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1页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2页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3页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4页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3单元素养检测卷(三)[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1~2题。1.高度H1至H2在地球大气分层中应为(B)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解析】随着海拔的变更,大气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更,因而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分为三层,即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厚度一般小于20km,而平流层范围是从对流层顶至50~55km高度。由图示可知,H1与H2之间应当为平流层。而且平流层大气气温状况为下部冷,上部热,也同样符合本图所示。2.图中所示大气分层与人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B)A.与人类关系最亲密B.有利于高空飞行C.反射无线电波D.干脆影响近地面人类生产【解析】平流层的重要意义是利于高空飞行,其存在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爱护伞。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完成3~4题。3.假如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更表现为(C)A.二者均增大B.二者均减小C.前者减小,后者增大D.前者增大,后者减小【解析】②地云量增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2)减小,大气逆辐射(D2)增加。4.比较①②两地热力状况可知(A)A.A1>A2B.B1>B2C.C1<C2D.D1>D2【解析】与②地相比,①地海拔高,空气淡薄,大气减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故A1>A2;地面温度低,B1<B2;大气保温作用弱,散失热量多,故C1>C2、D1<D2。有科学家通过试验供应了治理全球变暖的新视角,其主要是向高空放射一颗热气球,这颗热气球在平流层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进而在冷却地球的同时能修复臭氧层。结合下图,完成5~6题。5.热气球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发生在左图中的(B)A.a层B.b层C.c层D.d层【解析】读图并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学问可知,a层为对流层,b层为平流层,c层、d层为高层大气。依据材料可知这颗热气球在平流层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故B对,A、C、D错。6.这些物质能“冷却”地球主要是因为增大了右图中的(B)A.①B.②C.③D.④【解析】这些物质能“冷却”地球主要是因为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可以增加大气的反射作用,进而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削减,气温降低。图中②代表大气的反射作用,故B对,A、C、D错。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回答7~8题。7.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缘由的是(B)【解析】依据图中草的倒伏方向可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B项正确,A项错误。晚上,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晚上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此时草的倒伏方向和图示不吻合,故C、D项错误。8.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更。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是(B)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春季、秋季海陆气温差异小,风向不明显,故A、C项错误。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陆地形成热低压,海洋上形成冷高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夏季风,故B项正确。冬季相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冬季风,故D项错误。“绝地求生”是广受年轻人宠爱的一款嬉戏,其中亦蕴含着不少地理学问,下图中甲为海岛地图,乙为着陆时该岛东部小村庄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丙为气温变更特征图。据此完成9~11题。9.某队员在该岛从1500米左右高空跳伞着陆过程中,仅从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气温柔气压变更状况是(C)A.气温上升、气压降低B.气温降低、气压上升C.气温上升、气压上升D.气温降低、气压降低【解析】某队员在该岛从1500米左右高空跳伞着陆过程中,是位于对流层中,由于对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故跳伞着陆过程中气温上升;在下降的过程中,大气的密度变大,气压上升。C对,A、B、D错。10.图乙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D)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解析】近地面大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故①④处气温高于②③处,①处大气下沉形成高压,温度低,④处大气上升,温度高,故①处气温低于④处,气温最高的是④处。D对,A、B、C错。11.据图丙,着陆后队员可能感觉到海风的时间段是(B)A.16时至次日8时B.8时至16时C.18时至次日6时D.6时至18时【解析】依据热力环流的过程可知,当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时,海洋大气下沉形成高压,陆地为低压,即吹海风。由图可知,在8时至16时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故此时吹海风。B对,A、C、D错。某学校地理爱好小组做了如下试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一段时间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觉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12~13题。12.该试验主要目的是测试(D)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减弱作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近地面大气主要的干脆热源【解析】试验说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干脆热源。13.甲玻璃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玻璃箱温度计示数高的缘由是(B)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解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所以甲底部放一层土,就能干脆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地面又把获得的热量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所以甲玻璃箱大气的温度高,而乙玻璃箱只有空气,它干脆汲取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综合可知甲玻璃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玻璃箱温度计示数高的缘由是地面辐射强弱造成的差异。读某山脉等压线示意图,回答14~15题。14.已知图中等压线绘制无误,则气流运动方向有误的是(B)A.①B.②C.③D.④【解析】依据等压线的弯曲方向可以推断,图甲所示现象出现在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空气增温较多;而同一高度山谷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增温较少。因此在山坡旁边形成低气压,在山谷处形成高气压,大气从山谷中心向山坡运动,故②气流运动方向有误。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图甲所示现象出现在白天②图乙所示地区吹山风③图甲所示地区吹山风④图乙所示现象出现在白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由上题解析可知,图甲所示现象出现在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为谷风,①正确,③错误;图乙所示现象出现在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为山风,②正确,④错误。故选A。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回答16~17题。16.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淌方向为(A)A.O→P→M→N→OB.P→O→M→N→PC.M→N→P→O→MD.N→M→O→P→N【解析】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面由M流向N,高空由O流向P;依据热力环流图可推断,图中M、N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O、P分别对应位于N、M上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至O。故A项正确。17.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A)【解析】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同高度两侧、气压低于同高度两侧,则A项正确。2024年2月我国北方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相对于往年整体偏差。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图中序号代表不同的辐射类型,完成第18题。18.污染物累积增多,对图中序号代表含义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A.①②变弱B.②⑤变弱C.③④增加D.③⑤增加【解析】依据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简图中的逻辑关系推断,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③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为大气汲取的地面辐射,⑤为大气逆辐射。污染物累积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增加,因此①会减弱;污染物增多,大气对地面辐射的汲取实力增加,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能量会减弱,因此②减弱、④增加;大气中污染物增多,大气逆辐射会增加,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则会减弱,即⑤增加、③减弱,由此推断,选项A正确,选项B、C、D错误。故选A。2024年1月,北京出现了多次严峻的雾霾天气。大气能见度很低,对北京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此回答第19题。19.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缘由之一是(C)A.雾霾汲取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B.雾霾减弱了地面辐射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雾霾变更了太阳辐射的波长【解析】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尘埃和颗粒物,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强,使得太阳光不断被反射,地面得到的太阳光少。某中学地理爱好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加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试验(图甲)并获得了相关数据(图乙),完成20~21题。20.影响该时段数据变更(图乙)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D)A.紫外区B.蓝紫光C.红色光D.红外区【解析】依据图乙信息可知,该时间段装有CO2的玻璃瓶其温度更高,CO2对红外区波段的太阳辐射汲取实力更强,所以影响该时段数据变更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红外区,D正确。故选D。21.试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B)A.将瓶子套上塑料薄膜B.将内瓶底涂成黑色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解析】将瓶子套上塑料薄膜并不能增大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可以增加地面汲取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CO2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本身发生变更,D错误;故选B。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淌的现象,是流淌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很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22~23题。2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A)A.热力环流B.全球性大气环流C.温室效应D.季风环流【解析】读图,堂屋前面是水泥地,后面是植被,一天中堂屋前后气温凹凸不同,导致近地面气压差异,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形成“穿堂风”。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热力环流,A对。属于局地环流,B错。通风条件好,不能体现温室效应,C错。与季风环流无关,D错。23.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C)A.由西向东B.由东向西C.由北向南D.由南向北【解析】白天,堂屋前的水泥地气温高,气压低,后面的植被气温较低,气压高。“穿堂风”由堂屋后面吹向前面,结合东西厢房位置,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由北向南,C对。A、B、D错。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一个且选对给1分,两个都选择正确给3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更,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据此回答24~25题。24.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加。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干脆相关的有(AC)A.①B.②C.③D.④【解析】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汲取地面辐射的实力增加,大气汲取地面辐射增加,则大气逆辐射也会增加,故选AC。25.全球气候变更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缘由是(AB)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B.旱涝灾难增多C.某些物种灭亡D.土壤肥力下降【解析】全球气候变更变更了原有的干湿状况,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全球气候变更可能会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难事务增加,从而影响粮食生产,故选AB。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8分)26.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霜冻灾难多发生在__晴朗__(填“阴天”或“晴朗”)的夜间,其缘由是__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散失热量多,气温低__,这一缘由与图中甲、乙、丙的__丙__过程有关。(3分)(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缘由是__多云天气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削减__,这一缘由与图中甲、乙、丙的__甲__过程有关。(2分)(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减,缘由是__对流层大气的干脆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__,这一缘由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乙__过程有关。(2分)(4)地球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__氮气__和__氧气__。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但是却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是__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__的基本原料,另外,它汲取地面辐射的实力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3分)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某中学地理爱好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模拟试验,其试验设计如下:试验器材:透亮石英管、掺有高锰酸钾颗粒的艾草块(点燃后冒紫色浓烟雾)、冰块、酒精灯。试验步骤:①试验分为A、B两组(如图所示):A组同学在石英管乙处下方放冰块,甲处下方放酒精灯,点燃酒精灯加热约30秒;B组不运用酒精灯和冰块。②A、B两组同学先同时点燃艾草块,使其充分燃烧放出浓烟雾,再同时将点燃的艾草块分别放入石英管丙处三岔口。③细致视察并记录两个石英管中烟雾的运动状况。④试验结束,熄灭酒精灯和艾草块,将试验仪器放到平安位置。(1)此试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模拟地面__冷热不均__引起的空气运动的现象,验证__热力环流__(地理原理)。(2分)(2)请描述试验步骤③A组、B组两个石英管中烟雾的运动状况。(2分)A组__烟雾呈顺时针(或丙→丁→乙→甲→丙)方向运动__。B组__烟雾于丙、丁上方开口处散失,没有形成明显的环流运动__。(3)试验中先“将冰块放于乙处下方并点燃甲处下方的酒精灯,加热约30秒”,后“同时将点燃的艾草块分别放入石英管”,请说明这样设计试验步骤的理由。(2分)(4)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下千古名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请结合该试验原理说明巴山夜雨的成因。(4分)【答案】(3)为了增大石英管内甲、乙两处的温差,使管内热力环流更显著。(4)晚上,气温下降,山顶的冷空气下沉,将盆地的暖湿空气抬升;暖湿空气在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成云致雨。【解析】第(1)题,该试验是通过变更近地面的受热状况进而引起空气运动的现象,即热力环流现象。第(2)题,在受热有差异的状况下,形成热力环流,烟雾呈顺时针(或丙→丁→乙→甲→丙)方向运动;而受热没有差异的状况下,烟雾于丙、丁上方开口处散失,没有形成明显的环流运动。第(3)题,为了增大石英管内甲、乙两处的温差,使管内热力环流更显著,试验中须要先“将冰块放于乙处下方并点燃甲处下方的酒精灯,加热约30秒”,后“同时将点燃的艾草块分别放入石英管”。第(4)题,巴山夜雨的形成是山谷风造成的,须要从山谷风的形成方面作答。2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2024年,南京燃气热水锅炉进行低氮改造,避开城市热岛效应。江苏天和冷暖设备有十多年大型商用锅炉改造案例,他们的德地氏冷凝燃气锅炉NOx削减80%,CO削减90%,重量是钢制锅炉的1/3,比一般钢制锅炉节能40%,静音运行,低氮氧化合物排放。材料二:图1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图2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材料三: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的人们会表现为心情烦躁担心、精神萎靡、愁闷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1)为了创建美妙的生存环境,请说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可行性措施。(6分)(2)图2中字母B代表__平流层__层,大气以__水平__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导致这一变更的缘由是__D__(选择填空)。(3分)A.接受太阳辐射多B.接受地面的热量多C.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D.臭氧大量汲取紫外线(3)如若修建一个可能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图1)a、b、c中的哪处?说明理由。(5分)【答案】(1)树立“绿色”理念意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削减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提倡清洁生产,限制工业污染排污;变更城市下垫面,植树种草,扩大公园面积等。(答出三点即可)(3)c处。c处在城市热岛效应之外(在下沉距离之外),可以避开大气污染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