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科技会(时评文章)-备战2025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_第1页
2024全国科技会(时评文章)-备战2025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_第2页
2024全国科技会(时评文章)-备战2025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_第3页
2024全国科技会(时评文章)-备战2025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_第4页
2024全国科技会(时评文章)-备战2025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星光”闪耀,激荡创新澎湃动能(时评文章)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24全国科技大会”相关的时评文章,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4中考满分作文助力。同学们快来积累背诵吧!以创新之火点燃科技强国“新引擎”近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意义。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之火点燃“新引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据《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能力在世界排名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实践反复证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为此,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形成国际科技竞争新优势。以人才为楫提供“智动力”。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从长远看,无论是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都离不开更多一流人才支撑。目前,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充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新起点上,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高水平战略科技人才储备,在建立面向未来、面向原始创新的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下足功夫。此外,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以清苦相伴坐住“冷板凳”。“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他创新思路和方法,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攻克了诸多复杂难题。揆诸当下,“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正是一大批潜心钻研、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秉持“十年磨一剑”的创新精神,我国才得以在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取得了重大成果。事实证明,只要怀着“火热的耐心”,处处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和底气,就一定能够行稳致远。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们相信,只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1.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2.以创新之火点燃“新引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以人才为楫提供“智动力”。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4.以清苦相伴坐住“冷板凳”。“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5.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6.只要怀着“火热的耐心”,处处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和底气,就一定能够行稳致远。科技“星光”闪耀,激荡创新澎湃动能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有赖科技创新,区域间之间的比拼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项科技成就背后,都是无数科学家的汗水与坚持。用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用科技创新阐释为民初心,致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致敬每一位奋斗在科研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事业发展,要在创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作为一个中国的科学家,一定要为中国的强大做必须应有的贡献”,薛其坤院士穷尽所有可能性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毕业只为‘祖国需要’”,李德仁院士倾尽心血破解测量学的百年难题。在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的进程中,科技工作者将“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行”,始终高擎科技创新大旗,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彰显当代科学家的价值担当,为解决全球重大科技难题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科技创新“星光”闪耀,激荡创新路上追光前行的澎湃动能。“星光”的意义,不仅在自身闪耀,更在于引发更多“星光”,汇成璀璨的“星空”。从一穷二白的零基础到如今领跑世界的创新景象,中国科技历史正是一部部“家国情怀”的记事本,正因为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一心为国、不计得失、纯粹纯洁,才能凝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实干担当的精气神,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科技实现永攀高峰、引领世界的新格局。举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进行重奖,讲好科学家故事,激励更多人潜心科技创新,催生更多科研成果,科技强国步履铿锵。“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而一切的关键在人才。科技创新是一场“接力赛”,既需要不断厚植中国科技创新的沃土,也需要一大批堪当大任、敢挑重担、勇于创新的科研人才接续奋斗。在发挥“星光”引领作用的同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健全完善科研评价制度体系,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创新发展后劲将充沛涌动。“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致敬夺目闪耀的科技“星光”,期待“星光”点燃“星海”,激荡起越来越多的人把个人理想、事业融入到国家需求、时代大潮里、,激荡创新澎湃动能。1.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2.事业发展,要在创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3.“星光”的意义,不仅在自身闪耀,更在于引发更多“星光”,汇成璀璨的“星空”。4.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5.科技创新是一场“接力赛”,既需要不断厚植中国科技创新的沃土,也需要一大批堪当大任、敢挑重担、勇于创新的科研人才接续奋斗。6.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勇立潮头,奏响科技创新“时代强音”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风起云涌,为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和重大影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此大背景下,谁抓住了科技发展,谁就能赢得发展主动和时代先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到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投入运营,再到锂电池、光伏产品扬帆出海……我国紧紧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不断解决科技领域“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全面实现了更多“从0到1”的技术突破与飞跃,成功走出一条“人才强、科技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苟日新、日日新”,科技创新是一场“接力赛”,既需要不断厚植中国科技创新的沃土,也需要一大批堪当大任、敢挑重担、勇于创新的科研人才接续奋斗。以此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薛其坤院士为例,他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的量子科技,带领团队分秒必争,历经4年时间,先后制备测量1000多个样品,破解一系列科学难题。终于在2012年底,他们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与此同时,在高温超导科技领域,经过多年努力,薛其坤院士和团队于2012年首次发现了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这是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被发现以来,常压下超导转变温度最高的超导体,为探究高温超导机理开辟了全新途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的进程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行”,始终举起科技创新的大旗,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充分彰显了当代科学家的价值担当,更为解决全球重大科技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日新月异,创新中国的逐梦征程步履坚实。面向未来,让我们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科技浪潮中勇立潮头、奋勇前进,我们就一定会不断奏响科技创新“时代强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更加磅礴的科技伟力。1.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3.“苟日新、日日新”,科技创新是一场“接力赛”,既需要不断厚植中国科技创新的沃土,也需要一大批堪当大任、敢挑重担、勇于创新的科研人才接续奋斗。4.面向未来,让我们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科技浪潮中勇立潮头、奋勇前进,我们就一定会不断奏响科技创新“时代强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更加磅礴的科技伟力。建成科技强国,中国一定行!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既是“动员令”,更是“冲锋号”,建成科技强国,中国一定行。中国一定行,建立在“用成就说话”的基础上。这些年,“勇攀科技高峰”成为激昂澎湃的时代主旋律,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成为现实。“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奇迹发生,有力佐证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重重“新”点燃各方面希望之光和信心之火,让我们在建设科技强国壮阔征程上更加笃定前行,“山再高,往上登,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中国一定行,建立在“用行动说话”的基础上。建成科技强国,离不开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投身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实现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授予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伴随着一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受到隆重表彰,科技工作者过硬的群体形象立体呈现在我们面前,李德仁院士潜心科研,“极大推动了我国测绘遥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薛其坤院士带领团队勇闯“无人区”,为国家争得了极大荣誉,“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要为国家的强大做点贡献。”“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就,就要靠1%的天赋加99%的努力。”从他们朴实言语中我们读懂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奉献拼搏精神,在科技创新的宽广舞台上,他们一定能肩负起“挑大梁”的使命。中国一定行,建立在“用活力说话”的基础上。祖国就是一个强磁场,好的体制、制度、机制,让广大科学家深刻感受到“做一个中国科学家是最幸福的”。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一系列重要安排和重大部署,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活力值满满,更加坚信祖国给予他们的,是越来越好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好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的创新平台以及越来越好的创新机制,决心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坚持“四个面向”,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用成就说话”“用行动说话”“用活力说话”,建成科技强国就不是梦,中国一定行!1.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2.“山再高,往上登,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3.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4.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就,就要靠1%的天赋加99%的努力。5.祖国就是一个强磁场,好的体制、制度、机制,让广大科学家深刻感受到“做一个中国科学家是最幸福的”。6.“用成就说话”“用行动说话”“用活力说话”,建成科技强国就不是梦,中国一定行!以科技之光照亮强国之路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时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弘扬科学家精神,创造崇尚科学新风尚。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代人铸就的科学家精神,正指引着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们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举办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对科技创新的褒扬,奖章与证书都是对科技工作者精益求精、不懈奋斗的见证,能够不断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近年来,江苏坚持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为指引,逐步推动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加大科技创新,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纵观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天眼”巡空……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江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促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加速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当然,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博弈,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建设科技强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本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江苏获奖的39项通用项目中,包含了超导物理、电子信息、网络与通信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突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真正托起高质量发展的水准,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增强发展的安全性。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我们要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及全体获奖人员学习,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1.弘扬科学家精神,创造崇尚科学新风尚。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加大科技创新,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3.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4.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挺起科技创新青春脊梁,为党和人民事业再立新功6月24日上午,一场科技盛会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首次共同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一次科技含量极高、“最强大脑”同台闪耀的盛会。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关键在人,关键在青年人才挺膺担当,勇当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报效祖国、造福人民,这是科技工作者的价值所在。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青年人才要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拿出硬核担当,挺起硬脊梁,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青年人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同行,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科技自立自强使命。今天,放眼神州大地,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跨越山海、“大飞机”翱翔蓝天、“天眼”探秘宇宙、港珠澳大桥连接三地……每一项涉及国计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国家前行的动力,带给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青年人才要把个人前途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之中,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在科技创新中迸发青春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三合一”的科技盛宴,既凸显了科技创新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让新时代的青年人才看到身上艰巨的使命任务。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当今世界,科技水平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越发举足轻重,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青年人才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勇闯前沿,与大国重器、大国工程、科研事业同成长,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勇攀科学高峰。青年人才要用心传递好科技创新接力棒。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在这次盛会上,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获得这一项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沉甸甸的荣誉,是对科技工作者的褒奖和激励,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怀揣梦想、脚踏实地,努力书写更多科技创新的新篇章。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青年人才要赓续科学家精神,传递好科技创新接力棒,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定力、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科技会场传递的最强音,也是青年科技人才的艰巨使命,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为党和人民事业再立新功!1.这是一次科技含量极高、“最强大脑”同台闪耀的盛会。2.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报效祖国、造福人民,这是科技工作者的价值所在。3.青年人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4.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5.沉甸甸的荣誉,是对科技工作者的褒奖和激励,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怀揣梦想、脚踏实地,努力书写更多科技创新的新篇章。6.“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科技会场传递的最强音,也是青年科技人才的艰巨使命,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为党和人民事业再立新功!“十年磨一剑”,为早日建成科技强国砥砺奋进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和时代先机。战略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万众一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其中就科技发展而言,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