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历史高考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_第1页
吉林省历史高考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_第2页
吉林省历史高考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_第3页
吉林省历史高考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_第4页
吉林省历史高考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吉林省历史高考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年10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命名第一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的通知》,要求各实验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旨在()①弘扬劳动精神,培育时代新人②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③强化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掌握劳动技能,提高生产效率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商鞅变法中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主要体现了()A.重农抑商思想B.工商皆本思想C.农商并重思想D.闭关锁国思想3、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以田赋”,即按田亩征收军赋,成为改革田制和赋税制度的先声。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这些史实说明()A.土地私有制得到确立B.土地兼并得到遏制C.井田制已经名存实亡D.小农经济得到发展4、某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时提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不但产生了新的城市,而且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即市民阶层。”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均田制的实行B.坊市制度的突破C.郡县制的推广D.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5、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采取了哪种作战方式来有效地抗击日军?A.阵地战B.运动战C.地下战D.防御战6、下列哪项不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国策?A.对外开放B.改革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发展农业7、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A.儒家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C.儒家思想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护D.儒家学者不断上书皇帝痛陈儒学的重要性8、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皇帝制度的确立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B.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9、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B.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10、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缓慢出现,其本质特征是()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B.“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C.手工工场规模扩大D.纺织技术有了很大改进1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C.开辟丝绸之路D.开拓西域疆土12、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其标志是A.京剧的形成B.杂剧的出现C.昆曲的兴起D.越剧的繁荣13、近代史上,清政府曾被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C.《天朝田亩制度》D.《定国是诏》15、西汉时期,政府鼓励商人“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反映了当时政府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允许官员经商致富C.实行盐铁官营制度D.放宽民间商业活动16、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A.造纸术的重大改进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火药开始用于军事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材料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以下是几个关键时期的概述: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同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运动兴起。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创办武备学堂,并派遣留学生赴日本学习军事。3.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清末新政虽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奠定了基础。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其中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及第者更是荣耀无比。材料二: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五经”,形成了“八股文”的固定格式。这种考试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拔的公平性,但也限制了士人的创新思维和实用技能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僵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第三题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唐中期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地区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的重心。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这一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然而,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却实行了“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第四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镇、嘉兴的濮院镇等,它们以丝绸业闻名遐迩。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材料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然而,这种政策并未能阻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反而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024年吉林省历史高考自测试卷及解答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年10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命名第一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的通知》,要求各实验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旨在()①弘扬劳动精神,培育时代新人②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③强化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掌握劳动技能,提高生产效率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①加强劳动教育,能够弘扬劳动精神,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从而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①正确。②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虽然重要,但题干中强调的是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的直接关系不大,②排除。③劳动教育强调实践育人,通过劳动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③正确。④掌握劳动技能、提高生产效率是劳动实践的结果之一,但不是加强劳动教育的直接目的,加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和素养,④排除。2、商鞅变法中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主要体现了()A.重农抑商思想B.工商皆本思想C.农商并重思想D.闭关锁国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思想主张。选项A,根据材料“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商鞅变法鼓励人们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对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人免除徭役,而对从事商业活动或懒惰导致贫困的人则给予惩罚。这明显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即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农业发展,抑制商业活动,A项正确。选项B,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清时期黄宗羲等人提出的,与商鞅变法的时代不符,B项错误。选项C,材料中的政策是鼓励农业和手工业,但对商业活动持抑制态度,并未体现农商并重的思想,C项错误。选项D,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与商鞅变法的时代和内容均不符,D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3、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以田赋”,即按田亩征收军赋,成为改革田制和赋税制度的先声。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这些史实说明()A.土地私有制得到确立B.土地兼并得到遏制C.井田制已经名存实亡D.小农经济得到发展答案:C解析:鲁国大夫季康子“以田赋”,即按田亩征收军赋,商鞅在秦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这些都打破了井田制的界限,说明井田制已经名存实亡,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私有制得到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得到遏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得到发展,故D项错误。4、某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时提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不但产生了新的城市,而且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即市民阶层。”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均田制的实行B.坊市制度的突破C.郡县制的推广D.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答案:B解析:材料“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不但产生了新的城市,而且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即市民阶层”说明宋代平民阶层的崛起和城市的发展,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故B项正确;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与材料“宋代”不符,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市民阶层”不符,故C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与材料“宋代”不符,故D项错误。5、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采取了哪种作战方式来有效地抗击日军?A.阵地战B.运动战C.地下战D.防御战答案:B解析: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采取了运动战的方式。运动战是指以快速机动的战术,在运动中寻找敌人,以优势兵力打击敌人,使其无法站稳脚跟,从而在战略上取得主动权。这种作战方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日军造成了严重打击。阵地战、地下战和防御战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采用,但不是主要的作战方式。6、下列哪项不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国策?A.对外开放B.改革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发展农业答案:D解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国策包括对外开放、改革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外开放是指打破封闭状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改革是指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发展农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不是基本国策。7、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A.儒家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C.儒家思想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护D.儒家学者不断上书皇帝痛陈儒学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选项A,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迎合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选项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但这只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选项C,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而非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护,故C项错误。选项D,儒家学者不断上书皇帝痛陈儒学的重要性,只是儒家学者为了推广儒家思想而采取的行动,并非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8、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皇帝制度的确立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B.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答案:C解析:本题为选非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选项A,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故A项正确。选项B,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选项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之间相互配合,辅佐皇帝处理政务,而不是相互牵制,故C项错误。选项D,秦朝以前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分封制,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相互牵制。9、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B.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A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把土地划分为方块,形似“井”字,因此得名。井田制下土地不得买卖,土地归国王所有,由国王分给贵族使用,贵族须向国王交纳贡赋,这一制度体现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故A项正确。B项,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这一制度按人口分配土地,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可以耕种,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的主要占有形式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不是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只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一种形式,但不是主要形式。故C项错误。D项,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出现。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也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10、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缓慢出现,其本质特征是()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B.“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C.手工工场规模扩大D.纺织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的本质特征。选项A,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因此,“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缓慢出现的本质特征,选项A正确。选项B,“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但并非其本质特征,因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核心在于雇佣关系的出现,而非机房的开设和雇佣行为本身,选项B错误。选项C,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但它并非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在于雇佣关系的出现,而非工场规模的扩大,选项C错误。选项D,纺织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背景条件之一,但它并非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即雇佣关系的出现,而非技术改进,选项D错误。1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C.开辟丝绸之路D.开拓西域疆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选项A,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以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出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故选项A正确。选项B,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影响,但并非其主要目的,故排除选项B。选项C,开辟丝绸之路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影响,但并非其主要目的,故排除选项C。选项D,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而非开拓西域疆土,故排除选项D。12、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其标志是A.京剧的形成B.杂剧的出现C.昆曲的兴起D.越剧的繁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要求结合材料选出相吻合的选项。选项A,京剧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与材料“元代”时间不符,故排除选项A。选项B,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作家人才辈出,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故选项B与材料内容相符。选项C,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走向繁盛,与材料“元代”时间不符,故排除选项C。选项D,越剧起源于“小歌班”,发祥于浙江嵊州,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与材料“元代”时间不符,故排除选项D。因此,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的标志是:B.杂剧的出现。13、近代史上,清政府曾被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选项A,《南京条约》是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因此,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选项A正确。选项B,《北京条约》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法国、俄国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等。其中并没有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内容,选项B错误。选项C,《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与香港岛无关,选项C错误。选项D,《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香港岛无关,选项D错误。1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C.《天朝田亩制度》D.《定国是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选项A,《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故A项正确。选项B,《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但它不是改革方案,故B项错误。选项C,《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时期由洪秀全在1853年颁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是洪秀全根据《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著作中阐述的平等思想而提出的纲领,它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方案,但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不可能实现,且未体现资本主义色彩,故C项错误。选项D,《定国是诏》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为百日维新颁布的改革纲领,与资本主义色彩无关,故D项错误。15、西汉时期,政府鼓励商人“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反映了当时政府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允许官员经商致富C.实行盐铁官营制度D.放宽民间商业活动答案:A解析:“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大意是商人用经营商业所赚得的钱,去买田置地,建立家业,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投资田产,买地置房,体现了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官员经商在古代中国是被严格禁止的,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是指将煮盐和冶铁业,收归中央和郡国政府专营,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商业活动受到政府抑制,故D项错误。16、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A.造纸术的重大改进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火药开始用于军事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造纸术的重大改进发生在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北宋时期毕昇的杰出贡献,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故B项正确;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故C项错误;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时期,但这并不是文化方面的表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材料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以下是几个关键时期的概述: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同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运动兴起。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创办武备学堂,并派遣留学生赴日本学习军事。3.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清末新政虽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奠定了基础。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主要动力:1.外部压力: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迫使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文化和技术的传入,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内部需求: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中国各阶层人士纷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都是中国内部需求推动的结果。3.科技进步: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和自身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动力。影响:1.经济: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2.政治: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3.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4.社会: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包括外部压力、内部需求和科技进步三个方面。这些动力共同作用,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在影响方面,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二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其中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及第者更是荣耀无比。材料二: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五经”,形成了“八股文”的固定格式。这种考试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拔的公平性,但也限制了士人的创新思维和实用技能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僵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答案:(1)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层次分明;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及第者更是荣耀无比,激励了士人积极应试。(2)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僵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科举考试内容单一,主要围绕儒家经典,限制了士人的知识视野和创新思维。其次,八股文的固定格式束缚了士人的思想,使他们难以形成独立的见解和批判精神。这种僵化的考试制度不仅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还导致了士人群体在思想上的保守和僵化。此外,科举制度的僵化还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固化,使得下层士人难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公。第三题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唐中期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地区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的重心。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这一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然而,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却实行了“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答案:(1)原因:1.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南方经济发展。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4.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