研发中心与实验员劳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游戏运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医疗器械贴牌研发及销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304不锈钢建筑结构材料采购合同2篇
- 品质经理工作总结
- 供电抢修述职报告
- 集成电路设计工艺节点演进趋势
- 新型电力系统简介演示
- 特种设备行业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 眼内炎患者护理查房课件
- 肯德基经营策略分析报告总结
- 买卖合同签订和履行风险控制
- 中央空调现场施工技术总结(附图)
- 水质-浊度的测定原始记录
- 数字美的智慧工业白皮书-2023.0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