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名师教学课件_第1页
《说“木叶”》名师教学课件_第2页
《说“木叶”》名师教学课件_第3页
《说“木叶”》名师教学课件_第4页
《说“木叶”》名师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优教高中语文名师系列整体感知——信息筛选研读课文——品情明理导入010203目录拓展延伸——迁移内化04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培养诗歌的趣味,提高审美品位,完善素质修养。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王维)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陶渊明)导入古诗词中的“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张惠言)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居庸关楹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刘禹锡)

望月怀远,或思念亲人,或孤寂难返,或落寞惆怅,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由此可知,在我们古典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像月这样的意象,由于表达的感情和使用范围的稳定,形成了固定的审美习惯,使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学过本课的“木叶”,相信大家更会了解这个道理。导入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北大中文系教授。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导入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大家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做一番探幽。关键词关键句段落中能起到概括总结作用的词句。整体感知——信息筛选1.明确“关键词”“关键句”的概念。关键词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不、而、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关键句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语段的中心句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段落段落大意关键句类型第1段第2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概括每段大意,完成下表。总结句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段落段落大意关键句类型第3段第4段第5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结尾句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过渡句(续表)段落段落大意关键句类型第6段第7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上段尾句、过渡句独立成段的句子(续表)段落意思(1—3段)列举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4—6段)说明“木”的两个基本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7段)总结全文,“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艺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3.整合段落信息,梳理文章脉络:为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意思。(1)找出第2段中引用的诗句,明确作者写作用意。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九首》)这些诗句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作者意在引出“树叶”和“木叶”。研读课文——品情明理1.研读第1、2、3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歌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2)找出第1、2段中含有“木叶”的诗句,揣摩作者写作用意。木叶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

总结现象:在古诗中,有用“树”的,也有用“叶”的,但很少看见用“树叶”。可与“树叶”字面解释相同的“木叶”却被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学习创造。

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3)总结这三段的作用这三段引用了许多诗句,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继而探究“木叶”受宠的原因,排除了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最后落实到“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字。主要作用是引出议论话题。这些诗句可以作为例子,使得下面析理有凭有据。另外,合理引用诗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作用行文梳理:文章第一部分的作用列举现象探究原因引出话题增加内涵2.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1)品味第4段诗句:比较“木”与“树”的不同。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②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③午阴嘉树清圆vs(午阴嘉木清圆)“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是一种落木千山的景象,令人感觉到“空阔”的意味;而“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则给人一种饱满感觉,感觉到层层树叶的波动;“午阴嘉树清圆”中“树”与“午阴”相契合,十分一致,给人以浓荫密密层层的感觉;若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就少了“午阴”真实的形象。角度不同点特征树木意味树木场合树木(2)小组讨论:特征、意味、适用场合等方面结合课文找出“树”与“木”的不同。枝叶绿、繁茂,树干褐绿色枝叶疏朗、黄色、本质干燥饱满、浓密疏朗、干燥、空阔满树叶子吹动,浓荫密密层层,没有悲愁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3)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4)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在第5段中找出)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即“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5)“木”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6)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不是。写“木叶”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7)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叶”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③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树叶,灯下白头人。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木叶”飘零中透着微黄,“木”有舒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舒朗绵密交织,是一个迢远而又情深的形象,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叶”则饱含水分,繁密。“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黄叶”是在蒙蒙的阴雨中湿润的叶子,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树叶,灯下白头人”“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以“木”代“叶”,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点绵密之意也洗干净了,显得更加空阔,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8)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吗?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文章的整体思路就要改变,就要从理论的角度论述,写成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品读玩味,并逐层深入,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涉及了作者要触及的诗歌问题,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所以,“木叶”微黄与干燥的落叶形象即是“木”带给我们的暗示性,这样的暗示性丰富了“木叶”形象的内涵,透过“木叶”形象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总结只要提到“木”就会联想到在瑟瑟秋风中飘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这便是“木叶”的暗示作用。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自从屈原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用到了它,它便成为秋天中鲜明的形象,从此就具有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本文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对意象要好好体会,把握语言的暗示性,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行文梳理:“木”的暗示性微黄和干枯疏朗的清秋气息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木叶,暗示秋令,冷落萧条,惆怅孤独拓展延伸——迁移内化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同样,“落英”“落红”也都是“落花”之意。1.解读“一字千里”现象。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欧阳修《暮春有感》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

在古典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如: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讨论: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1)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2)“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3)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比较阅读下面四首诗,讨论“柳”的暗示性。2.探讨诗歌意象的暗示性以“柳”为意象的诗释义总结《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以“柳”为意象的诗释义总结《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风啊!(续表)以“柳”为意象的诗释义总结《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狂乱挥舞起来。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续表)以“柳”为意象的诗释义总结《垂柳》(唐)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柳枝的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偏不老实道来,而要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以垂柳自夸的口气写出其纤柔飘逸之美。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种,却害得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肢也像垂柳般纤细轻盈,饿得腰变细了却还是学不成柳条那样。(续表)“柳”的含义例子《送元二使安西》《雨霖铃》古人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