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八上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历史八上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历史八上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历史八上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历史八上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内容教材第116~120页。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两部分介绍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一部分介绍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政策。该部分先是呈现了1947年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然后介绍了在大纲和路线的指导下解放区所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取得的成绩和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947年7月,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教材详细介绍了三大战役的情况,并给出了战役示意图,教学时要注意运用。核心素养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感知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教学目标1.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有关情况,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史料实证)2.了解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认识到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3.研读史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教学突破在教学土地改革部分时,将人们发展生产、支援革命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在教学三大战役时又将人们肩挑背扛支援军队的场景给学生看,这样通过一再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发展了农村,得到了人心,为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教学设想本课土地革命的内容较为简单,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及意义即可。关于跃进大别山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则需要借助战争示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战争形势,使学生认识到解放军是怎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一步步拿下各个国统区,直至最后解放南京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三大战役的图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三大战役的资料,大致了解战争经过。教学过程—、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的标志是什么?生:1946年;国民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2.师: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又向哪什么地方发起了重点进攻?生:山东和陕北解放区。3.师:国民党对这两个地方的进攻很快也被打退了。那么,什么时候我军转入了反攻作战?为了配合战争,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始了土地改革,它对战争的胜利起了什么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二、教授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师: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实施的是什么土地政策?生:减租减息。2.师: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有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为什么要进行这项改革呢?让我们来读一则材料。指导阅读“材料研读”中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当时土地集中在地主手里的情况相当严重,农民手中无田,生活困苦,对此必须进行改革。3.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4.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土地法大纲和改革总路线的内容。师生共同梳理;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5.师: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展示相关图片给学生观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取得了什么成效果生: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6.师: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看两则材料。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你能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7.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师: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山东陕北和大别山、南京、武汉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向大别山挺进。(大别山位于山东和陕北中间,国民党往山东、陕北重点进攻,如果说是伸出了两只手臂,那大别山就是空虚的胸膛)2.师: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经过继续作战,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进入被动防御作战。决战的时刻到来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势。出示表格并简要讲解解放战争初期1948年7月共产党军队127万280万国民党军队430万365万后方装备兵力士气形式共产党巩固大大改善280万高昂主动国民党危急略占优势365万低落被动3.师:从对比中我们发现,决战的条件已经具备。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明确答案,并对照战役示意图和动画示意图带领学生去了解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9111948.111949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粟裕聂荣臻、林彪、罗荣桓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中原、华东野战军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歼敌人数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意义解放东北全境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4.师: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是最先打响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简单介绍:(1)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3)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4)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拿下东北后,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5.师: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军势如破竹,已将北平包围,为什么不发动进攻一举将其拿下,而要争取和平解放北平?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2)和平解取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6.师:在三大战役中,人民群众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巩固后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7.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讲解: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8.师:南京的解放意味着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归纳(1)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2)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9.指导分析“材料研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此诗要结合解放南京的背景来谈: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本题可以先带领学生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意思(这一句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结合后面一句,进一步理解为应该从项羽的失败得到教训,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再结合历史谈看法。10.学生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3)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4)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5)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11.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民党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这让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想,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巩固新知(一)教材习题1.教材第120页“课后活动”第1题: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的事件是().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答案】A2.教材第120页“课后活动”第2题: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大批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为什么会这样奇怪呢?你认为奇怪吗?为什么?【讲评】本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所学以及课外搜集的资料自由探讨。可能有学生将胜利的主因归结于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在此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不要过于夸大战争中的个人作用,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固然显著,但不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性原因。【答案】参考:因为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它实行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对外投靠美帝国主义,对内发动内战,失去民心。中共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对内积极争取和平,对外反抗侵略,顺应历史潮流,得到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支持,所以“小米加步枪”打败装备先进资金强大的国民党是历史的必然。同步课堂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军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引自《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材料二:下文是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1)材料一中所说的“内线”和“外线”分别是指什么?(2)材料二中“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3)材料二中的战略部署的核心意义是什么?【答案】(1)“内线”指解放区,“外线”指国统区。(2)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南京和武汉。(3)材料二中的战略部署的核心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2.照片记载了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的历史。下图这张照片为某一时期工作人员将《中国土地法大纲》抄录在墙壁上宣传相关政策。对该土地政策说法正确的是()A.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B.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集体所有制C.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D.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对土地有使用经营权【讲评】选项A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有关“民生”的内容;选项B是新中国成立时所确立的土地改革纲领;选项C是《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选项D是三中全会中的内容。【答案】C四、课堂小结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1947年夏,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3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板书设计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全境渡江战役:南京解放(1949年4月)教学探讨与反思本课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一系列战役的梳理,可通过战役示意图,带领学生了解解放军是怎样一步步解放各个地区,走向战争的胜利的。特别是老百姓支援革命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解放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