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李涛_第1页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李涛_第2页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李涛_第3页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李涛_第4页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李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1-2019最理想的职业病危害控制对策是从源头控制职业性危害因素,但实际上难以完全消除工作场所存在或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防治的关键控制点是保护劳动者避免过度接触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降低其健康危害的风险水平为将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主要控制目标是实施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OELs)以控制职业接触1 修订背景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OELs

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效应的容许接触水平。长期反复接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复接触容许接触水平:可接受的8h工作日平均接触浓度在该浓度下,近乎所有的劳动者工作终生不会产生不良健康效应OELs

是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管理及交流的重要工具:依据OELs

对职业并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估结论确定风险控制对策为劳动者提供健康风险信息,提高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何种健康影响、相对保护水平,以及目前水平是否可危害健康等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技术服务对用人单位是否遵守国家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标准进行合规性评估的重要工具2002年,卫生部颁布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两个重要职业卫生标准GBZ

2-2002

依据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理化特性、毒理学及现场劳动卫生学或职业流行病学资料,参考美、德、前苏联及日本等国家的OEL

及其制定依据,对TJ36-79

列出的有毒物质和粉尘的标准值进行了修订,增加119项1979年以后颁布的国家劳动卫生标准2007年卫生部组织专家对GBZ2-2002

进行修订根据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征,将GBZ

2-2002

分为GBZ

2.1

化学有害因素部分和GBZ

2.2

物理因素部分理顺了PC-STEL

与超限倍数的关系增加了职业接触限值表现形式:皮肤、致癌及致敏标注完善了标准的使用说明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实际应用中,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广泛应用,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有必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或修订职业接触限值新增职业病需要制定限值的物质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粉尘硬金属肺病钨、钛、钴等应金属溴丙烷中毒溴丙烷β-萘胺所致膀胱癌β-萘胺激光所致眼灼伤激光冻伤低温随着对毒理学研究、健康理念认识的提高,对标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进行解释与指导如何界定职业接触,即职业接触的定义问题限值保护的健康效应是什么,确定限值大小依据的关键健康效应采取职业卫生行动的起点是什么,即行动水平问题不同行动水平应当采取的对应行动措施是什么,即分级管理问题如何将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职业接触限值进行比较巡检作业如何应用职业接触限值非常规工作时间制如何应用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接触生物限值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体系的关系新修订的职业接触限值发布不及时的问题职业接触限值在接触控制方面的指导作用等3. 随着标准本身的动态发展,有必要对标准的结构、标准值概念、限值设置和实施规范进行审核并做调整、更新和完善-

WS

生物接触限值及生物监测方法仍未纳入GBZ

标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分类1职业卫生专业基础标准;2工作场所作业条件卫生标准3工业毒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OELs4职业防护用品卫生标准5职业危害防护导则6职业性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7劳动生理卫生、工效学标准8职业照射放射防护标准9职业病诊断标准10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复习国内外毒理学、职业流行病学资料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参考有关国家的职业接触限值,对标准概念、文本结构、职业病危害控制、职业接触评估等进行了澄清和修订,对个别接触限值进行了调整,增订了近年来审议通过的职业接触限值,进而形成更新版本2019年8月27日,国家正式颁布GBZ2.1-2019

版本,并将于2020年4月1日正式施行GBZ

2.1-2019

标准框架,包括正文和二个规范性附录。2 主要技术修订内容GBZ

2.1-2007GBZ

2.1-2007正文范围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术语、定义和缩略语卫生要求卫生要求化学物质容许浓度化学物质容许浓度粉尘容许浓度粉尘容许浓度生物因素容许浓度生物因素容许浓度超限倍数生物监测指标和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监测检测方法监测检测原则要求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控制原则及要求正确使用本部分的说明附录正确使用本部分的说明附录A

正确使用本部分的说明(规范性附录)附录B

职业接触限值的主要起草单位及主要起草人(资料性附录)标准的法律效力标准中表1~表3为强制性,但临界不良健康效应为推荐性;其余部分均为推荐性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标准与GBZ

2.1-2007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在原3项规范性引用文件基础上,增加6项规范性引用文件删除5个、保留5个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术语;引进峰接触浓度概念并替代超限倍数;增加9个与职业接触相关的术语或定义;调整8种化学物质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以及8种物质的CAS

号;增加16种物质的致敏标识、4种物质的皮肤标识、14种物质的致癌标识,调整7种物质的致癌标识;将ON

接触限值并入NO2;明确列出制定接触限值时依据的不良健康效应;汇总增加近年来研制、修订的28种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在第4章“卫生要求”中增加生物接触限值(生物监测指标和接触限值),对已发布的15项WS

标准生物接触限值及检测方法标准进行了确认,增加13项近年审定通过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进一步完善了监测检测方法的相关要求;对分别制定有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PC-TWA

的,明确了优先测定呼吸性粉尘TWA

的规定;增加了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控制原则及要求;对附录A正确使用说明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完善。增加附录B,给出了新增限值的主要起草单位及主要起草人等信息;增加的6项规范性引用文件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GBZ/T

160(所有部分)与GBZ/T

30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92(所有部分)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295

职业人群生物监测方法

总则GBZ/T

224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5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

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调整的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删除、保留各5项,增9项,替代1项序号GBZ

2.1-2007GBZ

2.1-2019序号GBZ

2.1-2007GBZ

2.1-20191-职业接触11工作场所-2-有害健康效应12工作地点-3-临界有害健康效应13总粉尘-4化学有害因素化学有害因素14空气动力学直径-5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接触限值15呼吸性粉尘-6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16-行动水平7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17-职业接触限值比值/混合接触比值8最高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18-生物监测9超限倍数峰接触19-生物接触限值19-接触水平删除理由:GBZ/T224

已规定有相关定义1. 与职业接触有关的术语职业接触

occupational

exposure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与职业性有害因素之间接触的过程接触水平

exposure

level

应用标准检测方法检测得到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定时间段实际接触的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职业接触限值比值ratio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level

to

OELs劳动者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实际接触水平与该因素相应职业接触限值的比值。混合接触比值

ratio

of

mixed

exposure,当劳动者接触两种以上化学有害因素时,每一种化学有害因素的实际测量值与其对应OEL

比值之和,用于具有相加作用的两种及以上物质的混合接触评估行动水平

action

level劳动者实际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水平已经达到需要用人单位采取职业卫生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告知等控制措施或行动的水平,也称为管理水平(administration

level)或管理浓度(administrationconcentration)。化学有害因素的行动水平,根据工作场所环境、接触的有害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为该因素容许浓度的一半。引进峰接触浓度概念并替代超限倍数峰接触浓度

peak

exposures,PE在遵守PC-TWA

的前提下,容许在一个工作日内发生的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超出PC-TWA

水平的最大接触浓度。是在最短的可分析的时间段内(不超过15

min)确定的特定物质在空气中的最大或峰值浓度。2. 与不良健康效应有关的术语不良健康效应

adverse

health

effects

机体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产生或出现的有害健康效应或毒作用效应由于化学因素作用的性质,健康效应的发生时间、损害部位、是否可以恢复,以及化学因素固有的毒性、接触浓度和时间、个体差异等,化学因素危害人体的健康效应有所不同。临界不良健康效应

critical

adversehealth

effects在最低接触水平时发生的不良健康效应或先兆效应用于确定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容许接触浓度(即职业接触限值)大小时所依据的不良健康效应。与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有关的术语职业接触生物限值

occupational

biological

exposure

limits,BELs

;又称生物接触指数biological

Exposure

Indices,BEIs

或生物限值biological

limit

values,BLVs。是针对劳动者生物材料中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或引起的生物效应等推荐的、与所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相关的生物接触指标的最高容许量值,也是评估生物监测结果的指导值。每周5

d工作、每日8

h接触,当生物监测测量值在其推荐值范围以内时,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不会受到不良的健康影响。生物监测

biological

monitoring系统地对劳动者的血液、尿等生物材料中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浓度)、或由其所致的无害生物效应水平进行的系统监测,目的是评价劳动者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程度及其可能的健康影响。序号原中文名称GBZ

2.1-2019

中文名称原英文名称GBZ

2.1-2019英文名称1对茴香胺茴香胺(甲氧基苯胺)(包括对-、邻-)-o-Anisidine2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苯胺DimethylanilneN,N-Dimethylanilne32,4-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2,4-Dinitrochlorobenzene4氟化物氟及其化合物FluoridesFluoridesandits

compounds5甲氧基乙醇2-甲氧基乙醇--6苦味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Picricacid2,4,6-Trinitrophenol7β-氯丙烷-Chloropreneβ-Chloroprene8三氟甲基次氟酸酯三氟甲基次氟化物--调整名称8种化学物质物质原CAS号与原CAS号对应的物质新CAS号备注二氧化锡1332-29-2氧化锡18282-10-5调整邻-氯苯乙烯2038-87-47-2039-87-4调整2-萘酚2814-77-9颜料红135-19-3调整氰化物460-19-5氰57-12-5调整三氧化硫7664-93-9硫酸7446-11-9调整碳酸钠3313-92-6过二碳酸钠497-19-8调整钒及其化合物7440-62-6五氧化二钒1314-62-1新增钒铁合金尘12604-58-9新增煤焦油沥青挥发物65996-93-2-删除调整CAS号的8种化学物质新增4种化学物质的皮肤标识序号中文名化学文摘号(CAS

No.)OELs(mg/m3)备注临界不良健康效应MACPC-TWAPC-STEL12,4-

二氯苯氧基乙酸(2,4-滴)94-75-7—10.0—皮,G2B甲状腺效应、肾小管损伤2过氧化甲乙酮1338-23-41.5——皮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损害3环氧乙烷75-21-8-2-G1,皮皮肤、呼吸到、黏膜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损害4铍及其化合物(按Be计)7440-41-7(Be)-0.00050.001皮;G1铍过敏、慢性铍病、肺癌增加致敏标识的16种(类)物质:

百菌清、多次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4-二硝基氯苯、钴及其化合物、1,6-己二异氰酸酯、乙二胺、三氯乙烯、三氧化铬(铬酸盐、重铬酸盐)、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谷物粉尘、木粉尘、皮毛粉尘、洗衣粉混合尘、工业酶混合尘及工业酶

增加致癌标识的15种物质:

G1,3种:二噁英类化氯丙烷、邻-甲苯胺

G2A,5种:草甘膦、合物、1,2-二二甲基甲酰胺、马拉硫磷、三氯乙醛、硝基体)

G2B,7种:五氯酚及烷、2,4-二氯苯氧基乙酸(苯(全部异构2,4-滴)、对硫磷、1,3-二氯丙醇和钠盐、1-溴五氧化二钒烟尘、二氧化钛粉尘新增致癌标识的15种物质因素致癌标注因素致癌标注二噁英类化合物G1(3)氯酚及其钠盐甲G2B(7)1,2-二氯丙烷1-溴丙烷邻-甲苯胺2,4-二氯苯氧基乙酸(2,4-滴)草甘膦其G2A(5)丙对硫磷二甲基甲酰胺1,3-二氯丙醇马拉硫磷五氧化二钒烟尘三氯乙醛二氧化钛粉尘硝基甲苯(全部异构体)调整致癌标识的7种物质:G2AG2BG2BG1,2种:1,3-丁二烯、三氯乙烯G1,2种:

γ-六六六、镍化合物G2A,3种:DDT、二氯甲烷、肼调整及删除致癌标识的物质因素原致癌标注现致癌标注1,3-丁二烯G2AG1三氯乙烯γ-六六六G2B镍化合物滴滴涕(DDTG2A二氯甲烷肼二异氰酸甲苯酯G2B-删除二异氰酸甲苯酯的G2B标识:鉴于IRAC将1,3-二异氰酸基甲苯(Toluenediisocyanates,26471-62-5)标识为G2B,而非二异氰酸甲苯酯(Toluene-2,4

-diisocyanate,584-84-9),故将其删除将NO

的OEL

并入NO2GBZ

2.1-2007

分别将NO

和NO2

的OEL

规定为15mg/m3

和5mg/m3。工作场所空气中NO

检测标准方法要求采用经过氧化管转化为NO2

后检测。但现有工作场所NO

检测资料显示,近98%以上的现场检测均未检测到NO,提示NO

在空气中存留时间很短,其原因可能因为NO

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成NO2

(2NO+O2→2NO2)。为便于检测评价,修订时将NO

的OEL

并入到NO2。根据ACGIH

规定的NO

和NO2

的OEL,显示NO2

的危害程度大于NO,因此,将NO的OEL

并入到NO2

限值。7.

汇总增加近年研制、修订的28种化学有害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其中,化学因素21项、粉尘造5项(人纤矿物维绝热棉包括玻璃棉、矿渣棉、岩棉项粉尘)、生物因素1项。汇总增加21种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一)标准序号中文名化学文摘号来(CAS

No.)OELs(mg/m3)备注关键健康效应MAC PC-TWAPC-STEL因15苯醌106-51-4-0.45-- 眼、皮肤刺激26 丙烯菊酯-5-- 皮肤刺激;神经系统损害32 草甘膦584-79-2三1071-83-6 -5-肝、肾功能及胆碱酯酶活性402,4-二氯苯氧基乙酸(2,4-滴)94-75-7-10-皮 甲状腺效应、肾小管损伤41碲及其化合物(不含碲化氢)

按Te

计13494-80-9 -0.1-- 上呼吸道刺激;化学性肺炎50 2-丁氧基乙醇111-76-2-97-- 刺激63 十溴联苯醚1163-19-5-5-- 内分泌效应;神经、生殖、肝毒性69 二噁英类化合物1746-01-6-303(pgTEQ/m

)-G1 致癌;发育危害79 二甲氧基甲烷109-87-5-3100-眼、黏膜刺激标准序号中文名化学文摘号(CAS

No.)OELs(mg/m3)备注关键健康效应MACPC-TWAPC-STEL121过氧化甲乙酮1338-23-41.5--皮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损害147甲基叔丁基醚1634-04-4-180270-粘膜刺激;肾脏和肝脏损害250三溴甲烷75-25-2-5-皮上呼吸道和眼部刺激;肝肾毒性2543-(1-丙酮基苄基)-4-羟基香豆素(杀鼠灵)81-81-2-0.1--溶血性贫血;皮肤、眼刺激;慢性接触肝、肾、生殖损害262双酚A80-05-7-5--生殖影响;内分泌损害268四氢化硅7803-62-5-6.6-眼睛、皮肤、呼吸系统刺激3011-溴丙烷106-94-5-21--肝脏和胚胎/胎儿损害,神经毒性304溴鼠灵56073-10-0-0.002--抗凝血作用347莠去津1610-17-9-2.0--血液、生殖和发育356二甲基亚砜67-68-5-160-皮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357对苯二胺106-50-3-0.1-皮,敏皮肤致敏、呼吸系统损伤效应358三甲基氯化锡1066-45-10.025--皮低血钾表现、乏力、头晕、恶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汇总增加21种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二)标准序号中文名化学文摘号(CAS

No.)PC-TWA(mg/m3)备注关键健康效应总尘呼尘10工业酶混合尘2敏皮肤、眼、上呼吸道刺激14过氯酸铵粉尘7790-98-98-肺间质纤维化29人造矿物纤维绝热棉(玻璃棉、矿渣棉、岩棉)粉尘5(mg/m3)1(f/ml)--总粉尘容许浓度:皮肤和眼刺激;纤维容许浓度:呼吸性纤维对呼吸道的长期不良健康效应标准序号中文名化学文摘号(CAS

No.)OELs备注MACPC-TWAPC-STEL3工业酶1.5μg/m33μg/m3过敏反应,肺功能下降汇总增加1种生物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汇总增加5项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危害因素因素数TWAMAC合计小计TWA+STEL只有TWA化学因素35830911919056365粉尘4972Total

dust:56Resp.dust:1672生物因素32215合计41038312126257442GBZ

2.1-2019化学因素OELs的基本概况关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对于健康效应以肺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粉尘,列在表2,并根据粉尘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分为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只使用单一的PC-TWA,不设PC-STEL或MAC一些化学物质,虽以颗粒物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检测时也使用滤膜采集样品并称重定量。但由于固有的理化特性,这些化学物可能在呼吸道就被溶解吸收,致病特点主要以刺激、毒性为主,故将这些粉尘列在表1增加表4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和生物监测指标 汇总并列出既往发布的15项WS

生物接触限值和近年审定通过的13项BELs(共28种物质),并列出采样时间,实现了BELs

从WS

标准向GBZ

OEL

标准的转变纳入的近年审定通过的BELs

的物质:苯、丙酮、1,3-丁二烯、二甲苯、二甲基乙酰胺、二氯甲烷、甲苯二异氰酸酯、1-溴丙烷、乙苯、四氯乙烯、草甘膦、锑及其化合物、N-甲基乙酰胺确认的已发布的15种WS

BELs

的物质:甲苯、三氯乙烯、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二硫化碳、氟及其无机化合物、苯乙烯、三硝基甲苯、正己烷、五氯酚、汞、可溶性铬盐、酚生物监测有助于检测和测量化学物通过呼吸以及经皮肤或消化道的吸收、评估机体负荷,以及在缺乏其他接触测量数据时推断既往接触、估计个人防护用品和工程控制效果以及监测作业状况对于通过其他途径(通常经过皮肤)进入机体并有可能造成明显吸收的化学物质,尤应运用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指标

biomarker:反映个体可能“吸收”某种化学物的指标之一。根据用途或实验的特定背景,可将其分为四类:接触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所测量的个体生物材料中的物质,或其代谢物,或相互作用产物,可反映机体吸收的程度,如血铅、尿砷含量测定生物效应标志物

biomarker

of

effect

一种可测量的与健康损害或疾病有关的生理、生化、结构、功能、行为等的变化。早期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可显示从适应到疾病的早期生化或功能改变,如血中胆碱酯酶、血锌原卟啉等的测定采样时间生物标志物在不同基质中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半衰期长的物质,在持续接触期间浓度达到一定并保持平衡的值反映长期摄入。此种情况下,在一个工作日甚至工作周期间采集样品的时间并不重要半衰期短(数小时~1天),浓度在工作日或工作周期间会明显变化,此时的浓度反映短时间接触,而不反映长期的平均接触。因此,采样时间至关重要对于半衰期较短的生物标志物,应在工作班末采样半衰期较短、有蓄积趋势的生物标志物,应在工作周末采样半衰期较长、可高度蓄积的生物标志物,任何时候都可以采样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工作班前或工作班期间采样5. 完善了职业接触监测检测的原则要求,明确:1.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样按GBZ

159

执行化学有害因素检测按GBZ/T

160

和GBZ/T

300

执行粉尘检测按GBZ/T

192

执行当无相应检测方法时,可参考国内、外公认的检测方法并纳入质量控制程序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及其代谢物或效应指标测定按照GBZ/T

295

执行对制定有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PC-TWA

的,优先选择测定呼尘的TWA

浓度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控制原则及要求1. 职业接触控制原则

应体现消除替代原则、工程控制原则、管理控制原则、个体防护原则。在评估预防控制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时,应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的种类以及为减少风险而需要付出的成本消除替代原则:从源头控制劳动者接触化学有害因素,原则是用无害替代有害、低毒危害替代高毒危害的工艺、技术和材料工程控制原则:对生产工艺、技术和原辅材料达不到卫生要求的,根据生产工艺和化学有害因素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等工程控制措施,使劳动者的接触或活动的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的浓度符合卫生要求管理控制原则:通过制定并实施管理性的控制措施,控制劳动者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程度由于生产工艺、环境条件等因素,有时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并不能完全遵守OELs,如高热天气、高原、手传振动、噪声以及特定环境下的尘毒作业等,此时除通过工程防护、职业防护等措施进行控制外,也可通过换班轮休、增加作业间隔、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等管理性措施或卫生保健措施,加强危害因素的控制个体防护原则:当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仍不能理想实现对接触的有效控制时,应联合使用其它控制措施和适当的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是职业接触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只在下列情况才应考虑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没有或无法取得相应的防护技术或设备由于接触时间或机会,或因工艺、作业或工作性质等原因,采用、配置或提供的控制方法或系统不合适或不可行控制系统或设备短时间发生故障而失效不能预测风险的特殊情况,或无法配置控制系统或设备2. 职业接触控制要求1. 最高容许浓度

MAC:适用于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健康损害的化学物质。一般情况下,设有MAC

的化学物质均无PC-TWA或PC-STEL。劳动者接触制定有MAC

的化学有害因素时,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任何工作地点的最高接触浓度(CME

)不得超过相应的MAC

值。2.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TWA:是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

h工作日、40

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是适用于评价具有慢性健康效应物质累积接触的适宜参数。劳动者接触以慢性毒性作用为主但同时具有急性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时,实际测得的当日CTWA

不得超过该因素对应的PC-TWA

值。PC-TWA

是OELs

主体限值,主要用于预防慢性健康效应,但并不覆盖短时间接触所致的急性健康效应。对于以慢性毒性作用为主但同时具有急性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的评估,除要求实际测得的当日CTWA

遵守PC-TWA,同时,短时间接触应满足接触强度和接触时间的要求。短时间过高浓度接触,对于以慢性毒性作用为主但同时具有急性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可能有的制定有PC-STEL,有的尚未制定PC-STEL

,但无论何种情况,都要限制一个工作日内短时间过高浓度的接触,以保护劳动者即使短时间接触也不会发生急性毒性作用。如果实际测得的当日CTWA

已经超过对应的PC-TWA,则没必要再测定短时间接触浓度。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C-STEL:在实际测得的8

h工作日、40

h工作周CTWA遵守PC-TWA

的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

min)接触的加权平均浓度。PC-STEL

主要用于以慢性毒性作用为主但同时具有急性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是与PC-TWA

配套的短时间接触限值,是对PC-TWA

的补充。对于接触同时规定有PC-TWA

和PC-STEL的化学因素物质,①

实际测得的CTWA

不得超过对应的PC-TWA;②CSTE

不得超过对应的PC-STEL,③

接触时间还应当满足:每次持续时间不应超过15min,每个工作日的接触次数不应超4次,两次相继接触的间隔时间不应短于60min≤PC-STEL

的短时间持续接触不会导致刺激,慢性或不可逆性组织损伤,依赖剂量-率的毒性效应,以及麻醉程度足以导致事故率升高、损害自救能力或大幅降低工作效率。4. 对于仅制定有PC-TWA

但尚未制定PC-STEL

的化学有害因素,劳动者瞬时超过3倍PC-TWA

值的实际峰接触浓度(CPE

)每次持续时间不应超过15min,每个工作日接触次数不超过4次,相继接触间隔时间不应短于60

min,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过PC-TWA

值的5倍。5. 对于未制定OELs的化学物质的控制,原则上应使绝大多数劳动者即使反复接触该种化学物质也不会损害其健康用人单位可依据现有的充分信息、参考国内外权威机构制定的OELs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劳动者的接触6. 对混合接触的评价大多数物质的OELs是针对单一化合物或含有一个共同元素或根的物质制定的,也有少数的OELs涉及到复杂的混合物或化合物。劳动者经常在一个工作班的工作中使用含有若干种物质的混合材料或在工作中同时或先后使用某种物质而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对于同时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时,应科学评估混合接触的健康影响。对所有类型的混合接触的评估,都需要先对劳动者接触的每一种化学有害因素进行评估,以确保每一种因素都能遵守相应的OELs,对每种因素的接触都有足够的控制,再根据毒理学资料确定相互作用的类型,基于相互作用类型对混合接触进行评价。1. 独立作用:分别测定各化学因素的浓度,并按各个因素对应的OELs进行评价。≤1≤1;

≤1;CnC1

C2PC

TWAnPC

TWA1 PC

TWA22. 相加作用:计算混合接触比值CnC1

C2

......

......≤1PC

TWA1 PC

TWA2 PC

TWAnI

协同作用:应采取更严格的控制措施。尽可能避免在接触的混合物中含有标注为“癌”和“敏”的化学物,对这些物质应采取可行措施控制其接触。3. 职业接触分类控制应基于劳动者实际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水平将劳动者的接触分为5级并实施分类控制。当劳动者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浓度超过行动水平时(触发点),用人单位应采取包括防尘、防毒等工程控制措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告知、职业卫生培训等技术及管理控制措施。接触分级是实际测得的接触水平相对于OEL

的估计值,是对实际接触水平上限(95%)的估计值。将实施职业卫生控制措施或行动的水平设计为该因素容许浓度的一半,既增加了安全可靠性,又考虑了易感人群,从预防角度,安全系数更高。行动水平是以健康为基础、预防为出发点的风险水平。接触等级等级描述推荐的控制措施0(≤1%

OEL)基本无接触不需采取行动Ⅰ(>1%,≤10%

OEL接触极低,根据已有信息无相关健康效应一般危害告知,标签、SDS等Ⅱ(>10%,≤50%

OEL有接触但无明显健康效应具体危害告知、针对具体因素具体危害告知Ⅲ(>50%,≤OEL)显著接触,需采取行动限制活动一般危害告知、特殊危害告知、职业卫生监测、职业健康监护、作业管理Ⅳ(>OEL)超出OELs一般危害告知、具体危害告知、职业卫生监测、职业健康监护、作业管理、个体防护用品和工程、工艺控制职业接触水平及其分类控制职业卫生实践经验表明,对有毒作业、粉尘作业、噪声作业、高温作业、放射作业实施重点管理,是防控职业危害,降低风险成本的有效措施高温作业:依作业时间率、劳动强度,WBGT指数≥规定限值的作业噪声作业:实际接触噪声8h/40h等效声级

(LEX,8h/LEX,40h)≥80dB的作业放射作业:从事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作业有毒作业、粉尘作业:实际接触水平≥50%

OEL的作业行动水平在设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报警值时的应用GBZT

223-2009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设定意义预报值1/2╳OEL存在有毒气体释放风险,应进行检查采取措施警报值=OEL有毒气体浓度可能超标,应采取防止释放、通风排风和人员防护等措施高报值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有毒气体释放达到危险程度,应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做好人员防护和疏散实施行动水平的决定权: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决定基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客观性及代表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能力、实事求是态度,公正、公平监督部门的认可不宜依赖一次监测结果,应基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尤其应考虑不确定性致癌物、致敏物不宜以1/2OEL

作为行动水平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正确使用本部分的说明制定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目的不同类型职业接触限值的正确运用混合接触的控制4-6.

经皮吸收、致敏作用、致癌作用不同工时制度职业接触的评价生物监测与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应用

OELs

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工时制工作时间延长限制以周为周期<15

h/w<36

h/M以月为周期<36

h/w以季为周期<108

h/s以年为周期<360

h/y对不同工时制度职业接触的评价要求国家实行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h、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h的工时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8

h/d。工作日:年250

d、季62.5

d、月

20.83

d因生产经营需要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h,因特殊原因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h,每月不得超过36h1. 对以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职业接触宜以日评价为主𝐶40ℎ−𝑇𝑊𝐴

=周实际工作时间(周实际工作日数×日均接触时间)

×

检测浓度周标准工作时间(40h)𝐶8ℎ−𝑇𝑊𝐴𝐶1×𝑇1+𝐶1×𝑇2+⋯𝐶𝑛×

𝑇𝑛=82. 对以周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职业接触宜以周评价为主F:周实际工作小时数;D:检测浓度:M:周标准工作小时数(40h)3. 对日接触时间>1

h但<8

h或周工作时间<40

h的,以8h或40h-TWA进行评价对于日接触时间<1

h的,可根据作业的实际情况和化学物质的特性参照该物质的MAC

或PC-STEL

进行评价。对工作时间超过标准工时制的,应根据工作时间延长和恢复时间减少,调整长时间工作的PC-TWA

值后进行评价。GBZ

2.1-2019

推荐使用Brief

&

Scala

模型调整非常规工作时间制时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接触限值。长时间工作OEL=标准限值×折减因子(Reduction

Factor,RF

)根据日接触或周接触,使用相应公式计算RF。1. 日接触调整,适用于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h:RF

=8/h×[(24-h)/16]10小时工作制的折减因子为0.7;12小时工作制的折减因子为0.5。2. 周接触调整,适用于每周工作超过5d或每周工作超过40h:RF=40/h×(168-h)/128其中:h:每周工作小时数168:每周总时间(h)128:每周总的非工作时间(h)在对长时间工作的OELs

进行调整时,原则上只对规定有PC-TWA

的物质进行标化,对MAC

或PC-STEL、具有刺激性和臭味的物质、以及单纯刺激性、安全或健康风险极低、生物半衰期少于4

h或技术上实施困难的物质原则上不进行调整。不建议对BELs做任何调整或使用校正因子应用职业接触限值的注意事项1. 科学认识OELs

制定中的不确定性对一种化学物制定接触限值,应满足以下条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健康职业病防治工作需要该物质正在使用并有一定接触人群有明确的健康效应,并有相对“安全”的阈限水平有可行的技术控制措施及可操作性满足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体系完整性要求及有机联系OEL的制定1. 确定需要制定OELs

的化学有害因素---危害识别:收集、评估信息,识别毒性或有害效应,确定毒性的作用方式毒理学数据理化性质流行病学资料职业卫生监测资料制定限值所用信息可能不完整、过时,制定OEL

的依据并不一定最科学、最可靠2. 依据化学物理化和生物学信息,分析毒作用方式及阈限水平基础---危害表征无阈值效应根据化学物毒“作用方式”信息,判断该化学物是否具有阈值效应

。如果“作用方式”信息提示该化学物具有阈值效应,则可为这些化学物制定OEL值。有阈值效应 制定OEL/非线性剂量-反应评估作用方式不制定OEL/线性剂量-反应评估有阈值效应化学物

threshold

compounds,包括非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低于一定剂量时的接触,由于靶器官对有害因素产生耐受,并不能产生不良健康效应无阈值效应化学物non-thresholdcompounds,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不良效应,但只要有接触,无论剂量多大(大于零的所有剂量)都有可能诱导致癌效应。每一种具有遗传毒性的致癌物都不具有产生不良效应的阈值,剂量-反应呈线性剂量-反应模型3. 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推导确定OEL

值---风险评估利用已获得数据或检索的毒理学数据,通过外推的方法,推断可能造成不良健康效应的起始剂量水平:职业接触限值推导公式:𝑂𝐸𝐿=(𝑁𝑂𝐸𝐿×𝐵𝑊)/[(𝑆𝐹)𝑛×𝐵𝑅

]式中:无NOEAL

时可用LOAEL

替代NOAEL;BW:成年人体重(70kg);SF:安全因子系数;BR:成人8小时工作班的呼吸量(一般为10m3,亚洲人约为8.5m3)由于很难得到完整的与不良健康效应相对应的人群接触资料,动物数据就成为确定OEL

值的主要依据。由于一般人群多属于低剂量接触,不能直接使用动物实验或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获得OEL

值。对于非致癌作用的因素,通常利用动物试验数据,采用NOEAL

、LOAEL

或BMD

,再用Ufs

或SFs

加以校正,通过外推的方法推导出对人可能造成不良健康效应的起始剂量水平。必须考虑混杂因素对推导结论的影响。2. OELs

不是化学因素安全和不安全的清晰界限确定OELs

值大小依据的临界不良健康效应并不一定反映无毒性作用产生的起点,目前也无确切方式区分哪些OELs

是基于毒性终点制定的,哪些不是,如:石棉纤维OEL

为0.8f

/cc,基于40年后可能发生癌症的效应制定的,是毒性的终点铅接触限值的基础是血铅水平和神经效应,是基于可测量、可检查的终点确定的,而不完全是毒性终点不能简单地使用OELs

比较2种化学物的毒性大小在确定OELs

值的大小时,不同物质依据的临界不良健康效应类型可能有所不同,依据的健康效应无可比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2种不同化学物质的容许浓度作为毒性比较的指标用以判断化学物质的毒性等级3. 使用时应当注意适用环境的差异环境差异由于工作场所接触一般以8h/日为基准,而大气环境接触的基准时间是24h/日。因此,不能将OELs

作为参考值用于工作场所以外的非职业环境,不得作为工作场所以外的空气污染指标,如不能用来评估一般人群的环境污染、水或食物污染。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