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1页
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2页
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3页
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4页
2024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

1.春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春一一绘春一一颂春的抒情中描

绘了心中的春。

我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语言十分丰

富的优美抒情散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

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帖,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

文中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仅“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

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个自然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表现出春的新、美、

力,用这三个比喻句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我在设计教案时就在想应

该把它上成文学欣赏课:尤其是对于文句这样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

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感官来学习,同时在

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文章的重点段第二段时我安排了这样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品读课;二是背读课。

意在品读中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成功之处和问题,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共勉。

成功之处是在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

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

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反思教学过程我觉得存在两个问题: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

佳句活动中很难驾驭学生。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很难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压制了

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2.济南的冬天

老舍的这篇散文,可谓是写景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美美地读,发现其韵律美;

让学生细细地品,体味其语言美;让学生静静地写,模仿其写景美。

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

冬之美。②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③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

感受,寄予的深情。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达成目标,其分析如下:

1.在新课程大谈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独学抓特点”这一环节,让学生通

过分析“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把握济南冬天的特

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因为这个题设计简单,学生通过预习之后,无

需讨论,就能直接完成,占用时间不多,完成情况较好。

2.因材施教,分层设题。在“对学品美句"环节中,我为了做到因材施教,进行了分层设题,

分别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层学生能在A1的带领下,通过对学,运用

老师我教的赏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两个句子赏析;C层学生能在A2的带领下,通过对学,出一

两个句子赏析题给其他组;A层学生针对C层出的句子赏析题,能即兴进行赏析。因为是公开课,

所以学生有点紧张,特别是即兴赏析的时候,表达的语言不够凝练。同时因为每组对ABC三层都

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于各组需要三层同学都举手参与,以至于有几组不敢积极参与其中。

3.难点突破,通过小组群学的方式来达成。通过“群学理方法”环节,让学生发挥小组力量,

来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由于前面第二环节占用的时间过多,导致这部分过

于仓促,学生讨论不够充分。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两点:

1

1.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更多孩子展示和说话的机会。在以前的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发言人

几乎是固定的,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也不能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给这些孩子

发言的机会。

2.在公开课教学引入之前,应该激发学生的激情。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

现完全在于教师的引导。在教学前,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确保公开课的成功。

3.雨的四季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视觉、嗅觉、听觉等不同的感觉器官,运用拟人、排比、

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了四季雨的不同特点,把四季的雨写得多姿多彩,富有情味,让人感动,

给人带来美好的回忆,四季的雨的可爱跃然纸上,让人与作者产生共鸣,由衷地热爱雨,热爱自

然、这种热爱更升华为对生命的热爱。

这篇文章属于自读课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我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和文本多次

深入的接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感受到雨的美,雨的可爱,感

受到作者对生命的赞美。

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拟人化,使自然景物可亲可感,新颖别致的比喻将雨的可爱姿态写得

独具魅力,作者心中的雨随着文字洒落到读者的眼前,这样的娇媚多情的雨,只有多读才能深入

孩子的内心。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并给出了“我喜欢句话,它运用

了写出了,表现了。”这样的赏析思路,让学生们有的放矢

的读课文,赏析句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些遗憾的是,局限于教学时间短紧,当堂朗读的时间有些少,我督促孩子们在课下认真朗

读,多加朗读,争取弥补课上时间的不足,期待更好的效果。

4.古代诗歌四首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

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

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

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

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

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

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

地方可以看出。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

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

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

示的地方。再如在讲《天净沙•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

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

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

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

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

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蝶、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

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

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

2

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

活跃。

5.秋天的怀念

文中母亲自己重病缠身却隐瞒病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用深深的爱温暖儿子

绝望的心,用深深的嘱托帮儿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我也是母亲,我能体会当母亲面对这残酷

的事实,心里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运是如何的曲折,还是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文中作者通过

细节细写,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小小的字眼儿,却触动了我们情感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让学生在读中受感染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

较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时候就很安静,我让他们能有感情地阅读,说明他们看懂

了别人的苦难。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带着深厚的情感读了这篇课文,

这时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

最感动的地方读读。

2.让学生在说中得感悟

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

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

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

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

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

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

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

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

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

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

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3,让学生在思中受熏陶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商很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

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

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

的希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

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

都没想到这儿。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

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

当然,教学中某些地方还存有不足,如对母爱的感受,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却不能概括时,教

师的引导还不够,没有善于捕捉学生的语言来追问,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

于随机应变,循循善诱,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6.散步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

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

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

因此,我想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

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

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

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

3

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

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味和内涵美。例如:在分析文章

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我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投

影进行展示。

但不足之处是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有些操之过急,急于引导学生回答,致使学生缺乏思考

的时间,就给出了答案。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上,我对学生总是不敢放手,总想扶着学生走路,

免得“摔倒”,今后我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

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研读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

的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

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

走得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

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

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

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播放央视公益广告《洗脚》,再次从情感上让学生体会亲情,引起学生情

感上的共鸣,并且深化了文章主题,有效的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效果不错。

总之,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

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7.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读。先让学生自读,标记生字词,说话句式:我想知

道课文句子(字词)的读音。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自选片段朗读,然后在

班级展示。后齐读。第二板块:品。说话句式:我从课文句子()读出了()。或我觉得()

词语/句子用得好,好在()o学生能发现“笑嘻嘻”、“新叶”的“新”、“暗暗地”、“悄悄地”、

“投在你所读的地方”、“落到地上”、“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等词语或句子的妙处。并

且用换读法理解“沐浴”(洗澡)、“披”(穿)、“穿过”(走过)、“嗅”(闻)等词语。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摇摆”、“跳舞”、“突然”(删读)、“求”等词语。最后小结,

表扬同学们能够用删读法、换读法,从动作、神态、语言,从形容词、动词,从口语、书面语等

角度品味语言。整节课,学生真正做到了自读深入,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教师真正发挥了主导

作用。在课堂上,个人展示后没有齐读,学生对文本还不是很熟悉,课堂效果稍弱。

《荷叶•母亲》比《金色花》要难些。但是学生还是能够发现“繁杂”、“苗菖”、“勇敢慈怜”、

“淡黄”“欹斜”等美词。教师引导大家欣赏第4段的色彩美,明确“繁杂”、“繁密”、“不住的打

着”、“愈下愈大”等词从正面写雨,“欹斜”、“倾侧”等词侧面写雨;“勇敢”写出荷叶面对大雨

的勇敢坚毅,“慈怜”写出荷叶面对红莲的温柔呵护。同学更提出第4段将“白莲”与“红莲”对

比,有个同学认为这是反衬。教师顺势发问:“如果写作文《我和我的朋友》,我这样写:‘我向来

性格内向,他却喜欢热闹。'这是对比还是反衬?同样的写法,题目换成《我的朋友》,这是对比

还是反衬?”这一个知识点老师没有预设,注重了课堂生成。

8.《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咏雪》是一篇小短文,内容极为简单,学生通过“读一一再读一一诵读”掌握了课文内容。

于是我便讲古诗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补诗,将文中“白雪纷飞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三句看作是七绝的前三句,启发学生补出第四句,列在黑板上,学生开动脑筋

写出了许多语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自然美景各相异”一句与前三句联在一起很顺口,而且还

起到了总结全诗的作用,因而便选了这句构成了一首诗。

4

通过练习,学生学会了仿写古诗。迁移练习找出古诗中“咏雪”的名句,更让学生在比较中

了解了观察的好处。学生们还将这些咏雪的名句加以整理,摘抄到了本子上,作为一种积累。

不足之处在于:未找出咏雪方面其他体裁的文章,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比较阅读的机会。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一篇很多人都熟悉的名篇。它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

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文中人物形象鲜

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学生从语言表达上,思想上均会有较大的收获,该文的教学能启迪学生

心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失是一篇好文章。

我在设计本文时,重点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法,主要分成五板块进行:

一、动口朗读感知内容,通过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动心细读互说译文,要求学生在自读中既要动口又要动心,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想一想

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以句子为单位,小组内互译课文。老师抽查学习效果并作点拨。

三、动情精读,析说文句。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是动情,要读出课文的轻

重缓急,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思考并互动交流发言。

四、动容品读,拓展延伸。要求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动容,要进入情景要读得有表情。

老师点拨:陈元方七岁就能懂礼识义,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试结合你的生

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以下内容为课堂实录,部分有改动)

学生1:读了《陈太丘与友期行》,我感到最深的是学会了尊重别人。对别人不尊重,就是对

自己不尊重。

学生2:学了这篇课文,我最深的感悟是:抛弃诚信的人,人们也会抛弃你。

学生3:我认为陈太丘的朋友在七岁的孩子面前骂人,是对小孩子的不尊重。这使我联想到

现在社会中,也有些大人在小孩子面前肆意辱骂,认为是对的。这值得大人们深思啊!(全班热烈

鼓掌)

学生4:墨子说过:“言必信,行必果”,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今人更应该讲诚信,否则,失

去的不仅仅是朋友的尊重,更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一一诚信。

学生5:今天,我们有些同学犯些错误,答应要改正,过了一段时间却又犯了,这能说他诚

信、守约吗?我们难道不也应该深思吗?

五、读背课文,教师小结。

完成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教学,反省自己的得失,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研究:

(一)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进而体会到

文章的内容及蕴涵的道理,并通过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

学生在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也会受到情感熏陶,并获得思维的启迪,从而享受审美

是乐趣。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二)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和分析如此深刻,拓展训练时,学生还引经据典,这是我在准备这堂课时

没有想到的,当时我还设想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过渡问题,在这里都没有用上,学生是表现应该

说很精彩,使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使我感到在今天的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学生去想去做。

(三)文言文教学,也要注意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由于本文浅显易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较易把握,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

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四)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有较大积极意义

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谓吃力不讨好,本文的教学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解。否

则,课堂不可能如此活跃,学生解题以及思想上的闪光点也不可能让我们捕捉到,更说不上发扬

To特别是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了。记得在课堂上有一名同学认为客人以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

谅他,而他居然“入门而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难道是有理。当时有些同学就

5

在下面笑,这时,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认为他讲得有道理,且想法不落俗套,并鼓励大家用掌

声欢迎。他后来也有很精彩的发言。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散文,语文课本几经变异,这篇课文仍然被编排

进来,可见它的魅力,并且它也是我初中时代就很喜欢的一篇课文。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完了之后,

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

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

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

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

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写景

为什么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

妈妈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

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

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

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

想感情;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符合单元教学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经过反思和课后阅读发现,鲁迅先

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

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显,所以,教学目标定位“对封建

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适,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对私塾教育稍有不满。

3.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

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应把对词语的掌握加

入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补充,分别在练习本和练习册上听写了本课字词,巡视中发现好多学生

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个假就忘记了怎么写字了。

4.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

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5.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

堂给学生,是我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放手。

另外,在教学中,我把对比的写法割裂开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现在想来,在设置前

置性作业时,应该这样设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对

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学中是讲完了百草园、讲过渡段,再讲三味书屋,这样对比的意

味就不突出了。

6.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

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

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

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

6

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

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

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的语言不简洁,爱重复。

那么,我的教学就没有优点吗?不是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分别布置学生用“不必说,也

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用一连串动词写事,用我和鲁迅比童年写童年趣事。这些作业效果

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

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我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

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10.往事依依

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

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

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

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这篇课文没有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新的

角度他们往往就会觉得平平淡淡收获不多。怎样来教这样一篇课文呢?我反复考虑数易其稿最终

定位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即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

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受到写作的启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了。如果用写作的

方法来解剖这篇课文课上起来肯定毫无生气,也缺乏阅读教学的韵味。有人形容阅读和写作是语

文教学的双翼。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写作框架确定阅读教学的思路?即从结构入手?以“凤头、猪肚、

豹尾”的篇章结构确定教学板块,以写作指导作为贯穿前后的主线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有所变化,

最后引导到读书积累上来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这些内容如

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

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

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大声朗读之后明

确作者围绕主题写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些材料能删去一部

分吗?能颠倒次序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写作启示。选材要丰富并注意材

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学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阅读课,所以要有阅读的味道定位在阅读和写作融合,以阅读指导

写作。所以教学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写作启示录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在

最后从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总结成三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

问: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符合凤头的标准吗?这样的问题既兼顾篇章结构、又能够品味语言学生乐

于思考回答,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写作启示:文章开头要紧扣题目,短小而精美。

教学设想和实际教学效果总是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语言品味还不

够到位,由于注重竞赛形式并兼顾写作启示,为了赶时间没能在语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师预设

的多而学生虽有发?因预留时间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来。二是在总结写作启示时对于学生有创

意的发现应及时关注并给予鼓励。三是作业的布置,应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巩固和加

深学生印象。

11.再塑生命的人

本周四,我讲授了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

7

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图片及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并上传

至多媒体,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

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

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

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时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避免另一个班级重重蹈覆辙。读着别

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

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

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我马上重新备课,修改课件。

下午第一节课我胸有成竹地走进另一个班级。课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了“瞎子猜字”

的游戏,在总结猜中人数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转入主题:一个健康的人暂时失去视觉

来认识一个汉字都这样困难,更何况一个聋哑盲女孩来认识整个世界。对她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

要足够的勇气,但要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奇迹,走进海伦•凯

勒的心灵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

共同解决。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学生帮忙解决,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乐

乎。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时被海

伦•凯勒的坚毅、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

挫折,成就一番事业。

从两节课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

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这样,

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另外,也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这种需要更强烈。

12.《论语》十二章

这两天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

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

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

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

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

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绝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

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

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钩,对学生的启

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

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

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

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13.纪念白求恩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时政性很强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统一;同时也是一篇以

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文章叙议结合,叙而简约,议而精辟。教师明确这两点,就要注意引导学生

对白求恩同志生平的了解。只有对其生平的感人事迹有充分的感知,才能更好的领悟此文事理统

一这一特点。同时,这是一篇说理雄辩的议论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

8

美。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独台戏”式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

析替代学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满堂灌,扼杀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及对文章独自的体验,抹杀

学生积极思维这一重要过程。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上重点突显两个环节:查找并搜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感

人的事例。“晓之愈深,理之愈明”,这是深入理解本文的情感基础之所在。学生在搜集整理白求

恩事迹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整合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是心灵受浸染震撼的一个过程。

其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的鉴赏,这

又是属于对文本的审美的范畴。

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文本的切入角度。只有找准了文章的关键点,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达牵一发而动全文之功效。如何把握切入的角度及找准关键点呢?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搜集文本

的时代背景,对象(人物)背景,写作背景。这是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是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

章的切入口。

作为读者,我们所阅读文章,也仅此是作者情感表现、人生阅历冰山之一角,只有充分把握

文章的“三个背景”,才能更好的透过字里行间,进而抓住文章的灵魂一一其精妙之处也就在此。

教学的上策,是教师引而有法,学生悟有所得。教师引诱相导,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交流,

相互补充,丰富了文本,学生思想也因交流而碰撞,在碰撞中互为启发,从而升华对物、对人、

对情的高层次的把握与理解。

14.回忆我的母亲

这篇回忆性散文在写作语言上朴素、平实。作者用一系列生活琐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感情

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在讲授这篇课文第二课时,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到位,在创新方面则表现在思考上的创

新。针对平行班的学生,在归纳全文主旨上,以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尤其

是在拓展学生写作技巧方面,首先是老师做示范,范写课文中的语句,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来进行

随堂写作。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课堂上需要改进的方面还很多。

第一,就自身而言,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激情不够,语速较慢,模式单一,感知课文时,没有

先感染自己再由此去感染学生,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精力不集中或者是完全没听

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

第二,课文内容中联系到考点的部分,应该抓住要点和中心,保证对文段分析的准确性(主

要针对阅读题型)。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但应明确参考答案的范围,再一步步引

导学生自行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三,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整体气氛显得不那么活跃,学生积极性还不够。个人认为,在提

高学生积极性时,可以加入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环节,以避免学生自主探究导致的冷场氛围。关

于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包括同桌之间讨论、分组讨论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最

大限度地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第四,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中引导。但此次课堂中,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停留在

书本表面,没有太深入分析课文,而学生对文段进行归纳总结时,我的启发性语言也不够清晰明

白,造成学生理解欠缺。关于这点,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品和作者背景来进行引导。并且,

我在过渡问题时,启发性的语言不够优美,组织性的语言也比较欠缺。

以上是我对于这篇文章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有待改进的地方很多,“前路漫漫,吾当上下而

求索”。

15.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是陈毅的经典之作,字里行间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者投身革命、勇于献身的凛

然正气。我在讲授本课时,按照双线推进、并行不悖的思路有序展开。一是贯穿朗读主线,通过

播放录音、范读、学生齐读、分散读等形式,营造浓郁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语感,

理解诗意,把握情感。二是梳理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知系统化,构成严丝合缝的体

9

系。通过循序渐进地讲解,学生明白了这三首诗的内在联系: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

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

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遗憾之处是讲解作者表达的强烈思想感情时,局限于这三首诗,局限于陈毅本人,而没有拓

展延伸。应该联系鲜活的现实生活,把当代尤其是近几年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模范代表身上迸发

出的爱国爱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竭诚奉献的时代精神与陈毅崇高的革命情怀联系起来,引

导学生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争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诗歌文学性、

思想性、教育性的功能。

16.诫子书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现,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

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

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

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一一生悟一一生思”

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

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

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

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

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

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有时都没有给学生自己考虑的

时间就讨论,这样浪费了很多有价值的时间;另外,有些问题确实不值得小组讨论,而我不合时

机的运用小组讨论,出现了课堂“懒散”的局面,如:让学生讨论课文译文,这就属于“画蛇添

足”,多余之举。

在今后的授课中,我一定会不断摸索,让小组讨论真正发挥它的实效性。

17.猫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

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与学生见面的短短20分钟,老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让学生齐读课文一

遍,以便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让学生标画文章中的生字新词,自行解决。

这篇课文篇幅长,语言通俗易懂。因此我在课堂设计上让学生速读课文,简述三只猫的故事。

(可选择其中一只谈一谈)并且对速读提出要求,并在屏幕显示:在文中标画出有关三只猫的来

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从课堂反馈来看,效率高,效果好,节省了时间。

这篇课文,我紧紧抓住了情感主线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只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贯

穿课堂: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让学生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展示。从

课堂上看,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文章一些情感语句的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让

学生反复揣摩、朗读。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小组加分很适合初中低年级

学生心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个环节的设计收到了预期效果。

为了加深对文章所蕴含的哲理的体会,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想一想:如果养

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以

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对两只猫比较,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文章

主旨。

10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过渡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是一只猫

而已?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说一说事情的经过。这样很自然地引出

下一环节:你认为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最后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中,结束课

堂。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很值得自己深思的地方:

小组模式的教学,座位的编排,可以4人一个小组,但由于时间仓促和讲台空间的局限,不

能设计传统座位的编排。使老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进度和课堂纪律的掌控都受到限制。我在

想,这样的座次排列,不使用小组教学模式也可以。

课堂上,学生感受体会多,课文读得还是有些少。

另外,有些紧张,感觉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没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专家点评:教学设计新颖,对文本挖掘深入,教学活动围绕情感主线设计一个问题贯穿课堂,

学生思维活跃有深度,课堂结构合理紧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效发挥教师导学作用,适时进

行方法指导,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氛围和谐融洽。

19.大雁归来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性”的关注,让

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色”,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

极、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

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

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

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

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

20.狼

《狼》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本着以读促译、以读促讲、以读促解

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

础的阶段,读得琅琅上口,甚至成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

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乃至成诵,因此诵读是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熟读的基础上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对于自读

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本文叙事简

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教师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

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

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最后,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只

要抓住两点即可:一是故事之奇,二是作者的议论。

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两遍课文。本文难念的字书下都有注音,学生朗读

的字词障碍很小,让学生朗读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朗读时,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朗读中

共同存在的问题,然后提示大家。接下来找几位同学朗的文章,以更好地纠正读音和朗读节奏。

学生能正确朗读后,自读书下注释,便于疏通文义。然后,学生根据注释完成课堂练习卷,

试卷中包含了重点词语、一词多义、翻译句子和结构理解。完成后,学生再读课文。学生能够正

确流利地朗读,但是没有读出故事的紧张曲折性,教师范读一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再

练习朗读,读出故事的紧张曲折性。

接下来,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脉络。文章的脉络分为屠户和两狼两个相辅相成部分,

以填空的形式便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梳理清晰后,对文章进行赏析。赏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

分是赏析文章的一个词,一部分是赏析文章的一句话。每一部分教师都举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

默读文章,自由选词句,思考内涵,将赏析的内容简要记在书上,组织好语言回答。

最后,让学生积累含有“狼”字的成语作为本课作业。

这节课在设计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尤其体现在语言赏析方面。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

11

础上,深入思考,哪怕只有一得。另外,本课的朗读设计是一大特色,使学生脱离了以往文言文

朗读的枯燥无味,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