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2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为了维持这传统方式,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等于以前的乡约。可是事实上保长和乡约是不同的,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以并不代表地方利益的人来握住地方的权力,而且他是合法的地方公务执行者,他有权来管理地方的公款,这变化在地方上引起的迷惑是深刻的。结果是地方上有地位的人和保长处在对立的地位而没有桥梁可通。乡村里有声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地方立场加入行政系统,较为合算。他当了保长之后还是可以支配地方自治事务。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而事实上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地位,无从正式活动。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中央下达的政令中,除了要钱要人之外,凡是要在地方上建设的事,好比增产等等,却因为地方社会结构的紊乱和机构的僵持,公文停留在保公所里,走不出来。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才能有多高,绝没有施展的机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材料二:改朝换代之际,地方纷乱,士家大族败亡,盗贼横行,灾害频发,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和礼治秩序遭到破坏,张履祥的家乡也在所难免。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他认为:“士为四民之首……既然整衣冠,挟书册,号为民首之人,当思言民首之言,行民首之行,处不愧为士君子,出不愧为士大夫,使人敬而爱之,则而效之。”张履祥说“王道本乎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乡”的积累构成国家,小“乡”是天下的前提,所以一乡之事即等同于天下、国家之事,张履祥在乡间推行礼治就是维持国家社会秩序。“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张履祥认为,“礼”不仅关涉到个人为人处世之修行,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一大关键,他在乡间提出各种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案,致力于乡村社会的治理。天下乱象纷呈,人民流离失所,导致民间教化不行,礼仪之事不复存在。乱世之际,许多世家大族选择避地自保,黄宗羲在《海市赋》中描述了自己在动荡岁月里的避地行为与心情:“二十年兮,无年不避,避不一地,念迁播之未定兮。”避地迁徙是人们在社会动荡时期无奈的选择,是士人不得不去想的一些自救方案。张履祥结合家乡情况,提出一个地方自保的方策,即“保聚”之法。保聚之法的具体内容为:“严保甲,每十户为一甲,甲有长,十甲为一保,保有长。有约副一人,皆以众推。十保为乡,乡有约正,有约副二人,十乡为聚,聚有都约正,有约副四人,皆以众推。凡一户有事,一甲举之;一甲有事,一保举之;一保有事,一乡举之;一乡有事,一聚举之。”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张履祥提出的“保聚”制度同官府主张和实施的“保甲”制度非常接近。保聚的目的是“家与家相保,人与人相聚也……宗族邻里如故,皆保聚之力”。保聚之法实际上是以保甲制为基础,在甲、保、乡的基础上更好地汇聚地方社会力量以随时应对变乱,在被兵火摧残后能维系乡间基本的生活。“保聚”之法,不仅能够聚合人心,还能发挥改革风俗的作用,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倡导恢复明初的礼治、乡约,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以礼为手段来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的生活,以儒家德治教化来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用礼来规范基层社会,通过教化治理宗族,移风易俗,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从伦理层面来维护基层社会秩序。”事实上,在基层社会行保聚之法也是复兴古礼的一种方式,礼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乡村以礼入教化,以礼维持基层秩序,能使社会趋于有序,和谐安稳。(摘编自李燕《张履祥乡村礼治社会的构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自身在政治结构中特殊作用的考量,地方凡有地位的人是不会去担任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之类职务的。B.保甲制度既干扰了许多民生事务,又让上令不得下达,影响了中央集权,是基层行政僵化的重要推手。C.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能有效地应付人民的生活问题,所以张履祥才得以在乡村社会实施礼治,维持乡村秩序。D.保聚之法和避地迁徙都是在社会动荡时期的自保的做法,但是前者更加积极有为,后者多少有些无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央政权通过保甲制度,试图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令有效实施,但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并不算成功。B.不愿意去当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一类职务的地方乡贤,或许有可能愿意担任“保聚”之法下的甲长、保长等,护佑一方平安。C.在天下混乱、人民流离、教化不行、礼仪不复之际,张履祥肩负时代使命,推行保聚之法,用礼来维护乡村社会秩序。D.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复兴古礼,是因为明初的礼治、乡约是化民成俗,使乡风淳朴,从而规范民众生活的最佳选择。3.下列选项,和材料二张履祥的观念最不相符的一项是()A.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提出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明代王守仁本有“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泰州学派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C.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进行以“申明法令”为内容的法律宣传和教化,强调使民知法守法,“此为先务不可后也。”D.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行为规范的力量是“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更大”。4.张履祥提出的“保聚之法”和费孝通提到的“保甲制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2020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见解。【答案】1.A2.D3.C4.(1)保甲制度是政府行为,保长、甲长具有行政权力;保聚制度是民间自发行为,甲长、保长只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没有行政权力。(2)保甲制度中保长、甲长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担任;保聚制度中甲长、保长则多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3)保甲制度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把基层社会逼入政治死角;保聚制度能聚合人心,化民成俗,能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生活,使社会和谐稳定。5.(1)首先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乡村法治建设。(2)其次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礼”的积极作用,促进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3)再次要重视听取来自基层特别是乡村里有声望者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自下而上的轨道。【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地方……”过于绝对,原文是“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可见是“很多地方”,不是所有地方。故选A。【2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最佳选择”说法不对,原文“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倡导恢复明初的礼治、乡约,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可见原文并未和其他方法比较,谈不到“最佳选择”。故选D。【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符合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观点。B.符合张履祥“‘王道本乎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的观点。C.这是自上而下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治。与张履祥的观点不一致。D.符合张履祥“‘礼’不仅关涉到个人为人处世之修行,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一大关键”的观点。故选C。【4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可见保甲制度是政府行为;“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可见保长、甲长具有行政权力。材料二“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可见保聚制度是民间自发行为,甲长、保长只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没有行政权力。材料一“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可见保甲制度中保长、甲长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担任。材料二“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可见保聚制度中甲长、保长则多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材料一“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可见保甲制度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把基层社会逼入政治死角。材料二““保聚”之法,不仅能够聚合人心,还能发挥改革风俗的作用”“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以礼为手段来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的生活,以儒家德治教化来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可见保聚制度能聚合人心,化民成俗,能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生活,使社会和谐稳定。【5题】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题干“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可知,首先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结合材料二“用礼来规范基层社会,通过教化治理宗族,移风易俗,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从伦理层面来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礼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乡村以礼入教化,以礼维持基层秩序,能使社会趋于有序,和谐安稳”可知,其次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礼”的积极作用,促进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结合材料一保甲制度的弊端“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及材料二保聚制度的优点“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可知,再次要重视听取来自基层特别是乡村里有声望者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自下而上的轨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百合花(节选)茹志鹃一九四六年的中秋。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己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了我的下手。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记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者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者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地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一九四六年的中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作者运用历史事件的真实时间,带领读者走进那段峥嵘岁月。B.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这条全新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也可能因为借被子的通讯员不善言辞。C.新媳妇当着通讯员的面将被子借给“我”,就是故意气通讯员,而“我”让通讯员抱走被子,缓和了紧张气氛,利于军民和谐。D.在护理伤员时,新媳妇红了脸,只同意做“我”的下手,而在给通讯员擦拭身子时丝毫没有忸怩羞涩之态,显得庄严而虔诚。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迁怒于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美好起到了正衬作用。【答案】6.C7.B【解析】【导语】《百合花》通过战争背景下的故事,表现了人性中的美好与纯真。小说将战争的严酷与人物的善良温暖形成对比,通过新媳妇这一角色的变化,体现了她由胆怯到勇敢、由羞涩到坚定的转变,以及对通讯员深切的情感。当她用自己的嫁妆温暖牺牲的通讯员时,升华了整篇作品的人性光辉。百合花象征着纯洁与爱,蕴含了和平与人间温情的深刻主题,是战争故事中难得的感动与慰藉。【6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新媳妇当着通讯员的面将被子借给‘我’,就是故意气通讯员”错误,根据原文“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可知,被子是她惟一的嫁妆,寄托着最美好的感情,刚过门三天就被借走,有点舍不得,不是故意气通讯员。故选C。【7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迁怒于新媳妇”错误,通讯员并不是迁怒于新媳妇,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面对借不到被子的情况有些无奈与焦急。“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错误,通讯员得知真相后,文中也没有写他自责。故选B。二、古代诗文阅读(共50分)(一)(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①。”是日,剧饮而归。(苏轼《游沙湖》)【注】①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流逝。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矶下的长江,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事。《课内:赤壁赋》B.苏轼乐极之后情绪变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蛟龙起舞、孤舟上寡妇哭泣的魔力。《课内:赤壁赋》C.苏轼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课内:赤壁赋》D.苏轼被聋医庞安常治好病之后,与他一起游玩清泉寺和兰溪,看着兰芽浸溪、溪水向西流逝,听着子规鸟啼叫,作歌时悲从中来。《课外:游沙湖》10.《游沙湖》如何从侧面表现苏轼对庞安常的欣赏?请简要概括。【答案】8.B9.D10.①称其为异人:苏轼称把庞安常与自己相提并论,称为异人,表达对他的欣赏。②与之同游:苏轼病愈后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表明对庞安常的认可和亲近,侧面体现出对他的欣赏。【解析】【分析】【导语】苏轼的《游沙湖》为一篇记游小品文,通过记述游沙湖、求医治病的过程,展现出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文中描绘庞安常虽聋但聪慧绝伦,以“手为口”“眼为耳”的交流,表现对庞安常的欣赏和对人生智慧的独特理解。结尾引用韵文,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慨叹却不乏积极乐观的态度,增添了文章的哲理深度。【8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一时奇异的人。”“书不数字”中“书”是写字的意思,“不数字”表示没写几个字,表意完整,前后应断开,排除AC;“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句式一致,结构对称,中间应断开,排除D。故选B。【9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作歌时悲从中来”错误。苏轼被庞安常治好病后,与他同游清泉寺,看着兰芽浸溪、溪水西流、听着子规啼叫,心情愉悦,苏轼作诗表明不悲叹时光流逝,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表达的是积极生活态度,不是悲从中来。故选D。【10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称其为异人:庞安常虽然失聪,但非常聪慧,“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苏轼从交流中体会到他独特才能,称自己“以手为口”,称庞安常“以眼为耳”,皆为“一时异人”,把庞安常与自己相提并论,且称为异人,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欣赏。与之同游:苏轼病愈后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兴趣盎然,心情愉悦,游玩后,又“剧饮而归”,这些行为和心态表明苏轼对庞安常的认可和亲近,侧面体现出对他的欣赏。参考译文: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会看病,是个聋子,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一时奇异的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很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兰溪水还能流向西,莫伤悲,白发老人还能作报晓的鸡。”这一天,我们开怀畅饮才回去。 (苏轼《游沙湖》)(二)文化常识(本题共3小题,9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具,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C.“乾隆三十九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是月丁未”中“丁未”为干支纪日。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错误,《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故选D。12.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语意未尽需停顿的地方为句,语意已尽处为读。B.古代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D.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语意未尽需停顿的地方为句,语意已尽处为读”错,正确表述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需停顿的地方为读。故选A。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二宿。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只。【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错误。“既”,……之后,既望就是“望日”十五的后一天,即农历十六日。故选A。(三)文言文翻译(本题共1小题,12分)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答案】(1)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2)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3)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江面。【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寄托”,藏身;“用”,因为;“躁”,浮躁。(2)“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明”,明达。(3)“横”,笼罩;“纵”,任凭,放任;“如”,去,往;“凌”,越过。(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20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写自己吟诵《诗经》中的诗句。(4)《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5)《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6)《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7)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8)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9)韩愈在《师说》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答案】①.盈虚者如彼②.而卒莫消长也③.寄蜉蝣于天地④.渺沧海之一粟⑤.诵明月之诗⑥.歌窈窕之章⑦.不积跬步⑧.无以至千里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⑪.君子生非异也⑫.善假于物也⑬.故木受绳则直⑭.金就砺则利⑮.闻道有先后⑯.术业有专攻⑰.位卑则足羞⑱.官盛则近谀⑲.人非生而知之者⑳.孰能无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寄”“蜉蝣”“粟”“诵”“窈窕”“跬”“至”“省”“知”“生”“善”“砺”“攻”“卑”“谀”。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有人认为,一节只有几十分钟的太空课“算不了什么”,其实不然。一堂看似寻常的授课,实际上却是准备时间久、备课成本大、技术攻关难、风险系数高的复杂工程。既然如此,为何要大费周章?这是因为,有些东西一旦在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发芽。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点燃的就有可能是多姿多彩的梦想。授课期间,孩子们接连不断地向航天员老师提问:“太空中看到的风景有什么不同吗?”“在空间站中氧气和水是如何循环的?”“在太空中睡觉会飘来飘去吗?”可以说,梦想的引擎一经点燃,就能释放无可比拟的力量。太空课堂的精彩纷呈,背后是中国航天的欣欣向荣。从“嫦娥奔月”到“祝融取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腾空而起,是一个国家民族坚持不懈的进步,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的脚步。从太空授课的方式,我们把底气、志气、骨气和航天梦、中国梦播撒,昂扬在胸中、心里,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中国身影,浩瀚太空的探索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足迹。16.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7.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中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答案】16.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我们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心里。

17.①设问。自问自答,强调太空课的意义在于播撒航空梦的种子。②比喻。把航空梦比作能生根发芽的种子,使抽象的航天梦想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地表达了航天梦想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解析】【16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处,“从……方式”搭配不当,“从太空授课的方式”应为“以太空授课的方式”。第二处,语序不当,先是“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然后是“把底气、志气、骨气……”。第三处,搭配不当,“底气、志气、骨气”不能与“播撒”搭配;成分残缺,“昂扬在胸中、心里”又缺少主语;可改为“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心里”。【17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既然如此,为何要大费周章”是问,“这是因为……”是答,自问自答,属于设问。突出强调太空课的意义在于播洒航空梦的种子,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些东西一旦在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发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本句中“有些东西”指航空梦,这句话把航空梦比作能生根发芽种子,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航天梦想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形单影只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一蹴而就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五彩斑斓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B.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C.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D.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答案】18.D19.①本体是有影响的科普作品。②相似点:好的科普作品和名画对人们的吸引、启迪相似。③效果:形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搭配不当,“创办”和“活动”搭配不当,可将“创办”改为“举办”。第二处,“青少年尤其是公众”不合逻辑,“尤其是”,在同类事物中突出强调某一种,应改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故选D。【19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依据前文“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五颜六色)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可知,“画”比喻科普作品,而“名画”则是比喻“有影响力的”或“有震撼力”的科普作品。②名画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有影响的科普作品同样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对人们产生启迪作用。二者在对人们的吸引和启迪方面具有相似性。③把有影响的科普作品比作“名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能够像名画一样给人带来震撼和启迪,突出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的巨大效果。这种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科普作品的作用更加具体可感,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生中有很多遇见,每一次遇见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这风景是旭日、雾露、雨雪等自然风景,亦是专注思考、激情演说、用心弹奏的人文风景,还是日新月异、沧海桑田、蒸蒸日上的时代风景……有些风景已成记忆,有些风景却鲜活而明亮。以上文字唤醒了你怎样的记忆,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立意准确,题目自拟;②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答案】例文:遇见云台,山水怡情刘勰《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山水水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总是在不经意间,抚慰了我们,启迪了我们,甚至拯救了我们。所以,闲暇时,我总爱徜徉于山水之间,来一场美丽的遇见,去收获一片内心的安宁。那年夏天,我慕名来到云台山,这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进入景区,虽在盛夏,却十分凉爽,让人的每一个毛孔都透着舒适。坐上景区的观光大巴,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雄伟磅礴中,在“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无限遐想中,我们来到了红石峡。峡谷深藏于地下68米,由红岩构成,是典型的丹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