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全册必考考点汇编_第1页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全册必考考点汇编_第2页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全册必考考点汇编_第3页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全册必考考点汇编_第4页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全册必考考点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高考考点汇编(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一、细胞外液的内涵

1、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L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和细

胞外液构成,后者中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

接环境。

3、几种液体的比较

血浆组织液淋巴

组织细胞间

存在部位血管淋巴管

其中的细绝大多数体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

各种血细胞

月包细胞细胞

都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所含化学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细胞外液在本质上属于

成分

一种盐溶液。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

方面。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收力。

(1)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

(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

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

的HCtV、HP0产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

需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

活动。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

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的。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I、体温(1)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在一日内的变化一般不

超过1℃。

(2)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稳态的实现,是机体在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各器官、

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的结果。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

限度的。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为细

胞代谢提供能量。

2、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发挥作用。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

的调节

一、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之间的关系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

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

突起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

2、神经元的的种类包括: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

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其中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3

经节内。

1.感受器

2.传入神经

3.神经中枢

4.传出神经

.效应器(肌肉)

图不:5

3、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

鞘共同组成。

4、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构成神经。

二、反射、反射弧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

射。

2、反射的方式及比较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先天后天形成的、后天

义性反射性反射

刺非条件刺激(县体条件刺激〔信号刺

激刺激)激)

神经大脑皮层以下的

大脑皮层

中枢神经中枢

神经

永久性的暂时性的

联系

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基础。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指动物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

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到刺激后,

神经细胞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这样兴奋与未兴奋

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

3、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

冲动。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相邻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连

结,其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兴奋传递过程:

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

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

变化,将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相邻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

只能是单向的。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及脊,1,它们

包含着许多神经中枢,分别调控某一特定生理功能。

2、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

相互调控。

3、一般来说,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泪」控

六、人脑的局级功能

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

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

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这些功能与言语区有关。

(1)如不能写字,是W区(书写中枢)发生障碍。(2)如不能看懂

文字,是V区发生障碍。(3)如不能听懂话,是H区发生障碍。(4)

如不能讲话,是S区发生障碍,又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1、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

节。

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内分

激素

泌腺

下丘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垂体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

肾上

肾上腺素等

卵巢雌性激素等

睾丸雄性激素等

甲状

甲状腺激素等

胸腺胸腺激素等

其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_

胰腺

胰高血糖素等。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血糖平衡的调节:1、严”飞和去向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血糖氧化分解

\(0.8-1.2g/L)

提供能量

肝糖勺分解合成

肝糖原、肌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F转化

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2、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

对血糖调节起重要作用的两种激素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它们通过拮抗作用实现对血糖的精确调

TJo

胰岛素能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贮荐葡萄糖,它可以通过增加血糖去

路和减少血糖来源两个方面来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刚好相反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垂体和下丘脑的猬节。当血液中甲状

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

素,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机制叫反馈调节。

2、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

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它是生命系统中非

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三)几种激素的相互作用

1、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使肝糖元分解,是协同作用。

2、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两者是拮

抗作用。

3、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两者对调节机体

生长作用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4、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新陈代谢,使人体抵御寒冷。

两者是协同作用。

5、垂体产生的促激素,不能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

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体液调节

1、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

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有激素、二氧化

碳、组织胺、H+等。

2、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

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比较体液调

神经调节

项目

作用体液运

反射弧

途径输

反应

迅速较缓慢

速度

作用准确、比较

较广泛

范围局限

作用比较—

短暂

时间工

传递电信号和化化学

信号学信号信号

三、人体的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来源:细胞中的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胳肌和

肝脏产热为多。

2、热量的散出:(1)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

散热。

(2)另外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

3、冷环境的体温调节是神经一一体液调节,热环境的体温调节只有

神经调节。

4、在高温环境中,机体不会使产热减少,但是会通过散热增加来维

持体温的恒定。

四、水盐平衡的调节

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饮1中获得、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

盐。

2、调节方式及主要激素: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办调,参与的主要激素

为抗利尿激素。

3、抗利尿激素是由工£脑下部的一些神经细胞合成,然后储存于垂体后叶,

再由垂体后叶释放出来。

五、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这种情况下,

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

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第4节免疫调节

一、免疫调节的作用:1、消灭入侵的病原体,2、清除体内出现的衰

老、破损或异常细胞C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胸腺、

骨髓、扁桃体、淋巴结、脾等。

2、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前者不具有特异

性,后者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

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

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一)非特异性免疫:1、组成:(1)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

其分泌物。(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杳

噬细胞。2、特点: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1、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而组成。2、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3、特点:后天

形成,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4、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前者主要是一B细胞产生抗体来起作用;后者主要靠T细胞使靶

细胞裂解死亡。

(1)体液免疫(直接呈递抗原)

I呈递呈递।识别抗可记忆B细胞

抗原抗原增殖分,

抗原一森噬细胞细胞细胞-------I

效应B细胞(浆细

胞)一->抗体

(2)细胞免疫接呈递抗原)

I▼识别抗原记忆T细胞

增殖分化

抗原>吞噬细胞细胞-------I

效应T细胞一与靶细胞结合,

使之裂解死

亡,释放淋巴

因子

五、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防卫监控和清除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

功能正

抵抗外来病原体的侵入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

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1、过敏反应:对外来物质过度敏

功能过2、自身免疫病:对自身物质反应

强过度。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

斑狼疮等

功能过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患者易被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患者

弱病菌感染易患肿瘤

六、过敏反应:

1、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

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过敏反应体液免疫

激发因过敏原抗原

反应时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反应结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使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

果过敏反应细胞集团

相同点都有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作用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

一、植物向光性

1、胚芽鞘:可分为尖端及尖端以下的一段。

产生生感受单

尖端可横向运输

胚芽鞘长素侧光

向光弯曲只可极性运

尖端以下

生长输

2、植物向光性的原理: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

背光一侧分布较多,

再经极性运输引起尖端以下伸长区背光一侧生

长较快,因而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射下,会产生某种刺激,这种

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

光性弯曲。达尔文是首先设计实验探计植物向光性的科学家。

2、詹森实验:证明第不会对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有阻挡作用。

3、拜尔实验: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在胚芽鞘下部分布不均匀造

成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4、温特实验:胚芽鞘尖端能产生某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人

5、1934年,科学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口引噪乙酸(IAA)。

6、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3*有机物。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主要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卷育中的种子,由色

氨酸转变而来。2、运输(15至式:花动.运输。(25/向:A.极性运

髓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单方向运输前不能反过来。由内因,即植物

的人遗传转性快荒。B.非极磅输:通过成城组织中的韧皮部运输。C.横向

运输:山环国单侧光、重力等引起。3、办希:将对集市茬r生长旺盛的

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

处。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特百: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甚至杀死植物。

2、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灵敏度不同。例如:根>芽>茎。

实例: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负向地性

(1),金方导致生长素横向运输,近地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

(2)根好生长素更加敏感,所以根部近地一侧抑制生长,背地一侧促进

生长,则根向地生长。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所以茎部近地一侧促

进生长,背地一侧抑制生长,则茎背地生长。

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反应灵敏度例如:双子叶植物更敏感。

实伊:利用生长素除双子叶植物杂草

4、具体作用:既能促进,生长,也能一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

也能「抑副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二、醺聚及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上的应用

1、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2、促也结实二

3、获得无子果实。(1)生亲素房发育成果实的必要条件。

(2)子虏茂育成果实,正常情况下生长素来自

发育中的种子

市,置未技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子房能发育成无子

果实。

(4)生长素只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不改变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3a

体数目和基因型一。

7任防寤枝条的一生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根,农业生产中

常用的是一生长秦篓彳以物厂

三、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2、解除:摘除顶芽。

3、应用:棉花打顶。

4、原因:(1),/针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2)枝条上部

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逢高;

(3)侧芽对笙K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发育受到抑制。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一、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生理功能

幼嫩的芽、叶和发生长旺盛的部

生长素两重性

育中的种子分

幼芽、幼根和未成1.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

赤霉素熟的种子植株增高

2.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根尖促进细胞分裂

裂素

1.抑制细胞分裂

根冠和萎蕉的叶将要脱落的器2.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

脱落酸

片官和组织落

3.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

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多开雌花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划、境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

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

达的结果。

植物生长调节剂

1、概念:,人工合成八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姜物质。

2、优点:E一容易合成(2)原料广迂9)一效果稳定一

3、应用:(1)用艺蹦催熟;(2)j|J赤霉武液处理芦苇

可增加纤维长度。

(3)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二、种群密度

1、概念: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

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一一样方法。

①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②取样方法:五点取

样法和等距取样法C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一标志重捕法。测量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

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

始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三、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年

龄组成类型

图示种群特征出生率、死亡种群密度

增长型A幼年〉成年、出生率>死增大

vQQQQ

徽老年亡率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出生率〜死保持稳定

tai

.体数目比例亡率

适中

衰退型幼年〈成年、出生率〈死减小

(―

r老年亡率

3、研究意义:对于预测种群密度具有重要意义性别比年龄组

四、性别比例:;......---1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出生率死亡率

____j1______

2、应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相体一一破坏性别比例一降低士一

种群密

虫种群密度,iAJ

T一

五、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

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

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项目型曲线型曲线

产生条件理想状态:现实状态:

]、食物和空间条件自然环境条件是一有限的,

充裕如资源、空间、天敌等制约。

2、气候适宜3、没

有敌害

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

续增长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

对稳定

K值的有无无有

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曲线败“广改曲线

—三万、-S-S(曲域

q一S

时向

联系环境阻力逐渐增大

1、型曲线--------------------->“S”型曲线

2、“J”型曲线是“S”型曲线的起始阶段。

二、环境容纳量

1、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2、应用:

(1)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成环境对

于此种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

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2)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

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所以,捕捞后使种群数量.不低于

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三、封闭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定体积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开放环境中的两曲线

模型,它属于封闭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因后期无外源物质和能源的

补充,其数量变化比型曲线多了一个衰亡期。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

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物种组成(2)种间关系(3)群落

的空间结构

(4)群落的演替(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1)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的物种

丰富度有差别。(2)优势种,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3、规律:一般

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

三、种间关系比较

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同生共死,同步变化地衣、大豆

利时间与根瘤菌

寄©对寄主有害,蛔虫与人

生对寄生生物有利菟丝子与

无大豆

噬菌体与

细菌

竞你死我活,同步变化农作物与

数X:

争时向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杂草

图a3

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大草履虫

4数

图产间与小草履

捕体不同步变化,羊与草

数/AS/B0

食后变化且数量少者为狼与兔

时间

捕食者

特别提醒:

1、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绝灭。捕食关系中,双方相互制约,被捕食者

不会让捕食者淘汰。

2、互利共生属于种间互助。竞争、寄生和捕食是种间斗争,以上都属于

进化学说中的生存斗争。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2、

类型: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现象分层现象镶嵌分布

决定因植物分层:对光的利用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

素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

食物条件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

不同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二、演替类型的比较: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

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

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裸岩阶段一一地衣阶弃耕农田——一年生杂

段一一苔薛阶段一一草本草一一多年生杂草一一小灌

植物阶段——灌木阶木---灌木丛---乔木林

段一一森林阶段

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缓慢较快

影响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沙丘、火山岩(裸岩)、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

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森林、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

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空间范围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

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

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无机环境的总和o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组成内容作用同地位联系

非生光、热、水、是生物群落赖以必备成分1、生产者和

物的气、月巴生存和发展的基分解者是联

物质础系生物群落

和能和无机环境

量的两大桥

生产主要是绿色植无机物一一有机自主要成分梁。

者物,也包括化物;光能、无机养(基石)2、生产者和

能自养型微生化学能一一有机型各级消费者

物(如硝化细化学能;为消费以捕食关系

菌)者提供食物和栖建立的食物

息场所链和食物网

消费包括营捕食生加快生态系统中异最活跃的是能量流动

者活和寄生生活的物质循环;有养成分和物质循环

的各种生物利于植物的传粉型的渠道。

(如菟丝子)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营腐生生活的将生物遗体、残异物质循环

者微生物及腐食骸、排泄物分解养中的关键

性动物(如蚯为无机物,供生型成分

蚓和蜕螂)产者重新利用

生产者

判断: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一食物链和食

物网

尸体、哭便

5口快物质循环)(不可缺少)

1、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34关系形成的一种

联系。(2)特点:①高中讨论的食物链为捕食链;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

费者;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相差1;②绿色植物(生产者)是食物链的

起点,属于第一营养级;③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④分解者不参与捕食

链:⑤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个营养级: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

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生态

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3)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的重要条件。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

散失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1)概念: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固定在有机物中。

(2)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太阳能。(3)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

(4)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1)传递渠道:食物链和屋食3物网。(2)传递形式:一

机物中的化学能。

(3)能量去向:①自身呼吸,以热能形式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

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利用二(如果有一定时间的限制。)

3、转化、散失:

(1)过不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rATP:用

呼吸作用Y

于生命活动

有机物(化学能)------------------------>

热能:

散失

(2)散失形式:热能,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

(3)特殊途径工业燃烧

动植物遗体形成的煤炭、石油等------------>热能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能量只能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

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有效的

利用O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

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五、生态农业

1、原理:牛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2、做法:(1)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

次多级利用。

(2)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

染。七、生态金字塔及分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1、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

元素。(不是单质或化合物)

(2)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3)

范围:全球性

2、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反

复利用,循环流动。

二、碳循环: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

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为二氧化碳;在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为含碳

有机物。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

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1)概念: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举例:光、

声、温度、湿度、磁力等。(3)来源:①无机环境②生物

2、化学信息(1)概念: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

学物质。(2)举例: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

等。(3)来源: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

3、行为信息(1)概念: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

信息。(2)举例:蜜蜂跳舞、。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蝙蝠的“回声定

位”,烟草等种子的萌发生长。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植物开花、昆虫

交尾。

3、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还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

定。

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举例:如果能模拟动物的信息吸引大量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

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举例:利用生物的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有害动物的种

群密度。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

定的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结构稳定与功能

稳定。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状态。

2、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基

础是负反馈调节。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

(1)河流: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

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不会受到严重影

响。

(2)生物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

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3)生

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负反馈调节:火灾后的森林。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的基础。

3、调节限度:(1)生态系统成分越一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

调节能力越一大。反之亦然。(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

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指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