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高考真题专题分类汇编6-16-第十六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_第1页
10年高考真题专题分类汇编6-16-第十六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_第2页
10年高考真题专题分类汇编6-16-第十六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_第3页
10年高考真题专题分类汇编6-16-第十六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_第4页
10年高考真题专题分类汇编6-16-第十六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十六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考点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2021湖南,5,3分)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2.(2021湖北,5,3分)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下图呈现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这表明()湖北抢修长江、汉江堤工图(局部)A.长江水患已被根治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测绘技术世界领先 D.水利修防管理优化答案D3.(2022山东,11,3分)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答案C4.(2021福建,5,3分)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答案B5.(2023海南,11,3分)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答案C6.(2020山东,13,3分)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时间方式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年74.425.40.21932年51.728.320.0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答案C7.(2022江苏,11,3分)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挂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答案A8.(2022天津,13,3分)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答案B9.(2022湖北,17,14分)[古代农书与农业]材料一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时间书名主要内容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西汉《胜之书》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北魏《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宋代陈旉《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农书》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明代《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农政全书》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材料二《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种,七月、八月犁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据《齐民要术》材料三《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据陈旉《农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8分)答案(1)特点①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共计有260多种。(2分)②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各方面;或包括农业工具、技术、粮食作物等多个方面。(2分)③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来自前人著述,或来自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或吸收西方农业科技成果。(2分)(2)比较①异: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2分)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2分)②同: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4分)10.(2022湖南,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答案(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每点2分,答出2点给4分)影响因素:人口;(2分)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引进、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以上因素每点1分,总分不超过3分)(2)评分原则:能够阐明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得2分;能够选用2个及以上相关史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态,给4分。11.(2019江苏单科,23,14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分)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考点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1.(2022广东,1,3分)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答案B2.(2023浙江1月选考,2,2分)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答案C3.(2021福建,2,3分)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答案B4.(2021湖北,13,3分)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答案D5.(2023海南,12,3分)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答案D6.(2022北京,14,3分)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A7.(2021山东,14,3分)1952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A.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B.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C.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答案D8.(2024山东,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字里的上海1947年,上海有工厂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1947年,上海有工厂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50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000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50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000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摘编自《上海统计年鉴》等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参考答案】示例上海·缩影新中国成立前夕,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基本控制了上海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部门,反映了当时上海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不占据主导地位;1945—1947年,上海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业结构不平衡;1947年,上海的工厂和工人数量均占据全国主要城市的一半以上,说明当时中国的工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比较少,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业分布地域不平衡。这一时期的上海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轻、重工业产值的较快增加,及其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1953—1957年,上海的重工业占比上升,轻纺类工厂的内迁,反映了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1956年,上海进行工业大改组等信息,反映了当时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时期的上海是新中国巩固政权,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历史的缩影。总之,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经济的发展情况,反映了中国结束“三座大山”压迫,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历史,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解析】考查点: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的发展变化。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45—1947年”“1953—195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背景为: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当时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历史,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一“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基本控制了上海的电力、自来水、煤气、钢铁生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反映了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不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体现;根据材料一“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可知,1945—1947年,上海纺织业的资本占比较大,金属品的资本占比较小,说明当时上海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业结构不平衡。根据材料一“1947年,上海有工厂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可知,1947年,上海的工厂和工人数量均占据全国主要城市的一半以上,说明当时中国的工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比较少,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业分布地域不平衡。根据材料二“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可知,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7年,上海的轻、重工业产值均增加较快,以及其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说明了上海大力发展工业,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这一时期上海的重工业占比上升,轻工业占比下降,说明了上海注重发展重工业,反映了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工业化建设,中国的工业结构趋于合理;根据材料二信息“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50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000多台”可知,1953—1957年,上海轻纺类工厂的内迁,说明当时上海把一些轻工业迁到中西部地区,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业地域分布趋于合理化,国家的工业布局进一步完善;根据材料二信息“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可知,1956年,上海进行工业大改组,反映了当时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根据题目要求以“上海·缩影”为题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新中国成立前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