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 必修上《劝学》、《师说》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01讲 必修上《劝学》、《师说》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01讲 必修上《劝学》、《师说》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01讲 必修上《劝学》、《师说》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01讲 必修上《劝学》、《师说》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必修上《劝学》、《师说》一轮复习目录TOC\o"1-3"\h\u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考点一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4考点二信息的辨析 4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文言文课内重要篇目复习目标1.复习掌握《劝学》《师说》中的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2.通过梳理思维导图,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的说理论证思路,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3.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评估说理过程请根据以下提示,评估两篇文章的说理是否合理。同桌讨论评估,全班交流评估结果。*文章观点是一种假设还是客观事实?*文中的证据是否可靠?*文中的材料、证据能必然归纳出观点吗?*这个观点结论有不能涵盖的特殊例外吗?并能做合理解释吗?*说理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反对方的意见,并能做出合理解释吗?评估小结1真之内容主题《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师说》则是一篇“不平则鸣”的典范之作,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见该文的目的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荀子与韩愈不仅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们更多强调学习和教师的作用。荀子以“劝学”为题,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字统领全篇,告诉读者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题,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韩愈《师说》,即“说师”,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2.善于谋篇论证《劝学》开篇即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围绕该论点,荀子进行各类论据的构筑,详细分析了学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使“劝”的过程顺畅自然。《劝学》一文主要是通过变化多样的论证方法、贴切自然的论证内容和理性严密的论证语言来达到作者“劝学”的目的。在“劝”的过程中,作者先对论点进行肯定,再巧妙设喻,以严谨的逻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韩愈《师说》这篇说理文在整个论证过程中,始终围绕“从师”的问题,批判士大夫们“从师”的愚妄态度,从而从正面立论,反面批驳。在论证部分则有破有立,呈现出典型的驳论文思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在论证方法的运用上,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度。《劝学》《师说》两文开篇行文巧妙,说理精警,论证由浅入深,层次纵深展开,且辩证分析非常到位,行至篇末看似自然结尾,却有高处泻水、落崖惊风之势。3.美之精巧文体《劝学》一文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刻,结构严谨,是先秦论说文的代表之作。该文主要借助了大量不同的事物来说理,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并加深读者印象。如作者借“蚓”与“蟹”来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心浮气躁等。作者在文中不仅借助不同的事物来说理,还采用不同的句式来呈现,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使文章读来铿锵起伏、富于变化,特别是文章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富有音乐之美。《师说》也是一篇论说文,注重说理,呈现出一种理趣之美。文章以“师”的论述为脉络和重点,按照逻辑顺序和对比方法逐层深入,结尾处亮出本文意旨。《师说》从开篇到结尾,有事实、有理论、有对比,层层推进,庄谐并用,情理交融,而且文中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显示出韩愈奇绝独特的文风。2025年备考策略1.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虽然文本材料选自课外,但知识点基本源自课内所学。所考查的文言实词、虚词其意义一般都能在课内教材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或者从课内教材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因此,我们在高三文言文一轮复习时,首先要发挥教材的作用,先整体回归高中课文,注重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从课文中寻找文言文知识点的源头,这样我们才可以利用已学的稍微更熟悉的带动未学的相对更陌生的,这就是所谓的“得法于课内,而受益于课外”。2.在文言文一轮复习阶段,我们要恰当处理高中阶段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可以采取分单元分篇目对课文进行字词梳理的方式,循序渐进,一一攻破每篇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由于教材课文内容较多,字词知识点等也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时要抓精练挑重点,定位要准确,要有目标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课文复习。所以,每篇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不是第一次初读学习内容,而是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复习。只有掌握了课本重点知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运用实践的效果。[课文概览]课题文体作者核心内容艺术特色劝学议论文荀子围绕“学不可以已”观点,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勉励人们坚持学习,积累知识,培养高尚品德。1.善用比喻、对比说理2.句式整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师说议论文韩愈阐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倡导从师学习的风气。1.全文驳立结合,论证手法丰富多样2.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气势恢宏[梳理脉络,理清结构]画《劝学》《师说》的思维导图:要求包含中心论点,概括各段段意,梳理内容及探究论证方法。难句预设: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6.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7.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8.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9.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参考翻译:1.

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的标准,用火烤使它变成车轮,它的弯度合乎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即使再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变得挺直,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2.

骏马跨跃一次,不能跨出十步远;劣马拉着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3.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的心思专一啊。4.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寄身,这是因为它的心思浮躁啊。5.

有了疑惑却不从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最终得不到解决。6.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问题;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比不上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7.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只是教他们书本知识并且(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8.不懂得句读(尚且从师学习),不能解答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我没有看出来这样的人是明智的。9.

对方地位低(却向他学习)就觉得羞耻,(对方)官职高(却向他学习)就接近谄媚了。【知人论世】1.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三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两任楚国兰陵令,晚年著书立说,韩非、李斯是他的徒弟。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反对鬼神迷信。主张“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强调教育对人的影响。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①,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②[伴读]一个“文”字概括了韩愈的一生。韩愈从贞元二年到贞元十一年,前后近十年,七次科考、六次落榜。虽说韩愈是一个典型的落榜生,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3.魏晋以来,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此风愈演愈烈,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③[伴读]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3.“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等就属这一文体。[伴读]“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4.“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⑤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伴读]韩愈和柳宗元一生都能推心置腹。也正是脾气直白、才华横溢又追求一致的两位君子,才能有这样时而针锋相对、时而相视一笑的友情吧。5.“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潮如海。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文言知识点梳理《劝学》一【重要实词】1.劝(鼓励)学2.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3.学不可以已(停止)4.木直中(合乎)绳5.輮(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把……作为)轮6.虽(即使)有(同“又”)槁暴(晒干。槁,枯。暴,晒。)7.金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8.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日参省(参,检验,省,省察)乎己9.则知(同“智”,见识)明而行无过矣10.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11.吾尝(曾经)跂(踮起脚后跟)而望矣12..声非加疾(劲疾)也13.而闻者彰(清楚)14.假(借助)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者15.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到达)千里16.非能水(名作动,游泳)17.而绝(横渡)江河。18.君子生(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9.风雨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翻译为“从这里”)20.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焉21.故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22.不积小流,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成江海23.锲(刻)而舍(停止、止息)之,朽木不折2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25.下饮黄泉(地下的泉水)26.用(因为)心一(专一)也27.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二【重要虚词】重点虚词“而”(1)连词,表转折: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2)连词,表转折: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3)连词,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4)连词,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蟹六跪而二螯(5)连词,表顺承:登高而招/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6)连词,表假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7)连词,表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三【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名词作动词

(游泳)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

(每日)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使动

(使……快)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

(向上、向下)5.用心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

(专一) 6.輮以为轮

使动

(用火烤使……弯曲)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用心一也/用心躁也2.介词结构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5省略句輮以为轮【重点句子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从蓝草里提取的,但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由冷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更寒冷。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具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照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没什么特别的,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比不上登到高处见得广。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智慧自然获得,圣人的精神境界就具备了。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半步远,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成功在于不停地走。(如果)雕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被雕刻。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这是因为它内心专一啊。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寄存身体,这是因为它内心浮躁啊。《师说》【文言知识梳理】一【重要文言字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4.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风尚)6.其皆出于此乎(大概)7.则耻师焉,惑矣(糊涂)8.士大夫之族(类)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10.君子不齿(看不起)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赶得上。)12.其可怪也欤(多么)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14.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1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16.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2.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4.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6.或师焉(师:名词作动词,从师。)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9.孔子师郯子(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三【重要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在';后一个'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状语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其闻道也必先乎吾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五【易错字填空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翻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向有看到那种人的明智之处。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翻译: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翻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翻译: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劝学》《师说》通假字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做状语,每天非利足也

“利”:使动用法,使……便利、快捷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下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圣益圣,愚益愚

“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意,广泛学习;今意,学识渊博而神明自得:古意,澄明的心智;今意,神灵下饮黄泉:古意,地下的泉水;今意,阴间用心一也:用,因为;心,心思小学而大遗:古意,小的方面学习;今意,义务教育初级阶段

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状语后置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表原因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状语后置

一词多义于:(1)青出于蓝

介词,从

(2)而青于蓝

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出对象

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以……为师,意动用法其:(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们

(2)其为惑也代词,那些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大概重点知识梳理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就义项例句释义①金就砺则利②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③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④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答案①接近,靠近②登上,上③完成,成就④就任,赴任(2)假义项例句释义①善假于物也②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③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⑤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滕王阁序》)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长亭送别》)⑦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答案】①借助②非正式的、代理的③假期④与“真”相反,不真⑤假期⑥假如,如果

⑦宽容、原谅(3)绝义项例句释义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我命绝今日(《孔雀东南飞》)③冰泉冷涩弦凝绝(《琵琶行》)④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⑤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答案】①横渡②停止呼吸,气绝③停止,中断

④断绝

⑤直上穿过2.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①木直中绳,以为轮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君子生非异也【答案】①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②“有”同“又”,复、再;“暴”同“曝”,晒③同“智”,见识④同“性”,天性3.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劝劝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②金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黄金③跪蟹六跪而二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④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⑤爪牙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⑥寄托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答案①鼓励②金属制的刀斧等③蟹腿④广泛地学习⑤爪子和牙齿⑥托身,藏身4.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强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③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答案①强健的,强大的②勉强③弓弩有力④有余,略多5.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④用心一也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⑥木直中绳,以为轮答案①名词作动词,游泳②形容词作名词,高处③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变锋利④数词作形容词,专一⑤使动用法,使……快⑥使动用法,使……弯曲6.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者……也②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③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7.文化常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特指__________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2)故不积跬步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______”,跨出两脚为“________”。答案(1)有学问、有修养(2)跬步三、高考考过的背诵名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2020年全国卷Ⅱ)(2)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年天津卷)(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2018年全国卷Ⅲ)(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2017年全国卷Ⅲ)答案(1)以为轮使之然也(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重点知识梳理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道义项例句释义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道相似也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⑦道芷阳间行(《鸿门宴》)⑧破灭之道也(《六国论》)⑨来吾道夫先路(《离骚》)⑩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⑪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答案①道理②途径、方法③风尚④道德学问⑤路⑥说,讲⑦取道⑧原因⑨同“导”,引导

⑩道义

⑪志向(2)或义项例句释义①或师焉,或不焉②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③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④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答案①有的②或许③有时④有人2.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答案①同“授”,传授②同“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3.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从而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③众人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大家;许多人④小学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⑤不必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答案①求学的人②跟从并且③一般人④小的方面学习⑤不一定4.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师道也③吾从而师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烛之武退秦师》(2)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④朔气传金柝(《木兰诗》)答案(1)①老师②学习③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尊师学习⑤掌握一定技艺的人⑥军队(2)①传授②流传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传送,传递5.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③小学而大遗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⑤吾从而师之⑥而耻学于师⑦孔子师郯子答案①名词作动词,低于②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③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使动用法,使……学习⑤意动用法,以……为师⑥意动用法,以……为耻⑦意动用法,以……为师词语含义①之徒这一类人②③④6.文言文中常用“之徒”表示“这一类人”,类似词语还有哪些?请把它们填写在下表左边一栏里。答案①之族②之属③之伦④之党7.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不拘于时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答案①被动句标志词:于②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8.文化常识(1)师说说:古代散文的一种,属议论文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等。“说”的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理解。(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______,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______。(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即六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经书,其中的《________》久已失传。“六艺”有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技艺。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答案(1)解说……的道理(2)句读(3)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礼乐射御书数三、高考考过的背诵名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年全国卷Ⅲ)(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018年全国卷Ⅰ)答案(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巧用方法,有效说理1.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论证法。请同学们参照范例找出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并归纳比喻论证的特点。①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②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如第3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碎,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而已。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磺。③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如第4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士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两相对比,振聋发聩。作者又通过“骐骥”与“驾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就如同“雕刻一下就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料也不能折断:坚持雕刻不间断,即使是金属与石块也能雕刻成功”。最后作者借助蚯蚓和螃蟹的对照,阐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意义。反差如此强烈,对比如此鲜明,论述怎能不透辟有力?④喻理结合,形式灵活,耐人寻味。本文的设喻还注意了与说理的结合,并且形式十分灵活自然。有的是将道理寓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已成为生命力强健的成语;有的在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水到渠成;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开头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从而增强了说理的分量,耐人寻味。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师说》中对比论证的分析,我们可以探究议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要紧扣论题。正反对比应有明确的目的,凸显论题的特征,显露论题的本质,不能漫无边际。《师说》为了论证“学者必有师”的观点,紧紧抓住当时社会上几类人对“从师”的态度进行论证。②要具体明确“对比点”。一是材料需要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如“圣人”的“从师”与“众人”的“耻师”形成对比,从而有力证明“不从师”的后果是严重的;二是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或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不同事物的同一个方面,不能把横向的材料和纵向的材料放在同一个方向下比较,那样会造成议论逻辑不清;三是论点应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师说》中的三组对比都是属于相反的性质。③分析扣题。把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材料进行对比后,必须对其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对比产生的根源即“挖根源”;二是阐迹观点的正确性,即“深阐释”;三是阐释对比产生的结果,即“探结果”。对比论证采取正反(或矛盾或对立)两事物进行对比,找出事物差异,突出强调,揭露事实本质,使议论深刻。拓展阅读在先秦美学中,荀子美学不但和老庄美学很为不同,而且和孔孟美学也不同。与孔孟老庄美学相比,荀子美学有它的优越之处,但也有它的弱点。荀子美学的最大优越之处,在于它不像孔孟老庄那样讳言人的功利欲望的满足,它直截了当地宣称美的要求是人的各种欲望当中的一种,把人的审美要求放到了完全现实感性的自然生命基础之上。虽然荀子不认为自然欲望的满足就是美,但荀子所说的美决不排斥在符合礼义的前提之下的各种欲望的满足。如荀子所讲的诉之于耳目的种种美,就同统治阶级的“养目”、“养耳”、“养口”、“养体”等等的生活享受分不开。此外,荀子所说的美同后期奴隶主企图“富有天下”的种种积极的努力和实际活动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一部《荀子》用大量的篇幅具体地讲了富国强兵之道,讲了统治者如何才能“富有天下”的种种办法和措施,无异于为后期奴隶主提供了一个富国强兵、王天下的百科指南。而荀子所说的美,离不开这些富国强兵、王天下的实际活动。在中国美学史上,荀子第一次强调了美同人的努力,同人征服外部世界的活动的密切关系;强调了美的产生和占有与人的活动分不开。如果说孔孟所说的美主要是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状态,老庄所说的美主要是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两者都基本上是内向的而非外向的,那么荀子却可以说是把美的追求引向了外部世界。虽然荀子也照样在讲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并且也同样以此为美,但这并非荀子美学的主要特征。而且荀子讲人格修养处处重视实际的磨练,重视“行”、重视“积”,同孟子所倡导的“养吾浩然之气”是大异其趣的。对荀子来说,美主要存在于建功立业、富贵尊荣的外向的活动中,而不是存在于个体人格内存精神的崇高之中。即便是儒家强调的“乐”,在荀子这里,也主要不是同个体人格的完善相联系,而更着重于它的广泛的“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完全可以说,荀子把美空前地世俗化了。连荀子所写的《成相》和《赋》也都显示了这种特点。这应该说是荀子美学的又一贡献。因为美本来不应脱离人在外部世界的多样的活动,不应脱离人同外部世界多方面的关系,不应脱离世俗的各种各样的生活。但是,正是在荀子美学表现其优越性的地方,又恰好存在着荀子美学不及孔孟老庄美学的特点。这弱点在于荀子美学忽视了美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由的关系,忽视了美的超功利的特征。在孔孟那里,个体人格的道德的完善,人的不可屈服的尊严,完全压倒了功利欲望的满足;在老庄那里,对精神的自由的追求更是把功利欲望的追求和得失的考虑看作是人的精神枷锁,而必须加以抛弃。虽然孔孟讳言利,老庄主张超功利,都有消极作用,但由于具有肯定个体人格精神不为功利压倒的崇高价值这一方面,便刚好开启了通向审美的大门。荀子则不然,他考虑的全部问题是如何把“欲”同“礼”统一起来,使欲望的满足不违背“礼”。所以,荀子所追求的美的境界同孔孟老庄相对要低一些,他对审美和艺术的特征的把握也比孔孟老庄要差一些。(节选自李泽厚《荀子美学与孔孟老庄美学的比较》)【问题】相比于孔孟老庄美学,概括荀子美学的优越之处。荀子名言积累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4、思索以通之。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8、良农不为水旱不耕。9、尊严而惮,可以为师。千年一叹读韩愈从维熙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何故?只因为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笔者应邀去潮州一所大学讲演时,在校园门前看见学校的门楣上,也刻着韩山师范学院的字样。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用生命写下使江河易色的杰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我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的咏叹,还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似乎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县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公元819年),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的潮州刺史的。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句;但到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维艰。但生性执着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庆年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比驱鳄之举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韩愈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禁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作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黑人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文人风骨;愿那些文以进仕者,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有删改)【问题】韩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分析。韩愈名言积累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3、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4、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6、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7、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8、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作文素材积累1、《劝学》是荀况的代表作之一。《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2、荀子十五岁就离开家乡到齐国去讲学。他当过多年祭酒荀,又四处奔波,几乎跑遍了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天遇见一位儒生,口中念道:“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大叫一声:“差矣!应当是人之初,性本恶。”二人争辩起来。儒生说:“人生下来,本来是善良的,有的人后来受了社会上污泥浊水的影响,才变坏了的。”荀子说:“不对,人生下来,本性为恶。后来受到了各种教育,才变为善。你看各地不都在办学吗,学得好的变好,学不好的变坏。师法之化,礼仪之道不可无也,不抓紧教育不行啊!”“人之初,性本恶。”我们都有私心,只是,我们受过的教育告诉我们要理智,谦让。于是我们会把东西“礼貌”地让给别人。实际上不知道内心是否在歇斯底里地叫嚣着。如果说人们一开始便是善良的,那么具备好的性格的人就不会格外受欢迎,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因为人之初性本恶,才会使得那些经历种种困难,自我蜕变后的具有优秀品质的善良的人,显得弥足珍贵。3、有一天,荀子见一伙人戴着柳树叶编的帽子,跪在太阳地里,向老天爷求雨。他很不以为然,说:“过些天如真能下了雨,不求雨的人不也得了雨吗?下雨与祈雨无关。如真不下雨,那还是想法子引河开渠,才能有水。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他的结论就是说:“放下人为的努力而指望天赐,那就违反了万物之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说得中肯,说得深刻。那种只会说“我不行”而不努力实干的人,怎么会取得成功?如果胸中怀着一个不倒的信念——事在人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努力,再努力,艰辛的劳动总有一天会结出硕果,我们都可以浇开成功之花。4、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学识修养的过程。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学不可以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各种形式的学习,也留下了很多成语、古训,如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等。再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是劝人勤奋、积累、学习要专心的名句。对此文中有许多经典的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讲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讲坚持不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讲用心专一。恩格斯说,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作为自然人,人像动物一样具有觅食、防卫、繁衍三大本能。作为社会人,人对三大本能就要具有一定的道德的本能力。荀子的性恶论,应该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说起,其目的在于警示人们学习掌握仁义,提高道德修养,改变自身,使自己成为“圣心皆备”之人,性善也罢,性恶也罢,两种观点殊途同归,做人要做有修养之人,做人要做有道德之人,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适用话题】可用于“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有恒心”“要专一”“要学以致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有不唯书、不唯师的治学精神”“质疑与创新”“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求知”“知识”“主观与客观”“规律”“捷径”“省察与反思”“学无止境”“勤奋”“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角度一: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即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角度二: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助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角度三: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累丰富的素材,能写成美妙的华章;积累人生的阅历,能洞悉世间百态。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运用示范】1.《劝学》一文告诫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善假于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善于借助外物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善于通过学习,使物为我所用;三是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确如此,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快不过马,飞不过鸟,眼锐不及鹰,嗅觉不如犬。但是聪明的人善于利用外物,从而使自己的能力百倍、千倍地延伸。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他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是因为“善假于物”,他善用各种各样的人才。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大凡成功人士,都懂得利用他人之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成就自己的事业。2、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对“专注”有深切的体会,他说“锲而舍之,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国清代学者王国维曾总结了学习的三个境界。其一为志存高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基二为持之以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为成功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话都说明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必由之路。3、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现在的我们,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现在的我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我们就是青春,青春就是我们的筹码。在青春的竞技场上,我们踮起脚尖努力耕耘,尽情挥洒汗水,期待能够丰收,即使我们手里捧着干瘪的稻子,我们也不在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然而踮起脚尖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是“踮起脚尖”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劝学》篇中就深有体会地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恐怕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了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踮起脚尖》)4、兀立的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