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44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评价诗词主旨内容(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44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评价诗词主旨内容(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44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评价诗词主旨内容(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44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评价诗词主旨内容(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新题训练2专题44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评价诗词主旨内容(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44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评价诗词主旨内容【基础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故都(唐)韩偓①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谖⑤无路斅鸣鸡。[注]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即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③噬脐:自噬腹脐。比喻后悔已晚。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谖: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联写诗人所见故都荒凉、破败的景物。荒草、塞雁、宫鸦等景物,表现了故都的物是人非,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首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颔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C.颈联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D.“地下强魂必噬脐”,昭宗时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困境,自己也遭杀戮,此句写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松李山甫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平生相爱应相识,谁道修篁胜此君。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道劲的青松如苍龙腾飞,势拔云天,从众多平庸的树术中脱颖而出。B.颔联“孤标”“长啸”从视听角度凸显了松树独立寒风、傲雪凌霜的神的。C.颈联运用反衬的手法,借谄媚的桃李和攀附的藤萝来突出松树的形象特征。D.尾联诗意转折,松树如此受人喜爱,可在修竹面前,仍有不足,颇有深意。4.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松树表达了怎样的理想追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将书籍比喻成自己的老朋友,这些书籍从早到晚都与自己忧乐与共,表现诗人对书籍的痴迷。B.颔联使用夸张手法写诗人读书之多之快,由于读书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内心尘垢全无、杂念全消。C.尾联用“金鞍玉勒”的“寻芳客”来反衬诗人,表明贵公子们不会理解诗人所言家中别有一番春色。D.本诗写了春日里诗人惬意的读书生活,既表现了诗人酷爱读书的特点,也暗含了诗人开卷有益的主张。6.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的内涵。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①不住鸣。惊回千里梦②,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③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④。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①寒蛩:秋天的蟋蟀。②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月胧明:月光不明。③胧,朦胧。④瑶琴:饰以美玉的琴。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重山”是词牌名,作者在全词中不吝笔墨描写秋夜之景,正与词牌相呼应。B.首句写到秋天的蟋蟀在夜里不停地鸣叫,以动写静,衬托作者终夜难眠。C.上片以景收尾,映衬作者不能成眠,足见其孤独之感。D.过片中既有作者报效国家之愿,也有岁月如流的慨叹。8.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来评价: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立意”高。请结合词句对这种观点加以反驳。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烹羊宰牛且为乐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歌,唱歌C.径须沽取对君酌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销,消除10.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入世的积极思想感情。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11.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朝如青丝暮成雪 B.会须一饮三百杯C.钟鼓馔玉不足贵 D.与尔同销万古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②。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③上三更月。正梅花④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③铜鞮陌:代指襄阳。④梅花:古人常借梅花传递消息。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入蜀途中的担忧。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13.这是一首送别词,辛弃疾却“翻出新意”。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塍①秋日即事周密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注]①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②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过去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纺织女的“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D.“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15.鉴赏宋诗往往要从理性上把握,请结合内容,谈谈本诗写了秋季哪些特有的情景?总结出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缫丝①行范成大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②,明日西门卖丝去。[注]①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缠绕在丝筐上绕成丝线,便于纺织。②着:穿(衣),此指穿绢衣。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色彩和感觉等方面展示了当时的田野景色,为下面的描写设置了背景。B.“妇姑相呼”衬托出缫丝工作的繁忙和紧迫,而“香”字具有反讽的意味。C.从“嘈嘈”和“茧厚丝长”的描写中,能感受到妇姑巢丝时的急迫和欣慰。D.这首诗是歌行体诗,前六句是一层,写景写事;后两句是一层,交代妇姑的心理。17.诗的最后两句(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蓦山溪·渡江咏潮曹冠①潮生潮落,千古长如许。吴越旧争衡,览遗迹、英雄何处。胥神忠愤②,贾勇助鲸波,湍砥柱,驾鳌峰,万骑轰鼍鼓。连天雪浪,直上银河去。击楫誓中流③,剑冲星、醉酣起舞。丈夫志业,当使列云台④,擒颉利,斩楼兰,雪耻歼狂虏。(注1))①曹冠,南宋词人,主张抗金。本词大约作于乾道四年,当时作者被贬逐流放。②传说伍子胥劝谏吴王不成,反被吴王赐剑自尽,他的尸体被抛入钱塘江。赤胆忠心的伍子胥含恨化作潮神。③晋朝奋威将军祖逖率部北上收复失地。船行至江中,他以船桨敲击战船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④云台:汉代宫中高台名,后用以借指朝廷。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潮生潮落,千古长如许”和苏轼的“羨长江之无穷”都有借大潮流水感叹自然永恒的味道。B.“览遗迹、英雄何处”由历史过渡到现实,诗人以英雄自许,表现出国家危难时的责任担当。C.“连天雪浪,直上银河去”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象。D.“擒颉利,斩楼兰,雪耻歼狂虏”连用几个很有表现力的动词,语言慷慨激昂,有排山倒海之势。19.这首词运用了勾践、伍子胥、祖逖三位历史名人的典故,请简析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⑴丞相祠堂何处寻⑵?锦官城外柏森森⑶。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⑸。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⑷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军中。20.这两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21.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D.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22.两首诗的尾联都使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远游屈原悲时俗之迫阨①兮,愿轻举②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步徙倚③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④。意荒忽而流荡兮⑤,心愁悽而增悲。神儵忽⑥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⑦,澹无为而自得。(注)①迫阨:困阻灾难。②轻举:升,登仙。③徙倚:徘徊不定。④怊(chāo)惝(chǎng)恍(huǎng):惆怅失意。乖怀:心愿违背,心气不顺。⑤荒忽:恍惚,神思不定。流荡:心情不定,无所依托。⑥儵(shū)忽:形容迅速的样子。⑦漠:清静淡泊。虚静:清虚恬静。恬愉:快乐。2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揭示了屈原“远游”的原因:对恶浊朝廷的迫害充满悲愤,只得去远游了。B.“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表现了屈原内心的愤懑:身处污浊黑暗的楚国,独自苦闷却无从诉说。C.“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表达了屈原由于自己不被理解,于漫漫长夜之中,孤单独守直到天明的苦楚。D.“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采用联想手法,由天地的无穷无尽,想到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思王逢原三首(选一)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秋风吹寒、荒草纷乱的墓地凄凉场面。B.王逢原资质聪慧不凡,然而性格内向,有心里话只悄悄地跟老朋友讲。C.庐山当书案,湓水为佳酿,作者写出当年与友人读书饮酒的豪迈气概。D.本诗仅八句,熔写景、议论、回忆和感慨于一炉,意蕴丰富,真挚感人。2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恨别①杜甫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所写。②洛城:洛阳。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B.颔联描述诗人身逢兵乱,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呼应,悲凉沉郁。C.颈联写诗人清宵赏月,思家怀人,日夜难眠,生活细节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D.整首诗叙述了个人遭际,描摹了日常生活,也关照了国家命运,言近而旨远,辞约而情丰。2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做分析。十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平白如话:“下岭”很艰难,切莫“错喜欢”。“莫言”二字,像是自戒,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B.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了解释: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上山时一系列的艰难险阻。C.“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饶有趣味,一座座山峰在诗人笔下变得空灵神秘,它们时隐时现,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D.本诗内容朴实平易,读来却充满哲理。诗人善于将对日常生活的领悟,用富于理趣的语言表现出来,给人以启示。30.这首诗让你领悟到哪些人生哲理?请至少写出两条。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中秋月张祜碧落桂[注]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注]桂:指代月亮,相传月中植桂花。亦称“桂魄”。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写夜空一轮皓月高照,月宫里桂影婆娑,月光显得格外清凉。B.颔联从时空两方面写中秋明月之夜,突出了它的美好,意境壮阔大气。C.颈联写诗人在极边远之地走了很久,走上城墙赏月,迟迟不愿下来。D.全诗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情感深沉。32.诗的尾联深化了诗的主题,请简要分析。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词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因而在文中流露出沉重、苦闷的情绪,但词的最后一句却表现了他的超脱与旷达。B.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在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阕词人集中腕力从正面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并抒发感慨。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绘形、绘声、绘色,从不同角度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色,仿佛把读者带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D.本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宏大,写尽了赤壁的雄奇和周瑜的风采,表现了词作的豪放风格。34.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如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真可谓“一时多少豪杰”!在众多英雄中,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莲子王夫之(1)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眩,秋光无赖。拼(2)不含愁,韫香密裹,泠泠珠佩。伴江妃(3)、泪颗盈盈,怕谁厮恼,幽房里,深深缀。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悬愁碧海。露冷昆明(4),霜凋玉井(5),兰舟罢采。自抱冰魂,海枯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注释:(1)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举兵反清,明亡后隐居石船山。(2)拼:同“拼”。(3)江妃: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宠后曾拒绝玄宗赏赐的珍珠。(4)昆明:指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5)玉井:井的美称。3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五句描写了波光浩渺、残阳冷照、万物凋残、萧瑟凄清的景象。B.“十斛明珠谁买”承上启下,一个“谁”字表达了作者悲愤无奈的情感。C.作者借莲子形象、江妃典故寄托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表达含蓄蕴藉。D.本词运用“渺渺”“泠泠”“盈盈”等叠词,生动形象,读来音韵和谐。36.请赏析“空望眼、悬愁碧海”一句中“悬”字的妙处。37.屈原的《离骚》状写香草寄托忠贞,后人评价王夫之这首词“神契《离骚》”,请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大食惟寅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才展山川秀。声传南国,名播中州。[注]小山,元代著名散曲家、剧作家张可久的字。大食惟寅,阿拉伯人,生平不详。心驰八表快神游,李白《大鹏赋序》中有“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之语。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李白《草书歌行》诗有“时时只见龙蛇走”之句,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句。38.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套曲题为《奉寄小山先辈》,作者以后学的身份寄赠曲坛的宿老张可久。B.“独占鳌头”,借指居首位或第一名,肯定张可久在曲坛上的领袖地位。C.从这首曲子的赞颂来看,作者多次把张可久与唐代“诗仙”李白相比拟。D.全曲气势横溢,一片至诚,文词典雅庄重,行笔流畅,是颇具才气之作。39.阿拉伯古称大食,作者可能是位阿拉伯人,其汉文化的修养是颇为深厚的,在本曲中他是如何表达对张可久的由衷赞扬之情的呢?请简要分析。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与东吴生相遇韦庄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注]①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4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和东吴生流离失所,表达了沦落天涯的感伤之情。B.颔联写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浇愁,表达了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C.颈联写出诗人对身处陋巷贫苦生活的不满和对权贵豪门奢华生活的期盼。D.尾联用自嘲的口吻写趁未衰之年应满怀信心,期望风调雨顺,民康国泰。41.全诗以“泪”起,以“笑”结。请分别指出“泪”与“笑”蕴含的思想感情。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①。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②嘶。(注)①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②蹇驴:跛脚的驴。4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从人生这一大问题着眼,但不空洞,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效果。B.前两联使用设问、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给人一气贯通之感。C.颈联写到了死去的老僧和坏壁上的旧题,意在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D.前四句理趣十足,意境恣逸,后四句于朴素的叙事中,抒发了诗人的感慨。4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谈谈这首诗给你怎样的启示。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忆昔韦庄①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②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③,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注)①韦庄:父母早亡,家境寒微,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正在长安应试的韦庄目击这座古都的衰颓,抚今伤昔,写下这首七律。②露桃:此处喻艳若桃花的美女。③无忌,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女。4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昔年”领起,照应题目,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长安昔日繁华景象。B.第二联写自己当年沉溺在昼夜不分、春秋不辨的灯红酒绿生活中,暗含后悔与沉痛。C.第七句诗人荡开一笔,把对往日回想的思绪拉回到现实,追昔抚今,更加耐人咀嚼。D.全诗婉而多讽,巧妙地借用了典故、双关等手法,融深沉感叹与嘲讽于华语丽辞中。45.本诗的第八句“夕阳唯见水东流”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①李白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②有清源。注:①该诗作于李白长安生涯的最后一年。②颍水,许由曾在此洗耳。4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起首两句,以设问入题,点明在青绮门送别友人,为下文抒发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做铺垫。B.诗歌三、四两句,以酒肆中侍酒胡姬招手邀请去那里饮酒,婉转表达诗人对裴十八的不舍之情。C.诗歌九、十两句,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鸿鹄之志,虽然身处逆境,也决不向现实低头的豪情。D.诗歌末尾两句,表明两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相同归趋,暗含了诗人对裴十八归隐生活的赞同。47.“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请简要分析。二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崔从事郧以直隳职孟郊古人留清风,千载遥赠君。破松见贞心,裂竹见直文。残月色不改,高贤德常新。家怀诗书富,宅抱草木贫。安得一蹄泉,来化千尺鳞。含意永不语,钓璜幽水滨。4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的标题表面上是在交代崔郧丢官的原因,实际上是对他做事正直的赞美。B.松和竹虽然残破、开裂,但内芯洁白、纹路端直,诗人以此来比喻崔郧高洁正直。C.诗人以“残月”不改本色,称赞崔郧是一位高尚的贤士,在困境中品德依然常新。D.在诗人看来,崔郧尽管生活艰苦,但家中书籍量丰富,足见其对藏书兴趣之浓。49.诗人在本诗最后四小句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专题44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评价诗词主旨内容【基础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故都(唐)韩偓①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谖⑤无路斅鸣鸡。[注]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即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③噬脐:自噬腹脐。比喻后悔已晚。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谖: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联写诗人所见故都荒凉、破败的景物。荒草、塞雁、宫鸦等景物,表现了故都的物是人非,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首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颔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C.颈联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D.“地下强魂必噬脐”,昭宗时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困境,自己也遭杀戮,此句写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A2.①慨叹国家将亡的哀痛之情,如“草萋萋”“塞雁侵”“宫鸦”“空垂涕”都表达了一种哀痛、无奈、感伤。②对劫国者(朱温)阴谋夺取天下的愤慨之情,如用典“掩鼻计成”。③自己远在天涯无法使昭宗皇帝脱险的无奈之情,如用典“冯无路”。④自己遭排挤出京,报国无路的愤激之情。【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A.“作者所见”错误,这些景物都是“遥想”的。“塞雁”不是宫中旧景,不能用于表现了故都的“物是人非”。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由首联“故都遥想草萋萋”可知,作者想象兵乱后故都长安满目凄凉、野草丛生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沦亡、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哀痛之情。颔联“塞雁已侵”既写出故都荒凉的景象,含蓄地体现了朱温这个乱臣贼子侵入宫廷的之事;尾联“掩鼻计成”一句,用典写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由此表达了诗人对朱温阴谋夺取天下的愤慨之情。尾联“冯谖无路”一句,诗人以冯谖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设计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远在天涯无法使昭宗皇帝脱险的无奈之情。颔联“天涯烈士空垂涕”一句中的“烈士”是诗人自称,结合注释①作者之前甚得亲信后来却受朱温忌恨被贬出朝,尽管流寓在外,但心仍萦注国事,一个“空”字更加体现了作者面临朝政的巨大变故,被排挤后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松李山甫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材分。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平生相爱应相识,谁道修篁胜此君。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道劲的青松如苍龙腾飞,势拔云天,从众多平庸的树术中脱颖而出。B.颔联“孤标”“长啸”从视听角度凸显了松树独立寒风、傲雪凌霜的神的。C.颈联运用反衬的手法,借谄媚的桃李和攀附的藤萝来突出松树的形象特征。D.尾联诗意转折,松树如此受人喜爱,可在修竹面前,仍有不足,颇有深意。4.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松树表达了怎样的理想追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3.D4.①拒绝平庸,卓尔不群。诗人借高大苍劲、势拔云天、从众多树木中脱颖而出的松树,表达对卓越气质的追求。②无畏困境,百折不挠。诗人借傲雪凌风、屹立不倒的松树,表达了对不屈于恶劣环境的精神的追求。③刚直不阿,永葆高洁。诗人以桃李、藤萝喻指肆意毁谤、长于攀附的奸佞小人,表达对独立精神、高洁品格的追求。(意近即可)【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可在修竹面前,仍有不足”是错误的。诗歌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谁说修竹胜过松树呢”,这个反问句用竹子村托松树,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松树的喜爱。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以及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本诗的题目是“松”,通过写松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首联写到青松如苍龙腾飞,势拔云天,从众多平庸的树术中脱颖而出,所以诗人借写松树来表达对卓越气质的追求,写出了拒绝平庸,对卓尔不群的追求。颔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到青松傲立风雪之中,并在风雪中长啸,写出了青松不屈于恶劣环境,一种无畏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颈联写到桃李对青松的依傍谄媚,藤萝对青松的攀附,用谄媚的桃李和攀附的藤萝来突出松树追求独立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形象特征,从而表现作者对刚直不阿,永葆高洁的精神追求。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将书籍比喻成自己的老朋友,这些书籍从早到晚都与自己忧乐与共,表现诗人对书籍的痴迷。B.颔联使用夸张手法写诗人读书之多之快,由于读书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内心尘垢全无、杂念全消。C.尾联用“金鞍玉勒”的“寻芳客”来反衬诗人,表明贵公子们不会理解诗人所言家中别有一番春色。D.本诗写了春日里诗人惬意的读书生活,既表现了诗人酷爱读书的特点,也暗含了诗人开卷有益的主张。6.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的内涵。【答案】5.D6.①“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朱熹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比喻联想,形象地写出了坚持读书,就好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内心清澈充盈。②“东风花柳逐时新”一句以观赏春天的美丽景象做比,是尾联“别有春”的形象表现,写出了专心读书带给人的有如赏春景的心旷神怡的乐趣。【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本诗写了春日里诗人惬意的读书生活”错误,诗中“东风花柳”和“我庐别有春”都是形容书卷让自己的生活时时充满着美好的春光,并非一定是真正的春天。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源流随处满”意思是“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此句运用典故,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采用了联想和比喻的手法,作者由读书联想到了“活水源流”,认为人只要坚持经常读书,就会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花柳逐时新”意思是“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这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是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诗形象体现读书的获得感,但“随处满”“逐时新”又别出新意,比朱熹又更进一层。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①不住鸣。惊回千里梦②,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③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④。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①寒蛩:秋天的蟋蟀。②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月胧明:月光不明。③胧,朦胧。④瑶琴:饰以美玉的琴。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重山”是词牌名,作者在全词中不吝笔墨描写秋夜之景,正与词牌相呼应。B.首句写到秋天的蟋蟀在夜里不停地鸣叫,以动写静,衬托作者终夜难眠。C.上片以景收尾,映衬作者不能成眠,足见其孤独之感。D.过片中既有作者报效国家之愿,也有岁月如流的慨叹。8.有人以情调的高昂与低沉来评价:岳飞这首《小重山》情调低沉,不如他的《满江红》“立意”高。请结合词句对这种观点加以反驳。【答案】7.A8.立意高低不全在于情调高昂或低沉。《小重山》含蓄委婉,同样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①上阕借助写景,月色中作者忧国忧民的愁怀难遣。②下片用典抒情(比兴),词人终其一生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痴心不改,但却遭遇“阻归程”(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的进程),词人一腔愤懑无处言说。【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不吝笔墨描写秋夜之景”说法错误。词中只有“昨夜寒蛩不住鸣”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描写了秋夜之景。也就是说,词中只选取了秋夜的蟋蟀止不住的鸣叫和深夜寂静、帘外月色朦胧的景象来写秋夜,并未作过多的描写,不能说是“不吝笔墨”。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立意的角度来看,诗词立意的高低不是由情调的高昂或低沉来决定的。立意高低,取决于诗人有无强烈的时代精神,有无站在时代的高度,抒发诗人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上片着重写景。“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山河飘摇,国家残破,诗人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不住鸣”,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呜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被梦惊醒后,因梦见战场战事而忧国忧民再无睡意,诗人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只有“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衬词人不能成眠,更见孤独。上阕借景抒情,表达了月色中诗人忧国忧民的愁怀难遣。下片中,诗人慨叹岁月如流,家乡长久沦陷,归期遥遥无望。“阻归程”,暗喻着对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指引,深感寂寞的心情。下片借典抒情,诗人终其一生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痴心不改,但却遭遇“阻归程”(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的进程),词人一腔愤懑无处言说。因此,《满江红》与《小重山》词均表达了诗人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因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写作手法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异曲同工。这首词寓情于景,借典抒情,虽然情调不如《满江红》高昂激越,但却同样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烹羊宰牛且为乐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歌,唱歌C.径须沽取对君酌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销,消除10.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入世的积极思想感情。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11.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朝如青丝暮成雪 B.会须一饮三百杯C.钟鼓馔玉不足贵 D.与尔同销万古愁【答案】9.C10.D11.C【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C.取,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解释错误。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D.“‘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是诗的主旨”错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C.借代,“钟鼓馔玉”代指富贵豪华的生活。其余为夸张。故选C。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②。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③上三更月。正梅花④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③铜鞮陌:代指襄阳。④梅花:古人常借梅花传递消息。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入蜀途中的担忧。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13.这是一首送别词,辛弃疾却“翻出新意”。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答案】12.D13.下片一扫上阕离别愁闷的情绪,历数入蜀景色——庐山瀑、赤壁浪、铜鞮月,为友人阔其心胸,壮其行色。

结句万里雪飘,寒梅怒放,人品、友谊、别情,一总囊入,豪迈隽永,韵味无穷。这阕词,作者把对于祖国的爱和对于战斗的友谊的爱,凝结在一起而又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所以读来感人至深。这正是辛弃疾“翻出新意”之处。【解析】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儿女泪”“须相忆”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然后“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从上阕离别的伤感过渡到下阕荆楚风光的描写;

而“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等蜀地景色的描写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梅花”是他们自己的象征,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饱含着相互勉励的深情。

联系诗人的生平思想可知,作者把对于祖国的爱和对于战斗的友谊的爱凝结于蜀地山色的宏阔描写之中,使送别的主题变得更加深广。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塍①秋日即事周密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注]①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②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过去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纺织女的“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D.“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15.鉴赏宋诗往往要从理性上把握,请结合内容,谈谈本诗写了秋季哪些特有的情景?总结出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答案】14.C15.(1)前三句写了秋季特有的场景:“络纬”在夜里振翅做声,声如纺线小楼里凉风将雨点吹拂到人身边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枝老叶黄了。道理:这些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城里人家,因为远离了自然生活,往往不能及时感知季节的变化。启示:生活中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一叶知秋,能从小事物中感受大变化;要善于观察生活,归纳思考。【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A.“即事”是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B.“暗指纺织女的‘夜愁’”错。络纬,虫名,即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句意为夜晚络纬的鸣声引起人们的愁思。D.选项对“黄金线”的理解以及城里人家对秋来不敏感的原因表述不对。第三句的“黄金线”指的是堤岸上的杨柳枝叶变黄,因为杨柳枝叶形如丝绦,树叶变黄,远远望去就像黄金线一般。“城里人家”因为平日的生活远离自然,很难及时感受到季节的变换。而且,人们熙来攘往,奔走红尘,又有谁去顾及大自然的季节变化呢?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标题即可看出这是诗人在西边田埂上,看着秋天特有场景写就的诗歌。诗歌一、二、三句选取了秋季特有的几个场景:纺织娘这种小虫在夜里振翅作声,声如纺线,“织夜愁”一词用得绝妙,一来点明了夏秋时节的纺织娘,二来暗指出“夜愁”如同织物一般纵横交错;“酸风”是指“刺人的凉风”,水边的小楼里,刺人的凉风将秋天的雨点吹拂到人身边,让人感觉到秋季特有的寒意;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枝老叶黄了。第四句才是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城镇里的人家因为远离自然生活,而不能迅速地感觉到季节的变迁。诗中的意象如纺织娘、凉风、雨、变黄的柳叶,都带有典型的秋季特征。而第四句中的道理,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常遇之事。诗人将这个小小的道理融入诗歌,在诗歌开头便已有逻辑潜流暗伏其中。启示。现在生活在城镇里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往往是看到日历,才知道今天是霜降或者是立冬。从中得到的启示可以从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要从微小事物的变化中感受大的变化;或者像作者这样要善于观察生活,归纳思考。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缫丝①行范成大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②,明日西门卖丝去。[注]①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缠绕在丝筐上绕成丝线,便于纺织。②着:穿(衣),此指穿绢衣。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色彩和感觉等方面展示了当时的田野景色,为下面的描写设置了背景。B.“妇姑相呼”衬托出缫丝工作的繁忙和紧迫,而“香”字具有反讽的意味。C.从“嘈嘈”和“茧厚丝长”的描写中,能感受到妇姑巢丝时的急迫和欣慰。D.这首诗是歌行体诗,前六句是一层,写景写事;后两句是一层,交代妇姑的心理。17.诗的最后两句(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6.B17.反映了当时蚕农生活的困苦和农村经济破败的趋势。第七句突出“今年”自己不能织绢缝衣穿,说明今年农村经济不如往年了;第八句,写赶紧去卖新丝,希望得个好价钱,解除眼前青黄不接的生活困境。【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手法的能力。B.“‘香’字具有反讽的意味”错误,“香”字使巢丝的辛苦诗意化。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意思是“今年哪得闲暇织绸绢,明日及早卖丝西门上”。然后结合上面内容分析反映的社会现象。第七句“今年那暇织绢著”,对前六句情绪是陡然一反:虽然缫出好丝,但今年却没有功夫去织绢了。绢是成品,是衣料,到市场出卖,可以卖较高价钱。对于农户,卖绢的收入当然比出卖原料的丝多得多。但是,今年居然“无暇”织绢,因为明天便要卖丝,为的是救穷:解救眼前青黄不接的困境。至此,欢乐情调一扫而空,代之以悲愤气氛。农妇辛苦养蚕缫丝,非但自己不能织绢做衣,甚至不能织绢出卖,因为眼前实在活不下去了,只能凭这点蚕丝救穷解窘,心中悲愤,尽在不言之中。最后两句实在是前六句向更深层次的突破。虽然在情调上大起大落,但读者读后掩卷,仍然可以摸出此中脉络。前面写天气好,写农妇忙,写茧丝好,节奏快速流畅,实际上为了一个目的:赶时间去卖新丝,希望得个好价钱。对解除眼前困境有更大帮助。同时,养蚕缫丝本来是江南农村一项重要剐业,农妇年年如此。前六句写的,是一般年份也出现的情况。第七句突出“今年”不能织绢,时间的强调,更使人觉得当时蚕农生活的困苦以及农村破败衰颓的趋势,也暗示当时社会经济的衰微。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蓦山溪·渡江咏潮曹冠①潮生潮落,千古长如许。吴越旧争衡,览遗迹、英雄何处。胥神忠愤②,贾勇助鲸波,湍砥柱,驾鳌峰,万骑轰鼍鼓。连天雪浪,直上银河去。击楫誓中流③,剑冲星、醉酣起舞。丈夫志业,当使列云台④,擒颉利,斩楼兰,雪耻歼狂虏。(注1))①曹冠,南宋词人,主张抗金。本词大约作于乾道四年,当时作者被贬逐流放。②传说伍子胥劝谏吴王不成,反被吴王赐剑自尽,他的尸体被抛入钱塘江。赤胆忠心的伍子胥含恨化作潮神。③晋朝奋威将军祖逖率部北上收复失地。船行至江中,他以船桨敲击战船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④云台:汉代宫中高台名,后用以借指朝廷。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潮生潮落,千古长如许”和苏轼的“羨长江之无穷”都有借大潮流水感叹自然永恒的味道。B.“览遗迹、英雄何处”由历史过渡到现实,诗人以英雄自许,表现出国家危难时的责任担当。C.“连天雪浪,直上银河去”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象。D.“擒颉利,斩楼兰,雪耻歼狂虏”连用几个很有表现力的动词,语言慷慨激昂,有排山倒海之势。19.这首词运用了勾践、伍子胥、祖逖三位历史名人的典故,请简析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8.B19.①问当年在吴越争霸斗争中反败为胜的勾践在哪里,表达了对英雄的追念,也是在呼唤南宋朝廷中能够有拯救时局的英雄出现。②写伍子胥有勇有谋、赤胆忠心,却惨遭杀害,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忠良、自己有志难伸的愤懑之情。③写祖逖中流击楫,醉酣舞剑,表达了作者渴望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思想。【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诗人以英雄自许”,表述错误,“览遗迹、英雄何处”一句,是由现实中的吴越遗迹过渡到追忆古人,这里的“英雄”是问当年在吴越争霸斗争中卧薪尝胆、反败为胜的勾践在哪里,并不是作者自许。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个典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越国。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反击吴国复仇的历史故事。诗词中“吴越旧争衡,览遗迹、英雄何处”,意思是问当年在吴越争霸斗争中反败为胜的勾践在哪里,表达了对英雄的追念,也是在呼唤南宋朝廷中能够有拯救时局的英雄出现。第二个典故,“胥神忠愤”,说的是伍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的历史故事。传说伍子胥劝谏吴王不成,反被吴王赐剑自尽,他的尸体被抛入钱塘江。赤胆忠心的伍子胥含恨化作潮神写伍子胥有勇有谋、赤胆忠心,却惨遭杀害,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忠良、自己有志难伸的愤懑之情。第三个典故,“击楫誓中流”,讲述的是晋朝奋威将军祖逖率部北上收复失地。船行至江中,他以船桨敲击战船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诗歌通过写祖逖中流击楫,醉酣舞剑,表达了作者渴望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思想。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⑴丞相祠堂何处寻⑵?锦官城外柏森森⑶。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⑸。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⑷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军中。20.这两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21.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D.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22.两首诗的尾联都使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20.律诗21.C22.《书愤》陆游通过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典故,赞美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蜀相》杜甫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律诗是近体诗一种。格律严密。源于南朝,盛于盛唐。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这两首诗,每一首都是四联八句组成,颔联、颈联对仗规整,格律分明,所以是典型的律诗。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理解错误,“塞上长城”句,诗人用的是南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长城,诗人用此典故是说自己当年也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所以此句情感不是自豪,而是遗憾、无奈。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所以此诗尾联是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远游屈原悲时俗之迫阨①兮,愿轻举②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步徙倚③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④。意荒忽而流荡兮⑤,心愁悽而增悲。神儵忽⑥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⑦,澹无为而自得。(注)①迫阨:困阻灾难。②轻举:升,登仙。③徙倚:徘徊不定。④怊(chāo)惝(chǎng)恍(huǎng):惆怅失意。乖怀:心愿违背,心气不顺。⑤荒忽:恍惚,神思不定。流荡:心情不定,无所依托。⑥儵(shū)忽:形容迅速的样子。⑦漠:清静淡泊。虚静:清虚恬静。恬愉:快乐。2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揭示了屈原“远游”的原因:对恶浊朝廷的迫害充满悲愤,只得去远游了。B.“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表现了屈原内心的愤懑:身处污浊黑暗的楚国,独自苦闷却无从诉说。C.“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表达了屈原由于自己不被理解,于漫漫长夜之中,孤单独守直到天明的苦楚。D.“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采用联想手法,由天地的无穷无尽,想到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24.“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答案】23.D24.①自我反省,坚持操守;②不断地追求,探索真理。【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错误,“哀人生之长勤”指哀叹人生的辛苦坎坷,这里指自己不被理解,仕途艰辛。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理解诗句中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态度,就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然后并结合诗人的思想品格、精神追求等加以分析即可。句中“内惟省”“端操”和“求正气”意思是对内自省、坚守正道节操、探求真理,由此可知“内惟省以端操兮”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态度是自省、坚守正道的高洁品性;“求正气之所由”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态度是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的精神。参考译文:悲愤于世俗对人的迫害啊,真想飞升登仙到远处周游。禀性鄙陋又没有依靠啊,怎能得人援引上天周游?处在污浊黑暗的尘世啊,独自苦闷向谁去倾诉?漫长的黑夜里心事重重不能安眠啊,孤单独守直到天明。想到天地的无穷无尽啊,哀叹人生的坎坷苦辛。过去的事我没能赶上啊,未来的事我难以知闻。我徘徊不定思绪遥远啊,惆怅失意心气不顺。神志恍惚而心神不定啊,心中愁苦而悲哀愈增。忽然间魂灵飞散不复返啊,只留下枯槁的肉体身形。自我反省以端正操守啊,寻求天地正气从何而生。我清虚宁静以安然自乐啊,淡泊无为而怡然自得。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思王逢原三首(选一)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秋风吹寒、荒草纷乱的墓地凄凉场面。B.王逢原资质聪慧不凡,然而性格内向,有心里话只悄悄地跟老朋友讲。C.庐山当书案,湓水为佳酿,作者写出当年与友人读书饮酒的豪迈气概。D.本诗仅八句,熔写景、议论、回忆和感慨于一炉,意蕴丰富,真挚感人。2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25.B26.①对故友的深切思念;②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③对天不怜才的悲愤。【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然而性格内向,有心里话只悄悄地跟老朋友讲”理解错误。“微言唯有故人知”的含义是王逢原精辟深刻的思想言论,世人不懂,只有了结他的“我”才能理解,以此表现两人感情深厚,彼此是知己,而不是写王逢原“性格内向,有心里话只悄悄地跟老朋友讲”。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友人故去一年,作者犹不能忘情,当时王安石身在汴京,而友人的墓远在千里之外的常州,作者凭借诚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凄凉悲怆的画面,哀痛之情于景中流露,首联表现了作者对故去友人的深切思念。“微言唯有故人知”二人彼此为知己,心意只有彼此知晓明了,可是此时友人已故;“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尾联描写作者欲寻陈迹,但陈迹不再,知音难觅,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之情。“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友人才华难得,可是却无人了结和赏识,作者表达了天不怜才的悲愤。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恨别①杜甫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所写。②洛城:洛阳。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B.颔联描述诗人身逢兵乱,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呼应,悲凉沉郁。C.颈联写诗人清宵赏月,思家怀人,日夜难眠,生活细节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D.整首诗叙述了个人遭际,描摹了日常生活,也关照了国家命运,言近而旨远,辞约而情丰。2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做分析。【答案】27.C28.①思乡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与亲人分离,倍思亲。②飘零孤苦,衰老憔悴之感:诗人虽暂时安定,但“草木变衰”及下句“老”暗示了诗人飘零与憔悴。③听闻战胜消息之喜,盼望早日平叛之切: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盼平定叛乱。【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日夜难眠”分析错误,诗中是“清宵立”“白日眠”,并非“日夜难眠”。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四千里”,恨的是离家路途遥远,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弄;“五六年”,说的是叛军直入中原已经五六年了,点明的是战乱之久。诗人在外漂泊也很多年了,漂泊越久,思家之情越浓。所以这里既有个人漂泊之苦,又有国事艰难之痛。颈联的“宵立昼眠,忧而反常”写的是自己生物钟颠倒,白天睡觉晚上却走来走去睡不着,反复忧思。为什么坐立不安呢?因为思乡思家思人,这两句委婉的通过描写生活细节表现了诗人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颔联两句描述诗人在蜀地漂泊的情况。“草木变衰”,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暗示时间的流逝,暗示漂泊蜀地时间较长,是因为战乱让我流亡蜀中这么多年,容颜变老了。首联也有“五六年”这样的描写战乱之久的词语。这里诗人表露的是一种恨战乱之久的感情。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写的是听到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而且要急于攻下幽燕之地。诗人虽个人困苦,但从未忘记国家。这里听说唐军节节胜利,而且有快要收复长安之势,所以内心是喜悦的,他希望能够尽快的平定叛乱,天下太平,自己也可以早些回到家乡,结束漂泊的生活。这里感情由前面的忧愁变为喜悦。十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平白如话:“下岭”很艰难,切莫“错喜欢”。“莫言”二字,像是自戒,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B.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了解释: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上山时一系列的艰难险阻。C.“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饶有趣味,一座座山峰在诗人笔下变得空灵神秘,它们时隐时现,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D.本诗内容朴实平易,读来却充满哲理。诗人善于将对日常生活的领悟,用富于理趣的语言表现出来,给人以启示。30.这首诗让你领悟到哪些人生哲理?请至少写出两条。【答案】29.C30.①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②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它们时隐时现,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理解有误。“一山放过一山拦”运用拟人手法。意思是“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不是“它们时隐时现,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这一句形象地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其中“放”“拦”两个字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行人从意外、惊诧,到恍然大悟的心理,也都在这一“放”、一“拦”中透露出来。故选C。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1)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哲理不一,考生若能够围绕诗句阐释自己的感悟,言之成理都可。鼓励答案的多样性。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中秋月张祜碧落桂[注]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注]桂:指代月亮,相传月中植桂花。亦称“桂魄”。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写夜空一轮皓月高照,月宫里桂影婆娑,月光显得格外清凉。B.颔联从时空两方面写中秋明月之夜,突出了它的美好,意境壮阔大气。C.颈联写诗人在极边远之地走了很久,走上城墙赏月,迟迟不愿下来。D.全诗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情感深沉。32.诗的尾联深化了诗的主题,请简要分析。【答案】31.C32.在前面描写中秋月的基础上,尾联写中秋月系着人间共有的相思之情,故今晚无论在哪里,都有人在思念亲友或故园,不只是诗人一个人,也不只是身处万里关山的人。这跳出了一般只抒发个人相思的窠臼,表现了宏大的主题。【分析】3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情感的能力。C.颈联是诗人的想象,想象中秋之月在极远的边关会久久徘徊,戍守在边关的战士在城墙上望月,也忘了下更的时间。故选C。3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人间系情事”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倒装句,意思应为“中秋月系人间情事”。中秋是中华民族的团圆节,天有明月,人同此心。所以“何处不相思”是指月亮照耀下的地方的人都在相思,相思的或是亲友或是故园。这样就跳出了个人抒情的范围,使主题显得宏大。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词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因而在文中流露出沉重、苦闷的情绪,但词的最后一句却表现了他的超脱与旷达。B.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在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阕词人集中腕力从正面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并抒发感慨。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绘形、绘声、绘色,从不同角度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色,仿佛把读者带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D.本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宏大,写尽了赤壁的雄奇和周瑜的风采,表现了词作的豪放风格。34.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如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真可谓“一时多少豪杰”!在众多英雄中,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答案】33.B34.(1)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2)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被贬黄州。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3)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分析】3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从正面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分析错误,下阕不都是正面描写,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樯橹灰飞烟灭”以曹军大败衬托周瑜的功绩,这些都是侧面描写。故选B。34.本题考查考生结合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要抓住题干主要内容“在众多英雄中,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考生首先要考虑作者作诗的地点——赤壁,周瑜在赤壁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然后考生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当时作者已经四十多岁,被贬黄州,坎坷不遇,而周瑜赤壁之战时只有三十多岁,作者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与作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考生再从诗人的感情上分析,作者借周瑜抒发自己抒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莲子王夫之(1)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眩,秋光无赖。拼(2)不含愁,韫香密裹,泠泠珠佩。伴江妃(3)、泪颗盈盈,怕谁厮恼,幽房里,深深缀。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悬愁碧海。露冷昆明(4),霜凋玉井(5),兰舟罢采。自抱冰魂,海枯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注释:(1)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举兵反清,明亡后隐居石船山。(2)拼:同“拼”。(3)江妃: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宠后曾拒绝玄宗赏赐的珍珠。(4)昆明:指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5)玉井:井的美称。3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五句描写了波光浩渺、残阳冷照、万物凋残、萧瑟凄清的景象。B.“十斛明珠谁买”承上启下,一个“谁”字表达了作者悲愤无奈的情感。C.作者借莲子形象、江妃典故寄托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表达含蓄蕴藉。D.本词运用“渺渺”“泠泠”“盈盈”等叠词,生动形象,读来音韵和谐。36.请赏析“空望眼、悬愁碧海”一句中“悬”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