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_第1页
1.3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_第2页
1.3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_第3页
1.3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_第4页
1.3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名称《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学科地理课题地球的历史课型新授课设计者授课年级高一课时40min选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历史》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本条课程标准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会使用地质年代表这类资料去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会使用地质年代表,使用时可以只选取较大的地质年代单位,如“宇(宙)”“界(代)”“系(纪)”。描述“演化”需要学生在描述中既要突出各个年代的特征,又注重动态发展的内容和年代间的转变,最终获得对地球演化的整体上认识。这节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领域,在记忆地质年代表和对应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环境的演化特征时存在较大难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当注意理清教材结构设置和教学逻辑,借助古生物复原图、地质年代表、视频影像等形象、直观、简明的教学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地理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二、教材分析通过研读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和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了解本章是属于“地球知识”模块组,是教材的开篇章,目的是让学生对地球与宇宙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演变过程及内部结构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奠定基础。本章的一二节中分别讲述了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本节《地球的历史》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的内容,讲述的是地球形成后的演化过程。本节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图表及文字资料,这与本节的内容特点与课标要求相符,因此,学生课前应先对教材进行一个系统的浏览,形成大致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则应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使学生获得的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能够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对教材中缺失的前提概念或者背景知识要进行一定的补充。三、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程及初中地理课程当中有涉及到,但由于学习的时间距离稍远,学生大部分能已经遗忘,此外初中所接触的这部分内容对比本节内容相对浅薄,因此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是相对薄弱,亟待丰富与强化。2.认知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渴望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能促使他们对地球的演变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此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记忆力极佳,有利于其识记地质年代及相应的地理环境特征。3.学习障碍:本节内容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难就难在要识记的内容较多,学生若不能把握住地球演变过程的规律,掌握相应的背景知识,反复识记本节内容则难以达到本节课的要求。四、教学理念采用视频导入地球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建立人地之间的联系。化石等主要内容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习。地质年代表主要运用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共享者,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关注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的探究过程与实践体验,从而充分调动和维持学习者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情感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五、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学习目标:1.理解“地质年代”和“界(代)”以及“化石”的概念及其划分的依据。2.能够说出(写出)地球在距今不同地质年代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壳运动情况及古生物情况。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质年代表2.地球演化过程1.地球演化过程七、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八、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讲授】通过地球形成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地理环境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探寻每个时期的特点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历史。【板书】地球的历史自主阅读课本探究活动,通过一段视频切入本节课的主题,认真思考问题。视频导入,直观清晰,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能增强师生互动。引出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讲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大屏幕上显示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学生】课标要求: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学习目标:1.理解“地质年代”和“界(代)”以及“化石”的概念及其划分的依据。2.能够说出(写出)地球在距今不同地质年代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壳运动情况及古生物情况。齐声朗读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目标的明确能够使学生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条理性。承转过渡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本P1419页相关内容,并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观察土壤【问题1】结合课本和导学案的内容,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下地质学家是通过什么来探寻地球历史的呢?【学生】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多次火山爆发、板块碰撞等,要了解这些经历,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承转过渡】知道了地层之后,我们来观察一张地层的图片,一起来探究一下图片上的地层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具有层理构造,并且在不同的地层中存在不同的化石。【教师总结】地层是指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在上。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同一地质时期,地层所含化石相同或相似。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承转过渡】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所包含的化石,发现了地球演化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所以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特点绘制了地质年代表。如下图所示:【合作探究1】阅读地质年代表,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看看每个地质年代所处的时间范围是什么?【学生】【总结】一个寒冷的中午,一个叫奥陶的人,立志留在晚古生代,做泥盆和石炭,叠成两叠、三叠,但是没有猪肉吃,白白饿死。【合作探究2】从地质年代表我们可以看到,地质学家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了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我们将班级分成4个大组,第一组主要带大家探寻前寒武纪的奥秘,第二组带大家探寻古生代,第三组带大家探寻中生代,第四组带大家探寻新生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第一组】前寒武纪(隐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时间:约40亿年,占地球历史90%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没有生命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生物演化出真核和多细胞生物其他: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大气、海洋、陆地慢慢形成【第二组】古生代(远古的生物时代)包括: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时间:距今5.412.52亿年地壳运动:运动强烈,海陆大变迁形成联合古陆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两栖动物出现进化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形成煤其他:后期95%的生命灭绝【第三组】中生代(中间的生物时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演化:板块剧烈运动,大陆漂移爬行动物繁盛,“爬行动物的时代”中后期,开始向鸟类转化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其他:重要成煤期,后期物种大灭绝新生代(最新的生物时代)包括: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时间:距今6500万年至今演化:联合大陆解体,海陆格局形成形成褶皱山系,被子植物繁盛哺乳动物出现,人类出现第四纪时期,气候多次冷暖交替其他:目前,地球处在一个温暖期【练习】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3~5题。3.水平地层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4.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发展阶段 D.时间长短5.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依据 A.化石种类和数量 B.组成物质成分和性质C.岩石的绝对年龄 D.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紧跟教师思路,思考问题并回答,深入理解土壤的定义及作用,做好相应重点的笔记和勾画。通过直观的图片能够让学生看到地层的特点。合作探究:紧跟教师思路,思考问题并回答,深入理解不同地质年代的不同特点,做好相应重点的笔记和勾画。探究活动:自主探究不同地层的特点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师生互动增强体现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