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论文)9100字】_第1页
【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论文)9100字】_第2页
【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论文)9100字】_第3页
【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论文)9100字】_第4页
【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论文)91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目录TOC\o"1-3"\h\u摘要 1引言 11.女性人物形象的案例 21.1封建伦理纲常的摧残者——单四嫂子 21.1.1孤寂悲苦的一生 21.1.2悲剧性的来源 31.2《祝福》中的祥林嫂分析 31.2.1封建愚昧下的牺牲品 31.2.2死亡是一种解脱 41.3反抗封建婚姻的失败者——子君 41.3.1追求自由却困于婚姻 41.3.2女性独立的魅力 51.4封建权威的挑战者——爱姑 51.4.1力争反抗却徒劳无功 51.4.2切勿自欺欺人 52.造成悲剧性的因素 62.1社会固有的文化特质 62.2自身的奴隶意识 63.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价值 73.1鲁迅和劳动人民文学的渊源 73.1.1家庭环境的熏陶 73.1.2对劳动人民文学的浓烈兴趣和爱好 83.2劳动人民文学对鲁迅的深刻影响 83.2.1奠定了自由民主的先进思想 83.2.2培养了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 93.2.3将劳动人民文学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仍然遭受到各种各样的剥削与奴役。本文主要通过对鲁迅小说中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和爱姑这四个女性人物进行分析,来解析其悲剧命运。通过对鲁迅小说四个女性悲剧形象的分析,指出导致其悲剧的原因在于社会内在的文化特质和自身奴隶意识的影响。最后,总结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价值,这篇文章对了解鲁迅小说女性人物形象有积极影响的。关键词:鲁迅小说;女性人物;悲剧性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大作家,大思想家,大革命家。其许多作品以彻底的民主主义,深刻的人道主义,控诉了封建制度腐朽压迫的一面。鲁迅笔下塑造了众多鲜明而又显赫的女性形象。本论文是选择鲁迅笔下祥林嫂,单四嫂子,爱姑和子君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分析鲁迅的创作意向,以深化对于封建制度思想体系的深入探究,并厘清鲁迅想要传达出的女性解放意识。综观鲁迅的着作,描写女性的不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从过从仅存的这些女性角色中可以看出,鲁迅塑造了封建制度下不觉悟,境遇凄惨但精神却麻木不仁的女性,一面是“哀其不幸",一面是”怒其不争”,于是笔下便涌现出祥林嫂,单四嫂子,爱姑和子君等四个代表人物,深层次地探索着他们解放的道路,其中所蕴涵的思想令人感动心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论文撰写前,作者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和电子资源数据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获得相关研究资料,以期对本论文的撰写设计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归纳总结法:作者通过对以往调研所得数据的分析和对文中有效数据的整理,总结,完成了全文。描述性研究法: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编、研究和分析,得出其结论并在导师指导下成文、订正和定稿,使得本文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以及对以后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对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和爱姑这四个女性人物进行剖析,并对其悲剧命运进行剖析。指出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在于社会内在的文化特质和他们本身奴隶意识。认为只有改变这种不良的社会历史状况,才能实现男女平等。化解封建社会女性命运不公的对策和保障措施。1.女性人物形象的案例1.1封建伦理纲常的摧残者——单四嫂子1.1.1孤寂悲苦的一生《明天》作为鲁迅先生第一部展现女性命运的长篇小说,被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呐喊》之中。小说名《明天》,已为整篇作品确立了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明天,不管你站在什么时候说出这两个字,都意味着未来,而不是当下。不管是作者还是主人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脱离现实的同时逃到明天去。但是,他却陷入了绝望中:为什么要逃避?因为这实际情况实在是太痛苦。《明天》是一部小说,篇幅短小,故事简单直白。单四嫂子前日失去丈夫,靠纺棉纱手艺养活着自己及3岁儿子宝儿,生活清苦不堪,宝儿成为她惟一的指望。然而宝儿病倒。文章开头是单四嫂子扶宝儿在床沿坐,想着她已祈求神明,或许是愿望,宝儿病情不久好转,若还是不佳,便去向何小仙求助。从这里我们还能看出单四嫂子封建愚昧的一面,应该说是这种封建迷信思想断了宝儿生命和自己的未来。小说里有一点柔情的描写,想着那时,她自己纺棉纱、宝儿坐旁边吃茴香豆、睁大一双小小的黑眼睛思考片刻,就说道:“妈妈!爹是卖馄饨的,我长大了还卖馄饨呢,卖很多钱呢,我就全给您了。”此时单四嫂子内心满是希望和美丽,然而稍纵即逝的柔情却毫无意义,更显得凄怆。1.1.2悲剧性的来源单四嫂子悲剧性的地方是她的寂寞,老公走了、儿子走了,只有她一人寂寞生活在这暗无天日中。再者,其寡妇的生活并非平静,小说里还出现了几个角色,单身男子、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等,她们对单四嫂子悲惨的生活毫无怜悯之心,相反却有非分之想。小说虽无细述,却也能体会到单四嫂子之后的日子里充满着辛苦和寂寞。可爱的小孩、慈祥的妈妈,本应母慈子孝、幸福安康。然而,当时她们母子并无丝毫“分外”之求,全靠辛勤劳作换来了基本生活。她们被时代剥削得不知快乐为何物,只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无望的人,命运却更让单四嫂子领悟到了什么叫伤心。诚如《呐喊》前言所言:“凡愚弱之国民,纵体格再健全、再健壮,亦仅能为无意义之示众之资料与看客而已。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看客,是这淡然的年代,也是淡然年代里淡然的人们。鲁迅先生希望通过这几部小说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和驱散社会上的冷漠。1.2《祝福》中的祥林嫂分析1.2.1封建愚昧下的牺牲品祥林嫂应是鲁迅作品中我们最熟悉、最使女性感到命运最突出、最具典型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之一,可以说透过这一形象,仿佛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国农村悲剧妇女的风采。从《祝福》里我们能体会到祥林嫂性格善良,勤奋,但也无知,还有心灵的麻木。祥林嫂勤劳勇敢、心地善良,大丈夫死后她逃入鲁镇工作,希望能靠自己努力得到幸福生活。她到鲁家工作,样样活都抢过来干,鲁家的人也很喜欢她。那段时间祥林嫂的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由于靠劳动所取得的成绩而使自己欣喜不已。然而不久后,其岳母又把她抓回自己家与人结婚,祥林嫂不愿改嫁,但无法反抗,背起“不守节”之骂,成为其悲剧生活的推动者。代表封建政权统治下的鲁老爷待她冷漠到了极点,都不愿意看她一眼,总想把她赶出门。同样是农村妇女,柳妈受神权荼毒,向其灌输“阴司”观念,导致祥林嫂内心最严重的一次幽闭。那年代大家都成了帮凶。祥林嫂被人诟病,虽还勤快厚道,但谁也舍不得她动这些“圣器",结果四姨太说了句:“你们放手吧,祥林嫂!”完全毁灭祥林嫂精神和灵魂,让祥林嫂沦为街头乞丐。1.2.2死亡是一种解脱回顾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老公英年早逝,儿子阿毛被狼叼走,背负“不守节”骂名的她,虽勤劳厚道,但这年代这种特质却换不回旁人对她的牵挂。祥林嫂亦有抗争,倔强刚强,丈夫死后奋勇出逃,自食其力;儿子死后,亦不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仅偶有自责;受岳母请求改嫁,亦奋力抵抗;为其“清白”,到庙捐门。然而,无论多么善良、多么强大的人们都将被岁月的轮转压垮。《祝福》开头写“送灶”,末尾再作呼应,写出“祝福”之夜美好而欢乐的场面。鲁迅先生用了这充分讽刺的语言,在欢欣鼓舞中,辛勤劳作了一辈子的祥林嫂在饥寒交迫和命运煎熬中死去。大家看完文章后,很多同学都说,或许对祥林嫂来说,死亡就是最好的安慰。而当某时代沦落到如此地步,人都把死亡作为一种快乐时,那个时代也就无药可救了。鲁迅先生采用了冷峻的笔触来描述,把悲剧感通过艺术的方式传达给我们,把那吃人社会展现给了我们,即使我们不在那社会里,但却能从祥林嫂的身上体会到深沉的绝望。1.3反抗封建婚姻的失败者——子君1.3.1追求自由却困于婚姻子君在鲁迅的长篇小说《伤逝》里是一个女性角色,这篇长篇小说是鲁迅先生惟一的一部爱情小说。子君接受了良好教育,在“五四”运动的疯狂浪潮中成为一名女知识青年,与社会上其他女性有着较大差异。她谈泰戈尔,谈雪莱,谈伊学尔,她用民主思想武装头脑,积极乐观,她勇于突破森严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去追求爱情。这类女性角色无论在什么年代都光彩熠熠,然而这幸运之中也蕴含着不幸。子君摆脱了封建礼教束缚,如愿以偿,和涓生步入婚姻殿堂。但结婚以后,子君仿佛受到封建妇女思想的熏染,再也不学新意,固步自封了,心甘情愿地做了贤妻良母。然而在涓生看来,那却不是自己所希望的妻子。二人间渐生隔阂,子君感到和涓生距离拉大,渐生自卑。这种自卑感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子君表面上思想进步却仍然摆脱不了封建思想对他的禁锢。最终涓生抛弃子君,子君万念俱灰,凄凄惨惨戚戚,不得不重返封建之家,一生没有爱情郁郁而死。看似具有进步思想的子君,子君终于走上封建妇女之路。1.3.2女性独立的魅力爱很抽象,但人生却很现实,有的时候连一碗面条都无法与之相比,人们不可能永远活在美好的憧憬中,也不可能陷入抽象的爱。当英勇善良的子君坠入爱河时,不但得不到爱,反而迷失了自我。鲁迅先生对子君这一人物饱含着无限遗憾和沉痛之情,对我们来说,子君这一人物似乎也能从许多女性中找到影子。当然不是不可以陷在爱中,只是既要拥有爱,又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个性。这和当今许多女性主张的女性独立是相通的。不必担心婚姻里的独立给你一种遥遥无期的感觉,反之则给你一种迷人的感觉。1.4封建权威的挑战者——爱姑1.4.1力争反抗却徒劳无功“爱姑”是鲁迅长篇小说《离婚》里的一个女性人物,虽为农村妇女,但一般又把其概括为城市妇女,这是因为从物质方面来说,爱姑一家在乡村里可谓殷实,从精神方面来说,又不像农村妇女那样愚昧无知,这就是鲁迅塑造的反抗净胜最多的农村妇女。由小说名称可见,这是个离婚故事。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离婚》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产生的。《离婚》这篇小说的叙事手法也和另外几篇有较大差异,整部作品几乎全部采用对话方式,彼此对整个事件的经过逐一了解。爱姑为庄家家主庄木三之女,身为家中独生女,自幼被宠幸,亦因此性格比较豪放泼辣。结婚时,老公和一个小寡妇发生了感情,她毫不让步,大骂他的丈夫。公公和老公狼狈为奸,自己并不害怕。后丈夫即将休弃,她拼死拼活地抵抗着,希望能靠正义取得胜利。她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的身上,要七大人给她伸张正义。但七大人似乎知书达礼,十分讲理,然而他捍卫的却只是封建社会以“夫权”为主的封建体制。最终爱姑的希望化为泡影,抵抗完全失败了。1.4.2切勿自欺欺人尽管爱姑是鲁迅作品中抗争精神最为强烈的一个女人,然而实质上仍然是一个封建妇女。她要斗争的并不是为离婚而斗争,而是为不离婚而斗争。丈夫不忠,夫家也不义,而她想到的仍然是不离家庭,乃至为之不惜奋力抗争。斗争精神当然令人敬佩,但斗争目的却荒谬。夫权至上时,爱姑的所有斗争全都付之东流。以当下的眼光看来,尽管当下女性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但还是有些女人如爱姑般,甚至活在不幸的婚姻里都舍不得离开。或许,从鲁迅先生这几篇文章里能从中得到某些启示,不要在欺骗自己,等老公回心转意,或认为离婚太丢脸,到最后会伤害到自己。2.造成悲剧性的因素鲁迅小说女性人物悲剧性命运之导致因素虽似乎不尽相同,如单四嫂子因儿子离去、祥林嫂因“不守节”之骂对心灵之冲击,子君因无爱之中郁郁一生,爱姑因离异而斗争未果等。但实际上说到底,还是能找到他们悲惨的命运皆源于主客观二点,在客观方面,因为那个时代社会内在的文化特质、主观方面、就是自己奴隶意识。2.1社会固有的文化特质我们用命运中最悲惨,最熟悉的祥林嫂来举例。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从主观的角度上讲,她是被人逼疯的;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是被人为地杀死的。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很多。客观地说,祥林嫂惨死并无杀手,并非鲁四老爷所为,亦非鲁妈之类有意逼其死亡。这几个人只是那个时代的大环境,那个时代文化特质中的普通实践而已,到最后他们还根本不知道,正是他的某些举动把祥林嫂推向悬崖。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行为,才使得他们最终成为悲剧人物。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是悲剧人物。她们的表现就是以自己的身份编织了一张大网罗住了祥林嫂,然后不用动手,里面的祥林嫂便自我崩溃了。它们各自作为害人者和受害者而存在,而真正固定不变的害人者正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夫权,族权,神权这三柄始终悬在女人头上的利刃给女人带来了惨痛的肉体上和灵魂深处的煎熬。祥林嫂们在这个网罗里毫无人性尊严可言,窒息得只留下了对生存最本质的憧憬。鲁迅先生在小说里,充满了这一封建文化特质,全社会被这一思想文化所束缚,甚至有一些人想抗拒变化,权力也太微弱了,结果无功而返。2.2自身的奴隶意识站在受害者立场,他们似乎在抗拒,子君研究出新观念,突破了恋爱困境;爱姑为结婚起来抗拒。就连祥林嫂都以捐门槛形式对心灵进行救赎,同样是默默抗拒。而从子君到爱姑,这种反抗的背后是他们对封建婚姻制度以及封建礼教的彻底反叛。但事实上,这一抵抗只是无意中对封建礼教的捍卫和强化。他们自小便生活于这样的文化里,所作所为无不遵循这一逻辑一步步展开,甚至连反抗意识很强的子君、爱姑等人,一个是婚姻里沦落为典型的女性,不求上进,一个是以不离婚为目标的反抗,一个是以面子为由选择将就破碎婚姻。他们总是不把传统的负担抛在脑后,心灵和骨子里是奴隶般的意识。3.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价值鲁迅先生对于妇女悲惨命运和妇女问题的反思具有深刻性,理性性和多面性,激励着妇女为争取人权而奋斗,肯定着自我价值。他把女性这一人物放置在当时旧中国历史文化的宏大背景中,在赋予其客观实在以评价之时,也对代表性个体形象作了深刻的人性剖析,在不同层面上酣畅淋漓地展示了女性在精神上与肉体上所遭受的双重煎熬。创作生涯一直把“立人”思想视为自己文学作品安身立命之要。那年他毅然弃医从文,还打算“揭疾病之苦,引疗救之重“,“掀了这个吃者之筵,毁了这个厨房。”。3.1鲁迅和劳动人民文学的渊源3.1.1家庭环境的熏陶鲁迅从小受故乡绍兴丰厚文化土壤哺育出神话传说,人生故事,歌谣及小戏曲这些民间文学形式哺育,听祖母及长妈妈讲民间故事以及太平天国部队传奇故事;;亲身体验民俗活,如社会戏剧,水上与陆上道场等等诸多民俗活动。祖父科场行贿事件之后,避祸下乡,同农民友好往来;常摹仿小戏动作和唱腔,常与兄弟在家表演,这一切都与鲁迅笔下劳动人民文学感情渊源的形成有着重大关系。他向北大专事民间歌谣搜集的人员发表了重要文件:“《歌谣周刊》的范围太窄了,应该放宽。大众生活中流传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一定要进行归类与考证。”编辑们随后采纳这一观点,刊物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并搜集了大量的北京儿童歌曲,如《跳跃花》。从这里,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文学的始终热爱与重视。鲁迅对于民众的崇敬来自于青年时期的生活体验,与所受浙江民间文化哺育与熏陶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他敬重保姆长妈妈,长妈妈连名也没有,但硬是以有限薪水为鲁迅购书以满足鲁迅儿时好奇心旺盛求知欲;他回忆并敬重农村同龄孩子;外婆家有大批农村孩子尊敬他、陪伴他做游戏、送他看戏等。这段人生经历,使鲁迅有机会走近农民,认识农民,理解农民。儿童时代鲁迅就爱听与人民生活有关的故事和受民间口头创作。那就是他与人民文学交往的起点。以后过着“野孩子“,“看剧本“,“乡村游戏”的日子。由家庭走向社会,深受人民文学滋养。劳动人民的朴实与激情,民间文学传奇动人色彩,已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心灵。3.1.2对劳动人民文学的浓烈兴趣和爱好在鲁迅刚满10岁时,正值喜剧浓厚兴趣之时,就参与演出《女吊》一剧,饰演英勇的“义勇鬼”。瞿秋白同志说:鲁迅由于“其士大夫家庭之失败,在童年时代便混在野孩子群中,吸小民之气”。可知《义妖传》以《白娘子传》为底本并有所生成。它给我们塑造了一位为了爱、为了幸福而奋争抗争,同封建礼教进行顽强抗争的优美女性形象。故事的展开与结局体现出劳动人们对人生的美好愿望与对封建制度的抗拒,同时为少年鲁迅内心对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担忧埋下祸根。列宁认为,民间文学创作对于研究“民众心理”,“民众理想与愿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对它进行客观地地分析,才有可能让我们发现民间创作所需要的最主要的成分,这恰恰体现着千百年来民众奋斗,渴望与期望的实质。由此可见,鲁迅是一位赏识劳动人民文学,又善于从劳动人民文学中汲取营养的文学家,总是和民间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民间文学为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此同时民间文学也在其创作中普及开来,其很多作品都为与劳动人民有关的文学带来了新鲜的动力,它以自身的实力诠释着民间文学。这些文学作品与鲁迅童年的回忆相伴而生,形成了鲁迅回忆中极富柔情的人生体验。他热衷民俗,温情脉脉地评述民间人物,无不显示了这一类型文学在他心目中的魅力。3.2劳动人民文学对鲁迅的深刻影响3.2.1奠定了自由民主的先进思想在探索正确的革命之路上,鲁迅有着坚韧的毅力,他不懈地追求真理,深信人生的真、善、美注定要克服现实中的恶,并试图探索出一条真正走向劳动人民解放与自由的革命道路。小时听奶奶讲述《水漫金山》,听得神魂颠倒,尤其在听说“白娘娘”遭际时,情不自禁地生发出对“白娘娘”之悲悯与“法海和尚”之僧恶。当时,他最期待的,就是这个“雷峰塔倒了”。即使以后长大,有一次旅行到杭州去游玩,看到雷峰塔,内心竟很难受。一九二四年,他听说雷峰塔竟真倒了,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写到:“如今他竟倒了,那么普天下之人,其喜何若?”这其实表现为其童年时代受到民间文学陶冶,传承民间反抗与战斗精神。他以自己丰富的民间文学知识对旧中国无情的黑暗现实作了无情的鞭挞与批判,这是鲁迅着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历史小说的大部分创作灵感与来源都是来自古代神话与民间传说,但是鲁迅在创作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这些历史传说的摹仿或复制,而更多的是将之提炼与二次加工。劳动人民文学之光在鲁迅笔下闪出奋斗的火花,折射着劳动人民的生存现状与美好素质。鲁迅着作中真实地反映出残酷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一直企图屠杀民众,而广大民众却处于威权政中。3.2.2培养了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鲁迅向广大人民群众表示崇高敬意,高度评价工农群众创作的民间文学与。尽管他并不讲怎样对待民间文艺的某些基本办法和基本原则,但是他的民间文艺观是同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尊重人的思想,至今仍给我国现代社会以重要借鉴。鲁迅自幼喜爱聆听外婆、长妈妈讲述的民间故事、传说,还喜欢搜集、描摹民间绘画、怀念民间戏曲、塑造丰富人物形象。同劳动人民文学的广泛交往经历,孕育了鲁迅深刻的思想情感。后因鲁迅遭人耻笑、家道中落、受人污辱而感受世态炎凉的同时,使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社会生活中不同方面的问题。由于鲁迅所接触到的民间文学作品较多,所以他对劳动人民有较广泛的联系,并产生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感情,这为他“俯首甘为孺子牛”观念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并为后人的创作作了材料上准备。正如吴云在《鲁迅论中国古代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一文中所言,鲁迅站在爱民如子、关心民如子的地位上,对古代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不仅极力主张传承古代劳动人民文艺创作,而且更肯定文化来源于劳动并首先为劳动人民所创造,而劳动人民历来就是文化创造与发展之根本动力。3.2.3将劳动人民文学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鲁迅在其创作实践中自觉汲取劳动人民文学之精华,其着作记载着许多民间文学着作。我们由此可窥见鲁迅对于劳动人民文学的坚定立场。其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劳动人民文学精髓的精炼与概括。打开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来学习讨论,很快便为劳动人民的文学之光所倾倒,体味到了作品鲜活质朴的民间语言。劳动人民文学作为一个民族思想与艺术的精髓,就象刚磨光的珠宝一样,在眼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鲁迅在其着作中对劳动人民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劳动人民既是物质财富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创造者。民间文学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它用通俗的口语说出来,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鲁迅一再强调对民间公众语言的关注,并认为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好的因素。“当人们由学校跃入社会上层时,观念上、语言上都在一步步同大众分离,这固然无法避免。所以,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没有对中国语言语法规律的重视,没有按照中国本土语言原有规律去创造出新的东西,那么很容易陷入一片混沌之中。它是创造新单词、新语法而全然不顾一般人口头习惯,以文言为准绳的产物。很明显,鲁迅把大众语言看作书面语言最原始的基础,再怎么变换语言也离不开大众语言习惯的影响,它会影响作品有无生命力。其实,没有一个作家的艺术语言是无中生有,只有与民间语言亲密接触,采纳或者提高民间语言的水平,作家才有可能真正把握语言艺术。研究民间语言还是作家训练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结语鲁迅先生在《野草》题词中曾这样写到:“我沉默时,有一种充实的感觉。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在小说中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惨遭遇,沉重地控诉了那个时代黑暗社会对于普通女性的压迫和残害。现在虽然已是近百年的艰难岁月,似乎仍令人扼腕叹息。尽管当今时代已发生巨变,这类现象已基本不存,但一些地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仍然存在,为此我们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前进。文章首先考察鲁迅的四篇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