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模拟试卷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_第1页
53模拟试卷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_第2页
53模拟试卷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_第3页
53模拟试卷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_第4页
53模拟试卷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单元大概念素养目标编号单元大概念素养目标对应新课标内容对应试题Y820300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P27】P40T6(4);P49T18;P50T23Y820300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P15】P38T9(3);P38T9(5);P42T5(3);P48T12;P48T13Y8203003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P15】P38T9(1);P39T6(1);P41T4(2);P44T7(2);P44T8(2);P49T15

9桃花源记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B.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D.遂与外人间隔(jiàn)此中人语云(yǔ)2.【新独家原创】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B.忘路之远近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3.【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得其船,便扶向路4.【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B.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寻向所志寻病终D.便舍船屋舍俨然5.【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复前行B.渔人甚异之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未果,寻病终6.【新独家原创】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不当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7.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译文:(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D.林尽水源。译文: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8.【学科素养·思维能力】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C.村人“皆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美好的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能力提升全练9.(2023河北定州期中,9—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甲】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①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弓人②,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②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船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③木片逐流下。深山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选自《搜神后记》,有改动)[注]①石囷(qūn):圆形石仓。②伐弓人:砍伐树木做弓背的人。③斫:砍伐。(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Y8203003)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①黄发垂髫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尝采药至衡山

④深入忘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Y8203002)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②深山有人迹,异之。译文:(4)(★★☆)【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意思相仿。(1分)

(5)【新考法·对比阅读】(★★★)【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分)(Y8203002)答:素养探究全练10.【新考法·专题学习】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示例: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专题学习内容:

专题学习任务:(2)【学科素养·文化自信】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下联:陶渊明,

(3)【新考法·情境式命题】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你将如何为自己辩护?答:

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全练1.BA.舍:shě/shè。C.要yāo。D.语yù。2.BA、C、D三项中的“之”字均为人称代词,B项中的“之”为助词。3.BB.怡然:高兴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A.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C.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D.向:古义,先前的/今义,引进动作的方向、目标或对象。4.BB项中的两个“具”都是形容词,详细地。A.遂:副词,于是、就/副词,竟。C.寻: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D.舍:动词,舍掉/名词,房屋。5.CC项中的“绝境”属于古今异义词。A.“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B.“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D.“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6.D该项正确的停顿划分应为“后/遂无问津者”。7.B“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这一理解有误。“俨然”,整齐的样子。这一句正确的理解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8.C细读课文文本,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后可知,村中人听渔人讲述外面发生的事后,因为外面的人处于战乱频仍的生活之中而叹惋,故C项分析有误。能力提升全练9.(1)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①小孩②妻子和儿女③曾经④同“返”,返回(3)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②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4)豁然开朗(5)借助一个真实世界的人——刘子骥对桃花源、石囷的寻之不得,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解析(1)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断句。“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句意为: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一闭一开”并列结构,应在“开”后停顿;“水深广”为主谓结构,应在“广”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同时要注意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如②句中的“妻子”为古今异义词;④句中的“反”是通假字,同“返”,返回。(3)翻译文言语句,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②句重点词:迹,踪迹;异,对……感到惊异;之,代词,指“深山有人迹”。(4)【乙】文中的“开明朗然”意为“眼前就明亮起来”;【甲】文中的“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由此可知,【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豁然开朗”意思相仿。(5)根据【甲】文第⑤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可知,刘子骥听说了桃花源的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但没有实现。让一个真实世界的人来寻找桃花源,把桃花源放置在一个真实的背景之下,写出了桃花源的不可寻觅,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同时,写出了世人对桃花源的向往,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根据【乙】文第①段“欲更寻索,不复知处”可知,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石囷那个地方,结果却再也找不到它在哪里,写出了那个地方的美好与神秘,暗示了那个美好的地方是虚构的,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综上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他)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涧水的南面有两座石仓,一座门关着一座门开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树做弓背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仓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却不能再知道它在哪里。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便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让这木片漂出来的。”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素养探究全练10.(1)(示例1)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及其与陶渊明的关系。(示例2)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桃花源专题学习任务:搜集跟桃花源相关的古诗文及地名,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对后世诗文(文化)的影响。(示例3)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归隐专题学习任务: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研究中国的归隐文化,探究陶渊明对归隐文化的影响。(示例4)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田园诗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探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特点。(2)(示例1)南山种豆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