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高考真题专题分类汇编2-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_第1页
10年高考真题专题分类汇编2-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_第2页
10年高考真题专题分类汇编2-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_第3页
10年高考真题专题分类汇编2-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_第4页
10年高考真题专题分类汇编2-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考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2021重庆,14,3分)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答案C2.(2022山东,14,3分)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答案B3.(2021辽宁,13,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答案B4.(2024湖北,14,3分)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答案】C考查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贸易停止,阿根廷和巴西等国的贸易量大幅减少,而与同盟国相关的中国上海和日本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全球贸易变化与一战发展进程紧密相关,并不能说明世界市场濒临崩溃,故A项排除;材料并未提及欧美国家的侵略重心转移,故B项排除;材料虽然提到了不同国家的贸易和产量的变化,但并未体现这些国家均为单一产业结构,故D项排除。5.(2024山东,13,3分)下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该漫画揭示出()协约国军队总指挥福煦对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先生们,如果你们要走这条路,小心踩雷!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C.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答案】C考查点:一战及战后国际秩序。【解析】据材料“1918年10月23日”可知,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协约国一方即将获胜。漫画中协约国军队总指挥提醒英、美、法三国领导人,如果走“停战之路”,要“小心踩雷”,表达了对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秩序的不稳定和脆弱的担忧,故选C项。漫画没有体现德国的相关信息,且德国败局已定,英国不可能对德国强烈担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一战性质的评价,排除B项;英、美、法参加一战的意图各异,其利益诉求并不一致,排除D项。6.(2020山东,12,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答案A7.(2020山东,14,3分)英国学者彼得·哈格特为阐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编绘了一张假想国地图。下图所示为其中的四类因素。1938年,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问题,进而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这一事件的起因可以归类于()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8.(2024山东,15,3分)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答案】A考查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解析】从材料来看,英国制成品和半成品进口额占比上升,原料进口额占比下降,反映出英国制造业地位下降。这说明,与20世纪50年代后期相比,20世纪80年代前期,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示意图占比变化与环境保护主义的关系,排除B项;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结构所占比重的变化,图中并未涉及,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材料中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占比变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9.(2024湖北,15,3分)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取景于风光优美的德国南部山区,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A.积极反思纳粹罪行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C.重视传承电影艺术D.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答案】B考查点:二战后的德国。【解析】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联邦德国怀旧电影盛产,展现未受战火影响的乡村和纯朴的民众,这体现了战后德国社会的创伤和人们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联邦德国社会在努力摆脱战败的阴影,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未涉及对纳粹罪行的反思,故排除A项;这一时期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旨在引导民众摆脱战败的阴影,而非重视传承电影艺术,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联邦德国对历史的重构,故排除D项。考点2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2022全国乙,35,4分)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答案C2.(2019天津文综,8,4分)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C3.(2021海南,17,3分)十月革命爆发后,美国特使R.罗宾斯自称是“布尔什维克社会性实验的反对者”,但他认为必须“利用能够将布尔什维克拉向美国一方的所有因素”与布尔什维克保持联系。直到他离开苏俄,美国仍与苏俄保持接触。这说明()A.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B.布尔什维克主义在美国受欢迎C.十月革命为俄国发展开辟新道路D.美国外交秉承实用主义原则答案D4.(2022湖北,15,3分)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答案B5.(2022江苏,15,3分)右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C.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答案C6.(2024湖南,15,3分)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世界大乱要求毫不延缓地研究劳资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迫使我们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坦白地说,在没有承认工人长期为之斗争的基本权利之前,是不可能经常地、稳定地调整好劳资关系的。”这表明()A.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B.美国国内革命形势渐趋成熟C.世界大战有利于各国改善工人待遇D.法西斯主义威胁到美国社会的稳定【答案】C考查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解析】据材料可知,一战后美国总统认识到处理好劳资关系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而处理好劳资关系的前提是承认工人的基本权利,这说明一战客观上有利于各国改善工人待遇,故选C项。材料中的“世界大乱”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美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承认工人的基本权利可缓和劳资关系,这有利于美国消解革命,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对劳资关系的认识,与法西斯主义无关,排除D项。7.(2024北京,15,3分)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D考查点: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战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②正确;材料中欧盟出台的法律涉及对机器人产业的风险把控,这体现了人们对该产业潜在风险的防范,④正确,故选D。①夸大了文学作品对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作用,错误;材料未体现机器人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作用,③错误,故排除A、B、C。8.(2020海南,16,2分)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D.苏联模式的确立答案A9.(2021全国甲,34,4分)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C10.(2023浙江1月选考,16,2分)右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答案D11.(2022湖南,14,3分)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答案D12.(2021天津,11,3分)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答案A13.(2020江苏单科,19,3分)1921—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答案C14.(2021广东,15,3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答案A15.(2021山东,13,3分)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时间拖拉机数量(万台)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1928年2.71.71932年14.861.51937年56.193.0A.优先发展重工业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答案B16.(2022天津,11,3分)1935年8月,苏联某煤矿采煤工斯达汉诺夫与上级指派的两名助手分工合作,使用普通风镐,创造了当时采煤量的世界纪录,矿场给予他按采煤数量计算的工资奖励,而不是通常的计时工资。此后全苏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领取计件工资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从中可以认识到()A.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B.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生产奇迹C.劳动竞赛支撑经济的不断发展D.市场经济助力生产积极性提高答案A考点3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2023湖北,14,3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答案B2.(2024广东,15,3分)1942年,围绕是否用非暴力方式保卫印度的问题,经过与尼赫鲁多次争论,甘地表示不反对武装抵抗法西斯,支持尼赫鲁用武力保卫民族利益的立场。这()A.揭示了甘地宗教信条的转变B.体现了国大党斗争的策略性C.掀起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D.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答案】B考查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解析】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与尼赫鲁围绕是否用非暴力方式保卫印度免遭法西斯侵略的问题发生多次争论,最终达成了用武力抵抗法西斯、保卫民族利益的共识,这与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时坚持的“非暴力”主张明显不同,说明印度面临的外部环境影响印度保卫民族利益的策略,体现了国大党斗争策略的现实性,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甘地的宗教信条,无法体现其是否发生转变,排除A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是指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而材料反映的是抵御法西斯侵略,C项错误;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D项错误。3.(2018浙江11月选考,34,10分)甘地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新成立的俄国的领导人所宣布的革命愿景,在整个世界回响。这激发了印度国大党领袖们争取自治的希望。他们读到了列宁要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各民族联合起来斗争的吁求。欧洲的战争和革命也正在动摇西方殖民列强的根基。1919年,一万名印度人在阿姆利则城的和平集会在流血中结束。国大党组织了全国性的抗议运动,拥有了一位将运动带到人民当中的新领导人——莫汉达斯·甘地。由于同时熟知印度和西方文化,甘地试图将这两种价值观结合,用以抵抗不公的民族原则。他深深赞同西方社会主义者要求改善穷人和被压迫者生活的诉求,同时深信通过沉思实现精神再生的印度观念和非暴力的原则。——摘编自[美]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材料二一九三○年三月十二日,甘地手持竹杖,背部微驼,身着终年不离身的白色土布“拖地”,于早晨六点三十分率领七十九位门徒离开讲经所,开始向四百公里外的大海进军。二十五天后,甘地一行于傍晚六时抵达离丹地城不远的印度洋海滨。次日,在数千名群众注目下,甘地俯身在海滩上淘捞一把海盐。他神情严峻而坚定,在空中挥舞着拳头,然后把洁晶白色的盐末撒向人群。大海恩赐而被禁用的礼物,从此成为为独立而战的新的象征。——节选自[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等《圣雄甘地》(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度非暴力抵抗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4分)(2)指出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及其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影响。(6分)答案(1)一战后印度社会反英情绪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2)事件:食盐进军。意义:标志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影响: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与解放;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对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冲击。考点4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2021全国甲,35,4分)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答案A2.(2021广东,14,3分)下图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A.货币贬值已缓解了经济危机B.经济模式改弦易辙势在必行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D.国家干预政策初见成效答案B3.(2022北京,15,3分)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②“(八日)彼得格勒戍军与劳动社会已推翻克伦斯基政府(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③“(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④“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领土。”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答案B4.(2022天津,12,3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答案D5.(2021湖北,14,3分)下图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A.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B.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C.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D.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答案A6.(2024北京,19,12分)和平与发展材料一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材料二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南—北:一个生存纲领》(1980)材料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6分)(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对材料三加以解释。(6分)【参考答案】(1)19世纪60年代,在美苏冷战格局下,获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发起不结盟运动。他们强调霸权主义会导致冲突,世界正在向合作、平等、共同繁荣的秩序转变;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可以和谐共处,各国超越冷战思维,为本国政治经济发展创造新秩序。20世纪80年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鸿沟日益加大,贫穷与饥饿、战争与资源匮乏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强调了南北发展的差距,指出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呼吁加强双方合作,缩小鸿沟。(2)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各国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但人类仍面临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如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等。中国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与此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国“以和为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身体力行,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亚投行建设的实践。中国方案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作出的重大贡献。【解析】考查点:二战后的世界。(1)首先,概括两则材料对世界的认识。其次,分别对两则材料的认识进行分析。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时空背景和认识提出者的身份。审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为“分析”认识,因此不能只简单的对两则材料观点进行概括。材料一,依据“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得出,霸权主义会导致冲突,世界正在向合作、平等、共同繁荣的秩序转变;依据“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得出,不同社会制度可以和谐共处;依据“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得出,各国需要和平共处,超越冷战思维。结合1961年和“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冷战时期,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开展不结盟运动,反对霸权主义的时代认识。材料二,依据“我们必须……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可以得出,“南—北”,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鸿沟,贫穷、饥饿、战争依然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依据“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得出,南北都有需要发展的共同利益,需要加强合作。结合1980年和“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发展不平衡、战争、贫困、恐怖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的认识。(2)首先明确材料中“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什么,然后要对其进行解释,包括原因、背景的解释,也包括作用、影响的解释。依据“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可以得出,中国方案提出的背景;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可以得出,中国方案的内容和思想来源;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7.(2020天津,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使用夸张、比喻、寓意、突出细节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历史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解释与看待历史的立场。下面是一幅历史漫画的构思,其中蕴含着历史内容和历史寓意。雅尔塔会议:合作与未来漫画的中心是一张圆桌,三把座椅。座椅上分别搭放着一件带有元帅领章的军大衣、一件黑色斗篷和一件咔叽色厚风衣。桌上是一张欧洲地图。桌旁一扇高大的窗户,落地窗帘上端分开,下端聚拢,正好形成一个巨大的“V”形。窗外的天空聚集起阴云。提示:从(1)(2)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漫画构思中包含的历史背景、历史内容和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