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非连续性文本专题第五讲辨析论证特点【知识精讲】论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论证角度是什么a.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b.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c.破立结合:在破的基础上,边破边立。答题格式:采用哪种论证角度,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二、论证结构是什么论证结构大体分为四种形式:1.总分式:在论证思路中,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就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有时是先分说后总说,也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a.“总一分”式,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b.“分总”式,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再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出结论。c.“总一分一总”式,先总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形成结论。2.层进式: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深入地安排论证结构的。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论述,因为它符合一般人的思维规律、认识规律。3.并列式:在论证思路中,或者是把分论点并列起来,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4.对照式: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这就是对照式。结构答题格式:采用……结构,层次清晰,结构分明;或层层深入,符合认识规律;或对比突出……三、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常用论证方法:举例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等。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注意:有时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答题格式:综合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样,说服力强。四、论证的语言有怎样的特色(手法)语言特点:①简明平实;②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答题格式:语言……,例如……。答题注意:1.根据分值分点,抓突出特点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答题术语和材料内容相结合,有角度有分析,具体答。【对点精练】一、【江苏苏北四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材料二:从历史的眼光来分析,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大致有以下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和心悦性陶情说。这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主流。王国维认为元曲作者是“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而不讳“思想之卑陋”,“元剧之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的“有意境”,即“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所以他说“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此种倾向考虑到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情感上的娱悦,是非常正确的,但把戏曲的美育活动完全局限在个体自我的范畴,而人也是社会中人,全然决绝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既显得偏狭,又无实际操作可能性。第二种倾向是劝善惩恶风教说。李渔说制作戏剧根由乃“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此种倾向不足之处在于可能走向为风教而风教的极途,从而漠视审美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把风教推向僵硬机械的教条。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的两种倾向,实质可归结为情与理的审美差异。片面强调一端都有失偏颇,要追求实现情理交合、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摘编自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古典戏曲美育观”,但两者在论证特色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二、【2021~2022学年度江苏泰州市第一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在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的行程中,时间也由客观的空间化派生出主观的情感化,即时间不只是供计算的钟表数字,而成为某种情感的强烈绵延。在情感中,空间化的时间停止了,时间成为超时间。与俄罗斯东正教圣像文化强调苦难即拯救,不是走向光明而是走入黑暗才永恒才得救,从而如陀斯妥也夫斯基残酷地折磨心灵相反,中国重视的似乎更在这心灵的超时间中得到“天乐”的永恒。在基督教,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上帝怀抱,那是既非理性又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在中国,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人的怀抱,那是既融化理性又不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你看那宋元山水画,那就是这种心境、精神、“天乐”的物态化,显现的是一种情感的时间即超时间。中国画论之所以将“逸品”放在“神品”之上,正因为前者标志着这种超时间的人生境界,它不只是精神、意象、兴趣、道德,而是“逸”的韵味。那高山流水,茂林修竹,那茅屋半间,行人几个,它超脱可计量的空间化的具体时间,无需日影,没有晨昏,但又仍有四时景像,这景像体现着人际关怀,人间情爱。它指向的是一种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这才是“境(人生境界)生象(艺术图景)外”,“得其圜中”。前人说:“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以禅作诗,即落道理,不独非诗,并非禅矣”;陶潜、王维之所以比寒山、拾得①,比宋明理学家们的诗似乎更使人“闻道”“悟禅”,就因为“本体”已融化在此情感中,此诗此情即是真如。“以禅作诗”便是以一个玄虚的“本体”硬加在所谓“现象”之上,它与感情始终两橛。一切均消逝而去,唯艺术长存。这正是因为艺术使人体验艺术中的时间,从而超时间,在此体验中,情感泯灭、消化了分、定、位、所(空间化的时间),既超越了此时此地即日常生活的时间,却又与此时此地的日常时间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人们在废墟、古城、图腾柱、峨特教堂、石窟佛像、青铜礼器……这些在当时有关宗教、道德、功利等时间的实用物前,所感受、领悟、体验的恰好是对人类总体存在的非实用非功利非道德的超时间的情感确认,常表现为对时间的无限感叹。这也就是人对自己存在的“本体”把握。一切情深意真的作品大都如此。“活”不只是“如何活”和“为什么活”,而是“活”在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宇宙(自己生存的环境)的情感的交会、沟通、融化、合一之中,人从而不再是与客体世界相对峙(认识)相作用(行动)的主体,而是泯灭了主客体之分的审美本体,或“天地境界”。人历史性地生活在与他人共在的空间化的时间中,却让这些空间化的时间经验进入艺术凝冻,它们便超时间而永恒常在,而使后来者的人性情感愈益丰足,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这就是变易中的不易。这“不易”便不在别处,就在这人生情感之中。(摘编自李泽厚《世纪新梦》)材料二:任何艺术都是形式,而这种形式又是为着情感体验的。因此,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结论。请大家注意这个定义的表述: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就是说,第一,艺术是形式。第二,艺术的形式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是“有意味的形式”。第三,艺术形式的“意味”不是思维、意志,而是情感。艺术也不是思维的形式,而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说“艺术是有形式的情感”呢?因为对于艺术来说,形式比情感更为重要。这是艺术与科学、道德、宗教相区别的紧要之处。科学、道德、宗教,都是内容重于形式,艺术则是形式重于内容。艺术的内容是可能被湮灭、被遗忘的,但只要其形式还有生命力。则艺术品长存。比如原始艺术,它们的内容哪里讲得清?还有李商隐的许多诗,那内容也是搞不清楚的。“诗家总爱西崑好,只恨无人作郑笺。”就是说大家都喜欢李商隐的诗,只是看不懂。那你喜欢什么呢?还不就是形式?记得前面的课程中有同学问一个问题,他说,我什么愁什么恨都没有,我挺高兴的,可我还是觉得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诗写得好,我能欣赏。为什么呢?因为你欣赏的是形式啊!这和老外欣赏中国书法是一个道理。他哪认识这些字啊!还有把书法作品都挂倒了的。可他觉得这些龙飞凤舞的字实在是太好看了,就像京剧脸谱一样,“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说艺术是一种无内容无意味无情感的“纯形式”。因为诗也好,书法也好,脸谱也好,其他什么艺术形式也好,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情感对象化的需要才产生的。因此,完整准确的表述只能是这样: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摘编自易中天《美学讲稿》)注:①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2.材料一、材料二中都提到宗教、道德,请简析其各自的论证作用。(4分)三、【辽宁葫芦岛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随着各大城市接连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国已经逐步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垃圾分类新政策,不仅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也意味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8月注册成立的垃圾分类企业就达到1004家,上百个垃圾分类应用一夜之间上线。但有人欢喜有人忧。一边是新企业大量涌入这片财富新“蓝海”,而另一边,该领域的先行者“小黄狗”公司却传出了财务危机。那么,该如何看待垃圾分类行业的发展前景呢?首先要有产业链思维。纵观生活垃圾的“一生”,至少包含以下几个环节: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再生(包括回收、焚烧、填埋)。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大市场,需要企业找准用户痛点、找到市场切入点。在分类环节,各大城市出台相关条例,就是把分类环节固定在了居民家里。这首先将带来垃圾桶的需求上涨。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将产生大量对垃圾分类知识的需求,这就给“垃圾识别”等辅助类小程序的开发带来了市场。在投放环节,虽然长期存在着“拾荒者+废品收购站”的回收体系,但由于覆盖不全面、沟通成本高,大部分城市居民更多时候还是直接面对小区垃圾桶,形成“居民—垃圾桶—拾荒者—废品站”的链条。但在这一链条中产生的收益并未反馈到居民手中,许多企业正是看准这一点,找到了自己的切入点。比如推出街头自动回收机,居民投入可回收品后可以即时返现,“小黄狗”就是代表。又或者提出免费上门回收服务,“爱回收”就是典型。这一环节也是目前企业涌入最多的。然而,这种模式本质上未改变原有的回收形态,只是替代了废品收购站、拾荒者的环节。同时这些企业大多只涉及可回收垃圾,但这部分垃圾在垃圾总量中占比可能不到10%,剩下约90%无回收价值的生活垃圾,其清扫、收集、转运更值得关注。尤其是运输环节。早有不少网友反映,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分好类的垃圾,却被垃圾运输车“一锅烩”,是对自己垃圾分类信念最大的打击。因此,做好垃圾分类运输,不仅事关垃圾回收的效率,也事关人们对政策的信心。在处理环节,则是设备生产商与数字化改造的机遇。比如阿里正在与相关设备企业合作,开发人工智能垃圾焚烧炉,减少人工干预的次数,提高垃圾处理设备的效率,微软也在尝试通过添加传感器装置,对现有垃圾桶进行低成本改造,同时实现垃圾数据采集,通过云端建立个人信用及奖励机制。其次,垃圾再生环节应该是行业大力发展的重点。在产业链条中,下游企业是上游企业的客户,利润也从产业下游向上游传导。比如,用“湿垃圾”焚烧发电,就把一部分电力收益转移到了垃圾分类产业;用餐厨垃圾作为饲料喂养虫子,就能把养殖行业的利益链接入垃圾分类产业。未来,这样的垃圾“再资源化”的路径和企业应该越来越多。只有下游企业发展壮大,上游企业才能“有利可图”,才能让垃圾分类产业良性运转起来,摆脱“投资人钱花完就关门”或靠政府“输血续命”的困境。(摘编自韩维正《垃圾分类要有产业链思维》)3.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四、【辽宁铁岭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关键还得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建筑也好,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养下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方向,变得丰富而有生命力。②传统是什么?传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我们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传统的国家,也需要建构符合当下情境的中国当代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是在传统与当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将继承传统等同于符号拼贴。前一阵我看到一个节目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介绍给全世界。我很喜欢昆曲,也很关心昆曲在当代的发展,但这样一种拼贴与混搭让我感到尴尬和别扭。这种对待传统的做法现在并不少见。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对文化转换创新的理解还是太简单化。对于传统,我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透过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去理解传统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中国文化如一条奔腾的大河,它从传统中来,但必须融合现代的内容、必须对当代问题作出明晰回应。这个千呼万唤的“中国当代文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需要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从自身实践出发,深入比较反思,转化创新,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③世界文化已经出现跨文化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前景如何,取决于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否有较为深入和全面认识。如果只是喊着“民族化”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的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为他方文化倾倒,不明白最应该向他人学习什么,就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复古”,“食洋不化”则导致“模仿”。④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大有可期。具体到建筑界,一方面需要我们从建筑本体出发,对现代建筑有清醒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解读传统,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⑤结合中国建筑创作现状和发展,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从中国哲学出发找到属于当代中国人对世界、对建筑的认知方式。相对于绝对理性、工具理性,中华文化更强调打通,强调和谐关系,是复杂性、模糊性、多维性、整体性的深度统一。“往来无碍,归于自然”,在古今中外之间往来无碍、在天地人跟建筑之间往来无碍,这就是由“境界”“意境”“语言”这三个层次构成的建筑理论。其中,以“境界”为哲学本体,就是从自然、自我角度出发,追求主客体和谐共生,追求建筑与大环境“浑然天成”;以“意境”为美学特征,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发,超越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使建筑更具艺术感染力:以“语言”为载体和手段,就是要摆正“语言”在创作中的位置,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同时通过“语言”的不断转换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至少对我而言,有了这样相对系统的建筑理念,使我能够在跨文化对话中自觉追求既有文化品位又有传统味道,同时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建筑设计,努力突破建筑风格、语言和视觉感知局限,向心灵和精神层面延伸。希望建筑能如罗丹所说“像一把发出颤声的琴”,以它特有的旋律、调式、和声给人以高层次的美的感受。⑥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多样共生的文化背景、“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这些都是我们考察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在这一语境中,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我们应该以具有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作出中国建筑师应有贡献。(选编自程泰宁《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有删改)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4分)五、【山东临沂市临沭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与进取精神有何关联?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这个目的,常常以“理想”的形态表现自身。如果理想与现实没有差距,进取精神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小,进取的动力就较弱;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进取的动力就较强。如果说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是进取精神的源头,那么“中庸”与“进取”就不是对立的,因为“中庸”是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理想的宇宙秩序,这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生有死、万物相争的世界。人与自身、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争与对抗,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万物相争的现实相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一个极其高远的理想,所以,秉持这一理想的儒家,必然要强调刚健有为,必然要储备极大的力量来改造这个世界。这意味着,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中庸”,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蕴含着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改造世界的勇气。中庸以“万物并育”的宇宙秩序为其理想,这一理想决定了它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具有不同于一般进取精神的价值指向。首先,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秩序”的进取,是强调“关系”的进取。中庸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也不是以群体为中心的。它的重心在个体间、团体间、万物间。但是,它也不是压制个体、压制团体、压制人类的。它所要求的秩序,是万物“并生”的秩序,是万物“各正性命”的秩序。而肯定万物之生、肯定万物“各正性命”的合理性,必然要给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其次,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生存”“发展”权利、推崇“和平”手段的进取。“万物并育”以万物之生为前提,没有万物之生,其他权利就将陷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基于万物之生的,首先是其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是在万物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权利。没有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也无由产生。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必然以“和平”为主要手段,因为冲突与争斗,首先冲击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最后,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平等”与“仁爱”的进取。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万物在拥有生存和发展之基本权利方面的平等性;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生生”的价值。“生生”在儒家看来,是“仁”的最基本的表现。儒者之仁,不限于“爱人”,还包括“赞天地之化育”。圣人“峻极于天”的作用,就是发育万物,这是“仁”的最普泛的表现。总之,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的终极指向,是合理秩序造就的字宙共同体。中庸之宏大理想的实现,中庸之艰巨事业的完成,离不开显性弘道的进取精神。对儒者而言,“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一种源自“天命”的召唤,回应这一召唤,必须具备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刘静芳《“中庸”中的进取精神》)5.六、【山东青岛市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塑料作为一种基础材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不规范、不环保地生产、利用塑料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使得塑料污染成为全球性问题,而“限塑”也就相应地成为全球防治塑料污染的共同选择。关于“限塑”,有两种常见的认识误区:一种是不加区分地给塑料贴上“灰色”标签,认为塑料就是“污染环境的坏东西”。其实,塑料无论是替代钢材、木材,还是作为包装材料替代纸质、玻璃及金属,都是相对更节能、更对环境友好的东西。塑料污染主要是由那些易耗损、难回收、易泄露的塑料造成的,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和塑料包装。因而,选择塑料替代品,要综合权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不能为替代而替代、逆环境影响而替代。另一种误区是不加区分地给可降解塑料贴上“绿色”标签,认为可降解塑料就是由可再生资源制取,环境影响相对低,用后无污染。首先,在塑料领域,可降解不等于可再生。可降解塑料包括光降解、热氧降解和可生物降解三类,它们可能由生物质原料制得,也可能与传统塑料一样由石油、煤等化石能源合成。其次,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影响不一定较传统塑料低。例如,同样重量的可降解塑料的完全碳足迹是传统PE塑料的2.6倍,而且在功能一致的情况下,前者需求的物料普遍更高。以承重15公斤的塑料袋为例,现在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袋是传统PE塑料袋的2.5倍重,而且易破损。最后,可降解塑料用后的环境影响依赖末端处理的方式、条件。用后的可降解塑料袋属于其他垃圾,将它送去焚烧厂,既违背了利用可降解塑料的初衷,也没能通过替代降低塑料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相反,环境影响加大了。若将可降解塑料随意填埋在自然环境中,其降解能力则大打折扣。(捅编自光明日报《关于“限塑”,还有哪些认识误区和热点领域》)6.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语言的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4分)七、【山东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现代散文诞生以来,“抒情性”“自叙传”等文体特征在散文创作和理论表述中得以确立。同时,被划分到散文类中的通讯、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分别独立。“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散文和诗歌被等同视为抒情文学品类,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一些散文理论家从纵深方向探讨散文的可能。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现实生活层”“情感层”“性灵层”“心灵层”“生命体验层”等。楼肇明则提出“复调散文”理论,认为散文表现的维度应该更丰富、复杂。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不过,散文终究还是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有别,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读者期待的仍然是从传统出发的散文精品,优秀的散文还需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妥帖上。与虚构文学不同,散文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作为自我的精神产品,打动读者的不是求新、猎奇,而是内在的生命意蕴,即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何经典?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梭罗以十几年独特的生活方式拥抱自然,批判习俗,凭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态散文经典之作。当代散文也不乏具有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的作品。比如,史铁生《我与地坛》在景物描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借封闭的小山村,以几十篇作品描绘乡村生活,其中暗含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某些回忆散文中读出伦理思想,从文化散文里读出历史背后的文化哲学逻辑。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节制,理性思考始终在场,有着哲学沉思的气质,在宁静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世界、人性的观察、感悟与思索。(摘编自于袆《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7.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非连续性文本专题第五讲辨析论证特点【知识精讲】论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论证角度是什么a.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b.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c.破立结合:在破的基础上,边破边立。答题格式:采用哪种论证角度,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二、论证结构是什么论证结构大体分为四种形式:1.总分式:在论证思路中,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就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有时是先分说后总说,也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a.“总一分”式,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b.“分总”式,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再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出结论。c.“总一分一总”式,先总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形成结论。2.层进式: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深入地安排论证结构的。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论述,因为它符合一般人的思维规律、认识规律。3.并列式:在论证思路中,或者是把分论点并列起来,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4.对照式: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这就是对照式。结构答题格式:采用……结构,层次清晰,结构分明;或层层深入,符合认识规律;或对比突出……三、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常用论证方法:举例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等。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注意:有时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答题格式:综合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样,说服力强。四、论证的语言有怎样的特色(手法)语言特点:①简明平实;②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答题格式:语言……,例如……。答题注意:1.根据分值分点,抓突出特点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答题术语和材料内容相结合,有角度有分析,具体答。【对点精练】一、【江苏苏北四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材料二:从历史的眼光来分析,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大致有以下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和心悦性陶情说。这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观的主流。王国维认为元曲作者是“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而不讳“思想之卑陋”,“元剧之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的“有意境”,即“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所以他说“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此种倾向考虑到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情感上的娱悦,是非常正确的,但把戏曲的美育活动完全局限在个体自我的范畴,而人也是社会中人,全然决绝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既显得偏狭,又无实际操作可能性。第二种倾向是劝善惩恶风教说。李渔说制作戏剧根由乃“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此种倾向不足之处在于可能走向为风教而风教的极途,从而漠视审美个体的内在审美感受,把风教推向僵硬机械的教条。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的两种倾向,实质可归结为情与理的审美差异。片面强调一端都有失偏颇,要追求实现情理交合、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摘编自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古典戏曲美育观”,但两者在论证特色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1.①从论证方法看:材料一以例证法为要,列举戏曲表演形式和剧目加以论证;材料二以引证法为主,选用王国维、李渔的具体论述加以论证。②从论证方式看:材料一以立论为主;材料二立论、驳论相结合,对两种美育目的分别加以辩证分析。③从论证结构看: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层递式结构,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二、【2021~2022学年度江苏泰州市第一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在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的行程中,时间也由客观的空间化派生出主观的情感化,即时间不只是供计算的钟表数字,而成为某种情感的强烈绵延。在情感中,空间化的时间停止了,时间成为超时间。与俄罗斯东正教圣像文化强调苦难即拯救,不是走向光明而是走入黑暗才永恒才得救,从而如陀斯妥也夫斯基残酷地折磨心灵相反,中国重视的似乎更在这心灵的超时间中得到“天乐”的永恒。在基督教,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上帝怀抱,那是既非理性又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在中国,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人的怀抱,那是既融化理性又不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你看那宋元山水画,那就是这种心境、精神、“天乐”的物态化,显现的是一种情感的时间即超时间。中国画论之所以将“逸品”放在“神品”之上,正因为前者标志着这种超时间的人生境界,它不只是精神、意象、兴趣、道德,而是“逸”的韵味。那高山流水,茂林修竹,那茅屋半间,行人几个,它超脱可计量的空间化的具体时间,无需日影,没有晨昏,但又仍有四时景像,这景像体现着人际关怀,人间情爱。它指向的是一种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这才是“境(人生境界)生象(艺术图景)外”,“得其圜中”。前人说:“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以禅作诗,即落道理,不独非诗,并非禅矣”;陶潜、王维之所以比寒山、拾得①,比宋明理学家们的诗似乎更使人“闻道”“悟禅”,就因为“本体”已融化在此情感中,此诗此情即是真如。“以禅作诗”便是以一个玄虚的“本体”硬加在所谓“现象”之上,它与感情始终两橛。一切均消逝而去,唯艺术长存。这正是因为艺术使人体验艺术中的时间,从而超时间,在此体验中,情感泯灭、消化了分、定、位、所(空间化的时间),既超越了此时此地即日常生活的时间,却又与此时此地的日常时间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人们在废墟、古城、图腾柱、峨特教堂、石窟佛像、青铜礼器……这些在当时有关宗教、道德、功利等时间的实用物前,所感受、领悟、体验的恰好是对人类总体存在的非实用非功利非道德的超时间的情感确认,常表现为对时间的无限感叹。这也就是人对自己存在的“本体”把握。一切情深意真的作品大都如此。“活”不只是“如何活”和“为什么活”,而是“活”在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宇宙(自己生存的环境)的情感的交会、沟通、融化、合一之中,人从而不再是与客体世界相对峙(认识)相作用(行动)的主体,而是泯灭了主客体之分的审美本体,或“天地境界”。人历史性地生活在与他人共在的空间化的时间中,却让这些空间化的时间经验进入艺术凝冻,它们便超时间而永恒常在,而使后来者的人性情感愈益丰足,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这就是变易中的不易。这“不易”便不在别处,就在这人生情感之中。(摘编自李泽厚《世纪新梦》)材料二:任何艺术都是形式,而这种形式又是为着情感体验的。因此,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结论。请大家注意这个定义的表述: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就是说,第一,艺术是形式。第二,艺术的形式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是“有意味的形式”。第三,艺术形式的“意味”不是思维、意志,而是情感。艺术也不是思维的形式,而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说“艺术是有形式的情感”呢?因为对于艺术来说,形式比情感更为重要。这是艺术与科学、道德、宗教相区别的紧要之处。科学、道德、宗教,都是内容重于形式,艺术则是形式重于内容。艺术的内容是可能被湮灭、被遗忘的,但只要其形式还有生命力。则艺术品长存。比如原始艺术,它们的内容哪里讲得清?还有李商隐的许多诗,那内容也是搞不清楚的。“诗家总爱西崑好,只恨无人作郑笺。”就是说大家都喜欢李商隐的诗,只是看不懂。那你喜欢什么呢?还不就是形式?记得前面的课程中有同学问一个问题,他说,我什么愁什么恨都没有,我挺高兴的,可我还是觉得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诗写得好,我能欣赏。为什么呢?因为你欣赏的是形式啊!这和老外欣赏中国书法是一个道理。他哪认识这些字啊!还有把书法作品都挂倒了的。可他觉得这些龙飞凤舞的字实在是太好看了,就像京剧脸谱一样,“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说艺术是一种无内容无意味无情感的“纯形式”。因为诗也好,书法也好,脸谱也好,其他什么艺术形式也好,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情感对象化的需要才产生的。因此,完整准确的表述只能是这样: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摘编自易中天《美学讲稿》)注:①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2.材料一、材料二中都提到宗教、道德,请简析其各自的论证作用。(4分)2.①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手法,阐发艺术给人以超时间的体验的看法。②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阐述艺术的形式重于内容的观点。(每点2分,论证方法与观点看法各1分。)三、【辽宁葫芦岛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随着各大城市接连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国已经逐步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垃圾分类新政策,不仅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也意味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8月注册成立的垃圾分类企业就达到1004家,上百个垃圾分类应用一夜之间上线。但有人欢喜有人忧。一边是新企业大量涌入这片财富新“蓝海”,而另一边,该领域的先行者“小黄狗”公司却传出了财务危机。那么,该如何看待垃圾分类行业的发展前景呢?首先要有产业链思维。纵观生活垃圾的“一生”,至少包含以下几个环节: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再生(包括回收、焚烧、填埋)。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大市场,需要企业找准用户痛点、找到市场切入点。在分类环节,各大城市出台相关条例,就是把分类环节固定在了居民家里。这首先将带来垃圾桶的需求上涨。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将产生大量对垃圾分类知识的需求,这就给“垃圾识别”等辅助类小程序的开发带来了市场。在投放环节,虽然长期存在着“拾荒者+废品收购站”的回收体系,但由于覆盖不全面、沟通成本高,大部分城市居民更多时候还是直接面对小区垃圾桶,形成“居民—垃圾桶—拾荒者—废品站”的链条。但在这一链条中产生的收益并未反馈到居民手中,许多企业正是看准这一点,找到了自己的切入点。比如推出街头自动回收机,居民投入可回收品后可以即时返现,“小黄狗”就是代表。又或者提出免费上门回收服务,“爱回收”就是典型。这一环节也是目前企业涌入最多的。然而,这种模式本质上未改变原有的回收形态,只是替代了废品收购站、拾荒者的环节。同时这些企业大多只涉及可回收垃圾,但这部分垃圾在垃圾总量中占比可能不到10%,剩下约90%无回收价值的生活垃圾,其清扫、收集、转运更值得关注。尤其是运输环节。早有不少网友反映,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分好类的垃圾,却被垃圾运输车“一锅烩”,是对自己垃圾分类信念最大的打击。因此,做好垃圾分类运输,不仅事关垃圾回收的效率,也事关人们对政策的信心。在处理环节,则是设备生产商与数字化改造的机遇。比如阿里正在与相关设备企业合作,开发人工智能垃圾焚烧炉,减少人工干预的次数,提高垃圾处理设备的效率,微软也在尝试通过添加传感器装置,对现有垃圾桶进行低成本改造,同时实现垃圾数据采集,通过云端建立个人信用及奖励机制。其次,垃圾再生环节应该是行业大力发展的重点。在产业链条中,下游企业是上游企业的客户,利润也从产业下游向上游传导。比如,用“湿垃圾”焚烧发电,就把一部分电力收益转移到了垃圾分类产业;用餐厨垃圾作为饲料喂养虫子,就能把养殖行业的利益链接入垃圾分类产业。未来,这样的垃圾“再资源化”的路径和企业应该越来越多。只有下游企业发展壮大,上游企业才能“有利可图”,才能让垃圾分类产业良性运转起来,摆脱“投资人钱花完就关门”或靠政府“输血续命”的困境。(摘编自韩维正《垃圾分类要有产业链思维》)3.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3.①纵向论证。文章从“各大城市接连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谈起,在简要分析之后,从两个不同角度详细论证“如何看待垃圾分类行业的发展前景”。②运用了大量的事实论证。比如,在论证处理环节时,就以阿里和微软为例,说服力强。③辩证思维。文章没有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一分为二地展开论证。阐述投放环节时,在承认企业的做法时,又指出其中的不足。(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4分)四、【辽宁铁岭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关键还得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建筑也好,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养下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方向,变得丰富而有生命力。②传统是什么?传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我们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传统的国家,也需要建构符合当下情境的中国当代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是在传统与当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将继承传统等同于符号拼贴。前一阵我看到一个节目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介绍给全世界。我很喜欢昆曲,也很关心昆曲在当代的发展,但这样一种拼贴与混搭让我感到尴尬和别扭。这种对待传统的做法现在并不少见。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对文化转换创新的理解还是太简单化。对于传统,我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透过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去理解传统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中国文化如一条奔腾的大河,它从传统中来,但必须融合现代的内容、必须对当代问题作出明晰回应。这个千呼万唤的“中国当代文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需要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从自身实践出发,深入比较反思,转化创新,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③世界文化已经出现跨文化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前景如何,取决于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否有较为深入和全面认识。如果只是喊着“民族化”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的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为他方文化倾倒,不明白最应该向他人学习什么,就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复古”,“食洋不化”则导致“模仿”。④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大有可期。具体到建筑界,一方面需要我们从建筑本体出发,对现代建筑有清醒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解读传统,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⑤结合中国建筑创作现状和发展,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从中国哲学出发找到属于当代中国人对世界、对建筑的认知方式。相对于绝对理性、工具理性,中华文化更强调打通,强调和谐关系,是复杂性、模糊性、多维性、整体性的深度统一。“往来无碍,归于自然”,在古今中外之间往来无碍、在天地人跟建筑之间往来无碍,这就是由“境界”“意境”“语言”这三个层次构成的建筑理论。其中,以“境界”为哲学本体,就是从自然、自我角度出发,追求主客体和谐共生,追求建筑与大环境“浑然天成”;以“意境”为美学特征,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发,超越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使建筑更具艺术感染力:以“语言”为载体和手段,就是要摆正“语言”在创作中的位置,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同时通过“语言”的不断转换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至少对我而言,有了这样相对系统的建筑理念,使我能够在跨文化对话中自觉追求既有文化品位又有传统味道,同时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建筑设计,努力突破建筑风格、语言和视觉感知局限,向心灵和精神层面延伸。希望建筑能如罗丹所说“像一把发出颤声的琴”,以它特有的旋律、调式、和声给人以高层次的美的感受。⑥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多样共生的文化背景、“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这些都是我们考察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在这一语境中,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我们应该以具有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作出中国建筑师应有贡献。(选编自程泰宁《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有删改)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4分)4.①论证结构:围绕“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的话题,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述,首尾呼应,中间先纵后横,结构严谨,层次清晰。②论证方法:运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且富有文化内涵。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鲜明生动,如“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如“像一把发出颤声的琴”。④论证思路:首先提出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作品关键在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体系的观点,然后纵向论述如何继承传统,接着横向论述在多元文化视野中提出中国人对建筑的理论,最后结合现实语境对中国建筑师提出希望。(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五、【山东临沂市临沭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与进取精神有何关联?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这个目的,常常以“理想”的形态表现自身。如果理想与现实没有差距,进取精神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小,进取的动力就较弱;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进取的动力就较强。如果说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是进取精神的源头,那么“中庸”与“进取”就不是对立的,因为“中庸”是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理想的宇宙秩序,这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生有死、万物相争的世界。人与自身、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争与对抗,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万物相争的现实相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一个极其高远的理想,所以,秉持这一理想的儒家,必然要强调刚健有为,必然要储备极大的力量来改造这个世界。这意味着,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中庸”,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蕴含着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改造世界的勇气。中庸以“万物并育”的宇宙秩序为其理想,这一理想决定了它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具有不同于一般进取精神的价值指向。首先,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秩序”的进取,是强调“关系”的进取。中庸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也不是以群体为中心的。它的重心在个体间、团体间、万物间。但是,它也不是压制个体、压制团体、压制人类的。它所要求的秩序,是万物“并生”的秩序,是万物“各正性命”的秩序。而肯定万物之生、肯定万物“各正性命”的合理性,必然要给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其次,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生存”“发展”权利、推崇“和平”手段的进取。“万物并育”以万物之生为前提,没有万物之生,其他权利就将陷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基于万物之生的,首先是其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是在万物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权利。没有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也无由产生。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必然以“和平”为主要手段,因为冲突与争斗,首先冲击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最后,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平等”与“仁爱”的进取。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万物在拥有生存和发展之基本权利方面的平等性;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生生”的价值。“生生”在儒家看来,是“仁”的最基本的表现。儒者之仁,不限于“爱人”,还包括“赞天地之化育”。圣人“峻极于天”的作用,就是发育万物,这是“仁”的最普泛的表现。总之,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的终极指向,是合理秩序造就的字宙共同体。中庸之宏大理想的实现,中庸之艰巨事业的完成,离不开显性弘道的进取精神。对儒者而言,“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一种源自“天命”的召唤,回应这一召唤,必须具备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刘静芳《“中庸”中的进取精神》)5.5.①严密准确,富于逻辑性。本文语言严谨客观,逻辑性强。如“它也不是压制个体、压制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共设施窗帘清洗消毒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版汽车检测台租赁合同
- 2024石材外墙干挂劳务服务合同标准版6篇
- 2025年度特色饮品店门面房租赁及新品研发合同3篇
- 2025年度圆形冷却塔能源管理服务合同4篇
- 2024版基础建设融资借款协议模板版
- 2025年度水电工程质保期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学校图书馆窗帘升级改造合同4篇
- 2025年度生态修复工程承包树木合同协议书4篇
- 2024石材行业品牌推广与营销合同3篇
- 领导沟通的艺术
- 发生用药错误应急预案
- 南浔至临安公路(南浔至练市段)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 绿色贷款培训课件
- 大学生预征对象登记表(样表)
- 主管部门审核意见三篇
- 初中数学校本教材(完整版)
- 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
-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解读
- (人教版2019)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复习课件
- 重庆市铜梁区2024届数学八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