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考点29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布局(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考点29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布局(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考点29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布局(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考点29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布局(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天津专用)考点29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布局(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29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布局【命题趋势】文章结构布局是天津卷重点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章顺序、布局,情节作用,语段作用,环境作用,文章线索等。内容较为复杂,注意理清头绪。【真题再现】【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考点详解】一、情节作用: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小说中情节的作用一般为:(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二、文章开头的作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主要从以下角度分析: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答题时要先答出内容,然后结合内容分析,不要只答术语而放弃文章的内容。三、文章结尾的作用: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四、文章结构组织:(一)文章的顺序1.按时间先后顺序写。2.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4.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5.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有时考核给出结构的方法,要求结合原文进行分析,主要理清情节,然后作用即可。或者运用原文知识阐释题干中的结构方法即可。(二)记叙顺序顺叙法【特点】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法【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插叙法【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补叙法【特点】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五、围绕某内容布局谋篇:围绕某情节展开或分析情节之间的联系一般从以下角度分析:1.线索贯穿全文始终2.塑造人物形象3.揭示主题4.表达情感5.推动情节发展,铺垫,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结尾之间的照应等。六、文章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人物、事情、物品、地点、时间、感情等均可作为线索。七、人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du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zhi真实感。第二人称——基本指向性很强。第二人称很少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第三人称使文章读起来像故事,悬念层叠,让人更想读完文章。八、景物描写的作用:小说中自然环境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的心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身段的绝响肖复兴①过去真正的老戏迷,看京戏讲究的,一是听唱腔。据说当年陈德霖在《祭江》里一句唱,“清风一扫未亡人”,就能唱十多分钟,录制唱片要占一面。听的就是这迂回曲折的味儿,如今谁还有这样的耐心?再一便是看身段,袅袅婷婷的身段,将京戏带进一个新的境界。可以说,这两条,各挑起京戏的半边天。②舞台剧与影视不同。无法出现大特写,一般观众看不大清演员的面目表情,更不会如纸面的小说,可以铺陈大段的心理描写。这就要看我国古典舞台剧演员演出的魅力了。作为我这样的京戏外行,对于唱腔的妙处,难得其中三昧①。于是,身段便成为我戏曲入门的最佳、最直观的路径。③读前辈学者吴小如的著作《看戏一得》,他谈到身段在京剧里的重要性,提到当年余叔岩教授孟小冬时说:“脊梁背上得有戏,转过身下场也得有戏。”这样的戏,靠的就是身段。吴先生还曾举俞振飞的冠生戏《太白醉写》为例,“他从不以正面亮相向着观众,一切优美的造型、俏皮的身段、佯狂的表情,无不借助于台上的侧身侧影,这就使得观众感到‘这一个’李白所体现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我理解,吴先生在这里说的“造型”“身段”和“表情”这三要素中,身段是最为重要的,造型与表情,也是需要靠身段来衬托,方可以相辅相成。④我一直在琢磨,戏曲里的身段,和舞蹈中的身段,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哪里?一在于舞蹈的身段可以尽是抽象,戏曲的身段大多和生活是密切相关联。二在于舞蹈尤其是舞剧常常有幕布背景,比如《天鹅湖》,在真切的背景衬托下,四只小天鹅翩翩起舞,我们看着一点儿不别扭,反而相得益彰。戏曲是无需背景的,如果有了真实的背景,京戏里那些曼妙无比的身段就没法看了,起码打了折扣。⑤比如《文章会》,有意思就在于丫环的身段。其中丫环打樱桃的身段最为著名,当年荀慧生的丫环最出彩。舞台上只有一个板凳,别的什么也没有,全靠丫环在这板凳的方寸之间做功课。那身段不仅将一个天真可爱的丫环攀枝够树,边打樱桃边自己吃的劲头儿和风情都显示出来。同时更平添了舞台的气氛和情趣,让观众的想象和演员的身段一起参与到演出和创作之中。如果舞台上放上一棵真的樱桃树,即便还是这些身段,一定没有了味道,大煞了风景。⑥我常常为今天戏曲舞台上增添那么多实景,甚至不惜声光电的高科技多维立体之景的画蛇添足而悲叹。京戏和所有古典戏曲的表演,讲究的是无中生有,方才让那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而后经过艺术磨炼出来的身段,一下子有了异样的光彩。那劲头儿,很像我们的中国画,一张白色的宣纸上,一点墨色晕染上去,立刻恣肆蔓延开来,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画面。⑦当然,京戏里的身段,也不见得都是写实。《春闺梦》是程砚秋的一出新编戏,也是他的拿手戏,至今仍还有演出。新婚妻子经历了与丈夫的生离死别之后的春闺梦,那一段哀婉至极的身段梦魇般的摇曳,洁白如雪的水袖断魂似的曼舞,带有很大的写意性,却将无可言说的悲凉心情诉说得那样淋漓尽致,荡人心魄,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加上真正的战场上的尸横遍野,鬼声啾啾,这一段程先生创造的著名身段,还会让我们那么的揪心揪肺吗?⑧年轻时的梅兰芳,曾经为身段专门请来钱金福为其授技。当时在三庆班里,钱金福的身段表演方面有绝活儿,是当时唯一得到前辈身段真传的演员。旦角梅兰芳向他学了两出武小生的戏,一出是《镇潭州》(饰演杨再兴),一出是《三江口》(饰演周瑜),因为两出戏里的身段格外多,才会学出真功夫,过瘾,过硬。所以,在京戏演员中梅兰芳的身段最美,令人倾倒。⑨没有机会看过梅先生的《宇宙锋》,看过梅葆玖的。赵高之女赵艳容装疯的身段,那样的丰富,那样的有层次,至今依然是梅兰芳的经典。赵艳容先是头发弄乱,后拍赵高的头,唤他儿子,然后,又翘起兰花指揪下赵高的胡子,高高吹向空中,最后边走边笑,边笑边拍起巴掌,大幅度的扭捏作态,甩动漂亮的水袖,走到赵高的身边叫他丈夫。这一系列的身段,曼妙无比,一气呵成,流动的河水一样,波光潋滟,不仅勾勒出赵艳容的心情与性格,同时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外部动作。这一段装疯的身段,让人物比生活中的装疯要美,要艺术化。难以想象,如果在影视中表演赵艳容真的披头散发的装疯,该是什么样子,起码没有梅兰芳这样的美了。⑩可惜,我看的梅葆玖,年纪毕竟大了,想象当年梅兰芳年轻时演的赵艳容,该会是何等的动人和迷人。⑪据说,年轻时的梅兰芳演了《宇宙锋》之后,别的流派的旦角,便不再唱这出戏了。《御碑亭》,也是这样的一出戏。我也曾经看过梅葆玖的《御碑亭》,想是无法和梅兰芳比的。只演了第一折,便没再出场,留下想象给我,也给舞台。⑫美妙的身段和美妙的唱腔,如今渐成绝响。(2014年载于《文汇报》,有删改)(注)①三昧: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有人认为第七自然段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陈情与感动罗伟章(1)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2)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冬日。(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4)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5)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6)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7)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8)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9)仲秋时节,雨气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10)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说:“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李密的故乡——川西彭山,为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有梦到抚州王芸奔跑的灵鹿、蔓生的花草、圆睁的兽眼,以混沌的形态凝定在石础上。它们位于阔大厅堂的低处,承受着柱体、屋脊、翘檐和时光的重,青黄色的苔藓在它们身下蔓延又枯萎。阔大的厅堂楼阁缭绕着咿咿呀呀的戏音,轻重缓急、柔软铿锵、沉郁顿挫,年复一年,仿佛包浆柔软了它们的表情。一代代、一茬茬抚州人在它们面前川流来去,身影彼此叠映,和厅堂里随日月流转的光影,戏台上幻进幻出的人物与声色,构成一个巨大的梦境。己亥年小暑日,盛夏的雨水尽情冲刷着抚州,我们穿过七重门楼的古朴幕布,一步跌入这个梦境,心神一震。玉隆万寿宫内,五纵八仙桌贯穿一进厅堂,二进厅堂也摆满了条凳,一直铺排到“旌阳殿”三字牌匾下。桌前凳上,坐满了戏外人,却是清一色入戏的表情。戏台上,刚开始上演采茶戏《方卿戏姑》。那个演了数百年的故事浸透人情冷暖,终以穷书生方卿衣锦还乡、戏言羞辱嫌贫爱富的姑姑后,抵至大团圆结局。戏台在二楼。看戏人即使坐在最尾,也能看见戏台上的悲欢离合,座中多是老人,举着满头银丝。也有几岁大的孩子耐不住戏文的冗长,跑到一旁玩耍,嬉戏,闷声奔跑。还有抱在怀中的婴儿,睁大眼睛四处张望,含一根手指在口中。戏曲透明的种子,会否在他身体里种下?看戏人仰起头,一张张脸上的表情随剧情变换。刚刚安葬母亲前来投亲的方卿,被姑姑拒之门外……坐在最前排一张条凳上的三位老人,表情严峻,微微下撇的嘴角仿佛在表达对戏中人的愤愤不平。看起来三位老人的生活都不优裕,随意挽起的裤脚,蜷曲在小腿上的袜筒,搁在拖鞋上的赤脚,脸上落满岁月粗糙率性的刻痕。最右边的老妪身后,一位穿黑色外套的老汉,一只手畸形地蜷曲在腿上,嘴角突兀地向一边眉角歪去。他颇像我写过的一位因工伤致残的老者。显然,生活的艰辛没有饶过他们。但他们是有福的,这一刻他们聚拢在此,在一个盛大的梦境里,戏音婉转如柔指,抚慰着他们的耳朵、眼睛,乃至心魂……我在梦境的边缘,转圜。从二楼观戏台看去,由数百人构成的观戏阵容散溢着浓浓的烟火气息,人们或倚或靠或佝偻了腰背或端直了身子,八仙桌上搁着湿漉漉的雨伞,胀得鼓鼓的塑料袋,颜色鲜艳的纸质提袋……它们和主人一样散发着自然不拘的气息。这一幕即是日常。生活是日常,戏是日常,只不过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梦境,抚州人早已习惯了将两者无隙无碍地糅合在一起。不分彼此。梦境由来已久。抚州这片厚土以青山秀水滋养了才子汤显祖,汤显祖以妙笔回报故土以“临川四梦”。梦境的维度得以确立。戏台上“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纡徐焕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汤显祖《宣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代代抚州人自愿成为梦境的拥有者和营造者,戏曲的包浆缓慢地滋养抚州,抚州成为唱戏人的福地,也是听戏人的天堂。共同对戏的痴迷,将唱戏人与听戏人紧密关联,相互成全,相互抚慰,于日常中携手向梦境深处沉溺,沉溺,沉溺。世上自有痴戏而不愿出戏之人,也自有迷梦而不愿梦醒之人。爱看戏的人,想来是耽溺于梦境的人,纵使历尽沧桑,心中还有天真的一隅,眷念戏,相信梦,推崇善,向往美。以戏为核心的梦境,在戏文婉转曲折处,不知收容了多少人的脆弱、善感、羞怯、无助、不舍、执念。那个写戏造梦的才子,在一个个以戏为壳的梦中,逾越生死阻隔,逾越人间悲凉,逾越人情残酷,逾越人世不公。而那些看戏人,看多了戏中的生死轮回、爱恨情仇、大喜巨恸、沉浮跌宕,胜景转瞬成颓垣,繁华如雾终消散,会否对人世的道阻且难多一分忍耐之力,对莫测灾厄多一分从容之态,对因果成空多一些顿悟勘透?丁酉年正月十六日,十三枚傩面具和八位傩伯搅起的涡旋,在石邮村激荡而起。千余人聚集在这个小小的村落,观看彻夜“搜傩”。挤在人丛中的我,竭力将摇晃不已的镜头对准供桌前匍匐的傩班八伯。供台上高耸的一尺高红烛,火焰跃动,跳漾,在十三枚面具的细节弯转处烙下点状或片状的光耀,也将每一张凡俗的面孔涂上暖色调的油彩,褶皱处更加深厉,圆润处满布光泽。前排居中的傩伯挺直身子念诵《傩神太子词》。这是抚州留存的一种更古老的戏,起源于殷商时期方相氏驱傩仪式。神秘、古朴、粗犷、磅礴,石邮傩舞于默声中演绎,仅靠面具界定角色身份,靠舞者的动作、鼓点的节奏变化阐释角色的不同情绪。与傩面具合二为一、化身为诸神的傩伯们,脚走禹步,手拈香火诀,随着鼓点舞动,舞动。开山舞姿大开大阖、顿挫有力,这位驱鬼逐疫的“开路先锋”勇猛进取,无畏前行。雷公动作刚猛,时有顽劣之举,在云层间奔走翻滚,施雷布雨,润泽人间。弯眉喜目的傩公,松快的舞步洋溢着喜得子嗣、香火延续的天伦之乐。俊眉朗目、持刀对舞的杨戬与哪吒,孩子般玩耍的纸钱,顿挫有力磨刀的红脸关公,还有钟馗与大神、小鬼、讨酒、划拳、贪杯、呕吐、瞌睡、酒醒、气惯……石邮傩事每年从腊月起首,正月收束,一个月时间圆融为一个梦境、将石邮村人环护其中。在这个梦境里,石邮村人是演戏人与看戏人。他们相信傩舞可以使来年风雨调和、平安顺遂,并得到庇护。戏中自有痴绝处,梦中自有痴绝人。因信而敬畏,因敬畏而虔诚的石邮村人,自有傩舞始,便以忠诚、严谨的态度将傩舞代代相传,灯灯相续、越六百年,终让一个素朴的梦境散发出熠熠光华。保留了完整传统傩舞形态的南丰傩舞,其古拙的形态中混杂有宗教、礼制、传统社会结构、天地人伦、生死观等复杂因子,埋藏有自历史深处延伸而来的线索,从中或可探触到当代人精神和生活的内在依据。名列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的南丰傩舞,这些年也走出了国门,让法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为之震撼,痴迷。一生痴绝处,有梦到抚州。在抚州,这个戏中有梦、梦中有戏的城市,梦是日常,也是逾越;梦是虚空,也是满盈;梦是远行,也是抵达。如同在戏中,潜隐有联通现实的通道,梦境中也潜隐有秘密的通道,溯流而上,我们可以接通远古,顺流而下,我们可以抵达内心……文中写汤显祖有何作用?【模拟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御风而行朱以撒①这只长尾巴的鹳在树顶长叫一声,一朵硕大的木棉花扑地掉了下来,把潮湿的地面砸了一个坑。又是一个落花时节到了。再过不了多久,木棉的果实经不住暴晒,嘭地一下打开弹匣,刹那雪白飞絮随风起舞。这种植物身高数丈,借风力传送种子,年年如此,惹得许多人鼻头痒痒,喷嚏连连。②在城市里,一棵树的种子落在地面要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可能性非常小。即便有这种可能,也会因为生的不是地方,很快被清除干净。只有那些在园林工人培育下的植物,大小成批、均匀如一,才有可能纳入计划之内,栽种在道途两边。那种以前我们在原野上看到的落地生根的景象——生命一沾上泥土就开始了长大的历程,毫无规划自由的伸长,在城市里是受到制约的,这也使城市的树木趋于一致。修剪是有时间表的,芟除那些生长过度的,以符合整个形态的一律,就像上班下班的钟点,踩着它是最可靠的。③那些没有被改造的老树,必定连着还没有改造的旧坊巷。由于苍老,没有哪一棵树是笔直站立的,或俯于前或仰于后。种植者早已不在人世,当初还是拉着绳子齐齐种下的,岂料风雨南方,品相也生出了那么大的变化。这也应和着老坊巷木板房的疏影横斜,斑驳脱落,已非初始时的严丝合缝。走在其中,四处望望,步子就快不起来。现在,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已经缺少了差异的审美空间。我接连几个傍晚在中州的街巷散步,走了很长一段,如果不是耳畔充满陌生的语调,我还以为身在熟悉的居住地呢。这种雷同,也使许多城市的掌权者,在某一个角落开辟一两条仿古街或者仿古城堡,调节一下民众的口味。我对假古董没有兴趣——仿古术,这是我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古人也拿它没办法,《吕氏春秋》就直说:“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其实假古董也就骗骗那些没有眼力的人,一个城市热衷此术的人多了,甚至拿它做谋生玄技,城市的恶俗也就越发盛行了。④我站在中州国际饭店大立面的玻璃窗前,俯视隔街的博物院,它的外在形态有些像我插队时戴的锥形竹笠,罩住下边的宝藏。抽空我去了两回,那里正展出一批文物精品。第一回草草走了一趟,第二回就有目的地细看了。在锈迹重迭的青铜鼎彝间穿行,心绪不免沉重,直到几个元代青花瓶出现,才砉然松了下来。这个地域的青铜、碑刻太多了,青花反而稀罕,就像体态修长的清纯少女,立在一群孔武的大汉当中。那么多时光过去了,依旧那么新鲜、清洁,不染尘泥。它的旁边是一匹厚重的辟邪,也被磨洗得英雄迟暮神色钝拙。喜欢青花的人很多,我想未必是价值上的缘由,而是它的神采、光泽。时光之锉锉不动它的皮表,容颜不改一贯的清雅,让人惊讶其完好如新。完好如新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规避伤害,渴望保全。晋人石崇说:“士当身名俱泰”,这是我见到的最有保全意识的一句名言,并不一定要以残破伤痕来显示时光过后的美感。我现在很厌烦的就是看到许多的作旧之作,很拙劣的手法篡改着生命的历程,然后声称这是清代的或者是明代的。⑤时间尚早,我穿过大片的阳光,买了一张票,进去听一场华夏古乐。当眼睛适应漆黑的空间时,才发现几百人的演奏厅,不过七八人而已。我喜欢这样的场面,很宽松地坐着,很安静地倾听。这几位弹奏者的神情平静如水,举止安详,服饰也特别得体,我觉得一定有我期待的情调从他们指下、唇下流淌出来。瑟、箫、磬、编钟一起,开始了一曲《蒹葭》的旅程。四周太静了,只有这些乐器的交织、承续。如果没有听错,此曲是以商音和羽音为主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清音和沉细音,安和中揉入了些许幽怨,朝着那不明之处轻轻滑落。以音乐来复活远久之诗再也合适不过了,那么寻常的植物、流水,那么普通的人之常情,好像都在眼前了。音乐厅的冷气开得那么充分,我抱着双臂,如同站在白露为霜的蒹葭丛中,静默地等待那个人的到来。许多书读过一遍,如果没有机缘,再翻动的可能性很小,前边还有更多的阅读在等待。现在在这里,应和着古乐重温,已不轻易忘却。还有更多的绝妙文字被尘埃捂着,显不出生命之新鲜。情形就是这样,迅疾奔驰中,竟至于缺乏听一曲《蒹葭》的功夫了。⑥所谓功夫,对于不同的城市、居住者而言,有功夫和没有功夫差别是很大的。功夫茶就是为有功夫坐下来的人设置的,反过来说也很得当,这些有功夫的人找到了以品茶打发时光这么一种闲适的形式。这么多男女,或者老少,围着茶案,嗅着茶壶、茶盅袅袅而起的清气,一泡一泡地品尝,说着闲话,有些时辰悄悄过去了,还不见散去的迹象。那种挺身站立,匆匆仰脖倒下几盅的人,若不是没工夫,就是不通晓功夫茶的饮诀。腾出功夫来的人,明显喜欢生活中的散漫,浮生闲情,从容为之。有很多人在时光里奔跑,也就有很多人坐了下来,他们的上一辈是这样,下一辈也是这样——家中至少备了一套茶具,而上好茶叶的出现也是让人安坐不起的原因。这些因素挨在一起,也就自然地散发出闲淡的味道。我经常把这看成一个整体,我相信各自的生命都是由许多不同的嗜好组成的,一定是感到了适宜痛快,才如此轻松地代代相传,不会中断。⑦这和我开头写的木棉花絮是很相同的,一以贯之地持抱自己的生长方式,到了时辰就结出许多的成熟种子,被轻悠悠的花絮裹着,御风而行,满城飘白。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由木棉果实飞絮随风起舞写起,叙述了城里的树在园林工人的培育下自由生长的情景。B.引用《吕氏春秋》的话来突出相似的仿古街和仿古堡使人产生不了兴趣。C.那些未曾改造的旧坊巷和苍老没有被改造的老树相映成趣,富有美感。D.本文中的“御风而行”与庄子写的《逍遥游》中不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列子御风而行,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E.本文语言凝练流畅,含蓄蕴藉,叙述了自己欣赏古城和古乐的情形,表达了要人们停下脚步慢慢欣赏的愿望。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作者在第五段描述了自己听《蒹葭》古曲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纵观全文,作者以“御风而行”为题有哪些含义,请分条作答。5.让绝妙的文字不再被尘埃捂着,你有什么好的设想。请设计一个主题活动,简要说明,并拟出活动宣传语。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捡剩黄荣才捡剩是我童年的主要农活之一。捡剩虽然让我们增添了许多游玩的成分,让我们简单的童年在充满汗水的时候也充满欢乐和笑声,但对于大人来说,捡剩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正儿八经的农活,甚至有很明显的指标考核。捡多了大人自然高兴,检少了不仅仅是劳动果实的不够丰厚,还很容易催生大人们“一样养小狗却咬熟人”的挫折感,这对于讲究“输人不输阵”的大人来说足以很生气,生气的后果要么孩子挨骂甚至挨打。在稻田或者麦地捡稻穗或者麦穗是我们开始的捡剩劳作。收割之后的土地承载了我们热烈的搜寻目光。空旷的土地喜怒哀乐取决于我们目光之内的收获,看到等待捡拾的稻穗,我们奔跑的脚步绝不拖泥带水。在稻草堆里,我们的翻找急促而且有规则,稻草是要照样码整齐的,否则大人的骂声肯定在屁股后面响起,甚至会劈头盖脑扔过来一束稻草,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那份恐吓已经足够让我们惊怵地遵守“游戏规则”。我们知道我们的捡剩劳动不能影响大人的劳作,也不能增加大人的工作量。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大人没有太多的耐性和包容之心,生活让他们急躁,让他们无法心平气和。在捡剩的过程中,很容易催生划地为营的思维或者说自私的细想,谁发现稻穗比较多的稻草堆是不吭声的,默默而迅速地收拢稻穗。容易为发现一个稻穗欣喜不已,也容易为一个稻穗争夺、翻脸甚至动手。往往是两双小手同时伸向一个稻穗,争执之下或者各得半穗或者某人独得。曾经我和另一个伙伴争一个稻穗,一个执住稻穗不撒手,另一个用力抽夺,你拉,我拽,你龇牙,我咧嘴,小脸红扑扑的,像不远处熟透的高粱,结果是抽夺的人赢了稻草,不撒手的人却把所有的稻粒撸下来了。得到稻粒的人很有成就感地把稻粒放进自己的小娄子,另一个人却恼羞成怒,冲过去把他摔倒在地,架由此打开,最后两个人浑身都是泥巴。不过这样的打架却不会让仇怨结得太久,经常是几天不说话或者互不理睬之后,慢慢地重归于好。童年是比较容易消解仇恨和怨气的年龄。捡稻穗或者麦穗是捡剩里比较轻松地活,毕竟那只需要目光锐利,勤跑动。如果是在地瓜地里捡剩,那可是需要力气的活。带一把小锄头,在挖过的地瓜地翻刨土地,期待能找到一些漏挖的地瓜。要么是小地瓜,要么是被锄头截断的残块,要挖出完整的大地瓜是有相当难度的。有经验的捡剩人总是带着工具,在地上逡巡一遍,发现哪里土块相对集中或者隆起,赶快开挖,或者是找地头地角、沟沿等边边角角,比较有希望获得丰硕的果实。国画中大写意地找过之后,就选择一块地,老老实实地从头翻刨,渴望有被漏掉的地瓜或者吃了锄头的残块。毕竟是挥锄劳作,在地瓜地里捡剩不可能像捡稻穗一般密集,大多是各自一块地忙活着,一人一头,有多少收获各自听凭运气。这样的翻刨土地是很累人的,手上起血泡是很正常的事情,满头大汗基本上是每次劳动必然出现的情景了。捡剩获得的成果稻穗或者麦穗要么手搓要么摔打之后融进家里的谷堆或者麦堆。地瓜则大多是水煮之后填进辘辘饥肠,作为物质匮乏年代的补充。后来物质相对丰盛了,捡剩依然存在,但大多是一种惯性或者说培养劳动习惯的延续,色彩消淡了许多。对我而言,捡剩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了。捡剩完全退出生活是以后的事情了,不仅仅是长大。捡剩跟年龄无关,而跟我们日益丰盈充实的物质密切相随,当年长起血泡长手茧的地方已经重新长成细皮嫩肉,捡剩自然成为蛰伏的记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不再为一个稻穗争执的时候,“粒粒皆辛苦”也就成为书面语言,没有汗水和艰辛,没有深入骨髓的体验,朗诵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组汉字的排列,轻飘飘地在教室上空飘荡。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描写场面细致而生动,孩子们参与捡剩劳动,虽然有着汗水的付出,但也有快乐的因素,有童年的趣味。B.大人们对捡剩态度与孩子们截然不同,他们更在意孩子们捡拾粮食的数量,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物质的不足。C.文章的叙事与抒情自然真切,又融入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受,字字句句都拨动着读者的心弦。D.作者借事抒怀,以“捡剩”为中心事件,通过回忆童年真实而痛苦的经历,抒发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之情。E.文章开篇引用俗语“一样养小狗却咬熟人”,将小孩子说成小狗,说明过去的时代小孩子没有地位和尊严,暗含了作者的些许不满。7.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童年从事过的两种捡剩劳动,请从多角度分析两者有何不同。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9.文章引用《锄禾》这首诗,有何效果。10.文章倒数第三段写道“对我而言,捡剩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了”,捡剩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好树如诗王剑冰①云蒸霞蔚的浮来山,有一棵庙宇香烟供奉、雷电风涛朝拜的大树,其托高浮来天际线,冠阴千平方米,人说那是皇皇四千岁的“银杏之祖”。②我的目光从初光先照的时刻开始,远远望见那片金黄的绚烂,如十万旌旗迎风。站立其下,又感觉它像一只昂然展翅九万里的鲲鹏,你看它硕大无朋的翅膀,在快乐的晨阳下闪亮地舞动。那鹏鸟世上罕有,这老银杏也是人间少见,它立于浮来三峰之间,根系深扎石灰岩溶之地,一直伸向崖下的清泉峡与卧龙泉,凸露的根脉,如虎踞龙盘,定力无限。古人早就有“十亩荫森更生寒,秦松汉柏莫论年”的感叹。它那磅礴的气势,如何不是从浮来山上腾起,“绝云气,负青天”,朝着东方逍遥地飞翔。庄子再生,也会重新发一番“若垂天之云”的慨叹。数万年前,海浪退却,山脉隆起。再后来,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结束,大地回暖,新的生命随之诞生。历史使命一般的老银杏,人称它是冰川时代留下的树种,因而,要以神圣的基座托起它,要以东方的第一缕晨曦映照它,要以沐泉之波推涌它,要以钟鼓的梵音烘托它,还要以雄浑的史诗与思想陪伴它。③仰望这棵老银杏,它是沂蒙的映衬,是日照的地标。各种鸟飞过蓝天,到这里会猛然惊讶,或停留或绕过或再努力一把,让翅膀越过它的崇高与辽阔。④伴随着金黄色的钟声,落叶像鸟儿一般纷飞。身临其境,有一种隆重的感觉,甚或宗教的感觉。落下的一片,是那巨大羽翅的倒影。⑤有些目光中,这棵老银杏是雄性的,粗壮、粗狂而放浪,而有的目光里,它又是母性的,慈悲、慈爱且安详。⑥许是命运的安排,以《文心雕龙》名世的刘勰的故居就在近旁,他在树下读书,在树下徜徉。他们互为知己,他吸收了树的精神,树也带有了他的气息,那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信念与信念的碰撞。随着树的视野,他能望见重叠涛涌的境界,“神思方运,万途竞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⑦刘勰的思绪,或大树的思绪,或山海的思绪,亦如鲲鹏一般。⑧或是因了老银杏树,才有了庙宇,数十级的台阶上去,首先看到的,不是殿堂而是一棵树,就让人先有了一种神圣的威严。它只在下面是一柱躯干,到上面已分不出哪些是干哪些是枝,枝干互绕,横出旁逸,交错纵横,完全一座层峦叠嶂的奇伟山峰。风吹过来,树浪推涌,叶片翻飞,萧萧的声响威震四方,又让人想成波涛起伏的大海。⑨它飘散的种子,落得哪里都是,有一棵自唐代长起,在上面的庭院,已经长得气势非凡。还有一些在它的怀里长出,成为它的亲密的依偎。⑩仰头望着的时候,会生出某种幻觉,似乎觉得它已不是一棵树,它老成神老成仙,老成了一座仍在生长变化的文物。拜佛的人,总是先拜树。它不光是树的老祖,也是生命的启示。它从一粒种子开始,就是一个例外。它时时能听见体内山峰裂裂的脆响与天空勃勃的云涌,它怀抱着热情与自信,不断发出葱绿的叶片,岁月中始终有静好的歌声。它活的是身体,长的是精神。没有所求,没有所取,春华秋实,风雨雷电,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何时掉一枝就掉一枝,劈一块就劈一块,该长还长,该蔓还蔓。它以思者的梦幻,诗家的气质,展现着无穷的力量、蓬勃的生机。据说,它每天都能吸入两吨山水。⑪老银杏是一部活的历史,有人在它的身下制陶,以号角吹出曙光初照,有人在它的身下谈判,谈到最后握手言欢。它见证着古老与文明,见证着不屈与强大。纷飞的叶片一次次将无意义的争斗与掠夺掩埋。世事变幻,朝代更替,莒国、鲁国、齐国的烟尘消散,只有这棵老银杏,挺立着大地与天空。⑫那些有着精神光度之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大树。在莒县本色展览馆,我看到了斑驳如树的老人,那些制陶与望日的后人,面对日寇的狰狞,豪壮地挺起不屈的脊梁,被称为民族之魂。大树具有地域特质,也具有普遍意义。丁肇中带着家人远涉重洋,一次次来看大树的故乡,他对他的儿子说,别忘了,你的根就在这里!⑬老银杏树,有说它是莒城的帆影,看到它就看到希望与力量,有说它是日照的灿光,见到它就见到透彻与绚烂。一股云气浮来,氤氲在它的四周,似是从它的身上腾起。⑭老银杏树,它有时是沉默的,有时是喧哗的。它与夜融在一起的时候,夜有时也会恍惚,恍惚这是更深的夜。夜深人静时,它会发出声音,那声音似沉吟,似低吼,似长啸,又似雷霆。我说那纯粹是它夤夜飞翔的气韵。⑮老银杏树有时也显得很自然很生活。比如让一个少妇在某场雨中站立其下,让一位进京赶考的后生,感兴趣地打量它,而后围着它转,一抱抱搂过,一把把拃(zhǎ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来量长度)过,最后出现那个“七搂八拃一媳妇”(注)的故事。⑯好在是一个媳妇,若是一位少女,故事或可发生反转。一棵让人愉快让人值得托付的大树,一个满腹文墨的少年与一位琴书俱佳的佳丽,在一场一直不停歇的雨中相遇,雨与树还有这一拃让他们有了目光与心灵的交流。大树也许乐意使青春焕发比想象还要热烈的美好,让生命享有比生活还要真实的激情。⑰现在,走来一群孩子,有序地站在树下,高声朗诵: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是从小就受到大树与文心感染的孩子。我稍后问其中的一个,可知道“毋忘在莒”?他自信地点头,并且说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说莒地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还早一千五百年。⑱菩萨在树下打坐,钟声再次响起。金黄的叶片还在慢镜头一般地落着,像雨,也像羽,每一片都带有着安详的佛光。地上的叶子多了,翻涌着发出海样的声响。⑲它还会存在多久?没有谁知道,或许会到地老天荒。在它的不远处,有一堆老藤,老藤将一棵老树缠死,又将另一棵老树缠死,直到自己也轰然死去,却没敢来纠缠这银杏王,只是以自己的腾挪翻卷,以自己的虬野苍狂,衬托着它,仰视着它。片片下落的叶子,闪亮一级级下山的路。⑳再次回首,望向那蓬辉煌,我不能将它看完全,就像我不能将泰山与大海看完全一样,它那豪放如鹏的庞大格局,像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超越了整个时空。(选自2021年1月9日《人民日报》)(注)“七搂八拃一媳妇”:相传明朝嘉靖年间,一书生进京赶考,路过此地避雨,想要测量一下树的周粗,他做了一个标记,搂了七搂,又拃了八拃,拃到一个避雨的小媳妇身边,巧妙地把小媳妇当成一个计量单位计算了进去。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的写作对象是莒县浮来山一棵树龄达四千年的老银杏树,作者的思绪跨越古今,文章有丰富的文化内涵。B.文章用“皇皇四千岁”形容老银杏树的“高”与“大”,用“其托高浮来天际线,冠阴千平方米”形容它的历史久远。C.作者认为一位进京赶考的后生如果是与一位少女在雨中的银杏树下相遇,那么就有可能是个美好、浪漫的邂逅。D.第⑰段,从“有序”“高声朗读”“自信地点头”等一系列描写,看出这一群生在莒地的孩子的确“受到大树与文心感染”。E.文章结尾作者用“辉煌”描绘银杏树,并将其比作大鹏和诗篇,分别和题目、开头相呼应,抒发了对它的赞美与景仰之情。12.鉴赏文章第②段画线的语句。13.第⑤段说老银杏树“是雄性的,粗壮、粗狂而放浪”,又说它是“又是母性的,慈悲、慈爱且安详”,这样写是否矛盾?有何作用?14.文章的题目是“好树如诗”,通观全文,这棵老银杏树“好”在何处?15.“那些有着精神光度之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大树。”试从文章之外举一“有着精神之光”的人,并就其“心中的大树”做不少于100字的说明与点评。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29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布局【命题趋势】文章结构布局是天津卷重点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章顺序、布局,情节作用,语段作用,环境作用,文章线索等。内容较为复杂,注意理清头绪。【真题再现】【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答案】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分析】这一题首先要明确答出“合乎题旨”,然后理解“挺拔之姿”在文本中的含义。在文中“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更应该是竹子的内在特性,在艰苦环境下的一种顽强奋进精神。扭曲的竹子,它有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所以是合乎题旨的。【考点详解】一、情节作用: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小说中情节的作用一般为:(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二、文章开头的作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主要从以下角度分析: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答题时要先答出内容,然后结合内容分析,不要只答术语而放弃文章的内容。三、文章结尾的作用: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四、文章结构组织:(一)文章的顺序1.按时间先后顺序写。2.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4.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5.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有时考核给出结构的方法,要求结合原文进行分析,主要理清情节,然后作用即可。或者运用原文知识阐释题干中的结构方法即可。(二)记叙顺序顺叙法【特点】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法【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插叙法【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补叙法【特点】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五、围绕某内容布局谋篇:围绕某情节展开或分析情节之间的联系一般从以下角度分析:1.线索贯穿全文始终2.塑造人物形象3.揭示主题4.表达情感5.推动情节发展,铺垫,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结尾之间的照应等。六、文章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人物、事情、物品、地点、时间、感情等均可作为线索。七、人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du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zhi真实感。第二人称——基本指向性很强。第二人称很少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第三人称使文章读起来像故事,悬念层叠,让人更想读完文章。八、景物描写的作用:小说中自然环境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的心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身段的绝响肖复兴①过去真正的老戏迷,看京戏讲究的,一是听唱腔。据说当年陈德霖在《祭江》里一句唱,“清风一扫未亡人”,就能唱十多分钟,录制唱片要占一面。听的就是这迂回曲折的味儿,如今谁还有这样的耐心?再一便是看身段,袅袅婷婷的身段,将京戏带进一个新的境界。可以说,这两条,各挑起京戏的半边天。②舞台剧与影视不同。无法出现大特写,一般观众看不大清演员的面目表情,更不会如纸面的小说,可以铺陈大段的心理描写。这就要看我国古典舞台剧演员演出的魅力了。作为我这样的京戏外行,对于唱腔的妙处,难得其中三昧①。于是,身段便成为我戏曲入门的最佳、最直观的路径。③读前辈学者吴小如的著作《看戏一得》,他谈到身段在京剧里的重要性,提到当年余叔岩教授孟小冬时说:“脊梁背上得有戏,转过身下场也得有戏。”这样的戏,靠的就是身段。吴先生还曾举俞振飞的冠生戏《太白醉写》为例,“他从不以正面亮相向着观众,一切优美的造型、俏皮的身段、佯狂的表情,无不借助于台上的侧身侧影,这就使得观众感到‘这一个’李白所体现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我理解,吴先生在这里说的“造型”“身段”和“表情”这三要素中,身段是最为重要的,造型与表情,也是需要靠身段来衬托,方可以相辅相成。④我一直在琢磨,戏曲里的身段,和舞蹈中的身段,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哪里?一在于舞蹈的身段可以尽是抽象,戏曲的身段大多和生活是密切相关联。二在于舞蹈尤其是舞剧常常有幕布背景,比如《天鹅湖》,在真切的背景衬托下,四只小天鹅翩翩起舞,我们看着一点儿不别扭,反而相得益彰。戏曲是无需背景的,如果有了真实的背景,京戏里那些曼妙无比的身段就没法看了,起码打了折扣。⑤比如《文章会》,有意思就在于丫环的身段。其中丫环打樱桃的身段最为著名,当年荀慧生的丫环最出彩。舞台上只有一个板凳,别的什么也没有,全靠丫环在这板凳的方寸之间做功课。那身段不仅将一个天真可爱的丫环攀枝够树,边打樱桃边自己吃的劲头儿和风情都显示出来。同时更平添了舞台的气氛和情趣,让观众的想象和演员的身段一起参与到演出和创作之中。如果舞台上放上一棵真的樱桃树,即便还是这些身段,一定没有了味道,大煞了风景。⑥我常常为今天戏曲舞台上增添那么多实景,甚至不惜声光电的高科技多维立体之景的画蛇添足而悲叹。京戏和所有古典戏曲的表演,讲究的是无中生有,方才让那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而后经过艺术磨炼出来的身段,一下子有了异样的光彩。那劲头儿,很像我们的中国画,一张白色的宣纸上,一点墨色晕染上去,立刻恣肆蔓延开来,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画面。⑦当然,京戏里的身段,也不见得都是写实。《春闺梦》是程砚秋的一出新编戏,也是他的拿手戏,至今仍还有演出。新婚妻子经历了与丈夫的生离死别之后的春闺梦,那一段哀婉至极的身段梦魇般的摇曳,洁白如雪的水袖断魂似的曼舞,带有很大的写意性,却将无可言说的悲凉心情诉说得那样淋漓尽致,荡人心魄,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加上真正的战场上的尸横遍野,鬼声啾啾,这一段程先生创造的著名身段,还会让我们那么的揪心揪肺吗?⑧年轻时的梅兰芳,曾经为身段专门请来钱金福为其授技。当时在三庆班里,钱金福的身段表演方面有绝活儿,是当时唯一得到前辈身段真传的演员。旦角梅兰芳向他学了两出武小生的戏,一出是《镇潭州》(饰演杨再兴),一出是《三江口》(饰演周瑜),因为两出戏里的身段格外多,才会学出真功夫,过瘾,过硬。所以,在京戏演员中梅兰芳的身段最美,令人倾倒。⑨没有机会看过梅先生的《宇宙锋》,看过梅葆玖的。赵高之女赵艳容装疯的身段,那样的丰富,那样的有层次,至今依然是梅兰芳的经典。赵艳容先是头发弄乱,后拍赵高的头,唤他儿子,然后,又翘起兰花指揪下赵高的胡子,高高吹向空中,最后边走边笑,边笑边拍起巴掌,大幅度的扭捏作态,甩动漂亮的水袖,走到赵高的身边叫他丈夫。这一系列的身段,曼妙无比,一气呵成,流动的河水一样,波光潋滟,不仅勾勒出赵艳容的心情与性格,同时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外部动作。这一段装疯的身段,让人物比生活中的装疯要美,要艺术化。难以想象,如果在影视中表演赵艳容真的披头散发的装疯,该是什么样子,起码没有梅兰芳这样的美了。⑩可惜,我看的梅葆玖,年纪毕竟大了,想象当年梅兰芳年轻时演的赵艳容,该会是何等的动人和迷人。⑪据说,年轻时的梅兰芳演了《宇宙锋》之后,别的流派的旦角,便不再唱这出戏了。《御碑亭》,也是这样的一出戏。我也曾经看过梅葆玖的《御碑亭》,想是无法和梅兰芳比的。只演了第一折,便没再出场,留下想象给我,也给舞台。⑫美妙的身段和美妙的唱腔,如今渐成绝响。(2014年载于《文汇报》,有删改)(注)①三昧: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有人认为第七自然段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示例一:第七自然段不多余。这一段在内容上①用程砚秋的《春闺梦》补充了身段艺术写意的特点,②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身段艺术的特点,丰富了文章内容,③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戏曲的精妙,④表达了作者对身段艺术的痴迷与喜爱,⑤在结构上为后文写身段“渐成绝响”的惋惜而蓄势。示例二:第七段多余。上一段正写到身段“有了异样的光彩……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画面”,与最美的梅兰芳的身段衔接紧密,突出经过艺术磨练的源于生活的身段艺术令人绝倒,一气贯通,为后文写身段“渐成绝响”的惋惜蓄势。【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本题开放式作答,选定一种观点,根据段落作用进行分析即可。如认为不多余,可结合“当然,京戏里的身段,也不见得都是写实”分析,它列举了身段中不写实而写意的例子,把身段艺术介绍得更加全面;同时这段话描写了《春闺梦》中极为凄美的身段,既丰富了内容,又让读者感受到身段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身段艺术的喜爱之情。结构上,“如果加上真正的战场上的尸横遍野,鬼声啾啾,这一段程先生创造的著名身段,还会让我们那么的揪心揪肺吗”,也为现在各种影音手段使用得过火,以至于“美妙的身段和美妙的唱腔,如今渐成绝响”的惋惜之情蓄势。如认为多余,从前后衔接上来看,第六段写“方才让那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而后经过艺术磨炼出来的身段,一下子有了异样的光彩”与“年轻时的梅兰芳,曾经为身段专门请来钱金福为其授技……在京戏演员中梅兰芳的身段最美,令人倾倒”之间更紧密,中间插入第七段写意的身段,便打断了艺术源于生活的写实身段的描写,如去掉第七段,则显得一气呵成,如此精彩美妙的身段最后却“渐成绝响”,更让人感到惋惜。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陈情与感动罗伟章(1)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2)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冬日。(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4)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5)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6)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7)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8)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9)仲秋时节,雨气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10)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说:“李密是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