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祝考试顺利★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C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D项错误。2.“阴阳中和”从而实现和谐平衡的观念,是见诸于先秦诸子多个学派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道家和儒学都视其为必须遵守的法则,其源头甚至可推于上古。由此可见A.诸子的学说多植根于传统文化 B.儒学的中庸之道源自于道家C.“阴阳中和”是诸子学派的共识 D.阴阳五行是儒学的重要构成〖答案〗A〖解析〗先秦诸子多个学派都认同源自于上古的“阴阳中和”观念,因而诸子学说多植根于传统文化,A项正确;儒道都认同这一观念,因而不能说儒学的中庸之道源于道家,排除B项;“阴阳中和”的观念见诸于多个学派,但不能认为这是诸子百家学派的共识,排除C项:“阴阳中和”的观念属于阴阳五行的学说,排除D项。故选A项。3.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鉴于原有的五分钱轻小,改铸四铢钱,而且准许宠臣邓通、宗室吴王刘澡等自铸四铢钱,通行天下,以致“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这一做法()A.致使市场上物价得以统一 B.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D.造成多种材质的货币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改铸四铢钱,且准许宠臣邓通、宗室吴王刘濞等自铸四铢钱,以致“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这一做法使得地方上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增强,从而威胁了中央集权,即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B项正确;允许宠臣及宗室铸四铢钱通行天下,并不一定使得市场上的物价统一,排除A项;地方势力的增强会加剧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四铢钱是由多种材质铸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4.《史记》中关于汉代地方特产的记载明显增多,如西北的畜产,安邑的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获,齐鲁之桑麻,渭川之竹,山西木材等。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A.区域性市镇的出现 B.全国性商业流通增强 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手工业技艺水平较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如西北的畜产,安邑的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获,齐鲁之桑麻,渭川之竹,山西木材等”可以看出,汉代时各地方特产已经出现跨区域甚至全国性的流通,从而使《史记》对地方特产的记载增多,故B选项正确;汉代时市镇还未出现,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特产出现跨区域流通,说明并非是“自给自足”,C选项错误;特产的流通无法反映手工业技艺的水平,D选项错误。5.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规定:每丁每年需纳粟二石;纳绢二丈、棉三两;每丁每年需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则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由此可知“租庸调”的实施A.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A〖解析〗材料“每丁每年需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摇役,则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体现了租庸调制下,如不愿服徭役,可以“以庸代役”,这有两点意义:首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其次,“以庸代役”表明人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放松,促进了人员流动,促进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租庸调”的实施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唐中期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均田制破产,租庸调制最终也被两税法所取代,由此可见,“租庸调”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说法并不准确,排除C项;“以庸代役”表明人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放松,排除D项。故选A项。6.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没有谈及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时间限制,故排除B项。官府因为有所需求才取办于市镇,无法判定政府扶持市镇,排除C项。7.有学者认为“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呈现出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促使城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经济形态的转型C.税收制度的革新 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宋以后,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逐步放宽商业政策,刺激了城市的发展,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与“农村”的形成,D项正确;中央集权强化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排除A项;唐宋时期的主要经济结构还是小农经济,排除B项;税收制度的变革,与城乡‘交相生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清代滇南地区改流前,民族地区盐井几乎都由土官土司把持控制,为其经济源泉。雍正时将这些“自煎”盐井官营,委官管理和征收盐课,所委之官是流官。这一变化()A.强化了国家对该地的控制 B.取消了土司世袭制度C.解决了该地区的发展问题 D.开创了改土归流模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雍正时将这些‘自煎’的盐井官营,委官管理和征收盐课,所委之官是流官”及所学可知,清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与控制,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取消土司世袭制度的相关信息,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改土归流与滇南地区发展的关系,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明朝时期就已经实施了改土归流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9.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A.求富强国 B.以商立国 C.实业救国 D.富民兴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和1901年“新政”,清政府创办一批近代企业,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说明清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挽救统治危机,体现了求富强国的目的,A项正确;以商立国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以张謇等为主要代表,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而不是为了富民,排除D项。故选A项。10.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11.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下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A.夫唱妇随赴战场 B.抗战流血不流泪C.国共北伐齐协力 D.解甲归田喜而泣〖答案〗B〖解析〗根据“1940年”可判断当时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不许戎衣有泪痕”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奔赴抗日战场的情形,即抗战流血不流泪,所以“不许戎衣有泪痕”,故选B项;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上战场,而不是夫唱妇随上战场,故排除A项;国共北伐和漫画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不许戎衣有泪痕”是指奔赴战场,而不是解甲归田喜极而泣,故排除D项。12.1946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和《陕甘宁边区土地公债实行办法草案》,规定了以政府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超额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的实施方案。据此可知,当时A.积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适应革命新形势的需要C.着力于消灭社会的贫富不均 D.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答案〗B〖解析〗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根据所学可知,此时已经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获取农民的支持,B项正确;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并不是此时期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社会主义经济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排除故选D项。故选B项。13.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答案〗D〖解析〗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加显著,故选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14.1950年,全国各地工商业根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在各行业成立众多劳资协商会。这些劳资协商会()A.体现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B.是新中国经济基本恢复的标志C.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开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材料“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体现了劳资协商会同时兼顾公私利益,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性质,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新中国经济基本恢复,排除B项;材料中的“公私兼顾”明显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材料所述劳资协商会基于本国国情而产生,排除C项;1953年我国才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故选A项。15.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成立。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有着深远的意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海南落地的时间是20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此时期海南经济特区刚刚建立,经济发展成绩尚未显著;D选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不是造成各地人才流向海南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6.1993年,广电部将国产影片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改为自主发行;1997年,广电部又发布《关于实行<故事影片单片摄制许可证>通知》,放宽故事片单片拍摄资格限制。这些措施A.适应了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B.放宽了影片放映资格的限制C.完成了电影商业化的转型 D.丰富了影视艺术创作的题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因此根据材料“广电部将国产影片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改为自主发行”可知电影厂的措施适应了市场化改革的需要,A正确;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的措施与电影商业化转型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影视艺术题材,D排除。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因繁多的政务和大量的奏章,一个人无法管理,故设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到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入值文渊阁,可以参预机务,但“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批答出自御笔”。宣德初年,明宣宗开始让内阁和个别部的尚书对中外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子疏面进上,称为“票拟”,然后呈皇帝“易红书批出”。及至正统初年,因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年龄幼小,太皇太后全权委政内阁,使内阁票拟制度化。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率相,亦可压制六部。然而,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虽然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顿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清朝建立之初,内阁、议政处、南书房三者的职掌分别是:“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须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后,大权归之,“机要章奏皆下焉。诏旨有明发、有密寄,由(军机)大臣面呈指挥具稿以进。自是内阁票拟特寻常吏事,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至乾隆时,内阁权更轻,票拟本章只是例行公事,“凡阁臣不入枢府(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摘编自[济]管世铭(鹤半巢诗集·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首辅和宰相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初内阁地位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不同:内阁首辅是非法定官职,是咨询机构,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意愿和信任;宰相是法定官职,权力来源于中央行政制度。(2)趋势:内阁地位逐渐下降,部分职权被军机处取代。原因:君主专制进一步发展;军机处的设立;吸取明朝中后期内阁专权的教训。(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不同:根据材料一“只可备顾问”和“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虽然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顿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和所学可知,内阁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内阁首辅也非法定官职,是咨询机构,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意愿和信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宰相是法定官职,权力来源于中央行政制度。【小问2】趋势:根据材料二中“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和“内阁权更轻,票拟本章只是例行公事”可知内阁地位逐渐下降,部分职权被军机处取代。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地位下降有以下几个原因,君主专制进一步发展;军机处的设立;吸取明朝中后期内阁专权的教训。18.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直至清代,中国这个“衣冠之国”的服饰表现出以款式、色彩、面料等的不同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特色。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编自《中国服饰鉴赏》材料二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饰的规定,紧紧围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褶,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是汉族服饰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最直接的特征。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双向变化的原因,并举一典型实例说明。〖答案〗(1)历史悠久;带有政治色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礼乐制度(分封制或宗法制)对不同等级的贵族服饰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等级森严。(3)原因: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动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大量南迁;民族交融的加强;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主动实行汉化。实例: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仅回答孝文帝改革汉化)〖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中国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得出历史悠久;依据材料“服饰表现出以款式、色彩、面料等的不同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特色”,得出带有政治色彩;依据材料“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原因:依据材料“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得出礼乐制度(分封制或宗法制)对不同等级的贵族服饰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等级森严。(3)原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得出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动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大量南迁;依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得出民族交融的加强;依据材料“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得出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主动实行汉化。实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3)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制衡性。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解析〗(1)特点:根据“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得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根据“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得出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根据“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得出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依据第一小问的归纳,并结合所学,从行政规范、决策科学、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2)理解:结合所学,一方面根据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可以防止大臣专权阐释其民主性,另一方面从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说明其维护君主专制的实质。(3)主要从三省六部制对相权的削弱、对君权的制约、保障决策的科学性等角度予以阐释。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晚明,赋役货币化,人口流动相对自由。在农村,农业商品化增长,冲击了自然经济,地主和佃户关系出现新变化;在城市,随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城镇兴起,出现了新型手工工场;商帮崛起,形成全国性市场网络,社会经济结构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元经济结构。人们与市场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关系由对人的依附关系转向对物的关系,旧的等级制逐渐分解,出现新的社会分层;以白银为主币的货币经济极大扩展,商业性行为几乎成为全社会取向,国家丧失了对货币的控制权,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儒学平民化趋势明显,上层文化与世俗文化交融,形成多彩的文化现象,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摘编自《晚明社会变迁研究》材料二19世纪中期,随近代工业出现,我国封建社会结构缓慢变化。1949年后,我国农民占89.4%,直到1978年仍占82.1%,基本还是农业社会;1953年,随“一化三改造”,形成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结构;1960年,为应对经济困难,我国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1978年后,我国实行经济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80年代后期,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在全国,非农产业职工已占53.1%,按国际惯例我国已不是农业社会;随户籍制度调整,农民、工人分化,我国产生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经理人等新的社会阶层,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摘编自《我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1)根据材料一,概述晚明社会结构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作者对晚明社会结构变化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简析建国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由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元经济结构转变;社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简评:材料中作者看到了晚明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化;但晚明的社会结构“由农业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并举结构转变”的认识,明显超出了当时的发展水平,不符合历史发展实际;晚明,虽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新的手工工场,但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最主要成分,远远达不到农工商并举的状态;晚明,虽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了、出现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体现市民需求的文学艺术,但总体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理学思想对社会影响较小,文学艺术的内涵仍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晚明仍是封建社会结构,并没有形成多元社会。(2)变化:1840-1949年,由封建经济结构,向半殖民半封建经济结构转变;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向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转变。1978-1992年,由单一的公有制的苏联模式社会结构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转变。原因:1949-1956年的变化,新中国建立,经过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我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苏联模式是当时唯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学习和借鉴苏联建设模式:1956-1978年,苏联模式、左倾思想、人民公社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留下了较多问题;1978-1992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析〗【小问1】变化:根据“社会经济结构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元经济结构。”得出社会经济结构,由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元经济结构转变;根据“形成多彩的文化现象,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得出社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简评: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作者看到了晚明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化;但晚明的社会结构“由农业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并举结构转变”的认识,明显超出了当时的发展水平,不符合历史发展实际;晚明,虽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新的手工工场,但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最主要成分,远远达不到农工商并举的状态;晚明,虽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了、出现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体现市民需求的文学艺术,但总体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理学思想对社会影响较小,文学艺术的内涵仍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晚明仍是封建社会结构,并没有形成多元社会。【小问2】变化:根据“19世纪中期,随近代工业出现,我国封建社会结构缓慢变化。”可得出1840-1949年,由封建经济结构,向半殖民半封建经济结构转变;根据“形成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结构;”得出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向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转变。根据“1978年后,我国实行经济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可得出1978-1992年,由单一的公有制的苏联模式社会结构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转变。原因:结合所学,从三大改造、左倾思想、改革开放等内容概括即可。得出1949-1956年的变化,新中国建立,经过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我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