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1认识物理学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含解析沪科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1认识物理学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含解析沪科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1认识物理学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含解析沪科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1认识物理学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含解析沪科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寒假作业巩固练01认识物理学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含解析沪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练习1相识物理学与长度、时间的测量一.选择题1.小明买了一种叫“吹泡泡”的玩具,发觉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小明想:泡泡的产生原委与哪些因素有关?他想到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的管子粗细有关,于是他用几根长度一样、粗细不同的塑料管分别试验,发觉相同条件下,管子直径越大越难产生气泡。对于“他想到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的管子粗细有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D.沟通与合作【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安排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解析】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起先的,发觉问题后,依据自己已有的学问和生活阅历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材料中的小明“他想到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的管子粗细有关”,是依据自己已有的学问和生活阅历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B。2.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很重要,同时还要重视物理试验,领悟物理探讨方法。例如:在物理试验中有很多物理特征要想干脆视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视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探讨,这种探讨方法就是等效法。它是物理学探讨的重要方法。下列试验中用到此探讨方法的是()A.在探究声音的传播试验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听到铃声渐渐减小,最终几乎听不到铃声,依据试验现象可以合理推出正确结论 B.探究影响声音凹凸因素的试验中,通过变更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变更声音的凹凸C.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试验中,由于所成的像无法用光屏承接,试验中采纳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和透亮的平面玻璃板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D.在探讨光现象时,为了更加形象便利地描述光的传播状况,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条想象的线叫做光线【分析】所谓“等效法”,实质是在效果相同的状况下,将较为困难的实际问题变换为简洁的熟识问题,以便突出主要因素,抓住它的本质,找出其中规律,因此应用等效法时往往是用较简洁的因素代替较困难的因素,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而便于求解。【解析】解:A、在探究声音的传播试验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听到铃声渐渐减小,最终几乎听不到铃声。依据试验现象可以合理推出正确结论,运用的是志向化试验法,故A错误;B、影响声音凹凸因素的试验中,通过变更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变更声音的凹凸,采纳的是限制变量法,故B错误;C、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试验中,由于所成的像无法用光屏承接,试验中采纳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和透亮的平面玻璃板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采纳了等效法,故C正确;D、在探讨光现象时,为了更加形象便利地描述光的传播状况,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条想象的线叫做光线,采纳的是模型法,故D错误。故选:C。3.张明、李彤、周乐三位同学课间在校内里的一棵大树下乘凉。机敏的张明突然说:“快看呀,这地上的小光斑怎么都是圆的?”其他两位同学一看果真是圆的。就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推断属于科学探究的()A.提出问题 B.设计试验 C.进行试验 D.收集证据【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安排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解析】解:三位同学课间在大树下乘凉,看到地上的小光斑是圆形的,提出疑问:“这地上的小光斑怎么都是圆的?”,属于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环节。故选:A。4.下列估算最符合实际的是()A.人体正常体温大约是35℃ B.初中生的大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50mm C.课桌上的笔落到地上用时约为0.5min D.正常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km/h【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须要凭借生活阅历,有的须要简洁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终推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析】解:A、人体正常体温是37℃左右,故A错误;B、初中生的大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cm=10mm左右,故B错误;C、课桌到地面的距离约为0.8m,课桌上的笔落到地上用时约为0.5s左右,故C错误;D、正常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4m/s=1.4×3.6km/h=5.04km/h,故D正确。故选:D。5.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长度的试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A.5.3cm B.3.25cm C.5.25cm D.3.3cm【分析】(1)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刻度尺上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是此刻度尺的分度值;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析】解:由图知,在刻度尺的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时起始端从2.00cm起先,把2.00cm处当作“0”刻度,右侧示数为5.25cm,减去2.00cm即为物体长度,所以物体的长度为5.25cm﹣2.00cm=3.25cm。故选:B。6.小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三次测量值分别是L1=6.80cm、L2=6.81cm和L3=6.79cm。取其平均值6.80cm作为测量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L1=6.80cm的测量结果没有误差 B.L1=6.80cm也可以记录成L1=6.8cm C.L2=6.81cm中0.01cm是精确值 D.物体长度可能略大于L=6.80cm【分析】对于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我们一般要求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对于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而言,我们也可以从数据上推断其所运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了减小误差,我们还常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且保留到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因此,明确了这些要求,可以帮助我们推断选项中内容的正确性。【解析】解:A、误差是不行避开的,所以L1=6.80cm的测量结果也有误差,故A错误;B、在6.80cm中“0”是估计值,“8”是精确值,在6.8cm中“8”是估计值,所以L1=6.80cm不能记录成L1=6.8cm,故B错误;C、其次次测量值L2=6.81cm中6.8cm是精确值,0.01cm是估计值,故C错误;D、通过多次测量求得的平均值为6.80cm,所以物体长度可能略小于6.80cm,也可能略大于6.80cm,故D正确。故选:D。7.科学家测量一个物理量时,往往很细致地测量很多次,他们希望()A.全部的测量结果都完全相同 B.能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测量结果 C.除个别测量外,其他测量结果完全相同 D.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使测量误差小一些【分析】测量物理量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解析】解: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科学家测量一个物理量时,往往很细致地测量很多次,他们希望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使测量误差小一些,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8.如图在运用刻度尺测量圆球的直径和木块的长度时,操作正确的是()A. B. C. D.【分析】正确放置刻度尺要做到: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需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需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被测物体始端与零刻度线对齐;读取刻度尺数值时,视线与刻度尺相垂直,测量结果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析】解:由图知:A、圆球最下端没有与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故A错误;B、刻度尺放置方法正确,故B正确;C、刻度尺放置方法和读数方法都不正确,故C错误;D、视线没有与刻度尺尺面垂直,故D错误。故选:B。9.在测定圆柱体直径和周长操作中,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A.用游标卡尺测定圆柱体的直径 B.用直尺测定圆柱体的直径 C.用无弹性细线紧密在圆管上缠绕N圈并划线标记,再测出N圈总长度求平均值 D.用纸带缠绕在圆管上,在纸带重叠处用钢针扎透,绽开纸带测出两点间距【分析】(1)用游标卡尺测量可以测量圆柱体的内直径和外直径;(2)单独用刻度尺不能测量出圆柱体的直径,可以借助于三角板测量直径;(3)用以多测少法可以测量出细线的直径;(4)用纸带缠绕在圆管上,在纸带重叠处用钢针扎透,绽开纸带测出两点间距即为周长。【解析】解:A、用游标卡尺测量可以测量圆柱体的内直径和外直径,图中用游标卡尺是测量圆柱体的外直径,故A科学;B、单独用刻度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圆柱体的直径,可以借助于一个三角板或两个三角板用夹卡法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故B不科学;C、用无弹性细线紧密在圆管上缠绕N圈并划线标记,再测出N圈总长度,用总长度除以圈数求出求平均周长,故C科学;D、用纸带缠绕在圆管上,在纸带重叠处用钢针扎透,绽开纸带测出两点间距即为圆柱体的周长,故D科学。故选:B。10.某人用一把刻度匀称的米尺,量得一方桌每条边长为0.980米,后来把此米尺与标准尺对比,发觉此米尺实际长度为1.002米,则小方桌每边真实长度为()A.1.000米 B.0.982米 C.1.020米 D.0.978米【分析】该刻度尺不精确,故应先计算出该刻度尺一小格表示的正常刻度是多少cm,用该刻度尺测得读数是0.980m,相当于98.0个格;故能算出小方桌每边的长度。【解析】解:由测量结果的数值0.980m,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即该刻度尺的一格相当于实际长度1.002cm,读数是0.980m,相当于98个1.002cm,故物体的实际长度应当是:98×1.002cm=98.196cm≈98.2cm=0.982m。故选:B。二.填空题11.(1)如图1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3.05cm.图2所示,符合长度测量要求的是乙。(2)如图3所示,秒表的读数为337.5s。【分析】(1)据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由图2可知,物体的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平行,带有刻度线的一侧紧靠被测物体;(2)图中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四周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解析】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物体左侧示数3.50cm刻度线对齐,右侧示数为6.55cm刻度线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L=6.55cm﹣3.50cm=3.05cm。由图2所示可知,甲刻度尺的刻线没有紧靠被测物体,乙刻度尺的刻线紧靠被测物体,所以符合长度测量要求的是图乙。(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5min=3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秒表的读数为330s+7.5s=337.5s。故答案为:(1)1mm;3.05;乙;(2)337.5。12.如图是测定金属丝直径的方法:(1)15匝细铜丝总长度是2.50cm,细金属丝的直径是0.17cm;(2)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结果将偏大。(填“大”或“小”)【分析】金属丝的直径很小,假如用刻度尺干脆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d=。【解析】解:(1)刻度尺上的分度值位1mm;线圈左侧与5.00cm对齐,右侧与7.50cm对齐,所以线圈的宽度为L=7.50cm﹣5.00cm=2.50cm;细金属丝的直径为d=Ln=≈0.17cm;(2)若在绕金属丝时,没有密绕而是留有间隙,会使测量的线圈长度偏大,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大。故答案为:(1)2.50;0.17;(2)大。13.为了纪念在科学历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人们往往会用他们的名字命名所从事探讨的物理量的单位。如以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分析】依据对物理学家及其成就的驾驭作答。【解析】解:在物理学中,以科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为力的单位,以科学家焦耳的名字命名为功和能量的单位,以科学家库仑的名字命名为电荷量的单位,以科学家安培的名字命名为电流的单位,以科学家瓦特的名字命名为功率的单位,以科学家欧姆的名字命名为电阻的单位,以科学家伏特的名字命名为电压的单位,等等。故答案为:牛顿;力。14.如图是长征五号B搭载新一代载人试验飞船,从文昌航天放射场点火升空的场景.火箭燃料燃烧所生成的炙热气体,通过火箭尾部的尾喷管向后快速喷出,这样向后喷的燃气就会对火箭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着火箭升空.约488秒后,载荷体与火箭胜利分别进入预定轨道,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飞行任务告捷.请结合上述情景,找出一个相关的物理信息,并指出其对应的物理学问,不得与示例重复.示例:物理信息:炙热气体推动着火箭升空;作答:物理学问:火箭的动能增大.物理信息:点火升空;物理学问: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分析】细致阅读材料视察图片,从中确定物理信息及对应的物理学问.【解析】解:物理信息:点火升空;物理学问: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理信息:火箭燃料燃烧所生成的炙热气体;物理学问: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物理信息:炙热气体通过火箭尾部的尾喷管向后快速喷出;物理学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理信息:载荷体与火箭胜利分别进入预定轨道;物理学问:力变更物体运动状态.故答案为:点火升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15.闻名的天文学家、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影响人类数千年之久的“地心说”。宏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他发觉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苹果下落等有着某些相像,经过长时间的探究,建立了闻名的运动定律。(选填“居里夫人”、“哥白尼”、“牛顿”或“安培”)【分析】依据我们对物理学家及其主要贡献的了解来进行解答。【解析】解: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地心说,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宏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觉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苹果下落等有着某些相像,经过长时间的探究,建立了闻名的三大运动定律,发觉了万有引力定律。故答案为:哥白尼;牛顿。16.小明用刻度尺测得物理课本的宽度为18.31cm,则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其中估读值是0.01cm,为了减小测量误差,他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分析】(1)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倒数其次位与分度值对应;(2)测量数据由精确值和估读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读值,其余的为精确值;(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解析】解:①由木块长18.35cm可知数字3是倒数其次位,即毫米位,对应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即0.1cm;②测量数据由精确值和估读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读值,其余的为精确值,所以精确值为18.3cm,估读值为0.01cm;③试验中可以采纳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答案为:0.1;0.01;平均值。17.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嬉戏活动中,小明依据“通常状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估算“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如图所示为“犯罪嫌疑人”的脚印,“犯罪嫌疑人”留下的脚印长为25.10cm,此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B(只填序号)。A.1.6mB.1.75mC.1.85mD.1.95m【分析】①运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起先,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起先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留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②由图读出脚印的长度,依据“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计算身高。【解析】解: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脚印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5.10cm对齐,所以脚印的长度为25.10cm;人体身高约7×25.10cm=175.7cm=1.757m,故B正确。故答案为:25.10;1.75。18.小明利用秒表测量自己脉搏跳动45次所用的时间如图所示,秒表读数为35.8s;由此可以推算出小明的脉搏一分钟大约跳80次。【分析】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四周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依据跳动次数和所用时间,可以得到1s跳动的次数,进一步得到1min跳动的次数。【解析】解:由图知: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0和1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5.8s,因此秒表读数为35.8s;脉搏1s跳动的次数为≈次,所以1min=60s跳动的次数为60×次=80次。故答案为:35.8;80。19.某同学四次测量一物体的长分别是9.32cm、9.81cm、9.33cm、9.34cm,则他运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该物体的长度应当记为9.33cm。【分析】(1)把测量数据换算成小数点后只有一位数字的数据,其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2)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个清晰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留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当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解析】解:(1)结果的最终一位是估计的,前一位就是读到的分度值,由正确的测量结果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2)从四个测量结果看,9.81cm的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因为精确值与其他三次不同应去掉,为了减小误差,应当求剩余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L=≈9.33cm;故答案为:0.1;9.33。20.为了测量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记录试验数据表格,表格第一行(试验序号所在行)的两空中应分别填写A:纸的张数n;B:总厚度L。某同学做了三次试验,并分别算出一张纸的厚度分别为:0.085mm、0.087mm和0.086mm,则这张纸的厚度可记录为0.086mm。试验序号AB一张纸的厚度L0/m平均值L/m123【分析】当一个物体的长度太小无法测量时,可以测量n个相同物体的长度后除以n得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留意课本的页码数不是课本的张数,一张纸是两页;将多次测量的纸的厚度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解析】解:要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可以测量多张纸的总厚度L,数出纸的张数n,L与n之比是一张纸的厚度,所以表中第一个空代表纸的张数,其次个空代表纸张的总厚度,故A:纸的张数n;B:总厚度L;分别算出一张纸的厚度分别为:0.085mm、0.087mm和0.086mm,一张纸的厚度为:L0==0.086mm。故答案为:纸的张数n;总厚度L;0.086mm。三.试验探究题21.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试验中,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如图甲、乙所示。(1)所用刻度尺的量程是0~10cm;(2)从刻度尺的放置而言,乙同学的测量方法不正确;(3)测得木块的长度为3.80cm。(4)关于刻度尺的运用,你还要留意什么问题?①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②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析】刻度尺的运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靠近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假如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析】解:(1)由图知:刻度尺最小示数是0cm,刻度尺最大示数是10cm,所以量程为0~10cm;(2)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由图知,甲同学测量方法正确,乙同学的测量方法不正确;(3)木块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3.8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3.80cm;(4)运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须要留意的问题还有:①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②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答案为:(1)0~10;(2)乙;(3)3.80;(4)①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②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2.李阳同学为了测某一品牌导线的直径,他采纳了以下的方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单层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40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导线圈的长度,测量状况如图所示: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是2.40cm,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0.6mm。【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刻度尺上两相邻刻度线的示数;导线圈的一端与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则导线圈另一端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就是导线圈的长度;导线圈的长度除以圈数就是导线的直径。【解析】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1cm;线圈左端与0.00cm对齐,右端与2.4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2.40cm;导线的直径d==0.06cm=0.6mm。故答案为:1mm;2.40;0.6mm。23.在下列测量的试验中:(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2.50cm,图乙中停表的读数是337.5s.(2)以下是两位同学给出的测量1角硬币的直径的方案:小华:干脆用刻度尺沿着硬币的直径测出硬币直径的长度.小丽:按如图丙所示的方式测量.其中,小华同学设计的方案是不够合理的,理由是硬币直径不简洁干脆找到;小丽同学的方案测出的1角硬币的直径为12.5mm.(3)一条纸带厚薄匀称,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丁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D2﹣D1)(用D1、D2和n表示)【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运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起先,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起先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留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秒表分针与秒针的示数之和是秒表的示数;(2)对一些特别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须要借助于一些其他器材。因为是圆形的硬币,直径不好测量,须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硬币夹在中间找出它的直径,再通过两块直角三角板在刻度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用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的刻度值求出硬币的直径;(3)由于受刻度尺分度值的影响,匀称纸带的厚度很难干脆测量,可用利用圆环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出多层纸带的厚度,然后再计算一层纸带的平均厚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小测量误差。【解析】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5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50cm﹣1.00cm=2.50cm。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停表的读数为5min37.5s=337.5s;(2)小华的测量方案不够合理,因为硬币直径不简洁干脆找到,测量的误差较大;小红采纳先测出硬币的周长,再算出硬币的直径的方法;因为是圆形的硬币,小丽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硬币夹在中间,放到刻度尺上测出它的直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硬币的左端对准的刻度是2.00cm,右端对准的刻度是3.25cm,所以1元硬币的直径是3.25cm﹣2.00cm=1.25cm=12.5mm;(3)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干脆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试验;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差的二分之一,即:(D2﹣D1)。故答案为:(1)2.50;337.5s;(2)小华;硬币直径不简洁干脆找到;12.5;(3)(D2﹣D1)。24.某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试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D、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E、计算细铜丝的直径d;(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2)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同,产生误差的缘由有哪些?ACD。A.铜丝本身粗细不匀称B.读数时由于马虎,小数点记错位置C.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匀称D.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3)铜丝的直径d=。(用以上题干中的字母表示)【分析】(1)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干脆测量的话,就要积少成多法。(2)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的人或工具的缘由,导致测量值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叫误差。【解析】解:(1)由题意可知,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以上步骤中,故不须要将细铜丝拉直再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即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2)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状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缘由及测量工具本身的精确程度引起的,例如:A.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匀称,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A符合题意;B.读数时由于马虎,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C.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匀称,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C符合题意;D.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D符合题意。故选ACD。(3)由题意可知,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则铜丝的直径为:d=故答案为:(1)A;(2)ACD;(3)25.(1)小亮在“长度的测量”试验中测一纸带的厚度,纸带厚薄匀称,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D1﹣D2)。(2)某同学测一本书的厚度,五次测量的长度分别为:2.12厘米、2.14厘米、2.13厘米、2.15厘米、2.23厘米,则测量结果应取D。A.2.1厘米B.2.13厘米C.2.135厘米D.2.14厘米(3)小明想测量大米的体积,但由于大米简洁吸水,导致体积明显变更,因此用排水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明进行了如图试验,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中的方式用量筒干脆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偏大。(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分析】(1)由于受刻度尺分度值的影响,匀称纸带的厚度很难干脆测量,可用利用圆环和铅笔直径的差值计算出多层纸带的厚度,然后再计算一层纸带的平均厚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小测量误差;(2)首先要对五个测量数值进行分析,看是否有错误的数据,然后算出四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来减小误差;(3)明确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便不难推断用量筒量取大米体积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解析】解:(1)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干脆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试验;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内径差的二分之一,即:(D1﹣D2);(2)在这五个测量值中2.35厘米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是错误数据,因此应当把这个数据去掉,物体的长度L=≈2.14cm,故D正确;(3)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中方式用量筒干脆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偏大。故答案为:(1)(D1﹣D2);(2)D;(3)偏大。26.小豫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小孩在荡秋千,她发觉无论小孩的秋干摆荡得高还是低,来回摇摆一次的时间似乎并没有不同;当小孩离开后,秋千接着摇摆的快慢似乎和有人时也相同,那么秋千来回摇摆次的时间会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她作出了以下猜想:A.可能与秋千摇摆的幅度有关;B.可能与秋千和人的质量有关;C.可能与秋千吊绳的长度有关。于是她确定用单摆来模拟秋千,探究单摆来回摇摆一次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她打算了质量分别0.03kg和0.04kg的小铁球、细线、刻度尺、铁架台等器材,试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试验次数摆幅(m)小球质量(kg)摆长(m)时间(s)10.10.030.81.820.10.040.81.830.20.040.81.840.20.041.02.0(1)试验器材中还须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2)本试验所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限制变量法,小豫完成试验并将数据记入表格中。(3)分析1、2两次试验数据可以验证猜想B(选填序号);要验证猜想C应当选用3、4两组试验数据。(4)分析数据可知:单摆来回摇摆一次的时间只与摆长有关,与摆幅和小球质量无关。(5)如图乙所示,在摆线悬挂点O正下方固定一个铁钉P,将摆球从A点释放,摆线遇到铁钉后摆球仍能接着摇摆,到达B点后再摆回,如此往复。若摆长为0.8m,则单摆在A、B两点间来回摇摆一次所需时间应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8s。【分析】(1)依据题意确定所用的测量工具;(2)(3)(4)来回摇摆一次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摇摆的幅度、人的质量、吊绳的长度有关,由限制变量法,探讨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限制另外两个因素不变;(5)依据(4)分析回答。【解析】解:(1)试验中要涉及到摆长、摇摆幅度、质量、来回摇摆的时间的测量,她打算了不同质量的小铁球、细线、刻度尺、铁架台等器材。因此还缺少测量来回摇摆的时间的仪器﹣﹣﹣﹣秒表;(2)本试验所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限制变量法,小豫完成试验并将数据记入表格中。(3)分析1、2两次试验数据可知,摆长和摇摆幅度相同,而摆球质量不同,故可验证猜想B;验证猜想C,可能与秋千吊绳的长度有关,要限制摇摆幅度、摆球的质量相同,只变更摆长,故应当选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