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与高中教学之间(25中用课件)_第1页
初中与高中教学之间(25中用课件)_第2页
初中与高中教学之间(25中用课件)_第3页
初中与高中教学之间(25中用课件)_第4页
初中与高中教学之间(25中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地”之间的教学——高考、中考语文如何做到有层次可评价“后考纲”时代高考命题的依据1.《考纲》与《考试说明》(2019年,国家)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及高考对新生的选拔需求3.《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实施路径》4.近三年高考试题及试题分析5.学科教材(必修与选修)今年中考命题的依据1.《考纲》与《考试说明》(2021年,省)2.《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即将颁布)3.近三年中考试题及试题分析4.学科教材(统编版)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论依据2.《考纲》与《考试说明》----操作依据3.近三年原题——平稳过渡4.学科教材——知识、能力与素养分析发现:依据的一致性值得思考之处:1.试题命制的团队——大学教授与初中教师2.试题考查的层次——能力层次与考查目的3.试卷评阅的标准——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4.教材试题的关系——合理衔接与迁移运用5.考查考试的载体——学科情境与任务驱动中考试卷的结构:120分钟,权重120分一、语言知识与语用二、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段阅读,篇章阅读,名著阅读三、作文:话题作文,600字高考试卷的结构:150分钟,权重150分阅读考查一、现代文阅读(实用性阅读+文学性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三、语言运用:有语境的做事四、写作:任务驱动作文白雪歌送去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

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句奇警,不

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

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

塞诗中的佳作。中考试题:5.这首诗的作者是

(人名)。(1分)6.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2分)文化常识——识记能力题目内容——理解能力诗句解析——理解与分析高考模拟试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从侧面突出了风之大、风之

猛,表现戍守边关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B.“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以居住、睡眠等活动来表现寒冷,为表现将

士内心的热与乐观激昂的情绪做铺垫。C.“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却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化静为动,再现急管繁

弦的场面,突出“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D.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离愁别绪中富有

豪迈气概,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16.本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市简要分析。(6分)①借塞外之雪渲染送别的气氛,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②主帅的营帐摆开筵席,且歌且舞,开怀畅饮,持续到暮色来临,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③结尾两句直抒胸臆,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含蓄隽永。

1.思维含量增加2.赏析考查落实3.文化意味浓厚7.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8.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9.美的表达与创造。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3有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能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传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2-3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追求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的意愿。3-3喜欢欣赏文学作品,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能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美;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对具体作品作出评论。在鉴赏中,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体现高雅的审美追求。4-3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石门阵卞之琳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合理关联A:故事——人物——情节B:人物——故事——特点C:故事——人物——真实性D:人物——故事——物件石门阵卞之琳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

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

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

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

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鉴赏角度A.开头设计——《天嚣》结尾的艺术特色B.人物特色——《药》花白胡子,华老栓等C.真实场景——艺术构思,环境安排D.叙述结构——《祝福》与《套中人》叙述艺术石门阵卞之琳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修辞手法的动态考查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故事情节等丰富、生动;舒缓节奏,延迟发展;吸引听众,引发兴趣?初中:王木匠讲石门阵时,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石门阵卞之琳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

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现实的门:木门,砖门;故事的门:石门阵;精神的门:保家护国的意志。叙述的艺术:谁在讲故事?《祝福》:作者讲“我”的故事“我”讲祥林嫂在鲁镇的故事卫老婆子讲祥林嫂在贺家坳的故事《套中人》:套娃式叙述方式契诃夫讲布尔金的故事布尔金讲别里科夫的故事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1)材料的含意与层次(向内)——感悟

(2)材料给人的启示与思考(向外)——思考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显性要求选准角度:很多角度,适合角度,最好角度

对材料的层次进行分析,合并归纳与提炼明确文体:写什么文体就要符合文体要求自拟题目:题目即是文眼(论点),符合题意,符合文体隐性要求

作者——小我还是大我?我还是我们?

背景——脱贫攻坚年,百年党史,强国现实

使命——体育之效?强弱之辩?

任务——见证强大,始终保强,防止变弱。任务驱动类作文:青年一代的担当与使命——立德树人做人,做事!2021年中考作文:转型,与高考试题的趋势一致2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已竭尽全力。材料二: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尽全力去完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

多么出色。材料三: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

一点不旁骛。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自拟题目③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理解材料材料一: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已竭尽全力。材料二: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尽全力去完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出色。材料三: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材料一:想成功须尽力材料二:挖潜力尽全力材料三:专心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