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视角下彩礼的法律规制探究(论文)10000字】_第1页
【民法典视角下彩礼的法律规制探究(论文)10000字】_第2页
【民法典视角下彩礼的法律规制探究(论文)10000字】_第3页
【民法典视角下彩礼的法律规制探究(论文)10000字】_第4页
【民法典视角下彩礼的法律规制探究(论文)10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典视角下彩礼的法律规制研究摘要:婚约作为一种古老的制度,在婚嫁习俗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如今,订立婚约过程中,当事人基于自愿互付财物的行为仍大量存在。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在订立婚约时给付的赠与物种类增多,价值增大。其次,社会逐渐复杂化,离婚率不断攀升,并且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也促使解除婚约时的当事人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力。每年都有大量请求返还彩礼的案件,并且数量呈上升趋势。案件数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多种多样的诉讼请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文称《民法典》)出台后,关于彩礼返还的规定依然比较模糊。根据法官个人素养,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等,使得在实务审理过程中标准不一,存在诸多不明确部分。这导致法官在判案过程中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会有同类型案件的判决结果大有不同的现象。在当今社会的法律体系下,我们应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从现实出发,明确诉讼主体和诉讼时效,为我国实务审理指明方向,从而捍卫司法的公信力。关键词:彩礼返还;规则;局限;立法完善 目录引言 4一、婚前彩礼的历史渊源 4(一)婚前彩礼的古代渊源与意义 4(二)婚前彩礼的现代意义 5二、婚前彩礼的法律分析 5(一)婚前彩礼的法律概念 5(二)婚前彩礼的法律属性 6三、婚前彩礼的法律现状 7(一)权利义务主体不明确 7(二)彩礼返还范围不明确 8(三)共同生活和生活困难概念界定模糊 8(四)彩礼返还比例不确定 9四、婚前彩礼的规则完善 9(一)彩礼返还纠纷诉讼当事人的确定 9(二)明确彩礼的返还范围 10(三)正确界定共同生活和生活困难 10(四)明确彩礼返还的比例 11五、结语 12注释 13参考文献: 14引言2021年元旦《民法典》施行,这部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后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影响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对于彩礼返还问题的规定还比较模糊。彩礼是我国传统婚姻制度中的一种,用以保证婚约的形式,具有独创性,在当今社会依然普遍存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婚嫁习惯中。[[]参见董大卫.我国彩礼返还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5(中).]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该条文将彩礼返还的三种情形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没有办理婚姻登记,一种是已经办理了婚姻登记,此时就要考虑男女双方是否共同生活、给付方是否因给付彩礼而导致生活困难。[]参见董大卫.我国彩礼返还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5(中).[]参见杨鑫.彩礼返还制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20.一、婚前彩礼的历史渊源(一)婚前彩礼的古代渊源婚前彩礼,是中国的习俗之一,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渊源,并且带着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与婚约相伴随,并且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环节。彩礼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六礼”制度,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发展到第四步的“纳征”这一阶段后,男方要上门将聘礼送至女方家里,婚姻的成立必须具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便是彩礼的雏形。虽然“六礼”最早是在西周确定的,然而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发展到汉代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儒家思想的一部分成为社会道德规范甚至社会制度的一部分,从而嫁娶程序遵循“六礼”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参见王歌雅.中国古代聘娶婚姻形式略论[]参见王歌雅.中国古代聘娶婚姻形式略论[J].求是学刊,1993(1):100-103.在清朝,要想缔结婚姻关系就必须由男女双方订立婚约,婚约的主要包括交双方换婚书和男方给付聘金给女方。如此,才受到清朝法律制度的保护。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赋予婚约以绝对的法律效力。在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女性也是家中的重要劳动力。女子结婚后,随男方生活,为了弥补女方家缺失的劳动力,彩礼就成了一种补偿方式。彩礼也可以反映出男方家里的经济状况,在古代社会,彩礼通常是“物”,大多数情况下是兽皮,一般在订婚之前从狩猎中获得的,这也从侧面显示出男子的个人能力。如果男方对女方很满意,也就愿意给付女方更多的聘财。同时父母也期望自己的女儿能嫁入家境优越的家庭。接受彩礼后意味着婚约成立,不得随意反悔,所以彩礼也起到了敦促男女双方慎重订立婚约的作用。(二)婚前彩礼的现代意义鸦片战争时期,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先进人士开始强烈抨击婚约习俗,积极倡导着整个社会习俗的变革,但是在民间彩礼仍是订立婚约的必经环节。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自由这一理念受到重视,反对父母及第三者干预他人婚姻。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198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下文简称《婚姻法》)以及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中都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立法上对彩礼的忽视与现实生活中彩礼习俗存在的普遍性是自相矛盾的。[[]参见毕东妮.彩礼返还规则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但高额彩礼现象在民间依然存在,彩礼被首次纳入法律已经到了2004[]参见毕东妮.彩礼返还规则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在当今的风俗习惯中,男方愿意给付聘礼表示他希望与女方建立婚姻关系,女方接受聘礼表示她愿意与男方建立婚姻关系。如今这种婚约已失去了法律意义,但聘礼仍有其现实意义,比如,给付彩礼后表明男女双方正式定婚,男女双方都要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双方父母也改口称亲家、亲家母。二、婚前彩礼的法律分析(一)婚前彩礼的法律概念婚前彩礼的概念目前没有被纳入法律规范之中,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彩礼是出于缔结婚约为目的,按照当地习俗,由男方自愿赠与给女方的钱财。[[][]参见贾明军.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律师业务[M].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在第一种情形下,如果两个男人和女人没有经历过在当地民政部门婚姻登记程序,例如,他们只在家里设置一个宴会,招待客人,但没有领结婚证,男方和女方反悔不想要再生活下去。此时,因为男女双方不是真正法律层面上的夫妻,基于风俗习惯而给付的彩礼自然就需要返还给对方。在第二种情形下,男女双方虽然已将办理了结婚登记,实际并未生活在一起。没有达到拥有共同财产、承担共同权利义务的程度,在本质上还不是一家人,如果离婚就需要退还给付方基于风俗习惯而给付的彩礼在第三种情形下,男方因给付彩礼而致使生活水平下降至困难程度。无论是在离婚时还是离婚之后,给付方的生活条件较原来的有很大的差异,已经不能用个人财产来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就需要返还基于风俗习惯而给付的彩礼。综上所述,彩礼一般被当作是男方自愿给付给女方的财物,是按照赠与处理的,在离婚时女方不愿意退还彩礼的,法院一般也不会判决女方退还所收彩礼。只有在满足法律规定的这三种条件的,男方可以主张女方退还聘礼。否则,彩礼将不予退还。(二)婚前彩礼的法律属性法院在处理彩礼的相关案件时,对彩礼的属性有不同的认识,造成同案不同判的局面。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在彩礼属性的认定上都存在争议。主要学说具体如下。所有权说的主张者的王利明教授认为,彩礼是由男方基于缔结婚约为目的而自愿赠与女方的财物,在赠与行为发生后财物的所有权也转移给女方,在将来如果没有结婚也不必返还彩礼。[[]参见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论(下)[]参见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论(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70.从契约论说认为,彩礼是从属于婚约的一种特殊的契约,这一学说的倡导者江平教授在理解彩礼的属性时,做出以下见解,彩礼能否成立要看婚约能否成立,男方给付给女方彩礼以订立婚约为目的,这是主契约,当目的不能实现时,从契约也不能成立。[[]参见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参见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53.[]参见傅广宇.“中国民法典”与不当得利:回顾与前瞻[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9(1):116-132.争议最多的学说是,附解除条件说。该学说的倡导者认为彩礼就其性质而言,是为了能够达到缔结婚约的目的,以及基于维系双方感情而为的一种赠与。[[]参见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页.]附条件说的主张者认为给付行为是附结婚这一条件的,当婚约不成立,结婚这一条件就失效了,就需要将彩礼退还。[[]参见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页.[]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8页.[]参见马忆南,庄双澧.彩礼返还的司法实践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2019(4).笔者也认为,彩礼是附解除条件的赠与。彩礼是在缔结婚约时,基于风俗习惯,由男给付女方的财物。给付彩礼的目的是结婚,当婚约不成立或者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较短,给付彩礼的一方会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一般彩礼是数额较大,价值较高的财物,不能简单地、单纯的将彩礼当作是一种一般的赠与行为。否则会引起大量纠纷,甚至恶性事件。为了解决现实中的这种现象,很有必要将彩礼认为是一种附解除条件的赠与。三、婚前彩礼的法律现状如今年轻一辈的婚姻远不如老一辈婚姻来得稳定,年轻一代婚姻观念也越来越开放,离婚也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普遍存在。[[]参见王会,欧阳静.农村青年“闪婚闪离”现象及其原因探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3):87-94.[]参见王会,欧阳静.农村青年“闪婚闪离”现象及其原因探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3):87-94.(一)权利义务主体不明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之规定中的“当事人”的范围模糊不清,是否仅限于订立婚约的当事人。但结合社会现状分析,彩礼一般是男方的父母筹集,女方的父母实际接受。因而导致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无法明确界定接受彩礼的当事人。在实践中男方给付的彩礼,由女方自己保管的很多,但由女方父母掌控的情况也存在。因此,一旦发生纠纷,涉及的不仅会涉及到婚姻关系的双方,还会涉及到双方的父母,关系比较复杂。怎样选择诉讼主体,成为一大难题,是男女双方,还是双方家庭呢?(二)彩礼返还范围不明确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之规定,其中对“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作何理解,此项规定并没有具体说明,这就需要法官根据具体案件行使自由裁量权。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风俗也大为不同,各地对彩礼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彩礼的数额价值也不尽相同。哪些花费能列入彩礼的范畴还未能得到明晰,比如婚宴以及相关支出是否属于彩礼、见面礼等。这些是否全部视为男方赠与女方的彩礼,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实践中还有许多将恋爱期间赠与的大金额、高价值物品认定为彩礼,但在恋爱时的赠与缺少明确的缔结婚姻目的,同时也不是基于风俗习惯,将其视为彩礼似乎比较牵强。由于彩礼的范围认定标准不一,在审理该类案件时,易出现同案不同判,此种现象极大的减损司法公信力。(三)共同生活和生活困难概念界定模糊《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之规定中的第二、三种情形,要以离婚为前提。根据目前我国的规定,彩礼返还的情形以是否离婚为分界点,在以离婚为前提时才考虑的共同生活这一要素。[[]参见郭英华,杜琼.彩礼返还行为刍议——兼释《婚姻法司法解释[]参见郭英华,杜琼.彩礼返还行为刍议——兼释《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及相关规定[J].行政与法,2019(02).“生活困难”应作如何理解也是司法实践中的一大争议点。以困难程度高低不同,可以划分为绝对困难和相对困难。绝对困难是在经历了彩礼给付后,导致家里负债累累,引起家庭生活水平过度低下直至低于本地最低生活标准。相对困难是比不上之前的生活水平,但未达到最低生活标准。司法实践中不认定返还彩礼的原因之一就是法官认为只达到了相对困难的标准。其次,针对生活困难很难举证,怎样证明生活困难是因为给付给女方彩礼才导致困难的,以及对于给付彩礼之前就已将生活困难的情况如何处理,都没有具体规定,所以需要制定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来具体该标准的界定。(四)彩礼返还比例不确定彩礼的返还比例还没有被法律规定,目前《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仅仅是规定了彩礼的返还条件,对于彩礼返还的比例问题并未涉及到。基于这一立法空白,在司法实践中,法官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同的法官对彩礼返还比例的判断差别较大,导致法官在确定彩礼返还比例任意性较强,有的案件之间的返还比例相差甚远,从而引发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四、婚前彩礼的规则完善“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风俗习惯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时时刻刻牵动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最能潜移默化人们的生活,婚俗习惯也普遍影响着每一个人。我们很自然地能接受与习惯相符的法律,那些超出习惯的,还是很难被理解接受的。”[[]参见陈轶群.论习惯和法律在司法领域中冲突与互动——兼谈司法公正的评价立场[J].法律适用,2[]参见陈轶群.论习惯和法律在司法领域中冲突与互动——兼谈司法公正的评价立场[J].法律适用,2005(1).[]参见裴艳倩.彩礼的法律属性及返还规则研究[D].扬州大学,2012.(一)彩礼返还纠纷诉讼当事人的确定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没有明晰彩礼返还纠纷的当事人。在离婚案件中,大多纠纷是彩礼而引发的,并且彩礼的数额很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如何认定当事人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社会稳定。有必要明晰彩礼返还纠纷中如何确定诉讼当事人。如就索要返还彩礼发生争议,可以从以下情形确定原告。在对方认可或者己方有证据证明的前提下:彩礼是谁给付的谁就可以当原告,从而提出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女方知道彩礼是男方的父母从别处借来的,是以男方的名义交付给女方的,男方父母可以在男方个人不主张权利的情况下以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身份申请参加离婚诉讼,当人也可以另行提起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多方主张当原告对女方提起返还彩礼的诉讼,且没有证据能证明彩礼的给付方,那么女方可以决定谁当原告。因彩礼问题发生矛盾,女方否认自己曾经接受过彩礼,在承担举证责任的情形下,男方和其家人都可以主张彩礼返还。那么当凑集彩礼的主体不是其父母,而是其他人,当然也享有同样的资格,可以参照前述情形主张权利。被告的确定更是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到原告的权利能否实现。在司法实践中,通常是相互推托,谁也不愿意当被告,原告在主张权利时很被动,因诉错主体带来损失。可以结合以下情形进行分析处理:如果约定好了接受彩礼的主体,在纠纷发生时就以谁为被告,如果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接受人互相不承认自己曾接受彩礼,就将女方及其父母列为共同被告:若彩礼是给了女方的家人,其家人又转手给了女方,当产生纠纷之时,女方的家人是原告,女方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如果是先将彩礼给付给女方,女方接受后又将该财物交给自己的父母,在纠纷发生时,女方作为被告,女方父母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二)明确彩礼的返还范围《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释均没有对彩礼的范围进行规定,在法官自由裁量权较大的现状下,我们要对彩礼的范围做出具体规定。不可以把彩礼当作是一般的赠与行为,而应该被看待为附条件的赠与,它是以结婚这一要素为生效要件的。倘若男女双方结婚,该赠与行为就发生法律效力,假使男女双方因为某种原因未能结婚,该赠与行为就失去了其法律意义。第一,应当对恋爱期间的一般赠与和彩礼进行区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在恋爱期间的赠与,价值也越来越高。此类赠与可能是出于结婚为目的,也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为了促进感情而赠与,由条文表述可知,只有在基于风俗习惯给付的才被认定为彩礼,在恋爱期间的赠与行为不是基于风俗习惯而产生的,因而属于一般赠与行为。因此,恋爱期间的赠与不属于彩礼返还的范围之列;第二,到了订立婚约这一阶段时,男方自愿赠与女方的比较大数额的金钱也或许是较大价值的贵重物品,也应当认定为彩礼。(三)正确界定共同生活和生活困难夫妻是否“共同生活”是在离婚的这一情形下才考虑的,是彩礼返还的重要依据之一。怎样看待“共同生活”,关乎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共同生活”和“生活困难”的概念,使法律语言更加严谨、正式。在考虑“共同生活”这一因素对返还彩礼的界定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第一,适当扩大“共同生活”适用范围,应适当考虑双方在未办理结婚登记的情形下共同生活对彩礼返还数额产生的影响;第二,应考虑共同生活时间的长短对彩礼返还的影响。在共同生活的方式上,结合我国未婚男女共同生活的社会现状,以及已婚夫妻的共同生活的分析,笔者认为,满足共同生活需要以下几个要素:办理婚姻登记后,共同生活的方式多样。包括男女双方生活在一起,但没有真正的夫妻生活,但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使用、支配家庭物品及财产。还包括夫妻因各种因素,不在一起居住,但是保持情感联系和家庭财务往来。共同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共同生活”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共同的住所、夫妻间的性生活、夫妻基于配偶身份的相互理解和慰籍、夫妻相互扶助的义务、夫妻共同承担的其他家庭义务。[[][]参见徐林兰.彩礼返还制度的实证研究——以余干县为例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9.在界定生活困难时,应该将当地最低生活水平作为标准,假使能够拿出证据证明其生活水平是低于当地生活水平的就可以认定为生活困难。[[]参见薛红涛.我国彩礼返还法律规定的不足和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8(8):58-59.]从立法本意上来分析生活困难,不是相对困难,而应当理解为因给付彩礼造成给付人生活的绝对困难。单从彩礼的金额来说,彩礼一般数额较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逐年上涨趋势。再从结婚所需要置办的物品看,从之前的“三件套”到现在的“四金”、房子、车子,都是十分贵重、十分高昂的。不管是金钱还是购置物品,都不是一笔小数目,必然会给给付方带来沉重的负担。如果依然将困难理解为相对困难,就失去了立法意义,势必会向给付方倾斜保护。安徽省毫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参见薛红涛.我国彩礼返还法律规定的不足和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8(8):58-59.[]参见毫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毫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婚约彩礼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Z]../zs/631365.aspx.(四)明确彩礼返还的比例彩礼返还的比例是当事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核心焦点问题,必须明确彩礼返还比例。通过明确过错责任原则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作出合理的限制。根据现行司法解释的规定,男女双方的主观过错还没有纳入考虑的范围。只要符合前述第五条之规定就可以主张对方返还彩礼,这从侧面体现了无过错原则被应用到彩礼返还的过程中。[[]参见张学军.彩礼返还制度研究——兼论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J].中外法学,2006(5).]从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是否适用过错原则到彩礼返还中引发了争议。假使不能缔结婚约关系是因为男女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有重大过错,另一方就可以请求赠与物的退还,甚至可以请求对方进行赔偿,无论是财产上的还是非财产上的。[]参见张学军.彩礼返还制度研究——兼论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J].中外法学,2006(5).[]参见李志敏.比较家庭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五、结语彩礼一直是热门话题,也是婚姻中的“第一道关”。此次《民法典》修订,关于彩礼返还规则尚有不足之处,从而导致在实务审判过程中法律依据较少。因立法者应当重视彩礼返还这一部分的立法完善问题。《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释,简略的说明了何种情形下可以主张彩礼返还,难以应对彩礼返还纠纷中各式各样的矛盾。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其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案件的诉讼当事人混乱;彩礼返还的范围不明晰;共同生活和生活困难的界定比较模糊;彩礼返还的比例不统一等。这使得部分民众对此规定的不认可,面对群众的呼声,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婚姻风俗作出回应。针对现存纠纷的主要矛盾点,就彩礼返还规则这一方面出台适合国情的法律法规,以满足本土化的需求。注释:[1]金眉.婚姻家庭法的同一性原理——以婚姻家庭理念、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