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规划投标方案(技术标)_第1页
全域旅游规划投标方案(技术标)_第2页
全域旅游规划投标方案(技术标)_第3页
全域旅游规划投标方案(技术标)_第4页
全域旅游规划投标方案(技术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域旅游规划投标方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需求分析........................13

第一节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分析...................13

一、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13

二、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差异剖析.............17

三、全域旅游示范建设分析...................20

第二节旅游总体现状与趋势分析.................23

一、五大转变,展示中国旅游业辉煌成就.......24

二、五大作用,反映旅游产业综合贡献.........28

三、四个阶段,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33

四、五大影响,凸显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38

五、四大战略,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40

六、五个着力,绘就中国旅游发展蓝图.........43

第三节全域旅游发展展望.......................47

一、大众消费升级带来的历史机遇.............47

二、大交通网格局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51

三、产业政策全面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53

第四节项目规划背景...........................55

第五节规划需求分析...........................58

一、规划范围及期限.........................58

二、规划性质...............................58

三、规划目标...............................59

四、规划成果...............................60

1

五、规划依据...............................60

六、规划原则...............................61

七、规划重点...............................63

第二章全域旅游现状分析..........................65

第一节全域旅游发展现状诊断...................65

一、核心吸引物开发体系诊断.................65

二、旅游要素诊断...........................67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诊断.............71

四、旅游新业态诊断.........................73

五、全域旅游标准对比与主要差距.............75

六、全域旅游发展主要问题研判...............91

七、全域旅游发展竞合分析...................94

第二节全域旅游资源分析......................100

一、总体评价..............................100

二、旅游市场现状..........................102

三、全域视角下的旅游资源分析..............106

四、资源新价值发掘........................110

第三节全域旅游市场分析......................111

一、旅游市场现状与结构分析................111

二、游客满意度分析........................114

三、旅游关注度与潜在市场分析..............124

第三章全域旅游整体发展规划设想.................128

第一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128

一、指导思想..............................128

2

二、发展定位..............................129

三、发展目标..............................133

四、发展步骤..............................135

五、发展战略..............................138

六、发展模式..............................141

七、全域旅游重点战略......................143

第二节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144

一、做大龙头..............................144

二、突破城市..............................148

三、三区支撑..............................152

四、两带整合..............................160

五、三网覆盖..............................163

第三节区域合作与协同规划....................165

一、旅游区域合作规划......................165

二、全民协作分工..........................171

三、加强多规合一..........................171

四、跨区域旅游线路........................177

第四节全域旅游规划实施体系..................179

一、规划保障引领..........................179

二、编制规划..............................181

三、规划技术..............................182

第四章全域旅游特色产品体系规划.................184

第一节景区旅游产品体系规划..................184

一、发展思路..............................184

3

二、发展目标..............................184

第二节度假旅游产品体系规划..................185

一、发展思路..............................185

二、发展目标..............................186

第三节休闲城镇旅游产品体系规划..............187

第四节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划..................187

第五节自驾车旅游产品体系规划................189

一、发展思路..............................189

二、营地规划..............................189

第五章全域旅游基础公共服务体系规划.............191

第一节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191

一、加快构建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格局..........191

二、优化市域交通网络......................192

三、特色交通体系建设......................193

四、交通服务体系建设......................194

第二节旅游集散体系建设......................194

一、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定位..................194

二、机构设置与职能........................198

三、旅游集散中心业务应用特点..............206

四、旅游集散中心主要业务应用场景..........207

五、经营模式..............................208

第三节旅游厕所体系建设......................212

一、指导思想..............................212

二、基本要求..............................212

4

三、任务目标..............................213

四、工作重点..............................213

第四节旅游标识体系建设......................214

一、空间格局..............................214

二、解决方案..............................215

第五节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标准体系建设..........216

一、构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标准指标体系......216

二、构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标准建设体系......218

第六章全域旅游服务要素体系规划.................222

第一节旅游住宿体系建设......................222

一、发展布局..............................222

二、发展类型..............................222

三、发展路径..............................223

第二节旅游餐饮体系建设......................224

一、发展布局..............................224

二、发展类型..............................224

三、发展路径..............................225

第三节旅游购物体系建设......................226

一、发展布局..............................226

二、发展类型..............................227

三、发展路径..............................228

第四节旅游娱乐体系建设......................229

一、发展布局..............................229

二、发展类型..............................230

5

三、发展路径..............................231

第五节旅行服务体系建设.......................232

一、发展布局..............................232

二、发展路径..............................233

第六节新业态新要素新服务体系建设.............234

一、商务会议会奖旅游励服务体系............234

二、研学旅游服务体系......................235

三、亲子旅游服务体系......................235

四、婚庆旅游服务体系......................235

五、体育与户外旅游服务体系................236

六、文化类新业态..........................236

第七章全域旅游城镇乡村体系规划.................238

第一节旅游城镇体系空间格局..................238

一、提升沿江旅游城镇发展带................238

二、做强市域核心发展区....................239

三、做大三大旅游发展集中片区..............239

第二节旅游城镇等级体系......................240

一、构筑国际化旅游中心城..................241

二、做优旅游特色目的地城..................242

三、培育重点旅游目的地镇..................243

第三节做精旅游特色小镇建设..................246

一、特色小镇(建制镇)....................246

二、特色小镇(非建制镇)..................247

第四节推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248

6

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庄旅游发展引导..249

二、“省传统村落名录”村庄旅游发展引导....252

三、“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庄旅游发展引导....257

四、旅游扶贫..............................258

第八章全域旅游配套提升重点措施.................261

第一节全产业融合............................261

一、旅游+文化.............................261

二、旅游+工业.............................263

三、旅游+农业.............................264

四、旅游+生态.............................266

五、旅游+健康.............................268

六、旅游+商业.............................270

七、旅游+教育.............................272

八、旅游+地产.............................274

九、旅游+体育.............................275

十、旅游+会展.............................277

第二节全体系覆盖............................279

一、吃得创意..............................279

二、住得创意..............................280

三、娱的创意..............................281

四、购的创意..............................282

五、游的创意..............................283

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意..................284

七、旅游投诉及服务质量监管................288

7

第三节全社会参与............................288

一、管理体系..............................288

二、发展平台: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和大联盟建设289

三、对接旅游品牌大企业....................290

四、资金保障..............................291

五、深化全民参与..........................292

第四节政策支撑体系..........................293

一、加强全域旅游组织保障体系..............293

二、推进旅游资金保障措施完善..............294

三、加大全域旅游政策扶持力度..............297

四、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和绩效考核............299

第九章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建设.....................301

第一节智慧旅游建设目标.......................301

一、总体目标..............................301

二、建设任务..............................302

第二节智慧旅游的总体框架.....................304

一、智慧旅游总体架构......................304

二、智慧旅游整体技术架构..................306

三、智慧旅游的“智慧”....................307

四、智慧旅游系统的总体构成................310

五、网络拓扑结构..........................311

第三节智慧旅游应用平台设计..................312

一、景区智慧旅游管理体系..................312

二、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371

8

三、指挥调度中心..........................371

第十章自然文化遗产与环境综合整治...............376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376

一、湿地与河湖生态保护规划................376

二、林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376

三、国土资源与水土保持规划................377

四、景观生态建设规划......................377

第二节旅游环境规划..........................378

一、旅游环境卫生规划......................378

二、创新倡导绿色旅游消费..................378

三、游憩环境打造..........................378

四、社会环境(居民素质文化)..............379

第三节人文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379

一、古镇古村保护性开发....................379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380

三、文物资源保护..........................381

第四节乡土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381

一、构建旅游引导的乡村产业模式............381

二、构建旅游引导的乡村民宿模式............382

三、乡土景观的保护和提升..................382

第十一章政策引导与保障体系.....................383

第一节全域旅游项目投融资体系................383

一、项目开发结构..........................383

二、PPP投融资模式.........................386

9

三、旅游投融资平台体系....................389

第二节全域旅游改革治理体系..................389

一、推进市委市政府统筹及领导小组建设......389

二、旅游综合执法改革......................390

三、旅游统计改革和评价改革................391

四、推进旅游景区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394

第三节全域旅游人才建设体系..................394

一、优化全域旅游人才政策环境..............394

二、加快培养旅游专业人才队伍..............396

第四节文明旅游和旅游投诉....................400

一、文明旅游..............................400

二、旅游投诉处理流程......................400

温馨提示: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

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

10

说明

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规划背景及需求分析”,

可参照第一章;

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现状分析”,

可参照第二章;

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整体发展规划

设想”,可参照第三章;

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特色产品体系

规划”,可参照第四章;

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基础公共服务

体系规划”,可参照第五章;

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服务要素体系

规划”,可参照第六章;

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体系

规划”,可参照第七章;

八、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可参照第九章。

11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

规程及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

(二)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以下内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

修改)

12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一、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

全域旅游随着国家的城乡统筹发展、旅游业地位提升、

旅游泛化、旅游消费需求新常态以及产业升级等发展趋势而

不断进化提升。关于全域旅游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全

域旅游”如同“智慧旅游”,成为旅游界一大热词,成为众

多旅游目的地打造的重点方向。

(一)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全域旅游发展契机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

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一步明确要按照“五个统筹”

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其是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首位。

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

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城乡统筹的途径在于资源的整合,任务是各行各业的融

合优化。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了中国旅游发展意识形态的转

变,为夯实一体化基础,提出“大城小镇嵌景区”的全域旅

游发展模式开辟路径。

(二)旅游业地位提升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

13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

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旅游业从行业的、部门

的、经济的层面,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标志着中国旅游

业进入国家战略体系,有利于提升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而推崇“全景、全业、全民、

全时”的全域旅游,将成为体现和实现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

业的重要发展理念。

2014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

意见》指出旅游业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

大意义,提出从树立科学旅游观、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拓展

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发展政策

五方面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

若干意见》,部署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工作。要求

优化休假安排,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

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

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为贯

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

于加快发展特色小镇的要求,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

培育工作,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

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

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

14

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2016年农业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

见》,指出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发展休闲农业要坚持农耕

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传统村落为形,

创新创造为径,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

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将休闲农业产业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

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三)旅游泛化奠定全域旅游发展基础

中国旅游业正从传统的“门票旅游时代”向“泛旅游时

代”转变。与传统的旅游产业相比,泛旅游打破了传统旅游

产业的界限,使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得到扩散和增强,泛旅

游时代具有旅游者泛化、旅游活动空间泛化、旅游产业综合

化的特点,泛旅游化与全域旅游有异曲同工之妙。旅游屯经

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者由小众变成大众,同时由于传统

景区的淡旺季明显,旺季景区人满为患,大大降低了旅游舒

适度,于是人们在旅游旺季选择去城市、乡村、商业街等进

行旅游休闲,旅游者的旅游空间更加广阔,突破了传统景区

的界限。旅游泛化促进产业间的融合、产业间联系更加密切,

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四)旅游消费需求新常态倒逼旅游全域化发展

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已经不

15

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休闲旅游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成为扩大旅游消费

的新契机,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对地方制定鼓

励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政策,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改善旅

游休闲环境、推进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休闲产

品开发与活动组织、完善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提升旅游休闲

服务质量,进而提升旅游消费水平起到推动作用,更为促进

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五)借助全域旅游途径实现产品升级

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

(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6.1%,首

次超过第二产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统计显

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9.5%,第三产业增速为

8.4%,远高于一产增速3.5%和二产增速6.1%。旅游业具有

强大的带动力和纽带作用,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全业态融合发

展的有效途径。

(六)国家高位推进全域旅游新格局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提出,现代旅

游业是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这是一种新经济,不

仅促进农产品消费和升值,也带动更多适应群众需要的工业

品开发,并提出全业发展、全民体验、旅游市场标准化发展、

旅游创意发展、多规合一、旅游+互联网发展等将成为未来

16

旅游发展的重点工作。

同年,李金早局长在2016年全国旅游规划发展工作会

议上提出,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创

新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推动我国旅游从

“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2016年国家先后公布了两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并将给予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优先支

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优

先安排旅游外交、宣传推广重点活动、纳入国家旅游宣传推

广重点支持范围、优先纳入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领

域、优先支持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创建、优先

安排旅游人才培训、优先列入国家旅游局重点联系区域等八

大优惠扶持。国家全域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全域旅游发展格

局初步建立。

二、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差异剖析

(一)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体现在旅游空间、旅游时

间、旅游参与者、旅游市场、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参与部

门和运营过程等方面。“四新八全”为全域旅游全新的发展

模式。“四新”包括全新的资源观、全新的产品观、全新的

产业观和全新的市场观;“八全”是指全要素、全行业、全

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八个层面,

是全域旅游落实的主要方面。全域旅游的“四新八全”促进

17

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城乡统筹的社会效应以及低碳环保

的环境效应的产生和发展。

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对比项传统旅游全域旅游

旅游空间景区全区域

旅游时间某一特定时间全时候

参与者旅游者与相关人员全社会

市场旅游者全游客

资源传统旅游吸引物全要素

产业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全产业

参与部门旅游相关部门全部门

过程旅游过程全过程

1.空间全域化

旅游者的旅游空间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已逐步涉及到

全域范围内。无论是目的地核心旅游区域内还是核心旅游区

域外,全域旅游都能给游客提供满足其体验需求的产品和服

务。

2.时间全时化

全域旅游发展主张在目的地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突

破淡旺季,发展昼夜经济,打通四季时间轴发展的全时化发

展理念。

3.参与者全社会化

目的地居民参与到旅游业服务、经营中,使得最广大的

人民群众能从参与旅游中获得各自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

18

同时也通过全民积极参与,提升目的地的全程旅游风貌和好

客程度,全面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城

市的美誉度。

4.市场全游客化

在目的地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游客与居民之间的交融,

要体现“游客即居民、居民即游客”、“人人为旅游、旅游

为人人”的理念。

5.资源全要素化

将整个月的地作为旅游的吸引物,依附在整个月的地的

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有可能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行的吸

引物。在全域旅游中,旅游吸引物的类型不仅是从自然、人

文扩大到社会旅游吸引物,还需要将吸引物本身与所处环境

相结合。

6.全产业化

在全域旅游中,旅游的发展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产业

融合中共同发展,产业之间产生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格

局,有些则通过产业之间的聚变反应创造形成了全新业态。

7.全部门化

全域旅游发展注重吸引目的地各个相关部门积极参与

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借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可

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拓展本部门的价值。

8.全过程化

全域旅游强调从游客进入到离开目的地,在整个过程

中,目的地及各节点的连接过程中都能提供旅游体验,保证

19

旅游体验无处不在。

(二)全域旅游较之传统旅游的重大转变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

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

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

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借助“全域旅游”,可以使

域最终实现以下九大方面的重大转变:

1.从单一景区景点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

转变;

2.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3.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

4.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

式转变;

5.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

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

6.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

7.从景区点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

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

8.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

9.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三、全域旅游示范建设分析

20

(一)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

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布首

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提出6项主

要考核标准:

1.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

2.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

3.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

4.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5.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

6.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

在这个基础上,李金早局长又强化了4项基本标准:

1.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

2.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3.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

4.建成旅游数据中心。

国家旅游局创建文件中也提出,率先实施“1+3”旅游

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旅游厕所建设率先达标,旅游数

据中心率先建成的创建单位,国家旅游局将优先组织验收。

通过验收的,正式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

(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求

李金早局长的《全域旅游大有可为》总体报告已经成为

全国建设全域旅游工作的风向标,其中,对于全域旅游创建

工作也全面系统地提出了5项要求:

21

1.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

动作用。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

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

冉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

2.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发展全域旅游,就是

要拆掉景点景区“国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

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

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一化环境片优美

景观与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3.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围绕适应旅游发

展的综合产业需求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

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

4.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

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

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

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

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5.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

地,要求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和全面满足游客体验

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

(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

1.党政主导,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2.补齐短板,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

22

3.突出特色,完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4.破除壁垒,促进旅游消费提升;

5.依法监督,促进市场规范有序;

6.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富民;

7.多措并举,抓好全域旅游整合营销;

8.外引内联,培育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

(四)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优势

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享受8项国家级“优

先权”:

1.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

2.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

4.优先安排旅游外交、宣传推广重点活动,纳入国家旅

游宣传推广重点支持范围;

5.优先纳入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领域;

6.优先支持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创建;

7.优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训;

8.优先列入国家旅游局重点联系区域。

第二节旅游总体现状与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

23

拓展、综合发展4个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中国经

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日益增长,在世界旅游业的地位也

得到极大提升。

一、五大转变,展示中国旅游业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到初步

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内旅游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已拥有全世

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

人均出游从1984年的0.2次增长到2015年的3次,增长了

14倍。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约2亿人次扩大到2015年

40亿人次,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0.2%;特别是自2000

年以来,国内游客数量呈现持续高位增长,推动中国步入了

大众旅游时代,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

国内旅游收入也从1985年的约8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

34200亿元,增长了426.5倍,年均增长22.4%。2015年,

中国旅游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

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85.8%,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旅游消

费市场。

(二)国际旅游从单一入境游发展成为出入境旅游并重

格局,出境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国际旅游仅限于单一的入境游,

24

出境游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呈现井喷式增长,已形成入境与出境两大旅游市场并重活跃

的发展格局。

从入境市场看,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旅游入境接待国。

入境旅游人数(含入境过夜游客,下同)从1978年的180.92

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33亿人次,增长72.5倍,年均

增长12.3%;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到

2015年的1136.5亿美元,增长431倍,年均增长17.8%。

从出境市场看,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客源输出国之

一,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2014年,中国大陆

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达到了1.09亿人次,2015

年上升为1.2亿人次,比1992年的298.87万人次增长了39

倍。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已扩大到151个国家和

地区,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客源国。

(三)旅游业从单纯外事接待型事业转向事业、产业共

同发展,旅游综合功能优势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前,中国旅游业是中国外交事务的组成部分,

对增进国家友谊和促进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尚不具

备现代产业特征。

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

业,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巨大

活力,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融合发展,对国家调结构、扩

消费、稳增长、惠民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上实现了六

25

大发展转变:一是从外交的边缘向外交的前沿转变;二是从

经济建设的边缘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变;三是从经济增长

点向第三产业的重点转变;四是从传统粗放型、数量型旅游

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创新型推动方式转变;五是从扩大就业

岗位重任向就业、旅游扶贫的重任转变;六是旅游发展的主

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类

型、全方位地推进。

如今,旅游业对于社会公共服务、地区综合管理水平的

要求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对于中国城镇化建设、乡村脱贫致

富、生态保护、实现美丽中国等起着重大作用。

(四)旅游业由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产

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

2009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将旅游业建

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

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推动旅游产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旅

游产业规模和实力更加显著提升。

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旅行社27364家,比1999年的

7355家净增加了2万多家;全国已评有星级饭店数量13491

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饭店867家、四星级饭店2779家、三

星级饭店6776家;中国已有各类经济型连锁酒店约1.5万

家,客房总数超过140万间。

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始实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管

理。其中,5A级景区首次评定始于2007年,截至2015年底,

26

中国5A级景区数量达到200多家。

自1998年起,国家旅游局通过推动创建“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提升了中国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全国

已有370个城市成功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年来,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本并购、连锁化经营、互

联网+等创新发展中,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涌现出一批有

竞争潜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包括以华侨城、宋城等为代表的

景区连锁经营商,以锦江、首旅、万达等为代表的综合性旅

游商,以携程、去哪儿、同程、途牛等为代表的线上旅游服

务运营商,业绩增长迅速,已成为中国旅游企业的领跑者。

(五)旅游业发展面由局部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国家与

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

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等少数旅游城市和黄山、峨

眉山等著名旅游景区,如今,旅游业发展已遍及全国,成为

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几乎所有的省(区、市)

都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一系列在更大范围内的区

域旅游合作品牌相继产生。

国家旅游局与各省区市建立了推进战略合作机制。2014

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政府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务

院分管旅游工作的汪洋副总理任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了国

家旅游局、外交部、发改委等28个国家政府部门。在国家

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类金融机构、非旅游类大型企业

27

集团也开始纷纷参与旅游业投资与经营,形成了多层面、多

区域、多形式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

二、五大作用,反映旅游产业综合贡献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性高,拉动性大,在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发展活力,对国民经

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是国家稳增长、

促消费、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

(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断提升

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关于《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

议》和《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和框架》,国家

信息中心测算了旅游业对经济的相关贡献,测算结果表明:

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

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

应显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从2012年的9.41%上升

为2015的10.51%。

旅游业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的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呈

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2年为15022.77亿元,2015年达

到了21230.951亿元,增长了12.22%。间接带动的第一产业

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处于稳定状态,在0.17%左右;间接

带动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处于上升状态,成

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

旅游业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远大于关联产业对旅游

业的贡献效应。2012-2015年,旅游对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

28

拉动贡献超过80%,比交通运输业对旅游业增加值50%的贡

献多30个百分点,其中,旅游对民航运输及辅助服务贡献

超过90%,对铁路运输及辅助服务超过80%,对水上运输及

辅助服务贡献超过30%,对公路运输及服务辅助贡献超过

60%;对仓储和邮政业贡献为30%。旅游业对住宿业、旅游购

物、餐饮业的贡献也同样如此。

住宿业、旅游购物、餐饮业对旅游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均

仅在10%左右,而旅游业对住宿业增加值的贡献在80%以上,

对餐饮业的贡献超过60%,对批发和零售业的贡献为30%以

上。此外,旅游业对房地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20%,对公

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贡献率超过15%,对信息传输、计

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5%,是现代服务业中发

展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

(二)旅游业是拉动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的重

要引擎,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增长点

旅游业既是生产型服务业,也是生活型服务业,集生产、

生活、生态于一体,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融合发展,已成

为中国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热点,也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

革的新增长点。

自2014年起,中国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速连续高于

全国GDP增速,其中,2014年旅游消费的总额突破3万亿元,

同比增长1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

从投资角度看,旅游投资需求旺盛、领域广、潜力大,

29

正在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进入旅游业。2015年,旅游业

直接投资首次突破一万亿元,达到了10072亿元人民币,同

比增长42%。

从出口看,旅游服务出口是“不出境的出口”,长期处

于增长趋势,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数据,2014年中

国入境旅游收入列居世界第三,占出口总额的2.4%,2015

年上升为2.5%。从进口看,出境旅游者在国外强劲的旅游购

物消费实质是进口贸易。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2年,中

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

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费已增至1050亿美元,连续位

居世界第一位。

从供给侧改革角度看,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全民旅游和个

人游、自驾游需求为主的新阶段,对旅游供给提出了新的要

求,不仅要求旅游业从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

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

增长点,而且要求加大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

旅游产业新体系,提升旅游需求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促

进供需协调。

(三)旅游业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支撑

作用

旅游是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是中国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就业容量大、门槛低、层次多、

方式灵活,既有适合广大民众参与就业的大量岗位,又有适

30

合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创业的众多机会,在促进大学生就

业创业、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妇女创新就业等具有特殊优

势,适合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意热情。

2015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798万人,旅游

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约为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

10.2%,比2012年的6189万人增加了1800万人。

旅游业还是中国扶贫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目标准、成本低、见效快、受益面广、返贫率低、受益期

长等主要特点。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国家扶贫办等相关部

门共同推进新一轮旅游扶贫,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

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

村旅游,实现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旅游扶贫正在成

为发挥旅游综合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新方式、新路径、

新载体。

(四)旅游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旅游是开放的窗口、友谊的桥梁,是传播文明、交流文

化的最好方式,是国家层面与民间外交最活跃、最有效的渠

道。中国改革开放后,旅游业走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目前,中国每年入境和出境旅游总规模近2.5亿人次,

已有1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旅游对增

进民间交往、促进民众感情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5年,国家旅游局全面加快推进中国旅游业“515战

31

略”,将“旅游外交”正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全方位发挥

旅游在国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伴随着中俄旅游年、中韩旅游年、中印旅游年、中国—

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促进年、中美旅游年以及一系列高层次

国际合作活动的举办,旅游正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闪耀亮

点。2016-2018年,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和联合国世界旅

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将相继在中国举办,

预示着旅游外交正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加强战

略合作的重要内容,旅游外交走向了更加活跃的前沿舞台。

(五)旅游业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起到了引领作

旅游业资源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环发展,是世界公认

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产业,是支撑建设美丽中国的重

要载体,是建设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文明最

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

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当年旅游主题确定为“生态环境

旅游年”。2006年又确定了“乡村旅游年”,推动乡村旅游开

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足迹遍及

大江南北,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

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乡村旅游促进了农

村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风貌、富裕了农民。

为了加快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2010年国家旅游局

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颁布了

32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国家生态旅游示

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评分实施细则》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

区管理规程》,先后批准了11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围

绕生态和文化旅游,以“景点带动景区、景区带动社区、社

区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建设了一批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和

旅游村镇项目,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2013年,中国确定“美丽中国之旅”作为中国国家旅游

形象。

201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绿色旅游发展行动。通过构

建绿色旅游发展框架和管理制度,树立绿色旅游发展理念和

绿色产业形象,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

动;通过开展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构建绿色产品产业体

系,打造绿色旅游目的地开发样板地,引导旅游生态文明建

设;通过启动绿色旅游标准化建设,启动绿色旅游认证体系,

推动绿色旅游技术研发和基地建设;通过绿色旅游公益宣

传,引导绿色旅游消费,引领全社会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四个阶段,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

展、综合发展4个主要阶段,探索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反

映世界趋势、遵循旅游规律的旅游发展之路。

(一)起步阶段(1978-1991年):是中国旅游业迈向产

业发展的历史性第一步,是改革开放促进旅游产业兴起,旅

33

游产业发展又推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旅

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由此掀开

了中国旅游产业兴起的篇章。随后,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

店和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等第一批中外合资旅游企业诞

生。

1981年,中国政府第一次组织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

议,在《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旅游事业

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

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为此,中国先后对

旅游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1978年将中国旅行游

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管理总局,1982年又将管理总局改为国家

旅游局,直属国务院管理;二是推动各省区市相继成立旅游

局,负责管理各地方的旅游事业;三是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

小组,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耿飚担任组长,国务院17个部

门负责人参与工作。

这一时期,国内旅游开始起步,出境旅游以出国探亲游、

边境游为主要类型进入试点试行。到1991年,中国境内旅

游者人数增加至3.3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51亿元人

民币,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334.98万人次,旅游

创汇28.45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8.4倍和10.8

倍,初步具有了以创汇为主的经济产业特征。

(二)成长阶段(1992-1997年):是三大旅游市场培育

34

推进、旅游产业加快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进入亚洲旅

游大国之列的关键时期。

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的关键一

年。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引下,中国政府作出了

《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

的重点。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政府抓住机遇,提出“大力发

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

针,并召开出境旅游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开展中国公民出境

旅游业务,推动了内地与香港出入境双向市场起步发展,呈

现出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大市场开始同时发展的新格

局。

这一时期,中国旅游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特色发展模

式,三大旅游市场相继开始活跃,中国步入了亚洲旅游大国

行列。

(三)拓展阶段(1998-2008年):是中国旅游业由经济

增长点向新兴产业、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转型阶段,也是中国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跨入世界旅游大国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为了扩大内需,激活旅游市场,中国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一是在全国经济工作

会议上明确提出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开始实

行春节、五一、十一3个连续7天假期的黄金周假日制度;

三是启动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定,表明中国政府主导

35

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将从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延展到多部门、

全行业、多区域,形成统筹管理、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为一

体的推进模式;四是下发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国务院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五是颁布了《中国

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规范出境旅游;六是全面展开全国

红色旅游推进工作,推动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全方位

拓展了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国内旅游市场保持强劲增长

态势,成为拉动内需的消费热点;入境旅游市场呈现高位增

长态势,把中国带进世界旅游接待大国的行列;出境旅游市

场走向边境游与国外游、港澳游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是中国旅游业综合优势全面发挥的时期,旅

游业开始走向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大舞台,

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国际

上,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接待国。在国内,旅游功能全

面发挥,旅游业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建立了有

一定专业水平的从业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

验,奠定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四)综合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是中国旅游业由

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发展阶段。

旅游业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在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

惠民生等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

展的“加速器”、社会和谐的“润滑油”、生态文明建设的“催

化剂”、对外合作交流的“压舱石”,综合性产业地位日益凸

36

显,迈向了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大旅游产业发展崭新

时代。这一阶段,中国开启了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强国迈进的

伟大进程。

2009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将旅游业首次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开启了中

国旅游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

2011年,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

日”,标志着旅游业迈入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的新时代。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明确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并颁布实施中国第一部旅游

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标志着中国旅游业

进入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新阶段。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515战略”,紧紧围

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推出

旅游十大行动,开展52项举措,全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2016年,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中,中国政府将旅游业放在了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改革开放、

促进调整结构和促进改善民生的战略地位上。

这一阶段,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转型提升发展时期,国内

游、入境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形成了三足鼎立、

活跃发展的新格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

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中

国旅游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成

37

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一员。

四、五大影响,凸显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的接待规模和国际竞争

力大幅提升,对世界旅游业的影响和贡献日益突出,在国际

旅游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备受世界瞩目。

(一)中国已成为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旅游业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几十年,但发

展很快,在旅游业起步最初几年,接待的外国过夜旅游者人

数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

1978年,中国旅游开放的第一年,全国共接待的入境过

夜游客仅为7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不到3亿美元,两项

指标在世界的排名均居40位以后,分别位居第41位和48

位。但是到1994年,中国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和旅游

外汇收入在全球的排名双双进入世界前10位,分别位居第6

位和第10位。

1987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

大关,以后每增加1000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的时间逐渐缩

短,2007年接待规模已超过5000万人次,实现从4000万人

次到5000万人次的跨越仅用了3年时间。

旅游收入每增加50亿美元所花的时间更短,到2015年

旅游收入已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

(二)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客源市场

38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需求十分强劲,

2001-2015年,出境旅游者人数从1213万人次迅速上升到

1.2亿人次,跨入了“亿时代”。其中自2012年起,中国就

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公民在境外的人均消费水平排名全

球第一,是全球规模最大、最有消费吸引力的重要客源市场,

对世界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据世界旅游组织《2015全球旅游报告》:“中国作为全

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市场,受可支配收入提高、人民币汇率坚

挺、旅行设施改善和出境旅游政策鼓励等利好因素的影响,

持续超常规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统计,2012年,

中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

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费已增至1045亿美元,连续

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出境游市场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