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南通市高二语文(上)10月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南通市高二语文(上)10月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南通市高二语文(上)10月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南通市高二语文(上)10月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南通市高二语文(上)10月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南通市高二语文(上)10月调研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文学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都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新时代文学的时代主题更加鲜明,当代作家应有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学创作上锤炼打磨。“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这不仅意味着作家需要以穿透现实的历史视野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这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它要求当代作家在提炼和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进一步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历史感可以让我们在纵向发展中发现时代经验的新意,世界眼光可以让我们在横向比较中发掘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近年来受到好评的作品,如阿来《云中记》、梁晓声《人世间》、陈彦《主角》、胡学文《有生》等,都能让人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优秀文学的同台竞技。一些优秀长篇小说,将厚重历史与时代现实交织辉映,以文学叙事凝聚中国人的经验、情感与记忆,让人读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绵延赓续的精神追求和独具特色的诗性表达。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一方面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生命史、情感史,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摘编自李云雷《向新时代文学高峰迈进》)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当代作家应当如何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符合当下审美要求和时代要求的优质精神食粮?当代作家要认识到其所肩负的使命,以传承和创新的思想激发新时代文学进步的动力。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是文学创作的文化宝库,更是激励华夏儿女走好新长征路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学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才能坚定对创作的自信、对作品的自信、对文化的自信。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相结合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因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创新需要找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并利用当下新的传播手法与策略,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求紧密结合,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还要求当代作家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共生互动。例如,许多文学报刊创办了专业性的文学订阅号,众多作家、文艺工作者推出了个人自媒体账号,与读者交流、推荐新作,形成了新时代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交流,使文学工作者与受众、文学作品与市场形成互动的共生体。当代作家要抓住自媒体时代的机遇,在坚守文学本质的基础上,充分用好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摘编自胡蓉《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命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代作家应将新命题融入文学创作中,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B.C.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在创作时,不仅传播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更是书写了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命史、情感史。D.面对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追求,如何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是当代作家在创作时应努力回应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新时代文学创作展开论述,但两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B.作家只有深刻地把握时代主题,才能创作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时代文学作品。C.D.新时代文学创作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树立自信,实现文化的传承。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的一项是(3分)A.科幻小说《后人类时代》描写了人类在未来技术迷宫中的挣扎,给读者展现出未来新科技因素如何融入并影响人类生活的,令人震撼。B.《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描写主人公因极端保守、恐惧变革而陷入精神困境的悲剧,反映当时社会保守与变革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C.某美食博主向海内外观众展示的丰富多彩的中华乡村文化生活的短视频作品,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典型,受到广泛关注。D.《庆余年》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少年穿越到东晋末年历经种种考验而成长的传奇故事,但其中蕴含了当代社会价值理念,因此好评如潮。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新时代文学要求传承创新文学主题紧扣时代,反映民族复兴探索新主题,拓宽文学空间文学手法传统文学手法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历史与现实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利用新传播手法与策略,结合新时代文化需求文学与人民书写时代主题带来的社会变革与中国精神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文学与时代与时代同频共振,展现时代步伐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学与世界展现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与世界优秀文学同台竞技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A.该图表从文学主题和文学手法等角度展示了新时代文学在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文学与时代、人民的紧密联系。B.在文学手法方面,新时代文学既强调要传承经典作家已有的传统的文学手法,又注重探索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的方式。C.图表显示,新时代文学在传承方面主要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创新方面则主要关注文学与世界的交流,两者相互独立。D.图表表明,新时代文学要求当代作家在书写时代主题时,不仅要展示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还要反映社会变革和中国精神。5.假如你受邀参加“新时代文学高峰论坛”,你准备对新时代文学发展提出哪些建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书者雪樵凯歌(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小说中雪樵给年轻后生和子清写的字都是遒劲有力的楷体字,具有象征意义,意在表现雪樵对刚正不阿精神的追求。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烘托作用,如“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烘托了雪樵的病逝给众人带来的悲痛。D.结尾“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突出了子清的抗日决心,升华了小说全民族团结与爱国精神的主题。8.小说多次描写雪樵写字的细节,试结合文本说说其作用。(4分)9.作为文人的雪樵,身上有着文人风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雪樵身上有哪些鲜明的文人风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宋牼①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节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下》)材料二: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②予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③,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宋牼,战国时期的哲学家。②徯:等候。③旄倪:老人和幼儿。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构,交接,交兵,与《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的“构”意思不同。B.去,远离,与《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去”意思相同。C.而,表修饰,与《大学之道》“身修而后家齐”的“而”用法相同。D.反,同“返”,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反”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牼打算以为理由劝说秦王、楚王,并相信他们中总有一人会认同他的观点,孟子则认为他的想法不完全正确。B.孟子认为秦王、楚王固然会因利而停止军事行动,但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只重利而完全失掉仁义,最终导致国家灭亡。C.齐王向孟子询问对策时,孟子认为商汤可以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国土统一天下,而齐国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也一定能够统一天下。D.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2)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14.孟子给齐宣王提供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措施?请简要概括。(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题王右丞①山水障②二首(其一)张祜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注】①王右丞:王维。②障:屏障,此处指屏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歌融描写与议论为一体,借为王维的画题诗来寄托自己的心志。B.颔联生动地描绘了画中日月同辉、江湖壮阔的景象,使观者如临其境。C.颈联写夜晚的雾气润湿了整个房间,秋水倒映在自家墙壁上发出寒光。D.16.诗人是如何表现王维画作之高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两句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意相近,都告诉人们不但要向有长处的人学习,还要以有短处的人为鉴。(2)《大学之道》中的“▲”和“▲”两个句子,阐述了获取知识与探寻事物规律的关系。

(3)《无衣》中从“▲”到“▲”,再到“与子偕行”,表现了将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壮志豪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北京,人们对雨燕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雨燕——这个精灵,已经成为北京这个古老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生态符号。作为候鸟的雨燕为何热衷于扎堆北京?因为雨燕属于攀禽,它的四趾都朝前长着,适合在悬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的古建筑群恰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从紫禁城、天坛到钟鼓楼、箭楼,从景山、颐和园到前门、正阳门,①的旧时皇家建筑,其飞檐翘角,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反过来,那许许多多轻盈洒脱的雨燕,又为北京的古建筑注入了难得的灵动和生气,二者相伴相生、②。然而,过去一段时期,因为城市高速发展,一些古建筑受到损坏,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进一步压缩了雨燕的生存空间。有专家曾③地表示,北京城区雨燕数量不到3000只,再不保护可能濒临消失。我们理应守住“北京雨燕”,擦亮中国大地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名片。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洞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B.等都具有中国建筑的共同特征,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建筑的“词汇”。C.我拉开一个重伤员的衣襟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D.“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20.请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不过扇子起初并不是用来纳凉的,①。古代皇帝、后妃及达官贵人出行时,多以成双的仪仗扇来体现高贵的社会地位。古代文人墨客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手握一把扇子,用以显示自己高雅,有品位。因“扇”与“善”谐音,②。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在房间里挂一幅大的扇面画,或开一面扇形窗,祈祷善心、善行永驻,吉祥安康。扇子还是儒雅智慧的象征。诸葛亮手执鹅毛扇,运筹帷幄;纪晓岚摇扇吟诗作对,口吐莲花。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③。汉代宫廷女诗人班婕妤失宠于汉成帝时,写下了《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诗人以扇作喻,道出了被弃女子的悲惨命运。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帝平明金殿开,且将扇后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诗人将团扇与失宠女子联系在一起,委婉地表达了女子内心的怨愤和惆怅。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写在扇子上的对联称为“扇联”。有人在扇子上画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像,请任选一人题写扇联。要求:内容符合人物形象特点,格式正确,上下联总字数不超过16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五石之瓠》中惠子因大葫芦不便盛水容物而判定其无用,庄子觉得大葫芦适合用来浮游江湖而判定其有用。同样的事物,惠子认为无用,庄子却认为有用。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无用与有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1.(3分)C(依据原文,选项中后两句分句应是并列关系。)2.(3分)D3.(3分)D(A项,体现了新时代文学的创新,没有体现传承;B项,19世纪的外国文学作品;C项,美食博主的短视频作品不属于新时代文学;D项,既有传承也有创新。)4.(3分)C(根据材料二可知,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5.(6分)①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②平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③积极探索与自媒体共生互动,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C(“习墨用纸”是商人求字之后送来的。)7.(3分)C(“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是对雪樵去世的暗示。消息传来之后,众人才悲痛。)8.(4分)①凸显了雪樵对书法艺术的认真态度;②突出了雪樵书法艺术的精湛。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9.(6分)①清高,不畏权势:刚开始子清向雪樵求字送给镇守使作为寿礼,雪樵拒绝为其题字;②淡泊名利:一位慈善的商人向他求字,他不收钱;③具有家国情怀:他去蒙古寻求联合抗日;给子清写“保家卫国”的牌匾,激励他的抗日热情。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10.(3分)BDF(参考标点: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11.(3分)C(“身修而后家齐”中的“而”表顺承。)12.(3分)C(孟子只是说,没有听说过凭借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人的。)13.(8分)(1)(4分)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希望听到大概的意思,你将怎样去说服他们呢?评分建议:译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