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23 从三大非常见题材入手把握诗歌内容情感_第1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23 从三大非常见题材入手把握诗歌内容情感_第2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23 从三大非常见题材入手把握诗歌内容情感_第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23 从三大非常见题材入手把握诗歌内容情感_第4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23 从三大非常见题材入手把握诗歌内容情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三大非常见题材入手把握诗歌内容情感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题材八近几年考查的非常规题材近几年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目,选材范围更广泛,题材多样化,体裁不拘。各地古诗鉴赏题的取材,除了常考的唐诗、宋词外,宋诗、明诗和清代诗词都有;除了常考的诗人如杜甫、苏轼等名人外,其他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属于非名人的如华岳、厉鹗等人的作品也有;既有怀古诗,也有咏叹诗、抒情诗、写景诗、咏物诗、叙事说理诗和述志诗、怀友诗等;除了常规题材外,还出现了题画诗、干谒诗等,可谓异彩纷呈,尽态极妍。估计今后各地试卷的古诗取材,将更加趋向多样化。(一)题画抒怀诗——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狭义的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规律总结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画家名称、画作名称等字眼。常见意象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山水画的题画诗以写景为主,人物画的题画诗以抒情为主,花鸟画的题画诗以状物为主。常见情感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赞美、感叹),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常见技法①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②变无为有。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③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④虚实结合。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句,请你选定一个角度(例如内容、哲理、写法等)作一点赏析。答案①内容角度:写江中鸭子。鸭子下水,说明水温已经上升,告知春天已到。②哲理角度:鸭子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这句诗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积极思索。③写法角度:这句诗将艺术美和人生哲理融合而成为一体,不仅提升了诗的境界,而且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积极思索。(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答案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惠崇画作的欣赏、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看画中之景时的喜悦、高兴之情)(意思对即可)2、阅读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2题。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节选)王安石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倚然①堕洲渚。黄芦低摧雪翳②土,凫雁静立将俦侣。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注】①倚然:自在超脱的样子。②翳:遮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首咏画诗中,作者对画家惠崇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流露出对他的景仰之情。B.诗的第三句写出了诗人观画时的节令和环境:天气炎热,云气蒸腾,溽暑难消。C.这幅画作描绘了一幅颇具情趣的水边凫雁图,黄白映衬,色彩鲜明,意境雄浑。D.这幅画作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浮想联翩,引起了作者对往日所见之景的回忆。解析“意境雄浑”错,意境应该是安闲可亲的。答案C(2)本诗是如何表现惠崇画技高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通过对惠崇的直接评价:开头两句将惠崇与画史上其他画家相比较(对比),强调了他的突出地位,表现了画技的高超。②通过对惠崇画作的正面描摹:五、六两句艺术地再现了惠崇画作的特点,从色彩运用、构图技法等方面显示出画技的高超。③通过观者的感受侧面烘托:观画后诗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暑热顿消;最后两句写这幅画唤起了诗人对昔日经历的回忆,引发了诗人的联想。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求崔山人百丈崖①瀑布图李白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潈②云汉来。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石黛刷幽草,曾青③泽古苔。幽缄④傥相传,何必向天台。【注】①百丈崖:据《天台山志》记载,百丈崖在天台县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观西北,与琼台相望,峭险束隘,四山墙立。②潈:众水相会处。③曾青:铜之精,形如珠者,其色极青,故谓之曾青。④幽缄:幽密缄封。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中“素崖裂”“丹壁开”属于画作内容,写出了瀑布图的壮美。B.“生风雷”“瀑泉落”动静结合,起到“砯崖转石万壑雷”的震撼效果。C.本诗的五、六句与“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手法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相同。D.诗人运用想象描摹画面,语言豪迈奔放,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解析B项,“动静结合”错,没有动静结合,只有动态,“生风雷”“瀑泉落”都是动态。答案B★2.(分析诗句作用)诗歌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解析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你别老把画藏起来!送给我好了,那样我就不用老想着去登天台山了。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希望崔山人将画赠予自己,表达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同时也照应了标题。答案①照应标题,与“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相照应。②直抒胸臆,点明目的,希望崔山人将画赠予自己。③表达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9分)题画卷五首范成大其一凿落秋江水石明,高枫老柳两滩横。君看叠云容变,又有中宵雨意生。其三春阴十日溪头暗,夜半西风雨脚收。但觉奔霆吼空谷,遥知万壑正争流。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两首题画诗均以写景为主,并未刻意雕琢,却于简淡平实中见新奇。B.其一诗中水、石、枫、柳、山、云构成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画面疏朗。C.其三诗中“西风”意象表明这幅画是秋景图,故表现出辽阔万里之势。D.题画诗重在观察,写出感受,“凿““横”“觉”等字蕴含强烈的主观性。解析“表明这幅画是秋景图”不正确,由“春阴”可知这是一幅春景图。答案C★12.(鉴赏表现手法)两首题画诗都写到了雨,请分析其表现手法及效果。(6分)解析由标题可知这是两首题画诗,诗中写到雨均为虚写,是由画面内容想象出来的,因此回答这道题,要能看出由画面上什么景物想象到了雨,进而回答想象的效果,效果应该指向画作的技艺高超等方面。第一首后两句、第二首整首诗都是通过侧面描写、想象手法间接写到雨,而“雨”的意象又反过来从侧面衬托了画面的逼真、生动。答案①第一首由群山之上云朵形态的变化,想象半夜即将下雨,突出了画面上云层积累之厚重及变幻翻滚之动感;②第二首由连续天阴的早晨、溪头光线暗淡想象昨夜曾经下过雨,突出画面上雨后溪头涨满、风住雨收的情景;③第二首先想象雷霆万钧的声势,再想象千山万壑间大水奔流,由近及远,侧面表现出昨夜的雨下得很大。【增分策略】分清动静,体会画里画外题画诗的共同特点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仿佛能跳出画外。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韵,诗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己特有的观感和情思。辨清景情,融通画风人格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到和谐统一。把握特点,分析诗歌主旨题画诗在意境上一般有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二)干谒言志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规律总结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常见意象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馀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常见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常用技法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2019·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答案D【解析】内容情感词: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形象特点词: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对应第七、八句“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相应的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这是作者对待恩惠的态度。但是“受恩必报”从诗句中无法体现出来,属于无中生有。(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满分解构】精准审题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限制答题区间);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明确了答题方向)规范答题答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作答此题,需要结合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答题角度:思维步骤具体内容分析明确两个场景颈联的两个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一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情感表达作用这两个场景将诗人孤高耿介的情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直观感受。结构安排作用诗人在直抒胸臆中穿插场景描写,可以使诗歌的节奏得以舒缓,使诗歌显得委婉从容。【满分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分析颔联中的“蒸”和“撼”两字带来的艺术效果。答案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解析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渺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2)最后两联体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内心活动?答案诗人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耻愧颜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既恋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解析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逸”于言表。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9分)赠阙下裴舍人①钱起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②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③柳色雨中深。阳和④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注】①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舍人,是皇帝身边的职官。②紫禁:皇宫。③龙池:宫中之池。④阳和:仲春二月。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四句,诗人描绘了一幅艳丽而富有生机的宫苑春景图,作者通过这些景物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尽管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实则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B.颈联说虽有和暖的太阳,毕竟无法使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消散。但仰望天空,自己还是时时刻刻倾向着太阳,意指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忠心。C.尾联说十年来,不断向朝廷献上文赋,可惜都没有得到知音者的赏识。如今连头发都变白了,看见插着华簪的贵官,自己不能不感到惭愧,表达了一种羞愧而又怨恨之情。D.这首诗,通篇表示了一种恭维、求援之意,却又显得十分隐约曲折,由此颇见作者娴熟的艺术技巧。全诗富丽精工,又不流于藻饰堆砌,十分难得。解析C项,没有“怨恨之情”,只是想得到对方的认可和推荐。答案C★6.(分析诗人情感)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颈联表现了作者自己虽穷途落魄但却有为朝廷出力的一片忠心。②尾联表现了作者十年科举失利的遗憾和惭愧。③今天有幸遇到裴舍人,希望得到赏识的殷切之情。虽然是一番恭维、求援之意,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干谒之情,保留了自己的骨气。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9分)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1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解读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有自伤身世之感。B.颔联写秋天的景色,突出环境的清幽,也烘托出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秋景正好照应题目中的“秋夕”,也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铺垫。C.颈联写“惊蝉”“旅雁”,但是从“求高树”“厌后行”看出,作者触景生情,较为直接地表达出自己仕途上进的理想愿望。D.作者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之兴,发慨叹之辞,遂成佳句,以期使人了解自己的志向。该诗亦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解析C项,作者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答案C★14.(鉴赏抒情手法)全诗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心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解析首联直抒胸臆,颔联借景抒情,颈联触景生情,尾联用典抒情。从“穿邻舍壁”“借馀光”可知这里化用了“凿壁偷光”的典故,抓住“明灯何惜借馀光”和题目中“献兵部李侍郎”可以看出诗人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答案①首联直抒胸臆,“蹉跎”“自怜”直接表达了自己年华已逝,壮志难酬,有自伤身世之感。②颔联借景抒情,写秋天的景色,突出环境的清幽,也烘托出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③尾联运用了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增分策略】要注意揣摩诗人的感情虽然干谒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但古代文人都是谦谦君子,不会直接将才华外露。因此他们都通过作干谒诗的方式,既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又显委婉含蓄。要注意分析诗人的表现方式和手法在干谒方式上,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手法。(三)酬答唱和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赠诗,顾名思义,就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酬赠诗产生于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走向独立,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之时,诗人们开始注意利用独立后的文学抒发一己之怀。他们融情于诗句,故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清逸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注]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解题提示]选项内容分析判断A项是日,这一天,指重阳之日;秋老,即晚秋、深秋。正确译文应为: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令我不免心惊。错误B项两个人相隔遥远,不能相见,只有思念和牵挂。正确C项借酒消愁,却无法排遣忧愁。正确D项重点理解“逐客”:被驱逐、放逐之人,在此为亡国之人,身份卑微,境遇凄凉。正确答案A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满分解构】精准审题“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限制答题区间);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了答题方向)规范答题答题思路:先理解字面意思,再分析深层含意,继而体会情感。答题角度:思维步骤具体内容分析抓关键词理解“肝胆”指赤胆忠心;“阅”指见证,阅读。看注释提示注释的内容“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分析情感句注意结合诗句“逐客已无家”“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满分答案】①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②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后面的评论,完成7~8题。(9分)酬张祜①处士见寄长句四韵杜牧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荐衡昔日知文举②,乞火③无人作蒯通。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可怜故国三千里④,虚唱歌词满六宫。【注】①张祜:唐代诗人,颇有诗才,仕途不顺。②衡:祢衡。文举:孔融字文举。祢衡是汉末辞赋家,性格刚强。孔融爱其才,上书推荐他。③乞火:汉代蒯通典故,指向人说情、推荐。④故国三千里:是张祜诗歌《宫词》里的诗句。【评论】杜牧诗歌常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和跌宕雄浑的意境,这一特点被后代诗评家称为“拗峭”。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清代赵翼在《欧北诗话·杜牧诗》中有云:“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盛赞张祜诗才高绝:他的才华高过建安七子,连曹植与刘祯都不在话下。这是古人赠答诗中常见的客套语。B.颔联写张祜虽然像当日孔融推荐祢衡一样被推荐,但却没有遇着蒯通那样的人说好话,诗人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C.尾联写出了张祜虽然文才高妙而不得重用的不幸遭遇,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对晚唐政治时局深感忧虑。D.这首诗从题材上来说属于应酬之作,但是诗人与张祜都怀才不遇,有感而发,故而这首和诗写得很有真情与深度。解析C项,“诗人关心国事”无中生有。答案C★8.(评价诗人态度)颈联是如何体现杜牧诗歌“拗峭”特点的?表现了作者对张祐怎样的评价?(6分)答案①颈联意思是张祜在梦中还一直牵挂朝廷,他的胸怀正如流向远方、波涛滚滚的西江一样浩大,有并吞万里长空之势。这两句巧用比喻,意境雄浑,深沉阔大,劲健峭拔,充分体现杜诗“拗峭”诗风。②张祜虽不得重用,但对朝廷不改其忠贞;虽隐居乡野之间,仍心胸开阔、胸怀大志。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②敲镫吟。【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关树:关中之树。扶疏:枝叶繁茂。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解析B项,“很想去观赏”说法错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答案B★16.(分析诗歌题材特点)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诗的标题“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是咏鞭诗,符合咏物诗的特点。前三联意思是绿如碧玉的孤竹生在深林,用它制的壁州鞭名贵万分;贤德之人将竹鞭赠送给我,这份厚礼胜过了万两黄金。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冻巴山雪深深。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调心。前三联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无比名贵,暗示赠鞭者品格的高尚,以对壁州竹鞭的赞美,寄寓对赠鞭者的赞扬;以制鞭之竹傲寒斗雪的风姿,比喻赠鞭者不畏权宦的可贵精神。这首诗通过咏写竹鞭,称誉对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节操。作者巧妙地把咏鞭、写人、喻己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浑然而为一体。答案①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②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③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④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增分策略】——酬赠诗鉴赏6法1.了解背景诗人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其思想感情,时代风貌会影响诗人的情感,创作背景对理解思想情感也至关重要,这些必然会在诗作中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来。了解诗人朋友交往的缘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2.分析标题诗歌的题目,有的有标志词“酬”“和”“赠”“次韵”“答”,有的词带有一定的情感,如“怀”“思”“送”“寄”“答”等词,这些词往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3.领悟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即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需要引起注意。(3)明确“情语”出现的位置。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在中间及小序中;隐性“情语”一般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4.揣摩景语(1)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2)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3)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5.推断典故把握典中情要注意“两面”情感:“一面”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一面”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对现实、对自己的情感态度。6.辨析手法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正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C.尾联写自己归家遥遥无期,所以船走了很远还依依不舍频频回首,从今往后就只能借助经常写信来聊以自慰了。D.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用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解析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写法上从对方落笔,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更富有情致。答案C2.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案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②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答出鹡鸰鸟或鸿雁其一即可)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④为尾联的抒情做了铺垫。正因为颈联借“急雪”与“惊风”“脊令”“鸿雁”这些意象反衬兄弟离散的哀伤,才有了尾联对兄长的深深思念之情的抒发。类型4民生劳作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中华民族历来勤劳善良,忠厚坚忍,有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古代诗词之中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劳动赞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9分)张谷田舍储光羲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②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③稔(rěn):庄稼成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出了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了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B.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C.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十分富足的生活。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解题提示]选项内容分析判断A项首联中“深谷有人家”,点出了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了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正确B项颔联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好春色图:一条小路蜿蜒进入青翠的竹林,空气清新宜人;一座小桥穿过茂盛的野花,花香扑鼻。“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正确C项结尾两句,是田舍主人对诗人的谈话。他告诉来访的客人:近年来这里的收成不错,在前面的村子里,买酒还可以赊欠呢。这两句是农民自己的语言,“自说”应为农人说;“前村酒可赊”,赊酒说明生活也并非十分富足。错误D项本诗通过对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和淳朴闲适的农家生活情境的描写,寄予了诗人对田舍的美丽风光以及淳朴闲适而又自足自乐的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情。正确答案C2.本诗颈联是如何凸显农人劳动场景的?(6分)【满分解构】精准审题本诗颈联(限制答题区间);如何凸显农人劳动场景(明确了答题方向);规范答题答题思路:对于颈联农人劳动场景的赏析,作答时可以从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角度考虑。答题角度:思维步骤具体内容分析明确手法要立足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春水涨满了山涧,哗哗地流淌着;设在溪岸上的水碓,不停地转动、起落,发出喧闹的声音。一“喧”字,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唱着一首五谷丰登的歌。“倚”,斜靠的意思,是说诗人步入桑树林,看到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树旁边,农民们正忙碌着采摘桑叶。采桑要用梯子,足以说明桑树的丰茂、叶子的肥硕,也预示蚕茧的丰收。描绘场景这两句从听觉与视觉两个角度描写农人们愉快地舂米与采桑的劳动场面。分析情感再结合首句“县官清且俭”,暗含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与县官的清廉节俭分不开。【满分答案】①通过“喧”“倚”等动词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展现了农人们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②一幅动人喜悦、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尽在眼前,这是对未来丰收的期许。③暗含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与清正勤俭的县官创造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增分策略】民生劳作诗鉴赏2法民生劳作诗在高考中出现频率不高,近五年偶有出现,也多与战争、感怀有关。“欲开雍闭达人情,先向诗歌求美刺。”从目前国家大力建设政治文明的形势看,民生劳作诗进入高考的频率会有所提高。民生劳作诗一般篇幅较长,囿于高考篇幅的限制,所选诗歌篇幅不可能太长,多是一事一议类型。考查的往往是对诗歌事实与观点的理解与概括,以及对主要手法的辨析。抓人、事、景,确定全诗表达的情感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后分析景物、事件和人物,解读诗人大致的情感意图。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情感句和技巧句,通过分析表现手法,来理解是含蓄还是直接抒情。【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缫丝行范成大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为读者勾勒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日出东方、天色仍透着凉意的原野图。B.本诗描写妇姑相呼、煮茧抽丝的欢快愉悦的画面,反映了蚕农们的幸福生活。C.本诗从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妇姑缫丝的过程,生活气息浓郁。D.本诗有关劳动场面的描写与白居易《观刈麦》中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描写得生动传神,画面感很强烈。解析B项,“反映了蚕农们的幸福生活”错误,从尾联可知,当时社会赋税繁重,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使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本诗没有反映蚕农们的幸福生活。答案B2.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要从诗的尾联包含的意思、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尾联表面上说,今年时间紧迫,没有闲暇时间织绢衣来穿,必须赶紧将丝缫出来,明天拿去卖,实际上暗示官府的赋税繁重,而且催租急迫。这说明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之狠、剥削之深,农民处境之惨、生活之苦。答案①诗的尾联的意思是今年虽然缫出了好丝,但哪有闲暇时间织绢衣来穿,明天还得赶快将丝全部卖出去,暗示了官府赋税之重、催租之急。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也含蓄地揭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