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新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新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新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新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27241第1章绪论 3274261.1新能源技术概述 3200421.2新能源技术发展与研究意义 482051.3新能源技术分类及特点 430589第2章太阳能技术 540172.1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575462.1.1光伏发电原理 569442.1.2光伏电池结构及分类 5283142.1.3光伏发电系统 527162.2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5164422.2.1太阳能集热技术 5234582.2.2太阳能热储存技术 523232.2.3太阳能热利用系统 593342.3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 5161562.3.1硅晶太阳能电池材料 5248102.3.2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 6157952.3.3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 6231502.3.4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 615845第3章风能技术 6117063.1风力发电原理及系统组成 6312343.1.1风力发电原理 6170263.1.2风力发电系统组成 679173.2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优化 6281833.2.1设计原则 61963.2.2优化方向 7327513.3风能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7301533.3.1现状 7121203.3.2发展趋势 74547第4章生物质能技术 7235324.1生物质能概述 733684.2生物质发电技术 7241904.2.1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 8160784.2.2生物质气化发电 8221674.2.3生物质液化发电 810194.3生物质燃料技术 81954.3.1生物质固体燃料 846104.3.2生物质液体燃料 8174564.3.3生物质气体燃料 8178814.4生物质能利用与环境保护 8231584.4.1合理选择生物质原料 8269524.4.2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 9190774.4.3生物质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9252494.4.4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 930725第5章地热能技术 9110395.1地热能资源与开发潜力 9211655.1.1地热能概述 924015.1.2地热能资源分布 9198045.1.3开发潜力分析 9144925.2地热能发电技术 9171455.2.1干热岩发电技术 9108705.2.2地热蒸汽发电技术 9244295.2.3低温地热发电技术 9165585.3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 1054165.3.1地热供暖技术 1012695.3.2地热农业技术 10112805.3.3地热医疗技术 10226955.3.4地热工业利用技术 107386第6章水力能技术 1090346.1水力能资源及开发方式 10174226.1.1水力能资源概述 10322486.1.2水力能开发方式 1046806.2水力发电技术 1128476.2.1水力发电原理 11193206.2.2水力发电技术分类 11259166.2.3水力发电技术发展趋势 11136176.3潮汐能利用技术 1193446.3.1潮汐能概述 11215666.3.2潮汐能利用原理 11149696.3.3潮汐能利用技术分类 117192第7章氢能技术 1272287.1氢能概述与制备方法 12181727.1.1氢能简介 12139867.1.2氢能制备方法 129407.2氢燃料电池技术 12178067.2.1氢燃料电池原理 12199917.2.2氢燃料电池类型 12118727.2.3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12129367.3氢能储存与运输 12161247.3.1氢能储存方法 12304737.3.2氢能运输方式 13322737.3.3氢能储存与运输安全 1317692第8章核能技术 13241928.1核能概述与反应堆原理 13322498.1.1核能基本概念 13304828.1.2核反应堆原理 13301878.2核能发电技术 13104708.2.1核电站类型 13306078.2.2核电站主要设备 13128578.2.3核电站运行与维护 14138168.3核燃料循环与放射性废物处理 14226458.3.1核燃料循环 14197188.3.2乏燃料后处理 14275588.3.3放射性废物处理 1410618第9章新能源并网技术 14140339.1新能源并网原理及关键技术 14160039.1.1并网原理 14193889.1.2关键技术 14237679.2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15200009.2.1对电网的影响 15244859.2.2对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影响 15167469.3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策略 15178729.3.1有功功率控制策略 15136769.3.2无功功率控制策略 15169899.3.3频率控制策略 15209119.3.4谐波抑制策略 1625849第10章新能源政策与市场分析 163181610.1新能源政策概述 161740810.1.1国际新能源政策环境 169310.1.2我国新能源政策体系 16702110.2新能源市场分析 163115910.2.1国际新能源市场概况 161244210.2.2我国新能源市场现状 161385310.3新能源发展前景与挑战 16223910.3.1新能源发展前景 1658510.3.2新能源发展挑战 171242210.4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路径 171835510.4.1新能源技术创新方向 17133210.4.2新能源产业升级路径 17第1章绪论1.1新能源技术概述新能源技术是指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原料,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体系。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新能源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与发展的重要领域。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新能源技术发展与研究意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优化能源结构。新能源技术的开发有利于降低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实现能源结构优化。(2)促进环境保护。新能源技术具有清洁、低碳、环保等特点,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3)推动经济增长。新能源产业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4)提升国际竞争力。新能源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树立领先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1.3新能源技术分类及特点新能源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技术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等。其特点是清洁、可再生、无污染,但受天气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2)风能技术。风能技术主要包括风力发电等,具有清洁、可再生、占地面积小等优点,但风速稳定性较差。(3)水能技术。水能技术包括水电、潮汐能等,具有资源丰富、运行稳定等优点,但受地形和环境影响较大。(4)生物质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等,具有可再生、环保、分布广泛等特点,但受原料来源和加工成本的限制。(5)地热能技术。地热能技术包括地热发电、地热供暖等,具有稳定、清洁、环保等优点,但开发难度较大。(6)氢能技术。氢能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无污染、应用广泛等优点,但目前存在制氢成本高、储存和运输困难等问题。各类新能源技术特点各异,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资源条件、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合理选择和开发新能源技术。第2章太阳能技术2.1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2.1.1光伏发电原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当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电池上时,电池中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受到内电场的作用,产生电动势,从而实现电能的输出。2.1.2光伏电池结构及分类光伏电池根据材料、结构及制备工艺的不同,可分为硅晶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等。硅晶太阳能电池包括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薄膜太阳能电池包括硅薄膜、铜铟镓硒、碲化镉等。2.1.3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由光伏电池组件、逆变器、储能装置、支架、控制系统等组成。根据应用场景,可分为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2.2太阳能热利用技术2.2.1太阳能集热技术太阳能集热技术是利用集热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为用户提供热水、供暖、工业用热等。根据集热方式不同,可分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空气太阳能集热器等。2.2.2太阳能热储存技术太阳能热储存技术是为了解决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在夜间或阴雨天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热储存方式主要有显热储存和相变材料储存两种。2.2.3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暖系统、太阳能空调系统等。这些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2.3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2.3.1硅晶太阳能电池材料硅晶太阳能电池材料主要包括单晶硅、多晶硅和铸造多晶硅。提高硅材料的纯度、降低生产成本是硅晶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点。2.3.2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包括硅薄膜、铜铟镓硒、碲化镉等。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重量轻、可弯曲等优点,但转换效率相对较低。2.3.3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主要包括有机小分子、聚合物等。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印刷制备等优点,但目前转换效率较低,稳定性有待提高。2.3.4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包括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这些新型太阳能电池在提高转换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第3章风能技术3.1风力发电原理及系统组成3.1.1风力发电原理风力发电是利用风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风力驱动风力发电机组的叶轮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旋转,产生电能。3.1.2风力发电系统组成风力发电系统主要由叶轮、传动系统、发电机、控制系统、塔架及基础等部分组成。(1)叶轮:叶轮是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负责捕捉风的能量。(2)传动系统:传动系统将叶轮旋转的速度提高,传递给发电机。(3)发电机:将叶轮旋转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4)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负责监控风力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5)塔架及基础:塔架支撑叶轮和发电机,基础承受整个风力发电机组的重量。3.2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优化3.2.1设计原则风力发电机组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保证风力发电机组在各种工况下安全稳定运行。(2)经济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可靠性:保证风力发电机组长期稳定运行。(4)环境适应性:适应各种气候、地理环境。3.2.2优化方向(1)叶轮设计优化:优化叶轮气动功能,提高风能利用效率。(2)传动系统优化:提高传动效率,降低损耗。(3)发电机设计优化:提高发电机转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4)控制系统优化:提高控制策略,实现风力发电机组高效运行。3.3风能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3.3.1现状(1)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风能开发潜力巨大。(2)风力发电技术逐渐成熟,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3)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风能产业发展迅速。3.3.2发展趋势(1)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研发更大功率的风力发电机组,提高单机容量。(2)海上风力发电:开发海上风力发电资源,提高风能利用效率。(3)智能化与自动化:采用先进控制技术,实现风力发电机组的智能化与自动化。(4)多样化应用:拓展风能应用领域,如风能储能、风能制氢等。第4章生物质能技术4.1生物质能概述生物质能是指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环保、广泛分布等特点,是新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4.2生物质发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和生物质液化发电三种方式。4.2.1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是利用生物质燃料在锅炉中燃烧产生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发电。该技术具有燃料适应性强、发电效率较高等优点。4.2.2生物质气化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是将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气化,可燃气体,再利用这些气体发电。该技术具有清洁环保、燃料适应性强等特点。4.2.3生物质液化发电生物质液化发电是将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再利用液体燃料进行发电。该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4.3生物质燃料技术生物质燃料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固体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质气体燃料。4.3.1生物质固体燃料生物质固体燃料主要包括木材、农作物秸秆、能源作物等。通过对这些原料进行压缩、成型等处理,可提高其燃烧功能。4.3.2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醇等。这些燃料可以通过酯化、发酵等化学反应从生物质原料中提取。4.3.3生物质气体燃料生物质气体燃料主要包括生物质气化产生的可燃气体和生物质发酵产生的生物气体。这些气体燃料可作为工业、民用燃料,也可用于发电。4.4生物质能利用与环境保护生物质能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质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有利于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生物质能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但是生物质能利用过程中也需注意以下问题:4.4.1合理选择生物质原料合理选择生物质原料,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保证生物质能的可持续利用。4.4.2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4.4.3生物质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对生物质能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4.4.4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应加强对生物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保证生物质能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第5章地热能技术5.1地热能资源与开发潜力5.1.1地热能概述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蕴藏的热能,来源于地球的原始热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5.1.2地热能资源分布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地热资源类型包括高温、中温和低温地热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5.1.3开发潜力分析地热能的开发潜力评估需要考虑资源量、品质、地理位置、开发成本等因素。通过对我国地热资源的调查与评估,确定具有较高开发潜力的地区,为地热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依据。5.2地热能发电技术5.2.1干热岩发电技术干热岩发电技术是通过人工制造裂缝,将水注入干热岩层,利用地热能将水加热至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该技术具有清洁、高效、环保等优点。5.2.2地热蒸汽发电技术地热蒸汽发电技术是利用地热蒸汽直接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该技术适用于高温地热资源,具有发电效率高、设备简单等优点。5.2.3低温地热发电技术低温地热发电技术主要采用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利用低温地热资源进行发电。该技术具有适应性强、投资成本低等优点。5.3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5.3.1地热供暖技术地热供暖技术是利用地热资源为居民提供冬季供暖。该技术具有环保、节能、稳定等优点,可替代传统的燃煤、燃气供暖方式。5.3.2地热农业技术地热农业技术是利用地热资源进行农业种植、养殖等。地热资源为作物生长提供稳定的热量,提高产量和品质。5.3.3地热医疗技术地热医疗技术是利用地热温泉的疗效,开展温泉浴、康复治疗等。地热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对关节炎、皮肤病等多种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3.4地热工业利用技术地热工业利用技术是利用地热能为工业生产提供热能。如高温地热蒸汽可用于干燥、染色、制革等工业生产过程,降低能源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第6章水力能技术6.1水力能资源及开发方式6.1.1水力能资源概述水力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是指水体在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形式。我国水力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上。6.1.2水力能开发方式水力能的开发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传统水力发电:利用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落差和流量,通过水轮机等设备将水能转换为电能。(2)抽水蓄能:在低电价时段,利用多余的电能将低处的水抽到高处的蓄水池,高峰负荷时再放水发电,实现电能的有效储存。(3)潮汐能利用:利用潮汐的涨落,通过潮汐能发电站将潮汐能转换为电能。6.2水力发电技术6.2.1水力发电原理水力发电是利用水流的动能驱动水轮机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水库、引水系统、水轮机、发电机和尾水系统等。6.2.2水力发电技术分类水力发电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径流式水电站:利用河流的天然流量进行发电,适用于河流流量变化较小的地区。(2)蓄水式水电站:通过建设水库调节河流流量,实现季节性、年际调节,提高发电效益。(3)抽水蓄能电站:利用低电价时段抽水至高处,高峰负荷时放水发电,具有调峰填谷的作用。6.2.3水力发电技术发展趋势水力发电技术正朝着大容量、高效率、环境友好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如:采用巨型机组提高单机容量;研究新型水轮机提高发电效率;发展环保型水电站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化管理。6.3潮汐能利用技术6.3.1潮汐能概述潮汐能是指潮汐涨落过程中所具有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我国拥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沿海地区。6.3.2潮汐能利用原理潮汐能利用是通过建设潮汐能发电站,将潮汐能转换为电能。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潮汐的涨落,驱动水轮机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6.3.3潮汐能利用技术分类潮汐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单库单向潮汐发电:利用单个水库,在涨潮或落潮时段发电。(2)单库双向潮汐发电:利用单个水库,在涨潮和落潮时段均可发电。(3)双库双向潮汐发电:利用两个相邻的水库,实现双向发电,提高发电效率。(4)新型潮汐能发电技术:如振动式潮汐能发电、波浪能发电等,尚处于研究阶段。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读者对水力能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第7章氢能技术7.1氢能概述与制备方法7.1.1氢能简介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燃烧产物仅为水,无污染排放,被视为理想的替代化石能源的候选者。7.1.2氢能制备方法氢能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石能源转化、电解水、生物制氢等。其中,化石能源转化是通过天然气重整、石油裂解等方式制取氢气;电解水则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电力电解水制氢;生物制氢则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制取氢气。7.2氢燃料电池技术7.2.1氢燃料电池原理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气与氧气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具有高效、低污染、静音等优点。其基本原理为:氢气通过阳极进入电池,氧气通过阴极进入电池,两者在电解质中发生反应,产生电子和离子,从而产生电流。7.2.2氢燃料电池类型根据电解质的不同,氢燃料电池可分为:磷酸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等。7.2.3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氢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包括:电极材料、电解质、催化剂等。其中,电极材料主要有碳纸、碳布等;电解质主要有聚合物、陶瓷等;催化剂主要有铂、钯等贵金属。7.3氢能储存与运输7.3.1氢能储存方法氢能的储存方法主要包括:压缩氢气储存、液化氢储存、金属氢化物储存、碳纳米管储存等。各种储存方法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需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7.3.2氢能运输方式氢能的运输方式主要有:管道输送、车载运输、船舶运输等。其中,管道输送适用于大规模、长距离的氢能运输;车载运输主要针对氢燃料电池汽车;船舶运输适用于海上风电制氢等场景。7.3.3氢能储存与运输安全氢能储存与运输过程中,安全问题是的。需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设施的安全设计、制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等,保证氢能安全、可靠地供应。第8章核能技术8.1核能概述与反应堆原理8.1.1核能基本概念核能是指原子核在发生变化时释放出的能量,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形式。核裂变是指重核分裂成两个或几个较轻的核时放出能量,而核聚变是指轻核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聚合成较重的核时释放能量。8.1.2核反应堆原理核反应堆是一种能维持和控制链式核裂变反应的装置。它主要包括燃料、慢化剂、冷却剂、控制棒和反射层等部分。燃料是能发生裂变反应的材料,如铀235、钚239等;慢化剂是用来减慢中子速度,提高裂变反应效率的材料,如石墨、重水等;冷却剂用于吸收反应堆产生的热量,并将热量传递出去,如水、气体等;控制棒用于调节反应堆的功率和停堆;反射层则用于提高中子利用率。8.2核能发电技术8.2.1核电站类型核电站主要分为压水堆(PWR)、沸水堆(BWR)、重水堆(CANDU)和气冷堆(AGR)等类型。压水堆和沸水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核电站类型。8.2.2核电站主要设备核电站主要包括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汽轮机、发电机和冷却系统等设备。核反应堆产生热量,通过蒸汽发生器将热量传递给水,产生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8.2.3核电站运行与维护核电站运行需遵循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安全规定。运行过程中,要对反应堆功率、冷却系统、设备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安全稳定运行。同时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和更换,保证核电站长期稳定运行。8.3核燃料循环与放射性废物处理8.3.1核燃料循环核燃料循环包括铀矿开采、铀转化、铀浓缩、燃料元件制造、反应堆使用和乏燃料后处理等环节。通过对核燃料的循环利用,提高铀资源利用率,降低放射性废物产生。8.3.2乏燃料后处理乏燃料后处理是指对反应堆使用后的核燃料进行处理,分离出可再利用的核材料,降低放射性废物危害。后处理主要包括化学处理、溶剂萃取、电解等技术。8.3.3放射性废物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是指对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进行安全处理和处置。处理方法包括固化、封装、深地层处置等。我国在放射性废物处理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保证了核能安全、清洁、高效发展。第9章新能源并网技术9.1新能源并网原理及关键技术9.1.1并网原理新能源并网技术是指将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系统通过电力电子设备与电网连接,实现能量的相互交换和共享。并网原理主要基于电力系统中的功率流和电压控制,保证新能源发电系统在满足自身运行需求的同时能够平稳地与电网进行能量交换。9.1.2关键技术(1)电力电子设备:新能源发电系统与电网之间的接口设备,主要包括逆变器、变流器等,用于实现直流电与交流电的转换,以及电压和频率的控制。(2)并网控制策略:通过控制算法实现新能源发电系统与电网的同步,包括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调节,以及电压、频率的稳定控制。(3)能量管理策略: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与电网之间进行能量分配和调度,实现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电网运行的优化。9.2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9.2.1对电网的影响(1)功率波动:新能源发电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可能导致电网负荷波动,给电网运行带来压力。(2)电压稳定性:新能源发电系统并网后,可能对电网电压产生冲击,影响电压稳定性。(3)谐波污染: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电力电子设备可能产生谐波,对电网造成谐波污染。9.2.2对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影响(1)运行稳定性:并网过程中,新能源发电系统需承受电网的电压、频率波动,对其稳定性提出较高要求。(2)设备寿命:频繁的启停和功率波动对新能源发电设备的寿命产生影响。9.3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策略9.3.1有功功率控制策略(1)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通过实时调整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运行参数,使其在最大功率点附近运行,实现有功功率的最大输出。(2)功率调度控制:根据电网需求,对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有功功率进行调节,实现与电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