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指导书TOC\o"1-2"\h\u13228第1章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3206111.1民间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317371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 3211601.3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422646第2章民间美术 4108432.1中国画 4237922.2剪纸 455892.3陶瓷艺术 4237852.4雕塑艺术 518267第3章民间音乐 5189853.1民间歌曲 5142743.1.1民间歌曲的起源与发展 560463.1.2民间歌曲的分类及特点 576853.2民间器乐 6309933.2.1民间器乐的起源与发展 6155133.2.2民间器乐的分类及特点 6219303.3戏曲音乐 6313393.3.1戏曲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6111383.3.2戏曲音乐的分类及特点 6114233.4民间舞蹈音乐 6217113.4.1民间舞蹈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7244683.4.2民间舞蹈音乐的分类及特点 725461第4章民间戏剧 783754.1昆曲 7117644.1.1昆曲的表演特点 761784.1.2昆曲的代表作品 7166644.2京剧 7307604.2.1京剧的表演特点 7173634.2.2京剧的代表作品 8148984.3地方戏曲 818254.3.1地方戏曲的表演特点 870714.3.2地方戏曲的代表作品 825464.4木偶戏与皮影戏 888364.4.1木偶戏的表演特点 8146904.4.2皮影戏的表演特点 8290484.4.3木偶戏与皮影戏的代表作品 814292第5章民间文学 8109725.1神话与传说 824625.2民间故事 9264255.3歌谣与谚语 9154725.4诗词与赋 98103第6章民间舞蹈 916926.1花灯舞 9134076.2龙舞 915066.3舞龙 10145626.4舞狮 1016761第7章民间手工艺 10149427.1刺绣 10290257.1.1概述 1067127.1.2分类及特点 10238747.1.3代表性地区及流派 1096997.2纺织 10305777.2.1概述 1077867.2.2分类及特点 10155557.2.3代表性地区及流派 11136607.3金属工艺 11267137.3.1概述 11291727.3.2分类及特点 11170497.3.3代表性地区及流派 11186187.4木工艺 11196727.4.1概述 11166227.4.2分类及特点 11224157.4.3代表性地区及流派 117797第8章民间传统节日 11161488.1春节 11317928.1.1春节习俗 12110478.1.2非物质文化遗产 12250418.2清明节 12204358.2.1清明习俗 12311618.2.2非物质文化遗产 12252068.3端午节 12282578.3.1端午习俗 12194378.3.2非物质文化遗产 12297788.4中秋节 12105498.4.1中秋习俗 12278498.4.2非物质文化遗产 1330210第9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13118869.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法规 13228069.2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 13114639.3传承人的认定与培养 1321529.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 1315445第10章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141109210.1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142469310.1.1传承文化基因 14496710.1.2促进文化多样性 141472110.1.3增强民族凝聚力 141038210.1.4促进文化与经济相结合 14736810.2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创新 14298510.2.1跨界融合 142797610.2.2技术创新 141915710.2.3人才培养 151724510.3民间艺术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15740410.3.1创新营销模式 15889210.3.2打造特色品牌 15154010.3.3促进产业链延伸 151470910.4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 15537010.4.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51428810.4.2借鉴国际经验 151083110.4.3培育国际市场 15415810.4.4创新传播方式 15第1章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1.1民间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起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从远古时期的岩画、陶器,到后来的剪纸、年画、刺绣等,民间艺术伴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民间艺术融合了各民族、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时期:民间艺术以岩画、陶器等形式出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崇拜。(2)封建时期:民间艺术逐渐与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剪纸、年画、刺绣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3)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民间艺术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仍然在民间传承、发展。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代代相传的、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信仰、表达方式等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手工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2)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特色,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3)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融入时代特色,实现创新与发展。1.3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年画、刺绣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体现。它们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传承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民间艺术的发扬光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创作与传承中来。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第2章民间美术2.1中国画中国画,又称国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它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画以毛笔、墨、宣纸、绢等为材料,运用线条、墨色、构图等手法,表现自然景物、人物、花鸟等题材。在民间美术中,中国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2.2剪纸剪纸,又称刻纸、剪刻,是一种以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各种图案的民间艺术。剪纸艺术起源甚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剪纸作品广泛应用于民间习俗、节庆装饰、宗教活动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剪纸艺术风格多样,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腻精致,体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创造力。2.3陶瓷艺术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陶瓷艺术主要包括陶瓷器皿、陶瓷雕塑等,以瓷土为原料,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制成。在民间,陶瓷艺术广泛用于日常生活、陈设、建筑等方面。陶瓷艺术风格多样,既有古朴典雅的青花瓷、粉彩瓷,又有色彩斑斓的民间陶瓷,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2.4雕塑艺术民间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主要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这些雕塑作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宗教、祭祀等领域。民间雕塑艺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技艺精湛,形象生动。木雕作品线条流畅,石雕作品庄重大气,砖雕作品细腻精致,共同构成了民间美术中独具魅力的雕塑艺术。第3章民间音乐3.1民间歌曲民间歌曲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民间歌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其形式多样,包括劳动歌曲、山歌、小调、儿歌等。本节将对我国民间歌曲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3.1.1民间歌曲的起源与发展民间歌曲起源于远古时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人们为了抒发情感、传递信息,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歌曲。历史的发展,民间歌曲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3.1.2民间歌曲的分类及特点(1)劳动歌曲:以劳动为主题,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劳动气氛,如《打麦号子》等。(2)山歌: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茉莉花》等。(3)小调:以抒情、叙事为主,曲调轻柔,富有生活气息,如《康定情歌》等。(4)儿歌:以儿童为主要传唱对象,歌词简单易懂,旋律欢快,如《两只老虎》等。3.2民间器乐民间器乐是指以我国传统乐器演奏的民间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曲目。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多样,包括独奏、合奏、伴奏等。本节将对民间器乐的起源、发展、分类及特点进行介绍。3.2.1民间器乐的起源与发展民间器乐起源于原始社会,最初主要用于祭祀、庆典等仪式。社会的发展,民间器乐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至唐宋时期,民间器乐发展达到鼎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器乐曲目。3.2.2民间器乐的分类及特点(1)弦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等,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2)吹奏乐器:如笛子、唢呐、葫芦丝等,音色高亢,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3)打击乐器:如锣鼓、木鱼、铃铛等,节奏鲜明,富有动感。3.3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歌唱、表演、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戏曲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本节将对戏曲音乐的起源、发展、分类及特点进行阐述。3.3.1戏曲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戏曲音乐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至元明清时期,戏曲音乐发展进入繁荣阶段,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3.3.2戏曲音乐的分类及特点(1)京剧:以唱为主,念白、做打、表演为辅,具有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2)越剧:以唱为主,曲调优美,表演生活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3)黄梅戏:以唱为主,曲调轻快,表演幽默,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3.4民间舞蹈音乐民间舞蹈音乐是民间舞蹈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民间舞蹈音乐既有独立性,又与舞蹈动作相互融合,共同展现了民间舞蹈的魅力。本节将对民间舞蹈音乐的起源、发展、分类及特点进行介绍。3.4.1民间舞蹈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民间舞蹈音乐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历史的发展,民间舞蹈音乐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与舞蹈动作相互配合,共同表达人们的情感和信仰。3.4.2民间舞蹈音乐的分类及特点(1)汉族舞蹈音乐:如秧歌、花灯等,节奏明快,富有生活气息。(2)少数民族舞蹈音乐:如藏族锅庄、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等,旋律优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3)跨地域舞蹈音乐:如《丝绸之路》等,融合了多个地区的音乐元素,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第4章民间戏剧4.1昆曲昆曲,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地区,被誉为“百戏之祖”。它集诗、歌、舞、戏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昆曲以唱为主,念白、做功、打斗为辅,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审美情趣。4.1.1昆曲的表演特点昆曲表演特点包括唱腔优美、动作细腻、表情丰富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各具特色,通过唱、念、做、打、舞等表现形式,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4.1.2昆曲的代表作品昆曲代表作品有《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4.2京剧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大徽班进京,融合了徽剧、汉剧、秦腔等地方戏曲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4.2.1京剧的表演特点京剧表演特点为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分工明确。脸谱、行头、把子等元素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4.2.2京剧的代表作品京剧代表作品有《红楼梦》、《霸王别姬》、《群英会》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4.3地方戏曲地方戏曲是我国各地民间戏剧的统称,包括越剧、黄梅戏、评剧、川剧等。地方戏曲各具特色,丰富了我国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4.3.1地方戏曲的表演特点地方戏曲表演特点多样,既有唱、念、做、打等基本表演形式,又有地方特色的唱腔、舞蹈、绝活等。4.3.2地方戏曲的代表作品各地方戏曲代表作品繁多,如越剧的《红楼梦》、黄梅戏的《天仙配》、评剧的《秦香莲》等。4.4木偶戏与皮影戏木偶戏和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戏剧形式,以操作木偶和皮影为主要表演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4.4.1木偶戏的表演特点木偶戏表演特点为操作木偶进行各种动作,通过唱、念、做、打等表现手法,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4.4.2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皮影戏表演特点为操作皮影,以灯光照射在幕布上,形成剪影效果。唱腔、念白、打击乐器等共同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4.4.3木偶戏与皮影戏的代表作品木偶戏和皮影戏代表作品包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猪八戒背媳妇》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第5章民间文学5.1神话与传说神话与传说是民间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它们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信仰,传承了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神话通常是对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等自然现象的解释,而传说则更多地围绕历史人物、事件或地域风貌展开。5.2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口头创作并传承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这些故事寓意丰富,既有对善行的赞美,也有对恶行的批判,成为了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民间故事主要包括生活故事、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等类型。5.3歌谣与谚语歌谣与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民众的智慧与情感。歌谣以押韵、对仗、重复等手法为特点,反映了民众的生活、劳动、爱情等各个方面;谚语则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了民众的经验、教训和哲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教育意义。5.4诗词与赋诗词与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们在民间文学中也占有一定地位。民间诗词多反映民众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赋则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文学形式,以铺陈、夸张、抒情等手法表现主题,展现了民间文学的丰富内涵。在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各类文学作品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6章民间舞蹈6.1花灯舞花灯舞,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灯节习俗,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以五彩缤纷的花灯为表演道具,舞者通过优美的舞姿,展现出民间欢度佳节、祈求吉祥的美好愿景。花灯舞在我国各地均有流传,其中尤以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花灯舞最具代表性。6.2龙舞龙舞,又称舞龙,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图腾信仰,象征着祥瑞、吉祥。龙舞通常在春节期间及重大庆典活动中表演,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舞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单龙、双龙、三条龙等,表演者通过熟练的舞技,将龙的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6.3舞龙舞龙,与龙舞同属龙类民间舞蹈,但舞龙更注重龙的动态表现。舞龙表演中,龙头、龙身、龙尾分别由不同舞者操控,通过翻、腾、跃、扑等动作,展现出龙的威武与雄壮。舞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均有特色独具的舞龙表演,如广东的佛山舞龙、湖南的衡阳舞龙等。6.4舞狮舞狮,起源于我国南方的民间舞蹈,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技巧性。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两种表演风格,南狮以广东、广西为代表,北狮以北京、河北等地为代表。舞狮表演通常由两人合作,一人操纵狮头,一人操纵狮尾,通过跳跃、翻滚、嬉戏等动作,表现狮子的活泼可爱和威猛雄壮。舞狮不仅寓意着吉祥、喜庆,还象征着勇敢、力量,深受我国民众的喜爱。第7章民间手工艺7.1刺绣7.1.1概述刺绣,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指在织物上用针线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技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7.1.2分类及特点刺绣可分为丝绣、棉绣、十字绣等种类。不同种类的刺绣在绣制技法、图案风格、色彩运用等方面各具特色。刺绣作品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7.1.3代表性地区及流派我国刺绣艺术分布广泛,江苏苏州的苏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等均为著名的刺绣流派。7.2纺织7.2.1概述纺织是指用棉花、麻、丝等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进行织造、编结、针织等工艺,制作成各种布料、衣物等物品的技艺。7.2.2分类及特点纺织可分为棉纺织、丝纺织、毛纺织等类型。各类纺织技艺在原料、工艺、产品功能等方面各有特点。7.2.3代表性地区及流派我国纺织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江苏南京的云锦、四川成都的蜀锦、广东佛山的广绣等均为著名的纺织流派。7.3金属工艺7.3.1概述金属工艺是指以金、银、铜、铁等金属为原料,通过铸造、锤炼、焊接、镶嵌等手段制作各种金属器物的技艺。7.3.2分类及特点金属工艺可分为金银器、铜器、铁器等类型,各类金属工艺在制作工艺、造型设计、装饰手法等方面各具特点。7.3.3代表性地区及流派我国金属工艺分布较广,如北京的景泰蓝、云南的斑铜、四川的蜀银等均为著名的金属工艺流派。7.4木工艺7.4.1概述木工艺是指以木材为原料,运用雕刻、拼接、卯榫等技艺制作各种木制品的技艺。7.4.2分类及特点木工艺可分为家具、建筑木构、木雕等类型。各类木工艺在制作工艺、造型设计、装饰手法等方面各具特色。7.4.3代表性地区及流派我国木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浙江东阳木雕、福建福州脱胎漆器、四川成都蜀派木作等均为著名的木工艺流派。本章对民间手工艺中的刺绣、纺织、金属工艺和木工艺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展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第8章民间传统节日8.1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和谐。在春节期间,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8.1.1春节习俗春节期间,各地民间有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包饺子等习俗。这些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民间艺术底蕴,如剪纸、年画、民间舞蹈等。8.1.2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期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展示,如京剧、皮影戏、杂技等。这些艺术形式在春节庙会、民间演出中为广大群众所喜爱。8.2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季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除了祭祖扫墓,还会开展各种民间艺术活动。8.2.1清明习俗清明节的习俗主要包括踏青、插柳、放风筝等。这些活动富有民间艺术特色,如风筝制作、柳枝编织等。8.2.2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期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如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故事等。这些艺术形式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3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传统节日,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期间,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8.3.1端午习俗端午节的习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挂艾叶等。这些活动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如龙舟制作、粽子编织等。8.3.2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期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展示,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龙舟文化、民间舞蹈等。这些艺术形式为端午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8.4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谐。在这个节日里,民间艺术活动形式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8.4.1中秋习俗中秋节的习俗主要包括赏月、吃月饼、放天灯等。这些活动富有民间艺术特色,如月饼制作、天灯放飞等。8.4.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节期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如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故事等。这些艺术形式为中秋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本章对民间传统节日及其相关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第9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9.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法规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政策与法规。阐述国家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背景。详细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原则、责任主体等。还将探讨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9.2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本节主要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阐述名录制度的建立背景和目的,以及其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详细讲解名录的申报、评审、批准和公布等环节,以及各级名录之间的关系。还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在实践中的效果与不足。9.3传承人的认定与培养本节主要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培养。介绍传承人的定义、分类及认定标准。阐述传承人认定程序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包括申报、审核、公布等环节。重点关注传承人的培养机制,分析我国在传承人培养方面的政策措施,如教育培训、扶持计划等。9.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本节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成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传统戏剧、民间舞蹈、传统手工艺等,分析其保护与传承的成功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这些案例将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第10章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10.1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和民族智慧。在现代社会,民间艺术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而且对促进社会和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10.1.1传承文化基因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传心授、师徒传承等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传递给后代,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续。10.1.2促进文化多样性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展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在现代社会,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