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发展研究进程分析课件_第1页
城镇发展研究进程分析课件_第2页
城镇发展研究进程分析课件_第3页
城镇发展研究进程分析课件_第4页
城镇发展研究进程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海南经济是随着石碌铁矿开发、热带作物垦殖以及织造、皮革、电力等小型工业发展起来,这对海南城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海口市原来仅是琼州府的出海口,五口通商后逐渐繁荣起来,最后取代了琼州府的地位,发展成为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亚、八所则是作为铁矿石转运码头而兴起的城市。岛内其他城镇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经济发展较慢。从城镇体系的角度来考察,各城镇间除行政上的关系外,其他诸如工贸方面的联系极少。

1.1.2建国后海南的城镇发展

海南岛经过漫长的发展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岛上除了资源开采业和极其有限的轻工业外,全岛几乎处于未开发状态,第二、三产业很微弱,城镇总人口不足20万人。在建国至今的五十年间,海南的开发建设经历了四次创业高潮,每一次都不同程度地推动和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城镇发展建设。

(1)20世纪50~60年代:军垦,中国橡胶事业的开创阶段

海南省具有种植橡胶的天然优势,但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橡胶种植属于私营性质,且七零八落,规模很小。

1950年,开始把发展橡胶业列为海南建设事业最重要的一个任务。1952年,拉开了军地结合共同开发橡胶事业的序幕。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末,海南共成立了89个农场,橡胶林面积达到了155.90万亩。。从80年代开始,海南农垦的天然橡胶产量就占全国年消费量的25%。近50年的发展,军垦事业不仅把海南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同时也对海南乃至全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20世纪70年代:地方工业的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20年,海南的工业虽较解放前有很大的发展,但与内地省份的发展相比,无论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是相对落后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海南工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其主要体现是:兴办了一批骨干冶金企业以及大批中小型建材企业、中小型水力发电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和化肥生产企业。到1977年,海南工业总产值达到了8.2亿元,比1970年翻了近一番。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建设。城镇人口从1970年的36万人发展到1980年的49万人。

(3)20世纪80年代:建省及创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经中央批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暨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宣告成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确立,吸引了众多的境内外投资者和各种各样的人才,出现了“十万人才过海峡”,投身海南特区建设的壮丽景观。海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建省后的前三年(1988~1990),海南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4.5亿元,比1950~1987年的37年的总和还多。至1989年底,全省城镇人口达到了112万人。

(4)20世纪90年代:农业、旅游业、工业和房地产业发展

1992~1993年海南省掀起开发热潮,大量外地公司、民工涌入海口、三亚等城市,城市暂住人口急剧膨胀。在开发高潮中,海南省新设了六个县级市和大批建制镇,“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区划变动成为海南城镇化较快推进的重要方式。九十年代中期,过度的海南房地产炒作开发热降温,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人员陆续撤离海南省,海南省开始进入经济调整期,重点发展热带农业和旅游业。

1.1.3

海南建省以来行政区划的变化

海南省人民政府自1988年4月26日正式成立,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海南省实行省直接管理市、县的管理体制,下辖两个地级市,一个县级市,16个县,一个办事处,1989年共有100个乡,204个镇,6个市区,17个街道办事处,350个居委会,2307个村委会。

1992年12月,琼海撤县设市;1993年3月,撤消儋县,设立儋州市。1994年1月,琼山撤县设市;1995年11月,文昌撤县设市;1996年8月,万宁撤县设市;1997年3月,东方撤县设市。

1.2

城镇发展现状1.2.1

城镇设置及分布特征

1.2.2

城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1.2.3

城镇经济发展与职能分工1.2.4

小城镇建设问题

1.2.5

开发区整顿问题

1.2.1

城镇设置及分布特征

1.2.2

城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1)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城镇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40.11%

(2)90年代城镇化水平年递增约0.5个百分点

1.2.3

城镇经济发展与职能分工

(1)全省中心城市作用弱海口市是省会城市,2000年全市总人口83.03万人第三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2%,但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过小,绝大部分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技术创新能力和专业化生产能力较弱,企业的关联度不紧密,带动第一、三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对全省的经济辐射作用弱。(2)各城镇间有机联系弱

三亚、琼山(2002年并入海口市)、通什、文昌、琼海、万宁、儋州、东方市均为小城市。由于原有工业基础薄弱和消费市场局限性,各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均有限,各城市间生产结构雷同多、规模效益差。小城市资金、技术、产品和人才等还不具备向低一级城镇大规模扩散的条件。10个县城镇的主要功能是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和集市商贸,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尚未建立。总之,全省分工协作的城镇经济网络及产业链尚未形成(见表1-3)。(3)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不平衡

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地区5市县(海口、琼山、文昌、澄迈、临高),GDP份额占到了全省的49%,其中海口市占26%。经济最发达的海口市,其人均GDP是位居第二的琼海市的2.58倍,是位居最后的定安县的8.2倍。从全省市县看,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不平衡(见表1-4)

1.2.4

小城镇建设问题

(1)小城镇建设落后、用地松散、城镇设施水平差

①由于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财政收入少且难以集中使用,很难按经济合理原则建设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因达不到设施规模经济要求,制约了发展速度,形成恶性循环。

②由于小城镇的就业岗位少,人口规模小,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等级也不高,对周边农民有关物质文化需求的吸引力不大;反过来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规模扩张力和人口居住吸引力。(2)缺乏政策鼓励和保障机制

主要问题:

①小城镇规模小,缺乏主导产业。对周围地区的牵引、辐射能力弱,很难带动周边农村地区走向经济成长。

②城镇农村化。第三产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发育程度很低。

③公共基础设施重复投资。沿海各小城镇相距不远,但由于分治,交通、电力、教育、给排水、娱乐、医疗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各作各的投入,结果不仅影响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降低了效率。

④土地利用不经济。很多建制镇镇区人均占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标准。⑤对环境治理难。乡镇企业布点分散一方面加大环保部门监测的成本,使环保管理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分散布点的污染源无法达到环保集中治理的经济门槛。

⑥行政运行成本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城镇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行政事业费人均开支与大城市相差无几,镇财政实际上早已处在破产状态。

⑦小城镇的比较功能不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一个县域的小城镇基本上是一个模式,缺乏区域分工效应,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1.2.5

开发区整顿问题

(1)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低

:开发区点多、面广、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按目前的经济实力或投资能力根本无法达到原规划建设要求;(有些开发区选点不当,与周围环境不协调。(2)开发区引进项目少,市场清淡,人气不足

(3)开发区尚待整顿管理

第2章

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2.1

区位条件2.2

资源优势

2.3

社会经济发展2.4

面对挑战和发展机遇

2.1

区位条件(1)位于商贸航线要道海南省与大陆仅隔琼州海峡,是大陆走向南海的重要通道,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要塞。(2)位于亚太经济中心的中国沿海最大的经济特区

2.2

资源优势

(1)海域资源开发潜力大,是中国的“海洋大省”

海洋资源开发可分为四方面:

油气资源渔业资源海岸线资源。海水和其它海产资源。

(2)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大

旅游资源开发可分为三个方面:

秀丽多姿的热带海岛自然景观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灿烂的历史文化

(3)热带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

①海南岛是“天然大温室”,拥有中国最稀缺的热带气候资源。②海南独特的光热水资源,赐予海南土地资源在质量和开发潜力上的很大优势。2.3

社会经济发展(1)现状基础城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海南省在“九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在:

①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特色农业和新兴工业健康成长

③旅游业欣欣向荣

④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⑤人民生活质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海南省看,目前的产业结构总体特征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工业)极为薄弱。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增长较快,但是基数很小,从全国31个省区比较看,只居倒数第四位。城镇第二、三产业竞争力仍较弱,未能有效开拓境外市场,未能有效发挥城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海南建省后与建省前10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长,第二产业比重略有增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从国内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构成综合看,目前国民经济结构中仍以第一产业为主,近年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保持在总从业人员的60%以上。如单从国内生产总值结构比例排序看,是“三、一、二”。见表2-1:2.4

面对挑战和发展机遇(1)正视面对的严峻挑战

①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加快,海南省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②全球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当前处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时期,生产产品过剩,产业竞争加剧、利润下降,企业对资本市场依赖加强。海南省由于经济起点较低,经济规模较小,在此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更严峻的生存环境。

③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进入技术创新的新时代,技术的变革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④依靠国家支持的政策和力度在逐步减弱。海南省作为经济特区,原享受比内地省份更优惠的政策;但是我国加入WTO后,普遍实现国民待遇,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