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_第1页
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_第2页
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_第3页
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_第4页
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五育并举”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中,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教师要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重要基础。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平台,能为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契机。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劳动教育,可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探讨了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意义,提出了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劳动教育的策略。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实践策略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5.034劳动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劳动意识却越来越淡薄。尤其是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重成绩、轻素质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导致很多学生不会劳动也不愿意劳动,严重影响了人才的综合素质。语文是小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学生认知和审美、文化能力的主要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理念和思想,是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平台。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更要关注其中描绘的情感、思想和行为认知,能从中汲取优秀的思想和道德素养,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过程需要学生去体会和实践,也需要学生从精神和思想上去理解。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首先,两者结合能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养成。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根源,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劳动素养对社会的影响巨大。语文学科能从情感、思想和行为上塑造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劳动理念、掌握劳动技能,所以,教师将两者结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能在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其次,两者结合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不只是劳动技能,而是劳动背后体现出的坚定毅力和顽强意志,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理解劳动理念,而与语文学科融合,学生就能从审美角度理解劳动价值,能更好地在生活中追求劳动之美,从而形成克服万难、顽强不屈的劳动品质,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后,两者结合能促进社会环境的积极变化。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是不可言喻的。教师通过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劳动教育提高他们的劳动品质,就能为未来社会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使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投入劳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二、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劳动教育关系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应当引起重视与关注。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劳动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第一,师生对劳动教育不重视,没有科学的劳动观念。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渗透。长此以往,学生没有良好的劳动观念,在劳动中缺乏主动性,更不会重视劳动。第二,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意。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但劳动教育模块却较为单一,多为空洞乏力的说教,或者让学生自主去体会思考,这种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枯燥单一,学生很难从空泛的文字中去理解知识,缺乏教学创意。第三,劳动教育的渗透不具备持续性,渗透效果不佳。就目前的劳动教育现状来看,语文课堂上劳动教育的渗透方式过于随意,教师只讲授原理,忽视了生活中的劳动对学生的影响,由此,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无法有效形成,劳动教育效果欠佳。三、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最强,此时,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能力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情感之美的同时理解劳动价值,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1.融入劳动理念,塑造正确的劳动观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紧抓这些素材,就能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小学生很少有劳动的机会,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理念,引导学生去感受劳动、体会劳动,以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夯实劳动教育的基础。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有关蚂蚁运粮食的童话故事,故事的主旨虽然是赞扬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爱弱小的品质,但也渗透着浓郁的劳动教育元素。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要通过劳动来生活,蚂蚁们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进行劳动,终于将大奶酪搬回了家,觅得了生存的粮食。如果蚂蚁都不爱劳动,没有人愿意去寻找食物,那么所有的蚂蚁也都会无法生存。在这个故事中,蚂蚁的劳动成果是可喜的,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蚂蚁队长的品质,更要融入劳动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蚂蚁们的合作劳动精神。教师可以借助趣味的画面和生动的故事来渗透劳动思想,告诉学生要想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就要从日常劳动开始,通过劳动积累能量,积累财富,这样才能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通过劳动理念的有效渗透,学生能感受到课文的趣味,也能逐步构建劳动观念,能正确地认识劳动带来的结果,理解劳动对人类生活的价值,从而向往劳动,愿意主动参与劳动。2.创设教学情境,沉浸体验劳动活动劳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劳动?在学习时很多学生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尚不成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教师如果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所以,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借助丰富生动的情境体验,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劳动场景,感受不同的劳动过程,以此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以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这一课中要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在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有了科学家的辛勤劳动,才有科技的不断进步,才有现在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理解劳动在科学成就中的价值。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科学技术。比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动态播放出在20世纪以前,人们是怎样在静悄悄的世界中生活的,是如何凭借双手在田间劳作的,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景象,从中感受之前的社会生活状态,感受人们挥洒汗水劳动的场景。随后,教师可以逐步引入20世纪以来电话、飞机、网络出现后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搭建高速火车轨道、铺设高架公路的场景,感受众志成城的场面。最后,教师再将蓬勃的现代社会景象展示出来,让学生体会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感受劳动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通过这样的沉浸式体验,学生不仅能感悟科技的发展速度,更能领悟劳动的意义,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从而正确地认识劳动,理解劳动的必要性。3.问题引发思考,反思劳动精神内涵思想决定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就必须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品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如此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实现优秀思想的内化。劳动教育也是如此。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地运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进行反思,充分挖掘劳动中的精神内涵,从而有效提升劳动教育效果。以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历史散文,讲述了西门豹治理邺县时,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课文重点讲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虽然对兴修水利的内容提及较少,但兴修水利是影响当地人民生活的重大举措,西门豹“凿渠引水灌溉农田”,帮助人民提高收成,这是劳动带来的巨大成果。那么,当时兴修水利到底面临多大的困难呢?为什么这样的事迹是值得歌颂的呢?围绕这样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激发他们深入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比如,围绕兴修水利的内容,教师可以提问:“当时人们开凿水渠引水灌溉需要多久呢?”“他们用什么样的工具呢?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是什么精神推动他们完成了这样的任务呢?”借助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自主探索有关历史内容,了解当时兴修水利所用的工具,并了解当时的开凿难度,这样,学生就能从侧面感受到当时人们迎难而上的劳动精神以及他们想要改变生活的美好愿望。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写作或者其他的方式将自己的探索和反思结果表达出来,体现出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入感悟劳动的内涵。4.结合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语文课堂中,学生要掌握语言技能,还要理解文化情感,获取审美认知,提高人文素养。劳动教育是一种提升素养、强化审美的重要方式。学生如果能实际参与劳动,就能在劳动中体会收获的快乐,感受付出的甜蜜,为了追求这种美好的体验而踊跃参与劳动,正是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所以,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借助劳动体验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有效提高劳动品质,提升对美的认知。以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记叙散文,讲述了一家人亲手种植、收获、品尝花生的过程。虽然语言平淡,但却饱含深情,不仅体现出要实实在在做人的思想,也体现出朴实无华的劳动品质。结合这一课,教师可以以家庭或家务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实践,真实地在生活中与家人一起劳动,感受踏实劳动的快乐,品味劳动的收获和家人的温情。比如,教师可以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与“承担家庭一份责任”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去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家庭大扫除、烧饭、拖地等等,如果有小种植园,学生还可以与家长一起播种,种下自己喜爱的植物,感受种植的快乐。在真实的体验中,学生能挥洒汗水,感受家人的温馨与和睦,同时也能体会到身体的变化,深入体会劳动的过程。据此,学生对踏踏实实劳动的含义就会更加了解,就能够主动去劳动,享受劳动的快乐与幸福。5.家校合作共育,夯实劳动教育成果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各自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劳动教育与学校和家庭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长和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落实劳动教育,如此才能让学生接受完整的劳动教育,夯实劳动教育成果,形成劳动习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积极推动家校共育,使家庭和学校共同落实劳动教育,及时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劳动能力,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落实。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和延伸,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是巨大的。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往往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渗透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后,不能就此了之,而应当积极地与家庭沟通合作,真正将劳动教育贯彻到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例如,教师要积极地向家长传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还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向家长提出一些家庭劳动教育的建议,让家长从理念和教育行为上有所重视和改变。與此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与家庭的互动,可以围绕劳动教育专题,积极组织家校互动活动,让家长、学生、教师三方共同参与其中,形成劳动教育理念,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最后,教师也要给予家庭合理的劳动建议,比如,如何安排学生的家务劳动,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劳动,如何强化学生的劳动精神,这些都需要教师从专业角度给予指导。如此,家长才能提高教育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保障劳动教育效果。语文学科具有融合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语文课堂中具有丰富的人文元素,有多样的情感体验,有饱满的精神食粮,能从精神、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劳动教育首先就必须从观念上着手,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劳动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