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新能源技术研发方案_第1页
汽车行业新能源技术研发方案_第2页
汽车行业新能源技术研发方案_第3页
汽车行业新能源技术研发方案_第4页
汽车行业新能源技术研发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新能源技术研发方案TOC\o"1-2"\h\u23976第一章引言 376401.1研发背景 3247521.2研发目标 331137第二章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述 318732.1新能源汽车分类 376632.2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 4326332.2.1电池技术 4320922.2.2电机技术 492462.2.3电控技术 4304052.2.4充电设施 429053第三章电池技术研发 548583.1电池类型选择 5318803.2电池管理系统开发 533303.3电池安全性研究 53736第四章驱动电机技术研发 6249534.1电机类型选择 6204444.2电机控制系统开发 6178684.3电机功能优化 632290第五章电控技术研发 7118705.1电控系统架构设计 7232665.2电控系统软件开发 77365.3电控系统硬件开发 84793第六章充电设施技术研发 8231376.1充电技术原理 8127336.1.1充电方式 894416.1.2充电效率 849296.1.3充电安全 857356.2充电设施设计 9289466.2.1充电桩设计 920316.2.2充电站设计 954186.2.3充电网络设计 9257766.3充电设施布局 926686.3.1城市布局 9119006.3.2交通布局 10194416.3.3社区布局 10149306.3.4旅游布局 10122556.3.5乡村布局 103675第七章车辆集成技术研发 10291627.1车辆平台开发 10217347.1.1平台概述 1089407.1.2开发流程 10133387.1.3技术要求 11118367.2车辆系统集成 1162737.2.1系统集成概述 11273017.2.2集成流程 11124347.2.3技术要求 1172137.3车辆功能优化 1125347.3.1功能优化概述 11135857.3.2优化方法 1212127.3.3优化目标 1222432第八章新能源汽车测试与评价 12145858.1测试方法与设备 12265788.1.1测试方法 12327118.1.2设备 13130198.2测试流程与标准 13121518.2.1测试流程 1392218.2.2测试标准 13172558.3功能评价体系 14311188.3.1评价指标 14143098.3.2评价方法 1416746第九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 14251999.1上游供应链整合 14258739.1.1供应链整合策略 1442949.1.2供应链整合实施 1512219.2下游市场拓展 15198749.2.1市场拓展策略 1597109.2.2市场拓展实施 15245939.3产业链政策研究 1555089.3.1政策研究背景 157109.3.2政策研究实施 169887第十章研发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163145810.1项目管理流程 163036910.1.1项目立项 161279510.1.2项目规划 162754510.1.3项目执行 162187210.1.4项目验收 16173810.2风险识别与评估 161978710.2.1技术风险 161344910.2.2市场风险 171209510.2.3政策风险 171939210.3风险应对措施 171395410.3.1技术风险应对措施 171711710.3.2市场风险应对措施 172037510.3.3政策风险应对措施 17第一章引言1.1研发背景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燃油汽车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表现不佳,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竞争的焦点。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1.2研发目标本研发方案旨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能量转换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续航里程。(2)优化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结构,降低噪音和振动,提高驾驶舒适性。(3)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功能,保证在各种工况下都能稳定运行。(4)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5)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本方案旨在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为我国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第二章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述2.1新能源汽车分类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能源作为动力来源,或采用新型车载能源转换技术的汽车。根据能源类型和驱动方式的不同,新能源汽车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纯电动汽车(BEV):纯电动汽车采用电池作为能量存储装置,通过电动机驱动车辆。根据电池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等。(2)混合动力汽车(HEV):混合动力汽车将内燃机和电动机相结合,通过电力驱动和燃油驱动两种方式共同驱动车辆。根据混合动力系统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串联式混合动力、并联式混合动力和混联式混合动力。(3)燃料电池汽车(FCEV):燃料电池汽车以氢气为燃料,通过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驱动电动机工作。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零排放、高效率的优点。(4)太阳能汽车:太阳能汽车采用太阳能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驱动电动机工作。2.2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2.2.1电池技术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技术发展对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电池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高能量密度: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使电池在相同体积或质量下存储更多电能,从而提升车辆续航里程。(2)长寿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维护成本。(3)安全功能:提高电池安全功能,降低热失控、爆炸等风险。(4)快速充电:提高充电速度,缩短充电时间,提高用户体验。2.2.2电机技术电机是新能源汽车驱动力的来源,其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高效节能: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源消耗。(2)轻量化:减轻电机重量,降低车辆整体质量。(3)高可靠性:提高电机可靠性,降低故障率。2.2.3电控技术电控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控制核心,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智能化:提高电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功能。(2)高度集成:将电控系统与其他系统集成,降低车辆复杂度。(3)模块化: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2.2.4充电设施充电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保障,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充电网络完善:建立健全充电网络,提高充电桩覆盖范围。(2)充电技术升级:提高充电速度,降低充电损耗。(3)充电安全:加强充电设施的安全功能,保证充电过程安全可靠。第三章电池技术研发3.1电池类型选择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中,电池类型的选择是的一环。需根据车辆的功能要求、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因素,综合评估不同类型电池的优缺点。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电池类型包括锂离子电池、锂铁磷电池、三元锂电池等。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以及相对成熟的制造工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其安全性问题及成本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锂铁磷电池虽然安全性更高,但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三元锂电池则介于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综合功能。在电池类型选择时,需综合考虑车辆的具体应用场景和功能要求,选择最合适的电池类型。3.2电池管理系统开发电池管理系统(BMS)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包括电池状态监控、充放电控制、温度管理、故障诊断等。在电池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首先需确定系统的硬件架构,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微控制器等。需开发相应的软件算法,实现对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控和精确控制。电池管理系统的通信能力也是关键,需要保证其与其他车辆系统(如电机控制系统、车辆控制系统等)的顺畅通信。电池管理系统的开发需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3.3电池安全性研究电池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研发中的重中之重。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存在过热、短路等安全隐患,因此,电池安全性研究是保障车辆安全运行的关键。电池安全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热管理:通过优化电池的热管理系统,降低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热失控风险。(2)机械安全:研究电池在碰撞、挤压等情况下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3)电气安全:保证电池在过充、过放、短路等异常情况下的电气安全性。(4)化学安全:研究电池内部化学反应的安全性,防止因化学反应失控导致的火灾或爆炸。电池安全性研究需要结合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实验和模拟等手段,全面评估和提升电池的安全性。第四章驱动电机技术研发4.1电机类型选择在新能源车辆中,驱动电机作为核心部件,其类型选择。根据车辆功能需求、成本及可靠性等因素,我们需对以下几种电机类型进行综合评估: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和低噪音等优点,但成本较高,且在高温度环境下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交流异步电机成本较低,但在效率、功率密度和噪音方面相对较差。开关磁阻电机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和较好的成本功能,但噪音和效率相对较低。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我们建议优先选择永磁同步电机作为驱动电机,同时关注其他类型电机的技术发展,适时进行调整。4.2电机控制系统开发电机控制系统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电机控制器、驱动器和传感器等部分。以下为电机控制系统开发的关键内容:(1)电机控制器:控制器负责对电机进行精确控制,实现高效、平稳的运转。我们需要开发具有高功能、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控制器,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对驱动电机的严格要求。(2)驱动器:驱动器是控制器与电机之间的接口,负责将控制信号转换为电机所需的电流和电压。我们需要根据电机的特点,开发适用于不同类型电机的驱动器,实现高效、稳定的驱动。(3)传感器: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电机的运行状态,包括转速、温度、电流等参数。我们需要选用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保证电机控制系统准确获取运行数据。4.3电机功能优化电机功能优化是提高新能源汽车整体功能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电机功能优化的主要方向:(1)提高电机效率:通过优化电机设计,降低电机损耗,提高电机效率,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2)降低电机噪音:针对电机噪音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提高驾驶舒适性。(3)提高电机功率密度:通过优化电机结构,提高电机功率密度,减小电机体积,减轻车辆重量。(4)提高电机可靠性:加强电机材料和工艺研究,提高电机在高温、高湿度等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5)延长电机使用寿命:通过优化电机设计,降低电机故障率,延长电机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在电机功能优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有限元分析(FEA)等先进技术,对电机进行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保证电机功能达到最佳水平。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研发水平。第五章电控技术研发5.1电控系统架构设计电控系统架构设计是新能源车辆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功能和安全性。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要素:(1)遵循模块化设计原则,提高系统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2)保证系统具备高可靠性、高实时性和高安全性。(3)采用分布式架构,实现各控制器之间的协同工作。(4)优化系统硬件资源,降低成本。(5)考虑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如动力系统、制动系统等。5.2电控系统软件开发电控系统软件开发是电控系统实现功能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需求分析:明确电控系统的功能需求,为软件开发提供依据。(2)软件架构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合理的软件架构,包括模块划分、数据交互、通信协议等。(3)代码编写:按照软件架构,编写各模块的代码,实现电控系统的功能。(4)单元测试:对每个模块进行功能测试,保证其正确性。(5)集成测试:将各模块集成在一起,进行整体功能测试。(6)功能优化:针对系统功能进行优化,提高运行效率。5.3电控系统硬件开发电控系统硬件开发是电控系统实现功能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控制器硬件设计:根据电控系统需求,设计控制器的硬件架构,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接口电路等。(2)驱动电路设计:设计电机驱动、电池管理、传感器采集等驱动电路。(3)PCB设计:根据硬件架构,设计PCB板,实现各硬件组件的连接。(4)样机制作:制作电控系统硬件原型,进行功能测试。(5)硬件调试与优化:根据测试结果,对硬件进行调试和优化,提高系统功能。(6)可靠性测试:对硬件进行高温、低温、湿度等环境适应性测试,保证其在各种工况下的可靠性。第六章充电设施技术研发6.1充电技术原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充电技术的研发成为行业关注的核心议题。充电技术原理主要包括充电方式、充电效率和充电安全等方面。6.1.1充电方式充电方式分为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两大类。有线充电主要包括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其中交流充电适用于家用充电桩和公共充电站,直流充电则适用于高速充电站。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感应、磁共振等方式实现能量的传输,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6.1.2充电效率充电效率是衡量充电技术优劣的重要指标。提高充电效率的关键在于优化充电策略、提高充电设备功率和降低充电损耗。当前,国内外研究团队正致力于研发高效充电技术和设备,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6.1.3充电安全充电安全是充电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充电过程中,需保证充电设备、充电线路和电动汽车电池的安全性。为此,研究人员需对充电设备进行严格的设计和测试,保证在各种环境下充电过程的安全性。6.2充电设施设计充电设施设计包括充电桩、充电站和充电网络等三个方面。6.2.1充电桩设计充电桩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充电接口:根据不同车型和充电方式,设计适用于各类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2)充电模块:采用高效、可靠的充电模块,提高充电效率;(3)充电控制:通过智能充电控制系统,实现充电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节;(4)安全防护:设计充电桩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充电过程的安全性。6.2.2充电站设计充电站设计需考虑以下因素:(1)站址选择:根据城市规划和交通需求,合理选择充电站站址;(2)充电桩布局:合理布局充电桩,提高充电站的利用率;(3)供电设施:配置充足、可靠的供电设施,满足充电需求;(4)配套设施:提供休息、餐饮等配套设施,提升充电站用户体验。6.2.3充电网络设计充电网络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覆盖范围:保证充电网络覆盖城市主要区域,满足电动汽车出行需求;(2)网络结构: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网络结构,提高充电网络的稳定性;(3)信息管理:建立充电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充电设施的信息共享和调度;(4)拓展性:考虑充电网络未来的拓展需求,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预留空间。6.3充电设施布局充电设施布局需结合城市规划和交通需求,实现以下目标:6.3.1城市布局根据城市人口、交通和用地等因素,合理规划充电设施布局,保证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满足。6.3.2交通布局结合公共交通、城市道路和交通枢纽等,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率。6.3.3社区布局在居民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区域,合理设置充电设施,方便居民和企事业单位使用。6.3.4旅游布局在旅游景点、度假区等区域,设置充电设施,满足游客的电动汽车出行需求。6.3.5乡村布局在乡村地区,结合乡村规划和交通需求,逐步推进充电设施建设,促进乡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第七章车辆集成技术研发7.1车辆平台开发7.1.1平台概述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辆平台开发成为汽车行业新能源技术研发的关键环节。车辆平台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架构,它决定了整车的功能、安全、舒适性和成本。本节将对新能源汽车车辆平台的开发流程、技术要求及关键环节进行详细阐述。7.1.2开发流程车辆平台开发流程主要包括以下阶段:(1)需求分析:明确车辆平台的功能、功能、安全、成本等需求。(2)概念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进行车辆平台的总体设计,包括动力系统、底盘、车身等部分。(3)详细设计:对概念设计进行细化,制定各部件的尺寸、结构、材料等参数。(4)模块化设计:将车辆平台划分为多个模块,实现模块间的通用性和互换性。(5)验证与试验:对车辆平台进行仿真分析和实车试验,验证其功能、安全等指标。7.1.3技术要求新能源汽车车辆平台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1)高功能:具备良好的动力功能、经济功能和驾驶功能。(2)安全性: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3)舒适性: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降低噪声、振动和颠簸。(4)成本控制: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车辆制造成本。7.2车辆系统集成7.2.1系统集成概述车辆系统集成是将新能源汽车各子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整车功能优化、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系统集成主要包括动力系统、底盘、车身、电气系统等部分的集成。7.2.2集成流程车辆系统集成流程主要包括以下阶段:(1)子系统选型:根据车辆平台需求,选择合适的子系统。(2)接口设计:制定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规范,保证子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换性。(3)系统集成:将各子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整车功能。(4)功能测试与优化:对集成后的车辆进行功能测试,针对问题进行优化。7.2.3技术要求车辆系统集成技术要求主要包括:(1)功能完善:保证整车功能齐全,满足用户需求。(2)功能优化:提高整车的动力功能、经济功能和驾驶功能。(3)安全性: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保证车辆安全。(4)可靠性:提高整车的可靠性和耐久性。7.3车辆功能优化7.3.1功能优化概述车辆功能优化是在车辆平台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各部件参数、改进设计等方式,提高整车的功能指标。功能优化主要包括动力功能、经济功能、驾驶功能和舒适性等方面的优化。7.3.2优化方法车辆功能优化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参数优化:通过调整各部件参数,实现整车功能的优化。(2)结构优化:改进车辆结构设计,提高整车的功能和安全性。(3)控制策略优化:优化动力系统控制策略,提高整车的动力功能和经济功能。(4)零部件改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提高零部件的功能。7.3.3优化目标车辆功能优化的目标主要包括:(1)动力功能:提高整车的加速功能、爬坡功能和最高车速。(2)经济功能:降低整车的能耗,提高续航里程。(3)驾驶功能:提高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制动功能和驾驶舒适性。(4)舒适性:降低噪声、振动和颠簸,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第八章新能源汽车测试与评价8.1测试方法与设备新能源汽车的测试方法与设备是保证产品质量、功能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以下为详细的测试方法与设备介绍:8.1.1测试方法新能源汽车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测试、道路试验、模拟仿真测试和台架试验等。(1)实验室测试:通过实验室内的设备对新能源汽车的各项功能指标进行测试,包括动力功能、经济功能、排放功能等。(2)道路试验:在实车道路上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实际运行测试,以验证其在实际使用环境下的功能。(3)模拟仿真测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新能源汽车的功能进行模拟,以预测其在实际运行中的表现。(4)台架试验:在专用试验台架上对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进行测试,以评估其功能和可靠性。8.1.2设备新能源汽车测试所需设备主要包括:动力功能测试设备、经济功能测试设备、排放功能测试设备、电气功能测试设备等。(1)动力功能测试设备:包括发动机试验台、电机试验台、电池试验台等,用于测试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功能。(2)经济功能测试设备:包括油耗测试仪、能源消耗测试仪等,用于测试新能源汽车的经济功能。(3)排放功能测试设备:包括排放分析仪、尾气处理设备等,用于测试新能源汽车的排放功能。(4)电气功能测试设备:包括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等,用于测试新能源汽车的电气功能。8.2测试流程与标准新能源汽车测试流程与标准是保证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依据。以下为详细的测试流程与标准介绍:8.2.1测试流程新能源汽车测试流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测试实施、数据分析与评价、测试报告编制等环节。(1)前期准备:包括测试计划的制定、测试设备的调试、测试人员的培训等。(2)测试实施:按照测试计划进行各项测试,包括动力功能测试、经济功能测试、排放功能测试等。(3)数据分析与评价: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价新能源汽车的功能。(4)测试报告编制:根据测试结果,编制测试报告,为产品研发、生产提供参考。8.2.2测试标准新能源汽车测试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1)国家标准:为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测试标准,具有强制执行性。(2)行业标准:为行业内部共同遵守的测试标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3)企业标准:为企业内部制定的测试标准,用于指导企业内部测试工作。8.3功能评价体系新能源汽车功能评价体系是衡量产品功能优劣的重要手段。以下为详细的功能评价体系介绍:8.3.1评价指标新能源汽车功能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动力功能、经济功能、排放功能、电气功能、安全功能等。(1)动力功能:包括加速功能、爬坡功能、最高车速等。(2)经济功能:包括油耗、能源消耗等。(3)排放功能:包括尾气排放、噪声排放等。(4)电气功能:包括电池功能、电机功能等。(5)安全功能:包括制动功能、碰撞安全等。8.3.2评价方法新能源汽车功能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对比评价、综合评价、模糊评价等。(1)对比评价:将新能源汽车与同类产品进行对比,评价其功能优劣。(2)综合评价:对新能源汽车的各项功能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整体功能。(3)模糊评价: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新能源汽车的功能进行评价。第九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9.1上游供应链整合9.1.1供应链整合策略为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上游供应链的整合。企业应制定明确的供应链整合策略,包括供应商选择、采购策略、库存管理等方面。以下是具体的整合策略:(1)优化供应商选择:根据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技术实力、产品质量稳定、供应能力强的供应商。(2)强化合作关系:与核心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3)拓展供应链范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供应商,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9.1.2供应链整合实施(1)建立供应链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效率。(2)优化物流配送体系:结合新能源汽车的特点,优化物流配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3)强化供应链风险管理:对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应对措施,保证供应链稳定运行。9.2下游市场拓展9.2.1市场拓展策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拓展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具体的市场拓展策略:(1)明确市场定位: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功能、价格、续航里程等特点,确定市场定位。(2)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信心。(3)创新营销模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活动。9.2.2市场拓展实施(1)优化产品布局:针对不同市场需求,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2)拓展销售渠道:与经销商、代理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高市场覆盖率。(3)提升售后服务: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消费者满意度。9.3产业链政策研究9.3.1政策研究背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