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效种植管理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水稻高效种植管理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水稻高效种植管理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水稻高效种植管理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水稻高效种植管理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高效种植管理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13778第1章水稻种植概述 3166441.1水稻种植的意义与特点 3219041.2水稻生长周期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423474第2章育秧技术 529262.1秧田选择与准备 5198422.1.1地块选择 531612.1.2土壤处理 555782.1.3秧田准备 5266322.2育秧方式及选择 592942.2.1播种方式 567622.2.2育秧材料选择 5111292.2.3播种量与播种期 54072.3秧苗管理 5309922.3.1水分管理 592442.3.2肥料管理 5127382.3.3病虫害防治 6212142.3.4秧苗锻炼 6281722.3.5秧苗移栽 619181第3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6274513.1土壤类型与水稻生长的关系 6243053.1.1黏土 6229403.1.2沙土 6115573.1.3壤土 6228123.2土壤改良措施 6199573.2.1物理改良 6327343.2.2化学改良 722333.2.3生物改良 7252383.3土壤肥力监测与调控 7182153.3.1土壤肥力监测 752903.3.2土壤肥力调控 71391第4章水稻品种选择与布局 716384.1水稻品种的分类与特点 8112964.1.1常规稻品种 865994.1.2杂交稻品种 8272034.1.3特种稻品种 8191134.2品种选择原则 864874.2.1适应性原则 8279984.2.2产量原则 8169054.2.3品质原则 8243064.2.4抗逆性原则 8204554.2.5经济性原则 973424.3品种布局与轮作 9131414.3.1品种布局 993704.3.2品种轮作 927794第5章水稻播种技术 9202265.1播种时间与播种量 939925.1.1确定播种时间 944395.1.2播种量 941025.2播种方法与播种质量 9237765.2.1播种方法 9239475.2.2播种质量 1082085.3播种后的管理 10236485.3.1水稻出苗期管理 10265005.3.2水稻分蘖期管理 10252975.3.3水稻拔节孕穗期管理 10173925.3.4水稻抽穗至成熟期管理 1027631第6章水稻灌溉与水分管理 1011656.1水稻需水量与灌溉原则 10288886.1.1水稻需水量 1045386.1.2灌溉原则 1095306.2灌溉方式与灌溉技术 11209816.2.1灌溉方式 11309766.2.2灌溉技术 1149566.3水分管理策略 1141646.3.1分阶段水分管理 1116066.3.2土壤湿度监测 11112636.3.3水稻生长状况监测 11311746.3.4节水技术应用 1143666.3.5灌溉制度优化 1220747第7章水稻施肥技术 12103727.1水稻营养需求与施肥原则 1284447.1.1水稻营养需求 12111027.1.2施肥原则 1280697.2施肥方法与施肥时期 12320267.2.1施肥方法 12132477.2.2施肥时期 1265607.3水稻专用肥的选用 12335第8章水稻病虫害防治 13126658.1水稻主要病虫害识别与监测 1345538.1.1病害识别 13274298.1.2虫害识别 13189668.1.3病虫害监测 1377758.2病虫害防治策略与防治方法 13306268.2.1防治策略 13115698.2.2防治方法 13157238.3农药安全使用与环境保护 14233558.3.1农药安全使用 14129978.3.2环境保护 14998第9章水稻收获与储藏 1423579.1水稻成熟度判断与收获时机 14203219.1.1成熟度判断 14312349.1.2收获时机 14175049.2收获方法与收获后处理 153689.2.1收获方法 15176509.2.2收获后处理 15237509.3水稻储藏技术与管理 15140599.3.1储藏技术 15106359.3.2储藏管理 1523729第10章水稻种植效益分析 151423710.1水稻种植成本分析 151880310.1.1物质成本 152791910.1.2人力成本 152971310.1.3机械成本 161798010.1.4土地成本 161933010.2水稻产量与产值估算 161269110.2.1产量估算 16234110.2.2产值估算 162529910.3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途径与措施 163162710.3.1选用优良品种 161108610.3.2科学施肥 161143810.3.3病虫害防治 161517210.3.4优化灌溉管理 161877510.3.5推广高效种植技术 162350310.3.6节本增效 162860810.3.7政策扶持 17第1章水稻种植概述1.1水稻种植的意义与特点水稻(OryzasativaL.),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水稻种植具有以下特点:(1)高产稳产: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且具有较好的稳产性,有利于保障粮食供应。(2)粮食转化率高:水稻是优质的能量来源,其粮食转化率较高,对于缓解能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3)适应性强:水稻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对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具有较高的适应性。(4)水资源需求大:水稻生长过程中需水量较大,对水资源的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1.2水稻生长周期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水稻的生长周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播种期: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进行浸种、消毒、催芽等处理,为播种做好准备。(2)育秧期:一般在34叶期,此时需注意保持土壤湿润、防止病虫害的发生。(3)移栽期:将育好的秧苗移栽至大田,此阶段要注意提高移栽质量和秧苗成活率。(4)分蘖期:水稻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此阶段需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有效分蘖。(5)拔节孕穗期:水稻生长进入关键阶段,需保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6)抽穗开花期:水稻开始抽穗、开花,此时要注意预防病虫害,保证产量。(7)灌浆成熟期:水稻籽粒逐渐充实,此阶段需保持土壤湿润,提高灌浆质量。(8)收获期:水稻成熟后,及时收获,保证产量和品质。水稻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如下:(1)水分:水稻生长过程中需水量较大,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需求不同,要合理调控。(2)光照:水稻喜光照,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3)温度:水稻生长适宜温度为2532℃,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生长。(4)土壤:水稻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为佳。(5)肥料:水稻生长需充足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合理施肥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6)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防治,保证水稻生长安全。第2章育秧技术2.1秧田选择与准备2.1.1地块选择育秧地块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田块。避免选择盐碱地、重粘土地和低洼易积水地区。同时要考虑水源便利,便于灌溉。2.1.2土壤处理在育秧前,对土壤进行深翻、细耙,使土壤达到松软、细碎、平整的要求。同时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配合化肥,提高土壤肥力。2.1.3秧田准备根据育秧面积,提前规划秧田。秧田四周应设有排水沟,以防雨后积水。秧田土壤湿度要适中,不宜过湿或过干。2.2育秧方式及选择2.2.1播种方式育秧播种方式主要有直播和育秧移栽两种。直播适用于生育期短、抗逆性强的品种;育秧移栽适用于生育期长、产量潜力大的品种。2.2.2育秧材料选择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同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茬口安排,选择适宜的生育期品种。2.2.3播种量与播种期根据品种特性、育秧方式和移栽密度,合理确定播种量。播种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茬口安排,保证适龄移栽。2.3秧苗管理2.3.1水分管理播种后及时覆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视土壤湿度适当浇水,避免干旱或积水。2.3.2肥料管理秧苗期应适当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追肥时间一般在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2.3.3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发觉病虫害及时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3.4秧苗锻炼在移栽前710天,适当控制水分,进行秧苗锻炼,提高秧苗的抗逆性和适应性。2.3.5秧苗移栽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和移栽田块准备,适时进行移栽。移栽时应注意秧苗深度和密度,保证秧苗成活。第3章土壤管理与改良3.1土壤类型与水稻生长的关系土壤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水稻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本节主要阐述了几种常见土壤类型与水稻生长的关系,以指导种植者根据土壤类型采取相应管理措施。3.1.1黏土黏土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水稻生长。但黏土通气性较差,容易导致水稻根系缺氧,影响养分吸收。因此,在黏土地区种植水稻时,应适当加大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力度,提高土壤通透性。3.1.2沙土沙土通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水稻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水分和养分不足。在沙土地区种植水稻,应注重水分管理和施肥,适当增加施肥次数和用量,以提高土壤肥力。3.1.3壤土壤土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和较好的通气性,是较为适宜水稻生长的土壤类型。在壤土地区种植水稻,应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合理施肥,防止土壤退化。3.2土壤改良措施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3.2.1物理改良(1)深耕松土:通过深耕松土,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渗水性,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2)土壤调理剂:使用土壤调理剂,如沸石、蛭石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2.2化学改良(1)调整pH值:通过施用石灰、硫磺等物质,调整土壤pH值,使之适宜水稻生长。(2)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含有丰富的养分和微生物,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3.2.3生物改良(1)转换耕作制度:采用轮作、间作等方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2)增加微生物肥料:施用微生物肥料,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水稻生长。3.3土壤肥力监测与调控土壤肥力是影响水稻生长的关键因素,合理监测和调控土壤肥力,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3.3.1土壤肥力监测(1)土壤样品采集:按照规定的方法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2)土壤肥力指标:监测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肥力指标,了解土壤肥力状况。3.3.2土壤肥力调控(1)施肥策略:根据土壤肥力监测结果,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平衡施用氮、磷、钾肥。(2)调整施肥时期和比例: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调整施肥时期和比例,实现精准施肥。(3)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有机肥与化肥结合使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水稻品质。第4章水稻品种选择与布局4.1水稻品种的分类与特点水稻品种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生产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类:4.1.1常规稻品种常规稻品种具有以下特点:(1)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强;(2)产量稳定,抗逆性较好;(3)稻米品质优良,口感好;(4)种子繁殖容易,成本低。4.1.2杂交稻品种杂交稻品种具有以下特点:(1)生育期较短,生长势强;(2)产量高,增产潜力大;(3)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广;(4)稻米品质优良,但种子繁殖成本较高。4.1.3特种稻品种特种稻品种包括糯稻、香稻、黑米稻等,具有以下特点:(1)生育期、产量、抗逆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2)稻米品质独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3)种子繁殖难度较大,成本较高。4.2品种选择原则在进行水稻品种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4.2.1适应性原则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4.2.2产量原则选择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的品种,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4.2.3品质原则选择稻米品质优良、口感好的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4.2.4抗逆性原则选择抗病、抗虫、抗倒伏等抗逆性较强的品种,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4.2.5经济性原则综合考虑种子价格、种植成本、产量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的品种。4.3品种布局与轮作4.3.1品种布局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种植制度、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如:(1)平原地区: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常规稻和杂交稻为主;(2)丘陵山区:以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常规稻和特种稻为主;(3)城市郊区:发展糯稻、香稻等特种稻,满足市场需求。4.3.2品种轮作通过轮作,减轻土壤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生产成本。以下为一些建议轮作模式:(1)常规稻与杂交稻轮作;(2)水稻与小麦、油菜等作物轮作;(3)特种稻与其他经济作物轮作。遵循以上原则和布局,有助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第5章水稻播种技术5.1播种时间与播种量5.1.1确定播种时间播种时间的确定应考虑当地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特性及茬口安排。一般而言,早稻播种时间宜在春季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进行;中稻和晚稻则应根据前茬作物收获时间及水稻生长周期合理规划。5.1.2播种量播种量应根据种子质量、发芽率、种植密度及土壤肥力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早稻每亩播种量为2.53.5公斤,中稻和晚稻每亩播种量为2.03.0公斤。5.2播种方法与播种质量5.2.1播种方法(1)直播:将种子直接播于本田,适用于早稻和部分中稻。(2)育秧移栽:在秧田育好秧苗,再移栽至本田,适用于大部分中稻和晚稻。5.2.2播种质量(1)种子处理:播种前进行晒种、选种、消毒等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抗病力。(2)播种深度:一般播种深度为35厘米,以保证种子发芽和生长。(3)均匀播种:保证播种均匀,避免漏播和重播。5.3播种后的管理5.3.1水稻出苗期管理出苗期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干旱和渍水,保证出苗齐全。5.3.2水稻分蘖期管理(1)水分管理:保持田间湿润,适当晒田,促进分蘖发生。(2)施肥管理: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状况,合理施用分蘖肥,促进分蘖生长。5.3.3水稻拔节孕穗期管理(1)水分管理:保持田间适度的水分,防止干旱和渍水。(2)施肥管理:施用拔节孕穗肥,促进水稻拔节和孕穗。5.3.4水稻抽穗至成熟期管理(1)水分管理:保持田间湿润,避免干旱和渍水,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2)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防治,保证水稻产量和品质。注意:以上管理措施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水稻生长状况适时进行调整。第6章水稻灌溉与水分管理6.1水稻需水量与灌溉原则6.1.1水稻需水量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因品种、生长阶段和生态环境等因素而异。通常情况下,水稻全生育期的需水量较大,一般每亩需水量在400800立方米。了解水稻各生长阶段的需水量,对合理灌溉具有重要意义。6.1.2灌溉原则(1)适时: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需水量,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灌溉。(2)适量:控制灌溉水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保证水稻生长所需水分。(3)适地:根据不同地块的水稻生长状况和土壤湿度,合理调整灌溉水量。(4)节水: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6.2灌溉方式与灌溉技术6.2.1灌溉方式(1)漫灌:适用于水稻生长初期,使稻田内水分充足,有利于水稻扎根。(2)浅水层灌溉:适用于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保持稻田内35厘米的水层,有利于水稻分蘖和根系生长。(3)间歇灌溉:适用于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通过控制灌溉和排水,调节稻田内水分状况,促进水稻生长发育。(4)湿润灌溉:适用于水稻成熟期,减少灌溉水量,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水稻成熟。6.2.2灌溉技术(1)地面灌溉:利用自然地形和稻田田埂,将水引入稻田。(2)喷灌:利用喷灌设备,将水均匀喷洒在稻田表面。(3)微灌:通过微灌设备,将水直接输送到水稻根部附近,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6.3水分管理策略6.3.1分阶段水分管理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制定相应的灌溉计划,合理调控稻田内水分。6.3.2土壤湿度监测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为灌溉提供科学依据。6.3.3水稻生长状况监测通过观察水稻生长状况,如叶色、株高等,判断水稻水分需求,及时调整灌溉措施。6.3.4节水技术应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水稻生产成本。6.3.5灌溉制度优化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水稻品种特点,优化灌溉制度,实现高效节水。第7章水稻施肥技术7.1水稻营养需求与施肥原则7.1.1水稻营养需求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较大,同时还需钙、镁、硫等中微量元素。其中,氮素是影响水稻生长的关键因素,对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影响。磷素能促进根系发育和籽粒充实,钾素能增强水稻抗逆性和提高光合效率。7.1.2施肥原则(1)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制定施肥方案;(2)按照“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进行分期施肥,实现养分平衡;(3)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4)注重中微量元素的补充,保证水稻生长所需养分的全面供应。7.2施肥方法与施肥时期7.2.1施肥方法(1)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有机肥在翻耕前施入,化肥在插秧前施入;(2)追肥:分蘖期和拔节期进行,以氮肥为主,适当搭配磷、钾肥;(3)穗肥:抽穗前施入,以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4)粒肥:灌浆期施入,以钾肥为主,氮肥为辅。7.2.2施肥时期(1)基肥:在翻耕前施入,一般占施肥总量的40%50%;(2)追肥:分蘖期和拔节期各施入一次,分别占施肥总量的20%30%;(3)穗肥:抽穗前1520天施入,占施肥总量的10%20%;(4)粒肥:灌浆期施入,占施肥总量的5%10%。7.3水稻专用肥的选用根据水稻生长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选用适合的水稻专用肥,可以更好地满足水稻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水稻专用肥应具备以下特点:(1)养分全面,比例合适,有利于水稻生长;(2)肥料利用率高,减少养分损失;(3)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4)施用方便,节省劳动力。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当地农技推广部门推荐的水稻专用肥进行选择。同时注意施肥技术要领,保证施肥效果。第8章水稻病虫害防治8.1水稻主要病虫害识别与监测8.1.1病害识别水稻病害主要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等。对于各种病害,应掌握其典型症状特征,以便及时准确地进行识别。8.1.2虫害识别水稻虫害主要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等。了解各类虫害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及发生规律,有助于及时监测和防治。8.1.3病虫害监测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监测方法包括田间调查、灯光诱捕、性诱剂诱捕等。8.2病虫害防治策略与防治方法8.2.1防治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方法,化学防治作为辅段。8.2.2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降低病虫害发生基数。(2)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防虫网等物理方法,降低虫口密度。(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4)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防治。8.3农药安全使用与环境保护8.3.1农药安全使用(1)合理选用农药: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农药,避免盲目用药。(2)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用药时期:按照农药标签推荐剂量和防治时期进行用药,避免过量使用。(3)轮换用药:合理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减缓病虫害抗药性的发展。(4)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使用农药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农药中毒的发生。8.3.2环境保护(1)优先选用环境友好型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合理规划防治时间,避免在水稻生长敏感期和生态环境脆弱期用药。(3)避免在水源、河流附近及风力较大时施药,减少农药飘移和流失。(4)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防止土壤和水体污染。第9章水稻收获与储藏9.1水稻成熟度判断与收获时机9.1.1成熟度判断水稻成熟度是决定收获时机的重要依据。通常,可通过以下方法判断水稻成熟度:(1)观察稻株颜色:稻株由绿转黄,叶片逐渐枯黄,表明水稻已进入成熟期;(2)检查稻粒充实度:稻粒饱满,颖壳变黄,硬度增加,表明成熟度较好;(3)测定稻谷含水量:当稻谷含水量降至20%左右时,可认为水稻已成熟。9.1.2收获时机在保证水稻成熟度达到适宜收获标准的前提下,选择以下时机进行收获:(1)天气条件: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收获,避免在雨后或露水未干时收获,以保证稻谷干燥;(2)土壤条件:土壤湿度适宜,避免收获时土壤过于泥泞,影响收获质量和效率;(3)设备条件:保证收获设备功能良好,减少损失。9.2收获方法与收获后处理9.2.1收获方法(1)人工收获:适用于小面积稻田,采用人工割稻、打稻、脱粒等方法;(2)机械收获:适用于大面积稻田,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脱粒和清选。9.2.2收获后处理(1)晒谷:将收获后的稻谷均匀摊放在晒场上,利用阳光和风力进行干燥;(2)清选:清除稻谷中的杂质、空壳和未成熟粒,保证稻谷质量;(3)储存:将干燥、清选后的稻谷储存于干燥、通风、防潮的仓库内。9.3水稻储藏技术与管理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